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传原文加翻译原文:张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也。祖成,假平阳郡守。父延俊,仕州郡,累为功曹主簿。并以纯至为乡里所推。元性谦谨,有...
张元传原文加翻译
原文:
张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也。祖成,假平阳郡守。父延俊,仕州郡,累为功曹主簿。并以纯至为乡里所推。
元性谦谨,有孝行,微涉经史,然精释典。年六岁,其祖以其夏中势,欲将元就井浴。元固不肯从。谓其贪戏,乃以杖击其头曰:“汝何为不肯浴?”元对曰:“衣以盖形,为覆其亵。元不能亵露其体于白日之下。”祖异而舍之。
南邻有二杏树,杏熟多落元园中。诸小儿竞取而食之。元所得者,送还其主。树陌有狗子为人所弃者,元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 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
元对曰:“有生之类,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是以收而养之。”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未几,乃有狗母衔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及元年十六,其祖丧明三年。元恒忧泣,昼夜读佛经,礼拜以祈福祜。后读《药师经》,见“盲者得视”之言。遂请七僧,然七灯,七日七夜转《药师经》行道。
每言:“天人师乎!元为孙不孝,使祖丧明。令以灯光普施法界,愿祖目见明,元求代暗。”如此经七日,其夜梦见一老翁,以金鎞疗其祖目,于梦中喜跃,遂即惊觉。乃遍告家人。三日,祖目果明。
其后,祖卧疾再周,元恒随祖所食多少,衣冠不解,旦夕扶侍。及祖没,号踊绝而后苏。随其父,水浆不入口三日。乡里咸叹异之。县博士杨轨等二百余人上其状,有诏表其门。
翻译如下:
张元,字孝始,是河北芮城人。祖父叫成,做过平阳郡守。父亲叫延 俊,在州郡当官,曾经作过功曹主簿。并且因为至纯被乡里人所推荐 。
本性谦虚谨慎,孝顺父母,刚刚涉猎经史,可是经典需要文化深。 在六岁的时候,他的祖父因为他夏季很热,要他他在井旁用冷水洗浴 。
张元就是不肯顺从,把他说成贪玩,就拿手杖击他的头部说 :“ 你为什么不肯洗浴?”张元回答说:“衣服是用来遮盖形体的,要去 盖其不干净的地方。我不能在白日下露出身体来羞辱自己。”他的祖 父感到他很惊异。
张元家南边的邻居家种了两棵杏树,杏子熟透时大多掉落在张元家的 院子里。 大多数小孩争着去捡着吃。但是张元捡到的杏子,却把它送还给杏树 的主人。 在森林小道里有小狗被人丢弃,张元看见就把小狗抱回家养着。
他的 叔父骂他:“你这样做有什么用?” 就想把小狗重新丢掉。张元反驳叔父说:“有生命的东西,没有不 应该重视它生命的。如果是符合实际,出生老死,这是自然的道理, 没办法阻止。
但现在它是被人所遗弃,将导致它的死亡,这并不是不 可以阻止的。倘若看见它将死而不收养的话,就没有仁慈之心了。所 以要把它收养了。”张元的叔父被他的话感动了,所以就允许张元抚 养小狗了。
过了不多久,小狗的妈妈衔着一只死了的兔子放到张元面前,然后走 掉了。(为了感谢张元收养其子之恩。) 元年十六,张元的祖父失明三年。张元长久的担忧哭泣,不分昼夜的 读佛经,拜佛以祈求保佑。
后来,他读到一本《药师经》,见到其中 有“让盲人获得视力”的章节。就请了七位和尚,点燃七盏灯,七天 七夜使《药师经》做法事.每次法事就说道 :“佛祖!张元作为孙子不孝,祖父失明不能治愈。
现在我用灯光施 法,请佛祖让我祖父眼睛回复视力,张元愿意自己成为瞎子。”这样 过了七天,张元做梦梦见一个老人,用金镵治疗祖父 的眼睛,于是梦中高兴得跳起来,接着就惊醒了。告诉了所有的家人 。
