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后期的时候,朝廷重臣都是汉人,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制度问题和清政府意识到团结汉人的重要性。清朝入关后采取的制度基本延续明朝...
在清朝后期的时候,朝廷重臣都是汉人,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制度问题和清政府意识到团结汉人的重要性。
清朝入关后采取的制度基本延续明朝的,基本上就是萧规曹随,延续汉文化就成为重点,比如,清朝的科举制度!科举是当时清庭面向汉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但是对满人却不是。
在当时,汉人想当官需考科举。满人却不用,满人可以采用补员方式,即世袭职爵。这种选拔制度的差异性使得汉人在当时其实更重视文墨读书,所谓十年寒窗说的就是汉人儒生,整体汉人的文化水平更好。反之,满人一直都处于养尊处优状态。
清政府意识到团结汉人的重要性,不断实用汉人大臣,而且在镇压太平天国中效果也比较好。
在统治过程中不同民族反抗清政府的斗争此起彼伏,需要人数众多汉人的支持。因为当时的满清贵族实在不堪大用。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触动极大,短短时间就打进南京,而清朝的立国之本八旗兵勇几乎一触即溃望风而逃,朝廷只好下令各地自组军队抵抗。
扩展资料: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国藩
不仅后期重臣是汉人,整个清朝其实都有这个现象!但是一些重要职位却把握在满人手里,汉人掌权一般都是文职,满人掌权都在武职,这主要是制度问题!清朝入关后采取的制度基本延续明朝的,基本上就是萧规曹随!而延续汉文化就成了重点,比如,清朝的科举制度!科举是当时清庭面向汉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但是对满人却不是!
在当时,汉人想当官就得考科举。满人却不用,满人可以采用补员方式,即世袭职爵。比如,和珅,他就直接给了一个侍郎的职位。完全不用过科举场。这种选拔制度的差异性使得汉人在当时其实更重视文墨读书,所谓十年寒窗说的就是汉人儒生,整体汉人的文化水平更好。当然,儒家经典读多了未必是好事。反之,满人一直都处于养尊处优状态,
谁有那闲工夫去读书,每月固定有俸银,年纪到了就进宫当差,当副职,正牌靠科举的才能当正职。这也就能看出差距了,汉人考科举当正职,满人不用考科举当副职。在官员重臣上自然汉人多余满人了!原因在于:一是清朝后期,满人早就失去了马上民族的锐气,很多沉迷于鸦片。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涌现了曾国藩等汉臣,他们互相举推荐,形成了一个汉臣群体。
二是清政府也开始意识到团结汉人的重要性,不断实用汉人大臣,而且在镇压太平天国中效果也比较好。三是在统治过程中不同民族反抗清政府的斗争此起彼伏,需要人数众多汉人的支持。因为当时的满清贵族实在不堪大用。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触动极大,短短时间就打进南京,而清朝的立国之本八旗兵勇几乎一触即溃望风而逃,朝廷只好下令各地自组军队抵抗。
这样大量汉族力量崛起,比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汉族地主武装消灭了太平天国,力量已经极其庞大,朝廷已经不可能解散这些力量了,如果对上层人物安排不好,极有可能就是第二个第三个天平天国。这情形下,朝廷也不得不重要汉人。汉人崛起,满清已经无人可用。慈禧太后大胆启用汉人,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力挽狂澜,在最后中兴了清朝,否则亡于太平天国,维持不到1911年辛亥革命。
清末列强入侵为何大部分百姓不反抗,反而愿意与洋人接触?
郑强教授大家应该认识,他正是网上兴起的网红教授,题目当中谈到的话题,其实和郑教授曾经秉持的观点有一拼。所谓的清朝末年,其实就是公元1840年之后,伴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打击,我国被迫迈入了近代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殖民,当时很多百姓并没有选择反抗洋人,反倒是很愿意与洋人接触,其实探讨这个现象的背后,我们还是要从多方面来进行讨论。其实吧,当时也不是没有人民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义举。
比如我们中学课本上学到的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以及义和团运动等,而这篇文章我主要想以另外一个话题入手进行探讨:清朝当时GDP位居全国榜首,在这种条件下,为什么清朝百姓还是愿意与洋人接触,甚至不惜一切帮助洋人来入侵自己国家?
