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部分古人手持如今的历史书领导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9-13 08:59:5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2

史书是人写的,难免主观,所以根本就没有真相。况且几经篡改,我们该信仰什么?我来帮您回答吧本人对哲学历史都比较有深入的思考,以下完...

假如有部分古人手持如今的历史书领导历史

史书是人写的,难免主观,所以根本就没有真相。况且几经篡改,我们该信仰什么?

我来帮您回答吧
本人对哲学历史都比较有深入的思考,以下完全手打,希望您能够尊重

您的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首先很欣慰现在有人能够做这样的思考,您真的很了不起
我只能在这里尝试性的讲讲---您也知道,说的太直接影响不好

历史的资料都是人来记录的----都是主观的----所以根本就没有真相

对于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就要问一个基础,却又十分复杂的问题----什么叫真相?
这个问题可以写上100万字都不在话下,历史上很多哲学家都做过深入的探讨

大多数哲学家得出了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认为 真相 是一种 可证明的,符合逻辑思维的,真实的信念,知识或者想法

但问题在于 历史学的记录很难符合这种表达方式
首先---历史的“真相”很难以被直接的证明---我们无法回到过去
而历史的“真相”也很难被模型化,来设计一个实验来判断---原因在于历史难以被数字化
更重要的在于历史书籍是人写的------而个人的主观思想会在文字上体现出来的
同一句话完全可以以不同的语气和语序来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这样,历史学本身就很难被称作是 能够发现 所谓 真相 的科学
于是,一些历史学家和哲学家 试图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论统一----认为历史的记录与研究仅仅是在预估范围上误差更大而已---而且不具备重复实验的可能---而方法论上和自然科学一致
他们这样试图证明 历史的记录 通过历史学家的逻辑分析 可以得出一些 模糊的 真相----相对自然科学来说误差更大一点而已

但是,问题在于----自然科学真的就存在 所谓的 真相?
您如果想到这个问题---就会发现问题远不是那么简单(这个问题本人写过专业论文)

首先,自然科学的基础在于数学,模型方法(建模)和测量
这三样东西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数学和模型是自然科学的表达方式----这意味着计算与公式的构建

而测量则是获得实际数据的方法-----问题在于数据---和史书一样----是人测量出来的
哪怕是再精密的仪器----人为的因素仍然会产生不确定性

那么,如果不依靠人的测量----比如用光来丈量长度或者速度,会得到准确的真相吗?

海德堡测不准定律告诉我们----光也做不到,如果用光来获得更为精确的空间位置数据---则速度的数据的精确度会下降

如果用光来获得更为精确的度的数据---则空间位置数据的精确度会下降

所以,就连光都是存在某种意义上的 “主观描述”的
可见,宇宙中并不存在 永恒的真理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时刻在运动的世界

这好比,经济预测只能依仗原来的数据,总是存在资料滞后的问题
我们观测遥远的星系的时候----光线都需要时间来传播回来---我们不可能在一个event 发生的同时---第一时刻就能获得关于其的一切

您需要信仰的是什么呢?
也许是逻辑思维

但是,不光数据的测量,历史的记录可以有主观
思维方式,模型的构建---也是主观的(这个论证起来很复杂,我写过一篇1万字的论文,有机会具体聊)

模型的构建不是纯粹的推理----而是一种跳跃式的,或者更直白的讲---就是一直巧合或者一个画家的绘画过程----很难有什么重复性,有着 太多的偶然因素

例如原子模型,弦理论模型---很多并不是所谓 科学的逻辑的产物
而科学家们却试图在这些模型被偶然的创作出来后
告诉大家----这些模型是通过一种合乎逻辑的方法来制作出来的
他们试图逆向推演模型的构建过程
仅仅是为了证明---我们和风水先生是不同的
实际上,模型完全是主观的产物
科学家和艺术家没有什么不同
而他们却在试图把 科学变成一种新的神

我上面扯了这么多
该回答您最后的问题了-----我们究竟该信仰什么呢

我告诉您我的答案吧----您应该信仰 “偶然”

偶然是宇宙间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频繁的东西
可以说一切都可以是 偶然的
偶然性 贯彻了这个宇宙,无外乎 所处的时空和位移不同而导致的偶然性的大小不同
也正是一个 偶然,能够让我有机会给您答题。。。

以上是一点点浅见
其实这不是一个历史问题---历史学家当然不会承认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枉然

