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权宦十大太监1.太监宰相第一人——秦·赵高,赵高本赵国贵族后裔,春和灭时被掠入秦,父子先后被阉,少年赵高饱尝人间...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权宦
赵高本赵国贵族后裔,春和灭时被掠入秦,父子先后被阉,少年赵高饱尝人间辛酸。入宫后暗立复仇之志,忍辱负重悉心侍侯少公子胡亥深得秦始皇赏识。
公元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赵高策划阴谋,巧言厉色拉李斯下水,瞒天过海,矫诏逼杀公子胡苏,将大将军蒙括史弟下狱,成功邦助胡亥篡位。事后升为郎中令,控制朝纲。接着赵高充分施展其凶残手段,诛杀异已腰斩同盟者李斯,他指鹿为马,玩秦二世股掌之上,最后发动政变,逼杀二世。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天之灵他怎能明白,铁打的大秦江山竟然毁于一阉人赵高之手?
2.敛财弄权乱汉宫——东汉·张让
东汉末,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团独霸朝纲,权倾天下。张让颖州(今河南禹州)人。他从宫中一杂役太监,逐步爬上太监首领中常侍。他怂恿昏君刘灵帝刘宏设立“四园卖官所”,公开卖官敛财。又在汉宫西苑设“裸游馆”,专供灵帝淫乐,哄得灵帝喜笑言开。他“僭越”朝制,把自家庄园建得皇宫还高,又怕灵帝发现,挖空心思拿“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祸”来蒙骗灵帝,这个昏君竟然确信,还口口声声称张让为父,真是昏君奸臣,一路货色。
张让率领十常侍,颠倒黑白除异已,捏造罪名杀朝臣,终于引起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不满。张让又先下手为强,诱杀何进,导致京师卫军变乱,杀尽宫中几千太监,张让也走上绝路,投身黄河。
3.太监军师——唐·高力士
高力士是大唐一代最有权谋的太监这一。他从一流浪少年,遭阉入宫侍奉女皇帝武则天,目睹深宫中种种险恶和残酷,逐渐领会了一套处绝学。“神龙革命”中他随机应变,择主而事,投靠李隆基,将主子武则天拉下马。后又出谋划策,助李隆基诛杀韦后和太平公主,终成唐明皇最忠实的心腹奴才。不过,高力士在创造唐朝“开元盛世”的过程中出过不少力,献过不少良策,这在中国历届太监中,算是出类拔荟的高人了。
高力士在历史舞台上演出最精彩一出戏,是他一手撮合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旷世姻缘。是他成就了杨贵妃,也是他在马嵬坡缢死了杨贵妃。成也力士,败也力士。真是美人一笑媚千古,空留长恨在人间。
4.阉海权宦 厚黑高手——唐·李辅国
从夏朝到清代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宫中太监,成千上万,且不去说好坏忠奸,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印迹者不多,象李辅国这样的太监宰相,只赵高和他两人其后再无来者。
大凡乱国枭雄,都有一套超乎常人的厚黑心术,李辅国是此中圣手。阿谀奉迎,溜须拍马,他不学就会。翻云覆雨,落井下石,他无所不能。谋害同类,残杀异已,他从不手软。从亲王、宰相到皇后、皇帝,有用时可成为手中权杖,无用了则手起刀落,痛杀干净。李辅国一生忙碌,谋权固位,巧取豪夺,拥城国之富,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尸弃荒野。
5.监军误国 流毒四海——宋·童贯
童贯,少年净身入宫,投于大太监李宪门下。他为人乖巧,揣摩功夫十分了得,精于媚术。徽宗即位后,他如鱼得水,使出浑身解数,献古玩,弄字画,用尽心思讨得这位风流天子的欢心,从此平步青云。他与蔡京联手,排挤朝臣。公(即蔡京)媪(即童贯)二相,朝内朝外,互相勾结,独霸北宋军政大权,朝野百官,尽出其门,童太监成了“童大王”。童贯独领兵权二十年,北宋在与辽、金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国力日虚,他却兵权永固,足见他保权固位手段之高。
6.自阉走向富贵路——明·王 振
王振本是一介失意文人,他从历史上不胜枚举的宦官发迹擅权事例中,找到了一条代天行事,富甲天下的捷径,获得了自我阉割的精神力量。于是他像赌徒一样,把肉体和人格作为赌注,用自我阉割的代价,铺就一条飞黄腾达之路。他置传统观念与社会议论于不顾,排斥辅政大臣;盗毁朱元璋严禁宦官干政的铁牌,使宦官公开地走上政治舞台;大权独揽后,疯狂敛财,打着皇权的旗号干预财政,贪脏受贿,把发财的主意打到了和尚尼姑头上;翦除政敌手段,阴险毒辣,肢解残杀刘球,为明英宗时期最为骇人听闻的惨案。王振专权乱政,导使英宗被俘,自已也送上绝路,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砸死,魂归黄泉。 7.八虎之首“立皇帝”——明·刘 瑾
刘瑾,明史上最有名的太监之一,人称“立皇帝”。他少年入宫,凭借好用的头脑,学会一身钻营功夫,得到大太监李广赏识推荐入东宫侍奉太子朱厚照。他倾心尽力讨太子欢心,不久成为太子心腹内臣。太子继位后,刘瑾连连升迁,很快当上了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答天下奏章。他把贪淫乐的明武宗哄入豹房,炮制“奸党”名单,把56位正直朝臣一网打尽。朝廷的一切决断独揽,成了无名有实的“刘皇帝。他还依靠东西厂和锦衣卫等机构大搞恐怖,使天下人人自危。又妄改朝制趁机广纳赂贿,朝臣纷纷仿效,贪风四起,明王朝由是江河日下。
8.阉海第一枭淫——明·魏忠贤
魏忠贤,本是一市井恶少,目不识丁,却谙熟拍马绝技,入宫不久,得太监王安提拔,又与皇孙奶娘客印月打得火热,并接近万历皇帝,地位和权势与日俱进。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后,他和客印月开始揽权干政。他恩将仇
9.恃功骄横终伏诛——清·安德海
安德海,10岁入宫当太监,由于办事灵巧,颇有眼色,深得主子欢心,称他“小安子”。1861年,他遇到了一个机会,就一步登天。是年,咸丰帝临终密诏,由其独子载淳继位,肃顺等八臣摄政,并密令:如那拉氏弄权,可除之。安德海把遗诏密报那拉氏。咸丰死后,他充当那拉氏和恭亲王的密使,奔走于热河和北京间,使辛酉政变一举成功。“小安子”劳苦功高,慈禧太后破格提拔他为总管大太监。
安德海成为慈禧心腹后,恃功自大,干预朝政,打压恭亲王,挑拔两宫皇太后,树敌众多,他疯狂敛财,骄横处世最后落个伏诛济南,身首异处的下场。
10.清代厚黑第一阉——李莲英
李莲英从咸丰六年(1856)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出宫,在清宫长达五十二年。是慈禧太后最宠爱的贴自太监,也是清代品位最高、权势最大、财富最多、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大宦官。他对主子的奴才嘴脸,和对同类的凶狠残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狐假虎威,有恃无恐,置诸侯于脑后,视军机大臣为等闲,;朝中大员及外省督抚,无不对其巴结奉承,仰其鼻息。举凡国政朝纲、清廷要务,无不与闻,无不参预。
