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明征讨瓦剌失败了,乾隆抵抗准格尔成功了 难道大清远胜于大明

发布时间: 2021-09-25 08:04:1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9

明朝真的不如清朝吗明朝真的不如清朝吗-揭开明不如清的天大谎言可能是由于年代远近的关系,今人对于清朝的了解比对于明朝的了解要多一些...

为何大明征讨瓦剌失败了,乾隆抵抗准格尔成功了 难道大清远胜于大明

明朝真的不如清朝吗

明朝真的不如清朝吗-揭开明不如清的天大谎言
可能是由于年代远近的关系,今人对于清朝的了解比对于明朝的了解要多一些,况且《明史》是清朝人编写的,在论述上也难免对于明朝有些贬低。今人提到清朝,首先想到的是康乾盛世,想到康熙雄才大略,然而说到明朝,则首先想到皇帝昏庸,太监专权,朝政腐败,似乎就以此判定了明清两朝的熟优熟劣。事实上,这其中却存在着许多对明朝的偏见与误解。明朝后期无疑是一个黑暗的年代,但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明朝自1368年开国,1644年灭亡,存在了二百七十八年。清朝1644年立国,1912年灭亡,存在了二百六十八年,单从朝代的寿命上,清朝就已不及明朝,而结合两个时代的整个发展里程,我们可以发现,明朝同样存在着众多闪光的亮点,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武功,明朝都建立了赫赫的功业,出于还历史以真实的需要,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个真正的明朝。
世人对明朝的第一大抨击,在于明朝的专制制度和特务组织。尤其以锦衣卫制度颇遭非议。事实上,朱元璋最早建立锦衣卫的初衷,自有加强独裁的目的,但也是出于惩治腐败的需要。明朝立国以来,吸取宋朝灭亡的教训,深感法令宽松,导致机构冗赘,吏治腐败,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于是明开国后针对官吏订立了苛刻的法律。规定贪白银六十两者,处扒皮塞草之刑。但尽管如此,明朝初立国时,除了刘伯温徐达等少数清醒者之外,大批功臣都居功自傲,横行不法,多有劣迹。甚至连朱元璋的女婿也以身试法。为稳定统治,朱元璋方才痛下杀手,严惩贪官。之后出于监督官员的目的,朱元璋设置锦衣卫,并规定锦衣卫的首要职责是“查处各地官吏不法行为。”明初所查处的官员,除开国功臣外,更有一大批横行不法的贪官污吏。明成祖时代又加设东场。明朝立国时,锦衣卫的存在还是有效的遏制了腐败的蔓延,保证了吏治的清明,为稳定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随着专制制度的加强,锦衣卫制度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毕竟一个建立在高度独裁基础上的特务组织,作用也是有限的,假若统治者昏庸无能,那这样的组织也必将造成冤案丛生,祸害社稷。朱元璋和朱棣时代锦衣卫和东厂的作用主要在于惩治腐败,因为二人都是英武能干的皇帝,因此这种制度的积极作用相对大一些,随着后代子孙的无能,这种制度必将加剧政治的黑暗。但比之清朝,明朝的专制制度还是有开明一面的。明朝建立的大学士制度防止了宰相专权,并建立了完备的中央运转机制。以至明朝中期虽然皇帝昏庸无能,但国家的大政方针依然能有条不紊的执行。有明一代,杖毙文官无数,但其家人并没受到太大株连。冯梦龙的小说《三言》写明朝忠臣的遭遇,与清朝时代的文字狱大案相比,其命运要幸福的多。清朝虽没有杖毙一个官员,但恐怖的文字狱株连九族,让士大夫们早已敢怒不敢言。明朝如此专制,尚且能容下海瑞这样的直臣,尚且能容许东林党在民间讲学,而雍正皇帝只因一句“清风不识字”,就将作者灭了三族。相比于明朝,清朝的专制统治更为残酷,清朝统治者的气量也更为狭小。
今人说清朝胜于明朝,一个直观的论据就是国家疆域。甚至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康熙也因为收复台湾而对朱元璋墓得意的说了句“大清远胜于大明”。若明太祖在天有灵,岂不哑然失笑。台湾并非清朝时才成中国领土,明朝时就已在台湾建立了有效的统治,17世纪初还曾为保卫台湾与日本发生战争,只因后期调动福建驻军北上抗清,才给了荷兰人占领台湾的机会。当然,今天人说清朝胜于明朝,是因为清朝在东北,蒙古,西北以及西藏都建立了有效的统治,奠定了今天中华的版图,但事实上,明朝鼎盛时期,其控制区域并不亚于清朝。清朝时期,西北蒙古和青海时常叛乱,终雍正一朝都难以平定,而青海自徐达驱逐王保保势力收复之后,终明一世岁岁来朝。明朝时期的西藏青海尚处于各部落割据群龙无首的状态,其部落首领均接受了明朝的册封,承认自己是中华的一部分。明朝在西藏设立都指挥司,对其进行有效管辖。并册封其宗教首领。明朝在云南封沐英为王。其管辖区域远大于元朝时代的云南疆域。乾隆时代为平定云南一土司,耗费白银三千万两,死伤士卒万人,鏖战四年才告平定,明朝时云南却从未发生过如此叛乱。在西北和蒙古方面,今人津津乐道清朝满蒙一统的局面,嘲笑困扰明朝百年的北虏之患。但满清时代的蒙古已经分崩离析,力量单薄,统治起来自然相对比较容易一些。但明朝时代,北元虽灭,但蒙古割据势力也依然非常强大。尽管如此,自蓝玉捕鱼儿海大捷,北元宣告彻底灭亡后,蒙古三大分裂势力瓦剌,鞑靼和兀良哈都接受了明朝的册封,承认自己是明朝一部分。贴木儿东征中国时就是蒙古瓦刺部首先向明朝报信,并已准备出兵截击。而西域地带赤斤蒙古各部也已严阵以待。此事明成祖也曾下诏书嘉奖之。终明一朝,除了土木堡之败后也先曾打出“复大元疆土”的口号并很快失败外,蒙古割据势力无论与明朝是战是和,都终未敢宣称什么独立,更没说什么“反明复元。”明朝中期鞑靼部虽然时常南下骚扰,但除了“庚戍之变”严嵩自坏长城外,并没有造成大的祸患,危害比匈奴要小的多。而且俺答汗的要求不过是要明朝册封其一个诸侯名分,只是由于明朝政策失当,才使得长城沿线兵连祸结。后来明朝任用戚继光,给其以沉重打击,终使其归附,并封为顺义王,从此明朝与蒙古再未发生过战争,明清战争初期大部分蒙古部落也站在明朝一边,为明朝提供战马,甚至出兵助明攻清。确切的说,终明一代,蒙古三大部落早已成为明朝一部分,漠北草原为明朝领土,其与明朝的战争不过是地方势力的反叛而已,明朝对蒙古的打击也为清朝可以有效的管理蒙古奠定了基础。而明成祖永乐的五次北征,更是沉重打击了蒙古部落中的反叛者。后来也先攻明,虽灭明朝五十万大军,但南下中原只是他一相情愿,大部分蒙古王公并不支持,与于谦决战北京的蒙古军也多为也先本部人马,其他蒙古部落并未参战,而也先失败后,又是亲明的蒙古贵族杀死也先向明朝请和,换得明朝对蒙古各部的重新册封。反观清朝,虽然俗话有“明修长城清修庙”来赞扬清朝对蒙古的政策,仔细看来,当时的蒙古力量分散,难对满清形成威胁。使清朝有足够的条件来对其进行怀柔。但即使如此,一个小小的准葛尔蒙古依然是困扰了康雍乾三代。清朝多次远征均劳而无功。再就是新疆地区,有人说从唐朝势力退出西域一千多年后,直到清朝,中国人才又一次在西域建立有效统治。