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1937年恐怖的苏军内部大整肃:导致了苏德战争初期的一败再败呢?1935年9月22日,由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发...
为何1937年恐怖的苏军内部大整肃:导致了苏德战争初期的一败再败呢?
1935年9月22日,由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在苏联红军中建立军衔制度的决议》,据此,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于1935年11月20日,授予:
布柳赫尔、布琼尼、伏罗希洛夫、叶戈洛夫、图哈切夫斯基等5名将领苏联元帅军衔。
这是苏联军队历史上首次获得元帅军衔的5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员。
令人遗憾的是,苏军首批授衔的这5名元帅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没有倒在卫国战争的战场上,而是被自己人的屠刀架到了脖子上,其中3人死于1937年至1939年间苏军内部的大整肃……
左起:布柳赫尔元帅、叶戈罗夫元帅、伏罗希洛夫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布琼尼元帅。
1937年6月11日,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和其它一批高级将领被枪决,他们被指控为是“反苏军事中心”。由于图哈切夫斯基是这批高级军官中最有名的一个,史称“图哈切夫斯基案件”。
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元帅,1893年2月16日—1937年6月11日,年仅44岁。
1937年5月11日,图哈切夫斯基元帅被免去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的职务,任命他担任伏尔加军区司令员。
5月30日,降职到伏尔加军区担任司令员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在去托茨兵营视察途中,被“契卡”军官拦截,秘密逮捕。
6月9日在莫斯科被军事法庭以“间谍罪”叛处死刑。
6月10日在被枪决的前一天,元帅留下了一段苏联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刑前遗言:
“我为在我一生中所犯下的错误,为我坚信苏维埃政权和党并忠诚为之服务而付出的代价,便是我的头颅。
我不会去请求宽恕,因为这个法庭只能以三流侦探编造出来的假文件为凭据,任何一个思想健全的人都是不会尊重这种法庭的。
你们自以为是法官,可我要告诉你们,犯罪的是你们,不是我们。
或迟或早,你们是会因自己的卑鄙行为而受到命运的报复的。
有一天,当你们坐到这张被告的位置上,或者当你们站到明天我将站的墙边时,你们这些人会想起我的……”
1956年,苏联政府为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元帅,1890年-1938年11月9日,年仅48岁。
1924年,布柳赫尔化名加伦被派往中国,担任南京政府的首席军事顾问。
1925年夏回国,次年5月再次来华,领导和主持驻华苏联军事顾问的工作。主持制定北伐战略方案,并亲任北伐军的军事总顾问。
1927年随最后一批苏联顾问离开中国。回国后,布柳赫尔被任命为乌克兰军区副司令。
1938年任远东方面军司令,布柳赫尔元帅指挥苏联远东军痛击日本关东军,史称“张鼓峰事件”,从此彻底粉碎了日军北进的企图。
1938年10月22日,莫斯科以开军事会议为由将其召回,随即遭到逮捕。
11月6日被军事法庭以“打入苏联内部的日本间谍”为由判处死刑。
11月9日被秘密处决。
1956年,苏联政府为布柳赫尔元帅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大家觉得,苏联的“红色拿破仑”图哈切夫斯基和“20世纪的汉尼拔”隆美尔谁更具军事才能?请高人说明理
大家觉得,苏联的“红色拿破仑”图哈切夫斯基和“20世纪的汉尼拔”隆美尔谁更具军事才能?请高人说明理由。图哈切夫斯基确实在战略战术上比较有一套,但是在具体的实际运用上不太行。特别是当时的大纵深并不适合苏联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指挥上有着比较大的差距。而且图没有经历过二战阶段的实战,所以纸上谈兵的东西并不能真的算数。
