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南方割据政权为什么不选择定都在荆襄而是多为建康

发布时间: 2021-08-26 23:57:2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5

中国古代割据政权为何很难北伐成功?北方政权一旦统一,此时新任的领导人能力强,刚经过战争,将领和军队作战经验丰富,势必南下统一南方...

中国古代南方割据政权为什么不选择定都在荆襄而是多为建康

中国古代割据政权为何很难北伐成功?

北方政权一旦统一,此时新任的领导人能力强,刚经过战争,将领和军队作战经验丰富,势必南下统一南方,所以历史多北统一南,南方地区的政权大多都是承继原北方被打败的政权,这样的政权在刚开始领导人水平就不高,后来更是这样,领导人的能力和早年的社会经历有关,深宫大院社会经历少,所以北伐大多失败。
难北伐成功?

为什么赵匡胤消灭了南方很多割据政权却没有消灭大理国?

一直不明白当时为什么不随便灭掉大理国

吞并大理的成本太大但获得的利益却少得可怜。

来一个大理国主段誉镇楼。

段誉,姓段,名正严,字和誉。大理国主,白族(白蛮)。

客观地说,大宋之前的大唐也好,大汉也罢,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直接实际控制现今云南的那些领土。中原王朝对现今云南的控制一直是羁糜制。

包括大明也是用沐家来间接控制云南的。

那些羁縻州、土司,朝廷认为是自己领土的,只不过交由少数民圌族首领管理罢了,他们的头领朝廷封有官职。

云南沐家在云南相当于一个最大号的土司。

现今云南这块地方,在大汉、大唐、大明这些朝代的时候,自治性也是非常之高的。朝廷直接能控制的地方就只有比较大的城市罢了。大量的森林、山地,都是各民圌族的头人自治。

蒙元、满清也差不多的。

中国真正把云南变成和华北、华东那些省差不多的控制力度,还是在民国、中圌共的时候了。尤其是中圌共,控制各省的力度空前强悍,为历代之冠。

道路问题
西南地区道路交通情况很糟,不适合古代大军通行。
所以大多数时候以羁索为主
1、北宋整朝军事战略布局都在北方
自从周朝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杀死烽火戏诸侯的幽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汉高祖在建国之初便被围困在白登,再到西晋的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中原汉族政权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因此前车之鉴,北宋将重点兵力全部布局在北方,不管能否战胜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仍然坚持出兵北击。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如果放纵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中原汉族王朝将会有灭顶之灾。
2、吞并大理的成本太大但获得的利益却少得可怜。自古以来西南地区就受到了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但是却没有像其他地区一样设置郡县,仍旧是一种少数民族部落的形式存在着。原因就是云贵地区民族众多,而且地势艰险,中原王朝无法将这些地方有效的集中管理,云贵地区非中原传统农耕民族,赋税少不说,如果真要统一,中央政府还须进行财政支持。北宋虽然富庶,但是北方战事吃紧,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如果加上大理,不仅不能提供物资,反而还是一个沉重的包袱。故不如将此化外之地羁縻之。

为什么中国古代不是定都……

为什么中国古代不是定都长安(西安)就是定都洛阳?rn谢谢。
一楼的同志抄书的本领不错嘛.
东都洛阳西都长安,两个相距不比较接近的城市,处于古代中国中原中心位置.历史的发展使这两个城市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经济:最为繁华的城市
政治:多年君权的象征
文化:千古名学典故聚集
人口: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人口密集"城市
不论朝代更替,选择都城的时候,其所具备的4大条件也让当权者不得不折服.
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又称都、都城、国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向外拓张形势的需要,京都常常从旧都迁往更为合适的新地。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许多政权在自身发展中经历了京都位置的逐步转移,而且从整体看,历代京都还呈现出先以东西向迁移为主,后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
京都的迁移还必须考虑各种地理因素:①京都应建立在经济发达、富饶的地区,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②京都应选择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或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利政令四达,制内御外;③京都应选择凭险可守的自然条件,以使其不为外力摧毁,国家长治久安。历史上任何政权都城位置的选择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条件,而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相对有利的地点,所以都城的选定往往反映该时期总的形势。反之,都城一旦确定,也对整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 影响。
唐长安:
唐长安城(隋称大兴城),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伟壮观的都城。它是隋文帝君臣建立的中国古代最宏伟的都城,反映出大一统王朝的宏伟气魄。为体现统一天下、长治久安的愿望,城池在规划过程中包揽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思想观念。“法天象地”,帝王为尊,百僚拱侍。为容纳更多的人口以及迁徙江南被灭各国贵族以实京师的宏伟计划,将城池建设得超前迈古,面积达84平方千米,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王国都城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2倍,是当时世界人城之一。
唐王朝的建立后,对唐长安城进行了多方的补葺与修整,使城市布局更趋合理化。龙首原上大明宫的建立,使李唐王朝统治者更加占有高亢而优越的地理位置。站在龙首原上,俯瞰全城,更显一代帝国一统天下的气度与风范。