这是忽视最起码的事实。明朝初期徐达收复甘肃青海后,即派使节前往西域进行招抚,后朱元璋又册封了当地维吾儿族首领,天山南北路尽皆臣服明朝。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后,西域各部伊斯兰教派首领都要接受明朝的册封。永乐时期更在西域设立哈密卫等8卫,派驻军队,并任命当地贵族为官员代理明朝行使西域管辖权。而明朝册封的西域各王,其属官均由明朝任命。明朝与西域的关系,实质上已是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关系。甚至到顺治朝时,西域各王还以保大明江山为名,抗拒满清势力进入西域。满清建立后出兵西域,消灭了西域各大割据势力,这是一种进步,但也导致终清一代,新疆战乱不绝,前有准葛尔叛乱,中有回部独立,后有张格尔起事。这其中固然有国外敌对分子颠覆和地方势力独立意识强等原因,但满清的民族政策难道就没有要反思的地方吗?与明朝的怀柔相比,满清的高压政策无疑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为叛乱提供了土壤。满清后期势力衰弱,导致新疆落入外国之手,若不是左宗棠老将军深谋远虑,毅然进兵新疆收复之,同治皇帝和西太后几为历史的罪人!而沙皇俄罗斯更在此时趁火打劫,割占我新疆大片领土,直到今天想来依然让炎黄子孙痛心疾首。至于说到满族的老家东三省,那更是一目了然,明朝设辽东将军管辖东北,最远处到达西伯利亚努儿干地区,都司卫所遍布,努而哈赤建立后金,起兵攻明,不应看成外国入侵,而是地方势力举兵造反,东北在明朝时就是中国领土,满族人自明朝初期就已是中国子民,我们今天说清朝是中国的朝代,原因正在于此。从领土上看,满清基本是接管的明朝的领土,对巩固领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在拓展疆域上成就并不大,割让领土倒为历朝代之最,连宋朝也自叹不如。
许多历史学家颂扬满清,还有一个重要的论点就是民族政策,特别是时常以清朝的民族政策与元朝的民族政策相比,以证明清朝统治者的开明。那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元朝实行的是民族压迫政策,将全国人分为四等。并废除科举,强烈排斥汉族文化,但毕竟没有强令百姓剃发易服。其民族政策虽然愚昧极端,却还有开明一面,对各民族风俗更是兼容并包。满清对汉族虽然表面怀柔,尊孔尚贤,但一道剃发令却是毁了汉族千年的衣冠文明。而在科举取士和选拔官吏上,更是有许多不公平的政策,所谓科举取士满汉比例各半看似公平,但满族人口远远少于汉族,其实是以表面的公平替代了实际的不公平。而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虽也表面满汉平衡,但多以满族大臣为首,汉官只处于从属地位。康熙朝时两个满族大学生明珠和索额图党争,把国家祸害的乌烟瘴气,乾隆时满族大臣和绅专权,更是把国家闹的财力枯竭。何况,满清贝勒分管六部,更是掣肘汉族大臣的权利。满官见皇上称奴才汉官则称臣,称呼差别就可看出亲梳冷热。同时满汉不通婚更是歧视政策。文字狱更是杀害了多少汉族人才,乾隆修《四库全书》,对文化的毁灭比秦始皇更可恨。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满族文化最终还是被汉族文化所同化,但由此说满清统治者民族政策开明则是不对的。与元朝统治者相比,满清的民族政策是相对开明的,但其中也是有极大的保守和狭隘。奴化思想的教育更是给中国人心中种下了劣根性。相比之下,明朝的民族政策比满清则开明的多,明朝初期,对归附的蒙古王公一律礼遇之,没有半点歧视。俘虏的蒙古兵也一律优待,愿留在中原的则分其田地助其安家,愿回蒙古草原的也为其发放路费。明朝灭元时多数蒙古被俘士兵多数愿留在中原,最终被汉化。对新疆西藏的册封更是尽显胸怀。朱元璋更是说:无论蒙古,色目人等,尽为中华子民,需平等待之。满清平定西域,屠杀了整个准葛尔蒙古,而明朝无论是徐达西进甘肃青海还是永乐皇帝扫北,都未出现过类似的民族杀戮。因此整个明朝西北和西南一带,基本没有出现过大的民族反叛。
至于今天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的经济成就,其实其中更存在有极大的水分。最具讽刺意味的就是王聪起义发生在乾隆时代,参加者多为贫苦农民。可见康乾盛世中贫富差距到了何等地步。白莲教士兵还曾奇袭皇宫,以至嘉庆皇帝叹息说“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后来的太平天国起义更是席卷了整个南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把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成功的形容为一个驼峰形状的发展过程,即从汉到北宋中期,形成了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自南宋到元慢慢下滑,到元朝中期开始回升,到明朝中后期达到又一个高峰。而康乾盛世无论如何恢复,也没有达到明朝的最高水平。康乾时代天下基本承平。但满清的国库却大部分时间都是空虚的,每遇到战争或者灾荒,国库用度就捉襟见肘。电视剧〈〈雍正王朝〉〉和〈〈天下粮仓〉〉都已经清楚的再现了这一史实。这真是对康乾盛世的一个绝妙讽刺。雍正皇帝摊丁入亩,是中国税收制度的一大进步,并使满清一度国库充盈,可惜好景不长。乾隆没用了几年就把这些家当败坏光了。有人赞扬说乾隆时期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世界第一。好个世界第一?笑话,什么世界第一,中国历代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都为同时代世界第一,怎么就偏偏拿出个乾隆来大吹特吹呢!满清时期,早年的野蛮圈地制度是对北方农业生产的惨重打击。几乎把北中国变成牧场。为收台湾迁界禁海。更是对东南沿海生产力的沉重打击。后来全国统一,经顺治乾隆两朝经济恢复,但与明朝时期的最高水平相比还是有所差距。乾隆时期更是拉大贫富差距,导致了长达九年,遍及西南的白莲教大起义。此时满清立国大概一百五十多年,有人拿康乾盛世的三点八亿人口来说事,事实上三点八亿人口更多的是以为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的结果,使民间不必再隐瞒人口。而原本在明朝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满清时代更是举步维艰。明朝也曾海禁,但到1567年倭寇平息后就已开放港口,使沿海工商业迅速发展,几乎开辟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名将郑成功的家庭就是海商起家,东林党事件中江南富商的资助更是支持了东林党的大多数活动。即使是阉党捕杀东林党时期,对江南商人还是采取了保护政策,而满清仅因一本〈〈明史〉〉就将刊刻此书的商人灭族。

