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袁崇焕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就是说,其实袁崇焕或许真是通敌卖国关于袁崇焕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就是说,其实袁崇焕或许真是通敌卖国...
关于袁崇焕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就是说,其实袁崇焕或许真是通敌卖国
关于袁崇焕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就是说,其实袁崇焕或许真是通敌卖国,然后崇祯杀了他(但不一定是凌迟),经过后来清朝的皇帝为了证明自己地位合法,证明消灭朱明是顺天意迎民心而编造的所谓崇祯昏庸滥杀无辜历史对袁崇焕的争议非常大,难道他真的是被冤枉的吗?
在我的眼中,袁崇焕的一生好像都充斥着悲剧色彩,有的人说他认为民族英雄,但是也有人骂他是大汉奸,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在历史的记载中,袁崇焕最终的下场是十分的凄惨,是受尽屈辱和折磨而死的,并且一直都受百姓的唾骂,据记载袁崇焕死的时候全城的百姓都在争相争抢他的肉的五脏六腑,那么在历史上袁崇焕到底是"民族英雄"还是"大汉奸"呢?
兵不可撤,城不可弃,民不可移,田不可荒。且兵法有进无退,锦、右一带,既安设兵将,藏卸粮料,部署厅官,安有不守而撤之?万万无是理。脱一动移,示敌以弱,非但东奴,即西虏亦轻中国。前柳河之失,皆缘若辈贪功,自为送死。乃因此而撤城堡、动居民,锦、右摇动,宁、前震惊,关门失障,非本道之所敢任者矣。
——袁崇焕
袁崇焕念书准备参加乡试,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天举行,在现在来看就像我们的中招考试一样,大都在省城桂林考试,由指定的主考官主持,考试分为三场,每场时间是三天,考中即为举人。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当时袁崇焕是在广西桂林丙午科参加乡试中,考中了举人。这一年的他23岁。在当时,对于全国的刻苦考生来说,考中举人是一件大事。举人的名额,不同的省地其数量也不同,能中举的人数不多,读书之人中举,既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件大喜事。当年袁崇焕是23岁中举虽然在现在来说在这个年龄已经很晚了,但在当时,他的年龄其实并不算太大,甚至可以说已经是比较早的考中了举人。
新编京剧《袁崇焕》剧照
袁崇焕中举后,像其他举子一样,要去参加会试。会试每三年一次,就像是现在的高考一样,乡试在第二年春天举行,在北京贡院,由礼部主办,皇帝指定的高级官员主考。对于外省的来京考试的人给路费和驿马。满面风光,风光进京。考场叫做贡院,考生按考号依次入号,关门上锁。考试分为三场,每场时间三天。当袁崇焕中举后,继续发奋读书,一直参加会试,但一直都不顺利,屡战屡败,一直没有考上。换句话来说,他从中举人到中进士,中间大概是经过13年。连续12年,一共有四次机会,他都没有取得进士的功名。这足以证明了当时考试的难度之高。
历经坎坷之后,他虽然萌生了知难而退,从此归隐山林的念头,但实际却并没有放弃考学,而是愈挫愈奋,更加努力学习,逆流而上,时时告诉自己一定要金榜题名。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袁崇焕在之后的一次会试考中,成为贡士。但袁崇焕明白,这并不是结束,因为接着还有参加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
只有通过了这个考试,那才算是真正的金榜题名。
明朝确立的制度规定,每三年考一次进士,共分为会试和殿试两次考试。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除了皇帝之外无人在考试之前知道题目,这就大大的确保了考试的严谨性和公正性。在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在京城通过会试和殿试,考中了万历己未科进士。与他同年的状元是庄际昌,所以万历己未科的进士则又称"庄际昌榜"进士。
历史上的真实的袁崇焕到底冤不冤
感觉各有各的说法崇祯三年,镇守边关的辽东巡抚袁崇焕因“谋叛”罪被皇帝处死。他的家人均被流放,此事一出天下哗然,人们对于崇祯自毁长城的行为十分不解。然而袁崇焕真是完全被冤枉的吗?崇祯杀袁崇焕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
袁崇焕因为行事作风的问题,曾经让器重他的孙承宗大为震怒,[63]擒杀毛文龙也是袁崇焕擅自主张。他的同事王在晋认为袁崇焕虽然死于国法,但是他的功劳不可淹没,[64]但同时,他也认为袁崇焕的死是自取灭亡。[65]而唐甄、谈迁等人则视之为明之良将。
朱舜水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活动,他于《朱舜水集》中将袁崇焕称为“卖国贼”。[66]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也对袁崇焕进行猛烈抨击,但其叙述与史实多有出入,评价亦失之偏颇。明末将领徐石麒认为,袁崇焕表面上主战,而实际上是想主和,甚至以擒杀毛文龙的方式取信于清廷。[67]计六奇在《明季北略》里认为袁崇焕虽然死的冤,但是他列十二条罪状杀毛文龙,如同秦桧以十二道金牌杀岳飞一样。[68]
清人在撰写《明史》时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妄杀”,而崇祯杀袁崇焕则是“误杀”。而清乾隆皇帝亦认为袁崇焕的死值得怜悯。
第一,去辽东前,他就上了五年平辽策,崇祯勒紧裤腰带,粮草军饷都优先供应辽东,结果辽东形势并没有好转,反而被后金打到了北京城,虽然没有造成啥严重后果,但是大明的脸面都丢光了。
第二,他没有任何请示,直接把毛文龙干掉了,让后金再无后顾之忧,可以从容正面面对明朝,进退自如。
第三,他把辽东军政一手把控,把李成梁的旧将都换成了自己的亲信,这样做虽然有利于他短时间内掌握辽东局势,但对于崇祯而言,这无疑是裂土封王的前奏。
有这三点,就说明袁崇焕必死无疑。我们很多人看问题都是以现代眼光去看,觉得袁崇焕是冤死的,但在当时,他死的一点都不冤。
因为当时后金战斗力虽强,但偏居一隅,对大明的影响不大,最多就是放弃辽东一地,死守山海关即可。
袁崇焕的五年平辽策最后没有实现,在现在可以说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但在当时属于欺君大罪。
他不经请示砍掉毛文龙,有利于他掌控辽东局势,但在当时属于蔑视皇权的行为。
就冲他口口声声跟崇祯保证“五年平辽”~~结果一年就让满清杀到京城!就是死罪!
