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慧命续千年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1-02-28 09:46:0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6

《中华慧命续千年》是一本由萧萐父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中华慧命续千年》读后感(一):学者之风范慧命,指法身以智慧为生命。中华慧命,当然指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是以智慧为生命的。这又是一

中华慧命续千年读后感摘抄

  《中华慧命续千年》是一本由萧萐父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华慧命续千年》读后感(一):学者之风范

  慧命,指法身以智慧为生命。中华慧命,当然指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是以智慧为生命的。这又是一本大家小书,对大家小书系列,一向是以崇拜之心来阅读的,由于才疏学浅,萧萐父的这本《中华慧命续千年》我读不懂。

  我发现大凡有成就的人,家境都比较殷实,家族长辈都是读书之人,有见识,有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从而在治学上更上一层楼。萧萐父也是如此。萧公不仅贯通国学,而且多次到欧洲、美国新加坡等地出席国际会议,赴美国哈佛大学、德国特里尔大学等访问、讲学,国内外学术论文百余篇,专著十几本,如此治学大咖,是我们望尘莫及的。他重视独立思考,独得之见。

  他极有智慧地深度探讨了中国哲学史多个面相,在经学研究、在儒释道的眼睛,在汉唐、明清、现代等哲学史上的研究都有独创见解。

  关于《周易》,他提出“科学易”和“人文易”的概念。虽然我不是很懂,因为萧先生的语言多是半古文,理解起来有些费劲,同时他说的很多哲学内容,我都没有涉猎,因此读着这些文字,却很懵懂。感受到自己的底蕴过于浅薄,还应继续学习。

  萧先生更倾心于“人文易”。指名“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乃“人文易”的核心,“人文易”内蕴的民主精神包括有时代忧患意识、社会改革意识、德业日新意识、文化包容意识等,重视反映人文意识新觉醒的近代易学。

  关于儒家、道家,萧先生也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尤其是道家风骨,他对道家人格境界与风骨的阐述让人佩服。至于汉唐哲学,他对秦汉之际,对杨泉、何承天、刘禹锡、柳宗元等都下过功夫,可见,学者之名并不是虚的。真正的学者,都会前下心来进行研究,从而在学术界形成自己独有的理念与风格。

  虽然书的内容我不太懂,但从这些文字里,我却读懂了一个学者应有的风范。

  《中华慧命续千年》读后感(二):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精彩梳理

  饶宗颐先生评价萧萐([shà])父先生时说,“博古通今不世才,中西学贯绝尘埃”。这句评论读来很有气势,并非溢美之词,萧萐父先生确实担得起这样的评价。八十四岁高龄的萧萐父先生著作颇丰,《吹沙集》《吹沙二集》《船山哲学引论》《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哲学史方法论研究》《明清启蒙学术流变》《王夫之评传》均在学术界有举重若轻的地位, 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做出重大贡献。

  人生如此,不负光阴。

  这本《中华慧命续千年》虽然体例不繁,但却是萧萐父先生众多著作的精准体现,全书仅十四个篇章,篇篇短小精炼,言简意赅,十四个吉光片羽,十四篇章断面就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尽情再现,这样的文学功底,这样不着痕迹的风采正是打动读者求知欲的最好方式。

  萧萐父先生将自己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独特见解毫无保留地写出,不畏人言,提出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核心精神确实有振聋发聩的警醒作用。对郭店楚简的深刻认识使学术界对先秦学脉,儒门多派,儒道关系,儒墨关系,经学源流的重大问题重新梳理和重新定位,正如萧萐父先生所期盼的那样:“东方旭日扫阴霾”。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而不散,始终有强大的凝聚力,文化的传承民族魂潜移默化的根植于民众血脉,“通天下之志”“解天下之疑”“成天下之务”“定天下之业”的豪情与博发并存。《人文易与民族魂》融合各流学派思想,天、地、人和尽在其间。萧萐父先生将尊生、主动、尚变、日新的哲学核心思想明确提出,无疑是激励后人推陈出新,苟日新,日日新。道家、法家、儒家、释家这些经典学派在萧萐父先生的笔下各具千秋,精华尽露,而糟粕不再。谦逊如和风细雨的萧萐父先生行文如流水般自然舒畅,这样的文章风格无疑是对读者最好的教化,看似无为实则善莫大焉。

  风骨与气节在全书比比皆是,顾严武赞傅山曰,“萧然物外,自得天机”,萧萐父先生选取的文史资料多为激砺人心之作。如“老去折肱蓄真气,长歌当哭突奇才”“苍龙行雨海生涛,老树新花著嫩条”“沧海碧云天际意,丹霞明月野人心”处处皆是昂杨着积极进取的蓬勃生命活力与奋发精神。

  古来英雄皆惺惺相惜。纵然无缘得见,但以文流世引发共鸣,黄宗羲先生曰:“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珠一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物之万殊也。穷心则物莫能遁,穷物则心滞一隅了。”这样的警心之语,萧萐父先生在著作《中华慧命续千年》高度赞扬,中国的哲学与哲学史由此正道流传。

  《中华慧命续千年》读后感(三):东西慧梦几时圆?

