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爵位从高到低有哪几个等级清爵位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十二等大致可...
清朝的爵位从高到低有哪几个等级
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 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时保留原来的蒙古尊号,有时在亲王之上依旧设立汗号世袭罔替。
异姓功臣爵位当然是封给异姓功臣的。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异姓功臣爵位分为九等。
清朝宗室爵位分: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等镇国将军、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辅国将军、二等辅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奉国将军、二等奉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奉恩将军。笔亲王至公均为超品,镇国将军为正一品,辅国将军为正二品,奉国将军为正三品,奉恩将军为正四品。
宗室人员可以通过功封、恩封、袭封和考封等四种途径取得这些爵位。如在清初开国的“军功勋旧诸王”,有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等8人,被称做“八大铁帽子王”。他们有用兵权、议政权和旗主权,而且“世袭罔替”,其后代总有一嫡子原爵袭封。如果因故不能袭封,还准其旁支子孙袭封原爵。康熙前期,军功勋旧诸王的势力,由于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已经削弱;皇权日益加强。雍正皇帝曾因其弟允祥“公忠体国”,封他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皇室近支因祖恩而得封爵称为“恩封”。清制规定,凡皇子年满15年,则由宗人府奏请皇帝封爵。如果奉旨“暂停封授”,则隔五年再行奏请。于是,皇子照例均可获得封爵。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的宗室贵族,每代都有一嫡子可承袭规定的爵位,这叫做“袭封”。
清朝皇室的爵位有多少?贝勒是第几级?
清朝的爵位继承时要降一级,是一直降下去吗?那降到最后不就没有了吗?世袭罔替的是一直不降级吗?永远?
王爷的长子降级继承王位,其他的儿子呢?世袭罔替的那些王爷,由长子继位,其他的儿子呢?普通爵位是降到一定等级就不降了,世袭罔替是永远不降级。
清朝爵位世袭,分为降等世袭与世袭罔替。
降等世袭,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但降级若干次(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
世袭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袭。例如大清十二家“铁帽子王”。
扩展资料:
清代“铁帽子王”:
所谓“铁帽子王”, 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代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的特权:
一是“世袭罔替”, 隔代不降爵;
二是俸禄优厚 ,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三是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
清代,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清代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爵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铁帽子王”什么意思?源于清代封爵制度
宗室封爵中,比如皇子始封亲王,皇子的嫡子降袭郡王,嫡子这一系降四次而止,前面已经有人回答过了。那么皇子的余子酌情受封爵位,这些余子,他们后代的爵位就是世降一等直至闲散宗室,注意是闲散宗室而不是普通旗人,区别就在于闲散宗室秩视四品,系黄带子。
民爵中,除了世袭罔替,每一等爵位有规定的袭替次数,就是世降一等直至最后没有了,但是最后会给予恩骑尉世袭。另外民爵中有规定,因军功获得爵位同时战死疆场,所获爵位为世袭罔替。
降等世袭,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但降级若干次(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
关于第三个问题:
世袭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袭。因此世袭罔替的爵位不会降级。比如老爸是亲王,他死后由他的一个儿子继承亲王爵位,其余的子嗣也有爵位,但要降一级或者若干级。
满清的爵位世袭制度是什么样的?好像不是世袭罔替,那么具体是如何世袭的?
和硕亲王
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
多罗郡王
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
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
多罗贝勒
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
固山贝子
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
以上四种为高级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个别皇子只封得镇国将军。亲王、郡王补服为前后胸加两肩共四团龙,贝勒为前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
奉恩镇国公
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
奉恩辅国公
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一等镇国将军岁俸银410两,禄米410斛;
二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85两,禄米385斛;
三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60两,禄米360斛;
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335两,禄米335斛;
一等辅国将军岁俸银310两,禄米310斛;
二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85两,禄米285斛;
三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60两,禄米260斛;
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235两,禄米235斛;
一等奉国将军岁俸银210两,禄米210斛;
二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85两,禄米185斛;
三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60两,禄米160斛;
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135两,禄米135斛;
奉恩将军岁俸银110两,禄米110斛。
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
爵位世袭,分为降等世袭与世袭罔替。
降等世袭,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但降级若干次(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
世袭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袭。例如大清十二家“铁帽子王”。
降等级制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汉人就是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一等候。你信降爵制还是降等级制?我个人信将爵制
清朝时期除了十二个王还有谁的爵位是世袭罔替的?
清朝世袭罔替和世袭给长子还是是儿子或者女儿就有爵位?
我知道什么是世袭罔替,不用解释了,我只是想知道清朝世袭罔替和世袭给长子还是是儿子或者女儿就有爵位?如果每人都有爵位,那每个人都是铁帽子亲王吗(世袭罔替)?如果每人都有爵位的话,假如是王爷,世袭的话不是世袭罔替,降一级变什么?清朝宗室爵位分: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等镇国将军、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辅国将军、二等辅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奉国将军、二等奉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奉恩将军。笔亲王至公均为超品,镇国将军为正一品,辅国将军为正二品,奉国将军为正三品,奉恩将军为正四品。宗室人员可以通过功封、恩封、袭封和考封等四种途径取得这些爵位。
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的宗室贵族,每代都有一嫡子可承袭规定的爵位,这叫做“袭封”。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对亲王和郡王各子的封爵都减一级。例如,原来亲王嫡子以外的各子皆可封为郡王,今改为贝勒;郡王的嫡子以外的各子可封为贝勒,今改为贝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又规定,应封爵者,在20岁要经过国语(满语)和马、步射的考试,优者可按例封爵;平者,降一级封爵;劣者,降两级。雍正、乾隆年间,又进一步完善了“考封”制度。乾隆年间对考试的等级又进行了更严格的要求。马射、步射和满语三项全优者,方可授予应得之爵位。两优一平者降一级授封。一优两平或两优一劣则降二级授封。三项皆平或一优一平一劣者,则降三级授封。至于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三项皆劣者,则停封。令其学习,再行考试。若应封奉恩将军者,无爵可降时,要给以停俸的惩罚。应降一级者停俸两年;应降两级者停俸三年;应降三级者停俸四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清廷进一步规定,凡考试与应封之例不符合者,不仅停封,而且此后永不准再参加考试。
清朝贵族封爵方式有两种:一为军功封,一为恩封。以军功封者无论是何爵位均世袭罔替,永不降封。以恩封者通常每一代降封一等承爵。和硕亲王降为镇国公,多罗郡王降为辅国公,多罗贝勒降为不入八分镇国公,固山贝子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为镇国将军,辅国公降为辅国将军,不入八分镇国公降为奉国将军,不入八分辅国公降为奉恩将军,直至闲散宗室。
清代共有十二家世袭罔替的王爵,俗称铁帽子王,其中八家为军功封,他们分别是和硕礼亲王代善、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硕豫亲王多铎、和硕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王(后改为庄亲王)硕塞、多罗克勤郡王岳托、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另外四家为恩封,他们分别是和硕怡亲王允祥、和硕恭亲王奕欣、和硕醇亲王奕譞、和硕庆亲王奕劻。铁帽子王是清代对“世袭罔替、配享太庙”王爵的俗称,铁帽子王见皇帝不参不拜,不接不送,因此也俗称“懒王”。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