最后,我用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回答

历史学家研究了一辈子得出的结论---仅仅是,古人的记载是正确的。。。

希望您能满意我的回答(估计不会完全满意的)
您这样善于思考的人不多了,希望能和您结交----别忘了加我好友
谢谢
史书是人写的,这些人有不同的背景与立场,代表了不同的阶级利益。 负责任的史官如实记录历史,也会有笔误或者记载有误的地方。不负责任的史官会在历史记录里有些篡改的。但是世界上并不只一部史书,不同的史书之间可以辨别、可以比较。是有可能还原历史真貌了。

而且历史不是用来信仰的,是品读之后去感悟的。你能了解的史实,感悟出道理,这就足够了。如果要更高的层次,应该是你从中得出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去信仰这个道理就行了。
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在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难免会有自己的看法,这也是正常的,我们可以看看别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就像和古人交流、对话一样!《史记》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司马迁爱憎分明,不然都写的像皇帝起居注,一路记流水账,毫无思想,毫无内容,也就没意义了!!
读史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作者对历史事件有限的记载,通过我们自己的经验来分析,一个正常的人会怎么做,而当时的人是怎么做的,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我所用!
你要明白,历史真相终归不会被假象淹没,史书不记得就是研究历史的最好资料,真正研究历史的人是要有证据的,比如考古,所以历史既然留下了很多的痕迹怎么会轻易被人为掩盖?
空穴来风也是有空穴首先存在的,历史及时是主管的,哪怕是谎言也是有真相存在的,但很多的有时候是存在于谎言之中的真实。
读史,窃以为,就是不带感情色彩的看书,自己读,读得多了,就能自己发现一些真相,有些时候不能准确把握的但是属于自己体悟到的就是属于自己的真相,人是复杂的,真相或许本来就是一种不确定的表达而已。
还有呢,我看到类似于伍子胥托儿那种故事的时候还是很激动的,哈哈
历史,本就是一种参照,是先祖们的智慧。读史,就是获得自己的智慧,在继承先祖经历的基础之上。
打酱油经过、、、、、

开卷考试,历史书上部分是自己整理的笔记,外加上课笔记。有些我怕我会记错,就自己添了笔记,算作弊吗?

我没有加便签条什么的
开卷考试,自己写笔记上去是不算作弊的,只是不能带电子产品。
开卷考试,自己做笔记,不算作弊啊

历史一道题

东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rnA老子B庄子C王充D韩非rn知道是王充rn有典故吗他是谁
王充
看历史书去
他提出不信鬼神吧,具体记不清了
麒麟送子
材高知深:材:通“才”。知:通“智”。才能出众,智慧高...
http://www.kpcn.org/tools/CHENYU/index.asp?action=search&keyword=%CD%F5%B3%E4&Submit=%CB%D1%CB%F7
这个上面全是他的典故了
孤儿王充自幼喜读书,且过目不忘
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王充小时候是孤儿,在乡里以孝顺被称赞。后来到京师,在太学求学,跟一个叫彪的扶风师学习。王充喜欢读书,而且无书不读,没有特别的限制。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很熟悉。
浙江精神的传承——从王充讲起
王充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也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在今天具有国际影响的伟大人物。章太炎说:“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至于今,亦鲜有能逮之者也。”胡适评价其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王充是我们浙江上虞人,生于东汉初的公元27年。

作为思想家,仅用“伟大”来形容王充是不够的,还要冠以“特别”两字。他的著作《论衡》问世近两千年间,始终是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肯定、赞美、叫好的评语与非议、批判、攻击的声音,长时间纠葛在一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句精彩的概括之言:近2000年间“攻之者众,而好之者终不绝。”《论衡》这本书,在历史上既是思想武器又是思想靶子。每当官方意识形态弊端百出,社会面临危机的时候,士人学子便高举“实事疾妄”大旗,寻求思想解放,创建新的学说。而当统治者坐稳天下,需要强调纲常秩序时,又往往把《论衡》看作异端和思想领域的洪水猛兽,历朝历代都有大张伐挞的。最有意思的是乾隆皇帝,原来是慕名读《论衡》的,但在看到《问孔》、《刺孟》这些篇章后,便龙颜大怒,朱批了一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乱世惑民”。幸亏王充早已入土,否则单凭这几条罪名,就非株连九族不可。

传奇的人生
王充作为一个思想家,在中国古代史上,其学风之独异,思想之另样,几乎是前不见古人,后罕有来者。他观察事物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乃至判别是非的尺度,都与主流文化很有些不同。在王充之前,浙江这个地方还没有出现过全国一流的大思想家。

