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林黛玉的评论文章中学生的作业要用rn600就够了,太多不好rn谢谢,林黛玉在整部红楼梦中地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我看...
对于林黛玉的评论文章
中学生的作业要用rn600就够了,太多不好rn谢谢小说对其刻划是相当成功的. 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丰满的艺术形象, 没有
丝毫的公式化的单薄, 有的只是丰富和复杂的人物特征:
1.单从诗才而论, 可算与宝钗难分高下(咏菊诗与柳絮词), 但如果仅
写其才之 "盛", 而不结合其自身的特点, 也就到此为止了(就象一般的才
子佳人小说的窠臼), 且看小说的处理:
在很多场合下, 黛玉给人的形象是诗才敏捷, 一挥而就. 如代宝玉作
杏帘在望诗, 作螃蟹咏等, 但挥就之作的水平往往也不高, 甚至有所疏漏
之处, 如在世外仙源匾诗中 "香融金谷酒" 用晋石崇典, 在牙牌令中引用
"良辰" "纱窗" 句, 均不合礼仪规范, 也不检点; 黛玉对诗才的自视也较
高, 如 "安心...大展奇才, 将众人压倒", 见宝琴怀古绝句而作五美吟以
及与湘云联诗等, 显示出她不甘落人后, 有争强好胜之心; 黛玉于诗词上
才气出众, 但所受教育与礼制薰陶不及宝钗之正规和全面, 惜春绘画的用
品单有些物品她也不知, 一些典故出处她也一时看不出, 知识面不象宝钗
那样丰富全面, 她所关心的多是情感, 如<<西厢>>等.
2.从性格上来看. 黛玉的性格也颇为复杂, 并非公式化的描写:
突出的特点是多愁善感. 小说中写其流泪哭QI的地方至少超过20
处, 但时间, 场合, 感受, 方式均不一样, 具体我就不赘述了, 小说
写绛珠之泪无非就是此意, 但黛玉也有欢笑愉悦的时候, 如写静日绵
绵玉生香, 写群芳夜宴, 刘姥姥的筵席笑声, 写众姊妹结社吟诗等,
黛玉都很高兴, 热情, 并不是愁肠百结;
黛玉爱使小性儿也是一大特点. 她对宝玉, 宝钗, 甚至还有湘云,
袭人都有 "含酸" 的尖刻言词, 一张嘴不饶人, 伶牙俐齿, 嘴尖舌利,
有时故意挑刺儿, 甚至都让人难以忍受. 对丫环, 婆子们也常是如此;
但她也有温柔随和, 天真可爱的一面, 如钗黛和好, 宝黛读曲等, 其
真率坦诚, 有如霁月光风, 纯情少女!
临终前何对紫鹃说自己身子还干净的林黛玉想要表达什么?
黛玉和宝玉应该是柏拉图式的恋爱,精神上的共鸣,心理上的心意相通,宝玉和大多数男人一样,家里的老婆解决个人需求,到外面寻找精神寄托,不知道黛玉知不知道宝玉和袭人的事,以黛玉的性格,知道后又怎么还会对宝玉有感情呢?
黛玉临终告诉紫娟,我的身子是干净的,死后好歹让他们送我回南去,这里的深意是她看透了贾府虚伪的人际关系,自己身处贾府大染缸只与宝玉相知相爱,可最后还是被人抢走所爱,人生无望,万念俱灰,但身为外戚,她不是贾府中人,死后她也不愿留在此地,她想魂归故里,依傍爹娘,她告诉紫娟自已的身子是干净的,虽身处污淖,却出淤泥而不柒,她没有给自已爹娘丢脸,她以清白之身回归家乡告慰九泉下的爹娘,黛玉虽死,但她灵魂中固有的圣洁的光辉品质却为无数后人所称道。
黛玉潜意识里已经把自己当成贾府的一员,未来必是二奶奶了。所以,平时做派,哪怕有些逾越规范,只要无伤大雅,她都不会过于隐藏。众姐妹平时调侃揶揄,她都没有激烈反抗和反对。一个谨小慎微,身处别人屋檐下的贵族小姐,这样奋不顾身地投入,不在乎名声,不在乎利益。她斩断了所有退路,没有思考过,如果宝二奶奶不是她,那些和宝玉的过往,是不是有些轻率。到她生命最后时刻,才觉得原来寄托了她美好理想的贾府,从根本上就没有接纳过她,从始至终,她都是个客人。能干干净净地离开,魂归故里,还给故乡一个洁净的自己。
林黛玉死前恨贾宝玉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不能理解,只能说明读者对女性的情感了解不够透彻。不能不说男女对情感的认识和理解是有区别的,何况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呢?贾宝玉没等林黛玉咽气就娶新娘,对林黛玉来说是真的不能接受,真所谓“爱得深才恨得切”,如此而已。
老太太虽然很喜欢黛玉,可惜她身体状况太差了。谁也不会娶一个有病的人当孙媳妇吧!再就是按照现在人的观点,两姨亲可以结婚。姑舅亲不行。不过那个年代不说这些。主要是宝钗有家人做主。黛玉孤孤单单没人做主。最后很佩服宝玉的。没有娶到所爱之人,最终出家当和尚了。很有风骨!
我本洁来,还洁去。这封建时期贾母的势利,因为黛玉父母双双离世无依无靠,没有任何家庭背景。贾府人人本知黛玉与宝玉的感情,却因为背景关系,贾母选择了有背景的宝钗与宝玉成婚。而忽略黛玉的心思和情感,万念俱灰,无依无靠唯有父母是自己最可依的。对于大家的猜测她要告诉世人,她的情感是真的,也是纯净的。而对于宝玉是失望的。我本洁来,还洁去,黛玉的爱没有逾越任何不矩。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我们的灵魂本来都是独立自由的,所有的人和事都是一场考验,黛玉的一番傲骨,使她与众不同,质本洁来还洁去,干净的一生,虽然深陷泥泞沼泽之中,但是她的灵魂与肉体都是干净的,她的爱是纯粹的。
黛玉葬花就是葬的是自己,其实她就是不病死也会自杀的,不要把我的东西给那些臭男人就说明她是不会嫁给别的男人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死了应该是在家的附近选一个山清水秀开满花的地方葬了…虽然不能入祖坟,但是毕竟和自己的父母离得近点…
母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母爱最无私,她可以没有任何条件为孑女承担一切危险和苦难,但今世不同往世,子女有条件奋争,自强,保护自己,更保护爹娘,所以女士不必为自己不够强大而自责,在孩子有不顺时做父母给予鼓励,安慰就可,而黛玉在死后依傍父母,身处贾府这个封建家族,黛玉寄人篱下毫无主权,以贾母为首一干人对黛玉的好也只是表面功夫,一旦牵涉到家族利益,仍表现出冷酷自私的一面,不惜对黛玉痛下杀手,黛玉身为一弱质女子面对风刀霜剑严相逼毫无抗争之力,命终弥留之际,她想念那早已离世爹娘,可见此时代黛玉心中有多绝望,唯一可做的就只有死后以清白之身魂归故里依傍爹娘,这是一个弱女子对贾府也是对封礼教的血泪控诉!
