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治理黄河在建国前,黄河是几年就泛滥一次,决口,溃堤,时常发生。河南老百姓对河南的灾情用水旱蝗汤来形容。所谓水就是黄河水时...
为什么要治理黄河
在建国前,黄河是几年就泛滥一次,决口,溃堤,时常发生。河南老百姓对河南的灾情用水旱蝗汤来形容。所谓水就是黄河水时常泛滥;所谓旱就是天气长时间不下雨,无法浇灌庄稼;蝗就是指的蝗虫多的会把庄稼苗吃光;汤就是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主席汤恩伯。解放后不久,毛主席就说,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因此在党的领导下对黄河进行了彻底的改造,筑堤建灞,建国后至今,黄河基本没有再泛滥过。
简单的说,治理黄河是利国利民的,不治理黄河就是误国害民!!!所以要怎么做,你就明白了
如果对回答满意,请采纳,鼓励鼓励热心人,这年头助人为乐也不容易啊~~~·
如果对回答满意,请采纳,鼓励鼓励热心人,这年头助人为乐也不容易啊~~~·
黄河是母亲之河。 她的儿女们都在治理中发展、换新,难道他们的母亲就应该老态龙钟、旧貌如初吗?
水土流失,於塞河道和水库,给河道治理和防洪带来巨大困难。
不治理将成为地上河,殃及两岸百姓村庄!
现在黄河面临怎样的危机?国家主要采取怎样的治理措施?
黄河的资料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据 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 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 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 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 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 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 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 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 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 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 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 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 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 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 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 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 , 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 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 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 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 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 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 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二
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历史悠久。中国最早的灌溉工程,首推黄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诗经》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记载。
到 了战国初期,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422年 ,西门豹为邺令,在当时黄河的支流漳河上修筑了引漳十二渠,灌溉农田。公元前246年, 秦在陕西省兴建了郑国渠,引泾河水灌溉4万多顷(合今280万亩)“泽卤之地”,“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为秦统一中国发挥了重 要作用。
汉朝对农田水利更为重视,修建六辅渠和白渠,扩大了郑国渠的灌溉面积,同时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国渠、灵轵渠等,关中地区成为全国开发最早的经济区。
为了巩固边陲,从秦、汉开始实行屯垦戍边政策,在湟水流域及沿黄河的宁蒙河套平原等地,开渠灌田,使大片荒漠变为绿州,赢得了“塞上江南”的赞誉。
为了保证长安、洛阳、开封等京都的供应,黄河中下游的水运开发历史也很悠久。
大禹治水的功绩,也包括治理黄河,大河上下,几乎到处都有大淼摹吧窆ぁ薄4呵镎焦
据 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 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 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 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 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 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 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 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 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 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 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 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 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 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 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 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 , 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 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 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 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 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 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 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二
