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玉米怎样传入中国,西方的学者有不同的推测。有人以为玉米是由阿剌伯人从西班牙带到麦加,由麦加传到中亚细亚而...
玉米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艺蘅的《留青日扎》(1573年)。实际上我国各省府县志中保存着丰富的有关玉米的记载。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影视剧中穿越的食物,玉米明朝才传入中国,挂面宋元时期才出现
关于玉米传入我国的路径与时间,学术界长期存有争议。有人认为最早的记载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甘肃《平凉府志》
宋朝分北宋、南宋,都早于十六世纪,所以没有玉米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玉米的
明朝。
明代时期,我国历史文献才有对被称为“玉蜀藜”的玉米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的时候是1531年,而这一年份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所以有很多专家学者推测玉米是经过哥伦布之手,才有机会传到世界各国的,当然也包括中国。而且不到两百年,玉米已经在我国二十几个省份中有广泛地种植了。
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玉米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
扩展资料:
玉米发源地
有一种说法:欧洲文明是小麦文明,亚洲是稻米文明,拉丁美洲则是玉米文明。而墨西哥及中美洲,正是玉米的发源地,据考古发现,早在1万多年前,这里就有了野生玉米,而印第安人种植玉米的历史也已有3500年。
考古学家已经在普埃布拉州特瓦坎谷地发现了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1540年之间玉米文化的遗迹,表明古印第安人如何在狩猎活动日渐稀少的同时,逐渐开始采摘野果并过渡到人工种植玉米的过程。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由于气候适宜,产量高,迅速普及开来,主要在中国北方和西南山地,很快取代了原来这些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粟。又由于它的生长期和冬小麦交错,在黄河流域附近,无霜期较长的北方地区,可以和冬小麦轮作,达到一年两熟,增加粮食产量,成为下层人口的主要粮食,是使18世纪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原产地美洲以外,中国是玉米种植最为普及的地区。玉米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玉米 传入中国的时间?当时中国所处的朝代?谢谢
玉米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是在明朝时期,也就是1400年以后。中国引种玉米的时间,早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间。中国明代的一部药物学著作——《滇南本草》中,就有关于玉米的记载:“玉麦须,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通肠下气,治妇人乳结红肿或小儿吹着,或睡卧压着,乳汁不通。”该书的作者,为明代云南阳沐(今嵩明附近)人,生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即使不计算中国医者认识使用的过程,这一记载也早于哥伦布的日记。因此,中国玉米的引进当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
著名的清史学家根据众多的方志资料统计,在乾隆至道光年间(1736~1850)全国已有直隶、盛京、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20个省区种植玉米了。
扩展资料:
玉米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大约有470多年。但由于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强,栽培面积发展很快。目前我国播种面积在3亿亩左右,仅次于稻、麦,在粮食作物中居第三位。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粮之一,现今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一人口以玉米作为主要食粮,其中亚洲人的食物组成中玉米占50%,多者达90%以,非洲占25%,拉丁美洲占40%。
玉米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大米,脂肪含量高于面粉、大米和小米,含热量高于面粉、大米及高粱,但缺点是颗粒大、食味差、粘性校在生活水平较低地区,玉米是重要的食粮。在城市及较发达地区,玉米是调剂口味不可缺少的食品。随着玉米加工工业的发展,玉米的食用品质不断改善,新的玉米食品如玉米片、玉米面、玉米渣、特制玉米粉、速食玉米等随之产生,并可进一步制成面条、面包、饼干等。玉米还可加工成为玉米蛋白、玉米油、味精、酱油、白酒等,这些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很受欢迎。
参考资料来源:农民日报数字版——玉米传入中国的历史
一、种植史
玉米,亦称“玉蜀黍”、“包谷”、“包芦”、“珍珠米”等。据考证,玉米原产于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开始种植玉米。由于玉米适合旱地种植,因此西欧殖民者侵入美洲后将玉米种子带回欧洲,之后在亚洲和欧洲被广泛种植。大约在十六世纪中期,中国开始引进玉米,十八世纪又传到印度。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大洲均有玉米种植,其中北美洲和中美洲的玉米种植面积最大。
我记得是徐光启撰写的[天工开物]里面有。(注:徐光启 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 农科学家 物理学家 数学家 科学家)