这也是清高,孤独,心境绝望下发出的悲愤之语。更加渲染出孤独苍凉的气氛。反映了黛玉对于贾府的不认同。甚至是鄙视。以黛玉的性子,她的话就是骂贾府,与贾府切割,即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质本洁来还洁去。作为古代女子,在那个时代也是对于林家家族的一个交代。在最后时间里,女子最看重这个,已经没有时间交代了,就一切从简。说出以上泣血话语。是对家族和自己尊严的捍卫,也是对贾府的控诉与鄙视。高鄂把握得还是比较到位的!说高鄂不对的是不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也不理解古人。
黛玉与宝钗我觉得曹先生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把林薛合二归一了,这两个人物在他心目中是平等重量的,读者有些人不喜钗,认为她是第三者,其实封建社会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宝钗是内心比较愿意嫁上进之人的,宝玉不是她理想的。书中描写的她是宽容厚道待人。金钏跳井亡,她把自己新装给死人穿,赵姨娘被别人看不起,她却没有,她扑蝶听到小红对话,情急不让小红等害怕听到,急于警告一下,脱口而出颦儿哪里跑,却被说成是心机,其实是人们的误解。
从黛玉生活的点点滴滴不难发现,她自怜更自爱,虽是性情中人,却善良坦诚,从不背后耍手腕,她是我红楼梦最喜欢的人物,还有王熙凤也喜欢,薛宝钗坏也坏的明处。
但也只有薛宝钗结局最好!她仿佛是一个完美的人一样,荣辱不惊,美若天仙,知识渊博,为人处世无懈可击。因留有宝玉遗腹子要等“高魁子贵”,宝玉的儿子中了状元,在朝廷当官被封为诰命夫人以后才回归金陵十二钗正册。
心里还是觉得黛玉不过是那个未入世的少女而已,曾经的我们很多都是如此心态,公主病,小洁癖,求完美且傲娇地为人处世着。
可过着过着,出世后,就逐渐变成了宝钗,不是说我们圆滑世故八面玲珑了,其实,只是更理性更成熟,是看破尘世俗事后的放下,更懂得了如何在规则下很好的生活了。
而萧伯纳说过,理性的人让自己适应社会,非理性的人总是坚持让社会适应自己,所以所有的进步都得靠这些非理性的人。
这就是我喜欢黛玉的原因,她代表的是我内心曾经的那个自己,那个未被世俗所浸染过的还算纯洁执着的任性孩子。她是我埋藏于心里的那个光明和希望。
也喜欢宝钗,因为大多数我们最后最终都只能如此成熟理性,才能活下去,过得更好。一切无所谓好或坏,也没有对或错,这就是生活。她代表着我的现在和未来!
重读红楼,发现就把它当做一般的长篇小说看,不冠以四大名著的名号,就是写一家子的大大小小的事儿嘛。尤其心疼宝钗,她的举止端庄言行得体还不是家庭和生活半培养半”逼迫“出来的么,很多时候她表现得特别贴心,不论长幼大小高低贵贱,也不是故意讨好拉拢人;而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简直不能更赞,各种心证意证,黛玉起初的小性子哪次不是为了他,其余时候也很可爱和善嘛。就是可惜以前被教科书和一些所谓大家的歪门邪道带偏了,什么封建礼教大家庭什么宝钗世故城府深以及各种根据细节无根据地瞎考究瞎推测最后瞎扯,害的我读红楼多年到今才真正看到它的美。
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到底是不是原作者真迹,就看后四十回背后故事的内涵,即伏线,这个伏线是外行人续不出来的!而程高本的大结局,“贾宝玉”最后重新变回石头,和甲戌本开篇的“贾宝玉”这块石头投胎下凡,形成了高度完美的前呼后应,堪称巨笔。在程甲本的后四十回中,王熙凤,秦可卿,甚至鸳鸯、尤三姐等都出现在太虚幻境里。表明程甲本是原作者真迹。
也有人说高鄂只是整理,不是他写的,他收集的就是曹雪芹的手稿,只不过前面是经过曹雪芹精修过的,后面的稿子因为曹雪芹已经病重,来不及精修而已。还狗尾续貂,红楼梦的结局本来就是已经注定,偌大的宁国府和荣国府,竟然连一个秀才都没有,靠的只是一个在宫里的妃子,家族既不能给宫里的妃子引以外援,增强其后宫地位,反而靠着她来支撑门户,这种家族不没落谁没落,在其他权贵眼里,这就是可以吞并的肥肉啊。
你对林黛玉这个人物的看法如何?简要谈谈
2、多愁善感。内心非常敏感,总是触景生情,整日郁郁寡欢。小小的心里储满忧伤悲情。
3、自卑。因为自己的身世,寄人篱下。所以总是自卑,觉得自己是外人。
4、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流,只是自己装着心事。反反复复地思量。有爱却不能痛痛快快地说出来。
5、心胸较狭隘。总是与自己过不去,爱转牛角尖。缺少大度。
6、说话比较刻薄,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所以身边没有朋友,也就使得她更加的孤独。最终导致了她悲剧的一生。“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如原著所写 ,这样的女子怎能让人不疼不爱
喜欢她的才学,她的为人甚至她的小性子
《红楼梦》中写了一大群青年女性,她们住在大观园内,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女儿国。在作者笔下的这几十个青年女性,一个个不仅美丽、聪明,而且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行止见识”不凡的、有独立人格的人。作者有意让书中的一位优秀男性唱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那么热烈的颂歌。但是,《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就是这些作者所极力赞颂的优秀女性,却成了“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作者用她们的悲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美酒,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千红 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在《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得最美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她和贾宝玉构成了《红楼梦》中与众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古今未有之人,她们的所作所为在世俗人眼里是格格不入的。就如不是“正经主子”的林黛玉,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人,在贾府很不得人缘。心胸爽朗的史湘云就曾当着宝玉的面,说她是一个“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人。与林黛玉毫无干系的赵姨娘在背后也发过牢骚:“要是那林丫头,她把我们娘儿正眼也不瞧……”。丫环小红和坠儿在滴翠亭说悄悄话,中了宝钗的“金蝉脱壳”计,误认为是林黛玉听见了,当时就很紧张,小红说:“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因而对她都怀有不满。林黛玉甚至在贾母面前也逐渐失去了欢心,最后正如她自己在《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诗词中所说的,陷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苦难境地。
林黛玉为什么会陷入这种苦难境地呢?这就得从林黛玉的性格上分析。下面就分别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表现、形成原因和时代意义等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的表现
(一)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 “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而自己如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那些被人们视之为“小性儿”的事情,都是和她的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它就象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
第七回,写周瑞家的替薛姨妈给贾府众姐妹送宫花一事,当送给林黛玉时,林黛玉正在宝玉房中,周瑞家的笑着说:“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戴。”宝玉便说:“什么花儿,拿来给我看看。”而林黛玉却只一望便问:“还是单送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林黛玉当时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从这里看出,林黛玉在意的不是宫花的价值,而是在乎于在这件事中别人对她的态度,她不是嫌送来的花是“假花”或不合心意等,而是不愿意别人有意把她放在最后,将挑剩的送给她。因为这太伤她的自尊了,如果不明白这点,倒真会以为林黛玉对人对事太小气了。