三日后,张元的祖父果然恢复了视力。然而,祖父再次倒在病床 上,张元随着祖父,衣服也不脱,早晚服侍。一直到祖父去世,张元 嚎哭着昏厥。
跟着他的父亲,三天不吃饭不喝水。 乡人感叹张元的与众不同。县里的博士杨轨等二百多 人向上报告此事,于是有诏表彰张元的家族。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1041年)好水川之战中张元辅助元昊大败任福等人率领的宋军,宋军仅阵亡就高达一万多人,望着好水川内遍布的宋军尸体,西夏军师张元趾高气昂地在界上寺墙壁上题诗一首:“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
以宋军的尸山血海来博取功名,自得之意,溢于言表,并在诗后题言讥讽韩琦,署名时写了一大串官衔:“(西夏)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随大驾至此。”同年官至国相。
其素怀功名,以灭宋为志,力劝元昊扩大对宋战争,攻取陕西关中之地,进而东向中原,同时联络契丹,让其攻打河北诸路,让宋朝受到两面夹击,势必陷入困境乃至崩溃。
好水川之战后,张元建议元昊出兵渭州,待机取长安。元昊采纳了他的意见,策划了定川寨之战(1042年),元昊那句“朕当亲临渭水,直据长安”的豪气干云的通告,也出自张元的手笔。
夏军深入到渭州境,但该路军队曹遭到宋朝原州(今甘肃镇原)知州景泰的顽强阻击,西夏士兵全军覆灭,西夏直捣关中的计划最终破灭。
张元常劝说元昊:攻取汉地,令汉人守之,这样才能扩大疆域,财用充足。但元昊还是游牧民族长期养成的习惯,常是掳掠而还。
因此,虽然取得胜利,财用却越来越困难。
后元昊在宋庆历三年(1043年)元昊与宋朝和谈时准备与北宋议和(“庆历和议”1044年),张元力争不可,但是元昊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及至西夏与契丹发生战事(1044年的贺兰山之战),张元知道其理想无法实现,于是郁郁不乐,在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1044年)病逝。
吴昊不知所终。
作者简介:
原为北宋永兴军路华州华阴县人(今陕西华阴人),本姓张,年轻时“以侠自任”、“负气倜傥、有纵横才”,才华出众。
在北宋累试不第,自视才能难以施展,遂决心叛宋投夏。大约在宋仁宗景祐年间(1034-1037年),也是元昊建国前的广运、大庆年间,与好友吴昊(真名不详,原姓胡)听说李元昊有立国称帝大志,就来到西夏,此时才改名为张元,其胡姓好友改姓名为吴昊。
二人在一家酒馆里,终日饮酒,并用笔在墙壁上写下:“张元吴昊来饮此楼”。巡逻者见到后,知道他们不是夏人,将他们拿下送予元昊。
元昊问他们为何触犯其名讳?(时元昊尚未改名为曩霄)为何进入夏境?二人大声说:“姓尚未理会,乃理会名耶??”(元昊本姓拓跋,其先人曾先后受唐朝皇帝赐姓李和宋朝皇帝赐姓赵,可谓一人多姓)元昊听后非常惊奇,就释放了他们,并且委以重任。
二人投夏后,其家属被宋羁縻随州的时候,元昊派间谍矫宋朝的诏令释放他们,人未有知者,后乃闻西入临境作乐,迎此二家而去”入夏后颇得信任,元昊称帝建国后不久,即任命张元为中书令,后来吴昊也被重用。
张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也。祖成,假平阳郡守。父延俊,仕州郡,累为功曹主簿。并以纯至为乡里所推。
元性谦谨,有孝行,微涉经史,然精释典。年六岁,其祖以其夏中势,欲将元就井浴。元固不肯从。谓其贪戏,乃以杖击其头曰:“汝何为不肯浴?”元对曰:“衣以盖形,为覆其亵。元不能亵露其体于白日之下。”祖异而舍之。
