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元璋遇上了刘邦,谁有可能一统天下呢?朱元璋和刘邦都是草莽出生的英雄,他们是时代的宠儿,是万千底层百姓的代表。在历史上刘邦开...
如果朱元璋遇上了刘邦,谁有可能一统天下呢?
朱元璋和刘邦都是草莽出生的英雄,他们是时代的宠儿,是万千底层百姓的代表。在历史上刘邦开创了大汉帝国,从此我们中华才有了另外一个响亮的名字“汉”,虽然刘邦的缺点不少,被后世人没少诟病,但是不可否认,刘邦是英雄,是值得肯定的,他推动了历史车轮的进程,只此一点少有能及。
朱元璋比起做过亭长的刘邦而言,身世可真就可怜太多了,他就是最励志人心的传奇,他开创的大明王朝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能从蒙古的手中夺取我汉人江山,被认为是得国最正统的王朝,是汉唐之后华夏又一鼎盛的时期。
两个草根出生的人物,要单论个人能力的话,刘邦在用人之上是其优点,其人格魅力很强,而朱元璋不仅仅是识人用人,而且其军事能力非常之强,毛主席曾经都夸耀“自古无人能军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是朱元璋”,可是老朱的确是将兵人才,因此要论个人能力无疑是朱元璋胜出。
可是两军对垒比的不仅仅个人能力,如果那样,楚霸王项羽岂非天下无敌了!刘邦阵营的文武都是一时俊杰,张良、萧何、韩信、英布、彭越、陈平、曹参、樊哙等,无不是经国济世之人才,可是放眼朱元璋麾下也是不遑多让,刘伯温、李善长、徐达、汤和、常遇春、朱文正、蓝玉等也是天下英杰。
具体我们可以看看秦末刘邦的主要敌人就是项羽,项羽是军事上的巨人,政治中的侏儒,他们尚且艰苦卓绝的斗争的四年,而元末朱元璋的主要敌人又张士诚、陈友谅以及虎视眈眈的元军,他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其对手无不是一个个精明强悍,军事强悍,可是老朱最终却成为真正的黑马,从此比较,笔者更认为是朱元璋将更胜一筹。
当然历史没有假如,何况是那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比较,所以这是一种见仁见智的问题,毕竟战场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如若不然,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决战也不可能是老朱胜出了,所以假设的问题每个人都有心目中的答案。
刘邦和朱元璋的比较
详细一点刘邦和朱元璋,哪个江山更难打?这差距真不是一点!
刘邦和朱元璋的比较:
相同之处
1.都是平民出身。
2.都是以弱胜强取的天下。
3.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汉人。第一个王朝的开国君王;一个是汉人最后一个开国之君 。
不同之处
1.出身不同
刘邦是个市井流氓出身而朱元璋本名朱重八,父亲朱五四,可以说往上数九代,都是贫农。
2.军事战略眼光以及军事指挥才华不同
刘邦一生很少打败仗,而且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发明“招降纳叛和“统一战线军事战略战术的皇帝,善于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朱元璋他的军事战略眼光和指挥才华就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能数得着的,朱元璋在和陈友谅进行决战的时候,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力排众议将兵强马壮的陈友谅打败,反手又收拾了偏安一隅的张士诚,最后一举将元朝推翻,建立了大明朝,恢复了汉人河山,其丰功伟绩足以彪炳千秋!