王充的祖上是河北邯郸人,那是个盛行慷慨悲歌之风的地方,因戍边有功,“封会稽阳亭”。但到绍兴后很快就家族没落,四处漂泊。直到王充的父亲找了位越女结为夫妻,才使得王家在上虞章镇安居了下来。

王充大概是遗传了母亲的基因,十分地好静不好动。其性格以今天儿童心理学的说法,多少有些自闭的倾向,即深深地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之中,对感兴趣的事物有着超乎寻常的洞察,对其他则不理不睬,视若无物。有着这种性格特征的人,存在着两种发展可能,一是无突出才华而又拙于交际,不合群,难免面临落寞而沉闷的人生;二是不善交际但于学问专心致志,达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深度。王充有幸成为后者,所谓“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王充很早就在学习上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天赋,先生们都对他刮目相看。王充不但书读得好,还是个懂事早熟的孩子。他10岁左右的时候父亲突然去世,少年王充陪伴着寡母,担起家庭责任,赢得了“孝”名。当然,少年丧父也对他形成敏感、坚忍、孤傲的性格有一定影响。这一点,与他后来的同乡鲁迅颇有相似之处。

越地文明的特质
王充从出生到十六七岁经馆读完,在接受正式教育的同时,更是受到越地民风民俗潜移默化的浸润。不要小看这一点,那时浙江的文化与北方、中原文化的差异,比现在大得多。浙江这块土地上文明的起源,属于独立生长的一支,而且一直是在与水患的抗争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大禹这样一位治水英雄就成为越人共认的始祖。

水患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越人,养就与中原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原地广人众,一代代繁衍形成大家族,培养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礼文化,制定了一套讲求形式的繁文缛节,重冠服礼器。越人生存环境险恶,始终存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靠打拼求生存,没有闲功夫讲求形式上的礼仪,一切习俗都从方便生活和劳作出发,“断发文身”、“不冠”等为“越之国俗”。越地的冶炼技术曾领先全国,越王剑就是明证。而从越地出土的铜、铁器中,“田器尤多”,却几乎没什么礼器和乐器,更多的是和实用、功利相联系。

另一方面,越地水网密布,湖泊相连,稻田被分割成不相连的小块块,所谓“陆事寡而水事众”,劳动的组合方式主要为个体家庭。我在《论衡之人———王充传》中,将越文化的特质概括为这样四句话:务实求真的认识方式、尚功趋利的价值取向、崇神重情的精神依托、特立独行的主体塑造。

幼时的王充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化“磁场”中,其思维方式、文化理念、气质品德、行为习惯……无不受其熏陶、习染。

开辟求学问道新天地
当王充从经馆毕业后受推荐入京师洛阳太学时,实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千载难逢的思想文化机遇。此刻,越文化经几千年发展到了需要总结的时候,而随着汉代中原文化的南下,越文化面临被稀释、淡化的危机。这个少年天才,已深得越文化之三昧,北上求学,又有了两种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机会,他的整合与创新能力在历史文化交融中光芒四射。

王充求学洛阳,时逢汉代学术的成熟期。汉代思想是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整合期,推出了很多了不起的成果,像《史记》,可谓千古绝唱。但这个整合的结果,却从多元归为一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王充的视野不限于儒经,他在坊间广猎诸子百家,“以子证经”也是他的一大治学方法。他还将目光投向自然万象,开阔视野。这种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以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证实一说的治学精神使得他得以汲取、综合南北学术之精华,开辟出求学问道的新天地。

他一生最大的成果,就是《论衡》的写作。从《论衡》看,当时知识所涵盖的学科几乎全部涉及,所谓“尽知万物之性,毕睹千要之道”,达到他那个时代科学思维的最高水平。《论衡》关注民间百姓关心的问题,既努力汲取源自实践的真知和丰富生活的实例,也匡正民众受多方局限所形成的愚见和陋俗。从这一要求出发,《论衡》吸纳并展现了民间语言的生动活力。

《论衡》一书,以怀疑、批判精神为武器,以实证、科学方法为基石,成为当时理性精神的光辉代表,集中到一点,就是在居统治地位的价值判断思维之外,另立了一种事实判断思维。