小麦和玉米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小麦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对其野生祖先进行驯化的产物,栽培历史已有1万年以上。中亚的广大地区,曾在史前原始社会居民点上发掘出许多残留的实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麦小穗、籽粒,炭化麦粒、麦穗和麦粒在硬泥上的印痕。其后,从西亚、近东一带传入欧洲和非洲,并东向印度、阿富汗、中国传播。
早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在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叙利亚、以色列就已广泛栽培小麦;公元前6000年在巴基斯坦,公元前6000-前5000年在欧洲的希腊和西班牙,公元前5000-前4000年在前苏联的外高加索和土库曼,公元前4000年在非洲的埃及,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公元前2000年在中国,都已先后种植小麦。中国的小麦是由黄河中游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传入朝鲜、日本。公元15世纪至17世纪间,欧洲殖民者将小麦传播至南、北美洲;18世纪,小麦传播到大洋洲。
玉米原来叫玉蜀黍,各地俗名很多,有番麦、玉麦、玉黍、包谷、包芦、捧子、珍珠米等名称;还有叫做六谷(也写作稑谷或鹿谷)的,意思是说五谷之外的又一种谷。
玉米原产美洲。有人根据元贾铭的《饮食须知》(1367年前后)中谈到玉蜀黍,而且元代尚食局(元朝宫廷里一个管理皇帝膳食的专门机构)有御麦面,以为我国元代已有玉米。这种说法未必正确。所谓御麦面,不过是专制皇帝御用的上好麦面。《饮食须知》中谈到玉蜀黍的部分很可能是后人加入的,恐不可靠。玉米很早就是美洲本地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很多关于玉米的故事,还在地下发掘出远古玉米的籽粒,以及用大量黄金、陶土和玉米穗做成的玉米神像。而在其他各国的历史上,直到十五世纪,没有一个国家有有关玉米的记载或任何迹象。所以可以这样说。玉米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才传到旧大陆各国的。
玉米怎样传入中国,西方的学者有不同的推测。有人以为玉米是由阿剌伯人从西班牙带到麦加,由麦加传到中亚细亚而入中国西北部,或者从麦加传到回教印度而入中国西南部,然后从西北部或西南部向东传播到各省。这种推测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引用的较早的中国文献,一般限于明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艺蘅的《留青日扎》(1573年)。实际上我国各省府县志中保存着丰富的有关玉米的记载。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玉米什么时候引进中国
1、我国玉米育种起始于20世纪初。1900年,京师大学堂罗振玉率先在书刊中介绍欧美玉米良种和栽培技术。随后,《农学报》开始宣传玉米良种及栽培知识。
2、从1926年起,金陵大学的王缓等分离自交系并组配杂交种供教学使用,1930年中央大学的赵连芳等开始选育自交系,1931年山西省铭贤学校在太谷进行美国玉米品种引种试验,中选育出金皇后品种,推广种植到华北、东北、西南等各省。
扩展资料:1、玉米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大约有470多年。但由于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强,栽培面积发展很快。目前我国播种面积在3亿亩左右,仅次于稻、麦,在粮食作物中居第三位。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我国对玉米的栽培技术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播种:我国玉米产区自然条件差别很大,要根据本地的霜期长短,土壤质地,土壤地力,种植月的,选择适宜的品种,饲用玉米和马齿型杂交种产量高。还要注意良种的繁育,适当安排种子田面积。玉米的播种期受温度,湿度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玉米
明朝末年是很多外来植物传入我国的时期,玉米也是在这个时候传进来的。
玉米原产地是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一带,据考古发现,玉米栽种已经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了。1954年在墨西哥城下70米处的岩石中发现了九千年前的玉米花粉化石,后又发现了七千年前的玉米果穗化石。只不过那时候的玉米还是野生的,穗长3.5厘米左右。经过人工培育之后的种植历史也有四五千年了。
玉米(拉丁学名:Zea mays L.)是禾本科玉蜀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玉蜀黍、棒子、包谷、包米、包粟、玉茭、苞米、珍珠米、苞芦、大芦粟,东北辽宁话称珍珠粒,潮州话称薏米仁,粤语称为粟米,闽南语称作番麦。
玉米是一年生雌雄同株异花授粉植物, 植株高大, 茎强壮, 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 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 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玉米一直都被誉为长寿食品, 含有丰富的蛋 白质、 脂肪、 维生素、 微量元素、 纤维素等, 具有开发高营养、 高生物学功能食品的巨大潜力。但由于其遗传性较为复杂, 变异种类丰富, 在常规的育种过程中存在着周期过长、 变异系数过大、 影响子代生长发育的缺点, 而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不但克服了上述缺点和不足, 同时也提高了育种速度和质量。
扩展资料:
