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一米九能徒手举城门,被称为东周武力担当的人是谁?孔圣人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一代教育大家,在现代人的印象里应该是那种温文尔雅、端...
身高一米九能徒手举城门,被称为东周武力担当的人是谁?
孔圣人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一代教育大家,在现代人的印象里应该是那种温文尔雅、端庄谦和的翩翩君子形象。
但是现实和我们所以为的截然相反,谁会想到这么一位历朝历代文人口中的祖师爷竟然是一个武力值爆表的彪形巨汉呢?
虎父无犬子,家族遗传惊人
孔子是山东人,山东男人在我们的印象里都是比较高大的,孔子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孔子的身高可能比我们所想象的还要高。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虽然现在史学界对这个九尺六寸的换算存在争议,一种认为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人,应该按照春秋时期鲁国的标准来进行换算,那就是1.95米左右。
另一种则认为写《史记》的司马迁是汉朝人,应该按汉朝的计量标准来转换,那孔子的身高可就要和姚明差不多高了,估计是在2.22米左右。
其实不管是哪种说法,至少都说明了孔子至少是个身高一米九以上的彪形巨汉了。
身高这种东西其实是由遗传基因所影响的,因此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了。
虽然他在孔子幼年时便去世了,但是这位传说身高在2.4米以上的长人能够与鲁国名将狄虒弥、孟氏家臣秦堇父被人并称为“鲁国三虎将”,可见其武力是极其厉害了。
在逼阳之战中,他曾在部队被诱入城中、深陷圈套的时候,徒手举起城门,为本方部队保证撤退路线和时间,更别说他能在71岁的高龄老来得子,生下孔子。
虎父无犬子,孔子也是完美地继承了如此优秀的家族基因。
根据《列子·说符篇》所记载:“孔子的力量能抬起城门,但他却不愿意以武力来扬名天下。”由此可以得知,我们的孔圣人也是一个能够徒手举城门的猛人。
当时一位名叫孟贲的勇士对孔子的武力敬佩有加,据《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孔子比孟贲还要勇猛,跑得和兔子一样快,能力扛城门。”
要知道这位孟贲可是能徒手拉开两头打架的牛的猛人啊,能得到他的敬重,可见孔子武功是有多么的高强。
还有一次,孔子与弟子在周游列国时,被困在了蔡国和陈国之间,饿了七天七夜之久,弟子们都快坚持不住了,但是孔子还和没事人一样,甚至还能时不时给他们上两节课,可见其身体素质之强悍。
君子六艺,武艺占三分之一
孔子曾经说过:“平时不训练百姓,到了打仗的时候直接把他们送上战场就是在送他们去死。”
毕竟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从没间断过,因此哪怕孔子提倡仁爱,主张和平,为了能够活下去,武艺也是必须学习的技。
更别说孔子周游列国,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危险,武艺防身更是必不可缺的东西。
因此,儒家所要学习的君子六艺中,有关武艺的就是有御和射两项,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比例。
那么作为老师的孔子为了能够好好地教育弟子,自然对御和射这两熟练掌握了。
据《论语·微子》所记载,孔子在63岁高龄的时候仍能亲自纵马驾车,教授学生们御这一科。
而射这一科更是孔子的拿手好戏了,据《礼记·射义》所记载:孔子射箭的时候会被围观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地团团围住来观摩。
而且孔子对射箭这一件事情多有评论,他曾说:“只要心正,就能够射中靶心,那你就是贤人,射不中靶心的就不是贤人”。
除此之外,孔子的射术还精湛到什么程度呢?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弋不射宿”,大体意思就是射鸟就要射飞在天上的,不要射停在树上不动的,那样没难度。那是妥妥的神箭手。
孔子除了御和射两种技术十分精湛之外,他也十分精通剑术,后世流传的孔子画像也多是孔子腰间绑着剑的模样,而且剑术作为春秋时期贵族必备的技能,鲁国贵族出身的孔子又怎么可能不会呢?更何况他们家可是武将家庭呢。
有教无类,弟子战绩优异
可能是为了维护孔子仁爱的圣人形象,因此现存的资料中找不到任何孔子的实战记录,不过我们可以迂回一下,通过孔子弟子的战绩来逆向推测孔子的武力。
首先,我们先来说一下孔子后来周游列国时的保镖兼得意弟子子路,这位可以说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最好证据了。
毕竟谁能想到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首的子路,在跟随孔子之前竟然是横行霸道的市井流氓,手下一帮小弟。
而这种人能心甘情愿地听从孔子的教导,可见孔圣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接着,我们说一下另一位弟子冉有,他曾经帮助季氏带兵打仗并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季氏就很纳闷了,你们儒家不是讲仁义道德,讲经说理的吗?你怎么会带兵打仗呢?于是他便询问冉有是在哪里学习的战略知识,冉有回答道:“从孔子那里学来的”。
可见,孔子不光武艺卓绝,还有着极高的兵法素养。
除此以外,孔子的脾气其实也挺暴躁的,根据《礼记·檀弓上》所记载,子夏有一天问孔子父母被人杀害了应该怎么办?
