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诗词歌赋究竟是因为读者知道作者的经历赋予它的灵魂,还是本凭文字就让其具有灵魂 半懂不懂,诶。

发布时间: 2021-08-09 03:02:5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故事 点击: 101

语文好的近来看看我比较聪明,数学总是第一,但语文却不赶兴趣,提到语文就头疼,没办法,就要要毕业考试,我语文不是很好,我可不想它影...

好的诗词歌赋究竟是因为读者知道作者的经历赋予它的灵魂,还是本凭文字就让其具有灵魂 半懂不懂,诶。

语文好的近来看看

我比较聪明,数学总是第一,但语文却不赶兴趣,提到语文就头疼,没办法,就要要毕业考试,我语文不是很好,我可不想它影响我的成绩,救救我啊有好答案追加100,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需要有学习兴趣,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没有拥有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金钥匙。

学好语文,要注意培养 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等。我希望当你读完这篇“烂文”后,能为你的语文之路,垫石铺地,为你的语文大厦添砖加瓦,为你学习铺上一条通天大道。

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就为你的语文学习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无论做任何事,兴趣是最重要的。两千年前的“文圣”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神支柱,朋友,如果你现在暂时对语文,并不感兴趣,没关系,你可以从“0”开始。培养兴趣,可以去背诵,抄录一些精彩的片断,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课外知识都可以。这样,慢慢积累,在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当一个才多识广,知识渊博的学者就是如此容易。你还可以参加一些关于语文方面的活动,比如演讲、征文等等。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社会价值的认识。”正如刚才说的,你可以参加社交活动,那有人便会问了,如果赢了,当然会使我们斗志高昂,兴趣更浓烈,而相反,则会挫伤我们的积极性,对语文反感,那岂不是适得其反吗?我可以肯定回答:“不会的”。这样看你如何认识结果的价值。正如所说,会信心百倍去学好语文,如果失败了,可以自我检讨,是哪里做得不好,“挫折是强人的一笔巨大财富,弱者的万丈深渊”,你可以想想,正因为发现了缺陷,我们才会去弥补,才会做得更好。学习兴趣是基础的话,好的学习习惯,则是一位技艺超群的建筑师。

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你学习质量的好坏。叶圣陶认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由这句话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好的习惯的重要性,其实好的习惯,主要还是靠自己去养成的。农村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习惯成自然”如果你坚持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则会成为雷打不动的“自然”。那怎样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从学习实践中,文章作品中去领会。《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们的学习之中。“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则又给我们敲响要“学”“思”结合的警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有许多的名人对学习做出了总结,我们不妨一试(但不可盲目)。其实,更重要的是要我们从学习中去总结,比如说,在一个幽静的地方,我们不妨坐下静静心,默默想想散文、名言之类,不但更能愉悦心情,而且还增深了印象。如果说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位独具匠心的建筑师,那好的学习方法则是精美实用的建筑材料。

说学习方法,其实与学习习惯有许多交叉之处,比如:抄录精彩片段,吟诵古诗,随时写下精彩瞬间,等等都是好的学习方法。语文学习重要的就是积累与运用,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积累的重要手段。我们运用语文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可用在诸方面,譬如:社交、写作、演讲……无不与我们密切相关,有人学习语文很有一套,但运用时却是茶壶里装饺子——倒不出来。其实学的目的就是用,这是纲。由于方法因人而异,我就不多讨论了!我相信亲爱的朋友你定会有锦囊妙计的。好的学习习惯,兴趣很浓,方法很对,若没有语文学习能力那还是无济无事。

学习能力是渐渐培养和积累的。有人说鲁迅的文章很难懂,其实就是因为没有找到突破口,我们理解一句话一定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上下文语境,这样你才会将难题迎刃而解。学习 要重识基础能力巩固,首先要谨记一些写法、修辞及符号的用意,只有这样坚实的基础,才可去拔高。“欲速则不达”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你的恒心。

上述皆为鄙人愚见,多为浅薄之言,其实每人都有他的一本经,都有一套未发掘的(有的当然发现了)学习秘籍。

朋友,当你看完这篇文章后,掩卷沉思时,希望能使你有所受益。为语文功底差的人,改变现状,为功底好的人锦上添花。
参考资料:http://www.ahyzzx.com/xstd/xhwxs/xhwxs3/xhwxs3_14.htm
我的语文成绩不夸张的说,在班上也是属于优秀了.其实语文是死板加灵活的.比如阅读与作文就是十分灵活的,你想要拿高分,就必须要在平时多读多练,我就是经常看课外书的,因为我从小就养成了爱看课外书的好习惯,所以阅读能力也不差.其次作文就是要多看作文书了,说真的,我很不喜欢看作文书,我觉得那些作文又臭又无聊,也没办法,因为作文书的作文里面有很多好词好句,还有很多写作题材,所以要多看.至于基础嘛,就是要死记硬背拉,除了死记硬背,还有什么办法呢?学好语文,还要注意培养学习兴趣,特别是看书,听我一句话,要学好语文就要多看书!
最后,祝你好运!
经验一:
1、不妨给自己定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例如一小时内完成这份练习、八点以前做完那份测试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以前一小时都完不成的作业,现在四十分钟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边学习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么你尽可以专心的学习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个晚上都复习同一门功课。我以前也曾经常用一个晚上来看数学或物理,实践证明,这样做非但容易疲劳,而且效果也很差。后来我在每晚安排复习两三门功课,情况要好多了。
除了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外,课堂上不必记很详细的笔记。如果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听课的效率一定不高,况且你也不能保证课后一定会去看笔记。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把老师的讲课消化吸收,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即可。

经验二:

学习效率这东西,我也曾和很多人谈起过。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某同学学习极其用功,在学校学,回家也学,不时还熬熬夜,题做得数不胜数,但成绩却总上不去其实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也是十分着急的,本来,有付出就应该有回报,而且,付出的多就应该回报很多,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实际的情况却并非如此,这里边就存在一个效率的问题。效率指什么呢?好比学一样东西,有人练十次就会了,而有人则需练一百次,这其中就存在一个效率的问题。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劳逸结合。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娱乐不仅仅是有好处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项学习效率的基础。那么上课时的听课效率如何提高呢?以我的经历来看,课前要有一定的预习,这是必要的,不过我的预习比较粗略,无非是走马观花地看一下课本,这样课本上讲的内容、重点大致在心里有个谱了,听起课来就比较有针对性。预习时,我们不必搞得太细,如果过细一是浪费时间,二是上课时未免会有些松懈,有时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东西。上课时认真听课当然是必须的,但就象我以前一个老师讲的,任何人也无法集中精力一节课,就是说,连续四十多分钟集中精神不走神,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上课期间也有一个时间分配的问题,老师讲有些很熟悉的东西时,可以适当地放松一下。另外,记笔记有时也会妨碍课堂听课效率,有时一节课就忙着抄笔记了,这样做,有时会忽略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不抄笔记,不抄笔记是不行的,人人都会遗忘,有了笔记,复习时才有基础,有时老师讲得很多,在黑板上记得也很多,但并不需要全记,书上有的东西当然不要记,要记一些书上没有的定理定律,典型例题与典型解法,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去记的东西。否则见啥记啥,势必影响课上听课的效率,得不偿失。
作题的效率如何提高呢?最重要的是选"好题",千万不能见题就作,不分青红皂白,那样的话往往会事倍功半。题都是围绕着知识点进行的,而且很多题是相当类似的,首先选择想要得到强化的知识点,然后围绕这个知识点来选择题目,题并不需要多,类似的题只要一个就足够,选好题后就可以认真地去做了。作题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作题之后的过程,对于做错的题,应当认真思考错误的原因,是知识点掌握不清还是因为马虎大意,分析过之后再做一遍以加深印象,这样作题效率就会高得多。
评:夏宇同学对于听课和做题的建议,实际上反应了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把劲儿使在刀刃上",即合理分配时间,听课、记笔记应抓住重点,做习题应抓住典型,这就是学习中的"事半功倍"。

经验三:

学习效率是决定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那么,我们如何提高自己学习效率呢?
第一点,要自信。很多的科学研究都证明,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有效地开发这种潜力,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何时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这种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种必胜的信念,而且能使你很快就摆脱失败的阴影。相反,一个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会一事无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远的自卑之中。
提高学习效率的另一个重要的手段是学会用心。学习的过程,应当是用脑思考的过程,无论是用眼睛看,用口读,或者用手抄写,都是作为辅助用脑的手段,真正的关键还在于用脑子去想。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比如说记单词,如果你只是随意的浏览或漫无目的地抄写,也许要很多遍才能记住,而且不容易记牢,而如果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联想的方法去记忆,往往可以记得很快,而且不容易遗忘。现在很多书上介绍的英语单词快速记忆的方法,也都是强调用脑筋联想的作用。可见,如果能做7到集中精力,发挥脑的潜力,一定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
另一个影响到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是人的情绪。我想,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某一天,自己的精神饱满而且情绪高涨,那样在学习一样东西时就会感到很轻松,学的也很快,其实这正是我们的学习效率高的时候。因此,保持自我情绪的良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有较为开朗的心境,不要过多地去想那些不顺心的事,而且我们要以一种热情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因为这样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是很有好处的。这样,我们就能在自己的周围营造一个十分轻松的氛围,学习起来也就感到格外的有精神。

经验四:

很多学生看上去很用功,可成绩总是不理想。原因之一是,学习效率太低。同样的时间内,只能掌握别人学到知识的一半,这样怎么能学好?学习要讲究效率,提高效率,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
晚上不要熬夜,定时就寝。中午坚持午睡。充足的睡眠、饱满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时要全神贯注。
玩的时候痛快玩,学的时候认真学。一天到晚伏案苦读,不是良策。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学习时,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我学习的时侯常有陶渊明的"虽处闹市,而无车马喧嚣"的境界,只有我的手和脑与课本交流。
三、坚持体育锻炼。
身体是"学习"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再大的能耐也无法发挥。因而,再繁忙的学习,也不可忽视放松锻炼。有的同学为了学习而忽视锻炼,身体越来越弱,学习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这样怎么能提高学习效率呢?
四、学习要主动。
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兴趣。有了兴趣,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学基础不好,学习过程中老是有不懂的问题,又羞于向人请教,结果是郁郁寡欢,心不在焉,从何谈起提高学习效率。这时,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请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进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
五、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同学融洽相处。
每天有个好心情,做事干净利落,学习积极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把个人和集体结合起来,和同学保持互助关系,团结进取,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六、注意整理。
学习过程中,把各科课本、作业和资料有规律地放在一起。待用时,一看便知在哪。而有的学生查阅某本书时,东找西翻,不见踪影。时间就在忙碌而焦急的寻找中逝去。我认为,没有条理的学生不会学得很好。
评:学习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习之外的其他因素,这是因为人的体质、心境、状态等诸多因素与学习效率密切相关。

【总结】

学习必须讲究方法,而改进学习方法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效率的高低,是一个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在学生时代,学习效率的高低主要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时候,一个人学习效率的高低则会影响他(或她)的工作成绩,继而影响他的事业和前途。可见,在中学阶段就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拥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大有益处。
可以这样认为,学习效率很高的人,必定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言外之意,学习成绩好未必学习效率高)。因此,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提高学习效率就是提高学习成绩的直接途径。
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前人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必须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有学习之内的,但更多的因素在学习之外。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利用时间,另外还要注意"专心、用心、恒心"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对于自身的优势、缺陷等更要有深刻的认识。总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希望你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能一帆风顺!