廉政文化一词最早出自哪里

的确是清大清包括现在的东北地区,而这片地区在明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包括现在的黑龙江和吉林部分)都在后金的控制下. 当然是清啦...最大的是元... 可能是由于年代远近的关系,今人对于清朝的了解比对于明朝的了解要多一些,况且《明史》是清朝人编写的,在论述上也难免对于明朝有些贬低。今人提到清朝,首先想到的是康乾盛世,想到康熙雄才大略,然而说到明朝,则首先想到皇帝昏庸,太监专权,朝政腐败,似乎就以此判定了明清两朝的熟优熟劣。事实上,这其中却存在着许多对明朝的偏见与误解。明朝后期无疑是一个黑暗的年代,但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明朝自1368年开国,1644年灭亡,存在了二百七十八年。清朝1644年立国,1912年灭亡,存在了二百六十八年,单从朝代的寿命上,清朝就已不及明朝,而结合两个时代的整个发展里程,我们可以发现,明朝同样存在着众多闪光的亮点,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武功,明朝都建立了赫赫的功业,出于还历史以真实的需要,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个真正的明朝。
  世人对明朝的第一大抨击,在于明朝的专制制度和特务组织。尤其以锦衣卫制度颇遭非议。事实上,朱元璋最早建立锦衣卫的初衷,自有加强独裁的目的,但也是出于惩治腐败的需要。明朝立国以来,吸取宋朝灭亡的教训,深感法令宽松,导致机构冗赘,吏治腐败,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于是明开国后针对官吏订立了苛刻的法律。规定贪白银六十两者,处扒皮塞草之刑。但尽管如此,明朝初立国时,除了刘伯温徐达等少数清醒者之外,大批功臣都居功自傲,横行不法,多有劣迹。甚至连朱元璋的女婿也以身试法。为稳定统治,朱元璋方才痛下杀手,严惩贪官。之后出于监督官员的目的,朱元璋设置锦衣卫,并规定锦衣卫的首要职责是“查处各地官吏不法行为。”明初所查处的官员,除开国功臣外,更有一大批横行不法的贪官污吏。明成祖时代又加设东场。明朝立国时,锦衣卫的存在还是有效的遏制了腐败的蔓延,保证了吏治的清明,为稳定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然,随着专制制度的加强,锦衣卫制度的消极作用曰益明显。毕竟一个建立在高度独裁基础上的特务组织,作用也是有限的,假若统治者昏庸无能,那这样的组织也必将造成冤案丛生,祸害社稷。朱元璋和朱棣时代锦衣卫和东厂的作用主要在于惩治腐败,因为二人都是英武能干的皇帝,因此这种制度的积极作用相对大一些,随着后代子孙的无能,这种制度必将加剧政治的黑暗。但比之清朝,明朝的专制制度还是有开明一面的。明朝建立的大学士制度防止了宰相专权,并建立了完备的中央运转机制。以至明朝中期虽然皇帝昏庸无能,但国家的大政方针依然能有条不紊的执行。有明一代,杖毙文官无数,但其家人并没受到太大株连。冯梦龙的小说《三言》写明朝忠臣的遭遇,与清朝时代的文字狱大案相比,其命运要幸福的多。清朝虽没有杖毙一个官员,但恐怖的文字狱株连九族,让士大夫们早已敢怒不敢言。明朝如此专制,尚且能容下海瑞这样的直臣,尚且能容许东林党在民间讲学,而雍正皇帝只因一句“清风不识字”,就将作者灭了三族。相比于明朝,清朝的专制统治更为残酷,清朝统治者的气量也更为狭小。
  今人说清朝胜于明朝,一个直观的论据就是国家疆域。甚至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康熙也因为收复台湾而对朱元璋墓得意的说了句“大清远胜于大明”。若明太祖在天有灵,岂不哑然失笑。台湾并非清朝时才成中国领土,明朝时就已在台湾建立了有效的统治,17世纪初还曾为保卫台湾与**发生战争,只因后期调动福建驻军北上抗清,才给了荷兰人占领台湾的机会。当然,今天人说清朝胜于明朝,是因为清朝在东北,蒙古,西北以及西藏都建立了有效的统治,奠定了今天中华的版图,但事实上,明朝鼎盛时期,其控制区域并不亚于清朝。清朝时期,西北蒙古和青海时常叛乱,终雍正一朝都难以平定,而青海自徐达驱逐王保保势力收复之后,终明一世岁岁来朝。明朝时期的西藏青海尚处于各部落割据群龙无首的状态,其部落首领均接受了明朝的册封,承认自己是中华的一部分。明朝在西藏设立都指挥司,对其进行有效管辖。并册封其宗教首领。明朝在云南封沐英为王。其管辖区域远大于元朝时代的云南疆域。乾隆时代为平定云南一土司,耗费白银三千万两,死伤士卒万人,鏖战四年才告平定,明朝时云南却从未发生过如此叛乱。
  在西北和蒙古方面,今人津津乐道清朝满蒙一统的局面,嘲笑困扰明朝百年的北虏之患。但满清时代的蒙古已经分崩离析,力量单薄,统治起来自然相对比较容易一些。但明朝时代,北元虽灭,但蒙古割据势力也依然非常强大。尽管如此,自蓝玉捕鱼儿海大捷,北元宣告彻底灭亡后,蒙古三大分裂势力瓦剌,鞑靼和兀良哈都接受了明朝的册封,承认自己是明朝一部分。贴木儿东征中国时就是蒙古瓦刺部首先向明朝报信,并已准备出兵截击。而西域地带赤斤蒙古各部也已严阵以待。此事明成祖也曾下诏书嘉奖之。终明一朝,除了土木堡之败后也先曾打出“复大元疆土”的口号并很快失败外,蒙古割据势力无论与明朝是战是和,都终未敢宣称什么独立,更没说什么“反明复元。”
  明朝中期鞑靼部虽然时常南下骚扰,但除了“庚戍之变”严嵩自坏长城外,并没有造成大的祸患,危害比匈奴要小的多。而且俺答汗的要求不过是要明朝册封其一个诸侯名分,只是由于明朝政策失当,才使得长城沿线兵连祸结。后来明朝任用戚继光,给其以沉重打击,终使其归附,并封为顺义王,从此明朝与蒙古再未发生过战争,明清战争初期大部分蒙古部落也站在明朝一边,为明朝提供战马,甚至出兵助明攻清。确切的说,终明一代,蒙古三大部落早已成为明朝一部分,漠北草原为明朝领土,其与明朝的战争不过是地方势力的反叛而已,明朝对蒙古的打击也为清朝可以有效的管理蒙古奠定了基础。而明成祖永乐的五次北征,更是沉重打击了蒙古部落中的反叛者。后来也先攻明,虽灭明朝五十万大军,但南下中原只是他一相情愿,大部分蒙古王公并不支持,与于谦决战北京的蒙古军也多为也先本部人马,其他蒙古部落并未参战,而也先失败后,又是亲明的蒙古贵族杀死也先向明朝请和,换得明朝对蒙古各部的重新册封。
  反观清朝,虽然俗话有“明修长城清修庙”来赞扬清朝对蒙古的政策,仔细看来,当时的蒙古力量分散,难对满清形成威胁。使清朝有足够的条件来对其进行怀柔。但即使如此,一个小小的准葛尔蒙古依然是困扰了康雍乾三代。清朝多次远征均劳而无功。再就是新疆地区,有人说从唐朝势力退出西域一千多年后,直到清朝,中国人才又一次在西域建立有效统治。这是忽视最起码的事实。明朝初期徐达收复甘肃青海后,即派使节前往西域进行招抚,后朱元璋又册封了当地维吾儿族首领,天山南北路尽皆臣服明朝。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后,西域各部伊斯兰教派首领都要接受明朝的册封。永乐时期更在西域设立哈密卫等8卫,派驻军队,并任命当地贵族为官员代理明朝行使西域管辖权。而明朝册封的西域各王,其属官均由明朝任命。明朝与西域的关系,实质上已是中央==对地方的关系。甚至到顺治朝时,西域各王还以保大明江山为名,抗拒满清势力进入西域。满清建立后出兵西域,消灭了西域各大割据势力,这是一种进步,但也导致终清一代,新疆战乱不绝,前有准葛尔叛乱,中有回部独立,后有张格尔起事。
  这其中固然有国外敌对分子颠覆和地方势力独立意识强等原因,但满清的民族政策难道就没有要反思的地方吗?与明朝的怀柔相比,满清的高压政策无疑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为叛乱提供了土壤。满清后期势力衰弱,导致新疆落入外国之手,若不是左宗棠老将军深谋远虑,毅然进兵新疆收复之,同治皇帝和西太后几为历史的罪人!而沙皇俄罗斯更在此时趁火打劫,割占我新疆大片领土,直到今天想来依然让炎黄子孙痛心疾首。至于说到满族的老家东三省,那更是一目了然,明朝设辽东将军管辖东北,最远处到达西伯利亚努儿干地区,都司卫所遍布,努而哈赤建立后金,起兵攻明,不应看成外国入侵,而是地方势力举兵造反,东北在明朝时就是中国领土,满族人自明朝初期就已是中国子民,我们今天说清朝是中国的朝代,原因正在于此。从领土上看,满清基本是接管的明朝的领土,对巩固领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在拓展疆域上成就并不大,割让领土倒为历朝代之最,连宋朝也自叹不如。
