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普通人不要读道德经提到《道德经》这本书,想必人人都有所耳闻。但是大家对《道德经》的理解却很浅显,要么只是知道《道德经》是古...
为什么普通人不要读道德经
提到《道德经》这本书,想必人人都有所耳闻。但是大家对《道德经》的理解却很浅显,要么只是知道《道德经》是古时候一位名叫老子的人写的书,又或者只听说过《道德经》第一章,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是却不知道这短短12个字到底什么意思。
《道德经》实际上是一本哲学类书籍,书上记载了作者老子对天地和宇宙的思考,并且告知了众人应该以何种态度度过自己的一生。《道德经》这本书很好地印证了大象无形这个成语,越是深刻的智慧,就越简单。因此,尽管《道德经》阐述的是世间的大智慧,却只用了短短的八千字。

全世界除了《圣经》之外,《道德经》是被翻译最多的一本书,爱因斯坦的手里便有一本德语版的《道德经》。然而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对这本著名的古代典籍却了解甚少,实在是惭愧。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谈一谈,年轻人到底该不该读《道德经》?我认为,《道德经》虽然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古籍,也可以作为人生的必读书目,但是人在年轻的时候是不应该读《道德经》的。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年轻人的阅历不够,读不懂《道德经》。读书的真正意义在于帮助一个人从书中获得成长,但是只有书籍对一个人来说合适的时候,它才能真正被吸收。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吃肉类可以帮助孩子长得更快,但是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却不适合吃这些东西,因为这些食物对他不适用。到最后不仅达不到长身体的目的,还会让孩子有生命危险。
同理,《道德经》是老子毕生对天地思考的结晶,一个没有丰富生活阅历的人是很难体会到《道德经》中的意境的。年轻人和《道德经》,正如初生的婴儿和肉类食物,如果两者不匹配,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我见过很多年轻人尝试阅读《道德经》,但是往往都是翻了两页就放弃了,原因就是看不懂。并不是《道德经》本身晦涩难懂,而是年轻人因为缺乏阅历,缺乏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自然就无法读懂《道德经》。

第二个原因是年轻人所处的年龄段不适合。读过《道德经》的人都知道,《道德经》的中心思想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无为。无为不是毫无作为,而是以一种“不占有”的心态去生活。用《道德经》中的话来讲就是: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不要有功利心。
如果你告诉现在的年轻人不要有功利心,他一定会觉得你不正常。年轻的时候就应该拼了命的奋斗,让自己的年轻的生命得到充分的绽放。看淡一切是中老年人才应该有的心态,年轻人就是要有一定的功利心,才能从追逐功利的过程中感悟到智慧,才能通过吃亏发现自己的问题,也才能找到自己的改进的方向。

无为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特殊的品质,而是一个人在经历过世事沧桑之后得到的结果。如果没有经历过年轻时的冲动、愤怒和挫败,是无法达到《道德经》中无为的境界的。
《道德经》实际上是一本哲学类书籍,书上记载了作者老子对天地和宇宙的思考,并且告知了众人应该以何种态度度过自己的一生。《道德经》这本书很好地印证了大象无形这个成语,越是深刻的智慧,就越简单。因此,尽管《道德经》阐述的是世间的大智慧,却只用了短短的八千字。

全世界除了《圣经》之外,《道德经》是被翻译最多的一本书,爱因斯坦的手里便有一本德语版的《道德经》。然而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对这本著名的古代典籍却了解甚少,实在是惭愧。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谈一谈,年轻人到底该不该读《道德经》?我认为,《道德经》虽然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古籍,也可以作为人生的必读书目,但是人在年轻的时候是不应该读《道德经》的。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年轻人的阅历不够,读不懂《道德经》。读书的真正意义在于帮助一个人从书中获得成长,但是只有书籍对一个人来说合适的时候,它才能真正被吸收。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吃肉类可以帮助孩子长得更快,但是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却不适合吃这些东西,因为这些食物对他不适用。到最后不仅达不到长身体的目的,还会让孩子有生命危险。
同理,《道德经》是老子毕生对天地思考的结晶,一个没有丰富生活阅历的人是很难体会到《道德经》中的意境的。年轻人和《道德经》,正如初生的婴儿和肉类食物,如果两者不匹配,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我见过很多年轻人尝试阅读《道德经》,但是往往都是翻了两页就放弃了,原因就是看不懂。并不是《道德经》本身晦涩难懂,而是年轻人因为缺乏阅历,缺乏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自然就无法读懂《道德经》。

第二个原因是年轻人所处的年龄段不适合。读过《道德经》的人都知道,《道德经》的中心思想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无为。无为不是毫无作为,而是以一种“不占有”的心态去生活。用《道德经》中的话来讲就是: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不要有功利心。
如果你告诉现在的年轻人不要有功利心,他一定会觉得你不正常。年轻的时候就应该拼了命的奋斗,让自己的年轻的生命得到充分的绽放。看淡一切是中老年人才应该有的心态,年轻人就是要有一定的功利心,才能从追逐功利的过程中感悟到智慧,才能通过吃亏发现自己的问题,也才能找到自己的改进的方向。