中学生学习方法系列谈

三种学习境界

一、第一层为苦学

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长期下去,对学习必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从而滋生了厌学的情绪,结果,在他们那里,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

二、第二层为好学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学习的如饥似渴,常常注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三、第三层为会学

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的轻松,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御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中,第一层居多,第二层为少数,第三层次更少。我们应当明确,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21世纪中的文盲将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以,同学们在学习中应追求更高的学习境界,使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在轻轻松松中学好各门功课。

三种学习习惯

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思考习惯。

一、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

很多同学在学习中习惯于跟着老师一节一节的走,一章一章的学,不太对意章节与学科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随着时间推移,所学知识不断增加,就会感到内容繁杂、头绪不清,记忆负担加重。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系统,学习一门学科前首先应了解这一系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学习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弄清其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这样做往往使所学知识更容易把握。

二、追根溯源,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习最忌死记硬背,特别是理科学习,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所以不论学习什么内容,都要问为什么,这样学到的知识似有源上水,有木之本。即使你所提的问题超出了中学知识范围,甚至老师也回答不出来,但这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对什么事都要有求知欲,好奇心,这往往是培养我们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养成这种思考习惯,有利于思维品质的训练。

三、发散思维,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

在学习中我们应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不要孤立的对待知识,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长期下去,必然会促进智力素质的发展。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学习的核心就是思维的核心,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智力素质,智力素质提高了,知识的学习会变得容易。所以上面讲的学习的三个学习习惯实质上是三种思维习惯。学习的重点就是学会如何思考。

三个学习要点

关于学习的方法可以谈很多,但重要的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多读书,注意基础

要想学习好,基础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而基础知识就是指课本知识,这一点同学们一定清楚。但在学习中,很多同学却不重视课本的阅读理解,只愿意去多做一些题,因为考试就是做题。实际上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应当说,课本与习题这两方面都很重要,互相不能替代,但课本知识是本,做题的目的之一是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所以我们主张多读书少做题,不主张多做题少读书。

二、多思考、注重理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学习的灵魂。在学习中,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驾御知识的头脑。如果一个人不会思考,他只能做知识的奴隶,知识再多也无用,而且也不可能真正学到好知识。知识的学习重在理解,而理解只能通过思考才能实现,思考的源泉是问题,在学习中应注意不要轻易放过任何问题,有了问题不要急于问人,应力求独力思考,自己动手动脑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做才有利于思考能力的提高。

三、多重复,温故而知新

《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道尽学宗,不断的重复显然是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当然,这种重复不能是机械的重复,也不只是简单的重复记忆。我们主张每次重复应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不同的目的,这样每次重复才会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一次比一次获得更深的认识。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就是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升华,所谓温故而知新也。

三种学习精神

一、不唯书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在我们的学习中,教科书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材料,学好课本基础知识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里应当明确两个问题;一、科学总是发展着的知识体系,我们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可能都是毫无缺陷的。这就需要我们多动脑筋,在思考的基础上敢于怀疑,大胆探索,提出我们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总是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的。也许我们的怀疑是错误的,我们提出的观点和见解是不正确的,但正是从这种错误与正确的交锋中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一味死记硬背,即便把课本背熟了,也难以灵活运用。所以,我们提倡不唯书,并不是为了否定书,而是为了培养一种创新精神。

二、不唯师

在中学生的学习中,很多同学上课时只会认真听讲;把老师的板书一字不差地抄录下来,课后进行消化吸收,但却很少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讲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把什么,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知识容器"。瑞士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做过的事的人。"所以,我们主张同学要多与老师交流,当对老师讲的有疑问或有不同看法时,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向老师质疑,甚至与老师争论,在争论中我们失去的只是错误,而得到的除了正确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智力的发展,还有勇气和信心的提高,最终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必然。

三、不唯一

对于一个知识的理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对于一道题的求解,可以有不同方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可以从不同学科去分析解决。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多样化的世界,我们学习的目的决不是为了追求唯一的答案。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具备这种"不唯一"的意识和精神,尽可能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的习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三条学习原则

学习的具体方法,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但也需要我们严格遵守一些共同的原则,它们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

一、自觉性原则

自觉性要求中学生能够自觉地安排自己每天的学习活动,自觉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我们应当明确,当学习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时才更有效,特别是中学生的学习,主要依靠自觉来完成。如果把学习变成一种被别人压迫的行为,学习的动力就会减弱,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倦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对于那些学业不佳的同学应首先检查自己的学习自觉性如何,一切属于自己的事,必须自觉地去做,这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

二、主动性原则

主动性要求中学生的学习有热情,主动获取知识,不等待,不依靠,不耻下问。做任何事情,积极主动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习也不例外。很多同学在学习中恰恰缺乏这一点,不懂的问题宁肯烂在肚子里,也不愿开口问一下别人。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不越"雷池"半步,很少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有的同学甚至一年也不会问老师一个问题。这些同学决不是一个问题也没有,而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是十分有害的,必须改变。

三、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要求中学生做事有主见,不轻信,不盲从,不人云亦云,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轻易受群体因素的影响。很多优秀的学生往往具备这样的特征。当别的同学总愿让老师反复讲解时,他们却更愿意独立思考,依靠自己独立的智慧去努力获取知识。正是他们这种学习的独立性,造就了他们的出类拔萃。我们认为,如果在学习中没有独立性,就没有创造性,就不可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种学习技能

一、学会快速阅读

直接从书中获取知识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即使是教科书中的知识,也不能纯粹依靠老师的讲解来学习。一个掌握阅读技能的学生,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掌握知识,学的更主动,更轻松。在实际学习中,许多同学习惯于上课听讲,下课做作业,即使是教科书也不甚阅读,更不用说大量阅读课外书籍。长期下去造成的结果是不会读书,没有形成熟练的阅读技能,对学习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这可能是很多同学在学业上落伍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讲的阅读技能并不是指能简单的读,而是指在阅读的同时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阅读的能力,是指能够根据不同书籍的模式迅速分清主次、把握书中内容的一种技能。这就要求同学必须多读书,注意了解不同书籍的特点和阅读技巧,加强读思结合,并且有意识地加快阅读速度,逐渐形成快速阅读技能。

二、学会快速书写

中学阶段课业负担比较重,如果没有掌握快速书写的技能,这种负担会更加沉重。比如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速度记录笔记,课后完成作业用时过多,考试因书写太慢而答不完试卷等,这些现象都与书写技能有关。可以说书写技能是我们借以掌握知识的工具,这种工具所处的状态将决定我们能否有效而合理地使用时间。那些书写速度慢的同学对此应引起足够的注意,自觉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尽快掌握这一技能。当然,快速书写的同时还要保证字迹的清楚与规范。

三、学会做笔记

做笔记是一种与动手相结合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中学生的学习笔记主要有课堂笔记、读书笔记和复习笔记等,课堂笔记应注意结合教材进行记录,不能全抄全录老师的板书。读书笔记应注意做好圈点勾批,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复习笔记应注意做好知识的归纳整理,理清知识结构和联系。还需要指出的是,不论哪种笔记都要做好疑难问题的记录,便于集中处理。

三种学习能力

一、独立探求知识的能力

这种能力也可以叫自学能力,在外界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学生所取得的学习成绩是不同的,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自学能力不同是一个重要原因。那些优秀的同学往往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他们不仅仅满足在老师指导下的学习,更注重独立探求知识。他们注重对书本的自学理解,遇到问题,并不急于求教,而是首先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习,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我们认为,在一个人所学到的知识中,独立探求的比例越大,那么知识掌握的就越好,而且能更好地促进他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同学们在学习中应加强自学精神和独立意识。

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所以我们在主张独立探求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老师讲,学生听,只是一种单向传递,知识的掌握需要双向、多向交流,所以,我们不仅要主动与老师多交流,而且要与同学进行积极的讨论。学会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互相协作解决问题,也是善于同别人打交道的一种社交能力。一位哲学家曾说过:"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我们还是拥有一个苹果。但是,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交换以后,我们就会拥有两种思想。"

三、流畅的表达能力

一些同学认为,好象只有文科要求有较好的写作表达能力,实际上理科所要求的解答过程也是一种表达能力。我们这里所说的表达能力不仅包括文字表达,还包括口头表达。在很多学习活动中,善于演讲,能够准确、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语言是与人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能力的表现,不注意表达能力的训练,不仅影响与他人的交往,而且会影响思维的发展,进而影响学习。所以,同学们应有意识地加强表达能力的自我训练。

四种思维品质

通俗地讲,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培育高品质的思维是我们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

一、敏捷性

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表现为思考问题时的快速灵活,善于迅速和准确地做出决定、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应注意:l、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能生巧。2、课堂听讲超前思维,抢在老师讲解之前进行思考,把课堂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思维训练的活动。3、定时作业,有意识地限定时间完成学习任务。

二、深刻性

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和逻辑推理水平,表现为能深刻理解概念,分析问题周密,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应注意;l、追根究底,凡事都要去问为什么,坚决摈弃死记硬背。2、积极开展问题研究,按写小论文,养成深钻细研的习惯。

三、整体性

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考虑问题,总是从整体出发,能够很好地处理整体与局部关系。培养思维的整体性应注意:l、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经常进行知识总结。2.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挖掘共性,分离个性,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3、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在融会贯道中提炼知识,领悟其关键、核心和本质。

四、创造性

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应注意:l、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2.增强问题意识,在课堂听讲和读书学习中,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3、注重思维的发散,在解题练习中进行多解、多变。

四位良师益友

在我们的学习中,除了代课教师,个少还有三位特殊的"老师",它们的作用和老师一样重要,也是我们学习中的良师益友。

一、自信

在实际学习中,不少同学总认为自己比别人笨,小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们不敢碰难题,即便做出答案也总怀疑不正确,更不敢向学习好的同学挑战。这种自信缺乏,严重地阻碍了学习的进步。如果说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那么,自信就是开发巨大潜能的金钥匙。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要认识到,人与人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但每个人可供开发的潜力所能达到的高度是不可限量的。只要自己敢想、敢做,永不服输,就一定能不可阻挡地走向成功。自信是学习中的第一位老师。

二、课本

课本是我们学习中的第二位老师。课本知识是最基本的知识,它随时伴随在我们身边,每有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应当是查阅课本。不仅如此,课本还起着训练同学自学能力的作用,那些平时不重视阅读课本,只把课本当做课后练习的习题本的同学是很难学好知识的。

三、同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学是我们学习中的第三位老师。学习不仅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传递,更需要同学之间的多向交流,同学之间的协作更方便。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争辩,有助于开拓思路,激发思维,互相促进。

四、教师

我们的任课教师是我们学习中的第四位老师。这并不是轻视教师的作用,只是指教师没有课本和同学更易接近、更方便。教师的重要作用在于对知识的关键进行点拨,是学生学习的外围推动力,因此,上课时认真听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学生学习方法杂谈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根本指针,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信息量激增,知识迅速发展,是当今知识世界的显著特色。看未来,看发展,方法比单纯的知识更重要。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力的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如何学习。科学的方法是点金术,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显得特别重要。一个只能被动学习,不会主动探求知识的
兴趣也不是一下子就培养出来了的.为了应急,教你一些方法:一,多背作文.语文考试时作文分值较高,不能小瞧了它.二,多做阅读题目.语文第二大分值非它莫属,包括课内课外,现代古代及多种文体如议论、说明、记叙等。其三,那就是基础知识了,那主要就看你平时的积累了。不过,你若能抓住作文和阅读,你就不用担心语文会拖后腿了。以后再慢慢培养学语文的兴趣吧,你会发现语文其实很有趣。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需要有学习兴趣,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没有拥有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金钥匙。

学好语文,要注意培养 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等。我希望当你读完这篇“烂文”后,能为你的语文之路,垫石铺地,为你的语文大厦添砖加瓦,为你学习铺上一条通天大道。

