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为什么司马炎当了皇上我看了新三国演义,最后结尾说司马炎篡位了,那司马炎不是司马昭之子司马懿子孙吗,司马炎是在司马...
三国演义 中为什么司马炎当了皇上
我看了新三国演义 最后结尾说司马炎篡位了 那司马炎不是司马昭之子司马懿子孙吗 司马炎是在司马昭伐蜀国时篡位的那司马昭不是要向自己的儿子称臣吗还是那时司马昭已死了 我搞不懂司马炎与曹丕很相似,都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富二代,父辈打下的江山,坐享其成。
司马炎还有个了不起的“成就”,晋灭了东吴后,司马炎收东吴宫中的美女入自己后宫,将后宫扩充至10000人,这个记录无人能破。司马炎昼夜临幸,不亦乐乎,不久便元气大伤,一年后便病死了。
司马懿击败曹爽後,没有马上灭魏,因为他不久也死了。
司马炎篡位时,那时司马昭已死。
263年12月,蜀汉灭亡。
265年9月6日,司马昭病逝。
266年2月4日,司马炎篡位,成为晋国皇帝。
290年5月16日,晋国皇帝司马炎驾崩,共当了24年皇帝。
为什么司马炎才是晋朝开国皇帝?
司马昭是他老爹啊?历来都是子承父位,哪来的父承子位的??rn司马昭是司马懿儿子,司马炎可是他孙子啊???司马炎明明有26个儿子,为何却偏把皇位传给一个傻子呢?
西晋王朝仅仅存在了五十多年就灭亡了,在很大程度上和司马炎所选的接班人有关。
晋武帝司马炎也算是比较有能力的一个皇帝,但是他的儿子,晋惠帝司马衷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傻子皇帝。关于他的傻,有过两个著名的事例:
对于晋惠帝这样的人,不可用常理来推测,他的思维很具有跳跃性,经常会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想法。据说,有一次,晋惠帝听到了蛤蟆的叫声,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他问群臣道:“众位爱卿,大家说说,这蛤蟆为什么而叫呢?他们到底是在为公家而叫呢,还是在为私人而叫呢?”大家一下子被问得愣住了,在蛤蟆的观念里,哪里来的公和私之分呢?那些蛤蟆是因为母蛤蟆而叫!
不过群臣之中到底有高人,有人紧走两步凑上前来对晋惠帝说道:“陛下,在私人田中的蛤蟆为私人而吟唱,在官田里的蛤蟆则是在公家而高歌!”晋惠帝听到了这充满了创意的答案,非常满意地点点头说道:“卿言甚是,赏!”
晋惠帝在当了皇帝之后,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很多人都没有吃的了。当各地民生难以为继,纷纷断粮的消息报告给晋惠帝的时候,晋惠帝再次以他的坦诚震惊了世人,他一脸茫然的问道:“没有粮食吃,难道不可以喝肉汤吗?”
晋惠帝司马衷傻成这个样子,为什么司马炎还会选择他作为太子呢?毕竟江山社稷,可不是闹着玩的啊。首先,司马衷是嫡长子,这个身份在当时的时代里非常重要。根据礼法,立子以嫡不以长。嫡长子是当然的继承人。任何破坏礼法的行为都会受到人们的非议。其次,司马炎虽然有很多的女人,但是他和皇后的感情还是比较深厚的。他的皇后杨皇后在临死的时候一再嘱托司马炎不要更换太子。在杨皇后去世后,司马炎一直对更换太子有所考虑,但始终下不了决心也是考虑到了当初杨皇后的因素。再次,司马炎本人也知道儿子不是很聪明,但是他真没想到自己儿子那么傻。在很大程度上,他只是觉着自己这个儿子有点儿老实而已。还不至于到傻的程度。在这一点上说,他也是被儿媳妇给骗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又有一次,一群人跑到宫里见到晋武帝说,陛下,你儿子傻!晋武帝司马炎一想,这么多人说我儿子傻,要不我们对他搞个智力测验,大家以为如何?众人纷纷答道,陛下早就该这么做!司马炎下令道:来人!将今天需要处理的公文送到东宫,交由太子处理!
很快,一批亟需处理的公文被送到了太子面前。太子傻,他的老婆贾南风可不傻。贾南风一下就明白了这批公文被送过来的用意。贾南风干脆甩开傻子老公,自己亲自处理这些公文。别说,贾南风倒也真有才,转眼间,处理完毕。看着自己处理的公文,贾南风也颇有几分得意。
就在贾南风准备让人把自己处理的公文送回去的时候,太子手下有个叫张弘的人拦住了贾南风。他对贾南风讲:人们都知道你老公不聪明,如今你处理的公文,文从字顺,引经据典,一看就知道假的!拜托,您在造假的时候,稍微拿出点儿专业精神好不好?
真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贾南风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赶紧说,来呀,我从新处理。这次,贾南风故意写几个错别字,故意弄两个病句,但是,还要把问题的关键找到,把事情处理得妥妥当当。
当这样的公文被送到晋武帝面前的时候,皇帝不由得心花怒放!你们看看,你们快来看看,谁说我儿子傻?谁说我儿子傻!你怎么不说你自己儿子傻?