1、魏忠贤(朱明王朝,1568—1627年)
原本一流氓恶棍,虽目不识丁却深谙拍马权术。入宫不久得老太监王安提拔,又与皇孙奶娘打得火热。与混蛋皇帝万历的亲密接触更是让他地位权势与日惧增,万历48年,年逾半百的魏阉开始飞黄腾达。朱由校即位后便恩将仇报谋害恩人王安,仅如此还不足以让他高居恶心太监之首。大兴冤狱捕杀东林党,私植党羽才是魏阉无以伦比的罪恶。身为阉党,他不仅怂恿皇帝泡妞,自己也娶妻纳妾,抢夺民女,令无数家庭生死离别。直到另一个混蛋皇帝朱由检把他收拾。
恶心指数:100(流氓恶棍祸国殃民的集大成者,当之无愧的恶心之首)
2、赵高(秦朝,?—前207)
秦代宦官,权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宦官宰相。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赵秦始皇病死沙丘,赵高与秦二世胡亥、李斯合谋,秘不发丧,篡改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更为书赐长子扶苏和蒙恬死。胡亥还至咸阳,立为二世皇帝,赵高任郎中令,常居宫中参与决策。他指使胡亥更为法律,诛戮宗室、大臣,且专擅朝政。在扶不起的秦二世面前指鹿为马,对不随声附和的大臣,捏造罪名加以迫害。秦二世三年八月,刘邦攻下武关,赵高与其婿阎乐等人密谋,乘二世在望夷宫斋戒之机,诈诏发兵围宫,逼二世自杀,企图篡位自立。因左右百官不从,只好立二世兄子子婴为秦王。九月,赵高被子婴用计杀于斋宫,夷三族。
恶心指数:99(本可与魏阉并列,因比魏有文化,所以退居榜眼)
3、王振(猪明王朝)
史学家称朱明王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王振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他本来是一个失败的教书先生,却自阉进宫,得到了明英宗的宠幸,开始擅权,结党营私,干涉朝政,揭开了太监帝国的序幕。为了建立所谓的丰功伟绩,根本不知作战为何物的他,怂恿皇帝亲征来犯的也先,结果是皇帝做了俘虏,自己搭上了性命。肢解残杀刘球为本朝最骇人听闻的惨案。
恶心指数:98(知名度和影响力均在前两者之后,不过因为开了朱明王朝太监专权的先河,而且开了文官在太监面前摇尾的先河,应居第三)
4、刘瑾(朱明王朝,约1452—1510年)
少年自阉入宫,依附刘姓宦官混入乾清宫。自从他服侍的花花恶少朱厚照当上皇帝,刘阉开始使尽浑身招数,怂恿混蛋皇帝吃喝嫖赌,厌倦朝事。刘得以结党营私,权倾朝野,将反对他的53位大臣一网打尽,制造了“奸党冤案”。此后还发明一种套在官吏颈上的刑具——枷,许多大臣被重达75公斤的枷刑活活枷死。篡党夺权阴谋败露后,混蛋皇帝朱厚照发飙,将其碎尸。
恶心指数:97(情商高于智商,成功度显然不及前三者)
5、李莲英(清,1848—1912)
从1856入宫-1908出宫,李莲英在清廷52年。是西太后最贴心的太监。李莲英是个十分聪明乖巧的人,他从中明白了应该如何摆正主子和奴才之间的关系。李莲英不仅学会了揣摩主子的脾气和爱好,千方百计地讨主子欢喜。对主子奴才嘴脸,对同类却凶狠残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置诸侯于脑后,视军机大臣为等闲,文武百官多数对其奉承。
恶心指数:96(为数不多的善始善终的太监,极为成功的政客。)
6、张让(东汉,?—189)
张让(?-189),东汉宦官,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桓帝、灵帝时,历为小黄门、中常侍、列侯等职。在职时以搜刮暴敛、骄纵贪婪见称,灵帝极为宠信,常谓“张常侍是我父”。中平六年(189年),何进谋诛宦官,事泄,他和宦官赵忠等杀进。不久袁绍捕杀宦官时投河自尽。
恶心指数:95(东汉宦官典型,十恶不赦,本应位居前五,因袁绍出场缩短了他祸国殃民的时间,只好屈居第六)
7、李辅国(唐,704—762)
李辅国唐宦官,本名静忠,后赐名李护国,再改名为李辅国。他相貌丑陋,看上去有些虚弱,粗通簿书记录,俸奉大宦官高力士。四十多岁时,高力士才让他主管闲厩账务。他由于管的马喂得肥壮,所以被推荐给皇太子到东宫办事。他曾矫诏将太上皇(玄宗)逐出原来的住所,又杀张皇后,拥立代宗。代宗尊其为“尚父”,加司空兼中书令。恃策立之功,他跋扈地对代宗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分。”不久罢职,代宗派人将其刺死。
恶心指数:94(赵高之后唯一当上宰相的太监,中国历史上也有且仅有这两个太监宰相,一生忙碌)
8、童贯(北宋,1054—1126)
童贯,北宋宦官,“六贼”之一。字道夫(一作道辅),开封(今属河南)人。初任供奉官,在杭州为徽宗搜括书画奇巧。助蔡京为相。京荐其为西北监军,领枢密院事,掌兵权二十年,权倾内外。时称蔡京为“公相”,称他为“媪相”,为“六贼”之一。宣和四年.攻辽失败,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万贯赎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复之功。七年,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开封。随徽宗南逃。钦宗即位,被处死。《宋史》列为“奸臣”。
恶心指数:93(有点小品位的太监)
9、安德海(清 ,?—1869)
清末宦官。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自宫入宦,人称“小安子”。同治初,因受慈禧太后宠幸,渐干国政。同治八年,1869年,秋,奉慈禧太后命往南方采办宫中用物。乘楼船缘运河南下,张扬跋扈,招权纳贿。被山东巡抚丁宝祯以“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拘捕上奏,随即诛于济南(一说恭亲王奕昕密嘱咐丁宝祯乘机诛之)。
恶心指数:92(被他迫害的人远远不及前面这些混蛋)
10、高力士(唐,684年—762年)
高力士是唐代著名的宦官。他幼年时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当时女皇帝武则天的赏识。在唐玄宗管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由于曾助唐玄宗平定韦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玄宗宠信,终于累官至骠骑大将军、进开府仪同三司,他一生曾多次平息皇室内出现的纠纷。开元末年,高力士甚至可以先审阅大臣们送来的奏章,小事由其处理,大事才交呈玄宗栽决,玄宗甚谓“力士当上,我寝则稳”。当时朝上,连李林甫和杨国忠都争相巴结高力士,而诸王公主更称高力士为阿翁,甚至连太子都要喊他一声二兄,驸马们都称他阿爷,此为唐代宦官干政之始,但高力士并不如他的徒子徒孙那般专权,而是擅权,但肃宗时,高力士被弹劾流放至巫州,一代宦官从此自云顶掉入地狱。按律高力士本该斩,但顾及高力士对玄宗的忠心,于是将他流放。宝应年间玄宗驾崩,始终渴望回宫的高力士虽被赦还,但却因此而悲痛绝食7日终亡,年73岁,遵先皇遗诏陪葬泰陵。
恶心指数:70(对高力士偶觉得还是应该功过三七开)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将是谁?