  中午散步的时候路过一个公园,公园的外墙上绘着二十四副画并辅以文字,对《二十四孝》进行注解。且不说这些宣传画出于何种目的,所谓“卧冰求鲤”之类的孝文化真的该继续传承下去吗?抱着这样的想法翻看这本小书,书中却别有洞天。

  萧萐父,萐字音sha,但似乎熟悉的人都称为jie,有点像陈寅恪的恪该如何发音的争议。据高徒郭齐勇先生说:

萧老师的尊讳,早年用过竹字头的“箑”,书刋上署名用过“箑父”、“箑夫”或“箑甫”;中晚年用草字头的“萐”,署名用“萐父”或“萐”。无论是竹字头还是草字头,“疌”字部分,他的写法是一竖中间断开,中间一横右边不伸出来(现电脑中已无此字形)…… 我到老师府上拜访,他郑重地对我说,他的名字的正确读音应为jié fǔ,并且说《康熙字典》明明注了几种音义,让我回家再查一下。自此之后,我不再动摇,坚持老师名讳的读音为jié fǔ。

  详见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2444.html

  萧先生这部书只是几篇文章的小集,但是读来令人深感佩服。萧先生是哲学史家,对中国古典的哲学流派如数家珍,儒释道三家都颇有所得。虽然家学渊源,深受中国文化浸淫,萧先生并非迂腐不化之人,认为中国文化和哲学是世界上最好的。他本人依旧主张“以一种多元开放的文化心态和文化包容意识来回顾过去、疏观现状和展望未来。

  萧公将现代的中华文化分为五个层次:

  1. 大陆母体的中华文化

  2.中国港台地区的中华文化

  3.东南亚、东北亚各国华人聚集地区的中华文化

  4.散居世界各国的华人所拥有的中华文化

  5. 外国朋友的汉学研究中所弘扬的中华文化

  正是由于萧公注意道全球化的到来,所述涵盖范围要比一般研究书籍更加广阔。在这样的一个大交流大沟通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是世界性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不同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萧公并不盲目乐观,在历史中经历了浮沉的他提出中国哲学文化必须通过自我批判的反思和历史教训的总结,从根本上走出单一政治化的旧格局,才能更符合当今人类的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

  先生诗云:雄鸡唱晓破霾天,史路崎岖三百年。唤起莱翁共商酌,东西慧梦几时圆?

  《中华慧命续千年》读后感(四):关于中国文化的一些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常有令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喟叹。从采于民间的《诗经》到受命于庙堂的《四库全书》,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到清代学术的百花齐放,中国文化硕果累累。然而,关于中国文化,我们常常形成思维定势。一说到道家,就想到长生不老、求仙问道;一说到《易经》,就想到占卜问卦、预测吉凶。

  要怎样看待中华文化?面对如此璀璨的文化,我们往往没有头绪。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关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不是僵死的,而应与时俱进。萧萐父先生在其《中华慧命续千年》一书中,以清醒的头脑、精深的知识体系,简明扼要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次考古发掘,公众关注的是新闻,学者则把兴奋点投在出土文物上。作者敏锐地认识到郭店楚简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不仅因其承载的文化信息特别丰富,是高水平的学术著作集。也不全在于学术大讨论和学术思想的大震荡这样高关注度的学术盛会。作者认为这批出土文物带给人们的也许是一次“文艺复兴运动”,他举了三个例子,汉初孔壁出书,西晋汲冢出书和甲骨文的发现。仅只甲骨文的发现就不啻是一个惊天霹雳,它带给我们的震撼余波尚在。可见郭店楚简蕴含着巨大的学术价值,存世意义非凡。

  学者可贵的地方在于有质疑的勇气,不人云亦云。作者通过简本《老子》断想老学或有南北之分、先后的分派问题。同时学者又是严谨而一丝不苟的,你看他用词十分准确,“或有”、“似乎”,在没有定论之处不妄下断语,体现了一个学者求真务实的作风,实乃后辈学人的楷模。