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贺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写宝玉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众小厮们。林黛玉知道后,以为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给小厮们拿走了,就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绞”。后来宝玉跟她解释过后,他也知道了那“荷包”宝玉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当宝玉向她陪不是时,她还边哭边说:“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赔不是。咋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太小气了,简直有些无理取闹的架势,但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她的这种“小性儿”后面,遮住的正是她的美好品德,正是她那要求爱情专一、要求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的强烈的自尊心,是这种强烈自尊心的表现。
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节中,宝玉闻得林黛玉袖中发出一股幽香,便拉住要瞧笼着何物,林黛玉说:“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说:“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的香”。林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泡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当宝玉识趣地避开话题后,她又说:“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害得宝玉一时解不下来,就问:“什么‘暖香’?”她却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后来还是宝玉解得围。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中有“冷香”的就是薛宝钗一人,而林黛玉说的那个“人家”当然就是指宝钗了。从这里林黛玉已表现出心思细密,敏感异常。为什么会这样呢?仔细一思量就可以知道,其实这也正反映了林黛玉那种强烈的自尊心。她生怕自己的知已恋人被人抢走,那样对她就太不公平了。
第二十回,史湘云就当面对林黛玉说:“你敢挑宝姐姐的不是,就算你是好的,我算不如你,他怎么不及你呢?”林黛玉听了当时就“冷笑”道:“我当是谁,原来是她,我哪里敢挑他呢。”后来还是众人劝解开来,从这里我们难道能说林黛玉“小性儿”吗?她为什么“冷笑”?这我想大家都知道,在《红楼梦》中,宝黛钗的关系是最敏感尖锐的话题,而史湘云却有意把林黛玉说得不如宝钗,这怎能不伤她的心呢?她那根自尊心的弦就不由得会激烈地颤动起来了。
第二十二回贾母带头出资二十两给宝钗做生日,并特意请了班戏子来热闹,而林黛玉到贾府这么几年,却从没人给她做过一个像样的生日,至于后面说“敏探春”算贾府众人的生日时就记不起林黛玉的生日了。这还罢了,至晚散时,凤姐指着一位戏子说:“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史湘云就当着众人的面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众人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宝玉给湘云使了个眼色,后来差点气走了胸怀爽朗的史湘云。而这也成为宝黛闹矛盾最凶时间最长的导火线,气得宝玉“大哭起来”,感到“回头试想真无趣”。宝玉对林黛玉还从没这样灰心过呢,每次林黛玉生气,他都会去哄她,而这次却例外了。林黛玉之所以这样大发作,原因很简单,“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这太伤林黛玉的自尊心和人格了,因为当时社会地位最低贱的就莫过于“戏子” 了,这怎能不使她备受屈辱呢?难道我们还能说她“小性儿”吗?
第二十六回林黛玉到怡红院敲门,刚好碰到晴雯生气,没听清是林黛玉的声音而没开门,林黛玉就错疑在宝玉身上,就“独立墙角边花阴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回去后,又“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薛宝钗史湘云都曾受过宝玉不留情面的顶撞,她们也不过是“满脸通红”而已,而林黛玉却只因一点误会受了点委屈就撕心裂肺的痛哭,实可见其自尊心的强烈了。
要列举林黛玉为捍卫自己的自尊心而表现出的“小性儿”的事例真是太多了,但最能说明问题的莫过于林黛玉在处理爱情问题上表现出的若为尊严故,生命与爱情皆可抛了。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中,林黛玉发现宝玉看的是《会真记》后,“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并也笑道:“果然有趣”,可当宝玉借机说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来表达自己的爱意时,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生气地指着宝玉说:“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说到“欺负”时,“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原因是什么呢?是宝玉说的确是“淫词艳曲”、是“混话”吗?当然不是。前面说到林黛玉对《西厢记》、《会真记》一类的书也是“越看越爱看的”,怎么这会儿就成了“混话” 呢?是林黛玉不爱宝玉?可大家都知道宝黛的爱恋是真挚的,可以说林黛玉在贾府生活下去的勇气就是对宝玉爱情的追求与憧憬,是宝玉的爱情带给她生的信念,吸引着她对未来的期望,一旦得到宝玉爱的表白时该是多么的欢心,多么的喜悦呀。而事实却相反,林黛玉却对梦寐以求的爱的表白感到气愤不已,觉得宝玉是“欺负”她。既然林黛玉是爱宝玉的,又是喜欢这些“混话”的,那么是不是林黛玉做作呢?我们知道林黛玉当时的“不觉带腮连身的通红”、“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 这些表情,是连善变的王熙凤也一时装不出来的,何况是这个“痴颦儿”。这样,唯一的解释就是,以林黛玉的身份、地位、教养,这样的婚姻大事是不能在这样的场合、以这种示爱的方式出现的,这种场合和方式至少她是不能接受的。这种爱的坦白对她来说简直就是一种亵渎,是“欺负”她,太伤她的自尊心了。像这样的例子,在第二十六回“萧湘馆春困发幽情”一节中表现得也很充分。当宝玉当着林黛玉的面对丫环紫鹃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 ’?”时,林黛玉是气得“登时撂下脸来”,还哭着说:“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了爷们解闷的。”哭着下床往外就走。林黛玉为什么这样大发作呢?当宝玉来时就明明听到林黛玉在床上忘情地长叹“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这足以说明林黛玉心中对宝玉的爱恋是无限火热的。每日都为宝玉神昏不定,思曲缠绵,而且自己口中说的就是那所谓的“混话”。可见,本来宝玉话中的内容、词语的实质是可以带给林黛玉爱情的喜悦的,但宝玉表达爱情的方式却伤了她的尊严,令她无法接受,至少她是这样认为的。在神圣的爱情与尊严面前要她做选择的话,林黛玉是毫不犹豫地选择维护自己的尊严。可见,林黛玉的自尊心是何等的强烈了。
(二)人们在注意到林黛玉的“小性儿”的同时,又往往会被林黛玉的善良、纯洁、率直、热情大方、温柔体贴等所感动。这才是林黛玉性格的真正面目。
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时,林黛玉因听宝玉对茶赏赞不绝,就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当时妙玉就当着宝玉宝钗两人之面说林黛玉:“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可林黛玉却“知她天性怪僻,不好多话”,毫不介意。第二十二回,宝玉一时“感忿”写了一个字帖儿,林黛玉看了“不觉可叹可笑”,还把它带回去与湘云同看。此中并不因湘云刚不久曾当众说她像台上的某个戏子引起与宝玉的一场大风波而记恨湘云,可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但被人视之为“小性儿”的心胸狭隘的林黛玉却能做到,足见其气量宽宏了吧!林黛玉不仅在十二钗面前表现得很宽容,就是在丫环面前也不例外,林黛玉与宝玉交往过程中,经常闹别扭,这是大家所熟悉的,丫环紫娟就曾为此事当面批评林黛玉:“宝玉有三分不是,姑娘倒有七分不是。”当然此类事情中,紫娟有许多是不明就里的,但林黛玉却一声也不责怪她。在这些方面,被人们视之为“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林黛玉,不是表现得非常豁达和宽容吗?
