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辛弃疾》读后感辛弃疾是我最崇拜的伟人,他于公元1140年5月18日生,公元1207年10月3日逝世,他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
电影《辛弃疾》读后感
辛弃疾是我最崇拜的伟人,他于公元1140年5月18日生,公元1207年10月3日逝世,他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字号“稼轩居士”。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我最欣赏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整首词抒发了辛弃疾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特别是最后一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更使人感
受到《水仓吟·登建康赏心亭》整首词荡气回肠。但是整首词还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他的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那么的豪放。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
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
是写下了这首词。
当然,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辛弃疾的爱国之情。辛弃疾22岁就拉起千人队伍、率万人南下归宋,当时他还是个英雄少年,却如此血气方刚,欲为朝廷通杀贼寇,收复失地这又是何等的豪壮呀!
但是,世上的事并非都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刻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中凛然的杀气和磅礴之势。我们要永远记住,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品格,我们现在唯一要做到的是认真、努力地学习,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最欣赏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整首词抒发了辛弃疾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特别是最后一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更使人感
受到《水仓吟·登建康赏心亭》整首词荡气回肠。但是整首词还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他的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那么的豪放。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
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
是写下了这首词。
当然,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辛弃疾的爱国之情。辛弃疾22岁就拉起千人队伍、率万人南下归宋,当时他还是个英雄少年,却如此血气方刚,欲为朝廷通杀贼寇,收复失地这又是何等的豪壮呀!
但是,世上的事并非都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刻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中凛然的杀气和磅礴之势。我们要永远记住,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品格,我们现在唯一要做到的是认真、努力地学习,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豪放词人辛弃疾的读后感
作为能与大文豪苏轼比肩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创作了大量以抗金复国为主旋律的词牌。“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般气壮山河、豪气干云的词句,至今读来,仍令人心折,一个跃马横刀的须眉英雄跃然眼前。
然而,辛弃疾也不是一味霸气侧漏,从他的一些诗词来看,不乏婉约范儿—他的心里绝对住着个琼瑶阿姨。他天真,如闺中少女:“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邑中园亭》)他卖萌,借醉跟草木调情:“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西江月·遣兴》)他忧郁,缠绵悱恻之处让人黯然泣下:“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忽而,他又化身絮絮叨叨的邻家大伯:“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提到婉约,当年怒闯敌营捉拿叛徒的辛大英雄,俨然化身成浑身萌点的怪蜀黍,且看他与好友陈亮之间的情意绵绵。
淳熙十六年(1188年)冬天,陈亮从家乡出发,跋涉近千里,去约会好友辛弃疾。当时辛弃疾正卧病在床,一听说陈亮来了,喜得从床上坐起。两人瓢泉、鹅湖等地烹酒赏雪,谈天下大事,聊百官八卦,朝夕相处了整整十天之久。
十天后,陈亮回老家了。第二天,辛弃疾就相思难耐,于是驾车抄近路去追陈亮,哪承想,半路上天降大雪,天黑再加上道路湿滑泥泞,眼看实在追不上了,辛弃疾无奈就近投宿。半夜,辛弃疾将满腔的相思之情化作词作,挥笔写了一阙《贺新郎》,里面有这样的句子:“佳人重约还轻别……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谁跟我说这不是情书我跟谁急。
这壁厢辛弃疾郎君有情,那边陈亮也是“郎君有意”。陈亮在回乡路上,也是一路行来一路失眠,就写信向辛弃疾要词作—见不到人,看看词也是好的。结果还没等他回到家,辛弃疾寄来的《贺新郎》就先他一步到家了—这不是心有灵犀这是啥?