2,吴起,“孙吴在世”,这是后世兵家们得意时最为自诩的一句话,吴既吴起,为河西守,与诸候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和十二。不败,并且一生不败,这个纪录也只有孙武能跟他有一拼。注<吴起>四十八篇,其在河西十几年时间里,强 秦不敢犯,倒是魏常取攻 势,夺失 地千里。可惜的是不得善终,被人大 卸 八块(在楚),另其人品也为后人所不齿(当然只是那些卫道士,俺还是很崇敬他的)
3,白起,酷将,不是指他长得酷,而是为人,一战而杀 赵 降 卒四十万,没有点酷劲是做不了的(四十万啊,用机 枪扫还有扫半天)不过其打仗确实厉害,死在他手下的六 国士卒达一百六十多万(注意当时中国总共只有两千万人,能打仗的也就三四百万,这里面还包括秦。),以致只要听说是他挂帅,六国无人敢出战(长平之战时,秦王曾下令,泄起为将者,斩,呵呵,名气大了,连对手也没有了,寂寞高手,独孤求败啊),不过下场也比吴起好不到哪去,被迫自杀,罪名:莫须有。功高震主嘛,又不像王剪哪样知道进退,不死才怪,也算是为长平四十万降卒出了一口恶气。
4,韩信,齐王,楚王,淮阴候,官是越做越小,没办法,刘邦信不过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家四百年江山一大半是他一人打出来的。没有他,三杰之张良,萧何只好在秦地终老,无有出头之日了。背水之战,十面埋伏都是成名之战,以至最后从不服人的项羽也遣说客说韩信自立,三分天下(这样至少他能喘口气),可惜的是韩信心太软,才有以后的长乐宫之变,身死族诛。空留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千古憾事。
5,卫青,大雪满弓刀,单于夜遁逃。以不占优势的汉家骑兵七击匈奴,无不大胜,确非易事(飞将军李广,极骁勇,与匈奴战也数败,自已被俘,还好逃回来了,还有李陵,李广利,都是全军覆没,再看后世,杨家将,岳家军,徐达,对北方民族,哪一个能保持不败?哪个朝代能有汉家这般对游牧民族保持强势?)。从一个骑奴能平步轻云直上大将军之位(当然也和他姐姐卫夫人有点关系),完全是靠实力和命拼出来的。当然汉大量的骑兵也为他出色的发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单靠步兵,孙武也没辙,呵呵。
6,霍去病,17岁为冠军候,19岁为骠骑将军(这可是仅次于大将军的第二号军职),卫青的亲外甥,17岁从征,24岁病亡(看来霍中孺在给他儿子起名时就有预感),短暂一生战功无数,最得意的便是封狼居胥,以数万汉骑长驱直入北地大漠数千里,歼匈奴七万精锐,达狼居山。为人任侠,不喜兵书,属于兵家中的另类,但其随机应变的能力,适合骑兵作战的长途奔袭战术,在当时也是独树一帜。
7,曹操,魏武帝,用兵之妙不亚于孙吴,官渡之战更是一战定天下大势(虽尚未平定南方,但南方对当时中原的影响力就像现在的西部对东南差不多),赤壁之战,虽惨败但未伤及元气,行军一生,鲜有败绩,这个人物已被世人了解得太多了,多说无益。
8,李靖,托塔天王(西游记里这么说的,呵呵),战功卓著,南平吴越,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为盛 唐伟业立下了一个武将所能做的一切。用兵诡秘,连自诩为略不世出的李世民也叹服有加。征高丽,欲用之为帅,后悯其老,乃罢。他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功高震主,却能激流勇退以得善终的角(当然也和李世民个人的气度有关)。
9,岳飞,不选不足以拢民望,呵呵,实是如此,岳家军能凭几乎纯步军打败有着独步天下的女真骑兵,也不是靠吹出来的,郾城之战,更是岳飞军事生涯的最高峰,可惜的是,他没遇到李世民,他碰到的是赵构,秦桧(这一对堪称中国历史上最相得益彰的君臣,当然是反话),十二道金牌,莫须有,生生断送了汉人仅有的一点血性和恢复中原的梦想,自宋以后,汉 奸倍出,一代胜似一代(好人多横 死,坏蛋活千年嘛,不信你到中小学问问,有几个还知道岳飞是何人?)。
10,徐达,是明前期唯一具有统帅数十万大军与蒙古骑兵作战能力的将领,南征北战,功高震主,演义中已有太多的描述,亦不多说。
王翦——秦灭6国几乎都有其身影(王贲)王翦有过败绩,但是最后结果还是胜利的,在秦一统过程中不可能顺顺利利的,但是秦国还是把一个一个国家的灭掉其中将领王翦父子为主的,他们和李牧交过手,和项燕打过仗。可以说他是和战国后期所有非秦国的名将都打过仗,最后能把所有国家都灭掉才是能力。中国第一次统一战争的难度我觉得是最大的,王翦对中国的功绩也是后世名将最难到达的,后世中国里可能就徐达能算是一统战争的领衔者了,其他人你们找找啊?