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林黛玉当面对宝钗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当宝钗提出给她送燕窝时,林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别人不知,还以为林黛玉真是个多心的人。其实,林黛玉怀疑宝钗是有原因的,从滴翠亭宝钗扑蝶时偷听了丫环说话而后又使金蝉脱壳计嫁嫌于林黛玉这事就可知宝钗的为人的确奸诈,林黛玉对她怀有戒心是很自然的。而当林黛玉处在孤苦、愁闷的心境下,宝钗给她捎来一点燕窝并与她说了几句悄悄话之后,就把心都全盘掏出来给宝钗,把内心的秘密都说了给宝钗。“若不是从前日看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钗黛之间的矛盾就这样在林黛玉的率直的坦白、纯洁的心灵面前得到了些许缓和。当然这正中了宝钗设的奸计,但至少在外人看来,包括林黛玉都认为,自己与宝钗关系好了。这从后面宝玉问林黛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林黛玉笑道: “谁知她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她藏奸”可看出,在这里,林黛玉仅凭几件小事就相信了宝钗,不仅改变了对她的看法,还把自己过去对她不尊敬的看法也直率地告诉了对方。并不是她幼稚无知,而正是反映了她朴实纯洁而又直率的美德。
第四十八回,写香菱要学诗,林黛玉就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多么热情!在教诗的过程中,又先对她讲一般的原理, “不以词害意”。又给她推荐好书,并借给她必读书《王摩诘全集》等,帮她解释诗意,然后命题作诗。批改诗篇尤其认真仔细,真正做到了其自诩的“诲人不倦”。在“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贾府中,几曾见过这种真诚的热心的人呢?何况香菱还是一个半妾半婢的可怜人呢!林黛玉关心他人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当蘅芜苑的一个老婆子晚上给她送来一包燕窝时,林黛玉命她外头“吃茶”,还能为她想到“如今天又冷,夜又长,越发该会个夜局,痛赌两场了”,并“命人给他几百钱打些酒吃,避避雨气”。在贾府又还有谁能如此细心体察并关心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婆子呢?只有林黛玉能做到,这就足于说明她那颗心是善良的了。
不少读者认为,林黛玉总爱和宝玉闹别扭,哭哭啼啼。其实,这些现象都发生在宝黛爱情的最初阶段。当宝黛爱情进入到一种默契阶段后,林黛玉对宝玉表现出来的都是无比的温柔体贴、细致周到的关心。当一个刮风下雨的夜晚,宝玉来探黛玉因“夜深了”要离开潇湘馆时,林黛玉问:“你听雨越发紧了,快去罢,可有人跟着没有?”又嫌他的灯不亮,把自己最好的一个给他,并指出他重物不重人,变出“剖腹藏珠”的脾气来。又教他如何打灯笼、路上如何走等等。是何等的温柔体贴呀!
二、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形成的复杂原因
从上可见,林黛玉本来是一个善良、纯洁、热情大方、温柔体贴、胸怀坦白的人,但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在本来性格的外面,常被一层伤感、“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表象笼罩着,使读者不易真正地理解它。造成这样的原因,从广义上讲,是时代所赋予的。林黛玉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林黛玉对人的尊严的肯定的性格特征就是作为新兴的思潮出现的。他们是与封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相对立的,因而常常遭到封建制度的卫道者的阻挠,林黛玉的所作所为必然会受到守旧派的指责。在这样的矛盾斗争中,林黛玉的性格的闪光点就往往被世俗之人视之为“小性儿”了。
从林黛玉生活的具体环境来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林黛玉生活的贾府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势力十分顽固的封建没落家族,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封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比如王熙凤“戏效彩斑衣”那样令人恶心的“孝心”;宝钗在饮食、穿衣、点戏、猜谜等各个方面对贾母所献的殷勤和在作诗等方面对元妃的奉承以及在丫环面前的所作所为;王夫人在人前的假慈悲;“薛姨妈的爱语慰痴颦”等封建社会的遗毒等等。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虽是个弱女子,但她选择的却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绰陷渠沟”的人生道路,这样她那高洁的不肯折节媚俗、孤极傲世的性格就必然与世俗格格不入。因此,由于林黛玉坚持其固有的高洁本性,因而就不见容于这污淖的封建世俗,从而又引起其自尊心对污淖世俗的更大不满。就是这些原因循环往复的作用,形成了林黛玉性格与现实的尖锐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就形成了林黛玉丰富的性格特征。
三、林黛玉性格特征的意义
从林黛玉性格特征形成的原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林黛玉的“小性儿”并非是其本性,而只是她对现实强加给她的种种伤害的一种反击。因而它不是一种性格缺陷,而是一种斗争表现,是其强烈的自尊心,是其维护人格尊严的最充分的体现。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无论中外,都是不把人当人看待的,妇女尤其没有社会地位,不受尊重。封建的眼光把女人看作是“贱人”,是第二等的人,她们连做人的基本权力都被剥夺了,更谈不上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最美丽的女性形象也不过是敢于为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而斗争的可爱形象了。从来没有那个女性形象像林黛玉那样把妇女的地位看得那样高,也从来没有哪一个女性形象像林黛玉那样有如此强烈的自尊心,如此执着地维护人的尊严,尤其是执着地要求尊重女性,她的出现就使人的价值大大提高了。因而,她的性格特征是一种不易觉察的而又带有历史必然性的新思潮。这种思潮萌发在林黛玉身上,是作为一种斗争口号出现的,是一株民主主义思想的幼芽,是一盏号召人们前进的信号灯,发展前途是不可估量的,带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具有了这种性格特征的林黛玉的形象无疑就是作者心目中的偶像,是作者心中真善美的代表。可她却在封建势力的重压下夭折了,这是何等的悲剧啊!作者就是通过林黛玉这个形象对污绰的世俗进行有力的揭露和鞭挞,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在封建社会里真善美是如何被假恶丑践踏和吞食的,从而引起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这就是林黛玉性格特征的悲剧意义所在了。