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就为你的语文学习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无论做任何事,兴趣是最重要的。两千年前的“文圣”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神支柱,朋友,如果你现在暂时对语文,并不感兴趣,没关系,你可以从“0”开始。培养兴趣,可以去背诵,抄录一些精彩的片断,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课外知识都可以。这样,慢慢积累,在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当一个才多识广,知识渊博的学者就是如此容易。你还可以参加一些关于语文方面的活动,比如演讲、征文等等。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社会价值的认识。”正如刚才说的,你可以参加社交活动,那有人便会问了,如果赢了,当然会使我们斗志高昂,兴趣更浓烈,而相反,则会挫伤我们的积极性,对语文反感,那岂不是适得其反吗?我可以肯定回答:“不会的”。这样看你如何认识结果的价值。正如所说,会信心百倍去学好语文,如果失败了,可以自我检讨,是哪里做得不好,“挫折是强人的一笔巨大财富,弱者的万丈深渊”,你可以想想,正因为发现了缺陷,我们才会去弥补,才会做得更好。学习兴趣是基础的话,好的学习习惯,则是一位技艺超群的建筑师。

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你学习质量的好坏。叶圣陶认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由这句话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好的习惯的重要性,其实好的习惯,主要还是靠自己去养成的。农村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习惯成自然”如果你坚持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则会成为雷打不动的“自然”。那怎样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从学习实践中,文章作品中去领会。《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们的学习之中。“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则又给我们敲响要“学”“思”结合的警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有许多的名人对学习做出了总结,我们不妨一试(但不可盲目)。其实,更重要的是要我们从学习中去总结,比如说,在一个幽静的地方,我们不妨坐下静静心,默默想想散文、名言之类,不但更能愉悦心情,而且还增深了印象。如果说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位独具匠心的建筑师,那好的学习方法则是精美实用的建筑材料。

说学习方法,其实与学习习惯有许多交叉之处,比如:抄录精彩片段,吟诵古诗,随时写下精彩瞬间,等等都是好的学习方法。语文学习重要的就是积累与运用,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积累的重要手段。我们运用语文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可用在诸方面,譬如:社交、写作、演讲……无不与我们密切相关,有人学习语文很有一套,但运用时却是茶壶里装饺子——倒不出来。其实学的目的就是用,这是纲。由于方法因人而异,我就不多讨论了!我相信亲爱的朋友你定会有锦囊妙计的。好的学习习惯,兴趣很浓,方法很对,若没有语文学习能力那还是无济无事。

学习能力是渐渐培养和积累的。有人说鲁迅的文章很难懂,其实就是因为没有找到突破口,我们理解一句话一定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上下文语境,这样你才会将难题迎刃而解。学习 要重识基础能力巩固,首先要谨记一些写法、修辞及符号的用意,只有这样坚实的基础,才可去拔高。“欲速则不达”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你的恒心。

上述皆为鄙人愚见,多为浅薄之言,其实每人都有他的一本经,都有一套未发掘的(有的当然发现了)学习秘籍。

朋友,当你看完这篇文章后,掩卷沉思时,希望能使你有所受益。为语文功底差的人,改变现状,为功底好的人锦上添花。
真的整100分?
我有点材料 你要我邮件传给你顺便告诉你点作文经验 然后你100加给我
有意的话百度知道消息发给我

《百年孤独》这本书为什么被认为是经典?

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迪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

他把读者引入到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之中,不仅让你感受许多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也让你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深刻得让你觉得害怕。

拉丁美洲作家马尔克斯的名字是与魔幻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而《百年孤独》就是展现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代表之作。因此,以此书为标志,魔幻现实主义流派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读过他这部作品的人都忘不了他极善用绚丽而无羁的想象构造出一仿佛神话的世界。

《百年孤独》因为他独到的艺术成就而让马尔克斯走向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马尔克斯也因此而为拉美小说界的“掌门人”,评论界称赞他的《百年孤独》为“20世纪用西班牙文写作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而这部小说所采用的创作手法“魔幻现实主义”至此才广为世人接受,人们也因此开始阅读这一文学流派的其他作品。

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迪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

他把读者引入到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之中,不仅让你感受许多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也让你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深刻得让你觉得害怕。

拉丁美洲作家马尔克斯的名字是与魔幻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而《百年孤独》就是展现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代表之作。因此,以此书为标志,魔幻现实主义流派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读过他这部作品的人都忘不了他极善用绚丽而无羁的想象构造出一仿佛神话的世界。

《百年孤独》因为他独到的艺术成就而让马尔克斯走向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马尔克斯也因此而为拉美小说界的“掌门人”,评论界称赞他的《百年孤独》为“20世纪用西班牙文写作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而这部小说所采用的创作手法“魔幻现实主义”至此才广为世人接受,人们也因此开始阅读这一文学流派的其他作品。

原因:在主题上,《百年孤独》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百年孤独》风格独特,既气势恢宏又奇幻诡丽。粗犷处寥寥数笔勾勒出数十年内战的血腥冷酷;细腻处描写热恋中情欲煎熬如慕如诉;奇诡处人间鬼界过去未来变幻莫测。轻灵厚重,兼而有之,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称为“20世纪用西班牙文写作的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

1982年,瑞典文学院认为,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因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经典句子:

1、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

2、即使以为自己的感情已经干涸得无法给予,也总会有一个时刻一样东西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弦;我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

3、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乱且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4、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5、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帘子。你和死亡好象隔着什么在看,没有什么感受,你的父母挡在你们中间,等到你的父母过世了,你才会直面这些东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亲戚,朋友,邻居,隔代,他们去世对你的压力不是那么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帘子,把你挡了一下,你最亲密的人会影响你的生死观。
一、《百年孤独》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原因如下:
1、《百年孤独》的故事发生在虚构的马孔多镇(马尔克斯称威廉·福克纳为导师,显然深受其影响),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七代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和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其内容涉及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浓缩投影。《百年孤独》风格独特,既气势恢宏又奇幻诡丽。粗犷处寥寥数笔勾勒出数十年内战的血腥冷酷;细腻处描写热恋中情欲煎熬如慕如诉;奇诡处人间鬼界过去未来变幻莫测。轻灵厚重,兼而有之,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称为“20世纪用西班牙文写作的最
2、1982年,瑞典文学院认为,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因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智利大诗人巴勃罗·聂鲁达盛赞马尔克斯,称他是“继塞万提斯之后最伟大的语言大师”,还有人把《百年孤独》称之为“拉丁美洲的《堂·吉诃德》。而《百年孤独》的艺术魅力正在于其魔幻色彩、孤独主题与悲剧意蕴,因为幻想与现实的融合所营造出的魔幻之境引人人胜;马孔多人辛酸了百年的孤独之旅令人心碎;埋藏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之歌使人振奋。《纽约时报》称《百年孤独》是“继《创世记》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百年孤独》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下面是经典名著《百年孤独》的优美段落摘抄:
  1.很多年过去了,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轻轻一推,铰链发出一阵忧伤的,断断续续的呻吟,这响声在他心中引起了冰冷的回响。
  他觉得再也受不了腰里冰冷的寒气和肚子里的空气,受不了那种恐惧,也受不了那既想逃走又想永远留在那恼人的寂静和可怕的孤独之中的、太乏渴望。
  2.有的人想睡觉,但不是因为困倦,而是出于对睡觉的怀念。
  在那里,记忆中的父亲就是四月份来到的肤色黝黑的男人,回忆中的母亲就是左手戴一只金指环的肤色黑里带黄的女人。一个人的生日变成了云雀在月桂树上唱歌的最近的一个星期二。
  但是,客人觉察到他的假情假意,知道自己已被人遗忘了,这遗忘不是那种可以弥合的感情上的疏远,而是另一种他很熟悉的、更加无情的、无法挽救的遗忘——死的遗忘。
  3.他穿着精美的漆皮靴走在世界另一个地方的土地上,她在矿物质的味道中,仿佛感觉到由那块土地上传过来的他的脉膊和体温,这感觉使她嘴里觉得苦涩,心中却十分安宁。
  她明知驿站的骡子每隔十五天来一次,但却天天要等候,她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搞错日期,提前送信来。但情情很不顺心,有一次,预定的日子到了,骡子却没有来。她绝望得发疯,半夜起来到院子里一把一把吞吃泥土,贪婪之状像不要命似的。她哭着,痛苦得发狂,她拼命嚼小蚯蚓和蜗牛壳,嚼得牙齿都快要碎了,然后一直呕吐到天明,发烧、虚脱,没有知觉。
  有时面对一幅威尼斯水彩画,怀乡之情竟会把水沟里的淤泥和腐烂的甲壳动物的气味变成鲜花的淡雅的芬芳。阿玛兰塔叹息着,微笑着,憧憬那个第二故乡,那里的男男女女都长得漂亮,有着小孩的天真,那儿有古老的城市,然而它往昔的宏伟业绩如今只留下瓦砾堆里的几只小猫了。
  4.他没有觉察到时光在家里造成的细微而又令人心碎的破坏,这么长日子外出之后,对任何一个有着清晰记忆的人来说,这种破坏都会觉得是一场灾难。墙上石灰剥蚀,角落里蛛网结成了肮脏的绒花,海棠花上有泥,横梁上白蚁啃出条条脉路,门臼里长出青苔,怀念在他面前铺设了种种狡诈的陷阱,对这一切,奥雷良诺 布恩地亚上校毫不痛心。
  起义军代表团来到这里,招待他们的是一群穿着白长袍的、活泼的见习修女,她们活象一群白鸽子,被雨水打得到处飞舞。
  他走过了荣誉和怀念荣誉的阶段,到达了希望的终点。
  听到这音乐,阿玛兰塔想起了皮埃特罗,想起他黄昏时分佩戴的栀子花和熏衣草香味,此时她枯萎的心底开放出一朵由时间滤净了的怨恨之花。
  5.时光造成的细微而令人难过的破坏所引起的痛苦是一种怀旧之情给我们设置的诡秘的陷阱,比如墙上剥落的灰泥,比如角落里凌乱的蛛网,比如弃置不顾的秋海棠,比如上了青苔的门框......

