为什么不延用古代的地名

发布时间: 2022-05-29 00:01:1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1

古代的地名明显比现在好听,为什么现在的城市不用“古称”?其实现在的城市并不是不采用古称,古代的城市职能划分以及范围大小与现在的城...

为什么不延用古代的地名

古代的地名明显比现在好听,为什么现在的城市不用“古称”?

其实现在的城市并不是不采用古称,古代的城市职能划分以及范围大小与现在的城市都有着天壤之别,如果说现在所有的城市都采用古称的话,那么将会有一大批城市没有自己的名字,所以说大部分的城市有了自己新的名字,也有一些城市还是采用着古称。

在古时候,每一个地级县市划分其实是比较大的,像古代的三省六部制,并没有像现在的地区划分一样如此之细,现在分为省、市、县、乡、村,所以全国众多的县市,不可能全部都能够采用古时候的名称,于是就出现了新的名称。

还有一些城市改名字,是因为古代城市的名字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的,比如说像抚州,当时就是因为重大的历史事件,所以这个城市需要皇家的安抚,起名为抚州,而现在已经不是当时的历史背景,所以说抚州这个名字也应该要做出相应的变化。

而且每一座城市的称呼都一定要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有一些名字可能在古代的时候比较适用,但是放在现在社会就不是太适合,自然也需要根据国家制度的改变而进行名称的改变。

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环境啊,还有某些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后名字也慢慢的演化成了今天的名字就像人是从猿猴进化来的,现在的人不能叫猴子,只能叫人,这是一样的道理。
因为古时候的地名大多都比较难以书写。而且其地名所对应的等级也和现代是不同的。行政划分。需要这些地方有自己的新名字来对应自己的等级。
时代不一样了,领导人也换了,自然有些东西就要更改,每个地方的名称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去探讨才能决定他叫什么名字。
自古以来每个朝代的各个城市都会跟随朝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说古城并不适合当代,因为他毕竟是代表古代,所以不用。

在北京,很多古建筑都已经不存在了,为什么还要保持原有地名?

地名与建筑没有必然依附关系。因建筑而得名的地方,并不会因建筑消失而除名。
一是尊重民间习惯,二是历史纪念。
地名管理也属于国家管理范畴,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地名法”,但地名的更改也不是可以随便而为的。
几个人了解,重要的城市更名需要国家管理机关备案并同意才可实施的。
一般城市街道、村镇改名也需要当地人大会讨论通过才可以。
随便更改地名也容易引起百姓生活的混乱,需要谨慎而行。
极大的纪念意义,也算是一种传承,铭记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类似于无名英雄

可不可以恢复古时的地名

一、传说中的州服制

在本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夏、商、西周王朝存在着“十二州”、“九 州”、“五服”等行政区划。最典型的如《汉书•地理志序》所云:“昔在 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 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即说黄帝时 已有州制,尧因洪水之灾,分中国为十二州,禹治水后更改为九州,以后又 把中国分为五服。实际上,所谓夏、商、周代的“十二州”、“九州”、“五 服”之说都仅是种种传说而已。
1.“十二州”说
它是传说中的尧舜氏族社会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尚书•尧典》 的“肇十有二州”。西汉学者谷永(前?—前 4 年)最先把“肇十有二州” 解释为“尧遭洪水,天下分绝十二州”。(4)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 年) 撰《汉书》即从其说。他们认为这“十二州”是尧舜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 而且在禹设置“九州”之前。可是,东汉马融(79—166 年)认为“十二州” 产生于禹治水之后,它是由当时氏族首领舜在禹置“九州”的基础上,增置 幽、并、营三州而成。后世的释经家多从马融之说。自顾颉刚(1893—1980 年)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以确凿证据考证《尚书•尧典》乃汉人之作,“十二 州”说是汉人影射汉武帝所置刺史部十三州而起,马氏所叙的十二州名只是 调和了《禹贡》、《尔雅》、《职方》“九州”之名的矛盾而形成的混合物。
(5)(6)现代的秦汉史和先秦史学者都从顾氏之说,否定了“十二州”说是尧 舜时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观点。
2.“九州”说
它是传说中大禹时代的中原地区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春秋、战国时代。 在西汉以前,都认为“九州”系禹治水后划分的,但具体的说法各书所载互 不相同,大致有四种说法:(1)《尚书•禹贡》记载九州为冀、兖、青、徐、 扬、荆、豫、梁、雍;(图 1)(2)《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幽州,无梁州;