孔子回答的大意大概是我就是睡草席,用盾牌当枕头,不当官,但凡遇见仇人,管他在哪里,当场就干死他。
孔圣人他老人家不愧是说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快意君子。
自孔夫子以后,诸如荀子、孟子等儒学大家很少再有武力高超的了,而后世的儒生更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文弱书生了。
由于儒学中庸的固有印象,孔子也从一个身高快两米,文武双全、快意恩仇的大汉变成了一个和善仁爱、以德报怨的老爷爷。
虽然在现如今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孔子是一个学者、教育家,是文曲星下凡,但是孔子的的确确是会武功的,而且武功还很厉害哦!
精通骑射还身长九尺的孔子,为什么会被误以为是文弱书生?
孔子在政治上并没有太大建树,为了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教化”奔走一生,但是很少有国家采用他的主张。他的贡献在于著书立说,开创影响中华文明两千多年的儒家。现在一提到儒家,人们头脑中可能会浮现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成天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的文弱书生形象。如果孔夫子看到后世的儒生是这个样子,非得把鼻子气歪不可。
孔子开门授徒主张“有教无类”,打破知识垄断。跟随他学习的弟子也是浩浩荡荡足有三千人之多。这些人中有七十二个人精通“君子六艺”,被称为“孔门七十二贤”。“君子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的合称。其中射指射箭,御指驾车,都是干架的技能。这说明早期的儒家也是文武兼修的。
孔子作为儒家的头头,在干架方面上估计也有相当的造诣。《礼记·射义》中记载,孔子有一次在鲁国矍相的一个园子里面练习射箭,围观的人像堵墙一样,水泄不通。这件事从侧面反映出孔子射术之精湛,可以八十米开外,一箭射爆敌人的狗头。
孔子的先天条件也是极为优厚的。这一点从上一代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身高十尺,“勇力绝伦”,而且岁数挺大的时候生下的孔子,身体是扛扛的。春秋时期的尺肯定没有现代的尺那么长,要不然叔梁纥的身高得突破三米。当时的尺应该是二十厘米出头,不过即便如此,以叔梁纥的身高打个中锋也是不成问题。
孔子拖了叔梁纥的后腿,身高九尺六寸。但是在普通人当中仍然是鹤立鸡群的存在。当时的人惊讶于孔子的雄伟,称之为“长人”。孔子纵向上高,横向估计也挺宽,起码是膀大腰圆。《吕氏春秋》中记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瞧瞧,可以举门关了;《淮南子》更是说孔子“勇服于孟贲,足蹑狡兔”。孟贲是著名的勇士,可以生拔牛角。孔子比他还厉害,而且还带轻功。这么一看,孔子妥妥的武林高手。
孔子的弟子子路之前是一个恶人,戴鸡冠帽,配公猪配饰,去找孔子的麻烦。结果被孔子教育了一顿,马上改了画风,换上儒服,带着礼物请求拜入孔子门下。《史记》中记载孔子“设礼稍诱子路”,不过谁知道其中有没有一些物理层面上的“教育手段”呢?
为何说孔子不是文弱书生,而是武林高手,岂不是文人会武术,神都挡不住?
首先,孔子的基因就杠杠的,孔子他爹是叔梁纥,据说身高十尺,文武双全,是鲁国的“三虎将”之一,曾留下力举城门的壮举。这个猛人在将近七十岁的时候才有了孔子,孔子本人身高九尺六(也就是两米左右),这身高放在现代也是令人生畏的,更不要说在那个物质资源匮乏、身高普遍不高的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士大夫可不像后朝后代的穷酸书生一样身体孱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士大夫讲究的是能文能武,礼、乐、书、数、御、射六种基本功都得掌握,其中射是射箭,御是驾马车。孔子出身名门,驾车射箭不在话下,甚至有史书记载孔子善剑术,且健步如飞,跑起来兔子都追不上。
子路从小就是街头“混混”,在孔子的弟子中一直以尚武而出名,《论语》中就记载了不少孔子教育子路的经典话语,但是这个骁勇善战的“混混”徒弟当初可不是被孔子说服的,而是被孔子用拳头打服的。另外孔子两次周游列国,途中战乱、饥荒、土匪强盗、车马颠簸,没有点身手真的撑不下来!
一个身高两米,整天驾着大马车,张弓能射箭,随身携带佩剑的山东大汉,就算不是武林高手,普通人看见了也得犯怵。打也打不过,说也说不过。更何况孔子身边还有子路、子贡、端木赐等三千弟子,从街头混混、穷困书生到国家领导人、商业巨头,三教九流,人脉遍布全中国。
现在想来也就是孔子老人家思想品德高尚,一心推行“仁”和“礼”,一生为了国家和人民,为中国的思想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否则,以孔子的一身本事,怕是要在春秋时期占山为王,称霸一方啊。
孔子是文弱书生吗?我们是不是被教科书照片给骗了?
