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更迭不停,从汉朝起汉人的称谓是如何一直保持的?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即炎黄子孙。汉原指天河、...
朝代更迭不停,从汉朝起汉人的称谓是如何一直保持的?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即炎黄子孙。“汉”原指天河、宇宙或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可是中国古代朝代更迭,为何汉朝建立后称为汉族,唐、宋、明朝建立后没有相应改为唐族、宋族、明族呢?
首先,全世界民族这样的共同体产生不到200年,传入中国不到100年。而56个民族,也是近代产物,古代没有这一说。民族的命名一般根据重大事件、统治王朝、标志地名等一些比较有特点的东西。汉族的命名更多的是历史原因。
中国在秦朝大一统,但秦太短命。而汉朝统治有400多年,且声誉不错。根据中国人追本溯源的本性,人们把民族命名为汉族。“唐族”、“宋族”没成为主流,是因为朝代出现的晚,且朝代寿命没有汉朝长,影响力不够大。
其次,汉朝时,四周蛮夷出现汉化,归化后亦为汉人汉族。汉朝时期,是中原地区与四周少数民族地区发生冲突或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张骞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勒石燕然,文景之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些汉文化同化着他们,教他们汉人的礼仪,传授他们汉人思想,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
汉王朝国势强盛,在对外交往中,西域各族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在西域的丝绸之路上行走,汉人的身份比什么都重要。汉人在外被欺侮,军队往往会挺身而出。就比如,在西域的汉族商人几乎从未受到外族威胁。这就是因为当地有许多汉族的军队在驻扎保护。如果商人有危险,汉族军队都会出来帮忙讨公道。这足可见当时汉朝影响力之大。
再者,在秦始皇时期,秦始皇将六国合体并且还将八地的饥荒解决了。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创建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当时西域诸国和匈奴都将秦朝的人称之为秦人,然而秦二世而亡,转瞬,秦始皇“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梦想破灭。“秦人”这一称呼也就随之消失。
而楚汉之争之后建立起了汉朝。汉朝绵延经营了接近500年的时间,是封建时期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叫了几百年的名称,又怎会轻易改变。这也是汉族这个称谓如今都还一直留存的原因之一。
国家最终统一,文化深厚、国力强盛、国家更具威望,让汉人、汉族这些称谓绵延至今。唐、宋、明固然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不可缺失的部分,甚至唐朝也达到过文化交流的巅峰。但之后更多的是文化输出,而非对民族的接纳、交融。人们对“唐族”、“宋族”这样的称谓的接受程度有限,接受时间也有限。这就是为何汉朝建立后称为汉族,唐、宋、明朝建立后没有相应改为唐族、宋族、明族的原因。
汉朝为何能够延续四百年?
历史上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共计407年,显然,汉朝比历史上其它王朝的寿命都要长,为何汉朝能延续四百多年呢?个人认为汉朝能长寿,是因为西汉灭亡后东汉进行成功继命,汉朝明君辈出,汉朝中央集权以及汉朝军势强盛。
一.西汉灭亡之后,东汉成功继命
历史上,王莽篡位后,西汉灭亡,建立新朝。但是,随后汉室子孙刘秀又成功推翻新朝并建立了强盛的东汉,刘秀的成功继命又给汉朝增加了195年的寿命,延长了汉朝近一半的寿命。历史上,除了晋朝和宋朝外,其它王朝基本上没办法自已续命,更不用说汉朝能成功继命了近两百年,也可算得上是一个历史奇迹!
二.汉朝明君辈出,国家社会稳定
古代王朝好坏与皇帝才能及执政风格息息相关,汉朝许多皇帝都算得上是明君,这也是汉朝长寿的原因。汉高祖建立西汉励精图治,以及后继的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之治等诸多明君盛世;到了东汉,刘秀息兵养民的光武中兴、还有汉明帝和汉章帝休养生息的明章之治、汉和帝的永元之隆等明君盛世。汉朝可谓明君辈出,国家社会稳定。
三.汉朝中央集权,政令通达各方
汉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皇帝一直掌握着国家的所有大权,政令可有效通达地方。从刘邦建立西汉开始,一直到汉未的汉灵帝为止,汉朝的各个皇帝基本上都掌握着国家的大权,皇帝的政令要求都能够畅通无阻地到达各个地方政府。历史上许多王朝动乱,很多是因为政令不通,地方割据,诸侯叛乱等,其根本原因是各王朝无法做到中央集权。
四.汉朝军势强盛,确保长治久安
汉朝军势强盛,与当时欧洲的罗马一起被称为强大帝国,从“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气魄到打到匈奴西遁欧洲,汉军可谓打遍当时天下无敌手。汉朝强大的军队对外可以开彊扩土,保持汉朝安全;对内可以维护汉朝统一,及其中央统治,强大的汉朝军队是汉朝长寿的保证。
汉朝为什么会存在四百年的时间?是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趋势王朝的寿命越来越短?