激扬主体的文化精神
对于浙江文化精神来说,王充无愧为继往开来的人物。自王充始,中国的学术网络中,有了一支被蔡元培先生称为“南方思想”的流派,也就是今天学者说的“实学”。在南宋,造就了以叶适、陈亮、吕祖谦为代表的事功学派;在明末清初,催生了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为代表的浙东学派;在清末民初,又在章太炎、蔡元培、王国维等大师身上发扬光大。这些学者时代不同,面临问题有异,但他们治学问道,都与王充一样,服务于一个目的:“冀俗人观书而自觉”,走出迷信、盲从的可悲境地,激扬主体,做个具有理性头脑,能够超越世俗文化桎梏而表现出“力独多矣”的创造者。

浙江学人一次次冲破“不撄人心”的文化网罗,塑造了一个个具有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的生命主体。王充对文化思想的影响主要分四个层面,可概括为“自主、从实、明理、合道”。记得前几年总结的浙江精神有十六个字:“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两者多有吻合,这也说明王充身体力行所体现的文化精神与浙江人今天的气质是一脉相承的。

自立:王充精神的出发点
王充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最高层面为“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受各方条件局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进入主体高扬、自由创造的状态,是件难之又难的事。汉代官方的意识与民间的俗论,无不崇圣言、守陈说、信鬼神,大大束缚、扭曲了人们的思想认知能力,甚至构成了一种惰性的思想文化导向。

王充文化精神最具光辉之处,就是将人们不受约束的自由思想、独立判断,视为“天道自然”的组成部分,打破了人为的精神樊篱,为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南宋的事功学派秉承了这种精神,当“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席卷全国,为统治当局推崇、推广的时候,却在浙江遇到了非议和挑战,不与苟同的“义利并立”、“以利合义”的事功学说,在全国的学术格局中,隆起了一支声音别样又自成体系的浙学。明清之际,在全国率先向传统理学发出批评、掀起启蒙思潮的,又是黄宗羲为首的浙东学派。

这种自主创新的精神,长期以来影响、浸润着浙江人民,构成了一种文化基因与基本素质,在近几十年的体制转轨、发展经济中充分展现出来。浙江的工业基础本来十分薄弱,曾在全国倒数第三,浙江人不等不靠不要,不去搞什么“跑部钱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大胆地突破计划体制的框框,创造了许多全国之最,奠定了浙江市场大省、经济大省的基础。

上世纪90年代,温州遭遇到一次台风灾害,我去当地采访,当时中央慰问团也在。他们很感慨,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当地人都在埋头干活,不怎么理他们;问起来都说,总要自己解决的。用温州的“四自精神”来说就是:“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强不息、自求发展。”

从实:王充精神的思维方式
王充精神第二层的内涵为“事实判断”的思维方式。后世的南方之学和浙江学人,之所以在中国思想史上异见迭出,主要得力于这种优势,虽然他们的具体观点各有千秋,但“事实判断”思维为他们所共同把握。这反映着认识世界的科学眼光。

胡适先生说,“科学方法的第一步是要能疑问。第二步是要能提出假设的解决。第三步才是搜求证据来证明这种假设。王充的批评哲学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倡这三种态度———疑问、假设、证验。”这不仅对学者治学不可或缺,对普通民众来说,也是认知方式的另一种引导。

历史上的实学之风到了近现代,与现代科学精神结合后,迸发出新的光辉。清末民初,浙江文化大师和科学家层出不穷,实绩斐然。1948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选出了81名院士,浙籍占19名,为全国之冠。现在的两院院士,浙江人也是最多的。这些人除了天资聪慧外,就得力于实干。

这些拔尖人物的大量涌现,说明他们生长的土壤有吃苦务实的营养。这一点,浙江人民在近20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脱贫致富,什么苦都能吃,什么脏活、累活、苦活都肯干,忍辱负重,毫无怨言地从事一些北方人所鄙视的艰苦行当。当时有一句话:“走遍千山万水,说遍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经千难万险”,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温州城、义乌路、台州街星罗棋布。

明理:王充精神的实际操作
王充理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要把事物内在的道理搞明白、说清楚。他生活的年代,除了尊经崇儒外,就是迷信流行。对于林林总总的民间习俗,王充以“疾虚妄”的态度,逐一剖析。

改革开放之初,这种明理的素质帮了浙江人大忙。当时“姓资姓社”还是个原则问题,个体、私营经济受到了非议。我在采访中发现,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个体户,对邓小平理论比我还熟悉,运用更加自如。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件事。当时雇工人数,7人上下是条“天规”。7人以下属个体,没有剥削的,7人以上属私营企业,是有剥削的。1986年左右,北京来了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会上偶然说到,这是马克思随手举的例子,本意不在于说明是否存有剥削。温州人如获至宝,第二天采访,我就听那些小老板像传达喜讯一样,逢人便讲。这条禁忌很快就冲破了。