南邻有二杏树,杏熟多落元园中。诸小儿竞取而食之。元所得者,送还其主。树陌有狗子为人所弃者,元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 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类,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是以收而养之。”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未几,乃有狗母衔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及元年十六,其祖丧明三年。元恒忧泣,昼夜读佛经,礼拜以祈福祜。后读《药师经》,见“盲者得视”之言。遂请七僧,然七灯,七日七夜转《药师经》行道。每言:“天人师乎!元为孙不孝,使祖丧明。令以灯光普施法界,愿祖目见明,元求代暗。”如此经七日,其夜梦见一老翁,以金鎞疗其祖目,于梦中喜跃,遂即惊觉。乃遍告家人。三日,祖目果明。
其后,祖卧疾再周,元恒随祖所食多少,衣冠不解,旦夕扶侍。及祖没,号踊绝而后苏。随其父,水浆不入口三日。乡里咸叹异之。县博士杨轨等二百余人上其状,有诏表其门。
译文如下:
张元,字孝始,是河北芮城人。祖父叫成,做过平阳郡守。父亲叫延 俊,在州郡当官,曾经作过功曹主簿。并且因为至纯被乡里人所推荐 。本性谦虚谨慎,孝顺父母,刚刚涉猎经史,可是经典需要文化深。 在六岁的时候,他的祖父因为他夏季很热,要他他在井旁用冷水洗浴 。张元就是不肯顺从,把他说成贪玩,就拿手杖击他的头部说 :“ 你为什么不肯洗浴?”张元回答说:“衣服是用来遮盖形体的,要去 盖其不干净的地方。我不能在白日下露出身体来羞辱自己。”他的祖 父感到他很惊异. 张元家南边的邻居家种了两棵杏树,杏子熟透时大多掉落在张元家的 院子里。 大多数小孩争着去捡着吃。但是张元捡到的杏子,却把它送还给杏树 的主人。 在森林小道里有小狗被人丢弃,张元看见就把小狗抱回家养着。他的 叔父骂他:“你这样做有什么用?” 就想把小狗重新丢掉。张元反驳叔父说:“有生命的东西,没有不 应该重视它生命的。如果是符合实际,出生老死,这是自然的道理, 没办法阻止。但现在它是被人所遗弃,将导致它的死亡,这并不是不 可以阻止的。倘若看见它将死而不收养的话,就没有仁慈之心了。所 以要把它收养了。”张元的叔父被他的话感动了,所以就允许张元抚 养小狗了。 过了不多久,小狗的妈妈衔着一只死了的兔子放到张元面前,然后走 掉了。(为了感谢张元收养其子之恩。) 元年十六,张元的祖父失明三年。张元长久的担忧哭泣,不分昼夜的 读佛经,拜佛以祈求保佑。后来,他读到一本《药师经》,见到其中 有“让盲人获得视力”的章节。就请了七位和尚,点燃七盏灯,七天 七夜使《药师经》做法事.每次法事就说道 :“佛祖!张元作为孙子不孝,祖父失明不能治愈。现在我用灯光施 法,请佛祖让我祖父眼睛回复视力,张元愿意自己成为瞎子。”这样 过了七天,张元做梦梦见一个老人,用金镵治疗祖父 的眼睛,于是梦中高兴得跳起来,接着就惊醒了。告诉了所有的家人 。三日后,张元的祖父果然恢复了视力。然而,祖父再次倒在病床 上,张元随着祖父,衣服也不脱,早晚服侍。一直到祖父去世,张元 嚎哭着昏厥。跟着他的父亲,三天不吃饭不喝水。 乡人感叹张元的与众不同。县里的博士杨轨等二百多 人向上报告此事,于是有诏表彰张元的家族。
张元的轶事
1.张元屡试不第后,曾和他的一位姓胡的朋友(即吴昊)赶往边关,他们雇了几个人拖着一块大石板在前面走,石板上刻着他人两个人嗟叹怀才不遇的诗句,他们两个人跟在后面,吟诗大哭,希望以此引起边关统帅的重视。那位边关统帅还真接见了他们,引他们入大帐聊了一阵儿,大概是觉得话不投机,又把这两人送了回去。回到家乡后,不知为什么事,张元被当地的县令打过一顿板子。这次侮辱让他下决心投靠西夏。临行前,路过项羽庙,“乃竭囊沽酒,对羽极饮,酹酒泥像,又歌‘秦皇草昧,刘项起吞并’之词,悲歌累日,大恸而遁。”看来,张元不是毫无忠君爱国观念的人,但是一个较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他认为自己的才干远高于朝堂之上那些庸碌之辈,有这些人当政,他永无出头之日。他要寻找一切机会证明自己的优秀,为此,不惜叛宋投夏。