秦亡,但大模样在,为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汉从多年的兵荒马乱中诞生。照理说,一个乱世之后,需要若干年的努力,国才可能安,民才可能顺。这就像一座大厦倾覆,需要多年的清理、规划、重建才能得以耸立。但汉不是这样的,很快空前强大、辽阔,因为汉之前,是强大的秦。
汉代,人口最多时达到7000万,国土最多时达到1100万平方公里。汉高祖刘邦至汉景帝刘启,经济实力上升,汉朝成为东方第一大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汉武帝时期,大汉王朝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之一。这是国力。
汉武帝时期,霍去病跨越千里,深入大漠,大败匈奴,封狼居胥。匈奴帝国不得不遥望长城,掉头西去。中亚和西域各国,闻声而动,惊心动魄。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打通东西方贸易的通道。汉宣帝时期,驱逐匈奴在西域的势力,迫使其西逃至中东和东欧,从而一统西域诸国,设西域都护府。从此之后的一千多年,直到蒙古人的崛起,中国一直是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这是国势。
汉的影响是广泛的,不仅国力、国势如此,文化“软实力”也空前强盛。源于荀子、发于楚辞的“赋”,到了汉代得以兴旺。汉代丰功伟业的记载与宣扬,似乎只有这种散韵结合、专事铺陈的文体才配得上。“汉宗室能赋者,几得十之三”,这既说明作赋的人多,也从另一个角度非常好地说明:当时的口语交际如此文雅、高贵。
东汉末年,群雄纷起,逐鹿中原。大汉的尾声到了,但文明却没有被风吹雨打去。
看看汉代的战争吧。两军对垒,先摆阵势。阵势如果不得体,不仅要被笑话,也不可能取得胜利即使侥幸得胜,也丢人。双方交战,一方先下战书,一方可以闭门不战。一旦交战,双方最高统帅从来不藏在暗处,也不躲在几里、几十里之外,而是高坐在大旗前的战车上。往往是这样,谁的地位最高,谁的战车就最大,谁的大旗也就最高。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身后一杆大旗就是他的名片。他对战局一目了然,敌方对他也一目了然。双方阵前是数员大将,都是一对一出战,群起而攻之绝对为人所不齿。双方大战,背景是呐喊和擂鼓;天色已晚,背景是鸣金收兵,约好明日再战。如果一方主帅看见自家战将处于下风,也会鸣金收兵,对方即使占优势,也决不会乘人之危。
这是汉代的战争。文明是强大的,一旦诞生,即使暗无天日,也明亮如炬;即使暴风骤雨,也根深蒂固。
2、不一定。
原因有三:其一从宋朝之后,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除了镇守边疆采用武将,涉及到地方管理的官职更多的启用文官,削弱武将的权利(重文轻武也是那时候宋朝开始)这样就保证了地方和中央的高度统一,其二就是我们不得不说的科举制度,在西方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可是在东方,科举制度就成了调和的绝佳途径,平民可以通过科举登堂入室,改变自己的身份,这就把平民阶级对统治阶级的不满、愤恨转化成了读书、科考的动力,只要通过科考就能改变身份,鱼跃龙门。以至于从平民到达官都相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科举贯通了平民和达官,纵观宋后的历史,多少良臣宰相不是出自寒门,寇准、司马光.....本应该对统治阶级痛恨、反抗的平民精英却升华为加强封建统治的主力军。科举,不得不说是中国人管理学上的一个里程碑。其三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的是重农主义的政策,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与统治阶级对立情绪相对较轻,更多时候平民愤怒的对象是个别的贪官污吏,而不会上升到对整个封建制度的对抗,所以即使发生了暴动,其结果也只是改朝换代,从一个封建王朝走向另一个封建王朝,而不会出现飞跃,例如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公元前两百多年秦始皇不是统治中原了吗,怎么到了三国时期公元两百多年就有三个国了?
2 秦朝统一中国,可秦朝只维持了三十多年,两汉也是统一的,维持了400多年。之后从东汉末到隋,中国迎来了600多年的乱世。三国分裂,两晋短暂统一,然后又是南北朝的大分裂。分裂的背后又深刻的历史、制度原因,也有觉察不到的气候原因。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