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为啥要长征?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
红军为啥要长征?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从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六年十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其神勇艰苦的精神,充分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
但是,为什么要举行长征?红军为什么能够胜利地完成这个伟大的壮举?其中却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记取。
一
党中央六届四中全会以后,开始了土地革命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对党的统治。一九三一年十一月的中央根据地党代表大会和一九三二年十月的宁都会议,根据六届四中全会的错误纲领, 污蔑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线为“富农路线”和“极严重的一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改变了中央根据地正确的党的领导和军事领导。到一九三三年初,临时中央因为白区工作在错误路线的领导下遭受严重损失,而迁入中央根据地,更使错误路线得以在中央根据地和邻近根据地进一步地贯彻执行。
“左”倾路线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任务和界限,主观地急于要超过民主革命;低估了农民反封建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决定作用;主张整个地反对资产阶级以至上层小资产阶级。第三次“左”倾路线更把反资产阶级和反帝反封建并列,完全否认由日本侵略所引起的国内政治的重大变化反而把同国民党反动统治有矛盾,而在当时积极活动起来的中间派别断定为所谓“最危险的敌人”。他们不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特点,不了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不了解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曲折性和长期性,就从而低估了军事斗争特别是农民游击战争和乡村根据地的重要性,错误地要求红军夺取中心城市。
但是因为毛泽东同志的正确的战略方针在红军中有深刻影响,在临时中央的错误路线尚未完全贯彻到红军中以前,一九三三年春的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仍然得到胜利。而在一九三三年底开始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极端错误的军事路线就取得了完全的统治。一九三四年一月召开的六届五中全会,是第三次“左”倾路线发展的顶点。这时,他们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危机已到了新的尖锐的阶段——直接革命形势在中国存在着”;认为第五次反‘围剿”的斗争“即是争取中国革命完全胜利的斗争”。第三次“左”倾路线在军事上也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建军的问题上,把红军的三项任务缩小成为单纯的打仗一项,要求不适当的正规化,把当时红军的正当的游击性和运动性当作所谓“游击主义”来反对;又发展了政治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在作战问题上,它否认了敌强我弱的前提;要求阵地战和单纯依靠主力军队的所谓“正规战”;要求战略的速决战和战役的持久战;要求“全线出击”和“两个拳头打人”,反对诱敌深入,把必要的转移当作所谓“退却逃跑主义”;要求固定的作战线和绝对的集中指挥等,总之是否定了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不了解正确的人民战争。
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开始时实行了进攻中的冒险主义,洵口遭遇战偶然获胜,“左”倾机会主义者更以此为据,陈兵敌区,实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方针。
这时,福建事变发生,敌人被迫调动兵力东下,如果我们善于联合这些主张反蒋抗日的力量,共同对付蒋介石反动派,这对支持国内日益增长的抗日民主要求会起到极大的作用;同时,军事上也完全可能趁此消灭一部分敌人,粉碎第五次“围剿”。可是,“左”倾路线却断言中间派别是所谓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因而坐失良机。敌人摧毁了福建人民政府,得以从容调转头来,重新压向根据地。
广昌一战红军损失很大。从此“左”倾路线又实行了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主张分兵把口,因而完全处于被动,东堵西击,穷于应付,以致兵日少而地日蹙。
最后,又拒绝了毛主席将红军主力转至外线、调动和歼灭敌人、用以保卫和扩大根据地的正确主张,实行了逃跑主义。一九三四年十月,猝然决定离开中央根据地,事前固然未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作深入的思想动员,又未作从阵地战转为运动战、从依靠根据地转为脱离根据地、长途行军作战所必需的准备工作,即仓促转移。
从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六年十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其神勇艰苦的精神,充分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
但是,为什么要举行长征?红军为什么能够胜利地完成这个伟大的壮举?其中却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记取。
一
党中央六届四中全会以后,开始了土地革命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对党的统治。一九三一年十一月的中央根据地党代表大会和一九三二年十月的宁都会议,根据六届四中全会的错误纲领, 污蔑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线为“富农路线”和“极严重的一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改变了中央根据地正确的党的领导和军事领导。到一九三三年初,临时中央因为白区工作在错误路线的领导下遭受严重损失,而迁入中央根据地,更使错误路线得以在中央根据地和邻近根据地进一步地贯彻执行。