  许多历史学家颂扬满清,还有一个重要的论点就是民族政策,特别是时常以清朝的民族政策与元朝的民族政策相比,以证明清朝统治者的开明。那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元朝实行的是民族压圃箕策,将全国人分为四等。并废除科举,强烈排斥汉族文化,但毕竟没有强令百姓剃发易服。其民族政策虽然愚昧极端,却还有开明一面,对各民族风俗更是兼容并包。满清对汉族虽然表面怀柔,尊孔尚贤,但一道剃发令却是毁了汉族千年的衣冠文明。而在科举取士和选拔官吏上,更是有许多不公平的政策,所谓科举取士满汉比例各半看似公平,但满族人口远远少于汉族,其实是以表面的公平替代了实际的不公平。而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虽也表面满汉平衡,但多以满族大臣为首,汉官只处于从属地位。康熙朝时两个满族大学生明珠和索额图党争,把国家祸害的乌烟瘴气,乾隆时满族大臣和绅专权,更是把国家闹的财力枯竭。
  何况,满清贝勒分管六部,更是掣肘汉族大臣的权利。满官见皇上称奴才汉官则称臣,称呼差别就可看出亲梳冷热。同时满汉不通婚更是歧视政策。文字狱更是杀害了多少汉族人才,乾隆修《四库全书》,对文化的毁灭比秦始皇更可恨。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满族文化最终还是被汉族文化所同化,但由此说满清统治者民族政策开明则是不对的。与元朝统治者相比,满清的民族政策是相对开明的,但其中也是有极大的保守和狭隘。奴化思想的教育更是给中国人心中种下了劣根性。相比之下,明朝的民族政策比满清则开明的多,明朝初期,对归附的蒙古王公一律礼遇之,没有半点歧视。俘虏的蒙古兵也一律优待,愿留在中原的则分其田地助其安家,愿回蒙古草原的也为其发放路费。明朝灭元时多数蒙古被俘士兵多数愿留在中原,最终被汉化。对新疆西藏的册封更是尽显胸怀。朱元璋更是说:无论蒙古,色目人等,尽为中华子民,需平等待之。满清平定西域,屠杀了整个准葛尔蒙古,而明朝无论是徐达西进甘肃青海还是永乐皇帝扫北,都未出现过类似的民族杀戮。因此整个明朝西北和西南一带,基本没有出现过大的民族反叛。
  至于今天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的经济成就,其实其中更存在有极大的水分。最具讽刺意味的就是王聪起义发生在乾隆时代,参加者多为贫苦农民。可见康乾盛世中贫富差距到了何等地步。白莲教士兵还曾奇袭皇宫,以至嘉庆皇帝叹息说“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后来的太平天国起义更是席卷了整个南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把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成功的形容为一个驼峰形状的发展过程,即从汉到北宋中期,形成了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自南宋到元慢慢下滑,到元朝中期开始回升,到明朝中后期达到又一个高峰。而康乾盛世无论如何恢复,也没有达到明朝的最高水平。康乾时代天下基本承平。但满清的国库却大部分时间都是空虚的,每遇到战争或者灾荒,国库用度就捉襟见肘。电视剧〈〈雍正王朝〉〉和〈〈天下粮仓〉〉都已经清楚的再现了这一史实。这真是对康乾盛世的一个绝妙讽刺。雍正皇帝摊丁入亩,是中国税收制度的一大进步,并使满清一度国库充盈,可惜好景不长。乾隆没用了几年就把这些家当败坏光了。有人赞扬说乾隆时期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世界第一。
好个世界第一?笑话,什么世界第一,中国历代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都为同时代世界第一,怎么就偏偏拿出个乾隆来大吹特吹呢!满清时期,早年的野蛮圈地制度是对北方农业生产的惨重打击。几乎把北中国变成牧场。为收台湾迁界禁海。更是对东南沿海生产力的沉重打击。后来全国统一,经顺治乾隆两朝经济恢复,但与明朝时期的最高水平相比还是有所差距。乾隆时期更是拉大贫富差距,导致了长达九年,遍及西南的白莲教大起义。此时满清立国大概一百五十多年,有人拿康乾盛世的三点八亿人口来说事,事实上三点八亿人口更多的是以为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的结果,使民间不必再隐瞒人口。而原本在明朝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满清时代更是举步维艰。明朝也曾海禁,但到1567年倭寇平息后就已开放港口,使沿海工商业迅速发展,几乎开辟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名将郑成功的家庭就是海商起家,东林党事件中江南富商的资助更是支持了东林党的大多数活动。即使是阉党捕杀东林党时期,对江南商人还是采取了保护政策,而满清仅因一本〈〈明史〉〉就将刊刻此书的商人灭族。满清时代工商业却曰益委琐,发展不大,海禁没开两天又重新禁止,只保留广州澳门两地,导致沿海工商业原地踏步。
  反观明朝,虽然后期财政紧张导致民乱四起,但并不全是生产力被破坏的原因,更多的是政策失当税收失调。当时的江南以及东南地区还是非常的富庶。而在明朝盛世之时,经济的成就更是惊人。明朝的城市繁华壮丽,西方传教士们都曾在游记里赞叹过明朝的富庶和繁华。无论手工业,农业还是商业,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永乐时代虽五次用兵蒙古,但国库依然充实,甚至支持了郑和七次远下西洋的壮举。后来的仁宣之治更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仁宣时期的府库充盈堪比文景时代,也正因如此,明朝才有充足的国力从容应对了土木堡之变后的危机,打退蒙古转危为安。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正德时发生刘六刘七起义,但这些起义多是局部性的,无法与满清时期的白莲教起义相比。还有一个事实说明明朝生产力的强大,那就是明朝养活了200万军队,满清三点八亿的人口却只能支持80万军队。与满清相比,明朝的生产力发展几经反复。但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远强于清初的圈地政策,使明朝经济能很快恢复。
  明朝初期高度重视廉政建设,坚持科举选材,任人唯贤,吏治相对清明,直到中后期腐败才逐渐严重起来。满清则在建国时就推出了名目繁多的选官方式,变相卖官予爵,异途出身的官员使吏治大为混乱,使满清贪污之风屡杀不止,康熙雍正都曾大规模治贪,收效甚微。清末的腐败不亚于明朝,甚至有过之无不及。明朝纵然到了后期,还有海瑞这样的清官廉吏。满清却流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不止官员勒索百姓,甚至皇帝也勒索官员。朱元璋为了肃贪,杀了自己的女婿。有明一代因贪污罪被株杀的内阁大学士就有十五名,而终满清一朝,除和绅外,却从没因为贪污而株杀过一位一品大员,。在经济建设上,明朝两次大规模整顿黄河,保证了黄河的安宁,而终满清一代始终水患不绝。勒莆治黄河只完成一半,便以滥用民力的罪名被革职。结果整个十八世纪里黄河两次改道,危害无穷,满清也因这两次灾害整得税收大减,国库空虚。不得不查抄不法商人财产来充实国库。
  在海外贸易上,明朝中后期,中国商船东至**,西抵中东,贸易繁盛,小说〈〈三言二拍〉〉曾记述了此繁华景象。明朝嘉靖年代也一度国库空虚,但经过隆庆时代的税收改革,成功遏止了土地兼并,缩短了贫富差距,以一条鞭法缓和社会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张居正时代国家年收入达八千多万,超过康乾盛世的最高水平。万历九年国家府库充盈,即使十年闹灾也总可支持。也正因如此雄厚的财力,明朝才得以重建一支强大的军队,打赢朝鲜战争。只是由于后来万历废除一条鞭法,才使得明朝后期财政紧张。但与满清相比,明朝在经济建设上的成就无疑是成功的,明朝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冶炼技术丝绸技术,明朝的商品远销欧洲美洲,东南沿海的苏州,泉州,广州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明朝在农业上引进了三季稻和玉米土豆等作物,提高了粮食产量。有人说满清的耕地数量多于明朝。那只能说满清对于边疆的开发比明朝做的要好。但是在国库存粮方面,满清的最高水平尚不如明朝中后期的正常年景。当然,明朝的农业政策失误也很多,比如万历后期没有遏止新一轮的土地兼并,加上农业税收法令严酷,竭泽而渔。终于导致了民变四起的局面,酿成了明朝末年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
  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确实是在明朝达到了顶峰状态。