3.对待功臣的做法不同
刘邦称帝时已经步入晚年,越发猜忌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韩信、彭越、英布先后被杀。朱元璋有过之而无不及。明朝初年的功臣除了汤和等寥寥数人,其余功臣皆在“胡案”和“蓝案”中被杀。“胡案”杀光了顶级文臣,“蓝案”杀尽了顶级武将。为了让孙子朱允炆顺利登基,避免北宋“陈桥兵变”再次发生,朱元璋将明初的功臣名将几乎屠戮一空。
4.造反动因不同
刘邦举事的原因是一时冲动释放犯人而朱元璋走上举事造反的路实属逼迫无奈,他本质上是个善于忍耐的农民,为了生计,到皇觉寺当和尚,后来发生饥荒,又和其他和尚一起化缘讨饭。第二年,仍回到皇觉寺当和尚。不久,他收到了儿时伙伴汤和捎来的信,汤称自己已投奔郭子兴,希望他“速从征,共成大业”。朱元璋犹豫不决。几天后师兄告诉他,有人要告发他和红巾军勾通的事,让他逃走,他仍然举棋不定。恰在这时,元军把皇觉寺烧个精光,朱元璋这才投奔义军。所以说朱元璋造反是被迫无奈。
扩展资料:
刘邦,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毛泽东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朱元璋,即明太祖,安徽凤阳人,汉族,生于濠州钟离(明朝建立后改为凤阳),字国瑞,原名重八, 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元璋 百度百科--刘邦
看完老刘家你再看老朱家,除了他朱八八自己,还有他那个儿子燕王,可还有别的好种?
不同点:区别,首先,身份不同
刘邦虽不是名门望族,但也不是完全意义上草根阶层,好歹还当个亭长,也算是乡镇干部。
两人虽然都是流氓无产者,但身份不太一样,刘邦是体制内干活、体制外思想的流氓,放荡豁达得比较彻底。朱元璋是一个工于心计苦心经营的游民,是铁杆的贫下中农。
朱元璋当皇帝后,心里老自卑了。他总想攀附个名人,以显示自己的出身。老朱家最有名的算朱熹了,他曾经动过念头,但总觉得太牵强,不大好意思说出口。他想啊想啊,终于想到了刘邦。刘邦也是起自寒微,而且也是开国之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自从朱元璋心底以刘邦为楷模,他不再讳言自己出身寒微,有时甚至强调一下以自我欣赏,统治信心一下提高了至少30个百分点。
其次,造反动因不同
刘邦举事的原因是一时冲动释放犯人,没有回头路。他的造反完全是自找,没有丝豪逼迫的成份。这不仅与朱元璋不同,与李自成也有异。
李自成举事前是个驿卒,相当于乡镇邮电所长之类的小官。崇祯当皇帝不久,为了节省开支,整编吏制裁撤冗员。他下了岗失了业,又不愿种地,又当不了官,文不像秀才武不像兵,咋办?只能造反。
朱元璋呢,走上举事造反的路实属逼迫无奈。他本质上是个善于忍耐的农民,为了生计,到皇觉寺当和尚,后来发生饥荒,又和其他和尚一起化缘讨饭。第二年,仍回到皇觉寺当和尚。
不久,他收到了儿时伙伴汤和捎来的信,汤称自己已投奔郭子兴,希望他“速从征,共成大业”。朱元璋犹豫不决。几天后师兄告诉他,有人要告发他和红巾军勾通的事,让他逃走,他仍然举棋不定。恰在这时,元军把皇觉寺烧个精光,朱元璋这才投奔义军。所以说朱元璋造反是被迫无奈,也不过分。
虽然他幼年便具有报复性、攻击性强的性格倾向,但在25岁之前,哪怕再穷困潦倒,他也没有过惊世骇俗的叛逆举动。朱元璋当皇帝的理想是逐步形成的,他老谋深算,吃苦耐劳,苦心经营,在实践中发展、发展中实践,不断成功,节节胜利,最后大势所趋面南背北位尊九五成了正统,被命运波澜推上了他做梦也没想到的地位。
再次,对江山的根本态度不同
刘邦得了江山,通体舒泰,十分放松,沉醉于美酒妇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把玩女人。吃饱喝足玩够了,打着饱嗝捎带讽刺他爹:你当年不是说我没出息,不如老大老二的吗?现在还不是我刘老三养着你?!