洛阳:
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城,也是中国著名的六大古都之一。它像一颗辉灿烂的明珠闪烁在世界的东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则是这个摇篮的中心。洛阳因它居天下之中,易守难攻。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众多的王朝先后在此建都。洛阳素以“九朝古都”闻名中外。

所谓“九朝”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众多的王朝。中国古代,“九”为最大、最多。二是指九个王朝。第一种说法不确切。第二种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究竟有多少个王朝建都洛阳呢?本人依据史实和考古发现,认为有夏、商、西周、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十五个王朝在洛阳建都,现分别说明。

一、夏都斟(寻卩)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王朝。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时间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之间,有470多年的历史,历经17帝王。

洛阳一带是夏民族建邦立国的腹地。夏朝的第一个国王禹,始都阳城,后迁阳翟。阳城在登封,阳翟在禹县,均离洛阳不远。夏王朝的第在个帝王太康(启之子)都斟(寻卩)。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寻卩)。”今本《竹书纪年》又载:“仲康即帝位,据斟(寻卩)。”《史记·夏本记》云:“太康居斟(寻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后羿,为东方夷族的一个首领,他乘太康无道、夏民怨愤,入居斟(寻卩),执政,拒太康于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寻卩),后被其亲信寒浞杀死。 斟(寻卩)在何处?目前说法不一。《国语·周语上》载:“昔伊、洛竭,而夏亡。”证明斟(寻卩)在伊洛区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洛阳正处在这个位置。 1959年,中国考古研究所在洛阳辖区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二里头一带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定名为“二里头文化”。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距今有4000 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遗址。总面积为3.75方平公里。内有大型宫殿遗址。考古学家认定,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都斟(寻卩)的所在地。夏代太康、仲康、夏桀三帝王曾建都于此。《帝王世纪》记载:太康在位29年。《通鉴外纪》记载:仲康在位52年,夏朝都基(寻卩)94年。

二、商都西毫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商本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古老的部落,为东夷族的一支。夏朝时属于夏王朝的一个诸侯国。商部族经常迁徙。从契至汤十四世,共迁徙八次。商部族活动的主要地区是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和山东的西南部,汤最后的定居地是河南东部的商丘、史称南毫。

约公元前16世纪夏亡商立。商汤攻开夏都斟(寻卩)之后,决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后,商汤从南毫迁此,史称西毫。

商都西毫在何处?这是数千年来历史上的一个疑。“河南偃师为西毫,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这西毫在洛阳偃师尸乡。

1983年,中国社科院在洛阳偃师尸乡沟、大槐树、塔庄一带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这座商城遗址。从此揭开了西毫的秘密,结束了数千年来关于西毫的历史疑案,这是国内外史学界的一件重大发现。商城总面积为190万平方米。城内南中部有宫殿遗址。宫城成正方形。大殿之后,有几座宫殿建筑,东西对峙,系王宫所在地。城内道路纵横,井然有条。城外有环城马路。这座规模宏大的商志愿,显然是按照都城的规格建造的。据碳14测定的绝对年代,是商朝早期的城池。再次,洛阳偃师尸乡的商文化遗址,就是商都西毫的所在地。 《竹书纪年》载:“汤居西毫,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毫迁于嚣。”《史记·殷本纪》又载:“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又云“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毫徙河北。”从此可以看出,商朝曾两次都西毫。第一次商都西毫,约在公元前1711年至前1482年,计230年,历经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10帝。第二次商都西毫,约在公元前1310年至公元前1140年,计170年,经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禀辛、庚丁、武乙九帝王。凋明两次都西毫,共 19帝,四百余年。

