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我们仨读...
我们仨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仨读后感1我们俩老了。
人老了之后,像一条越流越缓的河,再也载不动那么些东西,将沉入水底的埋进沙土,挥别鱼戏莲叶间的人世牵挂,只静静依偎于岸边的那颗金黄的银杏树,映衬他的投影,拥抱他散落的扇叶。
人老了,不再惧怕失去,又最怕失去。我害怕老人梦有一天会应验,害怕我枕颈依傍的银杏树在我入睡时突然离去。他怎么离去呢?他定是消失了。离去还可以寻找,消失要寻往何方?
我们仨失散了。
我们几近奔波一生,才终能安稳的聚在一处,无风浪,有艳阳。只是啊,没想到,我们苍老的脚步更快。我的银杏树落尽了金色枝叶,我们的圆圆果沉睡在泥土里,如梦幻影般,只剩下身无一物的我,好在不是心无一物。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如果有缘偶然驻足我身边,当你看向河水的时候,见到的是我们仨一起生活的故事,那是从我心底投映出来的回忆,它是我盘桓人间的力量,它还有一个名字,爱。
我的故事是我的梦,我的梦是我的人生。我知道你们心中也有各自的梦,是你们生活的源泉,所以你爱读我的故事,它不是幸福的童话,没有完满的结局,但它和你们拥有的一样,都真实而感人。
好了,我要去陪陪我的银杏树和圆圆果了,你们,也守护你们的去吧。
我们仨读后感2杨绛先生去世那天,记得所有媒体都在用《我们仨》送别她,温情脉脉的说“我们仨终于又可以团聚了”。那是我所见过的很温柔,祝愿多于感伤的一次送别。
没有翻开《我们仨》之前,窃以为也会有大篇幅的对“死亡”哲学的讨论,就像陈希米的《让“死”活下去》一般在怀念史铁生中聊聊死亡。可是读了之后才发现,真正拿到明面上来提及(还不是谈论)死亡,不过是书的最后两段,才真正叙述钱媛和钱钟书两人的逝去。没有感伤、恐惧死亡,没有热切期盼我们仨重新相聚的那天,有的只是细水长流的生活琐事,一点一滴。想起思想史课上谈宗教,讨论中国老人为什么都那么恐惧死亡。死后一无所有,一了百了,不复存在,这才是可怕的地方。可是,如果就像《我们仨》这般,我们只是失散了。他们走了,我又回到了旅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他们走后,家又变成了旅馆。我还在和以前我们分散时那般,淡然生活,浓浓思念,寻觅归途,总有相见的那刻,总会再次找到我们的家。这般考量下,死亡又怎会冰凉的可怕?
还没有看《寻梦环游记》,很适合一起看,了解墨西哥的亡灵节为什么可以是一个欢歌乐舞的日子。然后应该会更明白为什么中国老人最怕死亡。
我们仨读后感3杨绛先生时常梦见钟书忽然不见了,只有她一个人,站在荒郊野外里,钟书不知道哪里去了。杨绛先生还在梦境里面看着圆圆生命逐渐的流逝。圆圆先走了一步,不在了。她继续坚持守在钟书的身边,直到有一天钟书跟她说:“绛,好好里”,她都忘记了有没有说“明天见”呢,也许时间太仓促来不及说再见。杨绛先生在书中以梦虚写死,记录了他们仨在最后一段相守的岁月,可能是虚幻的想象能给她一点安慰吧,那只是梦,他们在梦中失散了。而她一直在寻觅归途,寻找失散的丈夫和女儿,他们一定会在一起的,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杨绛先生说“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她的客栈罢了。钱钟书弥留之际对她说:“绛,好好里”,她答应了他好好的生活到了现在。如今在客栈歇息够了,她离开了这座客栈寻找他们仨的家,只是这一次她沿着的这条路是他们走过的,她肯定能够找到他们。他们父女两个像个哥们,还是她的两个小顽童的模样在前面等着她。而她会在钱钟书的面前抱着她的女儿,依偎在他的怀里,“钟书,我一直记得你的话好好里活到了现在,我们仨晚了十九年才相聚”。
我们仨读后感4看完我们仨,其实没有多大的感觉,篇幅很短,很快的就看完了,但看完后一种简单而又温暖的感觉总是萦绕在心头,为钱老先生和杨老先生在文革中仍坚持读书研究学术而敬佩,为两人把寂寞枯燥的异国求学生活过的`有姿有色而欣喜,为两人携手走完一生的坎坷而感动,复杂的感情真的太多,不知道该怎么具体表达,但在豆瓣上看到肆意的批判杨老先生的文法之类的做法不可取,杨老先生不过是在人生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回顾过去,记录人生而已。不至于要用与众不同的批判来找寻自己的价值感嘛?好书分很多种。有的篇幅广大,有的意义深刻,有的视野广阔,但于我而言,能够安安静静的纪录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小石子”的作品也是一部好书。
况且我们也能从作者记录的生活从侧面看出他们成功的原因:“我们仨”中的三个人都没有什么所谓的野心,只是安安静静的做好手头的事,研究自己喜欢的书而已。但却取得了很多人一辈子都都不到的成就,尤其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是不是我们太过忙碌野心太大了呢?我们也应该好好静下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被这世俗的世界囚禁,即使就像书中那样,有三个人的亲情,也大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了。
我们仨读后感5今夏,我阅读了《我们仨》,是散文体的回忆录。杨绛的《我们仨》最早于2003年7月出版,我阅读的是妈妈当时购买的考试吧出版社的版本。
此书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讲述的是杨绛与钱钟书生活中的点滴,第二章讲述的是三口之家一起的快乐生活,其乐无穷。
第三章讲述的是杨绛独自回忆曾经的往事。附录则是杨绛收集到的亲人的部分手稿。次数的写作手法异常美妙,在现实和梦境的穿梭中让读者感受到她对往事和情人的思念。杨绛和她的丈夫都是文学造诣很高的学者,都有在海外留学的经历。却经历了留学,归国战争动荡的生活,解放后各种运动的折磨。但他们坚持知识分子对事业,对专业的执着。无论外界纷扰不清,自己宠辱不惊,淡定的生活。
他们的女儿钱媛多才多艺,但不幸在父母健在时就因脊椎癌去世,享年仅60岁,中书得知这一消息,病情加重,也与两年后去世。两位亲人相继离世无疑给杨绛遭受了重重的打击。