刘邦拿得起放得下,脸皮厚得能开坦克,这是专业级流氓的基本素质和重要从业标准。
相比而言,朱元璋就没有这样从容放松的心态了。朱元璋起初投奔黄巾军,无非是不想饿死,结果,经过十多年打拼,他得到的远不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而是率土率士、王土王臣这么一片大得无以复加的家业。老农民对钱财,绝对没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痛快,总是要深藏起来,生怕别人知道,要不怎么能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经典搞笑故事。
朱元璋当皇帝后,一点也不轻松,“寝不交枕,忧悬于心”,他劳心甚至忧惧。刚登基不久,安排专人每天五更时分,在城门的鼓楼上吹起号角,唱道:“为君难,为臣又难,难也难;创业难,守成又难,难也难;保家难,保身又难,难也难!”这样强烈的忧患意识,比之卧薪尝胆,不仅有过之无不及,而且不是一个量级——人家朱老师是当皇帝后还保持如此高的革命警惕呀。
刘邦和朱元璋的太子都比较懦弱,而且都有能力超群的文臣武将,但刘邦只对武将特别是拥有军队且有谋逆企图的武将动手,像萧何张良之类的文官则十分倚重。而朱元璋像经营农家院落一样,管理着帝国。除了儿孙,一个都不相信,事无巨细亲历亲为,每天的工作量那是相当大了,累得精神错乱神经衰弱;为了儿孙,一个都不放过,不管什么开国元勋、儿女亲家、淮西军事集团,统统摆平个个搞掂手起刀落一个不留。
第四,朱元璋自卑心理比刘邦重
中国的开国皇帝除了李氏、赵氏等几个达官显贵之外,大都有三个特点:一是出身低贱,二是没有文化,三是具备流氓习性。
在这方面,刘邦与朱元璋大同小异,但刘邦自卑心理不重,对出身好、文化高的人比较友善,不仅创业时兼收并蓄,守成后也能委以重任。只要你不谋反,我就不收拾你。所以,他的智囊张良、陈平、萧何等人,官位显赫,而且寿终正寝,结局都不错。
朱元璋就不行了,他的自卑与生俱来,并没有因为身份的变迁而改变。猜忌和自卑产生自私、愚昧、残暴,他喜欢看别人流血、看别人痛苦、看别人斯文扫地,看别人的人格尊严像小姐那样被搞来搞去。臣子才能越出众,他越忌恨,越自卑,干脆除之而后快。胡惟庸、李善长、刘基,都是经天纬地的人物,都被朱元璋一一收拾了,有的还被灭族。只有常遇春,李文忠,沐英,邓愈和汤和6人算是善终,而常遇春,李文忠,邓愈都死在胡惟庸或蓝玉案前。同时他借胡案废掉宰相的职位,且建立五军都督府,大幅度加强了君主专制。
第五,性需求性取向不同
刘邦好色是出了名的。史记里司马迁说他在鸿门宴前夕,钱财无所图,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也。不搞女人了,就说明志向远大抱负宏伟,真不知道司马是根据何种标准确定的。
朱元璋对女人似乎不太感兴趣,甚至有点性冷淡,他与马皇后也被视为中国古代帝王里的模范夫妻。他对女人的兴趣不是生前享用,而是死后占有。他明目张胆地复兴人殉之制,OVER之前,下旨嫔妃为其殉莽。明孝陵里,葬有朱元璋嫔妃40人,有两人先于他病故,其余38人都是殉葬。朱元璋恢复野蛮的人殉制度后,子孙跟着效法,明成祖长陵殉葬16人,明仁宗献陵5人,明宣宗景陵10人,明景帝在其兄英宗复位后被降为王,死后仍有几名嫔妃从殉。
刘邦花心、耳朵软,虽然废立太子没有成功,但政治上的恶果很明显,最终导致吕后专权。而朱元璋呢,自恃高明,总认为自己的子孙靠得住。他曾不无得意地对孙子朱允汶说:我把对你有威胁的人都收拾了,你就安心坐江山吧,一旦有事,你的叔叔们会很快来替你解围。孙子反问:要是叔叔们造反呢?朱元璋无言以对。
聪明过头的朱元璋过高估计了,朱允坟君临天下后,其四子燕王朱棣不甘心对黄齿小儿俯首称臣,发动靖难之役,攻陷南京。朱允炊穿架装、揣度牌,“大地山河一担挑,四大皆空相”,凄惶逃离京都,杳杳渺渺不知所终,儿子终夺了孙子的天下。