总之,《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的性格特征具有丰富性、深刻性、多侧面性,她“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的尖酸与她对宝玉的温柔体贴、对老婆子的关心都是客观存在的。林黛玉对人的尊严的肯定,维护人格尊严的执着是其性格中最闪光的。其性格特征是时代所赋予的,是其在与污绰的世俗斗争中形成的。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是民主主义思想的萌芽,是作者真善美的寄托,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读《红楼梦》评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并发表对她的看法
寻对林黛玉人物性格的详细评论
同题rn有典型事例(要有葬花吟),或者言语及一些小事上都行。详细评论,或各家的不同看法。 rn多谢了目录·【人物简介】
·【判词注释】
·【相关评说】
·【形象剖析】
·【性格剖析】
·【结局剖析】
·【黛玉诗词】
【人物简介】
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纯洁,和宝玉一样,憎恨繁文缛节,从不逼宝玉做不愿意做的事。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雍正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林黛玉泪尽而逝。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判词注释】
[正册判词之一]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一首即是写林黛玉和薛宝钗的。
“可叹”句:说薛宝钗。意思是虽然有着合乎封建妇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但可惜徒劳无功。《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说,乐羊子远出寻师求学,因为想家,只过了一年就回家了。他妻子就拿刀割断了织布机上的娟,以此来比喻学业中断,规劝他继续求学,谋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废。
堪怜咏絮才:说林黛玉。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咏絮才”,用晋代谢道蕴的故事。有一次,天下大雪,谢道蕴的叔父谢安,对雪吟句说:“白雪纷纷何所似?”道蕴的哥哥谢郎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蕴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大为赞赏(见《世说新语.言语》)。
玉带林中挂:说林黛玉。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从册里的画“两株枯木(双木为林),木上悬着一圈玉带”看,可能又喻黛玉泪枯而死,宝玉为怀念她而弃绝一切世俗欲念(玉带象征贵族公子生活)为僧的意思。
金簪雪里埋:说薛宝钗。前三字暗点其名,雪谐薛。金簪比宝钗,本是光耀头面的首饰,竟埋没在寒冷的雪堆里,这是对薛宝钗婚后,特别是她在宝玉出家后,只能空闺独守的冷落处境的写照。
http://baike.baidu.com/view/10418.htm这里的更全面
祭黛玉
也许她的结局是最美好的,也唯有死亡方能解救她,解救她的爱情。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她的爱情在何方?她的生命在何方?他自己又所处何方?
一切仿佛都在一曾迷雾之中,隐约瞧见,却又远离了。因情而来,因情而去,如出水芙蓉,一尘不染,天然去雕饰,让人感觉只是人们心中的一个梦想,不是凡尘中所有的。“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而她的美,她的悲剧在这一层似乎梦幻的气质里仿佛更加让人心醉了。
本是一株孱弱的绛株仙草
孤标傲世,不媚不俗
香魂绕尘世
她是稍一用力就能捏碎的女人
生来云淡风清,眉目凝香
形同照水娇花,扶风弱柳
心事是飘零的落花,易感易碎
看不得龙吟细细,凤尾森森
看不得苍苔满地,幽凝冷翠
而凄弱的女子容易爱上花心的男人
再多的幽怨,也因多情而痛不堪怜
再多的才情,也因作茧自缚而乏味
形单影只
走入花丛,便化做了花
埋葬的也不再是花,而是她自己
我想黛玉也应该早已明知她的结局,只是一直回避,不去思考罢了。她是凄美的,可望而不可及,似乎也是一种姻缘,不想命运如此多弄。也许她原本不属于这个庸俗而又现实的世界,即便她付出所有依然无法逃离悲惨的命运。
林黛玉是如此的美,美得让人惊叹;又是如此的柔弱,柔弱的让人爱怜;又是如此的纯洁,如此的清若甘露、不染纤毫杂尘;她才情又是如此的高逸,如此至情至性、善感与博爱。花儿谢了,落红满地,谁人理睬?只有她,物伤其类,拿着锄头,将其一锄一锄地埋藏,使得这些花儿魂归净土;她又是如此的知己知心,如此的痴情痴意,如此的聪明机智、风趣幽默、知书达礼。
……黛玉之美远非俗人所能体悟。不仅仅是她超脱尘世的性格,还有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她的诗风流别致、境界高远,往往技压群芳,独占鳌头。恰似怜悯的追问,和诗篇进行着心灵和情感上的交流,默默而含蓄的展示着自己清高的品质。诗如其人,她是用自己的心灵和独特的气质在作诗。试问海棠诗社还有谁的诗能超越她呢?
林黛玉是理想化的,她的思想行为都远远高出她所处的那个时代,但她的理想与世人相反,又太爱按自己的心意行事,太爱保持高洁的品质,不用心与周围的人搞好关系,所以最后难免一败。宝钗是现实的,思想行为符合现时的观念,为人处事恰到好处,本身又比别人精明能干,这样的人最终博得贾母的青睐,毫不出奇。 黛玉---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甚至于讨厌宝玉,讨厌他的迷惑,讨厌他的不醉于尘世与默然。寂夜无眠,点数红楼里的那些男人,才突然发现,也唯有宝玉值得黛玉喜欢。要么没有爱情,如有,只宝玉才能配上黛玉的超凡。涌动的青春激情,却只凭一叶孤舟颠簸于黄汤漫漫之中,没有停靠的港湾,甚至没有一丝绿叶或是身影。留一副残骨,纵不能乘鹤羽化,也须与净土相拥。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着,始终如一,至死糜它,然而他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有失望,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泻。
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质言直,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遭到毁灭时,她的生命也到了尽头。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至坚,至纯至圣,感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憾人心灵!
