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为“万里长城”的袁崇焕,被千刀万剐到底冤不冤?袁崇焕是一个拥有着极高军事才能的将领。他自幼好读兵书,学习用兵救国之术。在中进士...
誉为“万里长城”的袁崇焕,被千刀万剐到底冤不冤?
袁崇焕是一个拥有着极高军事才能的将领。他自幼好读兵书,学习用兵救国之术。在中进士后,仍对东北边境的战况非常关心,向往有一天自己能投笔从戎。之后在兵部尚书孙承宗的大力支持下,袁崇焕进入国防任职,他在辽东筑宁远城,恢复锦州、右屯等军事重镇使明朝的边防从宁远向前推进了200里,基本上收复了天启初年的失地。他又采取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的政策,鼓励百姓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他还注意整肃军队,严明号令,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袁崇焕守卫山海关及辽东;指挥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力挫后金八旗,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但是,袁崇焕这位让满清闻风丧胆的大将军,这位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最后以“谋叛欺君罪”的罪名惨遭杀害。
在崇祯元年四月时候,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袁崇焕应召入京。崇祯帝亲自在平台召见他,与他商量平辽方略。不久,袁崇焕离京赴任。崇祯帝亲自为其送行,把恢复边疆的宏愿完全寄托在袁崇焕身上。
而袁崇焕上任以前,驻宁远的士兵因长期缺饷而哗变。袁崇焕上任后不得不连连上奏,要求朝廷发饷,但这样的请求竟被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怀疑恃边逼饷以充私囊。不久,又传来了袁崇焕擅杀皮岛守将毛文龙的消息,种种事情加之在一起更加重了崇祯对他的不信任感。这就为之后崇祯杀他埋下了伏笔。在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地,从蒙古绕道入关,直逼京师而来,袁崇焕心急如焚,亲率精锐部队,马不停蹄,急赴京师救援.
他们赶到北京城外,与围攻广渠门的清军交锋,一场恶战,清军败退。就在这时,皇太极巧施反间计,制造了袁崇焕通敌的假象。而在宁远之战结束后,袁崇焕为了筹划关外事物,也曾派人与清廷和谈,在经历皇太极的反间一计,崇祯帝对此深信不疑,当即传令袁崇焕入见,并趁其不备将他逮捕下狱。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朝廷以“谋叛欺君罪”将袁崇焕处死,享年47岁。
袁崇焕死于“凌迟”(亦称“陵迟”),史称“磔刑”,民间称之为“千刀万剐”。有史料称袁崇焕遭凌迟3357刀。当初身为国家重臣的袁督师就以这种方式结束了他的一生,不得不令人唏嘘。
明史载:崇焕行经法场前,刽子手一刀一刀的割下其肉,沿途百姓极痛恨辽东靼子,而更恨汉奸行径,于是有钱的捧钱场,富户们大把扔钱向刽子手行贿,竞价争买崇焕之肉“生”食之,没钱的捧人场,穷人们争相从刽子手手中抢来崇焕之肉生食之,一块肉往往又被争抢撕扯成数块,整个场面直比一场“人肉大拍卖”。至法场时,崇焕已气绝,骨肉无存,只余一首(头颅),崇祯皇帝命将其首传视九边(长城上的九个边防关口),以此震慑边将,以禁效尤。
袁崇焕被整整刮了3543刀,大万人空巷盛况空前之下,大约有近万人抢到了崇焕之肉而生食之,并以此炫耀为能事。第一,袁崇焕拥兵自重,先不管他有没有造反,但是这个可能性是有的,也就是说,袁崇焕对崇祯产生了潜性威胁。
第二,袁崇焕的性格有重大缺陷。他确实为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随着权势日重,有些骄傲自负,而且喜欢乾纲独断。比方说,他未经崇祯的同意就擅杀了皮岛总兵毛文龙,人家可是司令啊,你说杀就杀了。第三,袁崇焕在蓟辽不断培植自己的势利,又是对崇祯产生了严重威胁。总之来说,袁崇焕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但是他不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
在袁崇焕诸多能征惯战的部将中,最终两极分化,少数人未降清而坚持效忠明室,但大多数最终选择了投靠满清,成为了满清后来入关的前驱走狗。但是在辽远军中,无论降清与否,没有人愿意相信他们爱戴的主帅--袁崇焕是汉奸。在其未降清的部将中,有一人后来为袁崇焕修建了衣冠墓,并世代相传为之守陵,起到今天,已是十几代人之后,其后人依旧在为袁崇焕守陵。袁崇焕的衣冠墓而今已隐没于市井小巷之内,香火廖落车马稀,少有人知道。
公元1644年,清军大举入关,华夏山河再遭劫难,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尸横如山之下,没有人记得袁崇焕。直到清帝三世后,乾隆皇帝再度翻开明史,感慨其报国之忠、功业之伟、身世之悲,遂公开此间内幕。最终下旨为其平反,这段尘封百年的历史才得以重见天日,一幕千古冤案才得平反。世人方知崇焕乃华夏民族真英雄也。
袁崇焕死的冤不冤?为什么都觉得他罪有应得?
