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 刘秉忠》中 “燕闲顾问”中的“燕”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1-10-19 05:03:3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0

胸无城府是褒义还是贬义胸无城府的话,现在应该是褒义词,表示他内心无沉浮,比较单纯的意思。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

《元史 刘秉忠》中 “燕闲顾问”中的“燕”是什么意思

胸无城府是褒义还是贬义

胸无城府的话,现在应该是褒义词,表示他内心无沉浮,比较单纯的意思。

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学习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

狭义: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例如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知识的过程。

广义: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为方式。

社会上总会出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一些人嘴上埋怨着老板对他不好,工资待遇太低什么的,却忽略了自己本身就是懒懒散散,毫无价值。

自古以来,人们就会说着“因果循环”,这话真不假,你种什么因,就会得到什么果。这就是不好好学习酿成的后果,那么学习有什么重要性呢?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水平的人,就会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更会渐渐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能力。了解自己的能力,交到同水平的朋友,自己个人能力越高,自然朋友质量也越高。

在大多数情况下,学习越好,自身修养也会随着其提升。同样都是有钱人,暴发户摆弄钱财只会让人觉得俗,而真正有知识的人,气质就会很不一样。

高端大气的公司以及产品是万万离不了知识的,只有在知识上不输给别人,才可以在别的地方不输别人。

孩子的教育要从小抓起,家长什么样孩子很大几率会变成什么样。只有将自己的水平提升,才会教育出更好的孩子。而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

因为有文化的父母会给孩子带去更多的在成长方面的的帮助,而如果孩子有一个有文化的父母,通常会在未来的道路上,生活得更好,更顺畅。

学习是非常的重要,学习的好坏最终决定朋友的质量、自身修养和后代教育等方面,所以平时在学习中要努力。
就是一个贬义词的,因为这个就是说你就是没有一点墨水的这种的,所以这个其实就是贬义词的这种的意思的。下面是关于词语的扩展资料。

使用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上网娱乐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爱好。根据调查,到2021年中国网民人数已超过6.88亿,超过一半的中国人在使用互联网。所以互联网上存在着巨大商机。让很多商人看准了这商机,纷纷开始进军互联网。
但是不得不说,互联网的巨大商机是不可否认的,当然中国互联网已经是三国鼎立。百度、腾讯、阿里巴巴,这是中国互联网上的非常大的三家网站。当然这三家虽然出发点不一样,但是它们的成就已经是非同一般了,它们的成功都在有属于自己的网站,有自己的地盘,它们都是从自己的网站开始做的,如果你是一个想在互联网上发展的商人,那么你就做自己的网站,别人在找有你商品的时候,只要输入有关的关键词就能找到了,即用户输入一个词/句子,以此为内容进行搜索,搜索引擎据因为内容显示的搜索结果。其中用户输入的内容就是“关键词”。
关键词是用于表达文献主题内容,不仅用于科技论文,还用于科技报告和学术论文。
论文是科学研究中创造性思想的载体,它的首要任务在于传递科研信息,同时也具有文化储存和文化积累的意义。无论是从传递信息角度,还是储存信息角度考虑,主题词或关键词的标引都将给文献的储存和检索带来极大的方便
“胸无城府”是一个褒义词。“无所不为”“无所不至”“无所不用其极”都是贬义词。

答案:(3分)A(A、城府,城市和官府,比喻待人处事的心机。指为人坦率,不用心机。B、褒贬误用,“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C、望文生义。风声鹤唳,《晋书.谢玄传》记载,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大败而逃,溃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惊慌疑惧。D、用错对象。谢,推辞;不敏,没有才能。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客气话,只用于自己。)

  刘秉忠字仲晦,初名侃,又名子聪,拜官后始更今名。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居常郁郁不乐,一日投笔叹曰:“吾家累世衣冠,乃汩没①为刀笔吏乎!丈夫不遇于世,当隐居以求志耳。”即弃去,隐武安山中。