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三)阅读刘心武的《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一文,完成17—22题。 (共18分)
①情感世界好比一座蓊翳的森林,其中有着多种多样乃至复杂微妙的群落,爱与恨也许是其中最壮美与最森严的群落,但除了爱与恨,人的情感森林里还会有诸如钦慕与嫉妒、欣悦与懊恼、痛快与惆怅、 与 、崇信与狐疑、满足与失落、狂喜与沮丧、 与 等等互相纠结的乔木灌木藤萝草茵。大体而言,一个人的感情森林不可能只有单一的树种,也不可能都是“落叶林”或都是“常青树”,并且也不可能只有比如说钦慕这种明亮的情感苗木,而完全没有嫉妒那样的灰暗草茵。
②我们首先承认,我们的情感世界难免有纠结杂芜、妍媸混生的状况,并且那情感的森林难免会在外界阴睛风雨、雷霆雨雹的影响下,波动翻腾,变化万千;但是,我们又应懂得,作为这个情感森林的主人,我们不仅应该,而且能够做到,使这座森林保持一种良性的“生态平衡”,就是说,到头来,我们要使美丽有益的情感得以蓬勃润生。发展壮大;而使阴暗猥琐的情感受到抑制;某些最具破坏性的情感,比如说膨胀不已的嫉妒,则应如同对待森林害虫与蚀叶霉茵一般,将其尽可能芟灭排除。
③上面我们讲到,你应当具有对祖国对同胞对世界对人类对大自然乃至整个宇宙的大爱,那是巨大的情感树丛;但这并不等于说,你可以忽略或轻视许许多多微妙琐屑的情感瞬间,比如你在一个叶尖凝出露滴的清晨,忽然有一种莫可名状的欢愉,又好比你在一个月色如水的夜晚,心尖倏地掠过一丝无端的忧伤……这就好比在大爱的树丛中,还有些蕨草藤蔓、杂花蘑菇;这些情感因子的存在不仅无伤大雅,而且更证明着你人生的丰富,人生的多彩。珍惜你整座的情感森林吧,你的人生使命不是使它单一枯涩,而是让它摇曳多姿!
④每个人的情感森林,应当有不同的风格。有的人情感可能比较浓重,有的人可能比较淡薄,有的人可能比较细腻,有的人可能比较朗阔……你属于哪一种?在自赏自己的情感风格时,你无妨容纳甚至欣赏他人那与己不同的情感风格。正是因为人们的情感风格并不一致,我们大家相处时才会有更多的乐趣与回旋余地。当然,情感过分枯涩祖糙,就像没有大树,甚至连灌木草丛也稀稀拉拉的植被,那会导致情感的“沙漠化”;情感过分细腻脆弱,犹如森林中充斥着过多的藤蔓苔藓等寄生物,那会滋生瘴气腐物——都属病态,是我们应尽力改进的。
⑤到过丰茂壮丽的原始森林吗?至少,在影视或照片里,看到过从空中所鸟瞰到的广袤无际的山林,看到过那爽人眼目、动人心魄的景象。凡在平衡中健康发展的森林,都显得那么青翠葱绿!我们的情感世界,便应当如那般充实而鲜活,丰盈而瑰丽!
⑥年轻的朋友,祝你拥有一座永葆青葱的情感森林1
17.请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①段中加点的词“群落”和“草菌”的含义。(4分)
群落:
草菌:
18.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在方框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与 与
19.结合上下文,说说对第③段画线句子的理解。(2分)

20.结合全文内容,写出“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的具体做法。(4分)

21.文中有大量的比喻句,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3分)
句子:
理由:

22.对上文内容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用理性的思考,优美的语言,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做自己情感世界的主人,使情感的森林充实而鲜活,永远青葱。
B.作者认为人的情感森林应该是摇曳多姿、丰富多彩的,可以有“落叶林”和“常青树”,也可以保留蚀叶霉菌等。
C.文中强调每个人的情感森林有着不同的风格,我们在欣赏自己的情感风格时,也应该学习他人与己不同的情感风格。
D.作者认为,我们要极力赞美对祖国对同胞对世界对人类等大爱的情感,也可以忽略许许多多微妙琐屑的情感瞬间。

17.(4分)①“群落”喻指人的一类情感。(2分) ②“草菌”喻指灰色暗淡的情感。(2分)
18.(2分)不设统一答案。只要是与人的情感有关的一纽反义词即可。示例:“融乐”与“孤独”;“祈盼”与“绝望”;“快乐”与“忧伤”。
19.(2分)列举生活中的一个特定情境,生动说明了一个人在具有大爱情感的前提下,也可以有微妙琐屑的情感瞬间。要点:①大爱;②微妙琐屑(或无伤大雅)的情感瞬间。
20.(4分)不没统一答案。要点:①具有(对祖国对同胞对世界对人类对火自然乃至整个宇宙的)的爱(若答“发展壮大美丽有益的情感”亦可):②抑制阴暗狠琐的情感:③芟灭排除某些最具破坏性的情感;④容纳甚至欣赏他人与己不同的情感:⑤努力改进过分祖糙桔涩和过分细腻脆弱的情感。(回答出两个要点给1分,回答出三个要点给2分,回答出四个要点给3分,回答出五个要点得满分。若只答“在平衡中健康发展”,不给分)
21.(3分)不设统一答案。示例:比喻句如“情感过分细腻脆弱,犹如森林中充斥着过多的藤蔓苔藓等寄生物”。理由:把“过分细腻脆弱的情感”比作“森林中过多的藤蔓苔藓等寄生物”,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种病态的情感使人心灵失衡,须尽力改进。(找对比喻句1分,理由2分。没有结合语境而只答“生动形象”给1分)
22. (3分)A

(三)阅读于德北《最美是百合》,回答20—23题。(13分)
那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
曾有一段日子,我和妻子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那时,我的工资收入只有七十二元,妻子没有工作,且已怀孕了八个月。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们开了一个小书店,还请了一个帮工。
她叫阿纯,在一所中专读书。此时,她正好放假,主动要来帮忙,而且执意不要工钱,只想借此机会多读一点书。
妻子说,暂时不拿工钱也行,搬过来和我们一起吃住,多少可以节省一点。
阿纯想了想,点头答应了。
阿纯是一个爱笑的女孩,我和妻子都怀疑她的嗓子眼儿里是不是挂了铜铃?
阿纯爱和妻子背着我说悄悄话。其实,她们的悄悄话大多也只是谈论女人的化妆、穿戴,并没有什么秘密。
阿纯总对妻子说:“商店里有一种百合花布,你用来做连衣裙一定很好看。”
妻子看着一天比一天大的肚子,笑着摇摇头。
阿纯说:“等生完宝宝再穿嘛!”
阿纯用很美丽的语言形容那些比她的语言还美丽的百合花。
她说:“不信你去看一看。”
经不住阿纯的一再诱惑,妻子挺着大肚子去商店了。她看到了那种布,淡黄的布面上那高雅洁白的百合花,使她怦然心动。她在柜台前站了许久,但她的手并没有伸进口袋。她低下头,匆匆地离开商店,一言不发地回家了。
一个下午,妻子也不多说话。
阿纯好像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不知怎么安慰妻子才好。
做一身连衣裙的布料价钱,等同于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妻子的选择再简单不过了。
妻子说:“也许有更好的呢,等孩子生下来再说吧。”
阿纯看看我,轻轻地转过头去。
小书店的生意还不错,因为小店附近有两所学校和一个大工程局,来租书看的人还真不少。收入最多的一天,小小的钱盒里装了十七元钱。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阿纯要回校上课,妻子也要临产,小书店刚撑起门面,就面临停业了。经过盘点,这一个月,我们竟收入了一百八十二元钱!
我和妻子坚持拿出九十一元钱给阿纯,算她的工钱。阿纯推辞再三,收下了。她小心地把钱装进一个信封,又把信封夹在书里,然后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
转眼二十多天过去了,妻子住进了妇产医院。有一天,我回家取东西,门卫室的大爷交给我一个小包袱,说是一个女孩送来给我妻子的。
妻子打开小包袱,里面是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和一个小手铃。
阿纯在信里说:“大姐,我要去秦皇岛基地实习了,这块百合花布是我用自己的‘工钱’买来的,送给你,希望你收下。天空灰暗的时候,没有人会发现百合花的美丽,但阳光一出来,满坡的百合花最鲜艳!祝你生一个健康的、又白又胖的宝宝!”
妻子坐在那儿,眼泪一滴一滴地渗入那叠得十分整齐的花布里。
(选自漓江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微型小说排行榜》,文字有删改)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3分)
答:

21.在你眼里阿纯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阿纯的性格特征。(4分)
答: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富有意蕴,请分别指出“天空灰暗”“阳光”“百合花的美丽”在文中的含义。(3分)
答:


23.用“最美是百合”作小说标题,好在哪里?(3分)
答:


(三)20、此细节不仅呼应前文,(1分) 而且为下文写阿纯用“工钱”买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送给“我”的妻子埋下伏笔(作好铺垫)。(2分) 21、阿纯是一个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富有爱心、善解人意、活泼清纯的少女。 22、“天空灰暗”指身处困境;“阳光”指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勇敢面对困难;“百合花的美丽”指幸福美好的生活。 23、小说标题的作用:①形象可感,吸引读者,引起阅读的兴趣。②标题是小说的线索。③百合花象征阿纯纯洁、美好的心灵,象征幸福美好的生活。(每答对1点给1分)
阅读下边一篇文章,完成19—24题。
追思藤子京
重修岳阳楼的这一年是公元一千零四十五年。
3年前,藤子京还在西北的甘肃泾州当知州。那是个边关阻隔,动乱无常的荒凉之地。这年9月,西夏大举攻宋,宁夏定川寨一仗,打得昏天黑地,血肉横飞。藤子京镇守城池,手中兵卒无几.“乃集农民数千戎服乘城”,又“会范仲淹引番汉兵来援”。之后,他动用公款犒劳边关将士,祭奠英烈,抚恤遗属。事隔一年,便有人弹劾(弹劾,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曲罪状)滕子京滥用公款,“其间数万贯不明”。于是,“泾州过用公款案”闹得沸沸扬扬。幸得欧阳修、范仲淹从中解释,方未处刑,仅贬官而已。于是就有了“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
藤子京是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来到巴陵岳阳的。
岳阳这地方怎么就成了贬官们的钟爱之地?上自屈原数起,涉足岳阳的各朝名家大都是仕途坎坷.累有贬迹。无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也好;“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也好,只要贬官们踏上岳阳这块土地,总是文思泉诵,佳作叠出。
是洞庭山水抚慰了落魄的人生,还是人生的苦难打磨了岳阳的灵魂?这一拨拨朝廷的弃儿,将热泪抛洒在岳阳楼头的时候,巴陵的山捧着它,洞庭的波含着它,分明就铸成了岳阳城头一块块苦涩的砖石,从屈夫子一直垒砌到今天。
那么.藤子京为岳阳留下了什么呢?
他留下了一座岳阳楼。
那古楼上写着“不以物喜”。他是不以物喜的。他在岳阳的3年,承前制,重修岳阳楼;崇教化,兴建岳州学宫;治水患,拟筑偃虹堤。三年治政,成就三件大事,此君足矣!同朝史学家司马光赞其在岳州“治为天下第一”。藤子京是完全有资本以物为喜的,他却不能喜,“负大才,为众所嫉”,他如何喜得!
古楼上还写着“不以己悲”。他又何尝以己悲之?一个负罪的贬官,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要消沉当可消沉,论哀怨亦可悲之.而这位藤公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是不喜不悲,不艾不怨,上任一年便“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于政治是如此的投入,于黎民是如此的体恤!此种襟怀,问谁领会得来!当岳阳楼重修落成之日,藤子京也只是“痛饮一场,凭栏大恸(恸,大哭)十数声而已”,可见其忍辱负重仍然勤于政绩的惨淡心境。男儿有汨不轻弹,这“凭栏大恸十数声”是何等的悲怆,何等的壮烈!
岳阳楼是重新耸立起来了。设若没有藤子京重修岳阳楼,何来此大观?没有藤子京修书求记范仲淹,有何来“先忧后乐”的《岳阳楼记》传诸后世?范仲淹是“先忧后乐”精神的宣扬者,藤子京何以不是这精神的践行者?
滕子京谪守岳州3年.于庆历七年初调任苏州,离开岳阳3个月之后不幸病逝于苏州任所,时年56岁。《宋史》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宗谅(藤子京,名宗谅,字子京)尚气,惆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
无余财呀!这便是一个受诬贬官的结局。可悲的是,当年弹劾藤子京的那个人,受命“审讯”此案,他的调查结果却是“藤子京所用钱数分明,并无侵欺入己”。可怜藤子京们已是遍体鳞伤,欲哭无泪,小人却在一旁暗自窃笑。范相藤公今安在?于是,让我想起了刻在岳阳楼上的那半副楹联:“范秀才,亦多事,数十年光景,甚么先甚么后,万家忧乐独关心!”
(作者王和声,有删改)
19.我们所读的诗词中.有一些是描写塞外景象的。请选择最能表现上文“边关阻隔,动乱无常的荒凉”情景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答]

20.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赞美藤子京的?你觉得最令人感动的是哪一方面?请作简要阐述。(3分)
[答]

21.岳阳楼重修落成之日滕子京“凭栏大恸十数声”,这哭声为什么是悲怆而又壮烈的?(3分)
[答]