黛玉死去了,但是她与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原则,她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象,将与日争辉,与天的共存。她是让人心痛而又感叹的。她也在等待着能带她逃离或是幸福的日子。
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然而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美丽形象。我们可从开篇的“降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了!此时作者虽然尚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株“仙草修成的女体”心仪已久了。到此作者已经成功塑造了黛玉一种“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
黛玉初进贾府,作者也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看出林黛玉的美。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 “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象是个“捧心西子”。
二、以自尊掩饰自卑
周瑞家的送宫花,本来只是抄便道走,未分高低贵贱,却恰巧最后给了黛玉,这便引起了这位姑娘的惊觉:“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等周瑞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立即来了个顶门针:“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倘使林、贾二家没有门第差别,黛玉决不会从送花的先后顺序敏感到高低贵贱之分。在这里,“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已经变成了“惟恐被小人看了他去”的自卫。这种自卫,是环境变迁与门第差异在黛玉心灵深处的细微折射。从形景看,不是单冲着周瑞家的,实质是也是冲着薛姨妈与贾府的,她要借送宫花这件小事,称一称自己在皇室与侯门家庭称盘上的份量。这就是问题的实质。脂砚斋在批这一段时道: “今又到颦儿一段,却又将阿颦天性从骨中一写,方知亦系颦儿正传。”“天性”云云,就是指这种偏执得令别人有点受不了的自尊。最受不得别人伤害的黛玉,却最肆无忌惮的伤害着别人。然而这位贵族小姐却万万没有想到,冲着周瑞家的这个奴仆发泄,显然是有失身份的表现,她想得到的却恰恰是失掉的,这个细节无疑是黛玉性格底色的点睛之笔,所以脂砚斋才郑重指出“从骨中一写”。
人当然不能没有自尊,但她自尊心太强了,便会发展成为小心眼。等到史湘云说唱小旦的戏子有点像她的时候,林姑娘的微嗔薄讥就变成了雷霆震怒了。不过,她这一次注意到了身份,当时并没有发作出来,回到住处才连珠炮式地向情人倾泄:“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这一节还怒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你安得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顽,她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候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你的好心,只是那个偏又不领你的这个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第22回)在这里,林姑娘把人格价值与门第价值以及两者之间关系说得再也清楚不过了。比作戏子犹可恕,而把湘云看得比她高贵则是不可忍的。虽然这只是她的分析,宝玉并非此意。不过我们不要被黛玉的强词夺理所迷惑,其实最不可恕的还是把他比作戏子。她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耻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才发泄了这么一大堆,这也正是她维护自尊心的一种鲜明的表现。
其实,对林黛玉来说,自尊与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她所以要时时刻刻在人前要极力维护她的自尊,是为了用自尊掩蔽饰她内心的自卑。
三、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黛玉的小心眼似乎人人皆知,然而还应看到,她的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林黛玉在没有与贾宝玉定情之前,她对两个情敌——薛宝钗、史湘云有些“小性儿”“见一个打趣一个”,有时简直到了不太近情理的地步。如薛宝钗生病,贾宝玉去看她,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竟说出“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这样带刺的话,使薛宝钗和贾宝玉都下不了台。
然而真率的林黛玉,在她几乎毫无遮掩地表露着自己的缺点的同时,也在向人们敞开了她那纯真无邪的心扉。在她眼中心中,容不得微尘,也不记得微嫌。当她对某人某事有看法时,可以锋芒毕露地直陈己见,但这只是就事论事,论过陈过之后也就丢在了一边。正是凭这种待人以诚的直率,她赢得了姐妹们的友情,谁也没有将“行动爱恼人”的林妹妹当外人。如果什么时候缺了她,大家也同样感到空虚与寂寞。她毕竟有一颗晶亮的灵魂。小性儿,尖酸刻薄,只不过是美玉上的小瑕微疵罢了。
在大观园里,她似乎只有与薛宝钗结怨太深了,那是因为她曾一度将宝钗当自己的情敌。但正是她们后来又“互剖金兰语”,结成“金兰契”,谱成了友情中最动人的篇章。她被宝钗善意的批评所感动了,深情地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 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姐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于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她向宝钗说的一番话,就如一篇深刻的自我反省。说明她往日所以容不得别人的缺点,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所以听不得别人赞宝钗,是因为他始终以为宝钗“心里藏奸”。在这里,我们看到这位少女自尊得有点偏执的内心世界,又变得虚怀若谷、率真坦诚了。
四、追求真爱
林黛玉在贾府十分孤立无援,她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对贾宝玉的爱情,是她生命之火,一旦失却这爱情,生命也就终结。
林黛玉不能离开贾宝玉,更不能失去贾宝玉的心。但是,在初恋阶段,他俩若即若离,互相试探,都不肯把真心掏出来。尤其是林黛玉,她在对贾宝玉的真心还没有充分了解之前,不肯轻易地流露出自己对贾宝玉的恋情,因为她很自尊自重。这时的贾宝玉,对纯洁少女有一种泛爱,对才貌双全的薛宝钗、史湘云,更有着明显的感情波澜,这使林黛玉无法容忍,她直率地对贾宝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
林黛玉执著地追求爱情,但是当贾宝玉借《西厢记》词语,真正向她表示爱情的时候,她反而要嗔怪他。第一次,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她“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贾宝玉趁机向她表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却气得“带腮脸儿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还学了这些混帐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妈去。”第二次,贾宝玉又借《西厢记》中张生对红娘说的一句话对紫鹃说:“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再次向林黛玉表示爱情。而林黛玉呢,“登时撂下脸来”哭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看了混帐书,还学了这,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爷们解闷的。”并且立即“往外走”。林黛玉这些言行又是多么的矛盾呀!她天天缠着贾宝玉,为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日夜受着痛苦的煎熬,弄了一身的病。但贾宝玉一旦有了表示,她又摆出一个贵族小姐的架式,把内心也认为是“好文章”的《西厢记》,斥之为“淫词艳曲”、“混帐书”,并不惜搬出贾宝玉最害怕的紧箍咒——贾政的权威来压贾宝玉,这不是太“乖张”了吗?其实不然,贾宝玉是贵族公子,身上多少沾染了贵族的坏习气,林黛玉没有看到他的真心以前,是保持着警惕性的。林黛玉所以不能接受贾宝玉逢场作戏式的表达爱情方式,因为她追求的是真爱。
贾宝玉在林黛玉真挚爱情熏陶下,不公仅在史湘云面前称赞林黛玉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而且勇敢地对林黛玉献上他的心,并送上定情的信物——两条旧手娟。这时林黛玉已经确证贾宝玉对她是真爱,从此以后,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口角,林黛玉对薛宝钗、史湘云的讥讽也少多了。
类别:林黛玉 | 添加到搜藏 | 浏览(816) | 评论 (0) 上一篇:林黛玉 下一篇:林黛玉的悲剧
林黛玉为什么会陷入这种苦难境地呢?这就得从林黛玉的性格上分析。下面就分别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表现、形成原因和时代意义等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的表现
(一)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而自己如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那些被人们视之为“小性儿”的事情,都是和她的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它就象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