隆美尔更不用说了,战术上的巨人、战略上的矮子,最多适合到师长。北非战场本来是要防守的,结果让德国投入巨大的资源、放在几乎没有什么的收益的沙漠,土地上看很漂亮,但是实际没有什么收获。隆美尔和伦德施泰特的争执导致诺曼底前线兵力分散,无论在滩头还是纵深都无法防御盟军的进攻。所以说隆美尔战略上专业坑元首。
苏德战争前夕的德军和苏军
苏德战争前夕,如果比较德军和苏军的武器装备,谁的更好?陆军 德军坦克以三号四号坦克为主,装备短身管75毫米炮或50毫米长身管炮
苏军以BT—7,BT—4,T—26为主,还有少量T—34,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装备质量差不多,但是苏军坦克普遍缺枪少弹,就是没有炮弹,还有就是车况较差,40%需要修理,很多坦克都是仓促之间推上前线的,根本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加之苏军高层对战争的到来认识不充分,而且苏军单兵素质较差,所以一开战就输得特别惨。
对了,苏军当时没有装备任何半履带输送车,主要是由于苏军高层的短视。
空军
德军以me-109,me-110,ju-87,ju-88,He-111为主,远优于苏军飞机,德军飞行员素质也远优于苏军,加之苏军大量飞机在开战当天即被摧毁,这也是因为苏军高层对战争的到来认识不充分,把飞机密密麻麻得停在机场而不是躲入地堡
海军
海军在苏德战争中发挥作用不大,不谈
总结一下,就是
德军装备水平优于苏军,后勤体系也优于苏军,所以、、、
但飞机坦克数量占巨大优势的苏军,在战争初期却出现一溃千里的大败退,这使许多人对苏军产生不正确的看法,即认为苏军的官兵素质普遍比较低劣,在组织和指挥方面不如德军。还有人把苏军在战争初期的严重失利,归咎于大清洗严重损害了苏军的战斗力。但这两种说法都站不住脚。在冷战结束后的今天.就连公正的西方战史学家也承认:苏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陆军,尤其苏军在战争后期发动的一连串攻势,显示出高超的作战艺术和摧枯拉朽的气势,是整个二战中“最令人难忘的地面战役”。大清洗对苏军的影响也没有以往估计的那样严重,即使某些敌视苏联的西方历史学家也承认:红军在高级将领方面比德国人要强,即使在1941—1942年也是如此。有的学者认为,如果没有这场大清洗的话,由那些一战时期的老骑兵来领导苏军,其效果反而非常值得怀疑。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苏军的惨败呢?在战争的初始阶段,苏军不善于组织防御,是造成德军进展迅速的重要原因。面对德军坦克集群的突破,苏军没有用大纵深的防御来抗击,结果防线很快被敌人的装甲矛头穿透,造成大量部队被德军合围的严重后果。但到库尔斯克战役时期,苏军已能熟练组织大纵深的防御,德军就只能黔驴技穷了。
但武器装备的落后,也是造成苏军失利的重要原因,而这一因素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战争前夕,苏军的兵器数量虽然庞大惊人,但绝大多数都已过时落伍了。例如,苏军在30年代装备的大量老式坦克,其装甲非常薄弱,连德军最轻型的37毫米反坦克炮都抵御不住。战后,苏联的战史著作指出,苏军“直到战争开始时⋯⋯新型坦克的比重则仅占18.2%”,“50%的轻型坦克是1931年一1935年制造的。这些坦克已经严重损耗,要在战争开始前全部修复是办不到的。”当时德国军队所装备的坦克,就整体来说要先进得多。正如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所指出的,此时德军坦克师“2/3的装甲兵力,现在都是炮口口径较大、装甲加倍厚的中型坦克;而在西欧作战时,2/3的装甲兵力是轻型坦克。”在作战飞机方面的差距更大。苏军大量装备的歼击机和轰炸机,大部分是30年代生产出来的,性能与德国飞机根本无法比拟。在苏军的老旧歼击机中,性能最先进的要算“伊一16”。它曾经是苏联歼击航空兵的骄傲,其最大速度达到462千米/小时。在30年代中期,。伊一16”号称世界上飞得最快的飞机,其作战性能领先于各国歼击机。但到30年代后期,这种飞机已经大大落伍了。当时德国推出的。客克一88”轰炸机,最大飞行速度达到470千米/小时。而德军列装的主力歼击机——“梅塞施米特一109”,最大速度达到570千米/小时。法国历史学家亨•米歇尔说,在空军方面,“德国装备的质量比俄国的优越:大部分苏联战斗机的速度只有纳粹轰炸机那样快”,“6000架俄国飞机都是过时的型号:伊尔一16型战斗机时速290英里,携带炸弹224磅,而梅塞施米特一110型飞机携带1120磅炸弹,时速可达340英里(约547千米)。仍在试制阶段的新飞机原型还没有一种投入大批生产”。