商朝自盘庚始实行双都制,既有南都西毫城,又有北都殷城。洛阳与安阳成了商殷时期的姊妹城。

三、西周都洛阳周族原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与夏、商两族同称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三大部族。夏、商两朝时期,周是它们的属国。

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武王时,周的势力已很强大,决心灭商。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乘机率众东下,经洛阳北部孟津渡河,一举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商亡周兴。史称西周。武王灭商后想在洛阳建都。《左传·宣公三年》载:“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九鼎乃国家重器,迁在哪里,就意味着在哪里建都。武王灭商后先来到洛阳,决定立即在此建一座城邑,名曰:洛邑。其址在今日白马寺东南。九鼎即迁在此邑。《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营周居洛邑而后去。”在营城之间,武王曾去嵩山祭天。这武王克商后并没有马上回镐。而是居洛阳察看地形,营建周人之居、嵩山祭天、迁九鼎等。同时也,在周公营建洛邑之前,洛阳的名字已称洛邑,这个洛邑城估计不大。武王虽想定都洛邑但并未迁都,到了城王之后才迁都洛邑。

武王灭商后的第二年便在镐京病故,成王即位。因成王所幼,由其叔父周公辅佐代政。成王执政的那年,“使召公复营洛邑”便派召公,周公先后来到洛邑,经过实测,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从三月到十二月完成了洛阳这座城池的建设。从此,西周有两座都城。西方的镐京称为宗周,东方的洛邑称为成周。成周又分为王城与下都。下都后来又称成周。周时洛阳的名称众多,又常变换。洛阳邑建成后,“成王定鼎于郏(辱卩)”。郏(辱卩)即周王城。成王执政五年即迁都成周的王城。《何尊》铭文中记载:“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惟王五祀。”西周自成王始,诸王均来成周居位、施政。这在周器铭文中有所记载。其中记载成王的有8器、昭王的7器、穆王的1器、恭王的14器、懿王的4器、孝王的3 器、夷王的1器、厉王的15器、宣、幽二王的各2器,康王未发现铭文记载。其他诸王经常居洛处理国事。洛、镐二都均没有中央最高官署卿事察,周公居洛、召公居镐。周公死后,他的儿子君陈又承袭周公的职位,继续镇守在这里。洛阳作为西周的东都城,从成王五年至平王二年,历时295年。历经成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幽 王10帝王。西周时期,实行的是一国两都制。

四、东周都洛阳周宣王死、周幽王立。关中发生大的地震,灾难严重。《诗小雅·十月之交》云:“三川竭、岐山崩。百川沸腾、山冢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加之内政腐败,社会黑暗,宫廷分裂。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杀,西都镐京被抢劫一空。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决定废西都全迁东都,史称东周。东周只有洛阳一个都城。

东周时期,是仍有两座城:一为王城,击公所建,时为帝王所居。一为成周,武王所建,周公复营,时为军事要地。王城人秋东局都城有310年,从周平王开始,历经桓王、庄王、厘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赧王14帝。成周作为东周都城有二百零五年,历经周敬王、元王、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11帝王。洛阳作为东周都城有515年,历经25帝。

五、西汉初都洛阳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刘邦在定陶称帝,史称西汉或前汉。刘邦称帝的当月,从定陶来到洛阳《资治通鉴》记载:“帝置酒洛阳南宫。”评功论赏,文臣武将,皆大欢喜,遂定都洛阳。五月间,齐人娄敬路过洛阳,劝说刘邦迁都长安。刘邦的文武大臣,多系关东人,不愿意西迁。经过一场辩论,刘邦才决定将都城西迁至长安。

六、东汉都洛阳洛阳25年,刘秀在河北柏乡称帝,是为汉光武皇帝,同年攻开洛阳,定洛阳为都城。史称东汉或后汉。光武刘秀又经过十多年的征战,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东汉时期的洛阳,为天下名都,洛阳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其城址在现今白马寺东侧即汉魏故城遗址。东汉人公元26年刘秀始创,至公元220年协帝至,经历了196 年。东汉有洛阳、许昌、长安三个都城。其中以洛阳为都的有165年,以许昌为都的有26年,以长安为都的有5年。在洛阳的有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少帝殇帝、安帝、少帝(刘懿)、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刘辨)、献帝14帝。