 世祖在潜邸②,海云禅师被召,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秉忠于书无所不读,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癸丑,从世祖征大理。明年,征云南。每赞③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秉忠虽居左右,而犹不改旧服。至元元年,翰林学士王鹗奏言:“秉忠久侍籓邸④,积有岁年,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忠勤劳绩,宜被褒崇。”帝览奏,即日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诏以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女妻之。秉忠既受命,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于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十一年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帝闻惊悼,谓群臣曰:“秉忠事朕三十余年,小心慎密,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闻也。”出内府钱具棺敛,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丧还葬大都。

 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澹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有文集十卷。无子,以弟秉恕子兰璋后。

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为什么将大都选址在北京,在城市的规划和上都有什

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为什么将大都选址在北京,在城市的规划和上都有什么区别?
资料二 金末,蒙古加强对金中都的进攻,四年之间(1211—1214年)三次围困中都城。贞佑二年(1214年)五月,金宣宗于蒙古退兵之后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宣宗初留皇太子完颜守忠与右丞相兼都元帅完颜承晖(本名完颜福兴)同守中都,七月复召皇太子赴南京,实际上已放弃中都。蒙古复围中都,次年(1215年)正月金右副元帅蒲察七斤以通州(今北京通县)降于元将石抹明安,中都粮道断绝,陷入危机。五月,石抹明安将攻中都,完颜承晖自杀,尚书左丞抹然尽忠弃皇家诸妃嫔不顾,乘夜自通玄门出奔。石抹明安率军入城,据有中都。金户部尚书任天宠、知大兴府事高霖皆死。

  在蒙古屡次围攻中都过程中,战况十分激烈,炮碎承天门(应天门)鸱尾,诸宫室、民舍也在所难免。金人为保卫中都城,在蒙古军攻入中都外城后,又焚烧街道两旁民舍以阻止其前进;为充饥饿,据《南迁录》载,又“拆绛霄殿、翠霄殿、琼华阁,分给四城为薪”。加之,大安二年(1210年)中都连连地震,造成地层断裂,地下可燃气体逸出,火灾频繁。《金史·五行志》载:“大安二年(1210年)二月乙酉,地大震,有声殷殷然。六月、七月至九月晦,其震不一。十一月,京师民周修武宅前渠内火出,高二尺,焚其板桥。又旬日,大悲阁(在今北京宣武区白纸坊北)幡竿下石隙中火出,高二三尺,人近即灭,凡十余日。自是都城连夜燔爇二三十处。三年(1211年)三月戊午,大悲阁灾,延烧万余家,火五日不绝。”蒙古入据金中都城之时,其城在战火和自然灾害的破坏下已残破不堪,人多馁死。蒙古复改金中都为燕京,窝阔台汗三年(1241年)三月在此设行尚书省,以燕京留守兼行尚书省事。

  原金中都城南的建春宫和城北的太宁宫,在蒙古军攻克中都城以前即被占领。《元史·石抹明安传》载:“乙亥(金贞佑三年,公元1215年)春正月,取通州,……遂驻军于京南建春宫。”又先后破金御史中丞李英、完颜合住援军,“尽俘其辎重,还屯建春宫。四月,攻万宁宫(即太宁宫),克之”。建春宫在此后即不见记载,或已完全破坏。元代,大都城南二十里有下马飞放泊,即今北京南苑附近,为蒙古皇室贵族纵鹰狩猎之地,当即金建春宫遗址。万宁(太宁)宫虽保存下来,但宫殿建筑也大多残破,前已言及,兹不赘述。

  成吉思汗于即位二十二年(1227年)七月卒,次年(1228年)幼子拖雷监国。拖雷监国之次年(1229年)八月,其兄窝阔台(成吉思汗之三子)以成吉思汗遗诏即大汗位,是为元太宗。其后三年(1232年),窝阔台汗毒杀拖雷。窝阔台汗于即位十三年(1241年)十一月卒,皇后乃马真称制。五年(1246年)七月,蒙古贵族立窝阔台汗之子贵由为大汗,是为元定宗。贵由汗在位三年即卒,皇后海迷失称制。海迷失称制三年(1251年),蒙古贵族推立拖雷长子蒙哥为大汗,是为元宪宗。自此,汗位归于拖雷一系。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拖雷之四子)总漠南汉地军国庶民,次年(1252年)又徙窝阔台汗子孙及诸王于各边,赐海迷失皇后死,从而巩固了汗位。