(3)《周礼•职方》有幽州、并州,无梁州、徐州;(4)《尔雅•释地》有幽 州、并州、营州,无梁州、青州、徐州(见表 1)。各地所载各州的地域亦 不尽相同,如泰山以北、以东地区在《禹贡》中属于青州,在《职方》中属 于幽州;《职方》中的青州相当于《禹贡》中徐州的大部分和豫州的一部分。

表 1 九州的四种说法比较表

《尚收•禹贡》 冀 豫 青 徐 荆 扬 兖 雍 梁

《周礼•职方》 冀 豫 青 荆 扬 兖 雍 幽 并

《尔雅•释地》 冀 豫 荆 扬 兖 雍 幽 并 营

《吕氏春秋•有始览》 冀 豫 青 徐 荆 扬 兖 雍 幽

这些“九州”说实际上是春秋、战国时期学者对当时所知周朝领土所做 的地理区域的划分,并不是某个朝代的行政区划。然而,在历史上把它们长 期地误认为是行政区划。在西汉以前,误认为《禹贡》是大禹治水后所划分 的九州,代表夏朝的行政区划制度;《汉书•地理志》最先把《周礼•职方》 中的九州误称为代表周朝的行政区划制度;三国时期魏人孙炎在注释《尔雅》 时,又把《尔雅•释地》中的九州牵强附会地解释为代表商朝的行政区划制 度;以后的经学家进一步推而广之,把“九州”误称为夏、商、周三代的行 政区划制度。
1.西汉的州
《汉书•武帝纪》说,元封五年(前 106 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汉武帝用《禹贡》、《职方》中的 11 个州名(冀、兖、徐、扬、荆、豫、幽、 并、梁、雍、青)(见表 1)置刺史部,其中把梁改曰益、雍改曰凉,加上 新开辟的边地“南置交趾、北置朔方”(20)两个刺史部,共为 13 刺史部,又 名 13 州。但《汉书•地理志》正文与序所载大异:正文的 13 州名中无朔方、 凉州,却有司隶(京师地域),将交趾称为交州。顾颉刚在《两汉州制考》 中,根据较充分的事实指出《汉书•地理志序》较正文可信,置 13 州部是元 封五年(前 106 年)之事,而在京师置司隶校尉是征和四年(前 89 年)之事, 相距 27 年,故司隶不在 13 州之列,如加司隶应统称为 14 州;“北置朔方”, 属 13 州,是确切的,正文把朔方归并州乃是东汉之制,非武帝所为;称交趾 为交州,是王莽和东汉时制,非西汉之称;而且《汉书•地理志》正文还遗 漏了凉州。应当指出当时的州刺史仅代表汉王朝监察所辖的郡、国,并无固 定驻所,还没有形成一级行政区划。
2.东汉的州
西汉末年王莽专权,企图实现《尧典》中所谓“肇十有二州”的古制, 于元始四年(公元 4 年)废除朔方、司隶两部,全国变成 12 州;据《尧典》 中无交趾而有“宅南交”的话,改交趾为交州;据《禹贡》中有雍州、无凉 州,改凉州为雍州。(21)
东汉光武曾恢复西汉旧制,复置司隶部,复改雍州为凉州。但不久,在 建武十一年(35 年)又参用王莽之制置州。以后东汉的州制与西汉有以下不 同:(1)降司隶校尉部为全国 13 州之一;(2)废朔方,归入并州;(3)改交趾 为交州。(22)
灵帝中平元年(184 年)爆发黄巾起义,朝廷为有效地镇压各地的农民 起义,于中平五年(189 年)改刺史为州牧,命朝中九卿任州牧,执掌一州 军、政大权,州逐渐成为郡、县以上的一级结构。于是,全国的行政区划由