第七回,写周瑞家的替薛姨妈给贾府众姐妹送宫花一事,当送给林黛玉时,林黛玉正在宝玉房中,周瑞家的笑着说:“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戴。”宝玉便说:“什么花儿,拿来给我看看。”而林黛玉却只一望便问:“还是单送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林黛玉当时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从这里看出,林黛玉在意的不是宫花的价值,而是在乎于在这件事中别人对她的态度,她不是嫌送来的花是“假花”或不合心意等,而是不愿意别人有意把她放在最后,将挑剩的送给她。因为这太伤她的自尊了,如果不明白这点,倒真会以为林黛玉对人对事太小气了。
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贺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写宝玉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众小厮们。林黛玉知道后,以为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给小厮们拿走了,就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绞”。后来宝玉跟她解释过后,他也知道了那“荷包”宝玉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当宝玉向她陪不是时,她还边哭边说:“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赔不是。咋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太小气了,简直有些无理取闹的架势,但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她的这种“小性儿”后面,遮住的正是她的美好品德,正是她那要求爱情专一、要求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的强烈的自尊心,是这种强烈自尊心的表现。
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节中,宝玉闻得林黛玉袖中发出一股幽香,便拉住要瞧笼着何物,林黛玉说:“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说:“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的香”。林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泡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当宝玉识趣地避开话题后,她又说:“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害得宝玉一时解不下来,就问:“什么‘暖香’?”她却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后来还是宝玉解得围。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中有“冷香”的就是薛宝钗一人,而林黛玉说的那个“人家”当然就是指宝钗了。从这里林黛玉已表现出心思细密,敏感异常。为什么会这样呢?仔细一思量就可以知道,其实这也正反映了林黛玉那种强烈的自尊心。她生怕自己的知已恋人被人抢走,那样对她就太不公平了。
第二十回,史湘云就当面对林黛玉说:“你敢挑宝姐姐的不是,就算你是好的,我算不如你,他怎么不及你呢?”林黛玉听了当时就“冷笑”道:“我当是谁,原来是她,我哪里敢挑他呢。”后来还是众人劝解开来,从这里我们难道能说林黛玉“小性儿”吗?她为什么“冷笑”?这我想大家都知道,在《红楼梦》中,宝黛钗的关系是最敏感尖锐的话题,而史湘云却有意把林黛玉说得不如宝钗,这怎能不伤她的心呢?她那根自尊心的弦就不由得会激烈地颤动起来了。
第二十二回贾母带头出资二十两给宝钗做生日,并特意请了班戏子来热闹,而林黛玉到贾府这么几年,却从没人给她做过一个像样的生日,至于后面说“敏探春”算贾府众人的生日时就记不起林黛玉的生日了。这还罢了,至晚散时,凤姐指着一位戏子说:“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史湘云就当着众人的面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众人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宝玉给湘云使了个眼色,后来差点气走了胸怀爽朗的史湘云。而这也成为宝黛闹矛盾最凶时间最长的导火线,气得宝玉“大哭起来”,感到“回头试想真无趣”。宝玉对林黛玉还从没这样灰心过呢,每次林黛玉生气,他都会去哄她,而这次却例外了。林黛玉之所以这样大发作,原因很简单,“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这太伤林黛玉的自尊心和人格了,因为当时社会地位最低贱的就莫过于“戏子”了,这怎能不使她备受屈辱呢?难道我们还能说她“小性儿”吗?
第二十六回林黛玉到怡红院敲门,刚好碰到晴雯生气,没听清是林黛玉的声音而没开门,林黛玉就错疑在宝玉身上,就“独立墙角边花阴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回去后,又“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薛宝钗史湘云都曾受过宝玉不留情面的顶撞,她们也不过是“满脸通红”而已,而林黛玉却只因一点误会受了点委屈就撕心裂肺的痛哭,实可见其自尊心的强烈了。
要列举林黛玉为捍卫自己的自尊心而表现出的“小性儿”的事例真是太多了,但最能说明问题的莫过于林黛玉在处理爱情问题上表现出的若为尊严故,生命与爱情皆可抛了。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中,林黛玉发现宝玉看的是《会真记》后,“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并也笑道:“果然有趣”,可当宝玉借机说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来表达自己的爱意时,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生气地指着宝玉说:“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说到“欺负”时,“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原因是什么呢?是宝玉说的确是“淫词艳曲”、是“混话”吗?当然不是。前面说到林黛玉对《西厢记》、《会真记》一类的书也是“越看越爱看的”,怎么这会儿就成了“混话”呢?是林黛玉不爱宝玉?可大家都知道宝黛的爱恋是真挚的,可以说林黛玉在贾府生活下去的勇气就是对宝玉爱情的追求与憧憬,是宝玉的爱情带给她生的信念,吸引着她对未来的期望,一旦得到宝玉爱的表白时该是多么的欢心,多么的喜悦呀。而事实却相反,林黛玉却对梦寐以求的爱的表白感到气愤不已,觉得宝玉是“欺负”她。既然林黛玉是爱宝玉的,又是喜欢这些“混话”的,那么是不是林黛玉做作呢?我们知道林黛玉当时的“不觉带腮连身的通红”、“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这些表情,是连善变的王熙凤也一时装不出来的,何况是这个“痴颦儿”。这样,唯一的解释就是,以林黛玉的身份、地位、教养,这样的婚姻大事是不能在这样的场合、以这种示爱的方式出现的,这种场合和方式至少她是不能接受的。这种爱的坦白对她来说简直就是一种亵渎,是“欺负”她,太伤她的自尊心了。像这样的例子,在第二十六回“萧湘馆春困发幽情”一节中表现得也很充分。当宝玉当着林黛玉的面对丫环紫鹃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时,林黛玉是气得“登时撂下脸来”,还哭着说:“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来拿我取笑儿。
我成了爷们解闷的。”哭着下床往外就走。林黛玉为什么这样大发作呢?当宝玉来时就明明听到林黛玉在床上忘情地长叹“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这足以说明林黛玉心中对宝玉的爱恋是无限火热的。每日都为宝玉神昏不定,思曲缠绵,而且自己口中说的就是那所谓的“混话”。可见,本来宝玉话中的内容、词语的实质是可以带给林黛玉爱情的喜悦的,但宝玉表达爱情的方式却伤了她的尊严,令她无法接受,至少她是这样认为的。在神圣的爱情与尊严面前要她做选择的话,林黛玉是毫不犹豫地选择维护自己的尊严。可见,林黛玉的自尊心是何等的强烈了。
(二)人们在注意到林黛玉的“小性儿”的同时,又往往会被林黛玉的善良、纯洁、率直、热情大方、温柔体贴等所感动。这才是林黛玉性格的真正面目。
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时,林黛玉因听宝玉对茶赏赞不绝,就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当时妙玉就当着宝玉宝钗两人之面说林黛玉:“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可林黛玉却“知她天性怪僻,不好多话”,毫不介意。第二十二回,宝玉一时“感忿”写了一个字帖儿,林黛玉看了“不觉可叹可笑”,还把它带回去与湘云同看。此中并不因湘云刚不久曾当众说她像台上的某个戏子引起与宝玉的一场大风波而记恨湘云,可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但被人视之为“小性儿”的心胸狭隘的林黛玉却能做到,足见其气量宽宏了吧!林黛玉不仅在十二钗面前表现得很宽容,就是在丫环面前也不例外,林黛玉与宝玉交往过程中,经常闹别扭,这是大家所熟悉的,丫环紫娟就曾为此事当面批评林黛玉:“宝玉有三分不是,姑娘倒有七分不是。”当然此类事情中,紫娟有许多是不明就里的,但林黛玉却一声也不责怪她。在这些方面,被人们视之为“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林黛玉,不是表现得非常豁达和宽容吗?