入手郑强教授观点进行探讨我们姑且可以将“清朝很富”和“清朝百姓帮助八国联军”这两个现象强行牵扯在一起,但是如果从内在仔细探讨一番的话,其实这二者之间是没有矛盾的。因为:富裕的只是清政府,而不是清朝百姓;清朝部分人民之所以选择帮助八国联军反过来侵略中国,那是因为人民当时真的很穷,他们实在是在晚清政府身上看不到一丝希望了。
我国知名的网红教授郑强在有幸谈到清朝经济的时候,他曾说过:甲午中日海战的失败,并不能全权归结于清朝的经济,因为清朝太穷而导致甲午战争失败,这是不恰当的。而是因为清朝太富了,当时的清朝经济是英国的六倍,日本的九倍,如果清政府当时能够将这笔钱用来建设国防的话,谁又敢来惹事生非呢?
仅从我个人观点来看待郑强教授的观点,我基本上是认同郑教授这番言论的,但是,有一点我觉得他讲得有失偏颇。“因为太富而输掉了甲午中日战争”,这点我是不大赞同的,当时晚清的经济水平确实是英国的六倍、日本的九倍,但经济确实没有达到太富的水平,更不要提甲午中日战争输在了“清朝太富”之上。要说一点我是相信的,甲午战争输在了国防建设上。
众所周知,即便明清两朝都已经步入了封建社会的末期,但这两个朝代却处于封建君主专制的顶峰状态,而且在清朝还出现了罕见的“康雍乾盛世”。根据众多史料和外国传教士的自传记载,清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仍然能够排名世界第一,不仅是亚洲第一经济大国,在世界上都是颇有分量的。牵扯到晚清统治下中国的近代史,之所以会丧权辱国,从根本上来看,因为清朝统治下的中国不是世界第一强国。
落后就要挨打,丧权辱国走出来的经验公元1840年,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给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理由。当时19世纪中期的英国,已经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淬化,而且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顺利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国家。
伴随着英国隆隆作响的坚船利炮,满清统治下中国封建的大门终将被打开,随后中国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不公正不平等、弱肉强食的近代世界。《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开始踏上了丧权辱国的道路,而这条路,一直走了六十多年。
那段沉重的近代史,每当被国人提起,都是闻者落泪、听者悲伤,因为国人不想再经历那种“国破山河在”的悲惨现实了。但有办法吗?落后就要挨打是千百年来都不变的真理,放在任何时代的任何境遇之下,似乎都显得那么准确。两次鸦片战争、无数次和外国列强摩擦的事件、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还有最惨痛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如此饱受欺凌,沉睡的东方雄狮何时才能彻底苏醒过来?当时的中国人民内心当中一直都秉持着这个疑问,千百年首屈一指的东方大国,如今竟然沦落到如此不堪的惨状。清政府不是没有奋斗努力过,但国之弊病不在洋务运动、更不在清末新政,而在封建制度。
中国人民从始至终都没有停下反抗外来侵略的步伐,三元里人民抗英到义和团运动,以及大大小小、成百上千次的群众自发性运动,他们没有一个不在时时刻刻反对着外来侵略。只是,强弱的根本不在人多,而在科技实力,中国总得需要一个富国强兵的过程和时间。
经历过外来侵略的滋味不好受啊!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连领土和主权都遭受到了践踏,这种切肤之痛国人都应该体会的到。于是,中国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先烈,他们奔跑在革命反对侵略、革命开天辟地、革命创造新中国的路上。正因为时刻牢记着“落后就要挨打”,所以中国在“以史为鉴”和“不忘初心”的路上奔跑到了现在,还将一直奔跑下去!