蒂佩尔斯基希也指出:“俄国空军显然不如德国空军。虽然它的飞机数量可能比德国空军多好几倍。”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苏军为对付西方可能的军事进攻,大量地用飞机坦克装备部队。这种状况的产生,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在客观方面,是当时的国际形势使然。20世纪30年代,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席卷世界的大动荡岁月。帝国主义列强为了摆脱国内危机,必然要走上对外武力扩张的道路,希特勒的上台就预示着战争阴云在欧洲天际的出现。东方的日本也咄咄逼人,对苏联远东地区形成严重威胁。面对这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国际形势,苏联开始大力加强武装力量建设。在主观方面,当时红军首脑们高估了随时爆发战争的危险性。还在希特勒上台的第二年,负责军械生产的副国防人民委员图哈切夫斯基,就向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上书,主张大量增加飞机坦克的生产,要求到明年使红军的作战飞机达到1.5万架。在随时应付全面战争的思想指导下,苏联生产了数量惊人的坦克和飞机,并用它们大规模地武装军队。到1939年,苏军的坦克装甲车辆高达2.3万辆,作战飞机也超过了1.5万架。苏军装备这样众多的飞机坦克,是为了对付列强的联合武装进攻。
但是,德国完成重整军备需要时问,不可能马上发动侵略战争;日本深陷在中国的泥潭之中,更无法立即拔足北进;英法因凡尔赛和约与德国结仇,防范德国尚且不暇,根本不可能进攻苏联。苏联出于对国际形势的误判,以浩大数量的飞机坦克装备军队,造成了严重浪费资源的后果。由于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短短几年后这些飞机坦克就成为过时的累赘,仅仅给世界造成红军实力强大的假象。相比之下,德军是在希特勒上台后大举扩充的,其武器装备都是最新研制的,虽然数量无法与苏军相比,但作战性能要先进得多。
当然,造成苏军装备落后于德军的主要原因,还是其武器研发工作出现偏差,以致拉大了与对手的差距。
这里先谈谈苏联的科技水平。虽然沙皇俄国是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国家,但苏联政权建立后大力推进教育和科技,在短短20年内就改变了落后的面貌。到1937年,苏联在校大学生达到54万人,超过英、法、德、意、日的总和。苏联政府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给予杰出的科学家和设计师以崇高荣誉,“技术决定一切”成为响彻全国的口号。在苏联社会。尊重科学蔚成风气,年轻人都渴望成为学者专家。因此,苏联在科研方面拥有强大实力,同号称欧洲科技最发达的德国相比,也并没有很大的差距。例如,苏联能够研制出T一34坦克、“伊尔一2”强击机和“卡秋莎”火箭炮,这些都是连德国人也赞叹不已的优良武器。在30年代后期,苏军的装备全面落后于德军,主要是武器研制方向出现重大错误。
在航空领域,苏联本来具有相当优势。20世纪30年代苏联设计制造的飞机,号称在世界上。“飞得最快、最高、最远”,全体苏联人民都为之自豪。后来,苏联受到杜黑理论的影响,试图建立一支强大的战略空军,将大量人力和物力投入对重型轰炸机的研制,结果造成战斗机设计力量的相对薄弱。而德国由于本身资源的贫乏,不能进行持久作战,必须做到速战速决。因此重点研制歼击机和和俯冲轰炸机。德国力图建立一支强大的战术空军,在开战后迅速夺取制空权,并对地面部队作战提供直接支援。这样,在歼击机和轻型轰炸机的研制方面,德国很快就跑到了苏联的前面。
1936—1939年的西班牙战争显示出,德国新装备的歼击机“梅塞施密特-109”,比苏联在30年代列装的歼击机要先进得多,以致参加西班牙战争的苏联飞行员回到国内后,纷纷质问苏联航空工业部门:“怎么法西斯的飞机比我们的还要好呢?”经过西班牙战争,苏联认识到歼击机和俯冲轰炸机在战场上的作用,但是宝贵的时间已经丧失,苏联在这些机种方面同德军相比已经大大落后。