袁崇焕作为明末著名将领,他被处以凌迟刑罚,能够受这样刑罚,足可见崇祯皇帝,对其有多么愤怒和失望。在我个人看来,袁崇焕死得并不冤枉,他最后结局咎由自取。自认为深得崇祯宠幸,就做了很多让崇祯皇帝猜忌、不满事情。
作为大明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并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和学习。虽然登上帝位,可兄长留给他的是一副烂摊子,大明王朝岌岌可危,充满了内忧外患。这样情况下,崇祯极力想要改变现状,便重用了满嘴跑火车的袁崇焕。
一、袁崇焕死得并不冤枉袁崇焕因为和魏忠贤不和,被魏忠贤排斥在了权力之外。崇祯皇帝上位后,奉行“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原则,开始启用那些,长期被魏忠贤打压臣子。
受到重用袁崇焕,就给崇祯夸下了海口,说自己五年之内,必定收服辽东。这样一个豪言,但凡懂得军事人员,都知道不可能实现。偏偏天真的崇祯皇帝,就信了袁崇焕的话,并对其宠爱有加,也进行了大肆封赏。
袁崇焕给崇祯的“回报”,是后金军兵临首都城下。这一场景让崇祯皇帝,联想到了袁崇焕信誓旦旦豪言,内心愤怒可想而知。
二、袁崇焕之死,加速了大明灭亡袁崇焕被崇祯杀死罪有应得,有三个方面原因。第一忽悠了崇祯皇帝,崇祯集全国之力,支持袁崇焕工作,袁崇焕却一事无成。
第二袁崇焕擅杀毛文龙,这件事情引得崇祯皇帝不悦。擅自杀害朝中大将,而且对方还没有大过错存在。第三背着崇祯和金军谈判,这也是越权行为,引得崇祯大为不满。
袁崇焕被很多人诬陷“通敌卖国”,可崇祯对这一点心知肚明。杀了袁崇焕后,明朝能用将领更少,可以说崇祯此举,加速了明朝灭亡。
袁崇焕做了什么事情?最后被杀到底冤不冤?
袁崇焕,晚明时期面对战斗力强悍之后金八旗军队,曾经连续取得宁远之战、宁锦之战的胜利。大败后金政权两代国主——努尔哈赤、皇太极。
金庸先生在其小说《碧血剑》后专附一篇《袁崇焕评传》,将袁崇焕称为古希腊式的悲剧英雄。
他的性格像是一柄锋锐绝伦、精刚无俦的宝剑。当清和升平的时日,悬在壁上,不免会中夜自啸,跃出剑匣。在天昏地暗的乱世,则屠龙杀虎之后,终于寸寸断折。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抗金英雄,却在己巳之役时被凌迟处死。冤吗?
袁崇焕画像
袁崇焕死的不冤
来看下《崇祯长编》中记载的崇祯时期袁崇焕和钱龙锡定罪的诏书:
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
老袁最后的罪名主要是三条:
擅主和议,专戮大帅,市米资盗。
平心而论,这三条罪状,在今天看来,哪一条都是杀头的大罪。
那这些罪名,袁崇焕干了吗?还真干了!
袁崇焕雕像
一,作为一军统帅,不经过朝廷讨论,擅自和敌军和谈;
天启六年八月,努尔哈赤去世,袁崇焕自作主张,派人到沈阳吊唁并与后金开始议和。“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
袁崇焕第二次督师辽东后便与皇太极和谈,尽管这次议和是后金主动提出来的。皇太极虽然多次要求与明朝议和,但实际上多半是军事行动前后带有欺骗性的缓兵之计。
崇祯即位后,皇太极多次给崇祯帝、祖大寿、毛文龙等人送信请求和谈,但都没有得到回复,可以看出明朝君臣对和谈非常忌讳。
崇祯二年,皇太极得知袁崇焕复出,便派人致书请求和谈。袁崇焕接到来信却积极响应。两人书信往返不断,多次和谈,直到十月皇太极发动己巳之役,入关围攻北京。
己巳之役
二, 为了诛除异己也好,为了给和谈开路也好,越权杀掉友军统帅毛文龙;
崇祯二年七月,袁崇焕在皮岛用尚方宝剑斩杀了同样拥有尚方宝剑的东江总兵毛文龙。
当时袁崇焕曾向皇帝请旨:“臣今诛文龙以肃军,诸将中有若文龙者,悉诛。臣不能成功,皇上亦以诛文龙者诛臣。”崇祯帝闻之大骇,但也只得优旨褒答,并下诏宣谕毛文龙罪状。
袁崇焕督师,持尚方剑的权力,是“副将以下就地正法,总兵官革职听勘。”他明知“文龙大将,非臣得擅诛”,却大胆而自负地杀了毛文龙,其后果是严重的。
它一方面引起了崇祯帝和朝臣对袁崇焕的疑虑,为其后来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另一方面也使毛文龙所建立的东江部队开始瓦解,失去了牵制后金的战略作用。
斩杀毛文龙
三, 在朝廷三令五申明令禁止的情况下,擅自开米市卖米(据说是为了买马)。
崇祯二年春,蒙古喀喇沁部发生大饥荒,请求袁崇焕通市。袁即上奏要开马市售粮给蒙古。
此时朝中已经知道喀喇沁等部投金,崇祯帝警告袁崇焕:“据报西夷市买货物,明是接应东夷,藉寇资盗,岂容听许?”而袁崇焕则不以为然,上疏抗辩,为蒙古求情,最后迫使朝廷同意对蒙古开市粜米。结果满清恰逢荒年,这袁大人卖的米,恰好成了满清绕道蒙古进攻北京一路上的军粮。
袁崇焕之死,不是因为清人编造的皇太极设的反间计,而是因欺君失职而被杀。按照明律,敌军入境不能堵截,攻城不能入保,要按律逮治。所以袁崇焕被杀并不冤。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