要说孔子是文弱书生,孔子泉下有知,要跳出棺材板打人,孔子这是躺着也中枪呀!
01 孔子,孔武有力,非一般文弱书生能比说起孔子,大家都熟悉不过,他为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文化遗产。
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对孔子的印象,停留在文弱书生里。然而,事实上,孔子并非是弱不禁风的书生,也并不是身材矮小的教师。
关于孔子的形象,《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道: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所以,从中可见,孔子长得很高,身高九尺六寸,大约1.94米,这放在今天,依旧是鹤立鸡群。
可能有人会反问,长得高不见得就厉害,你看那些反差萌的大老爷们,见个蟑螂都能吓个半死。要说孔子身长九尺多,那也指不定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
然而,其实也不然。实际上,孔子不仅人高马大,身强体壮,臂力也是惊人。
《列子》中写道:“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什么意思呢?大概意思就是指孔子力大无穷,能徒手打开城门。可见,这功力可不是一般人都能比及。
为此,坊间就传出了不少传闻,说孔子会武功。话说,这究竟是真是假先不说,按这突变的画风来看,就有些颠覆了大众的认知想象,毕竟孔夫子在人们的心中,一直是温文尔雅的形象。
另外,要知道,孔子虽然力气非凡,但他却不想被众人知晓,一直藏着掖着。所以要说他会武功,孔子第一个不答应:胡说!
不过,姑且不说他会不会武功,光是那博学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远见,就已经足以让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敬仰和供奉!
02 孔子的出生,是一个历史“奇闻”争议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有名的勇士,与鲁国名将狄虒弥、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称“鲁国三虎将”。
(叔梁纥)
不过,叔梁纥虽然是个战斗英雄,走南闯北打天下,干过不少惊天地泣鬼神之大事。但是,在生儿子这事上,却“败得”一塌糊涂。话说,他先娶了一个妻,又娶了一个妾,但是却没能生下一个像样的儿子,几乎都是女儿,共9个之多,比玉皇大帝家的七公主还多两个千金。
要说年纪一大把了,一直未能生出一个合格的儿子,这放在古代,那可是天大的事情,毕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叔梁纥很是着急,最后,晚年时又再娶了一位年轻的女子颜氏,最终才生下了孔子。
关于孔子的出生,这事被司马迁写成“野合”而生,记录在《孔子世家》之中。另外,也有称是“祷于尼丘山而得孔子”。
为何称“野合”呢?因为当年叔梁纥娶颜氏时,颜氏才17、18岁,而叔梁纥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的年纪。老头儿配少女,这显然不太符合礼法,为此被称为“野合”。当然,这说法似乎也说得过去。
不过,要说是生在尼丘山,这显然有些不太符合常理。毕竟,如今人们看到的那个尼丘书院边上的夫子洞,又小又潮湿阴暗,要说在那个地方生孩子,女人能不能活着走出来,都是一个事,别说那么脆弱幼小的胎儿了!
(夫子洞)
不过,不管怎样,最终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孔子终于是被生下来了。这点他的老父亲或许永远都不曾敢想,也不曾想到,更不曾看到了。因为孔子三岁时,他的老爹爹就年老归西,撒手人寰了。
03 孔子,职业教师,还曾任过公务员或许,孔子的武力,多少有些遗传了父亲的基因。
不过,和他老父亲不同,孔子走的是“文道”,他自幼博学多才。
史书记载,孔子从小就和别的小孩不一样,别人家的孩子是1岁和尿泥,2岁拆炕灶,3岁拿爹妈姥姥太爷当马骑。而孔子则是学大人模样,设坛祭祀。可见,这超前的思想和言行,可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
年轻的孔子,曾干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等的小官。虽然官小,但孔子办事却从始至终都极为认真,苛刻完美。
后来,为了弘扬思想文化,他还曾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之后,还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只是遗憾的是,因为时运不济,孔子虽然一身才华,但是却始终没有机会施展才华。
直到他51岁,垂暮老矣之时,才凭借着过硬的本事和不懈的努力,当上了中都宰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之后几个月,又一路青云直上,升到了代理宰相的位置。
在孔子任职的那一段时间,鲁国的社会治安良好,实力大增,“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当时的一个普遍现象。
不过,后来因为鲁国国王沉迷酒色,荒废政事,社会不再是安稳和谐。最后,心寒不已的孔子,选择离开了鲁国,并开始周游列国,推行他的理念。
但是,可惜的是,最终他的宏伟理念仍未能得到各国领导者的认可,毕竟在当时那个普遍急功近利的“霸道”时代,孔子的理想国的理念是不符时宜的。
孔子的晚年是凄凉的。
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带着诸多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不过,好在,孔子之后,他的思想和理论继续得到了传播和弘扬,在他之后,中国的历史,无不深深烙着他的印记。如今,再回过头来看,你会发现,他从始至终都未离开,且时时刻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如今的中国,依旧沿用着孔子的古老文明思想。
关注我,了解更多文化知识,若有不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探讨~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