但她却以知识分子的坚忍,内敛继续从容淡定的独自平静的生活。并在文字的世界里走着自己最后的路程。在临近百岁时写下了回忆录《我们仨》。用一串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映造出一个学者家庭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们仨读后感6杨绛先生以深触的笔法描述了他们一家三口63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那种人生的体验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才会明白。这是一本回忆录,也是一部生命史。
正如先生语录中所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们现在不知道有多少人,一生都在盼望着建功立业,想要经历一番惊涛骇浪,走一波世事无常,但是心灵的宁静淡泊才应该是我们真正的心灵归宿。
或许只有像杨绛先生那样经历过那么多的事情才能够悟到这样深刻的真理吧。读《我们仨》得到的不光只是心灵的宁静淡泊,还有一种对家的爱恋,我们常常对幸福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是爱情、是友情,更多的应该就是亲情了吧,《我们仨》是一部家庭生命史,一家人在一起,没有什么支撑不下去,我们将来也会有自己的家庭,一家人在一起,这或许才应该是最大的幸福吧。
幸福,淡泊,应该是我们在追名逐利之后才会发现的吧,愿我们所有人都能够真正早一些体会的到,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我们仨读后感7对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读这样的书,真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一个不平凡的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这就是杨绛和她的《我们仨》。
看杨绛先生的书是一种享受。今天看完了全书,杨降先生的文笔真的很优美宁静,平凡家事国家大事娓娓道来,面对别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丝的恨,只是泰然处之。而前面两节,三人走失在古驿道,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经梦起至梦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却给了杨绛先生最好的回忆。钱老是名人,而杨绛先生的眼中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角色,有幸相携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书每看一次会有不同的感受,人过了30岁,对生活有了不同的认识。
《藏地密码》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藏地密码》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藏地密码》读后感1粗略看了一下豆瓣上的评论,有不少给这书打一星,也有不少打了五星,私以为给这书打五星太抬举,打一星又太低了。本人折中考虑,打了三星。
先说说此书的优点,顺带解释标题,书的情节安排的不错,悬念比较多,比较能吸引人读下去,还有就是抓住了国内大众对藏区的向往以及藏区那种神秘感大作文章,并提到信仰等长期热门话题,抓住了读者的兴趣。从这点上说,作者的商业经营是成功的,也无怪乎使藏密成为了畅销书。
当然缺点也是明显的,本书的文笔实在是太过简陋。还有类似玄幻小说的设定,加上幕后神秘的组织,想要毁灭全人类的决策者,这些已经烂大街的桥段难免让人觉得俗套。若不是有大量悬念支撑,恐怕很难读到最后。小说本身又让人有种掉书袋堆砌知识的感觉。而看到结尾又是个烂尾时,本人也忍不住要吐槽。顺带说一下,对这书的炒作有些恶心。
综上,藏地密码不能算是一本好书,充其量是一本好的畅销书,可以作为消遣用,它确实引起了很多人对西藏的兴趣,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不会成为经典。
《藏地密码》读后感2这段时间,我一直在阅读《藏地密码》,直到深入这本书后,才发现此书并不完全在写关于寻找藏獒的故事,作者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藏传佛教的历史。故事围绕西藏的史诗传说和民间故事展开,为了追寻线索,他们穿越了全球生死禁地——可可西里冰川、喜马拉雅雪山、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魔鬼山、美洲亚马逊丛林……在这惊心动魄的“长征”路上,他们遭遇了各种匪夷所思的事物,历尽生死,终于慢慢接近藏地古老历史的真相——藏地灭佛。
从藏地密码中,我还了解到极乐之地香格里拉,以及西藏历史上无尽佛教法宝去向之谜……圣湖、墨脱、象雄、布达拉宫、密修苦僧、帕巴拉神庙、千年兽战、神秘戈巴族……一切都如此神秘、神奇、神圣。通过《藏地密码》,我与西藏这一千年来所有最最隐秘的故事与传说逐一相遇,真是其乐无穷啊!
《藏地密码》读后感3《藏地密码》总共有九部,我刚看完第一部。
藏獒是世界上最凶猛的犬,而“紫麒麟”是藏民传说中的獒中之神!故事从主人公见到“紫麒麟”的一张照片并为之着魔,立即开始追寻开始,以可可西里无人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为背景,通过三个疯子展开线索,故事情节惊险刺激,主人公与自然环境斗、与阴险狡诈的神秘跟踪者斗、与藏羚羊的盗猎者斗,最美丽的天堂时时伴随着恶魔的阴影,随时都冒着丢失生命的风险!
小说人物角色多样,功成名就的藏族富豪、年轻美貌的小姑娘、博学多识的教授、年轻的特战队员、阴险狡诈的跟踪者、以及三个疯子……伴随寻找的脚步,带你经历神秘而惊险刺激的探险之旅。
随着故事的.深入,凶猛异常却又无比忠诚的藏獒、神秘的藏传佛教、美丽又命运堪忧的藏羚羊、茫茫无人区、美如天堂的自然风光、恶劣的自然环境……神秘的西藏正慢慢呈现!