在坦克的研制领域,苏联同样出现误区。这主要表现在:在坦克的设计思想方面,过分地强调速度。而轻视火力和防护。在内战时期,红军骑兵的威力给苏军领导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苏联的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在内战中领导过传奇式的第l骑兵集团军。苏联的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图哈切夫斯基,一直大力倡导大纵深战役理论。也要求坦克必须具备高度机动性。但坦克要实现在战场上的高速度,就必须牺牲装甲厚度以减轻重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苏联在30年代研制出一系列快速坦克。它们能够在战场高速冲锋陷阵,有如风驰虎掣的红色铁骑;但无一例外装甲薄弱,防护能力很差。西班牙战争的实践证明,它们在战场上根本不堪一击。
经过西班牙战争,苏军认识到自己在装备方面的落后,但这时战争已经逼近了欧洲。
到1939年,德国已初步完成扩军备战的工作。摆出了同波兰大打一仗的架势。一时战云笼罩了欧洲。斯大林在此时作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赢得时问加强战备,为苏军更换新式的武器装备。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便苏联能够暂避欧洲战火,获得了两年的和平岁月。对斯大林的这一战略决策,西方历史学家大都持反对态度,认为这给予了希特勒以各个击破的机会,使西方和苏联必须单枪匹马对德国作战。但从苏德战争的情况看,斯大林此举是正确的。很难设想:苏军能用30年代的落后武器去战胜德军。苏联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制胜武器——T一34坦克、“卡秋莎”火箭炮和“伊尔”式强击机等。都是在1940—1941年间研制出来的。如果说德军是利用武器研制的后发优势,使自己的装备超过英、法、苏等军,从而赢得战争初期胜利的话;那么苏联利用苏德条约带来的短暂和平,研制出自己的新一代武器,反过来压倒了德国。如果苏联没有赢得这两年的和平,就很难有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
在战前的两年岁月里,斯大林大力为红军更新武器装备。当时斯大林首要的当务之急,是为苏军更换新式的歼击机。斯大林亲自抓这项工作,许多飞机设计师都成了他办公室的常客。在二三十年代,苏联的首席歼击机设计师是波里.卡尔波夫,他曾研制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伊一16”等歼击机,但此后却一直未能再创佳绩。斯大林便大胆起用年轻的飞机设计师,让他们来担负赶超德国歼击机的任务。这些新一代设计师不负斯大林的厚望。1940年1月,雅科夫列夫率先推出他的“雅克一l”战斗机,这是战前苏联最先进的歼击机,作战性能与德国的“梅塞施密特一109”不相上下。接着,拉沃奇金和米高扬在1940年春也分别推出了“拉格一3”和“米格一3”歼击机。在坦克装甲车辆方面,苏联也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研制出著名的T一34中型坦克。这在坦克设计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坦克的主要设计者,是哈尔科夫国际工厂的总工程师科什金。他采用防护力更强的倾斜装甲取代垂直装甲,从而避免了增加装甲厚度使坦克超重,这样坦克就保持行驶的高速度,并且配备更大口径的火炮。科什金这一独具匠心的设计,造就了名扬四海的T一34坦克。这种坦克集优秀的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于一身,直到今天仍被公认是设计最成功的坦克。战后,有的德军将领将红军拥有T一34坦克,视为苏联能够在二战中取胜的三大要素之一。
苏联工业开足马力生产新式的飞机和坦克。到1941年6月22日前,苏联共生产出新型飞机2740余架。新型坦克1861辆。同时,苏军也在进行大规模的扩编和改组,从1939年的98个师扩充至战争爆发前的303个师,兵员总数从200万人急速增加到500万人。按照斯大林的估计。为红军这支庞大的军队实现全面换装,至少必须到1942年才能完成。届时,苏军将建立起庞大的机械化部队,坦克总数达到29899辆(包括15834辆T一34和KB坦克)。斯大林曾经说过:“如果战争在1942年爆发,红军将是无敌的。”斯大林的这一说法是正确的。正如人们所知道的,由于苏联战时工业的高效率,到1942年秋苏军已基本完成新武器的换装。从这时候起,德国军队就丧失了战场的主动权。开始节节败退直到最后覆灭。
