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真的微服私访过吗历史上康熙很体察民情,虽然有过下江南巡游,但是在记录康熙皇帝日常活动的《清圣祖实录》里明确记载,康熙很反对也...
康熙真的微服私访过吗
历史上康熙很体察民情,虽然有过下江南巡游,但是在记录康熙皇帝日常活动的《清圣祖实录》里明确记载,康熙很反对也从未进行过微服私访。
古代皇上微服私访时,如何证明自己的皇上身份?
我们认知里皇帝会微服出访,都是受到了电视等艺术创作的影响,其实在古代,皇帝几乎不可能会微服出访,体察民间疾苦的。
最受追捧的此类电视剧当首推《康熙微服私访记》,那真是陪伴了纵横的整个童年乃至青少年时代,历史上康熙确实喜欢全国各地的巡视,也确实去过许多地方,历史有明确记载的,康熙曾三次东巡,到东北拜谒祖先;三次西巡,考察山西、陕西一带;六次南巡,在江南逗留许久;北巡的次数就特别多了,因为避暑、围猎的缘故,康熙经常去河北一带,当然也有专程的北方地区的考察;天子脚下的京畿之地康熙考察民情的巡视之地,除此之外,康熙还去过五台山五次,进香之余,也是为了考察地方,但都不是微服出访的!
《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五十六年三月庚申,谕大学士、学士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开创帝王恐人作弊,昌言于外耳。此等事,朕断不行。”
满清入关后,礼仪宗法大多延续明制,可以说清政府是推崇宋明的治国经略的,但是康熙在提到赵匡胤、朱元璋微服出访时却很排斥,认为他们这是借微服出访,故意张扬于外,来震慑官员遵纪守法,自己万万不会这么做,这段话是康熙晚年时的自白,可见他之前出巡都不是微服出访。
史料记载最多康熙六次南巡,都是护卫前呼后拥、所到之处也是官员迎送,且按照每日的行程,地方官员都要提前在康熙晚上将要落脚的地方修建行宫,保证皇帝旅途愉快,虽然康熙说不要劳民伤财,可是谁也不敢怠慢,修建的简单万一塌了漏了,脑袋就搬家了,于是沿路一座座价值不菲的行宫兴建起来,这样倒是方便康熙以后出行的住宿,只是挥霍了不少民脂民膏啊!
康熙也否认了微服私访的必要性,他曾说过”举国臣民以及仆隶,未有不识朕者,非徒无益,亦且有妨大体。况欲知天下事,亦不系于此也。”因为多次出巡,地方官民大多都知道了康熙的长相,所以微服私访根本没有意义,重要的是他认为要想了解民间疾苦,最有效的办法并不是微服私访,而是通过散落各地的心腹臣子及眼线的密折去了解各地情况。
之后的皇帝基本都遵循康熙的教诲,利用密折制度了解地方情况,像雍正在位十几年就是夜以继日的批奏折,也鲜少再有皇帝出巡,当然除了喜欢效仿爷爷的乾隆。乾隆也六次下江南,不过旅游的嫌疑比公干高多了,劳民伤财,排面十足,更绝非是微服私访了!
话说回来,即使真有皇帝一时兴起微服私访,身边也得带着亲信大臣、近身侍卫,以及能证明身份印章、玉佩、令牌等御用之物,一国之君身系天下,决不能以身犯险,必须得保证人身安全,关键时刻还得分分钟证明皇帝身份。
清朝统治了中国276年,为何满文始终未能普及开来呢?