虚的三级制演变为实的三级制,由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制。东汉末,曹操又 倡复“九州说”,废幽、并两州,合入冀州;省去司隶校尉部和凉州,并为 雍州;弃交州,分入荆、益两州。全国仅有兖、豫、青、徐、荆、扬、冀、 益、雍 9 州。
总之,汉代的行政区划承袭了秦制,基本上实行的是郡县制。与秦王朝 不同的是:(1)汉代有郡、国并存的局面。汉初,实行的是郡—县二级制和国
所以,更确切地说,汉代的行政区划实行的是郡、国并存的制度。(2)汉代的 县级区划单位的形式多样化,除县以外,还有邑、道、侯国。(3)汉代的行政 区划单位中出现了“州”。武帝首创行政监察区,在郡、国之上增设十三刺 史部,即十三州。东汉末年,州由虚的行政监察机构变为一级政区实体,开 始出现州—郡—县的三级行政区划制度,表明中国的行政区划演进到了一个 新的阶段。
一、三国至西晋的州制

1.三国州制
汉献帝时,曹操“挟天子”、“今天下”,改汉十三州为九州。不久, 魏文帝曹丕又改为十二州。当时,曹魏占据黄河流域,置有司隶、豫、兖、 青、徐、雍、凉、冀、并、幽、荆(汉荆州北部)、扬(汉扬州北部)12 州;
(23)领郡 101、县 731。(24)孙吴占有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置有荆、扬、 交、广 4 州,领郡 44、县 337;(25)蜀汉占有今四川和陕西汉中盆地,仅置 益州一州,领郡 22、县 138。(26)因此,三国时共有州 17(其中荆、扬各有 二州),郡 167,县 1206。
事实上,那时魏国的行政区划与吴、蜀两国的并不完全相同:(1)魏在州 下分郡或王国,吴、蜀在州下仅有郡;(2)魏在郡或王国下,置县、县王国、 县公国与侯国,吴、蜀在郡下仅辖有县和侯国。与汉制的县级单位不同,三 国时已无道、邑之称,但在魏国有县王国、县公国等设置。(27)
2.西晋州制
曹魏灭蜀汉后,从益州中分置梁州;西晋初,又从雍州分出秦州,由益 州分出宁州,再由幽州分出平州。至 280 年晋武帝平孙吴、统一全国,将南、 北荆合一,南、北扬合一,全国共有州 19,统郡、国 173,县 1232。(28)西 晋后期,由荆、扬两州分置江州,从荆、广两州分置湘州,共有 21 州。(29) 此时,可以说已集州制之大成,为州制最完善的阶段。首先,从州名而 言,《禹贡》、《职方》、《尔雅》、《吕氏春秋》等提及的州名,除少《尔 雅》中的营州外,都有了实际地域;其次,从设州的历史来看,自汉武帝以 来所设置的州,除西汉的朔方外,均已有设置;第三,从当时设置的实际地 域来说,也远较过去的合理,如由原益州分出今陕西西南部和四川东部置梁 州,分出今云南为宁州,从荆、扬两州分出今福建、江西为江州,自荆、广
两州分出今湖南东部、东南部和广东东北部置湘州等。 西晋后,天下大乱,州制陷于混乱。

二、东晋、南北朝的州制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晋室南迁,偏安江左,宋、齐、梁、陈先后承袭, 社会局势一直不安宁,正如《宋书•州郡志》所说的:“境土屡分,或一郡 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等。”北方在十 六国统治之下更是兵戈扰攘,各国在统治所及的较小区域中分置了许多州, 并且变幻无常,州制又陷于混乱。

表 4 陈与吴国行政区划比较(30)

年代 公元 280 年(吴亡) 公元 589 年(陈亡)

州数 4 64

郡数 44 166

县数 337 600

户数 523000 500000

人数 2300000 2000000

据《通典•州郡典》等记载,东晋时南方有十多个州,南朝宋、齐时增 至 20 多个州,到梁朝后期竟增至一百零七州。以疆域相差无几的南朝陈国和 三国吴相比较,(表 4)陈国的州数是吴国的 16 倍。北魏统一北方后,太武 帝真君元年(440 年)有实州 15,孝文帝太和中增至 38 州,太和末年则达
80 余州。(31)至北周大象二年(580 年),北方的州竟达 211 个。(32)州置 如此之滥,郡、县的设置也就可想而知,据《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南朝 后期的郡达 380 余个。真是“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
(33)