“左”倾路线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任务和界限,主观地急于要超过民主革命;低估了农民反封建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决定作用;主张整个地反对资产阶级以至上层小资产阶级。第三次“左”倾路线更把反资产阶级和反帝反封建并列,完全否认由日本侵略所引起的国内政治的重大变化反而把同国民党反动统治有矛盾,而在当时积极活动起来的中间派别断定为所谓“最危险的敌人”。他们不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特点,不了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不了解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曲折性和长期性,就从而低估了军事斗争特别是农民游击战争和乡村根据地的重要性,错误地要求红军夺取中心城市。
但是因为毛泽东同志的正确的战略方针在红军中有深刻影响,在临时中央的错误路线尚未完全贯彻到红军中以前,一九三三年春的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仍然得到胜利。而在一九三三年底开始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极端错误的军事路线就取得了完全的统治。一九三四年一月召开的六届五中全会,是第三次“左”倾路线发展的顶点。这时,他们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危机已到了新的尖锐的阶段——直接革命形势在中国存在着”;认为第五次反‘围剿”的斗争“即是争取中国革命完全胜利的斗争”。第三次“左”倾路线在军事上也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建军的问题上,把红军的三项任务缩小成为单纯的打仗一项,要求不适当的正规化,把当时红军的正当的游击性和运动性当作所谓“游击主义”来反对;又发展了政治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在作战问题上,它否认了敌强我弱的前提;要求阵地战和单纯依靠主力军队的所谓“正规战”;要求战略的速决战和战役的持久战;要求“全线出击”和“两个拳头打人”,反对诱敌深入,把必要的转移当作所谓“退却逃跑主义”;要求固定的作战线和绝对的集中指挥等,总之是否定了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不了解正确的人民战争。
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开始时实行了进攻中的冒险主义,洵口遭遇战偶然获胜,“左”倾机会主义者更以此为据,陈兵敌区,实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方针。
这时,福建事变发生,敌人被迫调动兵力东下,如果我们善于联合这些主张反蒋抗日的力量,共同对付蒋介石反动派,这对支持国内日益增长的抗日民主要求会起到极大的作用;同时,军事上也完全可能趁此消灭一部分敌人,粉碎第五次“围剿”。可是,“左”倾路线却断言中间派别是所谓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因而坐失良机。敌人摧毁了福建人民政府,得以从容调转头来,重新压向根据地。
广昌一战红军损失很大。从此“左”倾路线又实行了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主张分兵把口,因而完全处于被动,东堵西击,穷于应付,以致兵日少而地日蹙。
最后,又拒绝了毛主席将红军主力转至外线、调动和歼灭敌人、用以保卫和扩大根据地的正确主张,实行了逃跑主义。一九三四年十月,猝然决定离开中央根据地,事前固然未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作深入的思想动员,又未作从阵地战转为运动战、从依靠根据地转为脱离根据地、长途行军作战所必需的准备工作,即仓促转移。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为当时国民党的军队多而且军队的装备先进在平原中优胜大 而红军却少也弱 红军的优胜在于群众基础好 在穷苦地区好 而当时国民党的军队正在围剿所以要走啊 长征过程中传播革命的种子 而且长征后留下的都是精英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此为“流窜”。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当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内容具体点!学霸牛博士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长征有什么意义
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中国共产党转危为安的重要举措。
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我们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他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否认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要求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路线,使红军在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蒋介石集全国的财力和军力于一身,而中央红军只有不到10万人,加上苏区财力物力有限,劣势显而易见。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失败,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红军长征的“走”,走出了一个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井冈山时期,中国红军在毛泽东同志军事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随着“左”倾思想占领主导地位,红军在军事斗争中节节败退,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最终不得不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长征。
在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伟大的遵义会议,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有力地反对了“左”倾错误思想,会议集中地解决了最迫切的军事路线和组织领导问题。
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
我从最简单的思路来说长征的原因,就是,第五次围剿红军从中共苏区下来滑过了广东广西贵州,想继续往上去四川时,又被堵住,只能四度开始长征,最终躲过老蒋围剿,保存了革命力量!