22.作者为什么写《宋史》对藤子京的评价?又为什么写当年弹劾藤子京的那个人的调查结果?(2分)
[答]

23.“是洞庭山水抚慰了落魄的人生.还是人生的苦难打磨了岳阳的灵魂?”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含义?(3分)
[答]

24.联系全文看,作者“追思藤子京”的目的是什么? (2分)
A.探寻藤子京“谪守巴陵郡”的原因,从而为他鸣冤申雪。
B.表明藤子京虽一再遭贬.但仍然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昭示藤子京的廉洁和他的“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
D.赞颂藤子京“先忧后乐”的践行,呼吁藤子京的悲剧不再发生。
[答]
19.例“羌笛何须怨扬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写出其他的边塞诗,内容符合要求也可)
20.①他“不以物喜”,在岳州“三年政治,成就三件大事”,“治为天下第一”。他是完全有资本以物喜的。②他“不以己悲”,作为一个负罪的贬官,他不顾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于政治是如此的投入,于黎民是如此的体恤!被冤枉和诬陷之后仍然能如此的“万家忧乐独关心”③最令人感动的是他“不以己悲”(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21.藤子京受冤贬官,但他“不以己悲”,努力“政治”,看到重修的岳阳楼落成,他百感交集,“凭栏大恸十数声”。说他“悲怆”.是他含冤受贬,欲哭无泪;说他壮烈,是他如此“苦涩”却仍然忍辱负重、勤于政绩,上任一年便“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样的襟怀何等壮烈!
22.表明藤子京的清廉,强调藤子京“负罪”的冤,突出藤子京“欲哭无泪”的悲剧遭遇。
23.面对洞庭美丽的湖光山色,那些仕途坎坷的贬官们触景生情,文思泉涌,巴陵的山、洞庭的波使地们忘却了自我,落魄的人生得到了抚慰。这一拨拨有着人生苦难经历的“弃儿”,将热泪抛洒在岳阳楼头,铸成了岳阳的灵魂;他们用自己的“苦涩”铸就的心,投入政治,体恤黎民,让洞庭愈加壮丽,让岳阳的灵魂愈加感人。

关于文学,诗词歌赋类的,还有歌词呀什么的

我很喜欢这些,但是我不会把他们分类,就是说我没有一点常识,没有一点基础,朋友,如果你们爱好它,而且还有基础和常识的,请告诉我吧,告诉我了解的途径也行,高分啊rn其实说白了就是教我怎么去写罢了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盲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的字数在 58个字以内,59—90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91个字以上。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 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 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

诗、词、曲的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求韵律,词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曲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更为灵活。

词是韵文文体之一,又称"曲子词",即歌词。它本来是为配乐歌唱而写的诗。由于它是配乐歌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有或至少曾经有过一个乐谱。每个乐谱都必定属于某种宫调(类似今天的C调、G调之类),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东西的总和就是词调。每种词调都有一个名称(如《西江月》、《清平乐》),这个名称就叫词牌。

我找了这些,不知可以不,希望对你有帮助
1、写诗需要积累,无法速成,下面把写诗最重要的声韵因素介绍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
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 ,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
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
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
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
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
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
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
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
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
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
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
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
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
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
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
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
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
“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
“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
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
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
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
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
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
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
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
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
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
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
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
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
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
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
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
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
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
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
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
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
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
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
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
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
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
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 -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
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
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
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2、怎么写好歌词
从我来讲是愿意从音乐的角度写歌词的.
但这里面喜欢文学和原来创作文学的多.你说的那种情况就不奇怪了.他们愿意把歌词整的更"文"一些,不喜欢那些非常pop的东西,也没啥好奇怪的.也不能要求他们突然通俗起来,他们能把这一类的歌词写出彩来也应该鼓励,但这里面绝对也有写很通俗的歌词的.什么风格都有才是最爽的,个人意见嘿嘿.
至于韵脚问题,具体押什么样的韵脚没有一定之规,但是最好要有,这样上口好听,当然,不是非要通篇押一韵,有的歌曲韵脚不太押或换韵或隔句压韵,但那不等于不压韵.就说<海阔天空>,今天我,……雪飘过,……心窝……天空海阔……你与我……。在句中重音和句尾很巧妙地押“我”
韵,这才好听。任何一句一句带节奏感的文艺作品压韵都好听,诗词、音乐剧、甚至小品里的念白“我叫白云,我叫黑土,我71,我75……”,不然如何上口呢?对创作严格一些好。就说容易流传的歌曲“我爱你,爱着你,就象老鼠爱大米”,这3句少一个韵都不好听。
所以我的意思就是,歌词里文学语言不一定要太“文”,但韵一定要有。

最后再说6点:

第一 词应该有一定的情景。(又写公文了)
第二 词的结构应该简单,有规律。句子不宜太长。
第三 多学一点曲式分析的基础知识,(不懂乐理一样能学会的,不相信试试)你的词才有意义。
第四 不要人云亦云,认为哪个台湾的就是高手,(还不是很多垃圾)就是标准,如果大家都写成一样了,还要新人干嘛。坚持自己的风格,放开杂念才能写出好西。艺术从来就没什么绝对的标准。
第五 别指望单靠写词就能怎样怎样,如果你真心爱这门艺术,就用真心去投入,名利放一边吧。
第六 只想着赚钱的话趁早别写了
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阅读决定着他的写作。写作的前提,或者说背景,大体可分为阅读和经历,而阅读必然大于经历,因为经历有限,而阅读无限。作为一个诗写者,必须大量阅读与诗有关以及与诗无关的书籍。最起码也要读诗。这并非虚妄之说。因为我发现好多年轻的诗写者只知自己写自己的,而从不阅读他人的作品。写什么不阅读什么,如同卖什么不吆喝什么,往往事倍而功半。前人留下来的以及当下一些优秀诗家的作品,可能蕴藏着诗写的全部秘密,这些间接经验可以让你避免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少走一些弯路,从而大大缩短诗写的成熟期。一个成熟的写作者,应当是阅读大于他的写作,思考大于他的表达。厚积而薄发。写作拼到底拼的是你的文化底蕴。
懂与不懂之说,历来是困挠诗界的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而且至今似乎并未得到有效解决,虽然叙事性的引入为诗歌的解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我不担心“读不懂”,因为诗歌文本在语言、结构、诗意呈现方式等方面较之其它文学样式的特殊性,决定了阅读诗歌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要有一定的阅读技巧。

臧棣说:“现代诗歌在探索意义或真理的显现的时候,它最基本的方式不是要展现一个完美的结论,而是如保罗·克利所说的,现代诗歌也想把诗歌的思维过程也放进一首诗最终的审美形态。”因此,阅读现代诗歌,就不能像阅读古典诗词那样,“仅仅从诗歌的效果上去阅读它,批评它,阐释它”,必须随着“诗歌的思维过程”的推进而进入。更不能苛求一字一句的解读,要从语言、结构、诗意呈现方式等整体上去把握。确切点说是“体会”——“它是读者在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时忘我的浸入,是不带意思预设和解释企图的浸没,‘体会’即浸没、交融、重合。”(余怒《体会与呈现:阅读与写作的方法论》)

也有读者不断生发“诗歌就不能雅俗共赏吗”的困惑和疑问。对此,我要说:“诗歌是用来雅俗共赏的吗?”任何艺术都有一定层次的读者群。《红楼梦》雅俗共赏吗?有不少大学生对其前五章的含义都不知其所以然。毛老头子还说过不读五遍就没有发言权。《高山流水》雅俗共赏吗?对于一个乐盲或民族乐器和民乐知识缺乏的人而言,恐怕也如听弹棉花声。杨丽萍的舞蹈雅俗共赏吗?就连一些圈内人士也只能赏析个大概。显然,你无法要求一个正在泥土道上猫腰拾粪的农民和焊接车间几个挥汗如雨的工人,去理解和欣赏你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需要说明的是,这跟菲薄一方则抬高另一方无关,也含有“术业有专攻”之意。

诗歌只能在一定层次的群体中发生和发展。那种希图诗歌的大众化和普及的想法及做法,不是出于无知,便是一种虚妄的冲动。大众的,只能是流行歌曲。普及的,也只有仅供中学生毕业留言的汪诗,而非真正意义的诗歌。设想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人人都在读诗,即使有几千万在读,那种情形和场面,也是生孩子不叫生孩子,叫下(吓)人。

理想的诗歌阅读,必须具备一定的诗歌知识,了解掌握诗歌发生、发展的历史以及诗歌内在的全部秘密。这好比车前子所说的欣赏苏州园林,“修养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一点传统文化的准备,不熟悉一点古典诗词,不了解一点造园时期的画风书风,尽管也可以欣赏,但总有些不得要领。”(《秋天的故事》)作者/东篱

2003-8-29

记忆。常读一些诗人的访谈。问:“最近几年的中国诗歌,您对哪一首(或哪几首)印象最深?”答:“似乎没有什么印象。”或“印象深的不多。”有人于此便断言中国新诗不行,最起码也有问题、大问题。似乎印象深浅也成了衡量诗歌的一个标准。可诗歌从来不是用来印象(深)或者说记忆的。

当你写诗的时候,你脑子里只想如何把诗写好。恐怕没有一个人,一边写诗,一边在思考如何让读者记住这首诗。这正如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所言:“当我写一首诗,我的眼睛不是落在读者身上,而是在这里(自己)。”

当然,让人记住自己的作品并不是一件什么坏事,甚至可以说是好事。但问题的关键是,作品的好坏并不总与读者的记忆成正比。比如至今仍在一些语文教师、中学生和初学诗写者口头挂着的汪诗、席诗、徐诗。

在快餐文化的时代,更容易让人记住的肯定不是诗歌,而是一些通俗易懂的流行歌曲、广告词以及黄段子。因为诗歌从来不是也永远不会是快餐文化。

听说布罗茨基七十年代初来到美国的时候,曾要求哈佛的本科生读诗背诗,给美国的文学教育留下了很好的传统,也无疑影响了美国诗歌事业的传播和发展。希尼说布罗茨基“所做的,是坚持记忆的重要性。”

根据记忆的无意和有意分类情况,对现代诗歌应当采取的是有意记忆,也就是强化记忆,即像布罗茨基要求哈佛学生一样的去背诵。因此说,喜欢一个人的诗或某某作品,不妨多读、反复地读,这样自然会印象深刻。有没有耐心、沉静下来读诗,也是对一个诗人对诗歌的态度和诗人真假身份的检验。

当下诗歌区别于古典诗词和二、三年代的诗歌而不易让人记忆的内在因素主要有两点,一个是诗歌外在韵律的缺乏,一个是“叙事性”这一诗歌策略的大量涌入。

而影响诗歌阅读和记忆的更大动因,我以为还不在诗歌本身,(除诗歌教育的严重不足或者说缺席)而在于这个不是读书(更遑论诗歌)的时代和这个时代给人们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的喧嚣。读书(诗)已成为一种内功,是自身的修为,是用身体内部巨大的静去拒绝和排斥世俗的极具诱惑力的声色。

但现代诗歌的不易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会印象不深),并不就等于现代没有好的诗歌,恰恰相反,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在纸质媒体和互联网上发现一些相当优秀的诗歌作品。

王小妮《爱情》、翟永明《潜水艇的悲伤》、吕德安《父亲和我》、孙文波《空中乱飞》、韩东《甲乙》等等,都不可能像“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一样容易记忆,但谁又能说它们不优秀呢?