七、曹魏都洛阳汉献帝初平元年之后,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连年混战,东汉王朝名存实亡。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在逐渐形成。曹操在军阀混战和镇压起义军时,势力逐渐壮大,最后掌握了东汉的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7年,曹操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公元213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公元216年,又封曹操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在洛阳,其子曹丕继位。不久,曹丕废汉献帝为山阳公,自立为帝,是为魏文帝,改汉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曹魏从公元220年至公元265年司马炎灭魏为止,以洛阳为都46年之久。历经魏文帝、魏明帝、齐王、高贵乡公、元帝共5帝。

八、西晋都洛阳曹魏后期,政治黑暗,曹魏走向衰落。公元265年司马炎继晋王位,接着重演曹丕代汉的把戏,迫使遭奂让位,自立为帝,是为晋武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西晋仍都洛阳。西晋都洛51年,历经晋武帝、惠帝、怀帝、愍帝4帝。城址在白马寺东的汉魏故城遗址处。

九、北魏迁都洛阳西晋统一人国后,社会上出现了一度的稳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物质财富有所增加。但统治者极端腐败,晋武帝有姬妾万余人,花天酒地。贾皇后姿意淫乐,竟在大街上抢拉男子入宫为男妃。外戚王恺与大贵族石崇比富,令人吃惊。如此等等,终于酿成了“八王之乱”,历时16年之久。洛阳遇到了严重的破坏。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北魏占领中原,统一北方,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是个大有作为的皇帝,他坚持改革,整顿吏治,严惩贪宫污吏,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提倡学汉文、说汉话、穿汉服,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被破坏了洛阳,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北魏都洛阳41年,历经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长广王、节闵帝、安定王、孝武帝8个帝王。

十、隋朝建东都公元604年,杨广在长安即位,是为隋炀帝。杨广即位当年的年底,亲自来到洛阳,登上邙山,察看地形。他认为邙山之南,伊阙之北,(氵廛)水之西,涧河之东是绝好的军事要地,他决定在此营建东都城。公元605年3月,他命尚书杨素为营建东都太监,纳言杨达为副监、宇文恺为将作大匠,每月征工匠“役丁二百万人展开了大规模的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第二年的正月东都建成。正在江南巡游的隋炀帝听说之后,即速从江都出发,四月到达东都洛阳。接着六宫百官也迁居洛阳。洛阳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人口过百万,富商数万家,城西的西苑是全国最大最美的花轩。公元618年,隋将宇文化及在杨州屐兵变,打入宫中,杀死隋炀帝。越王杨侗在洛阳称帝,王世充为太尉,独揽朝政。义宁二年 (公元619年)四月,王世充废杨侗为潞国公,自立为帝,国号郑。后被唐所灭。隋朝都洛15 年,2帝。

十一、唐朝移都洛阳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都是长安,唐太宗李世民是,下令修葺洛阳城,号称洛阳宫。他曾三次来洛阳处理政务及外事,在洛阳宫居住二年之久。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高宗李治即位。永徽六年(公元657年)一同来到洛阳,在此处理国家大事,以洛阳为东都。实际上唐朝的都城已从长安徙至洛阳了。唐玄宗在位44年,都洛阳10年。安史之乱之后,唐中央的权力大大削弱,节度使的权势越来越大。公元904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发兵长安,挟持唐帝(昭宗)迁都洛阳。公元907年,朱温废掉唐帝(哀宗),唐亡。此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唐朝时期,东西洋并重,洛阳与长安都是世界上的名都。唐朝都洛阳的有唐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昭宗、哀宗6帝,前后30余年。

十二、武周都洛阳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她以美貌闻名,14岁入宫,立为才人。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封为皇后。李治患高血压病,武后参政决事。群臣并称帝后为“二圣”。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降李旦为皇嗣,自立为帝,尊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将东都改为神都。神龙元年(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在病中被迫让位给唐中宗李显,恢复国号唐。武则天执政50年,居皇帝位15年,以洛阳为都城。
1.定都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风水问题,那时候人们有时是帝王特别注重这些。
2.洛阳在当时来说处于经济中心。
3.关中之地,披山带河,有险可守,而最佳的地方,当然是长安了。
洛阳长安是最大的 又靠近中原便于统治全国
洛阳地脉好啊

为何在蜀地割据的政权,都难以统一天下?

