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1-02-17 08:30:5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8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是一本由[日]菅原道仁斯坦威出品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读后感(一):遵循大脑的习惯,工作学习更高效作者是日本著名的脑神经科学家。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读后感摘抄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是一本由[日] 菅原道仁 斯坦威出品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读后感(一):遵循大脑的习惯,工作学习更高效

  作者是日本著名的脑神经科学家。这本书内容专业,但是并不枯燥。作者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分析大脑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当我们知道了大脑的习惯和如何激发和抑制多巴胺的分泌。我们就可以更合理的做出决策,挑战自我。 这本书里面还涉及了很多著名的心理学效应。比如,蔡哥尼克记忆效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知识点是日本民俗学创立者柳田国南先生提出的"晴和亵"的概念。一下是原文: "在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中,所谓"晴"( Hare )是指仪式、祭典、节日等非日常的活动而"亵"一词指代平时的日常活动。人们自古便在"晴与亵"种场和,通过选择不同的衣服、饮食、住宿以及采用不同的举止用于等方式转换心情,激发生活的新活力。" 放到现代生活中,大概就是为了持之以恒的坚持某事,无需按日历选择晴之日,而是设立独创的晴之日。 这个晴之日也可以叫做发表会 ,发表会就是在某个特别的时机,向别人展示你的成果。比如我一直坚持在朋友圈里发我的#100本书#挑战,每看完一本,就总结一本。这就是我的晴之日。 人们正因为拥有向他人展示自我"晴"的发表会,所以才能继续努力下去,如果一直过着无聊的"亵"的生活,不仅无法激发干劲,甚至会对生存本身产生厌倦感。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读后感(二):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 * 激发大脑主动性 * 积极的自我暗示 * 拆解大目标为阶段性小目标,缩小收获满足感的周期 * 用其他手段提高多巴胺分泌:运动、冥想、听音乐、专注兴趣 * 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 * 拖延 * 放弃处处追求完美,有些只要做六十分就行 * 一边散步一边思考 * 培养积极的心态 * 获得他人的支持和管控 * 约束对电子产品的使用(多用RSS) * 四象限决策法分辨行动的优先级 * 避免多线分任务 * 保持整洁的工作环境 * 持之以恒 * 通过游戏化让大脑持续产生兴趣 * 一、 * 积极态度 * 在伙伴中开“发布会” * 通过增加负担的方式获取新收获 * 绘制理想蓝图 * 二、 * 切换工作环境 * 切换工作顺序 * 设立小奖励(奖励池、转盘抽奖) * 主动设定结束时间(用“还有十天来完成来任务”代替“用十天完成任务”) * 和朋友分享成果 * 将进度可视化 * 减少对他人的认可的依赖 * 为工作附加意义(跑步是为了参加马拉松、即使并不期望获得多好的成绩) * 下决定、做选择 * 训练做决定的能力,为以后做决定积累经验 * 称赞自己成功的决定 * 减少选项 * 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容易半途而废 * 挑战自我 * 在日常生活中加入挑战(每周去一次没去过的地方、一小时做饭挑战) * 时常改变自己工作的环境和社交圈(与热爱挑战的人交往) * 将未来的目标华为动力 * 保持情绪稳定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读后感(三):七个习惯运用一个内核方法

  我看完这本书觉得最重要的关键字就是“行动力”,最重要的原理就是“多巴胺控制法”,这两项充分理解,在不同的领域充分的应用,改变大脑提高效率的结果就是带来一个你可以得到一个更好的人生。

  文章作者丝毫不避讳很多“不好”的习惯都是由于大脑的生物学基础产生的:为了降低运转耗能变得 懒惰、拖延;为了自我保护而愤怒……但是这一切都是可以根据自己的主管能动性产生改变的。