2.张元其人因被封建旧时代正统观念定性为“汉奸”或“民族败类”,宋以后历代诗词选均不收录其诗,诗文残篇断简及事迹仅存于宋人笔记中,如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南宋岳珂(岳飞之孙)《桯史》等笔记中 。张元《咏雪》“五丁仗剑决云霓,直上天河下帝畿。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这首《咏雪》诗在历史上不如唐末“造反英雄”黄巢题《菊花》诗那么有名,其原因是黄巢造反为民族内部矛盾,而张元公开造反是帮异族与本国做对,是民族矛盾。“汉奸”的诗词不宜公开宣扬,其实私下里许多文人骚客都极为欣赏张元的才华,婉惜之情跃然纸上。沈括,洪迈及岳柯乃至毛泽东都是其中之一。)张元与黄巢一样也是因为科场不第,张元其人又因恃才傲物,被知县打过板子,遂投西夏,鼓动元昊造反,与大宋朝对着干。 张元的《咏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较鲜为人知,只因其中两句毛泽东在1957年在《诗刊》发表长征途中的旧作《念奴娇.昆仑》里自注引用而广为人知,毛泽东原文: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得是飞雪。文中未有提及张元之名。其实宋洪迈《容斋随笔》之《纪张元事》已经从这句诗中窥见张元立志搅乱天下的决心。毛泽东1935年10月《念奴娇 昆仑》之“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其实是为张元《咏雪》诗的化用,即所谓英雄惺惺相惜。
3.根据王咏的《燕翼诒谋录》卷五记载说,正因为张元当年的“走夏州”,即张元叛宋投夏之事,给宋朝以极大震撼与教训,宋嘉佑2年,公元1057年北宋改革了当时科举进士中的殿试实行末尾淘汰的录取制度,而对凡是中了进士之后的人一律授以进士出身!即使那些科举成绩可能不算太好的,也授以“同进士出身”尽量防止再出现文人叛逃为敌所用之事。
宋朝落第举子叛逃西夏并成中原大患,此人是谁?最终结局如何?
此人名叫张元,是北宋陕西华阴县人。张元是个才华横溢的读书人,据史书记载,他“以侠自任”“负气倜傥、有纵横才”。因此他自视颇高,志向很大,曾写出:“七星仗剑搅天池,倒卷银河下帝畿。战退玉龙三百万,断鳞残甲满天飞。”这样的豪言壮志。然而,世事常不遂人愿,尽管张元才气冲天,但不知为何,他每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在殿试时遭到淘汰。
说到这里,就要讲一下宋朝的科举考试。早在隋朝就已经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历经唐朝再到宋朝,几经改革,制度得以更完善。当时科举考试是三年一个周期,每三年举行一次大考。科举考试分为三大步: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通过后能成为举人;会试通过后能成为进士;殿试通过后便是进士及第。当然能走到殿试这一步已属不易,但由于实行末尾淘汰制,被刷下来的称为黜落。
而这些黜落的考生,前面考的也就全部作废,只能从头再来。张元逢考必到,在考场上挥汗如雨,披荆斩棘。每次好不容易到了殿试的环节,却总是考得名次靠后,落得个黜落的命运。张元常常感叹怀才不遇,内心极为悲愤。行为上更是放浪形骸,常常醉酒后便在山路上一边疾走,一边发出极为尖厉的啸叫,听起来极为瘆人。
落魄人有落魄朋友,张元也有个命运相同的考场朋友,名叫吴昊。张元和吴昊在一起总是对大宋有吐不完的槽,说不完的恨。有一次,张元对吴昊说,既然大宋不给咱们施展才华的机会,西夏国主李元昊才建国不久,正与大宋作对,咱们何不投奔他而去?