而且“谋款斩帅”:为了议和杀毛文龙,毛文龙被杀满清失去牵制才可以破关大掠!(袁崇焕解释为了统一战线)
卖米资敌:卖米给投降满清的蒙古!让满清有了军粮入侵大明(袁崇焕解释本意是防止蒙古被满清拉拢)
遣散援军:满清杀到京城,他竟然遣散援军,任由满清到处烧杀(刘策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顿兵不战:满清围绕京城到处杀烧。袁崇焕率领近万关宁铁骑就尾随!不牵制、不骚扰!
另外他写信恳请给魏忠贤立祠,满清集全国之兵八万余人攻打毛文龙,他见死不救(理由竟然是他认为满清有二十万兵力,,10w攻打朝鲜,10w防守,他十几万的兵力搞不定!)!
这些理由,不知道楼主信了没有,反正当时的皇帝还有百姓不信,所以凌迟处死,数万百姓哄抢他的肉!
袁崇焕是真造反还是假?
袁崇焕 是真的背叛大明而和满清联系到一起了吗?哪位专家解说一下?但是当事人都被蒙蔽的极其严重
凌迟了之后还买他的肉吃 边吃边骂
最后一直到了乾隆年间
还是这位鞑子皇帝为他平反了
历史这是搞笑
这么戏剧性中的大悲剧
即使不搞反间计以大清的国力和当时的形式入关也只是时间问题。蒙古是清的盟友尊皇太极为大汗,朝鲜已经为清之属国,明朝在北方已无外援。内部国力空虚、百姓揭竿而起,可谓风起云涌。即使袁崇焕不被崇祯杀死,恐怕要么战死要么像吴三桂、洪承畴一样归顺大清。
中国有长长的长城雄伟的关口但仍然不足以抵挡关外游牧民族的铁骑。对于袁崇焕来说,他的冤死不过是崇祯自毁长城加速灭亡而已。当百年后的袁崇焕被乾隆平反之时,全国各处的悼念祭祀的人们在悲愤之余是否会感叹“亡中国者,中国人也。”
袁崇焕没有死的话明朝就没有这么快灭亡,事实真的如此吗?
事实真的如此吗?袁崇焕在抗击清军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袁崇焕是一名抗清名将。
明朝的灭亡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问题,牵扯到中国古典朝代的基本制度。明朝到了中后期后,朝政腐败,国库空虚,统治阶级加大压缩农民阶级,掠夺农民大量土地,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朝政中像宦官魏忠贤等毒瘤专揽朝政,排除异己、镇压人民。统治者不顾农民死活,对人民的剥削日益加重,加上连年的灾荒,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农民实在被逼得没有生存希望了,各地纷纷爆发了冲突,农民起义比比皆是后期李自成率领农民大起义,明朝内部各路造反的农民武装不是靠袁崇焕就能消灭的。满族的崛起,种种因素加快了明朝的覆灭,大清朝取代了明朝。
袁崇焕没有死的话明朝也会这么快灭亡,袁崇焕只能独当一面,但是后金却有全盘的战略,他们通过收服蒙古来扩大攻击面,突破长城的其他关口,不断袭扰、残破京师和明朝的北方各省,日益削弱明朝的国力,而袁崇焕却根本没有条件采用相同的战略对付后金,只能被动地去“救火”,最后正是因为援救北京城出了岔子,才使得崇祯中了反间计,动了杀机。
袁是一个有争议的人,5年平辽他没做到,擅杀毛文龙,节制7省军事政事,耗尽了民脂民膏…
面对崇祯的问罪,他竟然没有一句辩白。
被凌迟时,京城百姓争先恐后,生食其肉。
很悲剧的一个人物。直到现在仍是争议很大。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