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15:重剑无锋

发布时间: 2021-08-04 16:27:5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5

一、偶遇1948年11月16日凌晨,国共的两支部队在一个叫潘塘的小镇上迎头撞在了一起。一开始,这两支部队都没把对方当回事,双方都...

淮海战役15:重剑无锋

一、偶遇

1948年11月16日凌晨,国共的两支部队在一个叫潘塘的小镇上迎头撞在了一起。

一开始,这两支部队都没把对方当回事,双方都急着要冲过这个地区,赶紧去完成自己的任务。

随着两支部队不断发起冲锋,双方的援兵也不断涌上,却没有任何一方能够取得优势。

双方的指挥官都非常恼火:“怎么这么难缠?我们可是主力部队,有重要任务在身,不能跟苟日的在这里耗了!”

于是,双方都把主力派了上去。

然后两边又僵住了。

天终于亮了,双方都大吃一惊,怎么对面也是跟自己一样的大部队!这支部队是哪儿来的?

在潘塘镇偶遇的,是华野2纵和国军74军。

因为杜聿明的援军始终未能突破华野的阻击阵地,老蒋在南京急得暴跳如雷,派国军参谋总长顾祝同到徐州来督战。

杜聿明压力巨大,决定兵行险招,他下令让邱清泉派一只部队从潘塘方向迂回,攻击华野阻击阵地的侧后方

邱清泉一下子感到非常为难:迂回作战必须用精锐,但他手上比较能打的第5军、第70军已经正面和华野干上了,一时抽不出来;剩下的12军战斗力弱不说,其中112师还是老东北军,随时可能起义倒向共军,派他们去迂回那简直是送货上门。

于是,邱清泉找杜聿明要来了总预备队74军,让这支在孟良崮战役后重组的新军来执行迂回作战任务。

巧合的是,华野的苏北兵团几乎在同一时间接到了同样的命令:粟裕让韦国清指挥苏北兵团从潘塘镇方向迂回,插入邱清泉和李弥兵团的后方

于是,闷头赶路的74军和苏北兵团的先锋2纵在黑夜中撞了满怀。

而当双方终于发现对手的规模时,立刻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反应:

74军军长邱维达听说最近的一支共军部队离他的指挥部只有不到3里,他命令部队火速后退,缩回潘塘镇死守;

华野2纵司令员滕海清天亮时遇上了更大的惊喜:两支军队意外撞上后,几万人在潘塘镇周围5公里的范围内犬牙交错,在这一片混乱中,74军中的一支大部队竟然完全插入了2纵的队伍中,此时和滕海清所在的指挥部就隔了一条水沟。

滕海清毫不犹豫,下令部队立刻展开攻击。

于是,两支部队在潘塘镇摆开了阵势打了起来。

杜聿明、邱清泉听说潘塘镇遭遇了我军主力,立刻大为紧张,他们对新组建的74军战斗力没有信心,潘塘一旦失守,我军将直奔徐州机场,并切断邱清泉、李弥兵团往徐州的退路。

经过一番讨论,国军决定把70军的32师、96师从正面撤下来,调到潘塘去加强守备。

苏北兵团攻了2天,发现国军的守备越来越强,已经不可能实现突破,于是粟裕下令苏北兵团主动后撤,另寻良机。

国军一看潘塘的我军后撤,简直是大喜过望,就在国军敲锣打鼓庆祝“大捷”时,杜聿明却一身冷汗:从前线发回的报告来看,这支华野生力军的目标,竟然是打算包围现在正赶去救援黄百韬的邱清泉、李弥兵团!

杜聿明心中涌上一股巨大的寒意:如果自己没有恰巧派出了一支迂回部队,那么此时华野恐怕已经攻占了徐州机场。邱清泉和李弥两大兵团的后路岌岌可危。

念及于此,一个更加绝望的念头笼罩了杜聿明:难道,共军从一开始就不止盯上了黄百韬,而是打算连援军也吃掉?

如此一来,国军当如何是好?