还是欣赏于坚那句话:“我注重的是让读者入场,在场,而不是记住。”作者/东篱

2003-8-30

优美。说到“优美”,我马上就会想到徐志摩和戴望舒,想到他们那些柔情若水而又多少有点“无故寻愁觅恨”的诗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再别康桥》),“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雨巷》)。这是情不自禁或者说不由自主的。想挡都挡不住。如果把这些诗句,打一日本女影星,谜底就是真由(优)美!是的,优美,美得让人心酥骨软,并一下子陷入席梦思里,窒息而死。

我曾一度为徐、戴式的优美所迷恋,并写下了一些通篇都在追求诗意美的诗。我看到当今仍有一大部分初学诗写者沉浸在徐、戴式的优美中而不能自拔。

优美似乎一直都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周南·蒹葭》)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再到“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就这么从古而今、从诗经而宋词而现代诗歌地优美着。

所以,我们的教科书所编选的诗词是优美的,我们的语文老师所教的诗词也是优美的,我们的学生所学的诗词自然还是优美的。每次在书店,我都能发现一些青年男女学生抱着一本徐志摩的诗集翻看。在他们(包括一些语文老师)眼里,中国现代诗人有且只有徐志摩。

优美本无罪。谁不喜欢优美?我至今仍时不时地优美一把。“我看到昔日的佳人,晨起看花/白天熬药,夜晚怀抱沉香罐。梦想/她的少年郎……”(《小城之春》)

但有两种倾向仍须警惕:

一是把所谓的优美和诗意当作诗歌的唯一标准,认为诗歌就应当美,就应当有诗意。“写诗就像跳芭蕾舞,一定要用脚尖跳,这对演员来说很痛苦,但是多么美!”(赵长征: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讲师)为此,他们有的强调“不追求音乐性的诗歌就不是好诗。”(龚刚:澳门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要求新诗也要像古诗词一样压韵和平仄。有的则刻意选择一些优美的词句去营造所谓优美的意境,所谓“诗中有画”。殊不知,诗歌从来不是也永远不会是用来优美的。“应该要求一首诗的是准确、生动、有力,对事物内在隐秘的揭示。”(孙文波《我的诗歌观》)

二是那种一落笔就满纸星星呀、月亮呀、花朵呀、孤独呀、忧愁呀、灵魂呀等不食人间烟火的词语充斥期间的优美——一种失血的、苍白的、乏力的、恹恹一息的优美。从这个意义上说,徐、戴以及后来的席、汪等一些人的一些诗对当下的诗歌阅读和写作显然是失效的。那种单一、刻板的话语操作及表达方式,已全然不能表现当下的错综复杂的生活和情感。

诗歌从来不排斥美,但诗歌的美显然不应当只是徐、戴式的柔弱的优美,而更应当有一种开阔之美(如夸西莫多《瞬息间是夜晚》)、宁静之美(如沃伦《世事沧桑话鸣鸟》)、澄明之美(如李商雨《无以歌咏》)、悲悯之美(如张执浩《美声》)等等。即使表现个体孤独、寂寞的小情绪,如赵丽华的《这个夜晚……》:“这个夜晚像一个无家可归的人那样/在黑黑的大地上蹲伏着/他被巨大的委屈笼罩着/找不到出路……/直到天亮的时候/他突然不见了”,也要比徐、戴式的“清愁”来得更直接、更有力、更开阔、更明朗。

需要提及的是,一味的唯美追求,也导致了一些诗人诗歌语言的洁癖症。他们本能而敏感地拒绝和排斥粗话以及有关性的词语,从而无可避免地也失去了一种粗糙、粗俗之美。诗歌中的粗糙和粗俗,只要恰到好处,往往会带来一种比所谓优雅地表达更能直指人心的效果。如黄沙子的《斑马》、李寒的《幸福的人》(主说:那还在做性梦的人/是有福的)等等。作者/东篱

2003-9-3

抒情。可以说,抒情是中国诗歌的根源和传统。诗缘情。诗歌自然要抒情。

敬文东说:“抒情是可能的。因为个人语境总是抒情的,或总是倾向于抒情的”。

抒情的好处显而易见,这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无需赘言。即使被日常生活经验充斥的今天,“在抵御工具理性、改善指令化生存,她所葆有的感性、湿润、情愫,多少还能为人心提供某些慰藉、舒解与升华。”(陈仲义《漂流瓶里的翅翼——郑单衣简论》)。

所以,我从不一概地“冷落”抒情。我所“冷落”的抒情,一是“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这种郭式的情感极度亢奋下的抒情,看似有力量,实则空洞无物;二是“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这种徐式的顾影自怜、手淫状的抒情,俨然一副“无人会、凭栏意”的寂寞小文人之相。这两种抒情,说到底都是一种滥情,琼瑶式的大喊大叫、哭哭啼啼的无病之呻吟。

我崇尚一种简朴的抒情。如:“在病倒的那天晚上/我又一次听到了童年的梦语/在乡村,内心温暖的夜晚/我听见萤火虫在暗处的蠕动/仿佛母亲点亮的灯盏,她/等我回来,又这样多少年过去了/如果我的身体之疾惊起了/燕子,我的燕子,流淌在乡村/之夜缓慢的光阴里。我是/一个疾病漫游在城市的/楼宇间,也是一个童年走在/缄默之夜回乡的路上”(马累《乡村之夜》)。又如:“从黄昏我的悲哀渐起。直到午夜/情欲弥漫了我/你不能懂得一种/羽毛一样的黑,匍匐在三两根枝桠中间/不能自由的是我不是夜/体会一下,冰凉的/爪子脱离了我。挂在这里。我第一次/用嘴/和舌头/思考/我没有办法原谅这虚构的夜晚……”(五木《乌鸦》)。这种抒情,更显得简捷、有力。因有本真的细节经验而不空,因情感有所节制而不滥。细节是诗歌非常重要的元素。而节制则可以说是高手的一个不大不小的标志,也使诗歌有别于散文的一种可能。

张闳在《抒情的荒年》一文中说:“海子之死使我们看到,抒情的黎明是如此之短暂,它紧接着就是黄昏。过于早熟的麦子迅速倒伏,使抒情的农业歉收。”似有一种悲观及不满情绪在内。我于此倒也坦然。诚然,抒情在当下的确遇到了难处,严重点说是四面楚歌,或者形容为“门前冷落鞍马稀”。但这个问题,似乎应从两方面来看,一是抒情从来不是诗歌的目的(叙事也不是),只是一种表达方式,或称诗歌的手段、策略。条条大路通罗马。无论你采取哪种诗歌手段,你的目的都是要到达诗歌的罗马。二是实际上好多叙事性很强的诗歌,其骨子里仍是在抒情,这种抒情因抒情主体的冷静、客观、克制的态度而显得隐忍不那么张扬罢了。作者/东篱

2003-9-11

叙事。叙事与抒情不对立,不是对抒情的反动,从来不是。它和抒情一样,都是诗歌的一种方式、手段、策略,而不是目的。

“我想抒情,但生活强迫我叙事。”(张执浩《岁末诗章》)由此是否可以断言,是当下的“生活”(现实)首先出现了问题,而不唯诗歌?因为“生活,写作的前提与背景”(孙文波语)。而每个人的写作都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生活”,准确点说,就是忠实于他自己所感觉到的或眼中所认为的现实。这个现实应当是复杂的、矛盾的、可变的,具体的、细节的、鲜活的。这样,单向度的主观抒情,显然已不足以承载这个现实。要增强诗歌的承载力,就必须扩大诗歌文本的广阔度和包容性,必须由单纯的形而上转而面向形而下,由单纯的抽象的灵魂的东西向形象的吃喝拉撒睡等日常生活方面扩张。叙事的选择或出现,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而且,“在诗中渗入一定程度的叙事性,有助于我们摆脱绝对情感和箴言式写作,维系住生存情境中固有的含混与多重可能,使诗更有生活的鼻息和心音,具有真切的、可以还原的当下感,使我们的话语保持硬度并使之在生命经验中深深扎根。”(张军《当代诗歌叙事性的控制》)

叙事似乎已成为当下诗歌的主导或曰强势(如果存在主导与辅导、强势与弱势的话)。但主导也好,强势也罢,并不能说它流行,只能证明它有效,正因为有效,才被众多的诗写者所采用。这没什么不好。事实上,诗歌的叙事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只要略读外国译诗的读者就会知道,像罗伯特·潘·沃伦(Robert Penn Warren,1905-1994)等一些诗歌大家的大部分作品都具有极强的叙事性。而虽说抒情是中国诗歌的根源和传统,但这并不就意味着中国诗歌没有叙事性,像屈原的《离骚》,李白、杜甫等一些诗人的诗篇从不缺乏叙事性。即使唐代诗人张若虚那首唯美的《春江花月夜》,其叙事的成分也十分明显。比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正因为叙事的引入,才更增加了细节的真实性,一个思妇的形象跃然纸上。而早在二、三年代的胡适、茅盾等一些诗人、作家同样注意到了诗歌的叙事性问题,并在理论见解和诗歌文本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新诗不等于分行散文。这是一种担心。而诗歌叙事性的涌入,让这种担心更具有了可能性,或者说加重了程度。但我感到,这种担心有时是没有必要的,尤其是在优秀的诗人或优秀的诗歌文本面前。比如吕德安的《父亲和我》:“父亲和我/我们并肩走着/秋雨稍歇/和前一阵雨/像隔了多年时光//我们走在雨和雨的间歇里/肩头清晰地靠在一起/却没有一句要说的话//我们刚从屋子里出来/所以没有一句要说的话/这是长久生活在一起/造成的//滴水的声音像折下的一支细枝条/像过冬的梅花//父亲的头发已经全白/但这近乎于一种灵魂/会使人不禁肃然起敬//依然是熟悉的街道/熟悉的人要举手致意/父亲和我都怀着难言的恩情/安详地走着”。干净的语言,直接的叙述,把父与子之间那种日常生活中微妙的关系和本真的情感呈现得非常细致、感人,就像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一样。诗歌中那种诗意的强度与张力,远非一篇散文所能达到的。再比如希尼那首句句都在叙事、写实的《期中休假》,看似很散,但诗中弥漫出来的那种生命或人生的恍惚、虚空感,让人读后不禁暗自颤栗。如果把它改为散文,能否达到这种效果,我表示怀疑。

自然,无论叙事还是抒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如何控制?如何使叙事避免平面化?如何让叙事性诗歌不至于给读者的印象更像散文?这一方面是技术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取决于一个诗写者认知事物的能力。一句话,也就是驾驭诗歌能力的问题。作者/东篱

2003-9-12

声音。诗歌也讲究声音。因为汉语言文字是叮当作响的。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海燕》)这是一种典型的高音写作,饱含激情,充满着所谓的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

而在当下,我反对,或者说反感这种高音写作。原因有五:

⑴物欲的社会已经够喧嚣,让人心烦的了。我们的写作更大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意义),应当有别于“社会”,或者说有一种净化功能,“是对周围环境,对社会噪音的消解。”(《吕德安访谈录》)让世俗的心沉静下来。

⑵高音势必情绪化,而文学作品不应当是情绪化的东西。鲁迅不是说过“恐吓和谩骂决不是战斗”吗?

