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之前的国君对秦最后统一天下都有什么贡献?
秦人从最初给周王室养马到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我觉得以下几位国君对秦的贡献非常大,分别是秦襄公、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和秦昭襄王。
秦襄公
公元前771年,犬戎进攻镐京,袭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并护送周平王东迁,因此被封为诸侯。而且周平王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并开始了东进。
秦穆公
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在位38年,招揽人才,东征西伐,东面被晋国压制的抬不起头来,转而向西讨伐戎人,“灭国十二、遂霸千里”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石。
秦孝公
他是秦国发展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在位期间任命商鞅,通过一系列变法使秦国开始富强,尤其是军功授爵制使“秦人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后来周显王派使臣赐予秦孝公霸主的称号,诸侯各国都派使者前来祝贺。要知道在此之前东方诸侯国会盟都不通知秦国的,韩昭侯甚至亲自前往秦国与秦孝公签订停战盟约。
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是秦国第一王,史书评价他在位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秦武王
他虽然在位只有3年,但他力排众议打下了韩国的宜阳,拔除了东方国家阻止秦国东进最为重要的屏障,并以此为基础在河东筑城,拉开了秦国挺进中原的序幕。
秦昭襄王
他在位期间秦国继续扩张,并打赢了决定秦国命运的长平之战,从此以后东方六国再无力与秦国抗衡,最后顺道灭了周朝和西周国。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基本扫清了障碍。
对于秦来说,秦国的历代君王都为统一作出了什么贡献?
当战国开场的前后,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算是最不强大的一国,公元前428年以来,四十多年间,它的政治超出了常轨,大权落在了乱臣手中。在这一时期,有一个君主被迫自杀,一个太子被拒不能够继位,另一个君主和母后一同被杀,沉尸深渊。
到了献公时期,他追随秦穆公的霸业。他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83年,便把国都从雍东迁到栎阳。他恢复军权,整顿军队,两次打败魏国的大军。但是秦国更基本的改革,更长足的发展,还要等待他的继位者秦孝公和一个来自魏国的贵族少年公孙鞅。
秦孝公即位后,下令访求贤者,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来到秦国。孝公三年的时候,秦孝公采用商鞅的计策颁布第一次的变法令,这法令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刑法的加严加密,百姓以十家或五家为一组,如果一家犯法,其他同组的各家都要连同告发,知情不报的受腰斩之刑;告发本组以外奸恶的与斩敌首同赏,藏匿奸人的与降敌同罚。
二是富强的新策。凡是不做耕织的农民,收为公家的奴隶,努力耕织多致粟帛的人民免除徭役;家中有两男以上不分居的纳加倍的人口税,私相斗殴的分轻重进行惩罚;非有军功的人不得受爵;服饰、居室和私有的田土奴婢的限度,按照爵位的高低相区别,因此没有军功的人即使非常富裕也不能享受。
新法施行十年后,秦国人民富足,国家富强,盗贼绝迹,百姓从诅咒转而歌颂。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继位,即秦惠文王,他虽然把商鞅杀死了,但是仍然采用商鞅的政策。在这一时期秦朝不断东进,声势浩荡,六国已经都被证明已经消失了单独抵抗秦国的力量。
到了秦昭襄王时期,在公元前288年,他联合齐国国君,同时把尊号升高一级,秦王为西帝,齐王为东帝,这个授议隐隐有齐国和齐国平分天下的意思了。公元前284年,七国联合楚国、三晋、燕国,大举伐齐,在此后的几年中,齐国已经被柔躏得体无完肤,一直到它灭亡都是“闭门养疴”的时期。此后秦人趁热打铁的去吞并其它六国。
但是秦昭襄王以后,继昭襄王的两个君主,一个只在位三日,一个只在位三年,最后秦王嬴政又以冲龄践位,政权暂时落在了母后和权相手中。
在嬴政打倒了吕不韦,收揽了秦国大权以后,便开始图谋六国,这时候六国早已经消失了,单独抵抗秦国的力量。他采取臣下的建议,派人贿赂各国的大臣,来破坏他们本国的计谋,此后六国确实不能够合起伙来抵抗秦国。
首先被灭国的是韩国,在韩国灭亡后九年之间,嬴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一东征,先后把其余的五国都灭了,这五国的君主能够得上说抵抗的招架也没有。秦王嬴政在位的第二十年六国既灭,于是秦王以一道冠冕堂皇的诏令收集五个半世纪的混乱局面,同时宣告新帝国的成立。
秦孝公,实施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发展,国富民强,秦昭襄王,任用白起为将,军事力量占有压倒性优势,秦庄襄王,任用吕不韦为相,期间攻取宜阳、成皋、荥阳军事重镇,为后来马踏中原做好准备。
都做出了相应的贡献,有的是在绝境中努力保持了秦国的基业,有的是为亲过一统天下打下了基础,几代秦王都有不少贡献。
首先是秦昭襄王进行变法使秦强大了起来,最后秦国的历代君主都在削弱六国最后使得嬴政一统天下。如果没有这些前代君主的贡献,嬴政也不可能统一六国。
秦国历代君主都是在商鞅变法所奠定的政治制度基础上不断发展的。他们不断对外扩张,吞并其他国家的领土,让秦国的国土不断扩大。
秦始皇能一统天下,秦国哪位君王的贡献最大?