无为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特殊的品质,而是一个人在经历过世事沧桑之后得到的结果。如果没有经历过年轻时的冲动、愤怒和挫败,是无法达到《道德经》中无为的境界的。
有可能是因为《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之著,一般人看,有很多道理,是参无不懂的。如果去读的话,有可能适得其反。
其实,读一读也没什么坏处。
只是,
道德经中尽是微言大义,读的不得法,或会陷入歧途。
只是,
道德经中尽是微言大义,读的不得法,或会陷入歧途。
可能是因为普通人读不懂道德经,因为这是古人的佳作,但是读起来却有一些深入的思
因为普通人不看得通透,活得会更快乐,当看了道德经之后,活的通透度还是得为了生活犯愁,只会让自己更难受。
为什么《道德经》难懂
简单回答浅说《道德经》
《道德经》dào dé jīnɡ 指《老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县东) 厉乡曲仁里人,有人说又称老聃。具体姓名史料中也颇为不全.“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现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也受到学者的重视。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历史上《道德经》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译《道德经》为梵文,传入东天竺;唐开元二十二年(735),唐玄宗亲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请《老子经》及老子“天尊像”归国,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过影响。
道教奉为主要经典之一。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旧题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有人说又称老聃。“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但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抄写本,《德经》在《道经》之前。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年》,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反者道知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坐,以柔弱胜刚强。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觉”,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需要是对于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道德经有多个版本,下面这部“《道德经》通行本(王弼本)”是最常见的。另外郭店出土的楚简《老子》残篇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展示了早期《道德经》的不同文字风貌,备受当今多数学者的重视,后面附带《简帛<老子>古本合校》以作为参考。
[编辑本段]《道德经》解悟要点
老子《道德经》五千字,古今中外解释者逾七百余种,然释意离题万里者自不必说,想找到能用现代人思维来诠释,而抛却“道”、“规律”、“奥妙”之类语言者,却是难事。
本人对《道德经》并无很深入的研究,但在佛、道理论的指导下,十余年实修有一定的心得。由于自己学医出身,为探索佛、道原理,在医学、哲学、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中涉猎多年(著有《心理与衰老——生命的三位一体结构及其调控机制》一书,04年5月北京中医出版社出版),自信对佛学“佛性”、道家“道”、“无”、“内丹”的内在含义,以及“道”与“德”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做到明了无误,也因此一直想翻译《道德经》以及用现代科学解释佛理,但一来时间关系,二来对世人会否相信信心不足,故而一直拖着。
这次召开国际道家学术大会,善音大姐让我写一写《道德经》方面的文章,虽然自己对《道德经》涉猎不深,写的文章也不象论文,但佛日:“唯法施功德无量”,自己也应该为《道德经》的推广尽一份绵薄之力,并衷心地希望《道德经》能给现代人带来福慧,同时也为大会推一点波,助一丝澜。
一、《道德经》总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对于这一段,历代的人们都把这个“道”解释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却没有与“德”联系起来。事实上,《道德经》论述的只是两个问题:“道”与“德”,“道”并不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是个体修行也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现代人把佛学和道家思想当成神秘文化,是由于他们修道的方法十分特别,并且需要修道者具备特殊的“德”。历代人们修道的多,知道修道需要先修特殊的“德”,而最终明了“道”为何物的人极少。《道德经》总论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后面极大部分却是论述修道之“德”的,所以只修道不知“德”者难于理解它,不实修只从文字上理解道为宇宙之道者更难于理解它。唯有修道能明了究竟者,方知“道”与“德”合二为一,道德经三字,提纲挈领,实已把全文的内容都概括无遗。
故前人有把经文分为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实是很有见地。对于没有实修过或尚未修持到练虚合道的人来说,道经的内容很难理解,或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往往只是从字意上理解为某种规律的东西,但具体这个规律是什么,谁都说不上来,所以千百年来,《道德经》的译本越来越多,但是经中说些什么人们却越来越争执不下。