  忽必烈雄才大略,招揽藩府旧臣和四方文学之士,问以经国安民之道,并驻帐于桓州(今内蒙古多伦)和抚州(今内蒙古兴和)之间,丙辰岁(1256年)“命僧子聪(即刘秉忠)卜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城开平府(今内蒙古正兰旗境内),经营宫室”①,以汉地财赋为依托,便于发展势力。蒙哥汗于即位八年(1258年)大举伐宋,次年(1259年)七月死于军中,其弟阿里不哥(拖雷之七子)在大漠纠集蒙古贵族势力欲即汗位。十一月,忽必烈在前线与宋贾似道议和,自鄂州(今湖北武昌)还军北上,争夺汗位。闰十一月乙丑,忽必烈至燕京,释放阿里不哥一党所括之兵,粉碎其征燕地锐卒以为己用的企图。是年冬,忽必烈即驻于燕京近郊。次年(1260年)三月,忽必烈称大汗于开平,建元中统,是为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忽必烈命修燕京旧城,并命平章政事赵璧、左三部尚书怯烈门率蒙古、汉军驻燕京近郊、太行一带,东至平滦,西控关陕,应有险阻,于附近民内选谙武事者,修立堡寨守御。又选锐卒三千付史枢统领,屯驻于燕京近郊②,以备阿里不哥来袭。同年十一月,大破阿里不哥来犯之军,并乘势北上追击。中统四年(1263年),忽必烈改开平为上都。次年(1264年)七月,阿里不哥降;八月,诏改燕京为中都,并改元至元。对于统治中原地区来说,上都开平显然过于偏北,交通不便,政令难以迅速下达;且上都开平的军事地位远不如中都燕京重要,这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斗争中已充分表现出来。早在忽必烈即汗位以前,其心腹霸突鲁即奏曰:“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①即汗位之后,其谋士郝经亦以“燕都东控辽碣,西连三晋,背负关岭,瞰临河朔,南面以莅天下”②为由,劝忽必烈定都燕京。因此,忽必烈遂决意建都燕京。

  中统五年(1264年)二月,元世祖忽必烈诏修原金太宁宫西园中的琼花(华)岛,并命疏通燕京以北的漕渠,以便运输。因为历经战火的金中都宫室已破坏殆尽,惟有城北旧太宁宫尚保留稍整,且有山水之秀,成吉思汗时期曾将之以为道院,可能也有一些维修,故忽必烈意欲定都燕京遂从修建琼华岛开始,原被道士拆毁的广寒殿也得以恢复。

  但是,由于金中都城过于残破,且其规模狭促,也与蒙古汗国无敌天下的国势不相称;更重要的是,旧金中都城“土泉疏恶”③,城西的西湖(今北京广安门外莲花池)水源已难以为继,故又决定放弃旧燕京城而以其东北的依傍水源充足的高梁河水系的旧金太宁宫为中心,建筑新都,亦名中都,原金中都城则称南城、旧城。《马可·波罗游记》又称:“汗八里城(指金中都)在契丹省的一条大江之上,自古以来就以雄伟庄严而驰名遐迩。城名的含意是“帝都”(即燕京)。不过,皇帝陛下(忽必烈)根据星占学家的卜算,认为该城将来要发生叛乱。所以,他决定在江(指原金中都城北的闸河)的对岸另建新都。”蒙古贵族一般都迷信星占术,这或许也是忽必烈决定放弃燕京旧城,营建新都的原因之一。选择新都城址并进行整体规划的是太保刘秉忠,具体负责施工的是张柔、张弘略父子及行工部尚书段天佑等人。《元史·世祖纪》载:“至元三年(1266年)十二月丁亥,诏安肃公张柔、行工部尚书段天佑等同行工部事,修筑宫城。”又命“凿金口,导卢沟水以漕西山木石”,供应新都修建宫室之需。至元四年(1267年)正月戊午,成立提点宫城所,为主持修建新都宫室的机构,正式开始修建新都城。在建城过程中,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纳刘秉忠之议,改国号为大元,次年(1272年)改中都(新都城)为大都;并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宋,完成南北统一,大都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从此完成了历史上的北京由军事重镇、局部地区的政治中心向全国政治中心的过渡。这一过渡,分汉唐幽州蓟城、辽南京、金中都到元大都这样几个阶段,历时1400余年。