明朝和清朝哪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更好?

明朝。

明朝的政治制度中央的最高权力在皇帝,后来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内阁的作用只是顾问,六部的权力也比较弱。但是这只是明太祖创立这套体制的初衷,并只在洪武和永乐两个朝代执行过。整个明朝,就只有洪武和永乐两朝的政治体制非常接近于后来的满清。到了仁宣之后,因为当时明朝文官治国的思想开始逐渐浓厚,具体的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监察机构和特务机构,加强对全国臣民的监视。在地方设立三司,加强地方管理。

清朝政治制度,指清朝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相关的制度。
清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末世王朝,其政权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满汉官僚联合执政,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清朝政治制度仍是以皇权为核心,其制度既有中原传统王朝的共性,又有满洲民族特色,使其统治得以维系267年。
可能是由于年代远近的关系,今人对于清朝的了解比对于明朝的了解要多一些,况且《明史》是清朝人编写的,在论述上也难免对于明朝有些贬低。今人提到清朝,首先想到的是康乾盛世,想到康熙雄才大略,然而说到明朝,则首先想到皇帝昏庸,太监专权,朝政腐败,似乎就以此判定了明清两朝的熟优熟劣。事实上,这其中却存在着许多对明朝的偏见与误解。明朝后期无疑是一个黑暗的年代,但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明朝自1368年开国,1644年灭亡,存在了二百七十八年。清朝1644年立国,1912年灭亡,存在了二百六十八年,单从朝代的寿命上,清朝就已不及明朝,而结合两个时代的整个发展里程,我们可以发现,明朝同样存在着众多闪光的亮点,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武功,明朝都建立了赫赫的功业,出于还历史以真实的需要,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个真正的明朝。

  世人对明朝的第一大抨击,在于明朝的专制制度和特务组织。尤其以锦衣卫制度颇遭非议。事实上,朱元璋最早建立锦衣卫的初衷,自有加强独裁的目的,但也是出于惩治腐败的需要。明朝立国以来,吸取宋朝灭亡的教训,深感法令宽松,导致机构冗赘,吏治腐败,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于是明开国后针对官吏订立了苛刻的法律。规定贪白银六十两者,处扒皮塞草之刑。但尽管如此,明朝初立国时,除了刘伯温徐达等少数清醒者之外,大批功臣都居功自傲,横行不法,多有劣迹。甚至连朱元璋的女婿也以身试法。为稳定统治,朱元璋方才痛下杀手,严惩贪官。之后出于监督官员的目的,朱元璋设置锦衣卫,并规定锦衣卫的首要职责是“查处各地官吏不法行为。”明初所查处的官员,除开国功臣外,更有一大批横行不法的贪官污吏。明成祖时代又加设东场。明朝立国时,锦衣卫的存在还是有效的遏制了腐败的蔓延,保证了吏治的清明,为稳定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然,随着专制制度的加强,锦衣卫制度的消极作用曰益明显。毕竟一个建立在高度独裁基础上的特务组织,作用也是有限的,假若统治者昏庸无能,那这样的组织也必将造成冤案丛生,祸害社稷。朱元璋和朱棣时代锦衣卫和东厂的作用主要在于惩治腐败,因为二人都是英武能干的皇帝,因此这种制度的积极作用相对大一些,随着后代子孙的无能,这种制度必将加剧政治的黑暗。但比之清朝,明朝的专制制度还是有开明一面的。明朝建立的大学士制度防止了宰相专权,并建立了完备的中央运转机制。以至明朝中期虽然皇帝昏庸无能,但国家的大政方针依然能有条不紊的执行。有明一代,杖毙文官无数,但其家人并没受到太大株连。冯梦龙的小说《三言》写明朝忠臣的遭遇,与清朝时代的文字狱大案相比,其命运要幸福的多。清朝虽没有杖毙一个官员,但恐怖的文字狱株连九族,让士大夫们早已敢怒不敢言。明朝如此专制,尚且能容下海瑞这样的直臣,尚且能容许东林党在民间讲学,而雍正皇帝只因一句“清风不识字”,就将作者灭了三族。相比于明朝,清朝的专制统治更为残酷,清朝统治者的气量也更为狭小。

  今人说清朝胜于明朝,一个直观的论据就是国家疆域。甚至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康熙也因为收复台湾而对朱元璋墓得意的说了句“大清远胜于大明”。若明太祖在天有灵,岂不哑然失笑。台湾并非清朝时才成中国领土,明朝时就已在台湾建立了有效的统治,17世纪初还曾为保卫台湾与**发生战争,只因后期调动福建驻军北上抗清,才给了荷兰人占领台湾的机会。当然,今天人说清朝胜于明朝,是因为清朝在东北,蒙古,西北以及西藏都建立了有效的统治,奠定了今天中华的版图,但事实上,明朝鼎盛时期,其控制区域并不亚于清朝。清朝时期,西北蒙古和青海时常叛乱,终雍正一朝都难以平定,而青海自徐达驱逐王保保势力收复之后,终明一世岁岁来朝。明朝时期的西藏青海尚处于各部落割据群龙无首的状态,其部落首领均接受了明朝的册封,承认自己是中华的一部分。明朝在西藏设立都指挥司,对其进行有效管辖。并册封其宗教首领。明朝在云南封沐英为王。其管辖区域远大于元朝时代的云南疆域。乾隆时代为平定云南一土司,耗费白银三千万两,死伤士卒万人,鏖战四年才告平定,明朝时云南却从未发生过如此叛乱。