身经百战的杜聿明此时发现,自己竟然已经毫无办法。

二、攻济打援2.0

杜聿明的猜测是对的。

早在淮海战役预备期间,主席就专门告诉粟裕,此次作战的兵力部署仍然应采取“九月间攻济打援部署的那个原则”,“用一半以上兵力,牵制及阻击及歼敌一部以对付邱李两兵团”。

不仅如此,主席还特地对“攻济打援”战法进行了改良,电告粟裕“你们部署的缺点是将打援兵力放在正面,而不是放在侧面”,建议粟裕把打援兵力放在敌人援军的侧面。如此不仅可以“使援敌感到威胁”,让敌人的援兵“驱逐我侧面兵力”之前“无法向东增援”,并且还能“使徐州城内感受威胁,不得不留部队驻守。”

这一次,粟裕立刻领悟到主席这一战法的妙处,于是粟裕完全按照主席的意见进行了部署:以3个纵队进行正面阻援,把5个纵队放在徐州东南进行侧面打援。

在“攻济打援”战法下,阻援和打援部队的任务非常微妙:

1、在黄百韬兵团主力未被消灭前,阻援部队必须坚决堵住援军,一步也不能后退,确保围歼黄百韬的部队能够专心歼敌,这时候,打援部队主要是威胁敌军的侧翼;2、一旦黄百韬兵团将要覆灭时,阻援部队必须主动后退,诱使援军深入,而这时候,打援部队将在侧面主动出击,寻找机会直接切断援军的后路,然后配合阻援部队一举包围援军。

这就是主席交给粟裕的“攻济打援2.0”。

14日,得知黄百韬不好收拾,还在顽抗,主席经过思索,决定让粟裕提前派出打援部队袭击邱李兵团的后方:“使用韦吉全力于切断并攻击邱李后路,在目前可起拉住邱李作用,在将来即成为从西面包围邱李的兵力。”

粟裕深以为然,于15日命令韦国清指挥苏北兵团从潘塘镇方向插入邱李兵团的后方,正好撞上了同样执行迂回命令的74军,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虽然穿插没能实现,但是苏北兵团的出现让杜聿明大为惊恐。

16日,为了引诱邱李兵团继续深入,创造包围邱李兵团的良机,正面阻援的3个纵队奉命后撤到大许家一线。

然而,此时杜聿明已经发现了我军的作战意图,因为害怕后路被切断,无奈的杜聿明不敢让部队直接向前进攻,而是让邱李兵团摆出了一个奇特的“尖锥战术”:他让邱李兵团把主要兵力从前线后撤,用重兵确保撤往徐州的后路安全;前线只派少量兵力参与进攻,越是远离徐州,参与进攻的兵力就越少,整个部队形成了一个尖锥状

全力进攻都打不过我军的阻击,这尖锥战术能打个啥子?

主席的这一着妙棋,彻底困住了邱李援军。从这一天起,邱李兵团的“进攻”已经完全是演戏给南京看,黄百韬再也没有见到援兵的可能了。

这一次,“攻济打援”战法终于发挥出其隐藏的恐怖威力。而黄百韬的末日,等于在此刻被提前预订。

三、胜利在望

淮海战役期间,南京和徐州一直都挺热闹。

15日,为了调整部署,围攻碾庄的华野部队暂停了进攻。

黄百韬还没搞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南京的飞机来了,给他送来一枚勋章。

“碾庄圩几天坚守,共产党军队攻击受挫!”顾祝同在南京极力宣传“碾庄大捷”。

何应钦激动地宣称:“黄百韬真是英雄!”

徐州刘峙认为:“态势非常有利,共军被黄百韬兵团截成两部,一部在运河东岸过不来,一部分在西岸退不回去,被飞机轰炸扫射,死伤很大,胜利在望!”

16日,宋时轮指挥的华野阻援部队为了配合侧翼进攻的苏北兵团,奉命主动后撤到大许家一线。

17日,面对杜聿明的“尖锥”无法取得突破的苏北兵团也主动后撤,另寻战机。

邱清泉一看眼前的敌人退了,立刻向南京汇报“徐东大捷”、“潘塘大捷”,称“消灭共军20万”。

这下老蒋简直是欣喜若狂,直接授予邱清泉“晴天白日勋章”,赏给邱清泉20万元、徐州国军部队100万元。南京方面专门派出了“慰劳团”到徐州。而后,国军干脆发布了黄百韬已经和邱清泉“会师”的消息。