小时候看清宫剧,往往一个人会说满语,那么身价立马倍增,很多时候满人是打心底里瞧不起汉人的,之所以学习汉文化不过就是更好的治理国家而已,但是内心深处还是觉得被自己打败的文化算个球,汉人都是下贱人,满语这种高尚的语言怎么能让他们学会呢。这其实和现实世界里一样,你博士硕士又如何,别人是老板,别人就比你牛,并不会因为你的文化知识而尊重你,尊重往往是看实力看钱。
而另外一方面,语言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只是一种交流的手段,语言依附的是背后的文化,这一点满文化比不过,你不可能完全抛弃原有的文化。所以需要靠自身文化去对抗。这一点满文化是完全没有战斗力的。从古至今诞生的语言很多,很多最后都慢慢消失了,不过就是被其它文化给同化了而已。当时统治者禁止汉族学习满文,认为满文高尚,不是因为什么汉文更先进,甚至到后期只有皇族懂得满文,平民也被汉化。
我认为皇族也可以说是满文的终结者吧,这也是后期关于满族历史没有像其他历史一样有特别的多研究成果,一是因为资料文献少,二是因为懂满文的人太少,即使有也不易翻译,导致了满族历史的大部分空白。在康熙微服私访记(张国立)中,有这样一幕:邓婕被某将军阻拦,被一眼道破是冒充,因为此人不会讲满文。真将军到来了用满文交流后才确认,侧面可以显示只有统治阶级懂得满语。
因为一开始满人就是跟汉奸共谋天下,否则你们以为吴三桂之类的王爷怎么来的。军队也多半是汉人(记得汉八旗是八旗中人数最多的)。我个人一直认为普通话就是汉八旗的口语,所以会有一种偏向于明朝南京官话而不是北方官话的特征,某种意义上北京官话是一个大型方言岛。和满族语言文化亲缘关系较近的是俄罗斯勘察加安加拉州的部落以及鄂伦春等等,和汉族比,文化落后,人数又太少,所以满语衰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啊是不是?而且满文创立十分晚,是努尔哈赤创立满文的吧,文化上是比较初级的吧。
所以满语衰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吧,根本原因是满汉语言差异太大,学习成本太高。别说古代中国科技水平,就是现代国内都普及外语教育,高考也得考外语,又有多少人能用外语交流?一旦毕业,英语水平便直线下降。为什么?因为缺乏使用环境。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打交道最多的都是国人,自然都用普通话。古代除了读书人会不标准的官话,大多数老百姓都只会讲方言。和文化先进落后根本没多大关系。
看英国历史就知道了,法语文化多么优越王室多么优越,最后英语不还是成了官方语言。古代底层人口基数摆在那里,不可能花大量人力去教育,同化了又不能转化成王室税收。满清也是如此,虽然有些满人想满化国人,特别是早期的满人,在战争上是胜利者,优越感特别强。尼布楚条约中用了俄语拉丁语和满语却没有汉语,就可以看出汉语在统治者眼里的地位了。然而人口基数摆在那,根本无力同化。更何况满清统治依靠的是旗人阶级而不是满人。旗人中还有大量的汉人。结果不仅满语消失甚至满人和汉人血统上都没有差异了。剃发易服满清付出了多少?还要推广满语?清要的是入主中原,不是大家都变成满人。而且满语历史太短了,和汉语比它连方言都不配!当然是满语,不能算以前女真族的时候!
推广一种语言就要有文字,努尔哈赤造字到满清入关称帝。好像文字史也不长,让汉人接受这种外族文字真的是难。在说满清入关,汉人出力不少光靠八旗打?就那点人口,打完就没了哦。当时时清廷拉拢这些汉人可是不惜血本,要么联姻要么封王。推广满文,不利于广大的部队官兵啊!而我满虽外族,建立的确是中原王朝。清真正的太平后,也是极大的拉拢汉人。很明显的就是满汉全席,且积极融入中原文化。这,他们才真正的是中国王朝!小语种要取代大语种,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微服私访,他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阎先生说,在各种“戏说”里展现的历史,都是不真实的。他举例说:比如康熙微服私访,就是不可能的。首先,“微服私访”是今天现代人的意识,康熙没有这样的意识。康熙是帝王,有皇帝的身份和尊严,不可能在民间的鸡毛小店居住喝酒。其次,康熙也没有微服私访的必要。微服私访是为了了解民间的真情,可是康熙了解民情的渠道有很多,比如说“秘折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另外,康熙没有微服私访的可能,他从皇宫出去必须有庞大的队伍来保护他的安全,所以康熙微服私访是不可能的。不仅康熙没有微服私访,雍正和乾隆也没有。对广大观众来说,这样的“戏说”会造成一种误解,所以我们要正说历史,要让广大的受众了解历史真相。实际上,“正说”和“戏说”就像油和水的关系,应该分离开来,是不可混淆的。
祝福你!