  在西北和蒙古方面,今人津津乐道清朝满蒙一统的局面,嘲笑困扰明朝百年的北虏之患。但满清时代的蒙古已经分崩离析,力量单薄,统治起来自然相对比较容易一些。但明朝时代,北元虽灭,但蒙古割据势力也依然非常强大。尽管如此,自蓝玉捕鱼儿海大捷,北元宣告彻底灭亡后,蒙古三大分裂势力瓦剌,鞑靼和兀良哈都接受了明朝的册封,承认自己是明朝一部分。贴木儿东征中国时就是蒙古瓦刺部首先向明朝报信,并已准备出兵截击。而西域地带赤斤蒙古各部也已严阵以待。此事明成祖也曾下诏书嘉奖之。终明一朝,除了土木堡之败后也先曾打出“复大元疆土”的口号并很快失败外,蒙古割据势力无论与明朝是战是和,都终未敢宣称什么独立,更没说什么“反明复元。”

  明朝中期鞑靼部虽然时常南下骚扰,但除了“庚戍之变”严嵩自坏长城外,并没有造成大的祸患,危害比匈奴要小的多。而且俺答汗的要求不过是要明朝册封其一个诸侯名分,只是由于明朝政策失当,才使得长城沿线兵连祸结。后来明朝任用戚继光,给其以沉重打击,终使其归附,并封为顺义王,从此明朝与蒙古再未发生过战争,明清战争初期大部分蒙古部落也站在明朝一边,为明朝提供战马,甚至出兵助明攻清。确切的说,终明一代,蒙古三大部落早已成为明朝一部分,漠北草原为明朝领土,其与明朝的战争不过是地方势力的反叛而已,明朝对蒙古的打击也为清朝可以有效的管理蒙古奠定了基础。而明成祖永乐的五次北征,更是沉重打击了蒙古部落中的反叛者。后来也先攻明,虽灭明朝五十万大军,但南下中原只是他一相情愿,大部分蒙古王公并不支持,与于谦决战北京的蒙古军也多为也先本部人马,其他蒙古部落并未参战,而也先失败后,又是亲明的蒙古贵族杀死也先向明朝请和,换得明朝对蒙古各部的重新册封。

  反观清朝,虽然俗话有“明修长城清修庙”来赞扬清朝对蒙古的政策,仔细看来,当时的蒙古力量分散,难对满清形成威胁。使清朝有足够的条件来对其进行怀柔。但即使如此,一个小小的准葛尔蒙古依然是困扰了康雍乾三代。清朝多次远征均劳而无功。再就是新疆地区,有人说从唐朝势力退出西域一千多年后,直到清朝,中国人才又一次在西域建立有效统治。这是忽视最起码的事实。明朝初期徐达收复甘肃青海后,即派使节前往西域进行招抚,后朱元璋又册封了当地维吾儿族首领,天山南北路尽皆臣服明朝。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后,西域各部伊斯兰教派首领都要接受明朝的册封。永乐时期更在西域设立哈密卫等8卫,派驻军队,并任命当地贵族为官员代理明朝行使西域管辖权。而明朝册封的西域各王,其属官均由明朝任命。明朝与西域的关系,实质上已是中央==对地方的关系。甚至到顺治朝时,西域各王还以保大明江山为名,抗拒满清势力进入西域。满清建立后出兵西域,消灭了西域各大割据势力,这是一种进步,但也导致终清一代,新疆战乱不绝,前有准葛尔叛乱,中有回部独立,后有张格尔起事。

  这其中固然有国外敌对分子颠覆和地方势力独立意识强等原因,但满清的民族政策难道就没有要反思的地方吗?与明朝的怀柔相比,满清的高压政策无疑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为叛乱提供了土壤。满清后期势力衰弱,导致新疆落入外国之手,若不是左宗棠老将军深谋远虑,毅然进兵新疆收复之,同治皇帝和西太后几为历史的罪人!而沙皇俄罗斯更在此时趁火打劫,割占我新疆大片领土,直到今天想来依然让炎黄子孙痛心疾首。至于说到满族的老家东三省,那更是一目了然,明朝设辽东将军管辖东北,最远处到达西伯利亚努儿干地区,都司卫所遍布,努而哈赤建立后金,起兵攻明,不应看成外国入侵,而是地方势力举兵造反,东北在明朝时就是中国领土,满族人自明朝初期就已是中国子民,我们今天说清朝是中国的朝代,原因正在于此。从领土上看,满清基本是接管的明朝的领土,对巩固领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在拓展疆域上成就并不大,割让领土倒为历朝代之最,连宋朝也自叹不如。

  许多历史学家颂扬满清,还有一个重要的论点就是民族政策,特别是时常以清朝的民族政策与元朝的民族政策相比,以证明清朝统治者的开明。那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元朝实行的是民族压圃箕策,将全国人分为四等。并废除科举,强烈排斥汉族文化,但毕竟没有强令百姓剃发易服。其民族政策虽然愚昧极端,却还有开明一面,对各民族风俗更是兼容并包。满清对汉族虽然表面怀柔,尊孔尚贤,但一道剃发令却是毁了汉族千年的衣冠文明。而在科举取士和选拔官吏上,更是有许多不公平的政策,所谓科举取士满汉比例各半看似公平,但满族人口远远少于汉族,其实是以表面的公平替代了实际的不公平。而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虽也表面满汉平衡,但多以满族大臣为首,汉官只处于从属地位。康熙朝时两个满族大学生明珠和索额图党争,把国家祸害的乌烟瘴气,乾隆时满族大臣和绅专权,更是把国家闹的财力枯竭。

  何况,满清贝勒分管六部,更是掣肘汉族大臣的权利。满官见皇上称奴才汉官则称臣,称呼差别就可看出亲梳冷热。同时满汉不通婚更是歧视政策。文字狱更是杀害了多少汉族人才,乾隆修《四库全书》,对文化的毁灭比秦始皇更可恨。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满族文化最终还是被汉族文化所同化,但由此说满清统治者民族政策开明则是不对的。与元朝统治者相比,满清的民族政策是相对开明的,但其中也是有极大的保守和狭隘。奴化思想的教育更是给中国人心中种下了劣根性。相比之下,明朝的民族政策比满清则开明的多,明朝初期,对归附的蒙古王公一律礼遇之,没有半点歧视。俘虏的蒙古兵也一律优待,愿留在中原的则分其田地助其安家,愿回蒙古草原的也为其发放路费。明朝灭元时多数蒙古被俘士兵多数愿留在中原,最终被汉化。对新疆西藏的册封更是尽显胸怀。朱元璋更是说:无论蒙古,色目人等,尽为中华子民,需平等待之。满清平定西域,屠杀了整个准葛尔蒙古,而明朝无论是徐达西进甘肃青海还是永乐皇帝扫北,都未出现过类似的民族杀戮。因此整个明朝西北和西南一带,基本没有出现过大的民族反叛。

  至于今天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的经济成就,其实其中更存在有极大的水分。最具讽刺意味的就是王聪起义发生在乾隆时代,参加者多为贫苦农民。可见康乾盛世中贫富差距到了何等地步。白莲教士兵还曾奇袭皇宫,以至嘉庆皇帝叹息说“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后来的太平天国起义更是席卷了整个南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把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成功的形容为一个驼峰形状的发展过程,即从汉到北宋中期,形成了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自南宋到元慢慢下滑,到元朝中期开始回升,到明朝中后期达到又一个高峰。而康乾盛世无论如何恢复,也没有达到明朝的最高水平。康乾时代天下基本承平。但满清的国库却大部分时间都是空虚的,每遇到战争或者灾荒,国库用度就捉襟见肘。电视剧〈〈雍正王朝〉〉和〈〈天下粮仓〉〉都已经清楚的再现了这一史实。这真是对康乾盛世的一个绝妙讽刺。雍正皇帝摊丁入亩,是中国税收制度的一大进步,并使满清一度国库充盈,可惜好景不长。乾隆没用了几年就把这些家当败坏光了。有人赞扬说乾隆时期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世界第一。