刘峙高兴得手舞足蹈,他一边命令徐州家家户户放鞭炮庆祝,一边向国民党其他省政府“告捷”,一时间,国民党上上下下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这也算是淮海战役中的一副奇景:此时,国共双方都认为阶段性的胜利就在眼前。

而在我军这边,虽然一开始对黄百韬的攻击并不顺利,但主席已经收到粟裕的电报:

邱、李兵团连日来,除以小部出击甚烈外,其主力不敢猛进,我正面阻击及歼灭黄兵团均无问题,请钧座放心

粟裕说没问题,那应该就问题不大。不过,主席并没有为这个“小小”的胜利庆祝,而是开始苦苦思索歼灭黄百韬后的下一步作战计划。

中野攻占宿县,不仅代表着对徐州国军的合围正式完成,同时,也代表着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两支部队首次进入了同一个战场

想要走好下一步,两大野战军的配合至关重要,而在解放区有限的资源下,如何同时保障好两个大野战军的后勤也是一个巨大难题。

尽管此前已经指定由陈邓统一指挥,但主席认为,面对如此空前绝后的大决战,一定要做好从长计议的打算,为此,中原战场需要一个更加有力的指挥机构。

主席在深思熟虑后,于11月16日致电中野、华野:

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准备在现地区作战三个月至五个月(包括休整时间在内),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将达八十万人左右,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望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于是,淮海战役总前委就此成立。

这是一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机构:当两个单位需要联手做一件大事时,把两个单位的主要领导放在一起,组一个班子。

总前委后来也被称作“不是机构的机构”,因为总前委既没有办公地点,也没有办事人员,整个淮海战役期间,没有任何一条命令是以总前委的名义下达的。

总前委的5位领导,直到淮海战役快要结束的时候才第一次聚在一起,留下一张宝贵的合影。

然而,这个机构却确确实实地发挥出了微妙而又巨大的贡献,成为淮海战役胜利又一个重要基石。

在决定全国命运的决战期间,两边的领导人显示出了截然不同的风格:老蒋忙着敲锣打鼓,欢庆眼前的每一个微小胜利;主席则在殚精竭虑,为决战的最终胜利尽力做好每一个微小的工作。

决战的胜负,早已注定。

四、老旦点评

1、整个淮海战役期间,中野、华野发出的所有涉及对方部队的电报,都是在提出建议并向主席请示,由主席决策后执行;此外,主席还经常(基本上是每天)给出两大野战军的具体作战部署,让前线将领们评估后“酌办”、“酌情机断行之”。因此,如果非要说的话,就如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一般,淮海战役总指挥应该也是主席本人。

2、总前委成立后最大的影响,我个人认为主要可以体现为“赋能”一词。总前委的成立,让两支野战军的领导相互之间有更强的归属感,最大程度上抛开“不好乱指挥人家部队”的顾虑。(例如:“我老跟主席说要对方的部队干这干那,对方会不会觉得我在告状说他指挥得不好?”)主席其实是赋予了中野、华野几位领导更高的责任,希望他们能站在和主席本人一样的高度,统筹考虑整个中原战场,提出更多有利于整个淮海战役决胜的建议。

3、不过,总前委的成立对于其中一位同志基本没有影响——粟裕同志一直都保持了一个稳定的作风,只要想到对整个战局有利的建议,这位同志立刻就会踊跃举手发言,从来就没怯场过。如果大家还记得,11月7日我们的代司令员刚建议自家顶头上司赶紧带着中野去打宿县来着。

4、这一次,平平无奇的“攻济打援”终于被完整的展示出来,这个由战略宗师主席发明的,由战神粟裕执行的战法,已经恐怖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

如果国军没有识破我军的意图,那么邱李援兵大概率难逃一死;

即使国军识破了我军的意图,他们会和杜聿明一样,发现一个极为惊人的事实——国军面对这个战术,就如同面对着杨过的玄铁重剑:都不用跟你来虚的,招数被你看到又如何?你还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在摆出阵势的那一刻起,黄百韬就已经死定了,国军此时唯一能做的居然是:怎样才能不让更多人进去送死?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转载于微信公众号“老旦聊历史”

谢谢阅读,记得点赞哦

本文标题: 淮海战役15:重剑无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205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向日葵茎断了还能活吗记一次难忘的开考古盲盒经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