刘邦成为大汉天子,朱元璋稳坐大明天下
刘邦发迹前是个混混,带领一群乌合之众推翻爆秦, 朱元璋发迹前是个和尚带领红巾军灭元
刘邦坐稳帝位开始烧良弓,烹走狗。朱元璋不分青红皂白一律通杀
在休养生息政策上,刘邦和朱元璋都采取了不少有益于民众的措施,促进了当时社会稳定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刘皇帝朱皇帝女色喜爱程序不同
但是,两人也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在对待女色上,在后宫生活中的反差相当大。
在性生活,在美色消费方面,刘邦是很滥的,性取向混乱。而因为汉皇在性事上的随便,史上有“烂汉脏唐”的说法
朱元璋在这方面的形象似乎很好。虽然滥杀了众多大臣,亦有众多嫔妃,但那是中国传统帝王专制制度造成的,比起刘邦,可以说朱元璋在性事方面规矩多了,特别钟情于妻子马秀英
在古代,遇到朱元璋和刘邦这样的老板,该如何保命呢?
其实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代,有才能的人遇到刘邦和朱元璋这样的"主公″,可以说既是他们的幸运同时却又是他们的不幸!让我们浅显的分析一下,就明白这一点了!
帮助刘邦打下了天下的文臣武将们,以"汉初三杰″为首。他们是韩信、萧何、张良!这些人的功勋事迹大家耳熟能详,在这里也不必再多提了。单说汉初三杰等人之所以能够建立那样的业绩,和刘邦的知人善任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有了刘邦为他们提供的舞台,才使这些人才能够将其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
但是当刘邦坐天下时,情况就变了!刘邦此人可以共患难,难以同富贵!而且疑心太重,深怕功臣谋反,危害到他的刘家天下!同时也为了从功臣手中收回权力,将权力转到刘姓各诸候王的手里。因此才不择手段地逐一除掉大批功臣勋旧:韩信、彭越、英布等无一善终!连深受赏识的萧何都差点性命难保,何况他人?刘邦手下的功臣,若想保全自己,恐怕只有"半隐″了!也就是放弃诱人的王候富贵,而隐退于能被刘邦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让刘邦放心才能使自己安全!这个下场对于功臣们当然是不幸的,但却是唯一的保身之法!
朱元璋这个人简直就是刘邦的翻版,两位相距千年的帝王,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几乎是一个德行,在打天下时他不惜群臣用命,极尽笼络之能事!而在坐天下时却又担心功臣们谋反、造逆!猜疑心太重,动耴因为猜忌而放大功臣们的错误而大加诛戮!当然有些功臣也的确有一副“小人得志、趾高气昂"的心态!横行不法、欺虐良善的人也不少!这些人也的确该死!但是也有许多忠臣、良将因为偶触"圣怒″而被诛杀!假如在朱元璋坐天下后,各功臣还想保全富贵的话。那就只有两条路好走了:要么弃官归隐、安居乡里,做个富家翁。要么奉公守法、老老实实,放弃军权、实权,安心任个闲职,或许可使朱元璋安心!功臣也可以保全自己…
最后想表达的是:当时的历史实际情况或许比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听到的复杂的多!今天的人们(包括那些专家们)也都只能根据正史、野史及考古发现去还原那段历史,因此真正的情形是什么样的?恐怕谁都难以不带情绪化地,说得清、道得明!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