那么,看完《藏地密码》系列,我们能不能慢慢撩开西藏神秘的面纱,破译多少人为之魂牵梦萦的密码呢?别着急,且随我一部部看下去,让我们一起来期待吧!
《藏地密码》读后感4观察所在地的卓木强巴一不小心惊动了一只巨蛇,大硕鼠也闻风而来。大家为了躲避这两种远古巨兽,只好被迫打开了机关。机关刚被打开,水流声“哗哗”响起,只见石像力士的嘴中,源源不断地往卓木强巴等人的所在地注水。两种巨兽都不擅长游泳,便结伴而逃。四人只能从五十米的高空游到地面,但液氧不多,大家只能省着用。唐敏组装好了供氧器,并交给了方新教授。四人下了水,但唐敏不留神触动了机关,顿时,墙上射出了许多只毒箭,卓木强巴、方新教授和亚拉法师都没中箭,唐敏一直被亚拉法师所保护,也没中箭,可算到了无水的地方,亚拉法师却被毒箭擦伤,晕了过去,唐敏快速为他处理了伤口。
这章给我的感觉是惊险、刺激的。我在读四人在水下时,仿佛我就是小说中的人物,我会情不自禁地憋气、做动作,心跳也随着故事情节加速。
唐敏虽然有时会不知所措,甚至需要别人的保护,她的职业有点像后勤,但身为女生的她在团队中有着重大的作用。
这部小说十分有趣。亚拉法师到底会醒过来么?卓木强巴一行人能出金字塔吗?下次我再分享给你听。如果你已经迫不及待了,就快翻开这本书看看吧。
《正义论》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正义论》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正义论》读后感1 约翰·罗尔斯,美国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哈佛大学教授.《正义论》是他代表作,他被誉为西方最好的政治哲学家之一。正义论,是他针对现在西方主流政治价值观——功利主义而作的。
在文中的第一句话就表达出了作者的核心观点:正义是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他认为公平就是正义。公平的正义在这些著作中被诠释为在一个宪法民主制社会中人们关于一个健全的、持久的社会合作体系的条件的共同观念,因而是一种内含于关于一个健全持久的社会合作体系的观念中的正义观。
在我看来,正义的实现首先要保证人们都能了解到什么是正义,如果人们都不认可正义,那么我们所说的正义是第一美德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在书中,他以卢梭,康德的社会契约论为基础,在此之上建立发展,强调自由的力量。自法国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在强调人性的自由和人自身的能力的发挥。以自由为基调的正义论在先天上就被西方社会所认可。
在当今的中国,我们被物质欲望所迷惑,无止境的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人们内心的道德观、正义观已经开始变的扭曲。当看见老人摔倒之时,想的不是赶快上去帮助老人,而是抱着一种看戏的态度,冷眼相看。当问及为什么不上去帮助时,给出的答案却是:我怎么知道他会不会敲诈我的钱?
如此可笑的逻辑,让我们的社会价值观变得丑陋、扭曲。我们一直在强调制度上的失衡,要从制度层面对中国进行改革。罗尔斯的《正义论》中就对制度提出了两个原则,其中第二个原则就是对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作如下安排,即人们能合理地指望这种不平等对每个人有利,而且地位与官职对每个人开放。对个人来说的正义原则,首先也是公平的原则,即如果制度是正义的,个人自愿接受并能从中获得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就应当遵守这种制度。
其次,在法律的角度上,我们要保证法律的至高无上性和强大的执行力。不能让法律仅仅是针对平民阶层的`,对那些官员,富商的约束力小的可怜。在现在西方的观点中,法律正是对理性的人所发出的公共规则的强制命令,目的在于调节人们的行为,提供社会合作的结构。正义要成为社会的第一美德,除去要在道德、制度等层面上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还要有强大的法律为其保驾护航。
中国古代所提倡的忠义孝悌、廉耻诚信不正是对罗尔斯所最求的正义的另外一种体现吗?所以,对社会健康,正确的发展的观点以及健康人性的追求。古来今往都是大都一致的。
《正义论》读后感2读完了这部巨著,对我触动还是挺大的。刚逛了下豆瓣,发现给这本书作评论的人特别少,而且很多人反应这部书难度,我就突然对自己的信心倍增,因为我没有觉得它难度,只是觉得罗尔斯是个太谨慎的学者了,总是不断给自己设置理论上的限制,并且从先验和经验两条路径来系统而仔细的论证自己的正义原则。
在第一编“理论”部分,罗尔斯主要从原初状态出发,为了让原则更加的简单而且易于推出,他还预设了无知之幕,由此,他论证了处于无知之幕状态下的人们会倾向于统一两个正义原则,第一原则即自由平等原则,第二原则即机会均等及差别原则。虽然主要内容只有这么多,但是谨慎的罗尔斯花了整整一编来说明这些问题,包括对无知之幕的限定,对原初状态的说明,以及为什么要假设这样一个前提,通过与功利主义、直觉主义的对比,说明人们为什么会选择正义原则(最大最小值推理),正义原则有着什么样的特征,而这两个正义原则之间以及内部又有怎样的'词汇序列,这种词汇序列是如何形成的……总之,罗尔斯在不断的与各种功利主义对比中,详细而又全面的说明了正义的两个原则是如何被选择的。
第二遍“制度”部分,罗尔斯主要是描述满足两个正义原则的社会基本结构并考察它们给个人所带来的义务和职责。应该说,这是理论应用于现实的制度和个人的部分。这也是使理论不至流于形而上的思考的重要一环。在应用于制度时有四个阶段的序列,即接受正义原则、立宪阶段、立法阶段、法官和行政官员把指定的规范应用于具体个人阶段,这四个阶段也是去无知之幕的过程。而正义原则的第二原则即机会均等和差别原则在经济分配制度中也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罗尔斯还考虑用储蓄正义来解决代际间的正义问题。至于在个人的责任和义务部分,罗尔斯基于正义原则推导出了许多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如忠诚、承诺等。另外,罗尔斯还特别考察了社会出现不正义法律的情况,他强调这种情况是可能发生的,而且人们还必须去遵守,因为这是过半数原则所通过了的,但是人们也可以通过非暴力的反抗和良心的拒绝等
《正义论》读后感3约翰·罗尔斯(JohnRawls1921-),美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1921年生于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1943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950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以后相继在普林斯顿大学(1950-1952年)、康奈尔大学(1953-1959年)、麻省理性工学院(1960-1962年)和哈佛大学(1962-)任教,现为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