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也许每一个人心里都会有自己的答案。首先,奋六世之余烈,至始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寰宇之内,皆属秦土。秦国国君是七雄中的佼佼者,孝公用商鞅变法,惠文王使张仪连横及东出,武王克宜阳,昭王大半辈子为秦国征伐奠定统一基础,此四位,可谓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大功劳者,但是我最佩服,贡献最大的秦王应该是秦孝公。主要是因为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才有了秦统一天下这样的局面。因此秦孝公的贡献最大。
首先,秦孝公是位伟大的雄主,秦国在孝公之前上百年都被魏国压制,不仅丢掉河西,而且国门大开,秦国几世内耗,战国初年秦国已是七国之末;虽然孝公也没能收复河西地区,但孝公的无论内政外交均有亮眼表现。在秦国穷弱时期,孝公发动求贤令引进人才,且求贤令也是秦孝公的一大手笔。"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样的魄力也是同时期的战国其他国君所没有的,卫鞅对于治国方略有着无与伦比的洞察力,变法期间孝公敢于对权力放手,让商鞅去大刀阔斧改革而自己隐居幕后,最终实现了"商鞅变法"。
另外,秦孝公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权谋,在献公死后能从争夺河西的既定国策中摆脱出来,而群臣均无异议;商鞅变法时,能将权利不漏声色的交接在变法派的手中。
总而言之,秦孝公所重用的商鞅进行变法,这是秦国由弱变强的开始,他是历史的开创者,因为他也没有任何历史经验,变法的前景一片未知,而后面的秦国国君都是沿着他开辟的的道路前行的,这样才有秦国横扫六合的壮举。因此秦孝公对于实现六国统一的贡献最大。
始皇帝能够一统天下,是奋六世之余烈的结果,而其中贡献最大的莫过于秦孝公赢渠梁,他重用商鞅进行变法,使得秦国由一个西方贫弱之国逆袭成了虎狼之强秦,从此秦国越来越强大。
嬴稷,他创建的秦国,然后悄悄的让白起代替了王龁,大将白起带领将士战胜楚国,赢稷的贡献最大
秦孝公嬴渠梁 ,因为在他的管理下秦国才逐渐强大起来,百姓过上好日子,为秦国接下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秦昭襄王是秦国一统天下贡献最大的君王,也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秦昭襄王嬴稷因为曾在燕国当人质,受尽苦难,塑造了他隐忍的性格,他登上王位,有长长的40年时间都有宣太后把持朝政,可见他是多么能忍耐。
秦国一统天下六代帝王功劳谁最大?
秦武王 嬴政得益于文臣武将,还有用人之明。然而只有这些,就能独霸九州吗?还得从历史上来看待这个问题。是历史的选择还是另有他因? 只用了十年摆平六国,统一天下,都在强调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为什么是大趋势呢?我想:什么是历史大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动向,包括一个历史的必然和偶然性。这是历史必然有两层含义,一七代明君,二代代重才。这构成了必然。七代没有一个昏君;代代重才,没有一代不重用贤才,这些不简单。这个必然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 秦历史上,一共有六百多年三十多君王,最后七代最密切,孝公面临的使命是变法图强,当时并不是最强的国家,必须让自身强大。这是打破困境的唯一出路。孝公抓住的是这个,完成了应该承担的使命。 惠文王时期,秦国强了,其他六国嫉妒了,六国有识之士想法对付他用合纵策略。惠惠文王是打破六国合纵,就是联横。 秦武王只有三年,举重砸死了,也有作为,名言“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想看看周天子的王城。这时比较强大了,使命是抓住东进中原。前311年派人率领攻打韩重镇宜阳,陕西通河南的唯一通道。秦武王派使出使魏国,联手攻下宜阳。才能兵出函谷关。这关键。甘茂是有才之人,让副手告诉秦王同意联手了,虽然同意,但不能打,功劳就全归你了。召见甘茂,说了三件事,一曾参杀人,这是一个贤人,有一个同姓同名人,曾杀人,给母亲报信了,她知道不会,不理;第二个、第三个来,仍报告,逃了。甘茂告诉秦王,隔不住三个人说。我不是秦国人,我来打天下,你想想会有人在背后说我坏话,我没有曾参之贤,你也没有母亲那样信任我,那哪能打得下来。二是张仪无功。他主张合纵,没有人认为他有功,都认在王身上。三文侯烧信。魏文侯派一大将乐羊打了中山国三年,灭了,回来高兴不得了,一见魏文侯,把一筐告状信抬出来给他看。魏文侯不告诉他,支持他,他明白这功劳不仅仅是自己的,跪地说,“主君之力也”。