但是,苏德战争却出乎斯大林的预料,在希特勒尚未征服英国的1941年爆发了。德国军队抢在红军完成武器换装之前,以一场史无前例的突然袭击,成功地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战争爆发前夕,苏联集结在西部边境的军队,共有新式的作战飞机1540架,新式的T一34和KB坦克1475辆。从表面上看,苏军新型飞机坦克的数量似乎不能算低。但事实上。红军官兵还没有掌握新式器的使用,这些飞机和坦克绝大多数形同虚设。例如,1941年的“五一节”时,苏联的基辅特别军区举行照例阅兵。在这场盛大的阅兵式中,隆隆通过广场的多数是旧式坦克,包括外表气势慑入、实际外强中于的多炮塔坦克,而真正有威力的新型T一34坦克却寥寥无几;从阅兵广场上空掠过的战机中,只有一个小小编队的新型高速歼击机。据基辅军区司令部作战部长巴格拉米扬(后来的苏联元帅)说,当时新型的飞机坦克刚剐分配到军区,飞行员和坦克兵还来不及学会驾驶它们。苏联最大的基辅军区尚且如此,其它军区就可想而知了。
诚然,苏联对部队换装工作是抓得很紧的,但也存在某些决策上的失误,造成了部队装备新武器的延迟。例如,后来在战争期间发挥过重大作用的“伊尔一2”强击机,旱在1940年1月就通过了国家试验,但直到12月还原封不动地停放在试验场。军方对这种飞机估计过低,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该机设计师伊柳辛只好上书斯大林,请求他注意这种反坦克飞机。斯大林亲自召见伊柳辛,听取了他对这种飞机性能的介绍,当场拍板决定将它投入批生产。1941年3月10日,首架量产型的“伊尔一2”强击机出厂。到战争爆发时,苏联仅生产了249架“伊尔一2”。直到1941年6月,苏军的第一个强击机团才开始进行训练。6月26日即战争爆发的第4天,苏军的“伊尔一2”强击机首次出现在西部战区上空,但为时巴晚。这时候,德军坦克的钳形攻势已快在明斯克合拢,苏军的60万部队即将陷入重围。如果在战争初期,苏军的“伊尔一2”能够大批参战,德军的装甲部队就不可能横行战场。这种飞机对坦克具有强大的摧毁力,而且它身披厚重的铠甲,并不惧怕来自地面的炮火攻击。
战争初期苏军新型装备损失严重
1941年6月22日,德军在几千公里长的战线上对苏联发起了进攻,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了。此时苏军由于武器装备陈旧,整体实力无法与德军匹敌,但如果战略战术的运用得宜,凭借武器数量优势大量消耗德军,扼阻其进攻势头还是可能的。但苏军的战前部署不当,开战后又举措失误,造成人员和武器的大量损失,更难以阻挡住德军的兵锋。
苏军战前部署的重大失误,是将军队连同武器装备,包括新型飞机过分集中在第一线。尤其错误的是,苏军未对德军突袭机场作好防范措施。1939年的波兰之战和1940年的西欧之战,德军都是首先突袭敌方机场。将敌人的大量飞机摧毁在地面,从而牢牢掌握了制空权。这并不是什么秘密,德军的这一手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当时,苏军总参军事学院教研室主任伊斯谢尔松,在战前出版的《新的斗争形式》一书中指出:特别要提防敌空军把我方飞机摧毁在机场上,这样我们就有丧失飞机的危险;而没有飞机支援的地面部队,很容易被敌机或敌机掩护的坦克消灭掉。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尽管有伊斯谢尔松等人发出的警告,但苏联空军却几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1941年5—6月,斯大林曾收到飞行员的来信,反映边境机场和部队毫无伪装。为此,斯大林将空军领导人召到克里姆林宫,责成他们在最短期限内伪装好所有的飞机。6月19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还命令各军区,必须对机场及其他重要军事目标进行伪装。但不知是什么原因,空军的领导人直至战争爆发,都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来伪装飞机,也没有将其疏散到其他战机场。在德军突然发动的全面袭击中,苏联边境各军区的飞机遭到重大损失,其中新式飞机的损失尤其严重。当时,苏军部署在西部第一线的作战飞机中,有900多架最新式的。雅克”、“米格”和“拉格”歼击机,它们绝大多数在德军突如其来的轰炸中化为灰烬。位于德军主要进攻方向的西部特别军区,在开战当天就损失了738架飞机,其中有528架是在地面被击毁的。该军区的233架“米格一3”战斗机,在战争第一天就被德军全部摧毁。到这天的夜幕降临时,西部特别军区的全部新型歼击机和强击机,只剩下了20架“雅克一1”和8架“伊尔一2”。值得一提的是,该军区飞机的损失并非全部来自敌人的空袭和空战,还由于有的机场距离国境线过近,结果遭到了德军远射程重炮的轰击。