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林黛玉当面对宝钗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当宝钗提出给她送燕窝时,林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别人不知,还以为林黛玉真是个多心的人。其实,林黛玉怀疑宝钗是有原因的,从滴翠亭宝钗扑蝶时偷听了丫环说话而后又使金蝉脱壳计嫁嫌于林黛玉这事就可知宝钗的为人的确奸诈,林黛玉对她怀有戒心是很自然的。而当林黛玉处在孤苦、愁闷的心境下,宝钗给她捎来一点燕窝并与她说了几句悄悄话之后,就把心都全盘掏出来给宝钗,把内心的秘密都说了给宝钗。“若不是从前日看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钗黛之间的矛盾就这样在林黛玉的率直的坦白、纯洁的心灵面前得到了些许缓和。当然这正中了宝钗设的奸计,但至少在外人看来,包括林黛玉都认为,自己与宝钗关系好了。这从后面宝玉问林黛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林黛玉笑道:“谁知她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她藏奸”可看出,在这里,林黛玉仅凭几件小事就相信了宝钗,不仅改变了对她的看法,还把自己过去对她不尊敬的看法也直率地告诉了对方。并不是她幼稚无知,而正是反映了她朴实纯洁而又直率的美德。
第四十八回,写香菱要学诗,林黛玉就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多么热情!在教诗的过程中,又先对她讲一般的原理,“不以词害意”。又给她推荐好书,并借给她必读书《王摩诘全集》等,帮她解释诗意,然后命题作诗。批改诗篇尤其认真仔细,真正做到了其自诩的“诲人不倦”。在“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贾府中,几曾见过这种真诚的热心的人呢?何况香菱还是一个半妾半婢的可怜人呢!林黛玉关心他人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当蘅芜苑的一个老婆子晚上给她送来一包燕窝时,林黛玉命她外头“吃茶”,还能为她想到“如今天又冷,夜又长,越发该会个夜局,痛赌两场了”,并“命人给他几百钱打些酒吃,避避雨气”。在贾府又还有谁能如此细心体察并关心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婆子呢?只有林黛玉能做到,这就足于说明她那颗心是善良的了。
不少读者认为,林黛玉总爱和宝玉闹别扭,哭哭啼啼。其实,这些现象都发生在宝黛爱情的最初阶段。当宝黛爱情进入到一种默契阶段后,林黛玉对宝玉表现出来的都是无比的温柔体贴、细致周到的关心。当一个刮风下雨的夜晚,宝玉来探黛玉因“夜深了”要离开潇湘馆时,林黛玉问:“你听雨越发紧了,快去罢,可有人跟着没有?”又嫌他的灯不亮,把自己最好的一个给他,并指出他重物不重人,变出“剖腹藏珠”的脾气来。又教他如何打灯笼、路上如何走等等。是何等的温柔体贴呀!
二、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形成的复杂原因
从上可见,林黛玉本来是一个善良、纯洁、热情大方、温柔体贴、胸怀坦白的人,但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在本来性格的外面,常被一层伤感、“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表象笼罩着,使读者不易真正地理解它。造成这样的原因,从广义上讲,是时代所赋予的。林黛玉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林黛玉对人的尊严的肯定的性格特征就是作为新兴的思潮出现的。他们是与封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相对立的,因而常常遭到封建制度的卫道者的阻挠,林黛玉的所作所为必然会受到守旧派的指责。在这样的矛盾斗争中,林黛玉的性格的闪光点就往往被世俗之人视之为“小性儿”了。
从林黛玉生活的具体环境来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林黛玉生活的贾府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势力十分顽固的封建没落家族,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封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比如王熙凤“戏效彩斑衣”那样令人恶心的“孝心”;宝钗在饮食、穿衣、点戏、猜谜等各个方面对贾母所献的殷勤和在作诗等方面对元妃的奉承以及在丫环面前的所作所为;王夫人在人前的假慈悲;“薛姨妈的爱语慰痴颦”等封建社会的遗毒等等。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虽是个弱女子,但她选择的却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绰陷渠沟”的人生道路,这样她那高洁的不肯折节媚俗、孤极傲世的性格就必然与世俗格格不入。因此,由于林黛玉坚持其固有的高洁本性,因而就不见容于这污淖的封建世俗,从而又引起其自尊心对污淖世俗的更大不满。就是这些原因循环往复的作用,形成了林黛玉性格与现实的尖锐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就形成了林黛玉丰富的性格特征。
三、林黛玉性格特征的意义
从林黛玉性格特征形成的原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林黛玉的“小性儿”并非是其本性,而只是她对现实强加给她的种种伤害的一种反击。因而它不是一种性格缺陷,而是一种斗争表现,是其强烈的自尊心,是其维护人格尊严的最充分的体现。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无论中外,都是不把人当人看待的,妇女尤其没有社会地位,不受尊重。封建的眼光把女人看作是“贱人”,是第二等的人,她们连做人的基本权力都被剥夺了,更谈不上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最美丽的女性形象也不过是敢于为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而斗争的可爱形象了。从来没有那个女性形象像林黛玉那样把妇女的地位看得那样高,也从来没有哪一个女性形象像林黛玉那样有如此强烈的自尊心,如此执着地维护人的尊严,尤其是执着地要求尊重女性,她的出现就使人的价值大大提高了。因而,她的性格特征是一种不易觉察的而又带有历史必然性的新思潮。这种思潮萌发在林黛玉身上,是作为一种斗争口号出现的,是一株民主主义思想的幼芽,是一盏号召人们前进的信号灯,发展前途是不可估量的,带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具有了这种性格特征的林黛玉的形象无疑就是作者心目中的偶像,是作者心中真善美的代表。可她却在封建势力的重压下夭折了,这是何等的悲剧啊!作者就是通过林黛玉这个形象对污绰的世俗进行有力的揭露和鞭挞,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在封建社会里真善美是如何被假恶丑践踏和吞食的,从而引起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这就是林黛玉性格特征的悲剧意义所在了。
总之,《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的性格特征具有丰富性、深刻性、多侧面性,她“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的尖酸与她对宝玉的温柔体贴、对老婆子的关心都是客观存在的。林黛玉对人的尊严的肯定,维护人格尊严的执着是其性格中最闪光的。其性格特征是时代所赋予的,是其在与污绰的世俗斗争中形成的。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是民主主义思想的萌芽,是作者真善美的寄托,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