《正义论》一书是罗尔斯积近二十年的努力思考的一部心血之作,它集罗尔斯思想之大成,把罗尔斯十多年来所发表的论文中表达的思想发展成为一个严密的条理一贯的体系——即一种继承西方契约论的传统,试图代替现行功利主义的、有关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理论。
罗尔斯有一句名言: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不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纠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每个人都拥有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
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理念层面)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入理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意义,要妥善协调、统筹兼顾社会各方面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化解各种社会风险。其次,(决策层面)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时,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要综合考虑给群众带来的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要找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具体利益的平衡点。第三,(操作层面)要高度关注民生,要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和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困难和问题,对困难群体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第四,(制度层面)要建立健全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长效机制,有关促进公平正义的改革措施必须整体推进,相互配套,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与社会等多种手段,使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萤火虫小巷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萤火虫小巷》是一本由[美]克莉丝汀·汉娜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64,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萤火虫小巷》读后感(一):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感情,无关风花雪月,无关血缘,比爱情从容绵延,比亲情密切亲昵,百转千回,更多的时候是陪伴,那就是友情。
克莉丝汀·汉娜的《萤火虫小巷》,温暖细腻而真挚地讲述了塔莉与凯蒂三十年的友情故事。从十四岁初次相遇,惺惺相惜,互相羡慕的少女时代,到恣意青春,再到结婚生子步入中年,中间有爱情的纠结、事业的迷茫和家庭的牵绊。整个故事其实并没有多跌宕起伏、千转百回,每个情节都很普通甚至朴实,但当这些情节以友情的脉络穿插起来,又是让人如此震撼。《萤火虫小巷》里有很多打动人心的细节与情节,读来让人热泪盈眶。作者克莉丝汀将小说处理得很好,跨越三十年,人物的性格转变、剧情的发展以及年代感都在她的笔下娓娓道来,因此读来很舒服。另外书中白马时光在翻译方面就所涉及到的一些美国的时代符号也做了大量细致的注释,方便阅读。
时髦、有个性的塔莉, 内向、被规矩束缚的凯蒂,两个性格迥异的女孩因为遇见了对方所以变成了不一样的人。正如范玮琪在歌里唱的:“我们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却总能把冬天变成了春天……遇见一个人然后生命全改变。原来不是恋爱才有的情节。”她们一起上学、一起参加聚会、一起分享秘密,塔莉教凯蒂化妆打扮,凯蒂包容爱护塔莉,她们是最懂彼此的人。不是没有争吵,分歧、嫉妒、猜忌、彼此伤害,甚至因为同一个男人争风吃醋过。但这些反而让她们的情谊更加牢固重要。最后两个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塔莉为了新闻梦想,放弃家庭和爱情,全心投入工作,最终功成名就;凯蒂放弃事业成为家庭主妇,成为三个孩子的母亲,获得温馨的家庭。即使这个时候,她们还是羡慕对方的生活。她们面临的抉择也是当下女性对人生的抉择,梦想与家庭,往往不能兼得。《萤火虫小巷》向我们很好的展示了两种人生。
“你搬来之前,我觉得那只是一条哪儿都去不了的路。” 没有萤火虫的萤火虫小巷,不过是一条充斥着污水和满丘杂草的乡间巷道,你出现以后我却觉得这条路能去往任何远方。她们在月光的笼罩里,在缀满繁星的夜空下,从小巷的最高处冲下,松开握着脚踏车的双手,穿过黑夜大声呼喊。“‘你怎么有办法和我做朋友?’‘我怎么有办法不和你做朋友?’” 她们不管怎么吵架、如何误会,最终都会和解,舍不得彼此真的不来往。你不是我,更像这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另外,这本书中除了友情以外,还有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特别是凯蒂与女儿玛拉之间的冲突,就像当年凯蒂与母亲的冲突一样。凯蒂的母亲穆勒齐跟凯蒂说:你还要等三十年才能听到玛拉的道歉。《萤火虫小巷》读来让人不自觉间融入其中,跟着小说的情节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自己和朋友那些事,自己和父母之间的那些事,在内心深处和故事情节会有一种强烈的互动。
读到最后一句“在空无一人的街头,她开始跳舞”时,我的眼泪掉下来,因为难过,也因为感动。她们彼此拥有过,一起成长过,即使凯蒂不在了,但那些温暖的记忆还在。虽然塔莉再也无法拥抱凯蒂,无法和她斗嘴,无法再一起逛街聊梦想,可她永远都够感觉到凯蒂的陪伴,即使一个人在无人的巷尾起舞,也不会像十四岁初遇前那般孤单。
愿《萤火虫小巷》这本书能给你带来温暖与感动。
《萤火虫小巷》读后感(二):相交的平行线
相交的平行线
《萤火虫小巷》读后感(三):关于友谊和梦想
词穷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这本书。简单概括应该就是震撼,很赞。
十四岁到四十岁,陪伴彼此。人生的确是孤独之旅,谁会是你的摆渡人?
