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后期为什么会那么残暴?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那么多开国功臣?首先、胡惟庸案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以朱元璋的心智,他怎么可...
朱元璋后期为什么会那么残暴?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那么多开国功臣?首先、胡惟庸案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以朱元璋的心智,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胡惟庸背着他在下面乱权。
第二、当时的朱元璋已经不需要常遇春这些人去打天下了,需要的是能帮他坐稳龙椅的人,能帮助他治理天下,稳定经济的人。既然他已经不需要了,怎么可能允许一帮手握重兵,有军事头脑的人继续活着,留有后患。
第三、朱元璋当时年纪已大,他自己有能力有气魄去驾驭这些人,但是朱允炆呢,年纪还小资历尚浅,纵然天资聪颖然毕竟没有经历过战火,没有在兵场上折腾过,终究欠点火候。纵使这些功臣毫无反心,但单单是存在,对他将来的统治也是很大的威胁。那为了自己的孙子以后能稳坐龙位,也不得不杀。
而且他杀的功臣,都是能打仗的将军,有军事策略的谋士,再准确点说,他杀的都是能打天下的人,而能守天下的人,他们只是受到了轻微的影响。
综上所述,换任何一个人站到朱元璋的角度都会这样做,侧卧之榻岂容他人酣睡,
为了自己的皇权,为了自己后代,这些功臣也不得不死。
朱元璋初登大宝之时,身后的追随者,该赏的赏,该升的升,该封的封,朝廷上下呈现一片繁荣和谐的景象。作为开国元勋的李善长,位极人臣,被封为了左丞相,后又被封为宣国公,甚至,朱元璋还赐下铁券... ...
为什么朱元璋这么残暴,还能坐稳江山呢?
朱元璋是一个白手起家的皇帝,童年时间,家里饿死一堆人,走投无路之时,选择了造反。造反起家的朱元璋,不相信任何大臣。刚刚登基的时候,开始对大臣进行封赏。然而,天下稳固了,开始了“兔死狗烹”的模式。
朱元璋在位之时,杀掉了几乎所有能威胁他的人,“洪武四大案”,数万人被杀,这也让朱元璋的暴君名声结结实实。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功臣及其家属,均遭屠戮。那个时候,做朱元璋的臣子,能混个自然死亡,就已经是老天保佑了。
能不能坐稳皇位,有一方面是看大臣能不能威胁皇上。而朱元璋最怕的就是大臣有绝对实力威胁皇上,当你有了苗头去威胁他,那死期基本上就到了。基本上每个功高盖世的大臣被杀的时候,都是他最辉煌的时刻。
朱元璋是一个十分勤奋的皇帝,为了使自己的地位稳固,他撤销了宰相制度。他把几乎所有的国家事务都揽到自己那里,这也使得他掌握着绝对的权力。其他大臣,权力不够大,自然威胁不到皇上。你想威胁,身边还有锦衣卫盯着呢。
古代朝代更替,大多因为朝廷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个时候有人造反便天下大乱,然而朱元璋励精图治,百姓吃饱了喝足了,谁会去造反。朱元璋也深知,只有百姓过好了,才能对朝廷绝对顺从,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因为吃不饱才参加起义的人。朱元璋基于这种考虑,对老百姓减少赋税,鼓励百姓开垦荒地,缝天灾,便不收赋税,还开仓赈灾,百姓都念着皇上的好,对朱元璋十分拥戴,没人会记恨皇上。
朱元璋的一系列举措,安抚百姓,百姓爱戴,震慑朝堂,杀掉可能威胁自己皇权的人,这样做,他在位之时,江山依旧稳固。
朱元璋那么残暴老百姓为什么没有反抗
1、人民经历了较长期的动荡后,短期内都报着一种伺机而动的习惯。一有风吹草动,要么揭竿而起,要么啸聚山林,最不济的就四处流窜。总而言之,此时的人民像一锅初平的沸水一样,不允许统治者的控制力有一丝一毫的丧失甚至是弱化,否则下场就和秦、西晋一样。
朱元璋明白这个道理,“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因此对人民的控制达到空前的强度,建立黄册制度以普查人口,丈量土地。
2、对于刚刚亲眼目睹了通过造反从草根走向贵胄的那些谋略过人、能征善战的功臣们,君王只要稍一示弱,很可能就会刺激到他们之中某些野心家的敏感神经。这些经历了改朝换代战争的人,哪一个都不是清心寡欲与世无争之人,在这种君臣格局下,如果只是想通过笼络示宠,宣扬忠孝仁义的手段让他们效忠,无异于把上了膛的枪交到对方手上让他们顶在自己脑袋上然后寄希望于他们不扣扳机。朱元璋选择了一条简单粗暴但却切实有效的办法:恐惧。制造恐惧,让所有权臣都能感受到的,直接来自于皇帝本人的巨大恐惧。不时的掀起大规模肃反运动,持续的杀人,不停的抄家。而锦衣卫这种无孔不入的特务机构,则在恐惧感之上又增加了一层防不胜防的未知,更是让伴君之臣们战战兢兢,务求不被抓到把柄,如此谁还会顶风谋反呢。正是通过所谓手段上的残暴,持续维系这种恐惧感,朱元璋才最终成功压制住某些功高盖主不可一世的大功臣。这也是说朱元璋残暴的最大原因,对待一起打天下的功臣的无情与残忍。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