三国初行州制时,一州一般辖有十个上下的郡,每郡统有一、二十个县。 到南北朝后期,不少州只辖一、二个郡,不少郡只统一、二个或二、三个县。 有的州竟然无县所辖,仅存空目。南朝齐在汉中地区有 45 个郡是“荒或无民 户”;有的两州或两郡合治一地,称为“双头州郡”。实行了四百年左右的 州郡县三级制,此时已有相当一部分名存实亡。
在东晋、南朝还实行一种特殊的行政区划制度,即侨州、侨郡、侨县。 永嘉之乱以后,中原人民大批南迁。东晋、南朝为笼络人心、安置大族,便 就地按流民原来籍贯在南迁之地设置原籍州、郡、县。如图 5 所示,当时侨 州、侨郡、侨县集中在长江流域,特别在建康(今南京)和荆州(今湖北江 陵)附近。在南齐时,国都建康附近的青州、冀州、北兖州、南兖州、北徐 州、南徐州、豫州、南豫州等都是侨州。这些侨州、郡、县与实州、郡、县 形成较为复杂的统领关系,主要的方式有四种。(表 5)如东晋的扬州统领 实郡 11、实县 93;统领侨郡 6、侨县 13;实郡中又统侨县 3。如徐州侨置于 京口(今江苏丹徒县),为侨州;统领实郡 6、实县 20;又统侨郡和侨县若 干;实郡中也有统领侨县的。(34)

三、隋代州制

南北朝后期,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已混乱到了极点,郡一级形 同虚设。隋文帝面对这种局面,于开皇三年(583 年)果断地“罢天下郡”, 实行以州领县的两级行政区划制度。在开皇九年(589 年)平定南朝的陈以 后,统一了全国,隋文帝又将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度推行至全国。这样,东 汉末年以来一直沿用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改为州、县两级行政区划 制,但是实行的依然是州制。隋朝从 583 年至 607 年实行州县制 24 年。炀帝 于大业三年(607 年)复改州为郡,以郡统县,恢复秦制。同时,炀帝仿效 汉武帝,在郡上设置司隶、刺史 15 员,司监察之职。(35)许多人以为隋实行 的是郡县制,这是由于《隋书•地理志》所记的隋朝的行政区划制是大业五 年(609 年)的行政区划,当时炀帝实施的是郡县制。实际上,炀帝实施郡 县制是从 607 年至 618 年,仅 11 年。所以,隋朝主要实行的还是实施了 24 年的州县制。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史看,隋朝是处于从州制时期到道制 时期的过渡阶段。
据《隋书•地理志序》记载,北朝的周朝末年,计有州 210,郡 580,县
1124;隋文帝平定南朝的陈朝后,又得南朝 30 州、100 郡、400 县。(36)因 此,隋初共有州 241,郡 680,县 1524。而据《隋书•地理志》载大业五年 的行政区划,隋郡为 190,县 1255。可见,比隋初刚统一全国的时候减并了 很多,南北朝滥置州、郡的情况在隋朝已不复存在。

元朝以后 为什么国家的名字不再是古代的传统名字了?

宋朝之前 国家的名字都是齐楚 燕赵韩魏晋秦蜀等等这些地区的名字 为什么从元朝以后就变了 为什么叫元?明为什么叫明?清为什么叫清?
齐楚燕赵韩魏晋秦 都是春秋时期的封地 兵书上说 出师有要有名 “名不顺 则言不正 言不顺则事不成” 所以小的王朝起兵都会用原来的名字 表示自己原来就是帝王之家 现在拿回自己的封地

元朝:
1264年,刘秉忠建议忽必烈定都于燕京(金中都故地,今北京地区),并为忽必烈设计了新的年号“至元”。忽必烈言听计从,下诏改当年的“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定燕京为“中都”,令刘秉忠赴燕京规划营建。 并改名为元朝

明朝:
按照吴晗的观点,“大明”的意义的确出于明教。明教,原称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所创, 唐延载元年(694)传入中国,因其崇拜光明,所以又称明教。

元朝末年,明教正是利用这一点在广大穷困农民间进行传教,准备武装起义。当时明教的彭 莹玉,在淮西传教,宣扬明王就要降世了,要信徒做好准备。

至元四年(1338),彭莹玉和 他的徒弟周子旺在袁州(今江西宜春县)率众五千余人起事,虽遭镇压失败,但此后各地起 义不断,而彭莹玉也在坚持斗争。河北韩山童也是重要的秘密宗教领袖,广招信徒,酝酿起 事。至正十一年(1351),元朝征发农民15万修黄河。韩山童派人预先在河道中埋下一个一 只眼的石人,上面刻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字样。石人挖出后,人心不稳。韩 山童认为时机成熟,联系刘福通等人准备起事,推举韩山
为明王。