小说里的故事两个女人平常的生活和人生,不像心灵鸡汤似得洗脑,因为描写的范围很广所以很容易让读者融入从而产生共鸣。
塔莉的梦想是传媒。十四岁的梦想,她坚持努力,她做到了。而我十四岁的梦想恰好跟她一模一样,或许没有她的雄心壮志要点燃世界,但也是希望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做自己热爱的事。传媒的确有自己的魅力可以让人为她疯狂。
塔莉说要和凯蒂一直一直在一起,会是一辈子的好朋友,一起追梦互相陪伴。我想起了我对边昕说过的话,“高中三年我们不能彼此相伴,三年后我们一起去考浙传好不好?” 如果可以跟你一直一直在一起该多好。但终究每个人会有各自的梦想,在友谊里最重要的是平等的,塔莉不能自私地一味顾着自己不在意凯蒂的想法,不平等的友谊终究会有裂痕,就像《追风筝的人》里阿米尔没有平等的把哈桑当做朋友,只是理所当然为他付出的仆人。每个人都想要别人的陪伴,但付出应该是对等的。我想我不是圣人做不到一味的付出,做不到热脸贴别人的冷 *** 。
友谊里又难免有摩擦,在自己喜欢的人喜欢上自己的朋友时,难免会有不甘和委屈的情绪;在各自有各自的生活时,相处的时间会越来越少;但是不管如何,你都是我最重要的人,在我心里你是我终身的摆渡人。我记得以前经常为了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跟边昕冷战,每次彼此都说好不理对方,绝交,做陌生人,老死不相往来...但还是会和好如初,那些裂痕会自动消失。她跟我说过,一点都不会担心我们吵架,因为我们终究会和好,会一辈子。这种细微的感动让我觉得很安心,她永远不会离开我因为在我心里她是家人,她说我们是连体婴儿,我们可以做什么都黏在一起,可以对方发很多很多消息不用担心对方觉得烦,不在一起的时候也总会挂念她... ...或许不在这段友情里的人会觉得我这么说很矫情,但我只觉得这是我生活里很重要的一部分——边昕。
从这本书里我读到的是友谊和梦想,我相信我们也可以像萤火虫姐妹花一样是一辈子的挚友,相信我们会陪伴彼此终身。
《萤火虫小巷》读后感(四):那些记忆里的微光
在帝都晚高峰的地铁里看完了这本书,莫名其妙就会被戳中泪点,幸好有随身带纸巾的习惯。作为一个在数量上男闺密超越女闺密的女生,对于塔利和凯蒂的友情,亲身体验不是特别多,震惊比向往更多一些。“你不是我,更像这世界上另一个我”,在我看来,她俩的长久的细节平衡是彼此有因为不同的原因产生的同样的孤独感,彼此也是对方内心深处渴望的那个“自我”。
很喜欢作者的细节描述和叙述方式,至今虽然没有超过十年的闺密,但在过往的岁月里,有她们经过时期,也有不少的小惊喜值得回味。如今细心回想,不管是童年时期能用同一种语言交流的玩伴,还是少女时期的八卦分享团,在发生摩擦时,很多时候都没有去争执,任其渐渐变淡,远离彼此的生活。只因自己曾经为数不多的几次玛拉行为,让生命里最温暖的那道光暗淡,还没来得及求得谅解甚至去遗憾,他们便都留在记忆里,再也没有机会进行一次长谈。
凯蒂如果仔细观察马拉的叛逆期,或许能看到曾经的自己,但是出于母爱的本能,她不会顾及这么多,在受到马拉语言上的伤害时,自然会因为自己对女儿的保护而导致女儿的恶语相向难过不已。尽管有谅解,但是少女马拉在母亲无法陪伴的人生中,定会有无数次的后悔不已。
不太相信强尼与塔利之间的爱情,但如果在凯蒂离开的时间里,塔露拉依旧孤身一人,那么她以另一个”凯蒂“陪伴马拉和双胞胎长大,也很温暖。
quot; 她们曾经被称为萤火虫巷姐妹花。那是很久以前的往事了,超过三十年,然而,此刻她躺在床上聆听着窗外的冬季暴风雨,感觉仿佛只是昨天 。随着时间不断溜走,身边的人来来往往,留下来的很少,但是那些已经存留在过往记忆中的温暖,总会在不经意间闪现。
“她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
《萤火虫小巷》读后感(五):每一份女生间的感情都逃不开嫉妒,幸那不是刺
在经历了与好友的撕逼和好,勉强的接受前路,对未来的迷茫,我遇到了这本书。有些厚,是在好多个午睡起来的下午零碎地看完。塔莉,美丽,热情能干,是如此耀眼,却缺少爱的感觉,凯蒂普通的邻家女孩,平庸却活在爱意之下,不出众,却过的幸福温暖,到底谁才是幸运?嫉妒与她们数十年的友谊如影随形,她们的身上都有对方可望不可即的东西,互相羡慕又互相提防,争吵,和好,不过是一个人低头就好,从来与对错无关。
从见到的第一面到数十年的相濡与沫(原谅我错用这个词),友谊是要缘分的不是么,那件隐秘事件的倾诉,凯蒂对于放纵不羁的追求,总归是在对的时间遇见了对的人,而你碰巧如我所期望那样,数十年的光阴缠绕着对对方的嫉妒,文字中透露出那份有真情却藏不住的辛辣,那么真实的刻出女孩之间的柔肠千绕,不是不爱你,只是控制不住会嫉妒你,因为我们一个似冰一个似火,你过的是我未曾选择的路。
可是那毕竟只是嫉妒不是刺,刺不进我们的友谊更 刺不进我们的人生啊。所以我们相拥,在苦难的日子里怀抱取暖,在开心的日子里笑颜如花,感谢有彼此的陪伴走过了漫长时光
《萤火虫小巷》读后感(六):我们始终记得那些以为忘记的
初看《萤火虫小巷》的简介,感觉很像电影《七月与安生》。一口气读完,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两者在深度和广度上有着很大差异;二是小说和影视剧给人完全不同的震撼。所以以后还是要坚持少看电视,多读书,少吃零食,多睡觉。