⑶高音容易主观。虽说每个人的写作都是从自身的真实感受出发,呈现一种主观意愿,但写作者如果过于强调自我,势必会对事物的本来面目形成一种遮蔽,不尊重事物,无法对事物做出判断,那么作品的准确和负责也就落空了。

⑷主观性及情绪化的作品,容易失去控制,泛滥成灾,成为情思、情怀、情志的奴隶。歌德说:“在限制中才显出名手”。文学作品应当是一种“控制”的艺术。

⑸“文学是世界上最慢的历史,是一种最缓慢的精神活动。”“真正伟大的作家,是能够让时间在自己身上停滞的作家,像曹雪芹、沈从文,他们都是留住了时间的作家,时代对他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间,一种永恒的时间,缓慢的时间。”(于坚/谢有顺《文学是慢的历史》)这里的“慢”,除了“时间”因素,我以为还应当包括文学作品本身内在的节奏。我喜欢舒缓的诗歌。而高音难免速度要快。这个时代什么都在提速,但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应当“慢”下来。

诗歌的声音,关乎诗歌的语言和诗歌的内在节奏,也关乎诗写者认知事物的方式以及内心的修为。

陈超在《当代外国诗歌佳作导读》一书中说:“诗人要避免给人以虚张声势号令般的专横压力,要删除那些突兀的刺耳的声音,为‘音高投限’。”

一个成熟的写作者,几乎总是让情感处于“零度”状态,客观、冷静地描摹眼前的物象。而越是冷静的东西,往往越准确、越有力,越能给读者以心灵上的震撼。

“诗是诗人沉静中回忆起来的一种情感。”西方某诗人的这一名句,一直在影响着我。
作者/东篱

2003-9-13

诗到什么为止。“诗到语言为止”是韩东的诗学主张,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作品就是《甲乙》。从字面理解这句话,现在恐怕很少会有人苟同。诗是从语言开始的,怎么可能到语言为止呢?我以为,韩东的这一诗学主张,旨在强调语言对于诗歌的重要性。因为诗歌毕竟是个体经验在语言中的瞬间呈现,语言不过关,再独特的生命经验也不可能得到最完美的呈现。

那么,何为“语言过关”呢?我以为,总的要求应是少修饰的干净,质朴的,直接的,富有生命力的。当然,语言是个大的诗学概念。我这里强调的可能是词语的选择。

在词语的选择上,我以为孙文波提出的“警惕诗歌写作中的‘俗语’问题” 特别值得注意。因为说得太好了,我愿意大段照抄照搬,供一些初学诗写者借鉴。

“1、被大量写作者频繁使用的一些词汇,如灵魂、命运、风暴……等等,这些被很多人作为‘关键词’用进诗篇的词,由于过量地被使用来当做诗篇的历史感、价值观的支撑物,早已出现了可以称之为‘词义透支’的现象,即它们在诗中不但没有了能够获得真正地揭示主题深度的能力,相反地让人感到其原有的语义载量已不复存在。2、约定俗成的象征性词汇的象征性含义的滥用,如玫瑰、乌鸦、镜子……等等。意象的构成本是一个文化传统的历史沉积现象,同时也是诗歌写作的契机问题,但由于一些人没有考虑到这些,仅仅是简单地将之做了公式化的使用,因而其象征的含义被彻底破坏掉了,失去了其词义中本来包含着的指向性。它导致的结果当然是这些词的象征性含义的消解,并且亦使得它们具有的历史语境载量被减弱,最终使我们在看到它们时没有感觉。”(孙文波《笔记?一九九八》)

当语言不再是问题的时候(也可能是一个长期磨练的过程),诗应当到什么为止呢?换句话说,诗最终抵近的是什么呢?我以为是忠实现实、呈现现实,并且要努力做到准确、真实、负责。所以,我提倡诗到“对现实的竭力求近”(吕德安《天下最笨拙的诗》)为止。当然,“求近”现实,不等于“还原”现实,如果那样,写作就失去了意义。而且此“现实”,也绝非彼“现实”。作品呈现的现实,应当是写作者“提升”或“改造”或“过滤”了的现实,融入了个体生命经验,也就是写作者自己的现实。拿吕德安的话来说就是:“这个现实可能是一棵树,一种声音,一片雪的飘落,一次做爱”(《天下最笨拙的诗》)。比如他的《解冻》:“一块石头被认为呆在山上/不会滚下来,这是谎言/春天,我看见它开始真正的移动/而前年夏天它在更高的山项……/我想,这就是石头,不像在天上/也不像在教堂可以成为我们的偶像/它们只是滚动着。一会儿这里一会儿那里……”诗人采取平静客观的平面话语直接处理审美对象——“石头”,不动声色,冷静平淡,不做任何附加意义的赋予,石头就是石头,和人类处于对等的地位,人类甚至无法理解它们,而只能最大限度地抵达它们,反映它们的本来面目和客观存在。再比如杨黎的《撒哈拉沙漠上的三张纸牌》、韩东的《你见过大海》等等作品,都是事物存在的自然呈现,不夸张,不过度修饰,让事物“回到”事物中去,“还原”它们的丰富性和具体性。

这里还涉及到两个问题。

一是写作者用语言把握现实的能力。写作者的最终目的是要用语言抵达一种现实,一种他眼里的现实、心里的现实,或者说是想象的现实。不管效果如何,这毕竟是写作者的一种倾向,一种愿望或追求。写作者用语言把握现实能力的问题,究其实质,正如姜涛所说,“更主要是一个风格层面的问题。对现实的追求或还原的要求暗含的是对朴素的追求,对过度修辞的拒绝。”我深以为然。

二是写作者对等事物的态度。写作者与客观存在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写作者既不应居高临下,“那种目空一切的狂妄,那种坚硬的造反者、救世主的姿态”(比如某些革命诗篇),因为“他并不是神,他只是替天行道,他只是神的一只笔。”又不应卑躬屈膝,人为地拔高客观存在,脆在它的脚下,一味忘情地唱颂歌(比如某些爱国诗篇、怀古诗篇)。“诗人写作是谦卑而中庸的……诗人写作与人生世界是一种亲和而不是对抗的关系,它不是要改造、解放这个世界,而是抚摸这个世界。” (于坚《棕皮手记:诗人写作》)“谦卑”、“亲和”、“抚摸”三个词,恰好说明了诗是“对现实的竭力求近”。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
除以上这些,还应注意韵脚问题,具体押什么样的韵脚没有一定之规,但是最好要有,这样上口好听,当然,不是非要通篇押一韵,有的歌曲韵脚不太押或换韵或隔句压韵,但那不等于不压韵.就说<海阔天空>,今天我,……雪飘过,……心窝……天空海阔……你与我……。在句中重音和句尾很巧妙地押“我”
韵,这才好听。任何一句一句带节奏感的文艺作品压韵都好听,诗词、音乐剧、甚至小品里的念白“我叫白云,我叫黑土,我71,我75……”,不然如何上口呢?对创作严格一些好。就说容易流传的歌曲“我爱你,爱着你,就象老鼠爱大米”,这3句少一个韵都不好听。
所以歌词里文学语言不一定要太“文”,但韵一定要有。
文学分类是文学学习的一个基本要素,你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厨师连味精盐和白糖都分不明白的话,能够做好菜吗?所以说,如果你喜欢文学,这一点是基础,是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关于文学的诗词歌赋和歌词这些的分类,我可以适当的简略的在这给你说一些,没有常识,没有基础并不可怕,怕的是你到底有没有学习的那份心。我是一个爱好文学的大学生,即将毕业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或新闻编辑工作,爱好中文10年了,基本的常识还是有的。了解的途径是蛮多了,向人学习,网上资料,书籍报刊都可以学到你想学的知识,目前按你的情况来说,我不知道你还有没有读书?如果有,语文甚至是文科类科目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那么首先你得多读多看,然后研究摸索,试着写出属于自己风格的诗词散文等。诗歌是一种简短但含蓄内敛的文学表现形式,古典诗歌有五言七言之分这是按照格式来分的,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做五言绝句。反之为七言绝句,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反之为五言。对应的诗歌你可以看:1: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孤帆泊何处? 天涯一望断人肠。
3: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4: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这些是按照格式,此外,诗歌还可以内容分为边塞诗,颂歌、哀歌、恋歌、田园诗、山水诗、讽刺诗、史诗、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写景诗等。现代诗也有按格式和内容来分的,可以看看北岛,顾城,舒婷的诗歌,这是我比较喜欢的。
再说到歌:因为比较长,所以只能简单告诉你它诗体的一种,《长恨歌》是代表作。歌行(古代乐府诗的一体)歌诗(配有乐谱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最后说词和赋,俗话都说诗歌诗歌,词赋词赋,他们之间还是这样的关系。词是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如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大家是司马迁。其次这些人的赋也可以去掌握和学习: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 杨雄的《逐贫赋》 班固的《两都赋》、《幽通赋》 张衡的《二京赋》 金学孟的《洛阳赋》 苏轼的《赤壁赋》 杜牧的《阿房宫赋》 和曹植的《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最后我想对你说的是,说了这么多,其实也都还只是文学宝库中的片段,你看过我写的这些应该会懂得怎么分类和有一定的常识和基础了。但是我的建议是,如果你真的想要学习写这些的话还是要系统的学习中文方面的知识,因为诗词歌赋有时还要有韵律和平仄等的掌握,文学宝库浩如烟海,要学的东西岂止这些。若你有心的话,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写手的!加油了!朋友!如果愿意,我们还可以一起交流,向更远处迈进!