玉米传入中国己经有400多年,在我国种植的玉米主要是推广引进品种,结合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获得适应中国环境的品种。1950年以前,中国仅进行了极少的杂交种选育研究,没有在生产上应用。实际上,玉米杂交能增产的理论研究在美国早在1909年就己经开始。我国对杂交玉米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启蒙和创建时期(1926一1949)
我国玉米育种起始于20世纪初。1900年,京师大学堂罗振玉率先在书刊中介绍欧美玉米良种和栽培技术。随后,《农学报》开始宣传玉米良种及栽培知识。从1926年起,金陵大学的王缓等分离自交系并组配杂交种供教学使用,1930年中央大学的赵连芳等开始选育自交系,1931年山西省铭贤学校在太谷进行美国玉米品种引种试验,中选育出金皇后品种,推广种植到华北、东北、西南等各省。
30年代初,中央农业试验所成立,它统一制定育种计划,统一征集玉米材料。还聘请美国专家任顾问和技师,开办玉米讲习班并指导玉米杂交育种工作。范福仁在广西、张连桂等在四川也开始玉米育种工作,先后选育出一些自交系和双交种。
从1926年至1949年,中国的玉米育种研究在困难的条件下进行,所育成的一些综合种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但是,杂交种没有在生产上应用。一是因为农民不能接受,二是在战争状态下也很难推广杂交种。相反,综合种由于不需要制种,育种速度快,产量高于农民的农家种,因此这一时期主要是推广新育成的综合种。
2、品种间杂交种推广时期(1949一1959)
从1949年开始,为了迅速提高粮食生产,国家提出了玉米改良及杂交种推广方案,全国各主要院校相继开展了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工作,并在生产上同步推广。那时不需要品种审定,新品种一旦表现良好就地推广。代表品种有坊杂2号、齐玉25号、小粒红x东岗黄马牙等。
3、双交种推广时期(1959一1965)
50年代末,国内各育种单位相继育成了一批双交种,因为双交种的产量比品种间杂交种高,因此迅速在生产上推广,到1965年,双交种己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代表品种有双跃3号、农大3号、农大7号、春杂5号、春杂12号、吉双83号、新双1号等。
4、单交种推广和6次品种更换(1965一)
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单交种是河南新乡农科所于1963年组配成功的,产量在4500一6o00kg/hmZ,t匕当时的品种增产30%一40%,1965年开始推广种植。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白单4号也开始推广。到70年代,中国科学院的群单105、广西玉米所的小英雄、丹东市农科所的丹玉6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的中单2号等新品种也相继育成推广。到70年代中期,单交种占55%,双交种占4070,其余杂交种占10%。
1978年统计,杂交种面积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69.8%,其中单交种占67.7%,双交种占18.4%,其他杂交种占8.4%。1986年,单交种己占玉米杂交种的绝对优势,为98.6%,双交种、三交种和品种间杂交种合计只占1.4%。1999年,全国杂交种的占有率接近90%。
单交种的推广使产量大幅度地提高,但是单交种推广一段时间后,就出现一些问题,如感病(新的病原菌或生理小种的出现引起的)、混杂造成的整齐度下降等等,如果不持续地选育新品种,则原有的品种会造成减产而没有品种可种。因此,中国平均每隔7一8年,就更换1次品种,实际上发达国家每隔5年左右就更换1次品种。从推广单交种以来,我国己更换了6次单交种,目前中国正在种植的玉米品种为第7次品种:
第一代单交种代表品种是新单l号、白单4号,推广时间为60年代中至60年代末:
第二代代表品种是群单105,推广时间为7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
第三代代表品种是丹玉6号,推广时间是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
第四代代表品种是中单2号,推广时间是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
第五代代表品种是掖单13,推广时间是S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
第六代代表品种是农大108、农大3138、豫玉22,推广时间是90年代后期至2000
第七代代表品种是郑单958,推广时间是2000年初至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玉米
16世纪,玉米传入中国,那是外国人给中国皇帝的贡品,所以称它为“御麦”。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人从美洲带回玉米,称它为“印第安种子”,后来很快传遍世界各地。16世纪,玉米传入中国,那是外国人给中国皇帝的贡品,所以称它为“御麦”。因为它来自西方,当时人们称它为“西番麦”,后改称为玉米。
扩展资料
1、玉米的营养成分比较全面, 一般含蛋白质8.5%、脂肪4.3%、糖类73.2%、钙0.022% 、磷.21%、 铁0.0016% , 还含有胡萝卜素、 维生素B1、B2和尼克酸以及谷固醇 、卵磷脂 、维生素E、赖氨酸等。最新研究指出,玉米中含有一种杭癌因子—谷胱甘肽。
2、玉米的微量元素也很丰富(表 43—3)据测定玉米籽粒中含维生素A 906.72mg/kg 维生素B1 0.934mg/kg,维生素B2 0.272mg/kg,维生素E5.073mg/kg,胡萝卜素 1.3—2mg/kg,核黄素3.7—6.3mg/kg。据北京农业大学测定(表43—4). 玉米的有机物质消化率较高。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 -五谷为何无玉米:发源地不在中国
玉米引入中国的时间是公元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时间才不到四十年。到了明代末年(也就是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南、陕西、河北、山东、甘肃、江苏、广西、安徽、广东、云南等十省。