同样,德经的内容就被人们说成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等等,这倒是没有很大出入的,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一整套个体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一个人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小者治家,大者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噫!老子之苦心几人能解也,竟被人认为甘守柔弱、与世无争、甘居人下,是空谈之唯心大道。殊不知被现代唯我的人们看得一文不值的“德”,却是修道者不可或缺,少了就修不成道的东西。这一些,如果不是自己亲身去修道体验过,根本是不可能理解的东西。
二、《道德经》的道经部分
除总论部分外,《道德经》中论道的还包括:第四章中关键的一句是“和其光,同其尘”;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十章“载营魄抱一,有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第十四章是对修道者色、声、触、意等方面的一些要求;第十五章“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五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第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等等。
三、有关《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果理解了这一点,我想对《道德经》的内容也就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所以也没有必要一一地去解释,各人可以有各人不同的见解,很多地方在当今社会里可能也应修改,但无论如何,一定要通过实修,才能体会到修德与修道的内在联系,因此,这篇文章也就写这些吧。
《道德经》dào dé jīnɡ 指《老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县东) 厉乡曲仁里人,有人说又称老聃。具体姓名史料中也颇为不全.“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现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也受到学者的重视。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历史上《道德经》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译《道德经》为梵文,传入东天竺;唐开元二十二年(735),唐玄宗亲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请《老子经》及老子“天尊像”归国,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过影响。
道教奉为主要经典之一。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旧题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有人说又称老聃。“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但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抄写本,《德经》在《道经》之前。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年》,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反者道知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坐,以柔弱胜刚强。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觉”,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需要是对于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道德经有多个版本,下面这部“《道德经》通行本(王弼本)”是最常见的。另外郭店出土的楚简《老子》残篇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展示了早期《道德经》的不同文字风貌,备受当今多数学者的重视,后面附带《简帛<老子>古本合校》以作为参考。
[编辑本段]《道德经》解悟要点
老子《道德经》五千字,古今中外解释者逾七百余种,然释意离题万里者自不必说,想找到能用现代人思维来诠释,而抛却“道”、“规律”、“奥妙”之类语言者,却是难事。
本人对《道德经》并无很深入的研究,但在佛、道理论的指导下,十余年实修有一定的心得。由于自己学医出身,为探索佛、道原理,在医学、哲学、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中涉猎多年(著有《心理与衰老——生命的三位一体结构及其调控机制》一书,04年5月北京中医出版社出版),自信对佛学“佛性”、道家“道”、“无”、“内丹”的内在含义,以及“道”与“德”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做到明了无误,也因此一直想翻译《道德经》以及用现代科学解释佛理,但一来时间关系,二来对世人会否相信信心不足,故而一直拖着。
这次召开国际道家学术大会,善音大姐让我写一写《道德经》方面的文章,虽然自己对《道德经》涉猎不深,写的文章也不象论文,但佛日:“唯法施功德无量”,自己也应该为《道德经》的推广尽一份绵薄之力,并衷心地希望《道德经》能给现代人带来福慧,同时也为大会推一点波,助一丝澜。
一、《道德经》总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对于这一段,历代的人们都把这个“道”解释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却没有与“德”联系起来。事实上,《道德经》论述的只是两个问题:“道”与“德”,“道”并不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是个体修行也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现代人把佛学和道家思想当成神秘文化,是由于他们修道的方法十分特别,并且需要修道者具备特殊的“德”。历代人们修道的多,知道修道需要先修特殊的“德”,而最终明了“道”为何物的人极少。《道德经》总论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后面极大部分却是论述修道之“德”的,所以只修道不知“德”者难于理解它,不实修只从文字上理解道为宇宙之道者更难于理解它。唯有修道能明了究竟者,方知“道”与“德”合二为一,道德经三字,提纲挈领,实已把全文的内容都概括无遗。