好个世界第一?笑话,什么世界第一,中国历代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都为同时代世界第一,怎么就偏偏拿出个乾隆来大吹特吹呢!满清时期,早年的野蛮圈地制度是对北方农业生产的惨重打击。几乎把北中国变成牧场。为收台湾迁界禁海。更是对东南沿海生产力的沉重打击。后来全国统一,经顺治乾隆两朝经济恢复,但与明朝时期的最高水平相比还是有所差距。乾隆时期更是拉大贫富差距,导致了长达九年,遍及西南的白莲教大起义。此时满清立国大概一百五十多年,有人拿康乾盛世的三点八亿人口来说事,事实上三点八亿人口更多的是以为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的结果,使民间不必再隐瞒人口。而原本在明朝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满清时代更是举步维艰。明朝也曾海禁,但到1567年倭寇平息后就已开放港口,使沿海工商业迅速发展,几乎开辟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名将郑成功的家庭就是海商起家,东林党事件中江南富商的资助更是支持了东林党的大多数活动。即使是阉党捕杀东林党时期,对江南商人还是采取了保护政策,而满清仅因一本〈〈明史〉〉就将刊刻此书的商人灭族。满清时代工商业却曰益委琐,发展不大,海禁没开两天又重新禁止,只保留广州澳门两地,导致沿海工商业原地踏步。

  反观明朝,虽然后期财政紧张导致民乱四起,但并不全是生产力被破坏的原因,更多的是政策失当税收失调。当时的江南以及东南地区还是非常的富庶。而在明朝盛世之时,经济的成就更是惊人。明朝的城市繁华壮丽,西方传教士们都曾在游记里赞叹过明朝的富庶和繁华。无论手工业,农业还是商业,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永乐时代虽五次用兵蒙古,但国库依然充实,甚至支持了郑和七次远下西洋的壮举。后来的仁宣之治更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仁宣时期的府库充盈堪比文景时代,也正因如此,明朝才有充足的国力从容应对了土木堡之变后的危机,打退蒙古转危为安。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正德时发生刘六刘七起义,但这些起义多是局部性的,无法与满清时期的白莲教起义相比。还有一个事实说明明朝生产力的强大,那就是明朝养活了200万军队,满清三点八亿的人口却只能支持80万军队。与满清相比,明朝的生产力发展几经反复。但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远强于清初的圈地政策,使明朝经济能很快恢复。

  明朝初期高度重视廉政建设,坚持科举选材,任人唯贤,吏治相对清明,直到中后期腐败才逐渐严重起来。满清则在建国时就推出了名目繁多的选官方式,变相卖官予爵,异途出身的官员使吏治大为混乱,使满清贪污之风屡杀不止,康熙雍正都曾大规模治贪,收效甚微。清末的腐败不亚于明朝,甚至有过之无不及。明朝纵然到了后期,还有海瑞这样的清官廉吏。满清却流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不止官员勒索百姓,甚至皇帝也勒索官员。朱元璋为了肃贪,杀了自己的女婿。有明一代因贪污罪被株杀的内阁大学士就有十五名,而终满清一朝,除和绅外,却从没因为贪污而株杀过一位一品大员,。在经济建设上,明朝两次大规模整顿黄河,保证了黄河的安宁,而终满清一代始终水患不绝。勒莆治黄河只完成一半,便以滥用民力的罪名被革职。结果整个十八世纪里黄河两次改道,危害无穷,满清也因这两次灾害整得税收大减,国库空虚。不得不查抄不法商人财产来充实国库。

  在海外贸易上,明朝中后期,中国商船东至**,西抵中东,贸易繁盛,小说〈〈三言二拍〉〉曾记述了此繁华景象。明朝嘉靖年代也一度国库空虚,但经过隆庆时代的税收改革,成功遏止了土地兼并,缩短了贫富差距,以一条鞭法缓和社会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张居正时代国家年收入达八千多万,超过康乾盛世的最高水平。万历九年国家府库充盈,即使十年闹灾也总可支持。也正因如此雄厚的财力,明朝才得以重建一支强大的军队,打赢朝鲜战争。只是由于后来万历废除一条鞭法,才使得明朝后期财政紧张。但与满清相比,明朝在经济建设上的成就无疑是成功的,明朝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冶炼技术丝绸技术,明朝的商品远销欧洲美洲,东南沿海的苏州,泉州,广州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明朝在农业上引进了三季稻和玉米土豆等作物,提高了粮食产量。有人说满清的耕地数量多于明朝。那只能说满清对于边疆的开发比明朝做的要好。但是在国库存粮方面,满清的最高水平尚不如明朝中后期的正常年景。当然,明朝的农业政策失误也很多,比如万历后期没有遏止新一轮的土地兼并,加上农业税收法令严酷,竭泽而渔。终于导致了民变四起的局面,酿成了明朝末年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

  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确实是在明朝达到了顶峰状态。
明朝和清朝都是前期好,后期差,相比之下感觉明朝要好一点
还用问?当然是明朝!要不然大清怎么可能完蛋那么早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一个制度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那这个制度无疑是好的制度。

明朝、清朝的制度都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所以这两个朝代从落后到强盛时,制度都是好制度。只是没有继续改革,调整生产关系,最终制度又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槎,导致社会的落后。

所以,直接比较两个朝代的制度,判定那个更好,是没有意义的。有点刻舟求剑的意思。

于谦对大明有再造之恩,朱祁镇杀了于谦后,瓦刺为何没有再次攻打明朝?

鄙人认为瓦剌不再进攻明朝的原因是:

1、瓦剌解体,合力不再

众所周知,在国人的印象中瓦剌和明朝,在土木堡的激战,在北京城下的激战,等等历史事件的发生。是任何编剧都难以编出来的精彩和匪夷所思的,可以但这对冤家在北京城下,一别后。明朝开始江河日下。而瓦剌也逐渐萎靡不振。而那个曾经英雄一世的绰罗斯.也先,也在离开对明朝北京的包围之后,被自己人暗害了。


所以失去如此英雄人物的瓦剌部,开始忙着争权。统一的瓦剌部出现内斗,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分裂成了我们今人在电视剧中熟悉的土尔扈特部、准噶尔部、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直到在明末时其故地,被卫特拉蒙古占领。故此到此就能看出,缩在长城里的明王朝的瓦剌劲敌,早已经不复当年,雄心难再。


2、格局改变、敌人掣肘

同时,还有就是这时的世界历史的发展,也让亚欧大陆出现了更多新的强力角色,使得瓦剌汗国,面对的主要狠角色不再只是明朝初年的一个了,要知道也先死后,瓦剌汗国尽管存在,但是它北邻的沙皇俄国,开始日渐崛起。左邻哈萨克汗国、右舍的喀尔喀都不是善茬。特别是瓦剌汗国和明朝之间还有叶尔羌、土默特。更是成了瓦剌汗国和明朝的隔离带。


至此,如果瓦剌汗国如果还想,想也先时代,快马弯刀抓一个明朝的君王的话。不但要艰难的整顿自家的内部,还要面对自己的强敌环伺。更重要必须联合和击溃,瓦剌汗国的南边和明王朝还隔着叶尔羌和土默特啊。

所以被包围瓦剌汗国,要想和明王朝继续干架,实在是拉架和想占它便宜的势力太多了。

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朱祁镇再也不是当年的任性皇帝,瓦剌开始衰落,明朝综合实力强于瓦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原因。