这本小说主要讲述了两个女孩儿14岁到40岁的友谊之路。他们互相影响,互相改变,互相滋养。纵使时空变换,时光流转,一句当年的俏皮话,所有便马上回到了属于她们的时空。读她们历经了嫉妒、愤怒、伤害、憎恨,重归于好的这段路程,我的脑海不断的出现那张熟悉的面庞,她带我回到了那些曾经的时光。
我们相识于紧张又忙碌的高中,她一看就是和我不一样的人,时尚、调皮、特立独行,还......不爱学习;而我就是保守、乖乖女、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似乎也有点儿像塔莉和凯蒂。我们住在一个宿舍,她对我很好,每次回家回来一定会带好吃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椰蓉面包,我也因为她爱上了椰蓉面包,那个时候课间休息上厕所,我们都要一起。后来高二要分文理科,我们虽然都选择了文科班,但还是分到了不同的班级。我们依然会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印象中我的不开心总能得到她没心没肺的开导,而她的不开心我似乎只能那么静静的陪着她。再后来,我们上了不同的大学,她去了南方,我依然在省内的大学,我们通信,通电话,我们甚至还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电话里吵了架,我还因此在QQ空间里写了一篇悼念我们友情的文字,现在还留有她道歉的文字,哈哈。但就像塔莉和凯蒂一样,好朋友的吵架与和好都是极其迅速的。大学毕业后,她来到我的城市看我,我们一起吃饭,一起游逛,一起发呆......好朋友就是可以一起呆着不说话,却不会感到尴尬。我们依然通过电话诉说彼此的家长里短,工作的,感情的,现在的,未来的。后来随着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们的交流少了许多,有一次公司组织去她所在的城市,我打给她电话,始终打不通,直到我离开那里,也没有她的消息,我担心她,却又怨恨她竟然跟我失联,从那儿之后我们几乎失掉了联系。不记得过了多久,她又出现在了人人网上,她说那段时间她经历了很多的事情,谁都不想联系,就想一个人呆着。我能想象到她经历那些事情时候的孤独,我很遗憾不能在她身边陪着她,可是我们都需要渐渐长大,独自面对要经历的各种事情,好的,坏的,麻木的。
两年前,我们终于又见面,我和爱人带着孩子来到她的城市,我们到达后的第一顿饭在她父母家吃的,就如同上学那时候一样,时光似乎回到了从前。此后的几天已有了身孕的她带我们各种吃,各种玩儿,恨不得把所有她吃过的都点给我吃,所有玩儿过的都带我游览一番......多年不见的我们,依然没有陌生感,依然可以呆在一起不说话,也可以随意吐槽一下身边的人和事,尽管我们不在彼此日常的圈子里,说的却全然能听懂,就仿佛我们一起经历了一样。她还是那么时尚、调皮、特立独行,她让我的女儿叫她姐姐,她叫她妹妹。这就是她。
如今,她也为人母,虽然依然时尚、调皮、特立独行,却多了一份女人天然的母性,带儿子上早教课,读育儿书,哈哈哈,俨然变身时尚辣妈了。书中的塔莉和凯蒂,从14岁相识,我们从16岁相识,如今已经走过了17年。尽管我们身处异地,但我们依然会把这份友谊保持下去,一起迎接27年,37年,47年,57年......
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们之间的很多故事我似乎都忘记了,写下来时候才发现:很多事情我们以为已经忘记了,其实只是封存了起来而已,我们始终记得那些以为已经忘记的。只要我们愿意想起。
《萤火虫小巷》读后感(七):人生的缺憾总会以另一种方式弥补
我一直都记得大学刚毕业独自一人去旅行在他乡的那个夜晚,我走走停停逗留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城市,具体是哪个城市已经记不清了,但这无关紧要,就像很多事不必看得太透彻,它才呈现出一种暧昧不清的美感和温情。
我一个人漫无目的走在街上,行人稀少,繁星漫天,就像大多数千篇一律钢铁水泥构建的平庸的城市一样,它毫无特色,街边是一些杂货小店,小餐馆,但天气却格外出奇的好,微风拂面,像是抚平了凄落的情绪带来一丝温柔的慰籍,然后我就听见了捉摸不透,隐隐传来熟悉的旋律。
循着声音拐进一个偏僻的巷道,在拐角不远处有一家散发着昏黄灯光,空间不足十平的音像小店,我在那家店里见到了许久不曾见的CD碟,磁带,游戏卡带,甚至还贴有发黄掉色的多年前的海报,它们在这逼仄狭小的空间杂乱摆放极具象征了早已没落不堪的音像产业的苟延残喘。而那熟悉的旋律正是郑伊健的《友情岁月》。
有些东西真的就是那么奇妙,它悄无声息的钻进你骨髓血液,逮到某个机会就冷不丁的跳出来,那时它不再仅仅是一种味道,一种声音,一种气味,更多的是那些经历过往所凝聚的细微感受。
想起当初痴迷看“古惑仔”系列的我还是一个牢记中小学生行为守则的听话,又胆小懦弱的少年,对那些刀光剑影快意恩仇的江湖心怀向往,电影那些为朋友两肋插刀,不畏生死的桥段则形成了我对友情最初的向往。
可是对那些渲染的打斗场面,生死共患难的情义,腥风血雨的江湖过度聚集又难免失真,就像亲情,爱情一样,即便是真假难辨,若即若离,可心底还是对它们有一种纯真的向往,我自然没有遇到电影里那样的兄弟和情义,这种遗憾使我一直都耿耿于怀,而我也一直相信世界上一定有着另一个人是我所期望的,自己想成为的那种样子:讲义气,兄弟成群,呼风唤雨。我想和他成为朋友,可是我没有遇到。