噫吁?剑?:醺咴眨∈竦乐?眩?延谏锨嗵欤?/p>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

古代和平时期,巴蜀一片繁荣昌盛;战乱时,易守难攻,最易成为割据一方的独立王国,所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然而在蜀国割据的政权,除了刘邦,从来没有出现过一统天下的局面。

蜀地山河形势图

1、西汉末年公孙述占蜀为王,称白帝,称王仅为一代,为刘秀所灭;

2、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西进四川,取代刘璋,进而在四川建蜀国建帝,与魏国、吴国三雄并立,史称三国。诸葛亮和姜维数次北伐,功亏一篑,最终为并入西晋版图;

3、306年6月,蜀地流民李雄即皇帝位,国号“成”,是为“成汉”。公元346年9月被东晋大将桓温所灭;

4、唐末壁州刺史王建攻占成都,接着占领全蜀之地。902年,唐封王建为蜀王、907年王建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攻蜀,前蜀亡;

5、长兴元年孟知祥反后唐,于公元934年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962年11月灭于北宋;

6、1363年,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1371年亡于朱元璋势力;

7、1644年十月张献忠攻陷成都称帝,建立大西政权,亡于满清。

蜀国政权

蜀地,背靠青藏高原;秦巴山地横亘其北;巫山分布其东,折向东南,经大娄山而与青藏高原相接,形成封闭完整的盆地。

境内,长江及其支流呈向心状汇入盆地底部,东流出川。江河冲积,形成肥沃的平原,宜于农业生产。地多盐井,地产丰饶,号为“天府之国”。

自古就是蜀道难,蜀道难是因为蜀地的交通环境特别差,与外地的联系主要通过东、北两个方向,且往来通道都极险要。大抵东面为水路,行江道;北面为陆路,行栈道。由重庆东出,经三峡可入湖北,以夔州为门户,瞿塘关即在此处;从成都北出,由金牛道、米仓道可入汉中,另由阴平道可通陇上,以剑阁为其门户,剑门关即在此附近。

剑门关

据蜀者必东守江陵,据巫山之险,北占汉中,据大巴山之险,才称稳固。这种姿态不但守险稳固,以进取而言亦较积极。据江陵可以东临荆楚,守汉中可以北窥秦陇,且籍汉水东下,还可呼应两路以出中原。历史上,以公孙述全盛时期和刘备跨有荆、益、汉中之时为历史据蜀者最好姿态,而以荆邯对公孙述的建议和诸葛亮的隆中对为经营四川的最好策划。

蜀地形最封闭,较其他区域具有更大的独立性,治乱交替之际,总会产生割据政权。

蜀地形胜,与外界联系薄弱,限制了外部势力的入侵,但也妨碍自身向外界扩展。自古豪杰欲统一天下,必积蓄力量,而后逐鹿中原,方能问鼎。自夔门东出而达荆襄,荆襄与中原间尚有大别山、桐柏山相隔;自汉中北出,越秦岭、陇山,可达关陇,关陇与中原之间又有崤函之险相隔。这样,在蜀地与中原之间有着双重的阻隔,每一重阻隔的突破都殊为不易,自是据蜀者难以跻身到中原逐鹿的群雄之列。

蜀地富饶,较关东、关西、江南却无优势。乱世之时,北方生产总是遭到严重破坏,蜀地偏居一隅多得保全,便可凭其独立经济割据一方,而待至北方经济生产恢复,蜀地便无法再与之抗衡。

江陵

据蜀者又多为客籍,不得不周旋于主客之间,受两股政治力量间矛盾的牵扯,也影响其向外界的进取。蜀地不可偏安,非久据之地。

蜀地居长江上游,对长江中下游的吴楚之地具有高屋建瓴之势,因此偏安江东者,无不汲汲以蜀地为念。因此李特割据蜀地,桓温就卧不安枕。而西魏取蜀地,梁朝之衰亡可见。对于进攻方来说,攻占江南的一条捷径就是先取蜀地,然后居高临下顺江而东,因此王?F楼船下益州,而金陵王气就只能黯然而收。蒙古攻宋,荆襄是其主攻方向,但也一刻没有停止对蜀地的进攻,打的就是从蜀地顺流而下的主意。

因此当中国出现南北朝对峙的情况时,蜀地往往是打破局面的一个手段。

所以蜀地的政权基本上都不得长久。

本文标题: 中国古代南方割据政权为什么不选择定都在荆襄而是多为建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431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北齐神武帝高欢是个什么样人,较之宇文泰又如何醒图和星图有啥区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