如果得不到信任,能干成点什么?讲完三点,我敢打下来吗?一年打不下来,会有多少人说我坏话,我还能活吗?秦王明白了,订盟约,谁我告状我都不信,打了五个月,没打下来,秦武王收到一大堆告状信。要求撤兵,回信,增兵,拿下来了。秦军可以兵出函谷关。完成了历史使命。 第四位昭襄王功劳更大,在位五十六年。占压倒优势,继续东进,为统一奠定基础。先用魏冉,后用白起。白起斩首二十四万,长平活埋四十五万。不断用兵,基本摧毁六国生力军。甚至能灭六国。可惜没听白起的话。 孝文王在位三天死了,无功无过。 庄襄王异人,在位三年,时间也短,干了两件大事,重用吕不韦,夺了地建东郡。连接齐国切断南北合纵的通道;利用赵燕矛盾占领赵土,削弱赵国。 嬴政时期,不失时机地发动六国战争。十年完成使命。 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七位国君没有一位犯过大错,都有使命感,完成自己的历史重任。这不是有意挑的,根据秦制度,有些是兄终弟及,有些是父死子即。比如,太后与魏冉把昭襄王推上了帝位,这是偶然的。他也能活,安国君也是偶然性。异人继位,也是偶然,不是吕不韦,他也不行。几乎每个都是偶然地当上了。没有一个必然的。但是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昏,都是明君,了不得。贾谊说过,《过秦论》中说,奋六世之余烈。继承了前六世的功业,到第七代连续努力得以统一天下。代代明君,不简单。 代代用才,这是第二点。都重用了人才。秦孝公用了魏商鞅,这是人尖。武王用了甘茂,楚国人。昭襄王用魏国人范雎。庄襄王用魏人吕不韦。嬴政用楚人李斯。不但是明君也用了当时顶级人才。太了不起。形成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历史必然。 就是这两个原因导致国家蒸蒸日上。 杜牧曾给过答案,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与六国有没有关系呢?偶然性包括六国犯错误和秦的偶然性。六国犯的错误帮了秦的忙。六国犯了什么错误呢?三家分晋,强大统一的晋分成了韩赵魏,不出函谷关就压根不会统一。分裂了,给秦国提供了多大方便呀。要是三家分秦,会统一吗?正当秦苦苦挣扎时,一分为三,这是天助秦。 第二,赵国盛衰,赵国本特别强大,赵武灵王甚至想灭秦,但前明后暗,想一分为二,导致沙丘政变。自己饿死了,这样的人没出现在秦,而在赵,中反间计,废廉颇用赵括,后杀李牧,那么多错误,秦得到许多机会。帮了秦的大忙。 再说韩的悲剧在韩非出生得晚,亡国时才出生,早点比商鞅厉害,法家集大成者。韩王重用他,他强大起来就封死秦国。魏呢?历史偏爱过他,但自己错过了。李悝变法,第一个强大,两次战败,顶级人才吴起孙膑,商鞅,都是顶级人才,全走了,剩一个信陵君率领大败秦军在前247年,这是秦始皇即位,如果还活下来,够秦始皇吃的。竟然被罢职,沉迷酒色而死。假如活下来,秦不容易。历史给了魏机会,却错过了。再也没有了。 燕国,微不足道,但可是第一充分享受远交近攻的所有好处,秦不打他,但他弱齐五年,齐弱了,秦对手被燕折腾了。疲赵,不让他休息,赵撑不住了。无事生非最后该他死了。 楚国,不思变法,政治腐败,庞大国土亡国了。 齐国,也可惜。愍王灭宋,滥用武力又不用武力,国策错误。 六国出了多少错呀,没一国不犯致命错误,所以六国都无可奈何了。六国都是秦N倍,都一一被灭,当你犯错误时就是给对手最好的礼物,秦始皇统一是两大因素造成的。一是秦代代明君代代用才,一个是六代代犯错误。所以说,秦统一是历史必然。又怎么经营呢?
秦国那一个国君,给秦统一中国的贡献最大?始皇帝出外!
匿名回答的不来,复制的自觉!分我多的是!秦国在秦惠王朝是一个大发展时期,不仅打通了中原通道,而且夺取了魏国的河西郡和上郡,攻灭了巴蜀,占领了汉中,使秦国的领土面积骤然扩大了数倍。更重要的是,巴蜀、汉中与秦国的本土关中一样,是当时第一等的良田。
秦惠王虽然车裂了商鞅,但商鞅的法令却没被废止。因此,秦国的崛起并未因秦孝公和商鞅之死而中断。秦惠王不因人废法,实为过人之举。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经历数代君主的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使秦国从一个积贫极弱诸侯岂觑的蛮夷之国发展成为春秋战国中的第一强国,而支持本次变法并要求后代延续法治的是秦孝公,就是因为秦孝公的卓识远见才使秦国有机会屹立于强国之列,最后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因此我个人认为对秦国贡献最大的当属秦孝公莫属。
蒙恬
秦孝公
本文标题: 秦国统一中国,说说每一代君主的功劳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564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