第一:朱祁镇再也不是当年的任性皇帝。

朱祁镇在土木堡事变那一年(公元1449年)才22岁,是刚刚亲政不久任性而稚嫩的小皇帝,非常宠幸宦官王振。

后来边关告急,王振为了给自己争功,煽动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朝廷的几十万精锐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就匆匆忙忙地出发西征。

在这场战争中,不懂军事的王振凭借皇帝身边红人的身份,频频干预军队,明朝很多有名的将领却无法发挥自己的实际作用,最终导致土木堡之变,明朝中央精锐几乎全军覆没。

土木堡的失败,明英宗朱祁镇负有主要责任,如果不是他的稚嫩,如果不是他对宦官王振偏听偏信,任由王振瞎指挥,明军不会有这种惨败。

而夺门之变后,虽然于谦被杀,但经历过被俘、阶下囚、长达数年软禁的明英宗,已经比以前成熟很多,再也不是曾经的那个稚嫩任性的皇帝。

所以,即使于谦不在了,大明王朝还有名将可以抵挡瓦剌入侵,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只要皇帝不会掉链子,不会再发生土木堡之变那样的惨败。


第二:瓦剌开始衰落。

瓦剌实力最强的时候,是也先当政后统治时期,可以说,瓦剌的强大离不开也先。

也先带领瓦剌争霸草原后,率兵南下进攻明朝,土木堡之战,明军精锐几乎全军覆没,皇帝明英宗也成了俘虏,瓦剌骑兵直接兵临明朝京都北京城下。

在于谦的指挥下,明朝迅速重新组织力量坚决保卫京城,并最终击败瓦剌。

明英宗重新上台后把于谦给杀了,曾经力挽狂澜的人不在了,这对敌人来说是件好事。但是,在于谦死之前的1455年,瓦剌首领也先去世。

也先死后,瓦剌逐渐衰落,早就没有之前叩关大明京师的锐气,相比而言,瓦剌失去也先比明朝失去于谦损失更大。

第三:明朝综合实力强于瓦剌。

也先当年率领瓦剌骑兵将明朝中央精锐在土木堡地区包围歼灭,但这并不代表瓦剌的实力比明朝强大,明朝京师精锐虽然全军覆没,但明朝的综合实力远强于瓦剌。

明朝建国后,经过朱元璋、朱棣和朱瞻基三代比较英明君主的治理,明朝国家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明朝的实力也很强盛。

瓦剌虽然经过马哈木、脱欢、也先等人的治理,迅速崛起为草原上的霸主,但其综合实力远比明朝要弱,如果不是遇上了明朝错误的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指挥,瓦剌很难取得大胜。

在综合实力对比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某几场战役的胜负并不能决定什么,土木堡之变后于谦能迅速组织力量打败瓦剌,离不开明朝强大的综合实力。

于谦虽然死了,但此时的明朝已经不是当年王振乱权时的明朝了,此时的瓦剌已经不是也先攻打土木堡时的瓦剌,于谦虽死,瓦剌也不会、更没有能力全面攻打明朝。

对此,大家认为呢?

没有于谦大明就可能变成第二个南宋——“南明”,也就是会丧失大量的北方领土,重新定都南京,从此将会一蹶不振,变成偏安王朝。其实朱祁镇杀于谦也算是也先的借刀杀人之计。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想当初,也先放回朱祁镇为的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计。景泰帝最怕的就是朱祁镇回来,一旦朱祁镇回来,朱祁钰就无比的尴尬,这皇位是让还是不让。也先非常奸诈,一开始把朱祁镇当成人质不断讹诈明朝,后来又借着为朱祁镇报仇——夺回皇位,挟持朱祁镇攻打南京。

朱祁镇看破了他的阴谋,婉言谢绝,而且也先发现明朝不断拉拢脱脱不花打压也先。也先就亮出了毒招将朱祁镇送回了明朝,其目的有三:

1、  打破姐夫脱脱不花大汗和明朝的联盟

2、掀起明朝内斗

3、趁火打劫,再次攻打京城。

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明史》

景泰帝不愿意让他哥哥朱祁镇回来,但又无法拒绝,加上王直、金濂、胡濙[yíng]等大臣要求接回朱祁镇,景泰帝吐槽埋怨,于谦安慰说:不用担心你的皇位,按照常理应该尽快迎回,就算他有什么阴谋,我也有话揭露他。朱祁镇一回来,景泰帝就把他软禁到南宫。也先的毒招就这样暂时黄了。但是太上皇就像一个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引爆的可能。也先等啊等盼啊盼,结果明朝哥俩还没内讧,也先自己却死于内讧之中。两年后,也就是1457年,南宫内这个定时炸弹终于爆炸了。

太上皇复辟,于谦被处死,这时候正是瓦剌渔翁得利之时,瓦刺为何没有再次攻打明朝?

一、瓦剌越来越弱。也先放回朱祁镇后,开始了夺权之战。也先对姐夫脱脱不花早有不满,加上脱脱不花不立自己的外甥为太子,也先攻打脱脱不花并最终取而代之。也先此举遭到了一些部族的反对,而且就连女真也起来反抗。志得意满的也先,沉湎酒色,动辄杀戮,致使部众离心离德,多半人弃他而去。他的滥杀无辜给他带来灾难,他不将太师之位封给其心腹功臣阿剌知院(知枢密院事),而将太师之位封自己的次子阿失帖木儿,还杀了阿剌知院的两个儿子。知枢密院事是干什么的?是掌握军权的,也先最终被阿剌知院派兵围住杀害。

也先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分裂了瓦剌。长子博罗纳哈勒,驻牧把思阔(巴里坤)之地,成为了杜尔伯特部的始祖。次子阿失帖木儿继承了也先的汗位。阿失帖木儿即俺檀汗,可不是俺答汗哦。阿失帖木儿就是那个被康熙平叛的噶尔丹的始祖。

二、大明越来越强。瓦剌走下坡路甚至分裂之时,而大明却越来越强了。明英宗被俘虏之后,以于谦为首的能臣立即做出了反应。先是于谦拒绝迁都,强化京师防务,并对王振灭族。强化京师防务方面,于谦请求郕王朱祁钰立即传令南京、北京、河南的精兵,山东和南直隶沿海的防备倭寇的海军,长江以北和北直隶各府的押粮军赶赴北京,补充、整编、训练兵员和补充粮草。同时,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立朱祁钰为皇帝。

“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明史·于谦传》也先以护送明英宗回銮(回宫)为名攻入大明京师,在于谦正确指挥坚决抵抗下,也先无功而返。于谦之后又抽调各地精兵五万人,编成五个营,与之前南京、北京、河南编成五个营的精兵。各营主将都是由战地将领担任,并选拔十个营中的干将为统帅。明朝在朱祁钰、于谦、王直等人的励精图治下,越来越强大了。也先等到死,也没等到渔翁得利的机会。

三、大明的“兄弟之争”没有出现动乱说起来大明的“夺门之变”对瓦剌简直是天赐良机,可瓦剌陷入内讧。尽管像于谦那样的能臣冤死,但明朝已经再次雄起。内讧的瓦剌却越来越弱,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南下。就是“夺门之变”也不过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基本上没有影响到明朝的政局。甚至而言,从实力上而言,天顺时期的明英宗还是有北伐雪耻的实力的。

因为当时明朝已经稳定政局,军事实力有所恢复,瓦刺并没有实力来攻打明朝。
因为瓦刺内部爆发了矛盾,议和派占据了上风,所以开始和大明谈判,也就没有再次攻打了。
本文标题: 为何大明征讨瓦剌失败了,乾隆抵抗准格尔成功了 难道大清远胜于大明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739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卧室如何有效驱虫古代太尉有什么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