我注意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浙江省的各级政府不断地在总结经验,重视理论指导,而一拨拨企业家也都喜爱发表看法,每年全国人代会上,浙江代表团总是关注的焦点。这就是明理的素质在起作用。

合道:王充精神的理想境界
王充最高的理想境界叫做“天道自然”,“无为而治”,但他也认同儒家“善政”的价值目标。不过,他对“善政”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些圣贤设想以儒家价值教化万民,从而达到齐世划一的和谐境界。王充对“德”与“法”的关系重新给予了思考,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之道:“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

任何治世,首先应将“谷足食多”作为第一要务,“仓廪实”而“礼义之心生,礼丰义重,平安之基立矣。”而经济兴旺,国力强盛,才能有足够的军力外御强敌,使得“百姓宁集”。“德”与“力”的二者兼顾才是和谐社会的根基所在。

浙江历代的思想家都对和谐社会有执着的追求,在民间更有真实的实践。我到过东阳的卢宅。这个延续了数百年的文化世家,按照和谐理念,构造他们的家族。家风之好,数百年不堕,让大多数“富不过三代”者愧对。这不是“求道”的实践吗?

继承传统与超越传统
前面讲了许多浙江精神传承、发展的情况,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也是我们今天的浙江人颇为自豪的事。接下来,我要谈谈在对待历史文化精神方面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目前流失严重,继承远远不够;二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更要注重汲取现代文明乳汁。

多少年来,讲文化就是提倡大众文化,为什么不引导大众口味趋于高雅呢?流失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的问题是超越传统,面向整个世界汲取文明成果。

历史文化传统有宝贵资源,但传统并非尽善尽美,也不是灵丹妙药,能包医现今的所有问题。现发展阶段上所暴露的一些问题,恰恰是传统文化所欠缺的东西:秩序、理念、公民责任和契约意识等等。越过小康阶段后,还是靠投机钻营,假冒伪劣,哄抬炒作,见钱就赚,什么钱都敢赚,显然不合时宜。

浙江要与时俱进,重点就是要塑造秩序、契约意识和公民责任这种现代精神。这是对浙江精神最好的发展与弘扬
王充的哲学思想
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天自然无为"
王充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他认为万物是由于物质性的"气",自然运动而生成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生物间的相胜是因为各种生物筋力的强弱、气势的优劣和动作的巧便不同,并非天的有意安排,天不是什么有意志能祸福的人格神。
(二)"天不能故生人"
王充认为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物也;物,亦物也",这样就割断了天人之间的联系。他发扬了荀子?quot;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说:"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他认为社会的政治、道德与自然界的灾异无关,所谓"天人感应"的说法只是人们以自己的想法去比拟天的结果。
(三)神灭无鬼
王充认为人有生即有死。人所以能生,由于他有精气血脉,而"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他认为人死犹如火灭,火灭为何还能有光?他对于人的精神现象给予了唯物的解释,从而否定鬼的存在,破除了"善恶报应"的迷信。
(四)今胜于古
王充反对"奉天法古"的思想,认为今人和古人相"齐",今人与古人气禀相同,古今不异,没有根据说古人总是胜于今人,没有理由颂古非今。他认为汉比过去进步,汉在"百代之上",因为汉在"百代"之后。这种见解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
我考导游的时候书上有哎,是王充。论衡一书就是阐述唯物主义的.
王充,排除法就行了,另外三个都是战国的。

中国的古人还写了哪些历史书籍

中国的古人还写了哪些历史书籍
关于正史的都说烂了,比如史记啊,比如二十四史啊。但是如果想要了解历史的话,感觉 隋唐演义 或者 清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 都行,而且都是白话的。
包括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晋书,旧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辽史,金史,宋史,元史等在内的二十四史,还有吕氏春秋,左氏春秋,还有很多。
《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春秋左传 春秋公羊专 春秋谷梁传
吕氏春秋
还有很多野史
只不过无法考证罢了
主要可分为三大类1、纪传体:《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
2、编年史:《春秋》《资治通鉴》等
3纪事本末体:《通鉴纪事本末》等
还有关于史学理论的《史通》《文史通义》等。其他的还有数量众多的史论、史评等。
本文标题: 假如有部分古人手持如今的历史书领导历史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615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清朝这么不受人待见?历史学领域有哪些笑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