扩展资料玉米(拉丁学名:Zea mays L.)是禾本科玉蜀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玉蜀黍、棒子、包谷、包米、包粟、玉茭、苞米、珍珠米、苞芦、大芦粟,东北辽宁话称珍珠粒,潮州话称薏米仁,粤语称为粟米,闽南语称作番麦。
玉米是一年生雌雄同株异花授粉植物, 植株高大, 茎强壮, 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 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 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玉米一直都被誉为长寿食品, 含有丰富的蛋 白质、 脂肪、 维生素、 微量元素、 纤维素等, 具有开发高营养、 高生物学功能食品的巨大潜力。
但由于其遗传性较为复杂, 变异种类丰富, 在常规的育种过程中存在着周期过长、 变异系数过大、 影响子代生长发育的缺点, 而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不但克服了上述缺点和不足, 同时也提高了育种速度和质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玉米
玉米传入中国己经有400多年,在我国种植的玉米主要是推广引进品种,结合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获得适应中国环境的品种。
1950年以前,中国仅进行了极少的杂交种选育研究,没有在生产上应用。实际上,玉米杂交能增产的理论研究在美国早在1909年就己经开始。我国对杂交玉米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启蒙和创建时期(1926一1949)
我国玉米育种起始于20世纪初。1900年,京师大学堂罗振玉率先在书刊中介绍欧美玉米良种和栽培技术。随后,《农学报》开始宣传玉米良种及栽培知识。
从1926年起,金陵大学的王缓等分离自交系并组配杂交种供教学使用,1930年中央大学的赵连芳等开始选育自交系,1931年山西省铭贤学校在太谷进行美国玉米品种引种试验,中选育出金皇后品种,推广种植到华北、东北、西南等各省。
30年代初,中央农业试验所成立,它统一制定育种计划,统一征集玉米材料。还聘请美国专家任顾问和技师,开办玉米讲习班并指导玉米杂交育种工作。范福仁在广西、张连桂等在四川也开始玉米育种工作,先后选育出一些自交系和双交种。
从1926年至1949年,中国的玉米育种研究在困难的条件下进行,所育成的一些综合种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但是,杂交种没有在生产上应用。一是因为农民不能接受,二是在战争状态下也很难推广杂交种。
相反,综合种由于不需要制种,育种速度快,产量高于农民的农家种,因此这一时期主要是推广新育成的综合种。
2、品种间杂交种推广时期(1949一1959)
从1949年开始,为了迅速提高粮食生产,国家提出了玉米改良及杂交种推广方案,全国各主要院校相继开展了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工作,并在生产上同步推广。那时不需要品种审定,新品种一旦表现良好就地推广。代表品种有坊杂2号、齐玉25号、小粒红x东岗黄马牙等。
3、双交种推广时期(1959一1965)
50年代末,国内各育种单位相继育成了一批双交种,因为双交种的产量比品种间杂交种高,因此迅速在生产上推广,到1965年,双交种己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代表品种有双跃3号、农大3号、农大7号、春杂5号、春杂12号、吉双83号、新双1号等。
4、单交种推广和6次品种更换(1965至今)
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单交种是河南新乡农科所于1963年组配成功的,产量在4500一6o00kg/hmZ,t匕当时的品种增产30%一40%,1965年开始推广种植。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白单4号也开始推广。到70年代,中国科学院的群单105、广西玉米所的小英雄、丹东市农科所的丹玉6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的中单2号等新品种也相继育成推广。
到70年代中期,单交种占55%,双交种占4070,其余杂交种占10%。1978年统计,杂交种面积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69.8%,其中单交种占67.7%,双交种占18.4%,其他杂交种占8.4%。1986年,单交种己占玉米杂交种的绝对优势,为98.6%,双交种、三交种和品种间杂交种合计只占1.4%。
1999年,全国杂交种的占有率接近90%。单交种的推广使产量大幅度地提高,但是单交种推广一段时间后,就出现一些问题,如感病(新的病原菌或生理小种的出现引起的)、混杂造成的整齐度下降等等,如果不持续地选育新品种,则原有的品种会造成减产而没有品种可种。
扩展资料:
中国平均每隔7到8年,就更换1次玉米品种,实际上发达国家每隔5年左右就更换1次品种。从推广单交种以来,我国己更换了6次单交种,目前中国正在种植的玉米品种为第7次品种:
第一代单交种代表品种是新单l号、白单4号,推广时间为60年代中至60年代末;
第二代代表品种是群单105,推广时间为7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
第三代代表品种是丹玉6号,推广时间是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
第四代代表品种是中单2号,推广时间是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
第五代代表品种是掖单13,推广时间是S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
第六代代表品种是农大108、农大3138、豫玉22,推广时间是90年代后期至2000;
第七代代表品种是郑单958,推广时间是2000年初至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玉米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