卫青——大汉雄风的开拓将领(李广、霍去病)反攻匈奴的名将有许多,比卫青早的有蒙恬,卫青之后还有赵破奴、陈汤,但是蒙恬未能尽全功,最后匈奴为祸更甚。霍去病死的太早了,战绩留下的很厉害,但是如果他活得更久些也许就会遇到一次像李陵一样的遭遇呢?我认为这个可能性很高的,再说他是卫青的外甥,出身就比赵破奴高的,可后来赵破奴才是对西域建功的名将。
马援——南征北战,东汉统治疆域的巩固(云台28将)云台28将都很厉害,但是邓禹在西北战败了,岑彭也没把局面打开,马援却是不同,对于西南西北的战争一直都是马援打得最好,对于巩固领土和民族融合贡献也大得多。还有他的早期提出的沙盘理论,对于战争来说也是一次极大的进步,现在都还是世界战术推演的蓝本。
班超——弃笔从戎,开拓西域国土(王孝杰、薛仁贵、左宗棠)中国在秦以后的领域扩展主要是在西南、西北和东北了。西汉时期西域和中原的关系更像是一种联盟合作,最初主要是为了抵抗匈奴,即使是后来的赵破奴、陈汤带兵时候也没有改变这种关系。而西域正式纳入中国行政版图是在班超进入西域以后,也就是说班超完成了中国自秦以后的最大领土扩张。
冉闵——汉民族的勇士,中国的“斯巴达” 五胡乱华汉族最大的危机时刻,也许现在留下的当时史料记载有极大的夸大成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南迁是在这时期。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原的危机是史无前例的,在这时候站起来的汉族战将第一人冉闵,不管是后来的祖逖、岳飞等可以说是这一类名将。
李靖——大唐盛世的先驱名将(李晟、李光弼、郭子仪)唐朝第一名将算李靖了。唐朝名将很多,战绩也很丰富,但是初唐公认的最强名将是李靖和李绩了。我个人认为李靖比李绩强上半分,也许指挥能力和统帅能力他们两不相上下,但是在军事大势上我觉得李靖更强,对军事的布局和军事策略上李靖更有一种大气,在军事判断上也更加清晰准确。唐朝伐蜀,统一长久流域,灭掉高句丽和东突厥都以李靖的大略布局展开。也就按今天的说法他是国策的制订者。在之后的名将中战绩大的是郭子仪和李晟了,至于薛仁贵大家就不要提了,西域主要是王孝杰打的,打吐蕃薛仁贵是全军覆没把自己也搭进去了的。李晟很厉害,但是他没能扭转唐朝的颓势,只是延缓;郭子仪说成名将算是把他说低了,历史上有个他的评价说他是中国古代10大名臣“权侵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这可是古今第一人啊,来把他评成名将是他吃亏了。
徐达——明朝的将军、中山王,明朝灭元的统帅(常遇春)前面我说过在中国古代统一战争里作为统帅的也就只有他和王翦了,其他人和他们比就有那么点不够看了。
戚继光——沿海长城的铸造者,中国的第二长城 戚家军是中国古代火器装备最完整的军队,其兵源也是中国古代军队最差的部队,但是最终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军队的巅峰部队了,可以说戚继光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军事奇迹。虽然最后戚家军没有把明朝大势守住,但是不是戚家军弱,而是我想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完全是给自己人坑死的。
郑成功——西方列强的首战,台湾的保卫者 台湾正式纳入中国领土是在元朝,但是在郑成功之后台湾才以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纳入中国领土。这种军事政治格局和现在很像。台湾的重要性也就在这之后不断被世界所认识,控制台湾才能控制西太平洋,保证领土完整,对现在中国来说台湾是一个政治军事的要点。二保证台湾领土的名将起码他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
个人认为这10人在历史上相对时期内对中国影响最大
1.孙武.
2.白起.
3.王翦.
4.李牧.
5.廉颇.
6.项燕.
7.王贲.
8.庞涓.
9.田忌.
10.田单.
楚汉十大名将
1.韩信.
2.项羽.
3.项庄.
4.樊哙.
5.虞子期.
6.钟无会.
7.曹延.
8.温庭允.
9.萧何.
10.范增.
三国十大名将
1.赵云.
2.关羽.
3.张飞.
4.黄忠.
5.吕蒙.
6.马超.
7.曹仁.
8.魏延.
9.姜维.
10.曹洪.
唐-清十大名将.
1.多尔衮.
2.徐达.
3.岳飞.
4.薛仁贵.
5.常遇春.
6.李自成.
7.张献忠.
8.袁崇焕.
9.洪承畴.
10.戚继光.
还有孙武
然后是唐朝的战神李靖和徐茂公徐世绩
这两个人属于厉害到被后人神化.前一个就是托塔李天王的原形.后一个被民间当作徐半仙.古代被看做是仅次于诸葛亮的智者
汉朝的卫青和霍去病,韩信 飞将军李广这四个人是后世许多名将小时侯的目标和崇拜的对象
唐朝的薛仁贵,创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诸方面在军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勋。
1.孙武.
2.白起.
3.王翦.
4.李牧.
5.廉颇.
6.项燕.
7.王贲.
8.庞涓.
9.田忌.
10.田单.
楚汉十大名将
1.韩信.
2.项羽.
3.项庄.
4.樊哙.
5.虞子期.
6.钟无会.
7.曹延.
8.温庭允.
9.萧何.
10.范增.
三国十大名将
1.赵云.
2.关羽.
3.张飞.
4.黄忠.
5.吕蒙.
6.马超.
7.曹仁.
8.魏延.
9.姜维.
10.曹洪.
唐-清十大名将.
1.多尔衮.
2.徐达.
3.岳飞.
4.薛仁贵.
5.常遇春.
6.李自成.
7.张献忠.
8.袁崇焕.
9.洪承畴.
10.戚继光.
一生积德行善的扁鹊,因为惹上哪样东西最后没有善终?
扁鹊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医术高超,也被称为快乐医生。然而,周一生游历各国,治愈无数病人,行善积德,却没有好下场。怎么回事?
说起来,扁鹊之所以能成为一名快乐的医生,跟他的善良和明眼人有关。
最初,扁鹊年轻时只是一家客栈的领班。
但是,由于他每天接触来自南方到北方的客人,他养成了一套明眼人的本领。
例如,他觉得有一个叫长桑君的客人,虽然他长得很丑,穿着也很朴素,但他总是认为那是个奇怪的人,所以他总是对长桑君特别尊敬
所以十几年后,老长桑君因为得到扁鹊,的优待,偷偷打电话给扁鹊,悄悄告诉他,他有一个祖传的医生。现在我老了,我给他开了医生的处方,告诉他不要让张出去。
自从拿到医生的处方后,扁鹊一边行医救人,一边学医。由于实践的结合,扁鹊的医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然而,第一个使扁鹊出名的人是晋国的赵简子博士
这一天,赵简子一家找到了扁鹊。原来,赵简子已经5天5夜不吃不喝地睡了。
扁鹊用他高超的医术迅速治愈了赵简子的昏睡。
赵简子醒来后,为了报答扁鹊,他在扁鹊居住的彭雀山给他四万亩山地。
这样,尽管扁鹊不是王侯,的亲戚,但它也有丰殷,这样的美食城市,可以长期繁荣无忧。
然而,扁鹊决心拯救生命,不愿意成为富人。于是他背着药箱,开始了他的周之旅
过郭时,闻骤死,心生疑。他找到了中间那个混蛋郭,要求见的“尸体”。
获得许可后,扁鹊通过“观察他的话”诊断出虢太子患有尸体晕厥。于是他给虢太子做了针灸和按摩,然后又加了汤。不久之后,虢太子复活了。
虢太子感谢扁鹊救了他的命,并对他的医疗技能感到惊讶。所以太子不做,干脆拜扁鹊为师,跟着他到处行医。
扁鹊不仅精通医学,而且很聪明。