  元大都城的兴建是首先从建筑宫室开始的,其皇宫即在旧金太宁宫遗址。元大都城始建于至元四年(1267年),史载明确,无需考辨。元大都建成年代,没有明确记载,学术界一般均以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资高及居职者为先,仍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其或地过八亩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民作室”①为大都建成之标志,此说亦可成立。惟大都城郭的建成年代,一般以为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似值得商榷。说大都城郭建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皆据《元史·张弘略传》,传云:“至元三年(1266年),城大都,佐其父(张柔)为筑宫城总管。八年(1271年),援朝列大夫、同行工部事,兼领宿卫亲军、仪鸾等局。十三年(1276年)城成,赐内帑金,授中奉大夫,淮东道宣慰使。”张弘略之父为张柔,本传云:“至元三年(1266年),加荣禄大夫,判行工部事,城大都。”《元史·世祖纪三》载:“至元三年(1266年)十二月丁亥,诏安肃公张柔、行工部尚书段天佑等同行工部事,修筑宫城。”据此,张柔、张弘略《传》中所谓“至元三年(1266年)城大都”,实际是指修筑大都宫城而言,以其为建大都之始,故言“城大都”。《张弘略传》中所言“十三年(1276年)城成”,亦当是指宫城(确切地说,应是宫城、皇城及其内的宫室建筑)建成。在此之前,《元史·世祖纪三》又载:“至元五年(1268年)十月戊戌,宫城成。”此系纯指宫城城垣而言,因为在此之后《元史》中仍不断有关于修筑宫城的记载。如《元史·世祖纪》载:“至元七年(1270年)二月丁丑,以岁饥罢修筑宫城役夫。”“至元八年(1271年)二月丁酉,发中都、真定、顺天、河间、平滦民二万八千余人筑宫城。”“至元九年(1272年)五月乙酉,宫城初建东西华、左右掖门。”“至元十年(1273年)十月,初建正殿、寝殿、香阁、周庑两翼室。”“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己卯,宫阙告成,帝始御正殿,受皇太子诸王百官朝贺。四月癸丑,初建东宫。十一月,起阁南直大殿及东西殿。”至元十年(1273年)所建正殿、寝殿、香阁等建筑即宫城内以大明殿为主的外朝部分,至元十一年(1274年)建于大殿正北的崇阁即宫城内以延春阁为主的内廷部分。这两组建筑的竣工,可视为大都宫城建成的标志。至元十一年(1274年)四月所建东宫,位于今北京北海公园以南的中海西岸,后元朝又改名隆福宫,其在宫城之外,皇城之内。东宫(即隆福宫)的西部在今北京西城区西皇城根南街一线,其东有图样山胡同,是明、清北京兔儿山遗址,是宫苑的一部分,其前身即元大都东宫的西园。所谓“初建东宫”,是指始建年代。元朝在至元十一年(1274年)四月、十一月先后兴建东宫和宫城内之延春阁,其竣工最早也要到至元十二年(1275年)至十三年(1276年)之间。因此,笔者认为,《元史·张弘略传》中“十三年(1276年)城成”一语,应指宫城、皇城及所属宫殿的竣工年代,非指大都城郭而言。

