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官制度是由谁建立的,为什么各种史官对皇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早在夏代...
中国史官制度是由谁建立的,为什么各种史官对皇
封建王朝那么专制,君王为什么能容忍这些史官的存在?
古代皇帝为什么会怕史官?
其实还是蛮怕的,当然不是因为史官有多大的能量,而是史官掌握决定将什么记入史书的权利,会记载帝王的一些生平事迹,并且形成很多的实例参照,还有对帝王的一些评价。
因为谁都想能青史留名,不想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糗事!特别是大权在握的君主更是想要留下一个明君、贤君、甚至圣君的美名,就好像现在的明星和有钱人看重公众形象一样。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皇权至高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而史官能将自己的丑事和坏事记入史书中,还能让皇帝忌惮一点,算是起到一种监督作用吧。
宋朝是除了明清两代以外君主权力最大的,可是宋朝皇帝却非常的怕史官!
如宋太祖赵匡胤有一天在御花园里用弹弓打鸟,正玩得高兴突然听到了景阳钟的钟声响起(表示急事要面奏皇帝)。匆匆忙忙的穿好朝服走进殿堂,却发现这只是一个例行的奏折,顿时气的脸都青了,气愤的说:“这种小事击什么?”那击钟者慢慢地回答说:总比打鸟重要吧?
宋太祖知道这话是针对他的,更是火上加油,气得抢了侍卫黄钺柄撞将过去,恰好打中那击钟人的嘴巴,两颗门牙被打了下来,击钟人强忍着疼痛,弯腰慢慢拣起牙齿,悄悄地放进怀里。 击钟人回答说:小人岂敢告陛下。不过,此事自然会有史官直笔的。
这时赵匡胤听了不由冷静下来,心想绝对不能让这事传来了,在史书中留下不光彩的一页。于是渐渐变脸,不仅夸这个人说得有理,还赏他一笔银子以示慰问。
但是这人还是让史官给记下来了,流传至今。
有人会说赵匡胤一国之君直接命令史官不要写这事不就行了?
其实这就有点想当然,史书的编辑为了保持客观性,一般来说皇帝是不能干预,当然事无绝对。
唐太宗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得位不正的李世民还怕“杀兄逼父上位”会使自己遭受非议。于是李世民开创干预编史的先河,数次查看了正在编辑的史书,在其授意下妖魔化杨广,贬低其兄李建成和其弟李元吉。自己变成唐朝“实质开创者”,玄武门之变也是李建成“逼自己的”。
在中国古代,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害怕史官吗?答案是肯定的,这得从我国史官设置的历史沿革说起。
时间:最早追溯到奴隶制的夏朝,《吕氏春秋先识篇》记载: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这里的太史令终古就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史官。
职责:按《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说白了,史官就是记录国家大事和皇帝言行的官员。它的分类主要有2种:一是记录类,比如起居录,史官们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二是编撰类,比如编撰前朝的历史,人物等。
著名史官: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史官就是司马迁,他写的史记,对后世影响极大,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次,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以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他们记录了历史,传承了文化,向他们表达崇高的敬意吧!
关系:帝王和史官的关系说不清,道不明。总体来讲:任何一位帝王,都希望名垂青史,留下美名,因此对史官的记载非常在意,甚至斤斤计较;反过来,史官中的大多数都以司马迁为榜样,刚直不阿,秉笔直书,不掩恶,不溢美。
其结果往往是帝王胜,但忠于职责的史官和重史的传统文化也反过来影响了皇帝的言行。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宋太祖的不乐正是这种矛盾的真实体现。
献给备战历史高考的莘莘学子。有用就转起吧!
宋朝曾出现这样的奇景,史官敢当面怼君王,为什么宋朝史官这么厉害?
为什么宋朝史官这么厉害?宋朝出现过一个神奇的现象,史官敢怼君王,为什么他们这么厉害敢怼皇帝呢?这主要还是因为宋朝开明的官吏制度。皇帝的身份十分尊贵,拥有着至高的权利,也代表着天选之人,可以说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所以基本上没有人敢忤逆皇上的意愿,更别说当面直接怼皇帝了。但是在宋朝,就有这样一个神奇的现象,就是史官敢当面进言骂皇帝。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宋朝对官员的惩罚力度最小,宋朝的官吏制度非常的好。宋朝对官员和知识分子都十分的尊敬,对他们没有重刑,所以许多宋朝的官吏都敢于说真话。宋太祖在建立宋朝之后,就下令,不能因为官员们上书直言就打击报复或杀头,这个政令一直延续下来。
正是因为宋朝后来的皇帝都遵守这个政令,才形成了良好的官吏制度。整个官场的氛围比较好。另一方面就是宋朝的程朱理学,他要求读书人要自我要求,加强自身管理。宋朝的史官们有着更高的道德自律标准。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官场风气很好,出现了许多秉公办事的好官吏。所以有时候他们教育起皇帝来,就像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这在其他朝代,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正是因为宋朝良好的官吏制度和宋太祖宽容对待知识分子的政令,使宋朝涌现出许多敢于直言怼皇帝的官员,如包拯,宋慈,苏轼,范仲淹这样的官员。所以也只有宋朝才出现了史官当面怼皇帝的奇景,这全有赖于宋朝开明的官吏制度。
为什么皇帝不敢杀史官?
史官掌握决定将什么记入史书的权利,会记载帝王的一些生平事迹,并且形成很多的实例参照,还有对帝王的一些评价。
因为谁都想能青史留名,不想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糗事!特别是大权在握的君主更是想要留下一个英主、贤君、甚至圣君的美名,就好像现在的明星和有钱人看重公众形象一样。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皇权至高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而史官能将自己的丑事和坏事记入史书中,还能让皇帝忌惮一点,算是起到一种监督作用。
简介
唐代,因正式设立了史馆,史官制度乃趋于规范化。史馆以宰相为监修,称监修国史;修撰史事,以他官兼领,称兼修国史;专职修史者,称史馆修撰;亦有以卑品而有史才者参加撰史,称直史馆。
著名政治家房玄龄、魏徵、朱敬则,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吴兢,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愈,著名诗人杜牧等,都先后参与史馆工作,并担任各种修史职务。自史馆设立而以宰相监修史事,由是著作局始罢史职,这是古代史官制度的又一重大变化。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