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这么不受人待见?

发布时间: 2021-09-13 08:41:0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0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两百年以上的大一统王朝只有西汉、唐朝、宋朝(南北宋)、明朝和清朝,其中,西汉、唐朝、宋朝和明朝时期...

为什么清朝这么不受人待见?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

两百年以上的大一统王朝只有西汉、唐朝、宋朝(南北宋)、明朝和清朝,其中,西汉、唐朝、宋朝和明朝时期的统治者都是汉族人,唯独清朝时期的统治者是满族人。

作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人们谈到清朝,总是下意识就会想到剃发令、文字狱、闭关锁国、以及各种不平等条约等等这些,仿佛清王朝就是愚昧落后、丧权辱国的代名词。

甚至夸张到连张廷玉所修的《明史》都被贬的是一文不值

就好像这个曾经盛极一时,人口众多,疆域曾经达到1300万平方公里的帝国,自始至终就真的一无是处。

其实这些观点一方面是受到美国部分学者标榜的所谓“新清史”的影响。

“新清史”论争起于1996年罗友枝当选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主席时对何炳棣《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一文的批评及何炳棣的反驳。

早在1967年,何炳棣在美国亚洲研究学会的一个小组会议上,发表了“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一文,刊载于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亚洲研究学报》)文中大致论述了清朝的

疆域:历代中国的疆域,基本上是以长城以内的本部十八省为主,汉、唐、元疆域虽扩及中亚甚至更广阔,但都不能维持长久。只有清朝,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努力经营,将长城以外的东北、蒙古、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纳入实际统治的版图,结成一个以汉、满、蒙、回、藏、苗为主的多民族国家,从而为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及1949年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继承。

人口:传统中国官方人口总数,汉唐以前不过六千万,宋、明才超过一亿多,至康雍乾太平盛世,全国人口爆增,道光末年已增至四亿三千万,到1960年代后期中国人口已达七亿。

以及制度:清廷由于采用制度性的汉化政策,以程朱理学为汉化政策核心,有利于满族八旗封建政权向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演变,同时传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到清代趋于成熟,区域间经济与社会的整合,达到历史上的新高。

因此,何炳棣认为清代是中国历史上征服最成功的朝代。

到了1996年罗友枝(Evelyn S. Rawski)当选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主席时的就职演讲

Presidential Address:Reenvisioning the Qing:The Significance of the Q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再观清代: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刊载于1996年11月出刊的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亚洲研究学报》)

文中罗友枝撇开何炳棣的其他主题不谈,唯独就“汉化”这个主题单独拿出来讨论其认为清朝能够成功统治近三百年,主要原因并非“汉化”,而是在于清朝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文化政策,将清朝打造成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明确强调了“清帝国”与“中国”并非同义词。

但是对于何炳棣《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一文中的基本论点就是满族创造了一个包括满、汉、蒙、回、藏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国家,直接选择忽视。同时何炳棣还质疑了罗友枝在讨论中国历史文化时,只强调少数的3%的民族,而放弃对97%的汉族及其文化的关注,这样的论述怎么站得住脚?

但是对于何炳棣的质疑,罗友枝并未回应。虽然二人的争论就此结束了,但是却引起了学术界的巨大反响。不久之后,“新清史四书”:《清代宫廷社会史》、《半透明之镜》、《满与汉》、《满洲之道》陆续出版。

“新清史”四书

《最后的皇族:清代宫廷社会史》(The Last Emperors: A Social History of Qing Imperial Institutions)

罗友枝(Evelyn S. Rawski)

《半透明的镜子:清代帝制意识形态下的历史与认同》(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柯娇燕(Pamela Kyle Crossley)

《满与汉:1861-1928晚清和早期共和国族群关系和政治权利》(Manchus and Han: Ethnic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Power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1861-1928)

路康乐(Edward J. M. Rhoads)

《满洲之道:八旗制度和中华帝国晚期的族群认同》(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欧立德(Mark C. Elliott)

到了2004年,卫周安在《激进史学评论》(Radical History Review)中全面评述“新清史”,“新清史”学派正式成形。

其实“新清史”主张的就是大肆攻击清朝,强调清朝统治中的满族因素,极力撇清清朝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满族不是中华民族的成员,是来自境外的野蛮民族”,这些言论其实根本就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些所谓的“学者”根本就不是从纯粹的学术立场去研究清史的。这些学者的观点往往超出纯粹的学术研究范畴,从而表现出及其鲜明的政治倾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报》和《中国社会科学网》,就曾经发表多篇文章,直指“新清史”的学术问题及其隐涵的政治主张。

其实,如果大家有机会能接触到罗友枝的《再观清代: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这篇文章的原文的话,你只要大致撇一眼就能看到文章中的政治倾向是极其鲜明的,你都不用细看,都能感受的出来,让人很难相信她是在进行纯粹的学术讨论。

还有“新清史”所谓的严谨的学术立场,根本就是滑天下之大稽。举个例子来说,按照那些“新清史”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研究清史必须运用满文、蒙文等内亚民族史料,从不同语言类型的“新史料”才能看到一些过去看不到的事物。甚至有人极端地提出:不识满文就不能研究清史。

但事实上呢?

以罗友枝为例,其著作虽说引用大量未刊的档案史料,但却都是汉文史料,根本就没有她主张的满文史料,其余的“新清史”学者也是要么全文不涉及任何满文史料,就算有也是以早已广为利用的《满文老档》为主。

还有一些学者,比如说欧立德,其著作确实引用过一些未刊的乾隆朝满文朱批奏折,但这些奏折早在该书问世前就已经被译成汉文。

也就是说,这些“新清史”学者的著作其主要依据史料仍然是以“汉文”为主。

而反观中、日学者,本就一直致力于运用运用满文、蒙文、维吾尔文等内亚民族史料研究历史,尤其用满文史料研究清史。而且随着《满文老档》、《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等陆续翻译印行,其他的满文史料也在编译当中。

这些所谓的“新清史”学者,慢慢的变得越来越精通中文和日文了。

其实,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报》和《中国社会科学网》,就曾经发表多篇文章,直指“新清史”的学术问题及其隐涵的政治主张。

因为如果按照“新清史”的观点,不要说清史了,连同中国通史都将重新改写,其心可诛;

另一方面部分人就是很典型的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误区

历史虚无主义就是一种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不加具体分析而妄加否定的思潮,他们习惯并乐于孤立、片面、静止的去看待历史,喜欢制造一种历史不可知论的氛围。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的前进。

人类是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前进的。当我们学会抛开浓烈的情感色彩,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和历史人物,就会领略到历史早已昭然于世的种种智慧,以及那些偶然之中所蕴涵的必然,这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标题: 为什么清朝这么不受人待见?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615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有哪些我们至今无法做到但古人却做到的事情假如有部分古人手持如今的历史书领导历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