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zuoNOdie“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马伯庸在《显微镜下的大明》中,通过对一桩桩普通老百姓身边之案的生动描写,串联起...
NO zuo NO die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马伯庸在《显微镜下的大明》中,通过对一桩桩普通老百姓身边之案的生动描写,串联起黄册的兴衰、国家的命运,于基层生活的反馈中白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王朝的衰落,让人慨叹,惹人遐想,发人深思。掩卷沉思,整本书中《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这一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匪夷所思的“死”
学霸必须死的故事非常有意思。有意思的点在于,抛开官场昏庸的大“宏”论断不说,单纯从正常角度特别是正面思维来解读的话,学霸的死就有点匪夷所思。
一则学霸不该死。因为他运用自己过人的数学智慧,揭示了父老乡亲们被蒙在鼓里上百年的“人丁丝绢税”的盘剥真相,被掩盖了多年的事实非常人所能识破的,况且诸多过程性材料也已沉积多年,举证论证之难可以想象。如此聪慧过人、智商超群的人可谓不可多得的人才,当为国家脊梁被重用才是,怎可说死就死?
二则学霸不能死。因为按照“邪恶打不过正义”的写法,学霸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降低整个地方老百姓的税负,为了集体的利益,更为了澄清事实、还社会一个公道,敢以一人之力搅动全局,敢与强权作斗争,这样的人如果死了、匡扶社会正义的人设就崩塌了,大明王朝的清政廉明的形象也完全荡然无存了;
三则学霸死地不明不白。俨然数学天才成了几方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这个“替罪羊”不仅替地他自己不明所以,百姓也没人为他鸣冤喊屈,甚至徽州府本要管,听五县代表“照旧定纳,庶免小民激变之忧,官民两便”(您最好按照原来的做法征税,免得激起民变,这样官府和民众都方便)的说法后,考虑到自己的乌纱帽最后也选择了袖手旁观,学霸最终成了妥妥的“炮灰”,这一定是他最初揭发事实时没有想过的。
死不足惜的“死”
如果用生不逢时来概括他的死亡原因当然也不为过,但我却想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学霸的死。因为即便再坏再差的时代也有长命的悬壶济世英雄,李鸿章、曾国藩等人在晚清的动荡年代里,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为国家做出了极大贡献,对浑浊社会的倒退步伐起到了部分延迟作用,对自身和自己家族也做到了诸多照护,在自身的生存和国家的兴亡间求得了较好的平衡。反观学霸的死,真的有一部分是自身原因造成的,比如以下两点:
一是没有给自己清醒的定位。数学天才算作一技之长,但“技能”也好“技巧”也罢,当用在其能够充分发挥的位置,比方说:如果他选择在数学教学工作上挥洒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那么他可能最终就成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数学家,但他却用自己的技术来计算地方税负,说白了是用自己的犁耕别人的田,干预别人的“一亩三分地”,那别人还能饶地了他,并且还用了比较算法,百姓们“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神经一旦被撩拨起来,没有个说法是百姓们也不会善罢甘休啊,而他自己却又只抛出问题而没有提供解决方案,这样的情况无论领导还是官府又岂能不气急败坏想削他,能留个全尸可能已经不错了!
二是没能做到顺势而为。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两百年的盘剥事实大智者们未必没有发现,可能只是都没有发声罢了,没有发声可能也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胸怀家国天下的魄力,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而是因为知道那样的社会形势下即使发声也改变不了事实、影响不了局面,徒劳无功白白牺牲自己罢了,认清了形势而已。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真正有智慧的人其实应既识时务又顺势而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硬生生逆潮流而动,就是活在了自己的世界里。NO zuo NO die,马伯庸取小标题叫“都是学霸惹的祸”,从这个角度想,学霸的数学天赋反倒害了他。
以“死”明鉴 以史为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马伯庸显微镜下的故事不是现实的庇护所,学霸虽然是被动的以“死”明鉴,但他的“死”当引起我们足够的警醒与重视。无论学霸与否,先确保自身的生龙活虎后才可能做到经世济俗,为自己的人生明确且清醒的定位,不为才智所累,观势、谋定而后动,顺势、乘风而破浪,方能立足,方能有所作为,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否则,我们不仅要伤仲永,还要伤学霸。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