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皇帝会有“如果有一个能干的奸臣和一个无能的忠臣,会选择能干的奸臣。”其实皇帝在两者进行选择是有保留的,只能说这两者其实缺一...
为什么皇帝会有“如果有一个能干的奸臣和一个无能的忠臣,会选择能干的奸臣。”
就拿和珅与纪晓岚来说,因为有和珅一样的奸臣,与公与私都要耍小聪明,做点手脚 其实也是对国家有帮助的,皇帝有的时候需要借此刀杀人,而纪晓岚,大清官一个,大忠臣一个,可这样的忠臣为自己着想没错,为国家着想没错,但皇帝需要有皇帝的尊严,如果处处庇护纪晓岚,无疑会天下大乱,那这国家是纪晓岚在统治?还是皇帝?但当纪晓岚有说的对的地方的时候,让皇帝低头无疑被视为大逆不道,可皇上不低头 可以让和珅低头,和珅愿意替皇帝低头,因为他是个爱拍马屁的人。
皇帝在死的时候,说让和珅陪葬,是因为皇帝知道,这种人,只有自己能管制妥当。
对于一个国家,奸臣和忠臣是缺一不可的。(本公主主观看法)
忠,有何用?需要的是能做实事。
奸,有何妨?只需能掌握住,便可用之。
明朝为何盛产忠臣和奸臣?
明朝是一个奇特的王朝,首先它盛产忠诚与奸臣;其次皇帝经常几十年不上朝,国家依旧可以维持正常运转。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要理解其中的机制,我们有必要拿唐宋元明清来进行整体比较。
自从秦始皇扑灭六国以后,中国正式进入了皇权社会。皇权是一种制度,与之相辅相成的是皇帝的个人权利。这两种权利不是一回事,我们经常以为皇帝对大臣、平民有着生杀予夺之权,这是一种误解。
皇权作为一种制度,它是以皇帝作为国家最高首脑,联合官僚以及平民,共同对抗贵族和豪族的制度。这是一种五角平衡,皇帝与官僚互相合作,又互相牵制,他们有共同的敌人,在内部也有不同的意见。
所以千万别以为做皇帝是一件快意的事情,除非这一任皇帝有着极高的个人威望,能够跳过官僚与平民联合在一起,例如:刘邦、朱元璋、朱棣等,否则皇帝就必然受到官僚的牵制,明朝嘉靖皇帝就因为自己的父亲应该叫做“父亲”还是“叔父”,与官僚集团闹得很僵;万历皇帝也因为不能立自己喜欢的儿子做太子而选择罢工30年。
我们理解了皇权与皇帝个人权利之后,就可以展开今天的论述了。
唐朝其实是一个皇权比较弱小的朝代,他们选择开明纳谏的政治风度,完全是逼不得已。唐朝的起源是关陇集团,有大批的豪族跟随李渊打天下,天下平定后唐朝形成了皇权与豪族共治的局面。
到了宋朝,中国正式进入平民社会,“杯酒释兵权”后豪族的势力大大削弱,官僚体系得以坐大,反而牵制住了皇权。宋神宗时期,在一次对西夏的战争失败后,皇帝准备杀一个官员泄愤,最终都没有得以执行,先是被宰相阻拦,后将其改为流放,又被副宰相给拦了。
通过唐宋的例子,我们要明确一点“皇权”是一种平衡,是一种博弈,并不代表皇帝个人的权利,皇帝的个人权利是受“皇权”压制的。
明朝开国君王朱元璋是一个典型的强势人物,他将在中国盛行千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企图让皇权独大。皇权独大的结果就是:皇帝一定要勤政,现在流行的996根本不适合朱元璋,他是一年356天,全年无休,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工作。
这样旺盛的精力在人类历史上简直是一朵奇葩,毫无私生活可言,更不用谈解放天性。在朱元璋时期确实做到皇权与皇帝个人权利高度统一,他在位31年,这31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他的后世子孙显然没有这样的奉献精神与个人精力,不得不成立内阁,但是他们又不太愿意被官僚体系约束过度,所以建立起了一套官僚体系之外,属于皇帝个人的系统。再者,中国豪族经历过元朝的大洗礼后几乎绝迹,明初的时候有一个沈万三,也轻松被朱元璋拿下,明朝的主要矛盾则变为了皇权与皇帝个人权利的矛盾。
于是就酝酿除了东厂、西厂、内厂、外厂等由太监主管的机构。这套系统不按官僚的规则运营,而是根据皇帝的喜怒哀乐行事。明朝大太监横行,不是皇权陨落,而是皇帝个人权力上升的表现。明面上皇帝与官僚体系互相合作,共同治理国家;背地里,皇帝又暗使“个人系统”对官僚进行监视与打压,满足自己的私欲。
与之匹配的,有多大强大的官僚,就需要多强大的个人系统。明朝内阁到了中后期,能力已经完全超过之前的丞相。