原因: 1,由于人种的关系,满洲人和百姓长得很有区别,他一出去就会被认出来。所以他不能出去。 2,那时候普通百姓都憎恨满洲人,他是满洲人,不熟悉汉语。贸然出去会被百姓活活吃了的。(比康熙早20年的民族英雄袁崇焕曾经被诬陷引诱清兵,被北京不明真相群众活活吃了,一片肉卖到了一两银子的高价!) 3,他没有出去的必要。 4,无论他还是他儿子,还是他孙子,都没有微服私访过。只有同治,因为喜欢上一个妓女,才微服私访过几次,得性病死了。 5,康熙以及乾隆都离开过北京去其他的地方,但都是敲锣打鼓,仪仗队就够一个营的了,根本不是微服私访。 6,相关历史书籍没有记载。
为什么满清时期已经结束了,有些人还是不肯剪鞭子?
第一个原因是满清统治者对历史的篡改与有意扭曲导致民众不愿意剪辫子。
清初,对于汉人来说,脑后拖个辫子意味着成为亡国奴的屈辱,但当清朝控制天下已成定局,“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等屈辱历史被清朝统治者用严密的手段层层遮蔽了起来。
比如说文字狱,就是掩盖历史真相,或者说美化满清历史。
其中关于明清改朝换代的史实中,“剃发留辫”是最敏感的,以至于“发”字在清代的使用都是一种必须要时刻留神小心谨慎的状态。如常用的成语“一发千钧”,因容易令人产生联想——“以千钧之重来形容一发,似乎是对发政策的不满”,所以清朝人极力回避使用这个成语。
有人统计,清人耗时八十余年所修的《明史》,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一发千钧”或“千钧一发”。《清实录》里同样找不出“千钧一发”,仅不慎出现过一次“一发千钧”。
一个“发”字犹如此,“剃发留辫”的历史会被遮蔽到何种程度,自不难想象。
两百多年的有意掩盖和美化,以至于到了晚清,在无知识的普通汉人脑中,自先秦以来汉民族束发的习俗已经被彻底遗忘,鲜为人知,剃发留辫却被被当成本民族固有的习俗而加以维护。而有知识的汉人已经被笼络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分子。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清初不愿剃发者喊出的口号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毁”,清末抗拒剪辫者竟也喊出了同样的口号。
甚至有些满人也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曾强迫汉人“剃发留辫”,反认为剃发留辫本就是汉人习俗,所以在辛亥革命时,有满人割了辫子,以示对“革命”的抗议。
被遮掩了真相的历史是多么的可怕。
第二个原因是对时局的不确定,不敢轻易剪辫子。
辛亥革命,清王朝被推翻,要求众人剪辫子,但是很多人担心清王朝复辟卷土重来,所以对时局发展持观望态度,这是不得已的保命的需要。
当初太平天国是也要求百姓剪辫子,但是最终失败了,剪了辫子的免不得便清算。太平天国可是坚持了十几年,还是被清政府给剿灭,百姓又如何知道这民国能坚持几年呢。他们留着辫子不过是害怕而已。几年后张勋复辟就出现北京人满大街找辫子的情况。
基于担心反攻倒算,所以到了二十年代,还可以看到很多人留着辫子。
我觉得就是这个主要原因,尤其是第一个最重要。很多人都认为不剪辫子是百姓奴性太重,这仅是一个原因,并不是最重要或最本质的原因。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