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历史悠久。中国最早的灌溉工程,首推黄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诗经》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记载。
到 了战国初期,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422年 ,西门豹为邺令,在当时黄河的支流漳河上修筑了引漳十二渠,灌溉农田。公元前246年, 秦在陕西省兴建了郑国渠,引泾河水灌溉4万多顷(合今280万亩)“泽卤之地”,“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为秦统一中国发挥了重 要作用。
汉朝对农田水利更为重视,修建六辅渠和白渠,扩大了郑国渠的灌溉面积,同时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国渠、灵轵渠等,关中地区成为全国开发最早的经济区。
为了巩固边陲,从秦、汉开始实行屯垦戍边政策,在湟水流域及沿黄河的宁蒙河套平原等地,开渠灌田,使大片荒漠变为绿州,赢得了“塞上江南”的赞誉。
为了保证长安、洛阳、开封等京都的供应,黄河中下游的水运开发历史也很悠久。
大禹治水的功绩,也包括治理黄河,大河上下,几乎到处都有大淼摹吧窆ぁ薄4呵镎焦
发包 发包噶 啊大案要案哈达
对黄河的建议
至少3点,分点来写。如果好的再加分。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之一,对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黄河水患也是我国人民的心腹大患,历史上多次泛滥改道,都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代政府都把黄河的治理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黄河泛滥的根源在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它使黄河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多沙河流,每年向下游输送的泥沙在16亿t以上。黄河出晋、陕、豫峡谷到中原平原后,地势突缓,流速骤减,随即卸下大量泥沙,使河床越积越高,甚至成为高出两岸平地的“悬河”。为了防止河水泛滥,人们不断在河床两岸筑堤,于是造成河床越淤越高,悬河越筑越高的恶性循环,悬在河南开封等地的这把利剑也越悬越高,险境是可想而知。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治黄给予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黄河水患的发生,除下游加强修堤确保万无一失外,还在中上游的支干河道上建了许多拦河大坝和水库,除发电、灌溉综合利用外,这些大坝起到重要的防洪作用。特别是三门峡水库的完成和小浪底水库的即将完成,更会提高对黄河水患的防患能力。 由于黄河泛滥的根本原因在于黄河中游,主要是兰州以下的黄土高原的强烈水土流失,高达16亿t的泥沙的95%以耒自甘、宁、陕、内蒙古、晋、豫等省区的黄土分布区,这16亿t泥沙的相当部位注入渤海,每年向海推进约1 km,王战教授认为大约在200 a左右,渤海将从地图上消失,为此他建议将黄河的入海口改经黄河故道进入黄海①。吴成基教授认为按目前黄河的年流沙量,小浪底水库将在20 a左右失去它现有的功能①,因此对水量并不很大而泥沙量过大的黄河的治理,其主要矛盾是解决黄土高原进入黄河中的泥沙量,是解决黄河水患以及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关键。当前很多同志试图在黄土高原分布区用退耕还林(或植草);停止种植放牧,以及其它阻止泥沙下泄入黄的举措,似乎这些都不能解决治黄的根本,也解决不了当前和长远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在不放松上述工作的同时,黄河在甘肃兰州附近改道经榆中夏馆营、定西、陇西入渭河,经武山、天水,到陕西宝鸡、咸阳、渭南到潼关再入黄河。这样可以完全或基本完全绕过黄土高原的主要分布区,其流经的区域减少,流经的距离大大缩短,这将使入黄的泥沙量减少到现在入黄量的5%以内;同时也会使黄河水面的蒸发量减小,水的流速加快,还会把潼关以下原先沉积的泥沙带走,“悬河”会逐年降低,减少三门峡、小浪底水库的后顾之忧,也勿需在下游再改道进入黄海,黄河水清之日,是黄河在兰州改道完成之日,也有利于根治蝗灾和黄河断流的问题,黄河在兰州改道入渭河,是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从兰州经夏馆营到定西段是一个宽度较大的古河床,只需在定西到陇西之间打通(关于技术方向的问题另文讨论),就完全可以实现黄河之水注入渭河。为了统筹兼顾,黄河在兰州改道入渭河之水后,也可向宁夏、内蒙古适当分流,在黄河故道上修建暗渠至银川、包头一带,供当地的工农业(包括发电)和人民生活之用。在洪水季节还可加大向该区的分流。今后南水北调的西线完工还可多向宁夏、内蒙古一带加大水的供给。黄河在兰州改道入渭河到潼关的技术问题较三峡工程简单,所需经费也会小于三峡工程,但它的作用和影响将大大超过三峡工程的影响和作用,是拉动内需和进行西部再开发的重大步骤。
黄河黄河关键是治黄,就是泥沙啦,其实调水调沙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理泥沙问题,应该采取多段建立泥沙拦截过滤设备,河水的分流控制太差,应该统一时间利用和规划,,,
从古至今人们都是怎样治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泥沙上。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灾。
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本文标题: 以古代的生产力,应不应该治理黄河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260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