故前人有把经文分为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实是很有见地。对于没有实修过或尚未修持到练虚合道的人来说,道经的内容很难理解,或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往往只是从字意上理解为某种规律的东西,但具体这个规律是什么,谁都说不上来,所以千百年来,《道德经》的译本越来越多,但是经中说些什么人们却越来越争执不下。
同样,德经的内容就被人们说成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等等,这倒是没有很大出入的,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一整套个体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一个人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小者治家,大者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噫!老子之苦心几人能解也,竟被人认为甘守柔弱、与世无争、甘居人下,是空谈之唯心大道。殊不知被现代唯我的人们看得一文不值的“德”,却是修道者不可或缺,少了就修不成道的东西。这一些,如果不是自己亲身去修道体验过,根本是不可能理解的东西。
二、《道德经》的道经部分
除总论部分外,《道德经》中论道的还包括:第四章中关键的一句是“和其光,同其尘”;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十章“载营魄抱一,有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第十四章是对修道者色、声、触、意等方面的一些要求;第十五章“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五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第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等等。
三、有关《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果理解了这一点,我想对《道德经》的内容也就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所以也没有必要一一地去解释,各人可以有各人不同的见解,很多地方在当今社会里可能也应修改,但无论如何,一定要通过实修,才能体会到修德与修道的内在联系,因此,这篇文章也就写这些吧。
写《道德经》,老子,水平到底怎么样?老子写《道德经》,为什么用的文字都是那么悬?让人看不大懂。
这么悬的文字,你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啊!?老子是楚国人当时写《道德经》时,我们知道古人写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我们现在基本是用白话文,所以文言文是需要翻译的,看不懂是很正常的。但也由于当时全部都用文言文书写,这种格式一直保存近代,到五四运动之后才提倡白话文写作,我们现代人才能翻译过来,这是第一个看不懂的原因。
第二,老子的《道德经》经过漫长的年代,他的一些文字被修改了,现在流行的有上百种的老子道德经。但没有哪一版是道德经的原文。这是看不懂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老子写作道德经的背景,老子当时过函谷关的时候,是尹喜把他留下来的。写下指导后人修行的文章。所以老子写下了道德经。那我们要知道,尹喜这个人当时已经算是修炼有成了,因为他能够看到紫气东来,至少能力上,已经不是一般人可比拟的。他算是抱道之士,所以老子的道德经是写给抱道之士的。没有一定的修炼经验是看不懂的。
第四,老子道德经是属于道家的丹道文化的基础,他说的基本上都是丹道学。很多理论都是道家理论的基础,没有道家理论是很难看得懂的。
基于以上4点原因,导致后世的人很难看得懂道德经,虽然道德经一直在流传,甚至仅次于圣经的发行量。但没有经过明师的指点,你还是看不懂。这里的明师是指明白的老师。所以你会觉得他的道德经很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就是让人看不懂的原因吧。
第二,老子的《道德经》经过漫长的年代,他的一些文字被修改了,现在流行的有上百种的老子道德经。但没有哪一版是道德经的原文。这是看不懂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老子写作道德经的背景,老子当时过函谷关的时候,是尹喜把他留下来的。写下指导后人修行的文章。所以老子写下了道德经。那我们要知道,尹喜这个人当时已经算是修炼有成了,因为他能够看到紫气东来,至少能力上,已经不是一般人可比拟的。他算是抱道之士,所以老子的道德经是写给抱道之士的。没有一定的修炼经验是看不懂的。
第四,老子道德经是属于道家的丹道文化的基础,他说的基本上都是丹道学。很多理论都是道家理论的基础,没有道家理论是很难看得懂的。
基于以上4点原因,导致后世的人很难看得懂道德经,虽然道德经一直在流传,甚至仅次于圣经的发行量。但没有经过明师的指点,你还是看不懂。这里的明师是指明白的老师。所以你会觉得他的道德经很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就是让人看不懂的原因吧。
老子是举世闻名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今天的人不应轻易地否定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思想只是一家的思想,老子的道只是中国道文化的一种,前于老子的中国有了无极太极阴阳的观念,这观念中就有道的含义。
道德经里面有一句: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并不难懂,是后人想多了,但道德经乃是大道总纲,无所不包,道教又把玄学、修仙等和其挂钩,这样别人就会觉得很玄。
应该学习学习
本文标题: 为什么一个人两年都看不懂《道德经》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418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