陈亮激动难耐,提笔回信,信中说:“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算是对辛郎的一番真心给予了“热辣辣的回应”。
辛弃疾收到回信后,狂喜,再作一首《贺新郎》,满怀深情地说:“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亮啊,不是我不去看你,也不是我心硬,实在是道远路绝,但我还记得当初我们共同缠绵天涯,你跳舞来我观赏—最令人钦佩的是,两人谈情时,仍不忘国家大事,还在惦记着收复失地。
接着陈亮又马不停蹄再和一首:“亏杀我、一星星发!……地洪炉谁扇鞴?算于中、安得长坚铁!淝水破,关东裂!”“异地恋”果然是辛苦的,可有情书相伴,两人倒也甘之若饴。
然而,辛弃疾也不是一味霸气侧漏,从他的一些诗词来看,不乏婉约范儿—他的心里绝对住着个琼瑶阿姨。他天真,如闺中少女:“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邑中园亭》)他卖萌,借醉跟草木调情:“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西江月·遣兴》)他忧郁,缠绵悱恻之处让人黯然泣下:“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忽而,他又化身絮絮叨叨的邻家大伯:“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提到婉约,当年怒闯敌营捉拿叛徒的辛大英雄,俨然化身成浑身萌点的怪蜀黍,且看他与好友陈亮之间的情意绵绵。
淳熙十六年(1188年)冬天,陈亮从家乡出发,跋涉近千里,去约会好友辛弃疾。当时辛弃疾正卧病在床,一听说陈亮来了,喜得从床上坐起。两人瓢泉、鹅湖等地烹酒赏雪,谈天下大事,聊百官八卦,朝夕相处了整整十天之久。
十天后,陈亮回老家了。第二天,辛弃疾就相思难耐,于是驾车抄近路去追陈亮,哪承想,半路上天降大雪,天黑再加上道路湿滑泥泞,眼看实在追不上了,辛弃疾无奈就近投宿。半夜,辛弃疾将满腔的相思之情化作词作,挥笔写了一阙《贺新郎》,里面有这样的句子:“佳人重约还轻别……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谁跟我说这不是情书我跟谁急。
这壁厢辛弃疾郎君有情,那边陈亮也是“郎君有意”。陈亮在回乡路上,也是一路行来一路失眠,就写信向辛弃疾要词作—见不到人,看看词也是好的。结果还没等他回到家,辛弃疾寄来的《贺新郎》就先他一步到家了—这不是心有灵犀这是啥?
陈亮激动难耐,提笔回信,信中说:“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算是对辛郎的一番真心给予了“热辣辣的回应”。
辛弃疾收到回信后,狂喜,再作一首《贺新郎》,满怀深情地说:“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亮啊,不是我不去看你,也不是我心硬,实在是道远路绝,但我还记得当初我们共同缠绵天涯,你跳舞来我观赏—最令人钦佩的是,两人谈情时,仍不忘国家大事,还在惦记着收复失地。
接着陈亮又马不停蹄再和一首:“亏杀我、一星星发!……地洪炉谁扇鞴?算于中、安得长坚铁!淝水破,关东裂!”“异地恋”果然是辛苦的,可有情书相伴,两人倒也甘之若饴。
《辛弃疾铁血传奇》观后感。
谁能帮我写一下《辛弃疾铁血传奇》观后感。 不用太长。谢谢如何写观后感 怎样写观后感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看了《林则徐》后,学生认为无法联系实际,我就这样启发学生:你看后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镜头?有的说林则徐带领官兵虎门销烟的镜头,大展中国人的志气;有的说,当时的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给我教育最深;有的说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鸦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们。然后我再要求学生用比较法,针对现今社会,看是否有类似于林则徐这样有民族气节或与此相反的人。什么东西给现今人们带来精神和身体摧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样,学生马上想到了电视上披露有的海关把关不严,让一些走私物品进入中国,有的想到了社会上的吸毒现象和不健康的游乐场所,同学们畅所欲语,仿佛一下子有话可写了,一个同学在《观林则徐有感》一文中这样写到:“……在18世纪,鸦片使我们国败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吸毒的现象又有抬头,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们青少年一定要认识它的危害,如发现吸毒、贩毒现象要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同时希望我们的海关把住家门,不让毒品再次蔓延。�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写好观后感,不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认识能力,还能起到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作用,比老师严肃地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看了《林则徐》后,学生认为无法联系实际,我就这样启发学生:你看后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镜头?有的说林则徐带领官兵虎门销烟的镜头,大展中国人的志气;有的说,当时的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给我教育最深;有的说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鸦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们。然后我再要求学生用比较法,针对现今社会,看是否有类似于林则徐这样有民族气节或与此相反的人。什么东西给现今人们带来精神和身体摧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样,学生马上想到了电视上披露有的海关把关不严,让一些走私物品进入中国,有的想到了社会上的吸毒现象和不健康的游乐场所,同学们畅所欲语,仿佛一下子有话可写了,一个同学在《观林则徐有感》一文中这样写到:“……在18世纪,鸦片使我们国败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吸毒的现象又有抬头,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们青少年一定要认识它的危害,如发现吸毒、贩毒现象要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同时希望我们的海关把住家门,不让毒品再次蔓延。�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写好观后感,不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认识能力,还能起到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作用,比老师严肃地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本文标题: 辛弃疾传读后感600(豪放词人辛弃疾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1020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