清朝经济雄居世界之首,但绝不是强国清朝的强,只是封建社会的强,但当封建社会的清政府碰到近代社会的资本主义强国的话,那就有些捉襟见肘了,显然就是鸡蛋碰石头的现实,螳臂当车是永远抵挡不住的。
清朝时期的国库经济实力确实很富裕,也是英国经济总量的六倍,日本经济总量的九倍,但这项数据只是停留在了“经济总量”之上。不要忘了,英国当时总人口一千万,日本都不到一千万,而清朝时期的中国人口却有四万万(四亿)。
所以由此可见,郑强教授那番话其实是有深意的,清朝确实很富裕,但只是经济总量上看得很富裕,实际上平摊到清朝每位国民头上就不会剩下多少了。从康熙以来,清朝中后期基本上的国库经济总量始终都处于越来越多的状态,唯独只在同治年间有所下降。
更致命的一点,郑强教授没有提及出来,清朝是封建人治的社会,郑强教授口中所说的经济总量,只是控制在满清皇族和一些地方豪绅的手中。底层的老百姓,最穷的时候连温饱都不能保证,就连后世人传为美谈的康乾盛世,在此期间依旧有饿死的穷人、冻死的穷人。
马戛尔尼曾经在他的书中这样谈及:“狗肉是他们惯用的食物,生活在水上的中国人一向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乐于以任何食物为食,即使是腐烂了也不放过”。
恐怕乾隆皇帝做梦都没有想到,他极力给外国使臣展现的一番盛世竟然适得其反,因为马戛尔尼深入到了基层之中。这一点,在很多书中都有所提及,最明显的要当属张宏杰老师在《饥饿的盛世》中所描述的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于公元1900年,义和团运动为导火索,当时晚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已经处在了“惨被瓜分”的边缘。而清朝的部分基层百姓确实做出过“帮助八国联军”的事情,比如帮忙搬梯子攻城掠地,给八国联军带路、传递情报等等。这些现象如今看起来很痛心,不知道慈禧太后看到会不会有所反省。
但残酷现象的背后却是赤裸裸的现实,如若不是清政府统治下的人民百姓彻底丧失了对晚清政府的信任,谁又会甘愿充当着这类角色。整日挣扎在活命和饿死、冻死的边缘,难怪人民会做出这种事情。这一切的一切,怪不得人民,能怪的只是晚清政府的腐朽黑暗的统治,以及对外软弱的态度。
亮郎说顾炎武曾说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在中国屈辱的那一刻,甚至那一段漫漫长夜,并不缺乏那些“有责匹夫”和爱国志士,但这确实是极少数人。对于当时基层的人民百姓而言,他们温饱都成问题,再加之国家政府的苛捐杂税,简直是不给人留活路。
外国列强在侵略中国的同时,也在不间断地收买着人心,比如给钱给米给衣服,每当这个时候,如果你是贫苦老百姓之一的话,你又会如何抉择?