明朝之所以盛产忠诚与奸臣就是这么来的。一部分官僚通过科举的正常途径,进入文官集团,敢于纳谏,敢于干涉皇帝的私生活,敢于处理政务,与皇权合作共同治理,就是忠臣;另外一些则是加入到了皇帝的个人系统,直白一点说就是选择依附太监,听命于皇帝的个人喜怒哀乐,不问是非,就是奸臣。
在明朝之前中国忠臣与奸臣的界限似乎没有这么明显,大部分都是名臣,意思是能够认真做好事情的大臣。明朝为忠臣与奸臣下了定义:凡是依附于皇帝个人喜好的臣子就是奸臣,反之就是忠臣。
明朝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国家也能维持运转,根本原因就是这两套系统博弈的结果。皇帝不上朝,不代表对政事一无所知,他有自己的“个人系统”,“皇权系统”为了与“个人系统”抗衡,不得不用心、忠心的处理国家事务,以免落下口实遭到攻击。
当然,这样并不是说“皇权系统”一直遭受“个人系统”的打压,这取决于皇帝是否愿意回归到正常的“皇权系统”中来,例如崇祯皇帝就是最好的例子,登基以后率先扑灭“个人系统”将阉党一网打尽。
清朝几乎是原封不动的照搬了明朝的“皇权系统”,不过他们并没有建立“个人系统”,这到不是说清朝皇帝有多么开明,而是因为他们拥有八旗。除了官僚系统以外,清朝有一套独特的“八旗系统”,这与明朝皇帝的“个人系统”不是一回事儿,却也可以起到制约官僚系统的作用。
清朝规定:满文臣公事称臣私事称奴才,汉文臣公私奏事一概称臣。武臣无论满汉无论公私,一概自称奴才。奴才代表的是家臣,是一家人。皇帝这样的规定让自己与各官僚之间,既有公事上的上下级关系,又有亲密的私人关系。
这些人当中,很大一部分是处于“皇权系统”与“个人系统”中间,既可以满足“皇权”的需要,也能够根据皇帝的个人喜怒哀乐办事。
不过只凭这一点是不够的,还有一个主观因素在里面:清朝的皇帝很识大体。他们不但很勤政,而且将自己的私欲也压制的很低。只有乾隆皇帝稍微有点膨胀,不过他的私欲都是基于国家实力与“皇权体系”特许的情况下满足,不像明朝皇帝,例如正德:动不动就私自出宫,而且有怪癖喜欢孕妇,这些在“皇权体系”里是坚决杜绝的,他只好利用“个人系统”来满足。
好了,关于“明朝皇帝为何几十年不上朝,大明帝国还能正常运转”的话题就讨论至此吧,今天的内容您只需记住一点:皇权与皇帝个人权利不同,皇帝并不能按照个人喜怒哀乐办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明朝创造了皇帝的“个人系统”。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皇帝总喜欢杀害忠臣名将呢?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总喜欢杀害忠臣名将那是因为人都是喜欢听阿谀奉承的好话,忠臣说的通常都是忠言逆耳,这就会让皇帝心里不舒服,时间久了也就满满厌恶忠臣了。
一:忠言逆耳古代的帝王一旦皇位坐稳了都会逐渐害怕忠臣,是因为忠臣总是不会说好听和富丽堂皇的话去讨皇帝的欢心,他们说的都是“大实话”,忠言总是逆耳的。出生在帝王之家,锦衣玉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同时也是自我感觉比一般人高人一等,也已经习惯了被周围的人阿谀奉承了,一旦有人说的话不顺自己心意就会恼羞成怒,甚至会大开杀戒。
二:奸臣当道奸臣都特别圆滑,总是说一些皇帝喜欢听的话,也很会阿谀奉承,所以很受皇帝喜欢,也很能讨皇帝欢心。这下有了对比之后就更加不喜欢忠臣了。太过于直接的话谁都不喜欢听,不光古代的皇帝不喜欢,就连我们也还是一样的,即使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好,但是听到了心里还是会很不舒服的,那么在古代的人命也是如此不值钱,高高在上的帝王就是拿人来出气了。
三:皇帝骨子里的骄傲和虚荣心生在帝王之家,自一出生起就是凤子龙孙,高高在上,要什么有什么,掌控着对别人的生杀大权,没有人敢忤逆,造就心里极强的优越感和自尊心,一旦有人忤逆就是大发雷霆。奸臣总是说一些帝王喜欢听的话,还为帝王的吃喝玩乐出谋划策,让帝王更好的享受生活,这样大大满足了帝王的虚荣心。当有忠臣说了一些皇帝不喜欢的话,奸臣也是煽风点火,借此中伤忠臣,讨好帝王。
但是这个的基础前提是这个不是个明君,因为明君是可以很好的分辨忠臣和奸臣,谁是真正为国家好的人。所以我觉得要想治理好国家就不能贪图享乐,沉迷了酒色财气,这是作为帝王最基本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