  道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仙风道骨往往形容一个人飘然不群、洒脱任性的独特气质,他们不与世俗同流,出世弄尘。道家有其与众不同的风骨。作者认为这有其深远的社会根基。道家历来是社会中的隐者,他们特立独行,对社会现实持批判态度,超然物外,轻物重生。愤世嫉俗,洁身自好。此外,亦有思想文化条件,《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成熟体系,这部伟大著作是道家风骨形成的思想土壤与理论源泉。

  而关于道家风骨的内涵,作者总结为被褐怀玉的异端性格,道法自然的客观视角和物论可齐的包容精神。

  中国文化随着朝代的更迭而呈现不同的风貌。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东汉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而有《古诗十九首》的成就,南北朝佛教的本土化,都绽放着独特光彩。

  从傅山、黄宗羲到刘咸炘熊子真,一代代学者在时代的大浪淘沙下百炼成钢,中国文化得到了极大丰富、繁荣。一篇篇文字浸透了先生的真知灼见,文字中可见热忱。

  一部小书,几篇文字,虽不成体系,却可见作者功力。家学深厚,渊原有自。篇首或篇末的古体诗,读起来别有风味。

  《中华慧命续千年》读后感(五):珞珈魅力

  无独有偶,读这本《中华慧命续千年》之前我读了刘道玉先生的《教育问题探津》,不禁感叹珞珈山之神奇。

  萧萐父老先生194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1956年受邀回武汉大学重建哲学系,是现今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的创建者和学术带头人,并以此为基地开创了独树一帜的珞珈中国哲学学派。刘道玉先生80年代曾经任武汉大学校长,被誉为“永远的校长”“武大的蔡元培”,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开路者。我们曾经谈到中国高等学府言必称北大清华,但是此二人以及他们的学术思想和著作,又让我们窥见珞珈山的光辉。据说,珞珈两字,是武汉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闻一多先生命名的,用来形容珞珈山,山色葱茏,是做学问的好地方。

  萧萐父老先生生于1924年,2008年去世。80多年的时间里,又曾经历动荡岁月,但是对中国哲学的学科建设,对从先秦到今世之完整的中国哲学史的重建,都做出了探索和卓越的贡献,在这本《中华慧命续千年》中可窥一斑。

  1999年10月的珞珈山首届郭店楚简过季学术研讨会上,萧老先生作了了《楚简重光 历史改写》的发言,也是在这篇发言中,我们了解到孔壁出书、汲冢出书、殷墟甲骨的发现,是为大地献宝。由此我想到了敦煌藏经洞的被发现。郭店楚简的出土,是年代最早的学术著作,更是给学者们打开了一个哲学的世界,老先生兴奋之余,赋诗一首,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有生之年得见真光的痛快之情。《人文易与民族魂》主要探讨了在《周易》研究热潮中,更应研究和注重的是易学传统中的人文意识和价值理想,易学和易学研究的主干和灵魂应是“人文易”,从中可见老先生的人文关怀,和学者对“关乎人文化成天下”的情怀。读此篇深有感触的是,这些年大众传媒对研究《周易》的热情居高不下,说到底,是因为《周易》的现实性,也就是象数易、科学易、考古易等,其中,是以象数易最能吸引大家兴趣的。讲的直白点,就是用老祖宗的科学来算命。衍生出来的,有姓名学、风水啊等等,但是实际上,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用《易经》来满足一部分人的现实需求,看似是科学,但是实则是伪科学,《易》为六经之首、三玄之一,萧老先生认为它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哲学智慧的胡政尧“活水源头”,“人文易”的价值理想内蕴于民族文化深层中,可称为民族文化之魂,“人文易”值得挖掘和重视,这才是研究《周易》的真正价值所在,这并非否定其他层面的探讨,和否定占卜内容的价值,人文价值的研究更为宏观,是基础也是研究继续下去的“活水”。

  关于儒学、道家、佛学,本书亦有探讨。不过,开启本书之前,有必要读一读读者的短评。“书的内容较为深奥,没有扎实的哲学史学功底恐怕难懂。”这应该是很中肯的评价了,书中有几篇我也是读不明白的,感慨隔行如隔山的同时,更加赞叹,有些学者一生中研究了别人永生都不会涉及的领域,珞珈山下,灵气氤氲,关于学术知识,可能一个人一生中没有读到过不会觉得是什么损失,但是也正是因为读到而读不懂的时候,才会觉得人生无限大,更需要学习和钻研。