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是承继小明王而来,“国号大明,承林儿小明号也”,据说这是 刘基的主意。朱元璋手下的将领,不是出于淮西彭莹玉的教化,就是小明王的属下,大都是 明教的教徒,因此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自然顺理成章,而且这样还意味着朱元璋就是明王降 世,其他人都不具有合法性,社会上再也不应出现其他的明王了,这也有助于稳定人心。另 外,明字代表着光明,分开是日、月二字,是十分吉祥的词汇,代表了大明王朝的神圣。值 得注意的是,在朱元璋登基之后不久,为防止秘密教会危害自己的统治,他下旨禁止一切邪 教,包括白莲教、弥勒教、明教等。

清朝:
满族其实是当年金国的后裔。女真于1616年建国,始称后金。皇太极改满洲族名的第二年,就改国号了,由大金改名为大清,为什么叫清?史学界是争论不已。这里面有一个传说故事,就说当年努尔哈赤落难的时候,骑了一匹马逃难,这匹马是青色的马,因为后面追兵追得很急,努尔哈赤骑着马昼夜逃跑,结果把这个大青马累死了,努尔哈赤对着大青马就说:“大青啊大青,将来我得了天下,我的国号就叫‘大清’”。当然这个清是谐音了,这只是个传说,你也不必太当真。
我补充一下 元为什么定名国号为 元,因为忽必烈汗本身尊崇汉族文化以易经中「大哉乾元」的文义命名,至于为什么要取名自易经,查不到具体资料.
人们的知识更渊博了,思想也进步了,这几个词包含的意义远比姓氏或地名深刻广泛贴切,所以就用它了。
清朝取《海晏河清》之清字为国号,期望金瓯永固,山河太平。
ming明白多了

延用 沿用

请问这两个词的词意有何差别?

沿用意思:继续使用(原来的事物),继续使用(过去流传或者遗留下来的法则、方法和制度)等。感情色彩灵活,做中性词的情况为较多,但也可作褒义词或贬义词来用。用作贬义时含有指循规蹈矩,不知变通的意思。

(延用)是两个词,字典里也查不到“延用”。意思:延,假借为“引”。延用同等于引用。

拼音:yán yòng ;yán yòng 

造句:

延用

1 水中健身课程经常被延用为疗法.

2 所以就整体无梁楼盖结构而言,仍可延用一般无梁楼盖结构所采用的经验系数法或等效框架法。

3 据推测梅塞德斯的其他车型会延用CLS的转角形车灯.

4 这种方法经过几个世纪,至今仍被声乐课教学延用著.

5 他把这些宗教中的许多思想和术语延用到基督教中.

沿用

一、西方产权理论沿用的是西方的不变式还原论的方法,即对事实分割解剖,进行还原,用基本因子或孤立事实返构布局,不留余地。

二、这条街仍沿用过去的名字。

三、这种古老的惯例,今天还被人们沿用着。

四、政策拟订应该因地制宜,不可一味沿用国外的制度。

五、至今太原许多地名仍沿用当时城门名,如大南门、小东门、大北门、旱西门等。

硬要说出个缘由的话那可以理解为,延用(是有隐含些许延伸性质的意思),跟调用一个近义,譬如样例:“将这组意境延用到文章的最后一段去!”。
沿用;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如 沿用原来的名称
延用一般没有这个词,延有1 延长 2 向后推迟 3 聘请的含义
【沿用】 #yányòng 继续使用原有的(方法、制度等)。

〖例句〗这座城市的许多道路还沿用着解放前的街名。

【延用】是两个词,字典里也查不到“延用”。延,假借为“引”。延用恐怕就是引用。

但是我查看了网页,基本上“沿用”、“延用”都大量被使用,而且都是继续使用的意思。看来,延用有与沿用通用的趋势。

鄙人之见,如有疏漏,恳请指教。
本文标题: 为什么不延用古代的地名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353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解释时间不存在罗马得以战胜迦太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