当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1931年1月7日,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原来不是中央委员、缺乏实际斗争经验,年仅26岁的王明,由于得到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被选为中央委员,且选为政治局委员。从这时起,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在党中央开始了长达四年的统治。
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能够上台,主要是因为党的很多干部对革命充满热情,但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当时党内“唯书、唯上”的现象比较严重,普遍认为凡是马列本本上说的话、共产国际作的决定都是正确的。王明搬出许多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来吓唬人,并得到共产国际代表的全力支持,许多人当时未能清醒认识到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
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和红军的不断壮大,使国民党十分惊恐。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向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围剿”。从此,红军开始进入大规模的反“围剿”战争的新阶段,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央红军是蒋介石反革命军事“围剿”的重点。从1930年10月到1931年秋,中央根据地的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粉碎了蒋介石的三次“围剿”。后来,中央红军又在周恩来、朱德的领导下,粉碎了蒋介石的第四次反革命“围剿”。1933年9月,蒋介石动用50万兵力直接进攻中央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发动了对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围剿”。由于不懂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控制了军事指挥权,既排斥了毛泽东的领导,又放弃了红军积极防御的战略和运动战原则。第五次反“围剿”一开始,博古、李德冒险主义的方针,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不丧失寸土”的口号,命令红军全线出击,攻打敌人的坚固阵地。进攻受挫以后,他们转而采取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主张“分兵把口”,处处设防,节节抵抗,同敌人打阵地战,跟敌人拼消耗。结果红军奋战一年,伤亡惨重,没有打退敌人的“围剿”,反而使自己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
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到严重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红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坚持着革命必生的信念,以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冲破国民党前后上百万重兵的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经受饥寒伤痛的折磨,使革命转危为安,由挫折走向胜利。在长征途中,到处播下革命的种子。红一方面军主力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经过一年长驱转战,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的长征,终于以中国共产党、红军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结束。
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能够上台,主要是因为党的很多干部对革命充满热情,但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当时党内“唯书、唯上”的现象比较严重,普遍认为凡是马列本本上说的话、共产国际作的决定都是正确的。王明搬出许多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来吓唬人,并得到共产国际代表的全力支持,许多人当时未能清醒认识到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
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和红军的不断壮大,使国民党十分惊恐。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向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围剿”。从此,红军开始进入大规模的反“围剿”战争的新阶段,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央红军是蒋介石反革命军事“围剿”的重点。从1930年10月到1931年秋,中央根据地的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粉碎了蒋介石的三次“围剿”。后来,中央红军又在周恩来、朱德的领导下,粉碎了蒋介石的第四次反革命“围剿”。1933年9月,蒋介石动用50万兵力直接进攻中央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发动了对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围剿”。由于不懂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控制了军事指挥权,既排斥了毛泽东的领导,又放弃了红军积极防御的战略和运动战原则。第五次反“围剿”一开始,博古、李德冒险主义的方针,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不丧失寸土”的口号,命令红军全线出击,攻打敌人的坚固阵地。进攻受挫以后,他们转而采取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主张“分兵把口”,处处设防,节节抵抗,同敌人打阵地战,跟敌人拼消耗。结果红军奋战一年,伤亡惨重,没有打退敌人的“围剿”,反而使自己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
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到严重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红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坚持着革命必生的信念,以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冲破国民党前后上百万重兵的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经受饥寒伤痛的折磨,使革命转危为安,由挫折走向胜利。在长征途中,到处播下革命的种子。红一方面军主力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经过一年长驱转战,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的长征,终于以中国共产党、红军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结束。
哎呀,讲那么多大道理有啥子用。说句实在话,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这很正常嘛,打不赢不跑那不是等死吗。曹操打不赢跑,是英雄;刘备打不赢跑,也是英雄;那红军打不赢跑,有啥子不可以的。说通俗点叫撤退,躲开敌人追捕,说好听点叫战略转移。
从军事角度上来说,当时红军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建立稳固的地盘和根据地,好不容易有了几块苏区,又被国民党围剿。撤退到西北地区后,在日本,国民党,晋绥军的夹缝中间,可以利用各方关系争的一块地盘发展,这就是红军版的隆中对。
从军事角度上来说,当时红军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建立稳固的地盘和根据地,好不容易有了几块苏区,又被国民党围剿。撤退到西北地区后,在日本,国民党,晋绥军的夹缝中间,可以利用各方关系争的一块地盘发展,这就是红军版的隆中对。
学霸牛博士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学霸牛博士
本文标题: 红军为什么长征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654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