例如,当他去赵国,首都邯郸,时,他看到赵人非常重视妇女问题,所以他在那里开办了一个妇科,治疗妇女的各种疑难疾病。
另一个例子是,当他去周天子,的首都洛阳,时,他看到周人非常爱老人。所以他成立了一个医疗部门来治疗耳聋、失明和四肢麻木。
当他在咸阳,秦国,时,他看到秦人非常重视儿童,所以他在咸阳建立了儿科
随着越来越多的病人在扁鹊,接受治疗,扁鹊被其他国家的人民尊为医生。然而,也有害怕医疗的人,如齐国的齐桓侯和田午
当扁鹊经过齐国,时,齐桓侯接待了他
当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扁鹊对齐桓侯,说:“你的皮肤上有一种疾病,如果你不治好它,我担心它会很严重。”
齐桓侯对扁鹊的话非常不满。毕竟,我老了,我感觉很好,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所以齐桓侯傲慢地说,我没病。
扁鹊走后,齐桓侯还告诉身边的服务员,医生总是喜欢把没有生病的人当成病人来对待,以此来夸耀自己的医术。
后来,扁鹊又一次被齐桓侯召见,于是他再次提醒齐桓侯,他的病情已经加重并到达肌肉。
齐桓侯对扁鹊的提醒越来越不满意。但还是告诉他,他没病。
几天后,扁鹊再次被传唤。这一次,扁鹊说,齐桓侯病已经到了胃里。结果,齐桓侯怒不可遏,不理他。
不久之后,齐桓侯在宫殿外遇到了扁鹊。
但是扁鹊看见齐桓侯转身就跑。
齐桓侯很惊讶,所以他派人去追上询问。
扁鹊说,现在齐桓侯病已经深入骨髓,那是司命的事,我无能为力。
果然,两天后,齐桓侯感到浑身疼痛,于是他派人去请扁鹊。但扁鹊已经离开了齐国。至于齐桓侯,他失去了最好的治疗时间,几天后就去世了。
无论如何,关于扁鹊,的传说越来越多,他的名声被他高超的医术震惊了。
都说成名早,名气太大,却往往引向邪恶。
不久之后,在秦国,行医的扁鹊,被秦武王命令入宫
最初,扁鹊很少见到君主。毕竟,他的旅行和孔子的旅行截然不同。
当扁鹊看到秦武王,时,秦武王的腰已经痛了。
原来,在武勇,咄咄逼人的秦武王,正在封孟说等几个强人为将军,让他们平时陪自己去举鼎玩。
结果,有一次,当秦武王在举鼎,的时候,他弄伤了他的腰椎,造成难以忍受的疼痛。
虽然宫里的神医提供了许多汤,但他并没有把秦武王的腰痛减轻一半。
幸运的是,有人告诉秦武王,扁鹊正在秦国行医,所以秦武王立即命令扁鹊进宫解决腰痛的疼痛。
李醯,医生治得太厉害了,立刻拦住了他。他还说,秦武王病不是一个粗心的流浪医生能治好的。即使威胁秦武王,如果发生什么事情,这将是秦国的一大损失
幸运的是,秦武王决心治疗扁鹊,而李醯却不敢阻止。
在扁鹊,的治疗下,秦武王被治愈并很快康复。当他高兴的时候,秦武王想离开扁鹊成为一名高级官员,所以他想让扁鹊成为一名医生。
李醯得知后,大为震惊。毕竟,扁鹊下了医生的命令,所以他不是必须收拾行李回家洗洗睡吗?
被嫉妒冲昏头脑的李醯,雇了一个杀人犯。在扁鹊必须经过的路上,他抢劫并杀害了扁鹊
一代快乐的医生死在一个恶棍手里。这也是因为扁鹊从政的原因。如果你没有从政,你可能不会这样结束。
关于三国里的人物评价
这个似乎很重要!感谢哦!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歇后语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
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
--人在心不在 ·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
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比喻来之不易)
·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三国成语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品评历史演义,感受三国风云——《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自己找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作为一个正面人物存在的,但是现在呈现在这里的还仅仅是客观的介绍。作者在写作《三国演义》的时候,曹操在历史上的面目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有作者个人写作的艺术倾向,但是在作者进行加工的同时无意之间把曹操的人格复杂化了,在曹操的身上,我们能看见三国那个动荡的特殊的历史环境在曹操这个人物身上的折射。我们不着重来讨论这个问题,主要来看一下经过艺术加工后的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及进行简单分析。
接上论曹操性格
1 超人的领袖才能
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国演义》的第一回:
汝南许邵,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邵不答。又问,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大喜。
这里许邵概括了曹操这个人物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曹操的领导才能,这也为曹操日后成为真正的帝王之身埋下了伏笔,更是对他的人格的一种肯定。曹操的领袖气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行事果断,豁达自信,知人善任。曹操遇事能够当机立断,是由其性格直接决定的,这一点是领袖必备素质。操初入仕途时,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当时宦官弄权,朝政混乱,而他能不畏权贵,表现出了大政治家的力度。从早期曹操与袁绍等人推举义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就可以了解曹操是一个具有旺盛企图心及使命感的领袖人物,想使当时极度混乱的社会现状,重新恢复安定秩序,解决百姓切身痛。
2 任人为贤
知人善认,唯才是举是曹操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曹操的用人政策里才能是大于德的。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去截取《三国演义》中的章节来说明问题,而是看曹操所颁布的用人政策,他的政策能最大的程度说明他对人才的渴求。曹操最惊世骇俗的举动,莫过于他以丞相的身份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这是三面有可能一举颠覆中华传统儒教信念的文化反旗,曹操不仅郑重推出“唯才是举“的主张,还大步流星地将这一主张贯彻到无条件的程度,遂使“唯才是举“成为优先于其他所有原则之上的首选原则。唐突圣贤、藐视礼法的雄心魄力,则在曹操不惮其烦举出的大量例子中,得到裸露性显示。曹操明白告诉世人:无论你是否过“污辱之名“、“见笑之耻“,或即使你有过如“贪将吴起“那种“杀妻取信“、“母死不归“的大恶行径,只要你确有能力,仍会得到我的重用。(见《青梅煮酒》周泽雄)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曹操是要承受巨大的压力的。陈先生写道:“孟德三令……则是明白宣示士大夫自来所遵奉之金科玉律,已完全破产也。由此推之,则东汉士大夫儒家体用一致及周孔道德之堡垒无从坚守,而其所以安身立命者,亦全失其根据矣。故孟德三令,非仅一时求才之旨意,实标明其政策之所在,而为一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之大变革……(详见陈寅恪《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一文)。我们现在来理解曹操的这种做法时候也许只能从曹操的人格特征来剖析。