晚清的中国人民,为什么不抵抗盟军的入侵? 相反,与外国人的接触很密切
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不过是晚清。 这个王朝,统治者无能,朝廷腐败,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特别是盟军入侵的时候,慈禧带着皇帝,早就逃跑了,留下了没用的官员。 要鼓舞民众反抗外国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下,早就掌握了瘫痪的思想。 当时老百姓的爱国思想还不够强烈,他们认为保护国家老百姓是朝廷的事,应该由高皇帝来考虑。 所以,他们认为,外国人入侵、抵抗的,应该是朝廷的士兵。 老百姓没有反抗的能力,也没有反抗的想法。 有史料称列强入侵时,老百姓不仅不反抗,反而和外国人密切接触。
所以,只要外国人在民间做的不太过分,不对老百姓造成很大威胁,他们就没有反抗的想法,说明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和觉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 像古代一样,中国朝代更迭,一代天子,一代朝臣,民依然为民。 不管谁统治着中国,他们都只过着自己的生活。 所以,在各种思想和能力的束缚下,晚清的老百姓,对列强的入侵,没有做出任何抵抗。
之所以和外国人密切接触,是因为外国人在民间,花钱买生活所需的东西,外国人和中国人民交往。 所以,接触才是密切的,在人们眼里,只要有交易,谁都可以完成。 他们没有爱国意识,老百姓已经习惯了战乱,他们对侵略者没有很多仇恨。 说白了,只有当时人民的爱国意识不足,才能引起人民的瘫痪,不拒绝侵略者,经常交易。
普通老百姓在列强入侵的时候,并不觉得国家有危机感,他们自己没有危机感。 所以,呈现出和谐的状态。 一些有觉悟的读书人会为中国担心。 无可奈何,中国人民千年的思想,不是呐喊,而是可以改变的。 所以,不是老百姓的错,而是当时的朝廷,没有高瞻远瞩,对老百姓进行爱国教育,让老百姓没有危机感。
我们不能拿后来才有的民族国家概念,去硬套清末的历史。至少在“五族共和”这个理念之前,中国是没有民族国家概念的,而是私家的王朝而已。大清是爱新觉罗家的,不是你们的,不但汉人如此想,满人也如此想,所以列强入侵,不但汉人可以旁观,满人也有很多旁观的。
当然,面对强敌,人有生死两条路。为了忠诚,为前朝殉死,确实是一种封建王朝嘉许的节义,但不殉死,而活着的人呢?难道他们都该被指责?事实上古代也并没有这个意思。
而且,实际上有一个彼此对应的逻辑在里头,即:王朝对他们的国民友善——咱不说有恩或是别的什么,就说个友善,即不是过分的欺压,如此而已。而国民则对王朝效忠。而若是平日里王朝将百姓视若牛马,你还指望遇到战乱百姓要起来力挺你这个王朝,你真以为百姓都是傻子吗?即便有几个傻子,总不可能全国都是傻子吧!
不过,还是要排除一种战争,即所谓灭国性战争,譬如罗马和迦太基的战争,迦太基被灭亡的,不是一个朝代,而是国家、民族与文化,迦太基人是作为一个整体灭绝的。而在中国,很少发生这种类型的战争,秦灭六国,并不会将六国的人全部杀光,魏灭蜀,也不会将蜀国的人口灭绝,晋灭吴,更不会在江东搞种族灭绝。
所以,在中国,大部分王朝更替,都不是这种种族灭绝的战争,只不过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更彻底一点,则是从皇帝到官员的整个统治团体加以更换,如此而已。
这样的战争,你让老百姓拿脑袋替你们皇族去送死,呵呵!你以为老百姓真的全是傻子么?
如此逻辑,在大清国也有,大清的百姓不知道什么叫民族团结,在他们眼里,满清鞑子是杀人放火进来的——谁说满清没有杀咱汉人的,可以去扬州看看,可以去嘉定看看。洋鬼子打过来了,可能也是杀人放火,但如果不杀人,或者说只在战场上杀大清的官与兵,而并不为难普通百姓,那么百姓便觉得,可以和他们试试做生意,如果洋鬼子看见货物是出钱买而不是拔刀抢,那么咱就按价格出售(甚至有抬高价格卖给洋鬼子的),这个在大清那会,是绝对正常的事,事实上大清国也不拿这个当老百姓的罪过(事实上不仅老百姓这样,就连孔子后人这样高级别的,洋鬼子一来,他们也曾向洋鬼子表示类似意思)。
当然,这个事到了近代以后就不一样了,话说人民当家做主了,你都是国家的主人了,还能照以前那样干嘛?当然是不行了啰。抗日战争那会,日本鬼子所侵略的是中华民国,而不是国民党,所以中国百姓,当然要奋起抵抗。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洋鬼子攻打大清,大清百姓其实是看热闹的比较多;而日本人攻打中华民国,看热闹的就几乎没有了,人人奋起,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如果清朝是由汉族人建立的,那么你认为中国还会在近代落后吗?
