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已经割据北方,为什么不乘机造反?韩信是相信刘邦还是太过自信?韩信当时确实是已经割据北方了,但是他却没有谋反,后人对此议论纷纷...
韩信已经割据北方,为什么不乘机造反?
韩信是相信刘邦还是太过自信?韩信当时确实是已经割据北方了,但是他却没有谋反,后人对此议论纷纷。有人指出,韩信之所以这样做,原因在于他觉得刘邦虽然到后面可能不太会信任他,但是至少不会杀死诸侯王,于是向刘邦要了个诸侯王的位置以求自保,可是最后还是死在了刘邦的手上。
韩信在楚汉之争中的地位可以说是非常重要了,若是没有韩信,刘邦可能很难战胜项羽,毕竟韩信的出现确实让刘邦在与项羽对抗时慢慢从弱势变成了优势。但是随着韩信的功劳越来越大,确实有点功高盖主的意思了,以至于后来韩信自己也有了危机意识。
韩信知道,即使自己没有异心,功高盖主而且足智多谋的自己肯定会在日后刘邦地位稳定之时遭到不测。毕竟历史上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还是很多的。
后来,韩信确实在北方实现了割据势力,但是韩信不造反是因为他觉得以后的君主应该就是刘邦没错了,即使自己造反,胜算也不大,而且战争持续太久并不是一件好事,再加上刘邦一直对韩信也还算不错,所以韩信还是没有造反。
韩信有自己的计划,他打定主意,无论来软的还是硬的,他都要成为诸侯。要么是吞并齐国以后自己当齐王,或者就是在刘邦被困的时候,借机以解围为条件,让刘邦封自己为齐王。当时韩信可能觉得,刘邦毕竟后面是要成为天下的主人的人,天下之主容不下他一个小小诸侯王说不过去了,于是便没有造反。
当然,上面的说法只是一个猜测,至于韩信到底怎么想的,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韩信为什么不反刘邦?
导语:韩信对刘邦,那是充满着感恩戴德之心,因为项羽瞧不起他,刘邦却能把数十万兵马全部交给他,这就是韩信最感动的地方。你会随便将身家性命全部家当都交给一个陌生的股票经纪人吗?
当然不会,就算有萧何这样的铁杆兄弟做担保,那也会有所保留。可是刘邦不一样,要赌就赌一票大的,赢了那就一统天下,输了那只能一起下地狱了。就冲刘邦如此对待韩信,韩信也没有理由造反。
01韩信的胃口没有那么大,他只想做个诸侯王罢了。韩信应该是贵族出身,有良好的教育。从小自律能力非比寻常,看待事物的角度,跟普通人也完全不一样。所以韩信这个人的志向,也跟普通人不同。不过你要说韩信想要称帝,那他是没有这想法的,他顶多也就想要做个诸侯王。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
其实最初的韩信,只想要建功立业,并没有想那么多。在项羽军中,一直做个执戟郎,这个时候的韩信急切地希望项羽能够相信他,给他一支军队。很可惜的是,项羽从来没有这么做过,而且还各种奚落他。这个时候的韩信能想着成为诸侯王吗?当然不能,他所想的,无非就是带兵打仗,成为一位将军。
所以在刘邦将军权交给他之前,他最大的志向也就是做一名将军。后来建功立业以后,韩信手下的谋士也就多了起来,他们想要有一块立足之地,所以就怂恿韩信裂土封王。韩信主动向刘邦申请做齐王,这是一个想做皇帝的人该做的事情吗?显然不是。韩信只看到了眼前的既得利益,这就说明韩信压根就没有更大的野心。
为什么后来刘邦对他一再手下留情,其实也是因为看出了韩信这份心思。你要不把他逼到绝境,那他就不可能去造反,因为他没有称帝的志向。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
没有人比刘邦更加懂得人性,他能够控制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其深入骨髓的窥测人性之道,那是普天之下无人可及的。
02韩信对刘邦是充满感激的。韩信为什么要感激刘邦?没有刘邦会有韩信吗?当然也会有,只是这个韩信只可能成为一名没有任何追求的普通士兵,不知道哪天就做了炮灰。当时韩信虽然谈兵论战非常出色,但是没有人愿意相信他,这就要命了。