人生总会有缺憾,但它都以另一种方式弥补。
电影《七月与安生》正在热映,虽然还没有来得及去看,但却一直在关注它的拍摄动态和进展,作为一个原著粉其实一直对这部电影有所期待,因为我在多愁善感的年纪曾对它爱不释手,终于如愿以偿的在人生的另一个阶段里重新去接触它,就像是电影里的主人公穿越了另一个时空见到了另一个自己,它是一个对青春的告白。
我不得不提起下的另一本刚刚放下的《萤火虫小巷》,因为它们有太多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并不是故事情节,表达技巧,语言风格这些流于表面形式上的相似,他们个体有更深刻的,人物本性的内在。如果说《七月与安生》是对青春的告白,那么《萤火虫小巷》就是对人生的审视,《七月与安生》给了《萤火虫小巷》一个交付,《萤火虫小巷》则是给了《七月和安生》一个交代。
根本上来说,无论是安妮宝贝和克莉丝汀,还是她们的作品是不能放在一起来谈论的,但是对于我个人的意义来说,却实在是忍不住,习惯对于有关联,并且喜欢的东西找到一条细微的线把他们连在一起挖掘出共同点寻找共鸣。
“而安生,她说仅仅只证实到自己的生命。”——《七月与安生》
“人生是一段孤独旅程,但我遇见了你。你不是我,却又像世界上的里一个我。”——《萤火虫小巷》
而赫伯特说“老友为最佳明鉴。”
两部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的讲一个故事,一段感情,安妮宝贝和克莉丝汀更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把“自己的另一面”刻画成了一个朋友来剖析自我。可是写《七月与安生》时20多岁的安妮宝贝终究在人生阅历思想感悟逊色于1960年出生的克莉丝汀,克莉丝汀成功的刻画了自我,认识了自我并救赎了自我的整个剖析过程,而安妮宝贝仅仅是一个开始。
安妮宝贝笔下的安生是锐利虚妄,放肆颓废的自己,抽烟,写作,光脚穿球鞋,叛离一个不完整的家庭,这几乎就是安妮宝贝的真实写照。她在13岁的时候认识了七月,一直到死亡,
虽然她们在一起经历了青春的时光,但她更多的时候都是独自一人默默承担一切,一个人辍学打工,独自在异国他乡,怀着家明的孩子被抛弃……这也是早期安妮宝贝写作的主题:孤独,颓废。
我想安生一定非常渴望拥有七月一样幸福的家庭,有像家明一样淳厚俊朗的男子爱她,所以上天安排了她与七月的相遇,可是在这样的安排更加让她深陷自我的孤独直到死亡。
安妮宝贝更多的着重了讲述了他们的背叛,冲突来诉说自我的孤独,七月只是她放肆青春里的一个陪衬,过去的我可能更喜欢这种充斥着激烈表达自我欲望的作品,可是如今已习惯克制不理性的情感的我更喜欢《萤火虫小巷》。
很多小说人物的塑造就是一个作家把自己解离成一个个真实鲜明的个体,把自己人性的复杂更加脸谱化,小说里便不知不觉的融入了过往的经历。安妮宝贝把自己的本性赋予了安生,而克莉丝汀更多的是把自己的真实经历,时代的印记为背景讲述,书中提到的大喇叭裤,地球鞋,泡泡袜都是作者本人穿过的,虽然我们对这些元素陌生,但是这样细节的真实性则更让我们融入到故事里。
14岁的凯蒂是一个戴着眼镜,温顺可爱的乖乖女,而塔莉是个很“酷”,惹人注目,行为叛逆的问题少女。凯蒂羡慕塔莉的漂亮聪明,朋友遍地,她中规中矩的性格又让她羡慕塔莉的放荡不羁,她想认识塔莉,可又自惭形秽。而数次被母亲抛弃的塔莉则渴望有个温暖的家庭,有人真正的爱她,她们性格迥异,却又互补,而心底都渴望一个真正的朋友让她们两个矛盾的个体如愿以偿。
在青春期,塔莉教会凯蒂化妆,带着她一起在夏日的山谷山坡上急冲而下,那些在耳边呼啸的风托起了凯蒂所向往不羁的浪漫,他们谈论着时尚,男生,音乐,越战……无话不谈,塔莉在改变着凯蒂,一步步引导着她一直认为很酷的世界,我如此的羡慕凯蒂,让她成为另一种人有了可能,无法说只是好事还是坏事,毕竟成长就是在不断的在改变,成为另一种模样。
曾经在一起上学,在同一家公司实习,还发誓将来要在传媒界共同打下一片天的姐妹花,终于因为人生价值追求的不同分道扬镳,塔莉牺牲了爱成为了出入时尚沙龙,慈善晚会的成功人士,而凯蒂成为了3个孩子的母亲的全职主妇,但她们互相却一直不曾离去,相互给予拥抱和安慰。
当患绝症的家庭主妇凯蒂和已经功成名就的凯蒂躺在同一张床的时候,他们一起在追忆那个遥远不再回来的夏日时,心里突然怅然若失,人这一生中似乎都是在虚度光阴,真正能深刻记忆里重要的东西却寥寥无几,很多事还来不及思索就已经成为了过去。
当安生因为难产去世,七月收养了安生和家明的孩子时,所有的罪孽怨恨都随着一个干净的生命的到来而烟硝云散,活着的人,死去的人都获得了一种救赎。
我想起三毛曾说过的一段话:感谢上天,今日活着的是我,痛着的也是我,如果叫荷西来忍受这一分又一分钟的长夜,那我是万万不肯的。幸好这些都没有轮到他,要是他像我这样的活下去,那么我拼了命也要跟上帝争了回来换他。
爱情如是,友情亦如是。即使是凯蒂和安生的死亡,她们的友情也不会消失,反而成为了永恒。
《萤火虫小巷》读后感(八):那段岁月,有你