这要怎么说,在近代落后虽然我们归罪于清朝,但是又不是全是人家的锅。就算是满清当权者不是满族而且汉族,至于这个当权者和满清皇帝一样自大自傲那还是没救。
一、中国落后不是某个民族的问题不是吧,不是吧,这都什么时候了,居然还有人用清朝来黑满族。不是吧,到现在还有人认为,清朝之所以会落后是因为统治者是满族人吗?
虽然确实,中国朝代史上,少数民族掌权的朝代似乎都不是很好的样子,但是清朝之所以又不全是少数民族的锅。
我们首先来看,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所以说,不管是什么,比如说文化等一直都走在世界的前端。也正是因为这个,所以才有了唐朝时期万国来贺的景象。
但是到了清朝,我国不但不是世界第一,还被列强觊觎,最后被攻破大门。
于是有人说,都怪金、元、清,如果没有他们,我国还是世界第一。但这种说法其实十分偏激。
我们先从经济来看,我国属于大河文明,而欧洲属于海洋文明。欧洲靠掠夺累积财富,因为欧洲国家林立、资本累积,所以慢慢发展出了资本主义。
而我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后就一直都没变过。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封建主义确实是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唐朝时期,西方还处于战乱时期,而从明朝开始,西方就已经向外开始扩张。虽然我国早于他们下西洋,但是我们是去友好交流的,并没有把土地占为己有。
不想着发展经济,一味搞封建主义,不落后就怪了。
二、如果自大自傲,神仙都难救有些人说到清朝的君主,尤其是乾隆,都觉得他们十分自大。当然,这也没冤枉他们,他们确实很自大。但是,从古至今的这些帝王,又有哪个不自大呢?
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了杜绝海盗祸乱,于是禁海,明成祖时期,禁令接触,郑和下西洋确实壮了国威。如果那个时候,我们也像西方一样,把比我们弱小的国家全部纳入我们的地盘,说不定我们真的会发展成一个庞然大物。
但是可惜的是,明成祖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这个,他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所以,郑和只是去宣扬了一下大明国威。到了明朝末期,因为内忧外患,海禁又开始了,这时西方已经悄咪咪地开始发展了。
到了清朝,尤其是乾隆时期,他确实是好大喜功到了一定程度了。一度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不需要和蛮夷一起发展,这也使得我国错过了发展的时期。
但是究其根本,不是因为他是满族所以好大喜功丢了机会,而是因为其性格本身的缺陷。
所以说,就算是不是满清统治,换成汉族,要是也有如此好大喜功的君王,照样完蛋。
并不会有太大的改观,事实上,中国在近代落后其实是对新兴事物的方法论掌握较慢造成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在清朝时期,洋枪洋炮竟然是从国外流传进来的,对那个时候的清朝军队来说,配备洋枪洋炮且先不说有多难,关键是拿到之后也不太会用,这其实才是症结所在,与民族无关,如果按照你这个说法,那明朝是汉族建立的,为什么会被清朝推翻呢?历史的车轮什么时候还能倒着转了?