空有满腹经纶,却没有展示才华的舞台,这样的韩信迟早会被埋没掉。韩信去项羽那里,项羽看中他的能力,只给了他一个执戟郎的位置,丝毫没有让他带兵打仗的意思。无奈之下韩信只好去了刘邦那里。按照常理来说,你不在集团里面混个三五年,谁能知道你有才能呢?所以说就算是韩信到了刘邦那里,也必须要从基层做起。韩信运气不错,因为读过书,所以得到了粮仓管理员的工作,这也算是比较安全稳定的工作了。
可是韩信志不在此,所以我们会发现,刘邦在极短的时间里,就把军权交给了韩信,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信任?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其兵击楚。 ---《史记》
我们很难想象刘邦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反正结果就是韩信非常感动。当然刘邦的这一行为也给自己带来的丰厚的回报,毕竟没有韩信的帮助,刘邦还真的打不下天下。在楚汉争雄的关键时刻,只要韩信倒向谁,谁就能够成为胜利的那一方。
这个时候他手下的谋士们都建议韩信坐山观虎斗,随后再坐收渔翁之利。可是韩信却在关键时刻出手,帮助刘邦击败了项羽。韩信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刘邦赐予的,所以他不能辜负了刘邦的信任。
03韩信没有造反的资本,也没有合适的理由。天下太平以后,韩信也如愿成为了诸侯王。只不过从他比较熟悉的齐国调任成为楚国的国王,这也算是刘邦对他莫大的信任了。韩信本人也是比较满意的,手里的兵权也都逐渐交割给了刘邦,成为了朝廷的军队。
这个时候韩信已经丧失了造反的资本。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史记》
当时刘邦的意图非常明显,首先把你调离熟悉的地方,切断你的人脉关系。其次再夺取你手里的兵权,让你失去跟朝廷抗衡的能力。这么一来韩信就算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没办法造反了。其实到这儿刘邦并没有对韩信下手的打算,毕竟韩信是功臣,理应享受荣华富贵。
可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刘邦要清理异姓诸侯王,所以找了个机会把韩信的楚王贬为了淮阴侯。其实这对韩信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也是有封地,也是有荣华富贵,也能够世袭爵位。可这个时候韩信却无法理解刘邦对天下的布局,人性都是自私的,刘邦这么做无非就是为了让天下都姓刘。
而韩信作为开国三大功臣之一,也无法幸免。就算韩信心里不爽,可是他也不能怎么办,因为他没有了造反的资本。手里没有兵权,拿什么去造反呢?而且他也没有造反的理由,难道就因为刘邦没有善待他,他就要去造反吗?当时天下已经处于一片和平状态,老百姓们都过上了太平日子,谁还愿意跟着韩信去造反呢?为了他一个人的宏图大业吗?所以说这是不现实的。
总结:韩信是优秀的军事家,却不懂政治。从韩信要齐王之位的时候,就可以看得出,韩信这个人不懂政治。他的功劳这么大,当时也没有异姓不能称王的说法。刘邦早晚都会给韩信封王,如果连韩信都无法封王,那天下真的就没有异姓王了。可是韩信却主动去要了,这就有点没意思了。
给不给,那是刘邦占据了主动性,要不要,却是韩信处在了主动的位置上。所以说韩信不能够从刘邦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是他最失败的地方。其实韩信如果稍微懂一点政治,他肯定能预料到自己的结局。因为他的能力太强了,这样一个人如果跟刘邦不够亲密的话,还处于君臣关系的话,那刘邦是不放心的。韩信的结局是注定的,他唯一错的地方是,他跟刘邦不是发小,所以感情没有那么深。后期也没有好好培养彼此之间私下的感情,所以必然会遭到刘邦的猜忌。
参考资料:《史记》
韩信明知刘邦要杀他,为什么不起兵造反?