3艺术形象的曹操的性格多面性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按照艺术的典型化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奸雄的典型形象。不仅他的言语、行为已经偏离历史的事实,而且浸透了作家的审美感情。其次,《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面的奸雄的典型形象,他既有奸诈、自私、残忍、多疑的性格侧面,又有眼光远大、谋略出众、善于用人的雄才大略的一面。对曹操人格的贬斥,实际上是和他的优点一起表现的,正所谓的泥沙俱下。曹操是惯于由大怒转为大笑,大笑转为大哭的。他在赤壁之战后,从华容道逃归,在南郡安歇时,对着众谋士,突然大哭起来。谋士们问他为什么哭,曹操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从一方面看,这是曹操的爱才惜才;另一方面看,这又是曹操使的诈术,因为他的大哭的结果,“使众谋士黯然自惭”,这才是他哭的真正目的。
曹操的形象,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雄才大略的一面,然而这两方面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有时很难分清这是他的英雄本色,还是奸雄的特性使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他是以奸雄作为性格的主导方面。在曹操的身上,几乎集中了封建统治者所具有的全部特点:笼络人心而又嫉贤妒才,刚愎自用而又机谋权变;刻薄暴虐而又豪爽多智,聪明过人而又愚蠢颟顸;坦诚中总带几分虚诈,大度中常含几成小气。然而,正是由于这些,才使的曹操的形象具有了极其鲜明的,不可替代的艺术独立性,形成他活生生的复杂的性格组合基调:奸而能、真而伪、宽而猛!性格的两个侧面互相渗透各有特征,使我们不禁被曹操这复杂的、模糊的人性特征所吸引。
不过曹操给人感觉很实在,任何好的管理者都会是有几重性的。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典型形象,具有多侧面的复杂性格、多层面的组合、独特的个性化力量,于是,就出现了官渡大战中的喜剧效果,就出现了赤壁大战中的悲剧结局
刘备:
◆陈寿: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吕布:是儿最叵信者。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傅斡: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张辅: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
注:历史人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刻意去美化或丑化它
历史上的刘备
是个非常厉害的人物
看上去就不平凡
是当时的盖世枭雄
鞭督邮\斩车胄\杀蔡阳等凶悍事迹
其实都是刘备所为
在三国演义中
老罗为了突出刘皇叔的仁义
把这些血淋淋的暴行都记在了刘备的哥们身上
从历史记载分析
真实的刘备有可能比关张的武力还强
贾栩
是个狡诈的小人
自私又滑头
非常擅长揣摩人的心思
这种人只可用不可交
如果你不能驾驭他
那最明智的就是远离他
如果你够奸雄
那你就利用他
反正他的人品是没有可取之处的
诸葛亮
是个杰出的政治家
历史上的诸葛亮
身材高大
很年轻就已经出名
诸葛亮之所以大名垂宇宙
是因为他的所做所为非常符合儒家规范
被一步步抬高
在三国演义中
老罗更是把空城计\草船借箭等一系列别人的优秀事迹
都加到诸葛亮的身上
使他料事如神
历史上的诸葛亮的特点是
长于政治
短于军事
在军事方面
比他强的有----曹操\周瑜\司马懿等
诸葛亮的突出性格是非常的谨慎
这表现在用人上
就出现了不敢用魏延等有冒险精神或者曾经做错过事的人
以至后期蜀国无大将
廖化为先锋的局面发生
但需要指出的是
诸葛亮虽然不是完人
但绝对不是庸才
现在的人动不动就否定一切
把诸葛亮贬低为平庸之辈是不可取的
诸葛亮在大的方面
正如易老师所言
是天生奇才
庞统
有些小才
其实比诸葛亮差的多
历史上没有他去曹营献连环计的事情
他的才能充其量和田丰差不多
蒋干
是被三国演义严重歪曲的人物
这个人长的比较有型
也比较聪明
是个很灵秀的家伙
曹操挺赏识他
以他的智慧
根本不可能被周郎轻易利用
所以蒋干盗书是骗小孩子的故事
可惜不少成人也对此津津乐道
曹操
从人品上讲
坏蛋加恶棍
从才能上讲
出类拔萃
特点是阴险狠毒
不择手段
害人如儿戏
喜欢他的
不是与他同类型的人
就是脑子偏执糊涂的人
赵云
正史里的子龙比较一般
远不及张辽\夏侯敦\太史慈等出色
惟一可炫耀的是曾经救过万岁爷阿斗
这可是非常符合儒家忠君的道德规范
因此在三国演义中
他被大大美化了
关羽
正史上说他谁万人敌
且资质雄伟
虽然关公没有演义中那样了不起
但真实的他
确实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帅才
有勇有谋
但也有骄傲的致命缺陷
总体上如易老师所言
是个能干的家伙
现在有些人认为他很平庸
其实是这些人的认知水平较平庸
张辽
是个招人喜欢的家伙
一身是胆
武艺高强
很有智谋
忠肝义胆
是难得的将才
这是个基本没有争议的人物
但在三国群星里
他只是个闪光的配角
董卓
是个凶悍的军阀
由于他的行为既不符合传统的君臣之道
又祸国殃民
因此他是反面人物中的一颗恒星
不可能有翻案的一天
用句时髦的话
是被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李儒
是个和贾栩半斤八两的人
人品和能量都差不多
如果易老师对贾栩的人品无非议
对李儒也可能是赞许的
但这两个家伙都不是什么好鸟
袁绍
历史上的袁绍
形象很帅
也很有豪气
在现代也是当领导的材料
我们现在的领导多数都比较像袁绍
但袁绍的弱点也很明显
心胸狭隘
喜欢溜须拍马的下属
这样他在治世是没有什么危机
但他偏偏在乱世
因此这成了他致命的缺陷
一句话
他是治世之福帅
乱世之庸帅
李典
曹操手下不可少的将军
生活比较低调
为人谦和
很稳重
和诸葛亮手下的王平差不多
但这个人个子比较矮
相貌平庸
只有曹操这样的帅才能够慧眼识宝
庞德
一个匹夫
有些蛮力
他的性格特点决定他只能充当牺牲品
但他确实憨的有些可爱呢
马谡
可以说是诸葛亮用人失当的牺牲品
这个家伙形象很迷惑人
一表人才
如果是现在
那一定爬的很快
但动真格的就不行了
总之,中看不中用
三国演义对他的描述倒是很客观
小乔
出家了
雄姿英发
好美的诗句
其实小乔是个俘虏
是被周郎抢婚
做了人家的小妾
不过嫁给周帅哥也算命好
总比貂禅强的多
张飞
在后人的印象中
他的形象很粗鲁
甚至很吓人
老罗更是把一个湖编出的人物之死
归结为老张在桥上的练嗓子
其实真正的老张可能长的不错
因为皇帝的俩妃子都是老张的女儿
女儿是美女
估计父亲也丑不到哪里去
乔国老
生出俩个国色天象的女儿
这老头和他的老婆在年轻时候
肯定是让人羡慕的漂亮夫妻
吕布
凶悍的豪强军阀