司马衷太子之位终于保住了。
孙权登基称帝追谥父亲孙坚为帝,为何不追谥哥哥孙策为帝?
众所周知,曹操不但是一个真正的枭雄,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奇男子,还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他在教育子女方面,非常的成功。他的儿子中,曹昂文武兼备,钟灵毓秀;曹丕、曹植扬名文坛;曹彰臂力过人,喜搏猛虎;曹冲少有才名。他的女儿曹节,成为了汉献帝的皇后。他的养子曹真、秦朗成为了一代名将;何晏则是当时著名的玄学家。然而就算这样,他还是羡慕别人的儿子,曾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言。
孙仲谋指的是江东之主孙权,他年仅十九岁,就从父兄手中接下了江东大业。十九岁的少年,在今人看来,还只是个孩子,可是孙权继承江东基业之后,并没有慌乱,他任贤举能,将领地治理的井井有条。虽然孙权一生,没有开拓太多的地盘,但是于守成一事上,他做的非常好,终究不负孙策所托。要知道孙权的对手,即曹操和刘备,年龄都相当于他的父辈,他却在三国角逐中,丝毫不逊色于这两个人。如此算来,孙权像他的父兄一样,都是大才,都值得后人敬服。然而孙权的名声,比不上孙坚,更比不上孙策。
孙坚虽是一方诸侯,但是他一直心怀汉室,在讨伐董卓的时候,各方势力首领,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只有他一心铲除奸佞,连董卓都对他心生忌惮。当他知道,自己在前线拼杀之时,袁绍却在趁机攻打自己的地盘,不禁怆然而涕下,感叹道:“同举义兵,将救社稷。逆贼垂破而各若此,吾当谁与戮力乎!”意思是说,一起举义兵匡扶汉室,马上就能够将乱臣剿灭了,大家不但没齐心协力,将其一举攻破,却致力于谋取自己的利益,我还能与谁一起维护汉室呢?由此可见,孙坚是真英雄。
小霸王孙策,虽然不像他的父亲一样忠于汉室,却也不负好汉之称。他凭一己之力,打下了江东地盘,却在二十六岁时遇刺。在临终之前,他明明有儿子可以继承自己的基业,也有人愿意为他拼死效力,《三国志》记载:“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他却为了江东能够更好的发展,将大业托付给了弟弟孙权,并嘱托自己的心腹,好好的辅佐孙权。由此可见,孙策是真正心胸豁达之人。
可是孙权却远不如他的父兄,这个不如,不是指能力,而是指心胸。他的地盘和身份,都是从哥哥处继承来的,说白了,他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摘了苹果。可是他称帝之后,只为自己的父亲孙坚追谥了帝号,孙策则仅为长沙桓王。孙权不傻,他难道不知道,自己这种做法,会受后人诟病吗?那么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呢?也许有人会说,孙策与孙权是同辈,没有被追封的道理,其实不然,晋代开国皇帝司马炎,就曾为自己的伯父和父亲同时追封帝号了。那么孙权此举到底出于什么考虑呢?小编认为,可能与以下两点有关。
一、害怕自己去世之后,帝位的继承出现纠纷
司马炎敢于追谥司马师,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司马师没有亲生儿子。但是孙策的情况则不同,他是有儿子在世的。如果孙权为孙策追加了帝号,就相当亲口承认了,孙策的儿子,也有帝位的继承权,这一点是他不想看到的。虽然他能够称帝,少不了孙策的功劳,但是让他将帝位再让回孙策一脉,他做不到。
二、害怕为孙策加帝号后,后人只知孙策,不知孙权
不管孙权愿不愿意承认,江东地盘都是孙策一力打下的,他只不过是守成之人。如果他为孙策追加了帝号,后人很有可能,只记得孙策的功劳,而不记得孙权是吴国的开国皇帝。基于这一点考虑,孙权也不愿为孙策追加帝号。
虽然孙权此举,有属于自己的无奈,但是他的行为,还是很难让人接受,这一点在与孙策对比之后,则更加明显。至此,我们不得不叹一句,同为孙坚之子,孙权的心胸比起孙策,差的不止一点半点。不知道大家对孙权的行为,有什么看法呢?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司马懿篡魏后,魏帝曹奂被晋朝谥为“元皇帝”。后来北魏建立,追谥曹奂为“愍皇帝”,为什么历史上不用?
2、曹奂是名义上的魏末代皇帝,司马昭死后4个月,及禅让帝位给了司马炎,所以司马炎对曹奂相当好,封其为陈留王,保留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曹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其地位、待遇、结局可以说是历代亡国之君中最好的。死后谥为元皇帝。
3、苻坚兵败后,拓跋氏在北方开始崛起,慢慢统一了北方,初称代国,后改为魏,史称北魏,其疆域面积甚至超过了曹丕建立的曹魏。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皇族改姓元,估计是那个时候,为了避讳,把曹魏的末代皇帝的谥号魏元帝给改了。
4、为了避讳,改前代皇帝谥号的现象不多见,估计是因为拓跋氏是少数民族,改姓元的时候不大懂,后来才发现曹魏的末代皇帝谥号是魏元帝,然后给人家改成愍皇帝。按先后顺序来说,人家魏元帝在先,所以后代史学家没有跟着拓跋氏改。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