一.近代的落后,主要症结是教育的落后可能很多人看到教育两个字就懵了。这不是说民族的事么,怎么拐到教育上来了。我不太清楚这个题的发问者是怎么想的,但我想说,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近代的落后与哪个民族执掌清朝没有关系,真正有关系的,是教育的落后。
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果说四大发明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的话,那么加速历史进程的,无疑是389年前的班级授课制,这一教育制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类的文明进展,因为它将大部分普罗大众无法学习到知识,变成了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知识的传递。
别认为这不算什么,要知道,在中国直到近代还是私塾制,这意味着,在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国外能够学到先进知识的人的基数,远超国内。很多中国人不是没有潜力,而是连基础的知识都不懂,让他们根本没机会发挥自己的潜力。于是,也就出现了近代落后的局面。
我们来梳理一下这当中的逻辑。
发明一种新的事物,并不代表可以掌握它。这一点从四大发明都出自中国,而中国却在近代落后了就可以看出。各位可能不清楚,汽车最早在英国出现,可德国却比英国要发展得好无数倍,原因就在于,英国发明汽车之后,竟然把车的速度限制在了跟马车一样的层次上,空有汽车,却没能发掘出深层次的使用方式,最终导致英国在汽车工业上的落后。
言归正传,我们缺少的,其实就是能够掌握使用方式的人,而这些人,显然是需要通过班级授课制来大批量产生的。
二.工业革命才是真正的转折延续我们上面的话题,清朝的士兵大多大字不识一个,你给他火枪,他学习的成本都高到令人发指,当时发生了多少啼笑皆非的事,相信大家也都清楚。但假设,那个时候就有九年义务教育,当所有的士兵都最起码有高中以上的学历,你觉得教他们使用火枪,要比教一群没有知识基础的人,简单多少?
所以,当九年义务教育出现后,中国的发展速度震惊了整个世界,不管是科技领域还是医疗领域、生物领域,受国人基数的影响,都出现了诸多的尖端人才,可我们去思考一下,如果没有九年义务教育,会涌现出这么多人才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那么现在,你还认为近代的落后,跟清朝的实际掌权者是谁有关吗?
如果清朝是由汉族人建立的,那么你认为中国还会在近代落后吗?
自从进入了新时代,许多陈旧的观念都遭到了否定,我们的思想也日益受到互联网的熏陶。许多原本没有争议的事情也变得有争议起来。
例如元朝以及清朝,这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但是现在,却出现了一种不一样的声音,认为这是外来势力对中华民族的入侵。这样一种说法,立马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论,有的赞同有的否认,各有各的理由。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话题,元朝以及清朝对中华民族的统治,到底算不算外来势力的入侵?
图片:清朝统治时期剧照
老实说,个人观点是不赞同这个说法的,元朝以及清朝的统治,并不是外来势力的入侵。归根结底,只能算是少数民族掌权对中华大地的统治而已。
试问,一个国家的统治阶层只是换了个民族而已,怎么能算得上是外来势力呢?而提出这个说法的人,他们的理由,是元朝统治者并不是古代中华民族的一员。
其实,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元朝与中华民族的渊源,最晚也能追溯到唐朝时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元朝统治地图
唐朝时期,统治者不仅被称为“皇帝”,还有“天可汗”的美称。当时,在辽河流域,契丹人不满大唐的统治,时不时就闹出一点动静来,要与大唐王朝对抗。
虽然契丹人与唐王朝对抗是事实,但是契丹人身上流淌着的也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因为,他们虽然作乱,但仍是大唐的子民。
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内部矛盾而已,延伸到现在,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也是如此,属于中国内政问题,并不是国际争端。
后来,唐朝衰败灭亡,契丹酋长耶律阿保机用了“大唐继承人”这样一个身份创建了大辽政权。
图片:
唐朝天可汗剧照
也就是说,辽其实是唐朝的延续,只不过是改头换面,换了一个国号,换了统治者而已。至于大辽的子民,依然有汉人,也有漠北高原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鞑靼人。
换言之,辽国就是唐朝的一个缩小版而已,这又怎么能算是外族势力的入侵呢?
到了大辽统治晚期,末代皇帝耶律延禧面对金人的入侵,就曾率领由鞑靼人组成的一支军队与之对抗。不过,这俨然杯水车薪,意义不大。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大辽的灭亡已经是定数了。
慈禧的心态没有变。把臣民都当家奴。
而且不少的家奴引以为荣。没有几个重视科学和独立思维。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