冰心笑文章的理解... 急``` 在先额=答案````好就追加100分```

简答: rn 从任何一个角度,说说对课文的理解......rnrnrnrn急``` 帮帮忙额``` 简单一点 但是要说到重点rnrnrn谢谢各位拉````
从《笑》中体会冰心的写作风格
——冰心《笑》的赏析
读了那么多的小说我最喜欢冰心的《笑》。冰心属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第一批现代作家,是文学研究会的重要作家。她是我国现代卓有成就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多以歌咏母爱和儿童为主,从作品中也显示了她独特的审美情趣。《笑》发表于1921年革新后的《小说月报》第1号上,是冰心的成名之作。
沈从文对冰心作品有着这样的评论:“对人生小小的事情,一例俨然怀着母性似的温爱,从笔下流出时,虽文式不一,细心的读者却可以得到同一印象,即作品中无不对于‘人间’有个柔和的笑影。”
从这篇《笑》中我们不难看到冰心正是带着“柔和的笑影”走上“五四”新文坛的。《笑》里展现了三幅笑影:从图画里的安琪儿的微笑,联想起五年前的田野道旁看见的一个孩子的微笑,又联想起十年前在海边茅屋前看见的一个老妇人的微笑。三幅笑影都有花相伴,美丽而温柔,亲切而和善。作者通过这三幅笑影,体会了世间的美好。而当三幅笑影在作者的似梦似幻的想象中“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她将对于”爱“和”美“的呼唤转达给了我们。
作者所描写的“微笑”是以“爱”和“美”作基调的。她在带给我们“爱”的感受的同时也把我们引进“美”的境界。她怀着爱心与对“美”的向往创造出独具魅力的艺术境界。
作者描绘着“微笑”,而我们仿佛能从字里行间看见作者本人的微笑。就在写作的同时,冰心曾这样表述过:“无论是长篇,是短篇,数前言或几十字,从头到尾读一遍,可以使未曾相识的作者,全身涌现于读者之前,他的才情气质人生观都可以历历的推知”冰心实现了自己所期望的人格的显示。即使只读过这仅仅有800字篇幅的《笑》,我们也能了解了作者纯真温柔的心灵。
《笑》的文字清丽典雅、空灵飘逸。在开始创作之路的时候,冰心已经表现出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她有较深的古典文学修养,她的散文语言既发挥了白话文自然流畅的长处,又不乏文言的韵味。
清新流利 凝练典雅
——冰心《笑》语体特点分析
•王海林•
《笑》是冰心女士最早的散文成名作。文章由一个雨后月夜的美景引出对三幅微笑图景的追忆,描述,表达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的追求,抒发作者泛爱的思想感情。文章将如诗如画的客观图景与似水般的柔情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一个深邃优美的散文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文章语言清新流利,凝练典雅,富于形象性和情意性。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散文语言的锤炼上功夫的深厚。本文试从语体特点角度对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作一粗浅分析。
冰心是现代散文界杰出的文体家。她的散文语言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被称之为“冰心体”。在散文界影响很大。所谓“冰心体”语言,其基本精神就是“今文古文化”,“中文西文化”。今文古文化指的是“我国传统的、精炼的古典文学的美,包括它的意境、情韵、气氛和文字的美,极其自然地、暗暗地、不露痕迹地透入新文学中来”,“创造性地运用许多有生命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注意文字的锤炼,节奏的推敲,再加上伶俐的笔致,使这种语言既有白话文自然流畅,潇洒多姿的优点,又有文言文简洁优雅、铿锵悦耳的优点。”“中文西文化”则指的是在句式动用上,“十分灵活而又适度地吸收了欧化的成分:句子结构的繁复、语句的倒装、结构助词‘的’和标点符号的使用,赋予句子以婉转的、流动的、多姿的风格;这种欧化,同我国句式的精练、严整,对偶巧妙结合,使得她的文字,既显得富有凝练、跳荡的诗的律动感。”《笑》这篇现代散史上“最初的美文”,在语言的锤炼上充分地体现了“冰心体”语言的这一特点。下面从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择两方面来做分析。
首先,在词语的选用上,《笑》讲究修饰,“爱浸些旧文学的汁水进去。”在对客观景物进行形象生动的描绘中,自然巧妙地将古典诗词散文中有生命力、表现力和表意活泛的文言词汇揉合进去,创造深邃优美的意境,使之具有诗情画意在清新鲜丽之中透出古朴典雅之美。且看: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短短几十个字,展现了一幅“清美图画”,书香扑鼻而又清新亮丽。“住”、“清光”、“凉云”、“残滴”、“萤光千点”、“苦雨孤灯”等这些古典诗词文中的优美词语恰到好处地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美景,且重词语的修饰,传达了作者独到的感受:云凉而滴残,雨苦而灯孤。这都是古诗词炼词的方法。这种从文言词汇吸收营养来丰富作品词汇的方法在文中又分几种情况。
第一,大量使用表意准确生动的单音词,这些单音词多是文言词语中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虽白话文中有相应的双音词,但作者所选用的文言单音词多是能为读者普遍接受、好懂的;并不是一些古涩、冷僻之词。这就使得文章语言既有典雅凝练之美,又不失清新鲜丽之感。如“住”、“凭”、“侵”、“隐”、“浸”、“倚”、“濯”、“绾”、“笼”、“泛”等。这些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简约洗练,语流并无滞涩不畅,有助于作品意境的创造。
第二,大量使用成语,更体现了作品语言的凝练典雅。文中使用的丰语有“眼花缭乱”、“苦雨孤灯”、“萤光千点”、“新黄嫩绿”、“飘飘漾漾”、“光明澄静”、“如登仙界”等,既具有描绘性,又高度概括,虽为成语,也是文言格式,又通俗好懂。
第三,为了有效地创造散文意境,作者从古典诗词曲赋中,特别是婉约风格的词曲中吸取营养,大量选用意象轻缓、柔和,古意浓郁的词语来描绘、修饰客观景物。这些词语极具描绘性和传情性,情景交融,既传达主观柔情,又形象地描绘出客观景物的特点,将你带到古代婉约诗词及元代散曲的艺术境界之中,去感受那缠绵无尽的情致。单是将这些词语录在一块,你就能从中感受到它们的古色古香和清丽柔和之美。
由于作者锤炼语手法的娴熟,使得在表达效果上能产生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正如英国作家本•琼所说:“借用古字,往往能赋予文章以某种庄严,甚至某种意趣,这类词语唯其时代湮远,地位崇高,加之久置未用,偶然检出,古色斑阑,确有一新耳目之感受。”
其次,如果说,从古诗歌散文中吸收文言词汇形成了冰心散文典雅凝练的风格的话,那么,娴熟地将现代白话文(包括优秀的口语)与欧化的某些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与作者温柔软化的情感相一致的语言风格,则是冰心在语言锤炼上的又一特点。由于作者文学造的深厚,虽大量使用文言词汇,但作品并不艰涩华丽,而是非常流利、自然、亲切,读琅琅上口。这是因为作者在文中除了讲究句式变化外,大量使用叠词、儿化词、轻声词、衬字、助词等柔化语言的方法来描绘景物和选用优秀的口语化词汇来陈述过程。这就使其与生活更贴近,读来亲切、自然、流畅、琅琅上口,全文16次用到叠音词,18次用到儿化词,并多次用“来”、“的”、“了”、“着”等结构助和时态助词作衬字,将意境轻柔化,节奏舒缓化,让人起缠绵纤柔之意。这些叠词延缓了语音节奏,轻人、柔化了文章情调,优美流畅。陈述景物的名词后加“儿”,使之更亲切、轻盈,也起到了柔化意境的作用。用衬字的如:“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转过身来”、“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等句,加上助词“来”,使动作隐含有一个时间过程,感情也更加绵长。而像“真没想到”、“一条很长的古道”、“好容易”、“回头一看”、“连忙”等这样的纯口语词汇在文章中的出现,不仅没有淡化和俗化作品语言的典雅之美,反而更增强了语言的亲切感和自然流畅之美。让人觉得作者仿佛就在你面前,同你拉家常,而谈论的又是高雅的话题,虽然这些口语都有相应的书面语可替代,但作者不取。这还体现了作者锤词炼句的不拘一格。
再次,在句式的运用是本文也充分体现了“中文西文化”语体特点。将西文的句子结构繁复,语句的省略,倒装及助词“的”和标点符号的使用与中的句式精练、严整、排比、对偶等到巧妙结合,使得文章语言轻快、活泼、流转、自然,又具有凝练、跳荡的诗的律动感。你觉得全文是散文的句式,但又有节奏和韵律回荡其间;你觉得它是严整的,但又不是骈偶、韵文的严整,而是较之活泼自由得多。且看:
——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
这里是几个完整的主谓句,中间用逗号将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逗开,虽结构完整,但不冗长,且有短句的轻快,它又很工整,六句六景,整齐对称,句式相同,结构相同,甚至字数相等,但你双觉得它与韵文的排比、对偶要活泼得多、自由得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试将其与这样的文字作比:“古道泥泞,沟水潺潺,烟笼绿树,村舍掩映,新月如弓,高挂树梢,道旁稚童,怀抱灿白鲜花。”便觉出文中句子的优美。可以说,文章是以散句为主,整散结合,散中见出韵律。在句式的选用与搭配上,力求自由活泼、轻快、舒柔。全文基本运用的是主谓句,但又注意施受双方的灵活变化力避被动句的出现,凡有被动意象的,都巧妙地用精练的动词变被动为主动句,所以舒缓而不冗滞,突出其活泼轻快的基调,如文中起首第一句:“雨声渐渐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两个单句,前一句是主谓施事句,后一句是主谓受事句,富于变化,搭配自如,如都用施事句,则收不到如此效果。再如第二段中用“隐”、“浸”两个动词变被动句为主动句,语意流畅连贯,而且意境深邃优美,感人至深。
另外,文中描绘的三幅画面,“我”在画中,亦在画外,“我”和画面构成风景,“我”又在欣赏这风景。但在叙写景物中,凡主语是“我”的主谓句,一律省略主语,以避免沉冗。这也是作者炼句的诀巧之一。
最后,如果我们仔细品味其语言的音调,你会得到一种诗的韵律美的享受。此点不必赘述。
总之,《笑》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在语言的锤炼上,无论是调音选词,还是择句上都城充分体现了“冰心体”语言的风格和文艺语体的形象性与情意性。但并不是在玩文字技巧,而是一切围绕着文章中心,为准确有效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主题服务,语言典雅而不华丽,活泼富于变化而又遵循一定的法度。充分体现了杰出的散文作家对语言材料的驾驭能力。

-------------------------------------
读了那么多的小说我最喜欢冰心的《笑》。冰心属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第一批现代作家,是文学研究会的重要作家。她是我国现代卓有成就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多以歌咏母爱和儿童为主,从作品中也显示了她独特的审美情趣。《笑》发表于1921年革新后的《小说月报》第1号上,是冰心的成名之作。
沈从文对冰心作品有着这样的评论:“对人生小小的事情,一例俨然怀着母性似的温爱,从笔下流出时,虽文式不一,细心的读者却可以得到同一印象,即作品中无不对于‘人间’有个柔和的笑影。”
从这篇《笑》中我们不难看到冰心正是带着“柔和的笑影”走上“五四”新文坛的。《笑》里展现了三幅笑影:从图画里的安琪儿的微笑,联想起五年前的田野道旁看见的一个孩子的微笑,又联想起十年前在海边茅屋前看见的一个老妇人的微笑。三幅笑影都有花相伴,美丽而温柔,亲切而和善。作者通过这三幅笑影,体会了世间的美好。而当三幅笑影在作者的似梦似幻的想象中“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她将对于”爱“和”美“的呼唤转达给了我们。
作者所描写的“微笑”是以“爱”和“美”作基调的。她在带给我们“爱”的感受的同时也把我们引进“美”的境界。她怀着爱心与对“美”的向往创造出独具魅力的艺术境界。
作者描绘着“微笑”,而我们仿佛能从字里行间看见作者本人的微笑。就在写作的同时,冰心曾这样表述过:“无论是长篇,是短篇,数前言或几十字,从头到尾读一遍,可以使未曾相识的作者,全身涌现于读者之前,他的才情气质人生观都可以历历的推知”冰心实现了自己所期望的人格的显示。即使只读过这仅仅有800字篇幅的《笑》,我们也能了解了作者纯真温柔的心灵。
《笑》的文字清丽典雅、空灵飘逸。在开始创作之路的时候,冰心已经表现出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她有较深的古典文学修养,她的散文语言既发挥了白话文自然流畅的长处,又不乏文言的韵味。

----------------------------------
那安琪儿,那抱着花的孩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那倚着门的老妇人,那满布神奇的表情,那充溢周身的温暖!——题记

冰心喜欢微笑,自己的,别人的,现实的,虚幻的,只要是那微翘嘴角上浮起的一丝红润,她都收集起来,融到作品中去,感染了无数的人。微笑,这个神奇的表情啊!
微笑是一种无声的亲切的语言。安琪儿,孩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老妇人,微笑,把处于孤独中的冰心打动了,他们向着冰心笑,亲切地笑,一句话也没说,可是冰心却用那娟秀的文字告诉我们:听!那不是吗?他们向你问好呢!他们希望和你聊天呢!他们想跟你交朋友呢!如此简单,却又如此复杂,简单的是那瞬间的表情,复杂的是那心灵的开启。
微笑是一种无声的动人的音乐。冰心用她的特有的纯洁的笔,奏出了一曲响彻心扉、感人至深的歌。虽没有指挥,没有和声,甚至连明显的调都没有,但是我们能从中悟出来,想想,那不就是音乐吗?它埋藏在涓涓的文字下,只要多看几眼,似曾相识的旋律就会奏起,心灵深处的圣洁就会升腾起来。
微笑是人类一种高尚的表情。安琪儿是天堂的精灵,孩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是凡间的仙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老妇人是德高望重的圣母。动物是无法微笑的,微笑只属于人类。因为人类可以用心感悟,可以尽情表达,可以无限创造。蒙娜丽莎的神秘一笑打动了全世界,人类创造了全宇宙最伟大胜利的情感。
微笑永远是生活里明亮的阳光。它的光芒照亮周围的一切,给周围的气氛增添了温暖的同情、殷切的期望和奇妙的幻景。众生为之倾倒,全球为之感动。它照亮着每一个人,温暖着每一颗心。
呵,圣洁的微笑、神奇的微笑、伟大的微笑……
本文标题: 好的诗词歌赋究竟是因为读者知道作者的经历赋予它的灵魂,还是本凭文字就让其具有灵魂 半懂不懂,诶。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gushi/15267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两不疑有小说吗如何以男主是个丑奴来写一篇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