  一本小书,作者为大家,但是内容却一点不小不浅,是为记。

  《中华慧命续千年》读后感(六):“贯通的诗哲”萧萐父:“观乎人文而化成天下”的文化包容意识

  萧萐父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哲学家与哲学史家。饶宗颐曾评价他是“博古通今不世才,中西学贯绝尘埃”。在《中华慧命续千年》这本小书里,收录了先生从先秦到近现当代的经典文章合集,既有对易学的深入考究,又有对佛、道、儒家不同人物哲学思想的剖析,足可管窥先生“通观儒释道”的圆融智慧和创新见解。

  萧先生不仅熟稔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想,还喜好涵咏诗词。在前言中,萧萐父的高徒郭齐勇称老师为“贯通的诗哲”。他认为,“萧公治学,首贵博淹,同时注重独立思考,独得之见。”《中华慧命续千年》选录的文章虽然篇幅多数都不长,一字一行都能体会到萧先生的“博淹”和“独得之见”。

  这本书的书名取自萧先生给浙江水心纪念馆的题辞,“道不离物成于两,中华慧命续千年”。我国传统文化的“慧命”如何得以“续千年”呢?那便是萧先生主张的“观乎人文而化成天下”的文化包容意识。

  郭店楚简的发掘,对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研究意义和价值重大。萧先生总结道,“《易》、《老》开源,儒道纲举,百虑殊途,并行不悖”。正因为“百虑殊途”,古代哲学思想才得以多元发展。

  《易》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哲学智慧的主要的‘活水源头’”。在《人文易与民族魂》中,萧先生认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肯定了人的作用,“人文化成天下”的思想是“易道”的中心和归宿。

  “《易》之为书,广大悉备”,兼三才之道。《易》本身就是主张包容的,所以自然形成“人文易”中的文化包容意识。萧先生认为,这种文化包容意识的主要思想特征是:尚杂,兼两和主和。

  《易》中说“物相杂,故曰文”,认为“文”的开端就是崇尚杂多,主张不同事物相杂。“一阴一阳之谓道”承认各种矛盾对立的存在,并在文化变动中兼顾两面。而“主和”是反对专同,期望能够容纳杂多和对立的内容。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肯定人文发展中“殊途百虑”的自然进程,以尚杂、兼两、主和的思想来包容对待,“察异观同,求其会通”,正是萧先生所认为的“人文化成的必由之路”。

  萧先生提倡文化包容意识,并认为,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要主张包容,才能得以更好发展。

  比如古人在学术思想研究上,有很多不同观点和宗派。面对杂乱无章的学术主张,固执“一人之宗旨”当然不可取,“杂收不复甄别”也不是明智的做法。黄宗羲没有走以上两个极端,而是花了很多功夫,梳理了“明室数百年学脉”,著成《明儒学案》,“导山导水,脉络分明”。这正符合了萧先生所说的“察异观同,求其会通”的思路。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道,“盖道,非一家之私。圣贤之血路,散殊于百家”。这种观点,打破了儒家排斥其他学术思想的极端对立主张,反对“举一废百”、“好同恶异”的传统思维模式,提倡真理多元化。这是萧先生非常肯定的文化史观。

  刘鉴泉先生在《推十书》中比较中西文化思想的差异,总结出“西洋学重治物,故详于量与质,中国学重治心,故详于本与末”等中西差异,这正是一种“察异观同”。同时,鉴泉先生力图用一定的哲学纲领,贯通古今中西的一些学理,形成系统,这更是实践文化包容的一大成就。

  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萧先生看来,分与和,是互涵递进的。有了分,才能有差异、才能实现杂多;有了和,才能把这些差异和杂多的内容进行整合、统一、贯通,“察异观同,求其会通”,这才是“中华文化慧命持续发展的内在生机和客观法则”。

  当今时代,中西方交流越来越密切。此时,片面坚持“西方中心论”或“华夏优越论”都不利于中国文化的长足发展。那么,“东西慧梦几时圆?”对此,萧先生主张“要以一种多元开放的文化心态和文化包容意识来回顾过去、疏观现状和展望未来”。只有通过“察异观同”而“求其会通”的文化包容方式,才能实现文化交融,让中国文化在变革、代谢过程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让中华慧命再续千年。

  2019.03.10雾凇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标题: 中华慧命续千年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101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去乡下盖间房子》读后感锦集《沃土》的影评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