那段曾经最灰暗的日子,还好你在;那段可以放肆大笑的日子,还好你在;那段慢慢成熟的日子,还好你在。 看完《萤火虫小巷》,被塔莉和凯蒂的友情深深感动,便会想起自己的友谊,想起曾经的点点滴滴,很感谢他们曾出现在我的生活里。 萤火虫小巷没有萤火虫,但是有你,有你一直的陪伴。这是讲述塔莉和凯蒂的故事,这也是讲述所有温暖的友情。就像这本书封面说的,人生是一段孤独旅程,但我遇见了你。你不是我,却又像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我们从此生就在等待,等待另一个你出现,陪伴到永远。 塔莉,一个叛逆却又美丽的女孩,是所以人的焦点,可是她内心却是孤独的,直到她遇见了凯蒂,世界上的另一个她,一个性格温顺,有着幸福家庭的乖乖女。她们的友情从十四岁到四十岁,一直一直充满着萤9火虫一样的温暖。凯蒂将自己的家人都分享给塔莉,塔莉将所有的快乐难过都与凯蒂分享,她们拥有彼此虽然没有一辈子,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六年,但是这份友情一直在她们心里。 只要一句“我需要你”,好朋友就永远会在。这样的友情,所有人都渴望,而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遇见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只是时间问题。如果遇到,请珍惜。或许我们年少,不懂事,总是会伤害彼此,但是看过这本书以后,才发现有那么一个好朋友是多么不容易,总是有一个人会陪着你成长,哪怕受伤也不离开,我想这就是真正的友情,像萤火虫小巷里的塔莉和凯蒂一样。 如果塔莉没有遇见凯蒂,如果我没有遇见你,我们都不会是现在的模样。 我想说,在你未来的婚礼,我为你当伴娘,我们要一起慢慢变老,坐在摇椅上聊聊曾经。 没有萤火虫的小巷,却又着散发着萤火虫般温暖的小巷,一直在我脑海,我可以想象,两个女孩一起坐着看天空聊天,一起骑自行车,一起偷偷化妆,那是很美好很美好的画面。我们都想有一个闺蜜,一起逛街,一起在被窝里说悄悄话,一起哭一起笑,美好的不像话。所以我们都被这本书吸引,都被塔莉和凯蒂的友情震撼,有共鸣才有感动。 如果有一天你们遇见了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或是已经遇见了,那会是在哪个地方呢,会不会是一样的小巷,或是拥挤的大街,还是安静的草原……那是一个个奇妙的地方,会产生一个个神奇的故事。 在你偷偷潜入我的生活,就注定会发生一些故事,那段岁月,记忆着我们。
《萤火虫小巷》读后感(九):她们很幸运有彼此
看了豆瓣今年书的榜单,作为畅销书的是《再见,萤火虫小巷》。在图书馆查找的时候,看到了两本同封面的书。仔细看了名字,才发现这本书它的前一部。 亲情 友情和爱情。开始很害怕凯蒂的妈妈反对她和叫做塔利的很酷的女孩纸做朋友。特别是知道塔利妈妈吸毒,还欺骗说是得了癌症。可能要是换在中国很多家长都可能会反对孩子和这个家庭环境复杂的朋友来往。而这个妈妈接纳了塔利,很意外。后来很担心空降的强尼打破了这段美好的友情,害怕变成狗血的八点档电视剧。特别是在凯蒂做了三个孩子的母亲,身材走形,脾气暴躁以后。还好强尼一直爱着他的妻子。就这些情感来说,凯蒂是人生赢家,除了和玛拉沟通有问题以外,她所有的都得到了。但是除了以后得内容,让她心力交瘁。
看小说的时候,总是感觉这两个女孩很幸福但是也很辛苦。一个为家庭琐事烦恼,和青春期女儿的矛盾,甚至让她抑郁。一个名利在外,但是回到家里的空虚寂寞让她难以忍受。很幸运,她们之间有彼此,一点点小情绪都会被对方觉察。真正的友谊也许就是如此,她们相互扶持走过人生的很多重要时刻。
小说的奥妙之处就在于很多东西,你要自己去感受。不同的人可能就会有不同的东西读出来。
《萤火虫小巷》读后感(十):老友为最佳明鉴
《萤火虫小巷》在没有读到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应该是绝对平等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比如友情。如果友情里,掺杂了一些别的东西,如果彼此之间,多了猜忌,有了嫉妒,装着秘密,甚至双方开始决裂,那么我是绝对绝对会抛弃这段友情的。甚至,永远老死不相见。
人生是一段孤独旅程,但我遇见了你。两个女孩,性格迥异,她们的故事由一场萤火虫小巷的遇见开始。接着开始了她们三十多年的漫漫友谊之路。
友谊无非就是我的生活融入了你,你的生活中也充盈着我,我们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的彼此。
两个女孩,两种性格,两种家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中间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从相知相惜,渐渐地有了距离,有了隔阂,甚至分离。一个全心全意的投身于自己的事业,一个全心全意的投身于自己的家庭。再后来,彻底决裂。
当然,这不是她们最后的结局。她们也不会让决裂成为彼此友谊最终的结局。
结局是什么样子的,需要你自己慢慢寻找。
还有一点,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这本书不仅仅有友谊,爱情,还有家庭,更有对女性的关注,之前自己从来不知道发炎性乳腺癌的恐怖,这本书带给我的,除了感动,我想,更多的是震撼,仍是震撼。
我很庆幸,现在开始,自己开始慢慢相信友谊,开始学着说对不起。
纵然一次次心碎,我们屹立依旧。
友谊就该如此,不是么。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