  元大都皇宫建成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大都整体竣工在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那么,元大都城郭究意建成于何时?《元史·世祖纪九》载:“至元二十年(1283年)六月丙申,发军修完大都城。九月丙寅,徙旧城市肆局院、税务皆入大都,减税四十分之一。十一月戊辰,大都城门设门尉。”“修完”二字虽不能简单地作竣工解释(《元史》中修缮大都城垣亦称“完之”、“完大都城”),但从发军夫修完大都城、迁旧城市肆局院入大都、设大都城门尉等一系列举动判断,元大都城郭的最终竣工似应即在此年。特别是设城门门尉一举,最能说明问题。此外,《元史》中有关大都城郭修复的记载也可作为佐证。据竺可桢先生研究,元朝前期,中国气候正处于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中第四温暖期后期①。今北京地区当时也是暴雨常作,毁坏宫室民居。元大都城垣因系土筑,虽有一定的排水和以苇排被城的措施,年长日久仍不免被雨水破坏。元大都城垣被雨水破坏的最早记载是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史·世祖纪十二》载:“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七月,雨坏都城,发兵、民各万人完之。”自此以后,连续数年都有大雨坏城和修城的记载,以后可能成为定制,故极少再有记载。从最早的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大雨坏城的记载分析,认为大都城郭竣工于至元二十年(1283年)也是适当的。元大都城郭此年建成后,苦心维护,略有小损,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终于出现大段坍塌,其间相距6年,从时间上不难解释。查考历史,金中都城建成于天德四年(1152年),初坏于贞元四年(1156年),其间只有4年,与元大都城郭情况相近。如果认为大都城郭建成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则其完好时间就会长达13年之久,如此坚固程度似乎并非土城所能及。

  元大都城的主要设计者是刘秉忠。刘秉忠是河北邢台人,少年时曾出家为僧,法号子聪,后受高僧海云和尚引荐,为忽必烈的幕僚,中统五年(1264年)八月同议枢密院事,诏复其姓刘氏,赐名秉忠,官至太保。刘秉忠有经世致用之才,精通天文历法、地理和儒家经典。元上都开平,就是他选址并设计、建造的。《元史·刘秉忠传》载:“初,帝(忽必烈)命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于龙岗,三年而毕,名曰开平。继升为上都,而以燕为中都。四年(1267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八年(1271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大都城名、元朝国号,皆出自刘秉忠。参与大都城选址和规划的还有行右三部事赵秉温。赵秉温受学于刘秉忠,至元初奉命与“太保刘公(秉忠)同相宅……图上山川形势、城郭经纬与夫祖社朝市之位,经营制作之方。帝(忽必烈)命有司稽图赴功①”。大都城的设计者是刘秉忠和他的学生赵秉温,具体督其工役的除前述之张柔、张弘略父子、段天佑外,还有蒙古人野速不花、女真人高觹、色目人也黑迭儿等①。元大都城自至元四年(1267年)动工,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基本竣工,历时19年。

求解答过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刘秉忠,字仲晦。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八岁入学,日诵数百言。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后弃而隐武安山中。久之,天宁虚照禅师遣徒招致为僧。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后数岁,奔父丧,赐金百两为葬具,仍遣使送至邢州。服除,复被召,奉旨还和林。上书数千百言,世祖嘉纳焉。
  癸丑,从世祖征大理。明年,征云南。每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至元初,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于龙冈,三年而毕,名曰开平。继升为上都,而以燕为中都。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他如颁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十一年,扈从至上都。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
  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有文集十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志气英爽不 羁  羁:拘束  
B.服 ,复被召,奉旨还和林 除:去掉
C.帝宠任愈 隆  隆:高贵
D.凡所 拔,后悉为名臣 甄:鉴别
2.下列各句全都表现刘秉忠被元世祖“宠任”的一组是( )
①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
②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
③言无不听
④继升为上都,而以燕为中都
⑤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⑥有文集十卷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秉忠年少时很聪颖好学,青年时曾当过一段僧人,这些都对他日后辅佐元世祖有一定的影响。
B.癸丑年,刘秉忠跟随元世祖攻打大理。己未年,跟随元世祖攻打南宋。至元四年,宗庙宫室建成。
C.刘秉忠心地善良仁爱,多次劝元世祖好生不妄杀,保护了不少生灵。他有慧眼,经他推荐的人才,以后都成为名臣。
D.刘秉忠生活俭朴,做高官前后都清静淡然,吃粗茶淡饭,爱好读书,常常吟咏自乐。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论天下事如指诸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B
3.B
4.
(1)(刘秉忠)谈论天下大事就像在手掌中指点着它们一样。
(2 )(刘秉忠)采取祖宗旧有的典章制度,把适宜当时的古代制度加入其中,分条列出来使元世祖知道。
本文标题: 《元史 刘秉忠》中 “燕闲顾问”中的“燕”是什么意思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007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反驳中国存在儒教这种观点光波炉和微波炉的区别是什么 光波加热效率会更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