苏联空军领导人为他们的玩忽职守受到了严厉惩罚:空军司令员雷恰戈夫和若干军区空军司令员被逮捕处决。西部特别军区的飞机损失最为惨重,军区空军司令员科佩茨自知罪责重大,未等上军事法庭就开枪自杀了。但也有空军将领由于保全了飞机而受到表彰,如敖德萨军区空军司令员米丘林。战争前夜,该军区参谋长扎哈罗夫判断德军进攻在即,果断下令军区航空兵疏散。米丘林坚决地执行了命令,将全部飞机转场到野战机场,从而保存了自己的实力,并在开战后给予敌空军以沉重打击。米丘林园其出色表现,被提升为西方方面军空军司令员。
由于新型作战飞机损失殆尽,苏联飞行员只能主要依靠老旧飞机。苏联飞行员作战无比勇猛,可歌可泣的事迹比比皆是。在战争第一天,许多飞行员发现自己飞机不如德机,就驾驶飞机撞向对方,与之同归于尽。仅在战争的第一天,红军飞行员就进行了17次空中撞击。但是,飞行员们的勇敢并不能弥补飞机性能的落后。战争初期的两军空战,变成了德国秃鹫对苏联战鹰的大屠杀。据德国空军元帅米尔希的记录,战争初期德国空军消灭敌机的战绩是:6月22日消灭1800架,6月23日消灭800架,6月24日消灭557架,6月25日消灭351架。6月26日消灭300架。由于苏联空军的英勇抗击,德国空军也损失惨重。据德国方面的资料披露,德军在战争头十四天里损失的飞机,比以后任何一个十四天损失的都多。从1941年6月22日至7月5日,德国空军损失了807架飞机,7月6日到19日又损失477架飞机。苏军飞行员使用性能落后的老式飞机,都能取得这样巨大的战果。如果苏军新型飞机没有被大量炸毁,德国空军无疑要遭受更大的损失,能否夺取制空权尚是未知之数。
战争初期,苏军的坦克装甲车辆也遭到严重损失。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和军方领导人过高地估计了红军的力量,贸然下令对德军实施全面反击。这是一个重大的错误决定。在德国空军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向前出动的坦克、炮兵和步兵部队,无疑会遭到敌空军的猛烈打击。但是统帅部令出如山,各边境军区的部队只能执行。除损失特别严重的西部特别军区外,其余各军区都不同程度地对德军展开反击。苏军实力最强的西南方面军(原基辅特别军区)。出动4个机械化军共4525辆坦克,对德军第1坦克集群实施反冲击。苏联坦克兵表现了高度的英雄主义。西方根据自己经验认为:坦克部队对敌实施冲击时,损失接近25名就会失败,剩余的坦克只能退回。但是,苏联坦克兵打到最后一辆坦克仍然勇往直前,其勇敢精神连敌军也为之惊叹。然而,由于德军拥有强大的陆空联合火力,苏军坦克部队遭受极其重大的损失。从6月22日到7月6日,西南方面军被击毁和遗弃的坦克多达4381辆。在战争的头两三个星期内,西部边境各军区损失了超过9000俩坦克,新型坦克更几乎损失殆尽。
由于新型兵器在战争初期的严重损失,苏军依托老旧武器更难旺阻挡敌人。德军凭借其装备优势长驱直入,包围歼灭了红军众多的集团军,摧毁了苏军大量作战兵器。到12月初,德军宣称俘获了380万苏军官兵,摧毁1.1万架飞机和2.2万辆坦克。此时,德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能够望见克里姆林宫的尖顶,苏联国家命运到了千钩一发的关头。
幸而,战前苏联已经建立了雄厚的工业基础,为红军的武器装备提供了强劲后继。战争爆发后,后方工厂的劳动者不分昼夜地工作,为前线源源提供新型的坦克和飞机。到莫斯科战役时,苏军已经能够大量使用新式的飞机坦克,从而使战局发生了扭转。战后,“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认为,苏军丁一34坦克的首次大量参战,是德军在莫斯科城下败北的重要原因。在莫斯科保卫战后期,云集首都的红军新型战机达到1 700架,超过德军“中央”集团军的1000架作战飞机。这使苏军能够首次在局部战场夺取制空权,造成了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惨败。
但是,战争初期苏联的大量工厂紧急东迁,导致军工生产开工不足。无法供给红军足够的武器装备。苏军统帅部只能权衡轻重,将新型作战兵器集中在莫斯科方向,以保障首都保卫战的胜利。到1942夏秋,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已经全面恢复,为红军提供了大量的现代化武器。这时,苏军的新型飞机、坦克和大炮,已经在数量上压倒了德军。因此,苏军能够在斯大林格勒转守为攻,围歼了德军最精锐的第6集团军,从根本上扭转了战争的形势。从此,苏军开始向西节节反攻,从伏尔加河一直长驱到易北河。最终攻克了法西斯的巢穴柏林。
苏军光坦克就有2万辆,德军是亏大了的4千,实际应该没那多。
德军最先进的4号坦克此时也只有500个,苏军T34此时却有1000个。4号打不穿T34。这就是所谓数量不多的T34。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