他的军队在当时是一只很有战斗力的组织
但老吕缺乏雄才大略
也没有灵活战术
注定要做历史的过客
真正的历史是
他亲自去向老曹请降
老曹顾忌他桀骜的性格
忍痛杀了他
当时的民谣有~~~
人中有吕布
马中有赤兔
赤兔
历史名马
日行千里
它的辉煌和遭遇
路人皆晓
不必赘述
周仓
完全是虚构的人物
是关羽随从卫兵的缩影
也是天下所有忠心的卫兵的缩影
关平
老罗说他是老关的义子
其实是老关的亲生儿子
武艺高强
又很冷静
可惜死的过早
关索
关羽的小儿子
武艺精通
相貌出众
可惜身体不好
早夭
在历史上名不见经传
关胜
梁山泊的天勇星
使青龙眼月刀
也是美髯公
小说里说他是关羽的后代
其实是牵强附会
真的史实是
邓艾入川后
尽诛关羽9族
任何姓关的都不可能是关老爷的后代 v
黄盖
其实是黄忠的堂弟
辅佐了孙坚\孙策\孙权3代明主
忠心耿耿任劳任怨
是个好同志
鲁肃
老罗为了突出诸葛亮
把老鲁写成了忠厚本分的老好人
其实老鲁是个了不起的厉害人才
具有雄才大略
三分天下的设想比诸葛亮提出的还早
张苞
小说中相他父亲一样威猛
是在追杀敌人时不小心跌死的
历史的张苞并未打过仗
很年轻就病死了
而且是个帅哥
有两个美女姐妹
华佗
是华雄的侄子
但却是三国时期最伟大的人物
那时候曹操也好
刘备也好
华佗的叔叔也好
都是在杀人
而老华却是在救人
可惜却救不了自己
被老曹杀了
程普
在东吴是老资格
老革命遇到新问题
没见他解决的有多出色
但却摆老架子
周公谨还得哄他
吕蒙
乃吕布的同宗
脑筋灵活
智谋高强
是当时难得的人才
吕方
梁山泊的地佐星
绰号小温侯
也使方天画戟
武艺高强
和郭大侠郭靖的祖先郭盛
一道为宋江的贴身保镖
死于征方腊战役
小温侯意为小吕布
孙权
一代英雄
曹操喜爱有加
叹曰
生子当入孙仲谋
可惜老孙晚年非常残暴
从明主变为庸人
周瑜
人品出众
才貌超群
而且非常有肚量
也是被老罗歪曲的英雄
这老罗为了美化诸葛亮
糟蹋了不少豪杰
好在易老师正在给这些伟人翻案
司马懿
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历史的真相是
司马懿把诸葛亮打的丢盔弃甲
司马懿是个老谋深算的人物
曹操的后代根本驾驭不了他
曹操忙碌了一生
等于是给司马懿做嫁衣裳
姜维
从诸葛亮用他做接班人
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刘备在识别人才方面的差距
老姜是个努力的人
无奈天赋有限
他的作为不过是消耗国家不足的资源
但他的人品还是不错的
邓忠
邓艾的儿子
血气方刚
前途无量
随父入川
可惜被钟会杀害
陆逊
孙策的女婿
是继周郎\鲁肃\吕蒙之后
东吴的又一个杰出帅才
他的突出功绩是打败久经沙场的刘备
但他后来的下场并不好
被晚年的孙权误解
未得善终
曹洪
曹操的爷爷过继曹姓的大太监
曹洪是大太监的族人
所以也成了曹操的亲族
这位将军英勇善战
忠心耿耿
但为人非常小气
爱财如命
是个缺少人气的英雄
夏侯霸
历史名将夏侯渊的儿子
也是曹操的亲族
夏侯霸像他父亲一样勇猛过人
却不如乃父忠诚
在受到司马家族的迫害之际
毅然叛魏降蜀
黄忠
历史的真相是老黄比赵云地位高
能够刀劈名将夏侯渊
足见其非凡勇力
可惜出道太晚
不然谁与争锋
杨修
一个有才气的书呆子
他的小聪明在曹操那里
就等于是俩字
--找死
高顺
将他排为三国中一流的武将应不为过
在吕布军中,高顺和陈宫一武一文,应算是左膀右臂
张辽、臧霸、郝萌、曹性、成廉,魏续、宋宪、侯成只是吕布的八健将而已
单论个人武力,高顺能入得一流好手
夏侯元让拔矢啖睛之前,就曾和高顺力斗四五十合
建安三年,吕布与刘备反目,派高顺统率大军攻击小沛的刘备军。即使是拥有关张两位"万人敌"的刘备军,也没有能够抵挡"陷阵营"的兵锋,高顺占领小沛,随即击破由曹营头号大将夏侯敦所率的曹操援军
高顺的冲锋陷阵,可以说无愧完美的军人称号,然而他更令人钦佩的还是那种高洁忠义的品格
建安三年,曹操东征吕布,围城三月,吕布众叛亲离,开城投降的,却包括了吕布最信任的魏续。吕布势败被俘,张辽见大势已去,率领部曲投降,臧霸只身逃亡,而高顺则被降将所俘。关于这些人物的下场,史书与演义大致相差无几
高顺在曹操问起时一言不发,从容就义
曹豹
吕布的老丈人
为人淳朴憨厚
历史上的曹豹是病死的
也不曾被张飞痛打过
老罗用他来衬托张飞的卤莽
是看中曹豹乃无名之辈
可以任意糟改
孙坚
英气逼人
历史上华雄其实是被他所杀
他是孙武子的19代嫡孙
只可惜死的过早
不然曹操未必是他的对手
孟获
彝族领袖
他的地盘被诸葛亮侵占时
毅然反抗
在武装落后的情况下
自然是以失败告终
蔡瑁
刘表政治集团最重要的成员
蔡瑁和他的姐姐、刘表后妻
一同图谋废刘琦而立刘琮为嗣
又劝说和策划刘琮降曹
这种垃圾自然没有好的下场
刘琮
窝窝囊囊的一个憨宝
曹操来了
当了顺民
这种饭桶对老曹没有P用
骂他是猪是狗
看孙权有为
老曹把气撒在刘琮身上
他自然就只有OVER的份了
甘夫人
刘备的妻子
略有姿色
但较贤惠
生于乱世
是妇女的悲哀
大乔
孙伯符的小老婆
极有姿色
是小乔的姐姐
在那个时代
真是没有安宁
她是被孙霸王强抢做配偶的
所幸老孙又帅又英勇
甘宁
威猛的将军
人品出众
世之良将
东吴的栋梁之一
马岱
机警的军人
为人正直
有西北汉子的血性
跟着堂兄马超投奔老刘
后患肝病身亡
马超
虽然叫锦马超
但真实的他
并不帅
是那种高高大大
强强壮壮
风尘仆仆的西北汉子
高高的颧骨
宽宽的下颚
面庞黑红
但非常注重衣着
由于是出自世家
在当时的风云社会有一定的影响
加之性格强悍
投奔老刘后
当了大官
可老刘也颇忌讳他
不敢授予实权
最后一代英雄竟然抑郁而死
三国演义中他在战斗中杀死的曹将
以及愤怒中杀死的韩遂部将
都是老罗胡编的
真相是
其中不少人
在马超去世后
还好好的活在世上
李通
曹操的将领
主要从事后勤
病故
但三国演义把他描写成马超的枪下鬼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歇后语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
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
--人在心不在 ·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
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比喻来之不易)
·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三国成语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品评历史演义,感受三国风云——《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自己找
回答者:lixuliang101 - 江湖新秀 四级 3-31 12:16
刘备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宽容厚道,善于发现人才,礼贤下士,具有汉高祖的风度,有英雄人物的度量。他把整个国家和辅佐太子的大事委托给诸葛亮,而毫不怀疑,确实是君臣都出于最大的公心,是古今最好的楷模。刘备临机应变的才干和方略比不上魏武帝(曹操),因此国家的版图也比较狭窄。但是他受到挫折而不灰心,始终不愿屈居曹公之下。这可能是揣摸曹公的度量一定不会容得下自己,而不是与他争利,而且也可避免受害,如此而已。
参考资料:出自《三国志》—先主传评论
如何评价曹操?
他是一个花街柳巷的浪荡子,永远埋单的冤大头,可是一旦行大事成大名的时机到来,他马上可以翻脸,造出五色大棒,打尽陪他胡作非为的京都恶少们,他暗笑这群鼠辈凭什么自认是我曹孟德的朋友?