想要投靠李元昊,但没有熟人介绍,显然是很难成功的。不过张元一向是个惊世骇俗的人,他带着吴昊在西夏的一家酒馆里终日饮酒,还在墙上很醒目地写上“张元吴昊到此一游”。西夏巡视的官兵看到后,认为这是犯了李元昊的避讳,于是将张元二人抓捕入监,并报告了李元昊。李元昊大为惊奇,经过亲自审问,知道张元二人是有才之人,于是不但没有追究犯讳的重罪,还委以重任。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张元的工作得到了李元昊的认可,于是被升为中书令。公元1041年,李元昊率军与宋军对战好水川。张元作为军师,随军出战。他想到昔日科举考试总是落败,心里愤恨不已,于是为李元昊制定了奇谋巧计,很快就打得宋军节节败退。
此战西夏军大胜而归,而宋军折兵数万余人,成为宋朝建立以来伤亡最重最惨痛的一次战争。张元眼看满地宋军尸骸,心里大呼痛快,便在战场旁的界上寺外题诗一首:“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其得意之情跃然诗中。如此他还不觉快意,于是又在后面署名的时候,写了一大堆官衔:太师、尚书令……张元大驾到此。
由于献计有功,张元又被升为国相,李元昊对他更是器重至极。张元一心想灭掉宋朝,于是极力劝说李元昊乘胜追击。先夺得陕西,再入主中原。并建议李元昊联合契丹,共同对战宋朝。起先,李元昊也雄心大振,认为张元之计可为,于是听从张元计划,率兵攻打渭州。不曾想宋军在范仲淹的指挥下,不仅防守森严,还打得西夏军几乎全军覆没。
这样一来,西夏内部的贵族们,认为李元昊频频征战,损耗了西夏太多国力。他们心中不满,于是不断地发生叛乱。李元昊眼见国家将乱,为了自保,决定和宋朝议和。张元心有不甘,多次劝阻李元昊和宋朝议和,但无济于事。李元昊归顺宋朝后,为了摆脱契丹的控制,在贺兰山向契丹发起了攻击。在攻打契丹之前,张元极力劝说,希望李元昊继续能与契丹结为盟友,对抗宋朝。
不过,李元昊是个极有政治眼光的人,他没有听从张元的建议,而是亲率西夏骑兵,诱敌深入,最终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最终和契丹、北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张元深知自己在西夏已无用处,想要灭掉北宋的愿望更不可能实现,于是在郁郁寡欢中,不久便去世了。张元虽然去世了,但因为他的缘故,让北宋朝廷反思起来。为了不再发生由于殿试黜落的考生投靠敌国这样一种极端的现象,经过一再商议,最终取消了黜落制度。并且对那些参加了殿试,却没有考好的考生,也会授予官职,安排到基层去工作。(参考史料:《西夏书事》《宋史》)
古代有没有一个叫张元的奸臣
原为北宋永兴军路华州华阴县人(今陕西华阴人),本姓张,名不详,年轻时“以侠自任”、“负气倜傥、有纵横才”,才华出众。在北宋累试不第,自视才能难以施展,遂决心叛宋投夏。大约在宋仁宗景祐年间(1034-1037年),也是元昊建国前的广运、大庆年间,与好友吴昊(真名不详,原姓胡)听说李元昊有立国称帝大志,就来到西夏,此时才改名为张元,其胡姓好友改姓名为吴昊。二人在一家酒馆里,终日饮酒,并用笔在墙壁上写下:“张元吴昊来饮此楼”。巡逻者见到后,知道他们不是夏人,将他们拿下送予元昊。元昊问他们为何触犯其名讳?(时元昊尚未改名为曩霄)为何进入夏境?二人大声说:“姓尚未理会,乃理会名耶??”(元昊本姓拓跋,其先人曾先后受唐朝皇帝赐姓李和宋朝皇帝赐姓赵,可谓一人多姓)元昊听后非常惊奇,就释放了他们,并且委以重任。二人投夏后,其家属被宋羁縻随州的时候,元昊派间谍矫宋朝的诏令释放他们,人未有知者,后乃闻西入临境作乐,迎此二家而去”入夏后颇得信任,元昊称帝建国后不久,即任命张元为中书令,后来吴昊也被重用。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