韩信明明没有造反,为什么刘邦要置他于死地?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一说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韩信原归属项羽,但不得重用。他结识萧何后,十分受萧何赏识,并被刘邦拜为将军。他作为统帅,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作为军事理论家,联合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吕后诛杀。
韩信的确没有造反,但是他的一些行为却触到了刘邦的底线,让刘邦认为这个人野心勃勃,所以最后落到了一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可悲又可叹。
本就不信任韩信的刘邦早年的韩信家境贫寒,甚至连一顿饱饭都吃不起。当他离开家乡准备利用自己的才华出人投地的时候却发现根本就没有伯乐,所以他离开了一个地方又一个地方。当他想要离开刘邦的时候最终还是萧何亲自把他追了回来,并且向刘邦举荐了他。刘邦根本就不信任他有才华,只不过是萧何的举荐所以才愿意试一试。可以说韩信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贪功的韩信韩信用自己的机智让众人终于承认了他的才华,但是因为他早年的影响让他非常在意自己的功劳。他的确没有想过背叛韩信,也没有想过造反,但是他内心的那种虚荣却害惨了他。一个战功赫赫的将军自然是刘邦所需要的将才,但是一个不能控制的将军却会让刘邦感受到威胁。而韩信做的一些事情最终还是让君臣离心离德,韩信在攻打齐国的路上明明已经得知了郦食其已经成功的劝降了齐国还要一意孤行的攻打齐国,最终导致了郦食其的惨死。这让刘邦的心中已经很是不爽,但是也只能忍着,不过却没想到韩信居然还会得寸进尺。
威胁刘邦的韩信韩信的确没有造反的心思,刘邦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韩信想要造反,但是可惜的是韩信的心思越来越大,居然在刘邦困难的时候要求封自己为王。刘邦本来想要发火,但是最终还是忍着了,要知道让君王忍气吞声的臣子最终的结果都不会太好,果不其然,当刘邦缓过来之后就开始收拾韩信。
话说楚汉争霸的后期,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围剿,但作为军队总司令的韩信竟然未来营救,好不容易突围出来的刘邦一肚子火,随即撤了他的职位,改派他去攻打齐国。到了齐国的韩信,得知此时齐国已经被外交官郦食其劝降,便命令部队停止了进攻,原地待命。可是,作为韩信身边参谋长的蒯彻开始怂恿韩信。他说道:“将军啊,咱们几万人打了几年才攻下五十来座城池,而这个郦食其算什么东西,几句话就劝降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如果我们不打,功劳就全是人家的了。”韩信想了想,竟然真的命令军队渡过黄河,对齐国开战了。此时,作为刘邦外交官的郦食其还在齐国享受国宾级待遇,突然传来韩信进攻齐国的消息,结果可想而知。半年后,齐国终于被韩信给打了下来,还打死了项羽手下大将龙且。韩信自以为功劳很大,便派人去刘邦那里邀功,说:这偌大的齐国没人管呀,不如封我为齐王吧!刘邦心里虽然很不情愿,可以说已经萌生杀他的念头,但有赖于大局势的需要,只好满足韩信的胃口,派张良亲自带着王印前往齐国以显恩遇。
公元前203年,项羽大败,刘邦率军一路追至阳夏,并命令韩信和彭越一起来围攻,可是韩信并未依令而来,因为他再次被蒯彻给洗脑了,蒯彻告诉他:“齐王呀,我看您那面向、那背影,应是真龙天子,岂可只甘心屈居人下。现在您若帮刘邦,他便坐拥天下,但您又为何要将天下拱手相让呢?不如自立为王,和他共分天下!”韩信想想很有道理,便按兵不动。这彭越也鬼得很,看韩信不去,他也不去。刘邦见韩信和彭越一直未带兵前来,很是生气,但也无可奈何。现在正是一举歼灭楚军的大好时机,不可错过呀!于是一咬牙一跺脚,派了代表去说服他们出兵,这次的承诺是愿意与他们共分天下。韩信和彭越都信以为真,屁颠屁颠地前来应援,终于是合力将项羽围在了垓下,弄得人家最后是乌江自刎了。虽然打败了项羽,但是平分天下自然是未能兑现,不过刘邦还是给韩信封了个楚王,也算是很有良心了。
天下终于是打下来了,韩信作为楚王,也算是一人之下,风光无二。可是不久就有人传他密谋造反,估计也是蒯彻撺掇的吧!刘邦慌了,请来陈平相商,陈平给他出了一个好主意,让刘邦以兄弟情义邀韩信一起去梦泽游玩,趁机把他软禁起来。刘邦依计行事,韩信果然入套。此时刘邦还没有真的要弄死他,只是给予削爵,贬为淮阴侯。被贬后的韩信自是愤愤不平,伺机而动,机会终于在公元前197年来了,陈豨谋反,刘邦御驾亲征。韩信称病未去,却听从蒯彻的主意,暗中联系陈豨里应外合,并假传圣旨释放出长安各处的囚徒和奴仆,将他们秘密组织起来,欲趁乱涌入皇宫杀死吕后和太子。可惜阴谋提前败露,吕后很是担心,叫来丞相萧何商量计策。萧何是韩信的伯乐,也是至交,但面对目前岌岌可危的朝廷,面对即将沦为鱼肉的吕后母子,身为丞相岂能置之不理,于是亲自写信说:陛下已斩杀陈豨,不日将班师回朝,你身体不好,但是还是要前来庆贺,不可失了礼数呀!韩信将信将疑,但还是来了长安。本想一探究竟,可没想才进宫就被提前埋伏好的武士给五花大绑拿下了,最后被吕后下令斩杀于乐钟室。
一代英杰,战无不胜,最后却被自己的至交好友所诱骗,死于一介女流之手。可是,韩信的死真的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吗?小编觉得韩信的死很大原因在于他自己和身边谋臣的眼光和格局。如果韩信一直忠心耿耿,甘愿像张良、萧何一样做一名“死忠粉”,敛起锋芒,收其野心,何至于最后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呢?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