他是一个挺身而出的刺客,可是他从来想的都不是不计成败,找机会就拼命,用一腔热血博得烈士美名——他认为自己是大有为之身,岂可随意赴死,那岂不是委天下万民于地?
他是一个希望荣泽家族的孝子,可是他心中明白他是没有真正家族可言的,他自己连姓曹还是姓夏侯,都要一时一个说法呢,所以他憎恨自己卑贱的血统,又因此而不歧视天下的草泽之士,招贤时真的百无禁忌;
他是一个为父报仇屠城以祭的凶手,虽然他曾经那么久地仇恨过父亲曹嵩——当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要把父亲接来,补偿以往所有不孝的时候,父亲却又被乱军杀害!曹操的屠城之愿,不是天性的暴虐,写得出《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人怎么会是暴虐之人?他只是恨急了人性之恶,徐州城一时成了黑泽明影片中经常描绘的那种地狱形相,看上去无一人不可杀;
他是一个壮怀大志的战士,当刘备他们讲义气,孙权他们聊门第的时候,他总是在行军途中,给文武群臣们讲述自己的王道乐土,他的诗歌也是这样激励着他的战友们,而他自己,对生命最后的期待就是一块普通的石碑上,刻一行字“汉故征西将军之墓”;
他还是一个坚持理想的魏公,他不称帝的时候被人颂为道德楷模,可他一生的经历已经让他真正鄙夷了虚伪脆弱的道德戒律,他信任法律,相信天下治胜于乱,认为只有法律才能保卫帝国和帝国里的每一个臣民,他象圣经里的先知摩西一样,热衷于制定法典;
最后,他是一个死不瞑目的天下至尊,他真正想交纳的朋友,一个个都是来世相见依然无法把臂言欢的男儿——陈宫!关羽!徐庶!甚至还有那个与他暗斗一生的刘协!
关 羽
提起他,就会想起温酒斩华雄的故事;会想起许都护嫂、夜读《春秋》的佳话;会想起霸陵桥挑袍的典故;会想起千里走单骑的豪迈;会想起三国第一猛将败走麦城的辛酸和无奈,会想起…….
他并没有显贵的身世,处在阶级下层的他深谙被压迫的痛苦,而疾恶如仇的性格注定了他在那个时代要走的路,杀乡豪落拓江湖,五六年的颠沛流离更让他深感在群雄并起、纷争割据的乱世混一把稻粮的艰辛。每一个有志之士都不会忘记自己是脚踏着汉室江山的土地,背负着苍生……
刘备:
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宽容厚道,善于发现人才,礼贤下士,具有汉高祖的风度,有英雄人物的度量。他把整个国家和辅佐太子的大事委托给诸葛亮,而毫不怀疑,确实是君臣都出于最大的公心,是古今最好的楷模。刘备临机应变的才干和方略比不上魏武帝(曹操),因此国家的版图也比较狭窄。但是他受到挫折而不灰心,始终不愿屈居曹公之下。这可能是揣摸曹公的度量一定不会容得下自己,而不是与他争利,而且也可避免受害,如此而已。
曹操:
他是一个花街柳巷的浪荡子,永远埋单的冤大头,可是一旦行大事成大名的时机到来,他马上可以翻脸,造出五色大棒,打尽陪他胡作非为的京都恶少们,他暗笑这群鼠辈凭什么自认是我曹孟德的朋友?
他是一个挺身而出的刺客,可是他从来想的都不是不计成败,找机会就拼命,用一腔热血博得烈士美名——他认为自己是大有为之身,岂可随意赴死,那岂不是委天下万民于地?
他是一个希望荣泽家族的孝子,可是他心中明白他是没有真正家族可言的,他自己连姓曹还是姓夏侯,都要一时一个说法呢,所以他憎恨自己卑贱的血统,又因此而不歧视天下的草泽之士,招贤时真的百无禁忌;
他是一个为父报仇屠城以祭的凶手,虽然他曾经那么久地仇恨过父亲曹嵩——当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要把父亲接来,补偿以往所有不孝的时候,父亲却又被乱军杀害!曹操的屠城之愿,不是天性的暴虐,写得出《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人怎么会是暴虐之人?他只是恨急了人性之恶,徐州城一时成了黑泽明影片中经常描绘的那种地狱形相,看上去无一人不可杀;
他是一个壮怀大志的战士,当刘备他们讲义气,孙权他们聊门第的时候,他总是在行军途中,给文武群臣们讲述自己的王道乐土,他的诗歌也是这样激励着他的战友们,而他自己,对生命最后的期待就是一块普通的石碑上,刻一行字“汉故征西将军之墓”;
他还是一个坚持理想的魏公,他不称帝的时候被人颂为道德楷模,可他一生的经历已经让他真正鄙夷了虚伪脆弱的道德戒律,他信任法律,相信天下治胜于乱,认为只有法律才能保卫帝国和帝国里的每一个臣民,他象圣经里的先知摩西一样,热衷于制定法典;
最后,他是一个死不瞑目的天下至尊,他真正想交纳的朋友,一个个都是来世相见依然无法把臂言欢的男儿——陈宫!关羽!徐庶!甚至还有那个与他暗斗一生的刘协!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627757.html
回答者:①是① - 试用期 一级 3-31 12:17
http://vod.cctv.com/icctv_list.php?itemid=63&catsid=6b7c2b90-ab18-46ea-bcef-193626a3b4e2看看这个网址吧(百家讲坛)
回答者:yc_风儿 - 经理 四级 3-31 12:21
曹操: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作为一个正面人物存在的,但是现在呈现在这里的还仅仅是客观的介绍。作者在写作《三国演义》的时候,曹操在历史上的面目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有作者个人写作的艺术倾向,但是在作者进行加工的同时无意之间把曹操的人格复杂化了,在曹操的身上,我们能看见三国那个动荡的特殊的历史环境在曹操这个人物身上的折射。我们不着重来讨论这个问题,主要来看一下经过艺术加工后的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及进行简单分析。
接上论曹操性格
1 超人的领袖才能
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国演义》的第一回:
汝南许邵,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邵不答。又问,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大喜。
这里许邵概括了曹操这个人物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曹操的领导才能,这也为曹操日后成为真正的帝王之身埋下了伏笔,更是对他的人格的一种肯定。曹操的领袖气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行事果断,豁达自信,知人善任。曹操遇事能够当机立断,是由其性格直接决定的,这一点是领袖必备素质。操初入仕途时,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当时宦官弄权,朝政混乱,而他能不畏权贵,表现出了大政治家的力度。从早期曹操与袁绍等人推举义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就可以了解曹操是一个具有旺盛企图心及使命感的领袖人物,想使当时极度混乱的社会现状,重新恢复安定秩序,解决百姓切身痛。
2 任人为贤
知人善认,唯才是举是曹操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曹操的用人政策里才能是大于德的。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去截取《三国演义》中的章节来说明问题,而是看曹操所颁布的用人政策,他的政策能最大的程度说明他对人才的渴求。曹操最惊世骇俗的举动,莫过于他以丞相的身份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这是三面有可能一举颠覆中华传统儒教信念的文化反旗,曹操不仅郑重推出“唯才是举“的主张,还大步流星地将这一主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