  利用多巴胺控制法来提高各方面的行动力,简单三步法的各种应用:1.自我暗示:提升自己的能动性,暗示自己可以不断地变好,对自己有信心,而不是消耗能量在负面的情绪中自我质疑2.分解目标:要注重反馈次数而非追求一次到位,小目标也有助于大目标达成3.完成小目标分泌多巴胺,奖励自己的大脑,促进下次行动。

  以下是除了行动力意外六个章节的摘要。

  “立刻行动”的行动指南 1活动身体; 2步行(散步); 3放弃追求完美,运用加分法进行思考; 4放弃“满分”,追求“勉强及格”; 5即使不感兴趣也要积极动手做; 6摆脱自以为是的思维方式(察觉自身存在的认知歪曲,并想方设法改变它)。

  “积极行动、快速行动”的行动指南 ①缓解过度的心理压力; ②摆脱消极情绪; ③确保身边存在支持、 管控自己的人; ④通过电子设备等身边的工具创造远离拖延行为的理想环境; ⑤树立“积极行动=出 色”的价值观; ⑥慎重分辨真正需要“积极行动、快速行动”的事物; ⑦不给自己乱贴标签; ⑧“忘 记错误成功体验”或“改写正确成功体验”; ⑨摆脱多重任务,贯彻单项任务处理习惯; ⑩在打扫、整 理中运用“阶段性小目标法”,进行多巴胺控制

  “持之以恒”的行动指南 ①通过游戏化随时预防大脑喜新厌旧; ②不过度以他人的“评价标准”看待自 己; ③偶尔也需自我称赞、自我鼓励(自我认可); ④自己设置展示“持之以恒”成果的舞台; ⑤一 旦出现“令自己丧失干劲的人”,立刻在心理上保持距离; ⑥为了保持任务“连续性”,采用半途而废 的结束方式(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⑦设立具体、鲜明的目标(梦想); ⑧减肥中偶尔也需抑制多巴胺

  “决策”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决策,请放弃”符合理想的完美决策“,以”勉强及格的决策“为目标

  “自我挑战”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让自己面对小挑战,方便迎接大挑战

  “温柔以待”当以“温柔待人”为目标时, 必须认真对待周围的一切,解决所有问题,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这种 做法或许有些“拐弯抹角”,但这是学会“温柔待人”的根本前提。 换言之,就是指 先让自己获得幸 福。 这一点你可以理解为利己主义。当“自己获得幸福”时,便能迈向下一个阶段,顺利学会“温柔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读后感(四):按照大脑运行规律写作好像也不错

  

新年伊始,发点简短实用的。

本书作者是日本神经外科专家,书是励志、成长类畅销题材,但读完感觉最新鲜的地方是写作形式。

1、分段很细,大多数段落哪怕是用手机看也不超过两行,适合快速浅阅读。试想通勤路上打开,一下就能看进去,两三天就能读完。

2、结构和逻辑简洁清晰,会用122334的节奏对每个重点加以反复,适当强调,确保记忆效果。

3、虽然段落和句子拆得稀碎,但大多数例证都是经过验证的科学实验结果,符合成年人靠理解才能记忆的特性,再附赠一些名人名言或轶事来辅助支撑,以不同形式巩固记忆。

简而言之,这是一本完全按照大脑运行规律写作、讲解如何依据大脑运行规律、激发大脑潜能提升自我的书,体现出作者治大脑如烹小鲜的扎实功底。对读者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一打开此书就开启了一个正反馈模式:容易看进去、容易读完、容易实践、自我感觉老好了。

我看完此书的收获有:

1)不再觉得用游戏的方式提高兴趣是小孩子才需要的,甚至是向薄弱的意志力投降,而认为是更有效地使用了各种工具,节省下了强迫自己的意志力和注意力,可以用到更重要的地方。比如用forest软件种树来控制手机使用,攒了积分买买新树种、种种真树,闲着没事看看色彩斑斓的森林蛮有成就感的。还买了英孚APP会员,用对话框的形式练习听说读写,结果即时反馈,说实话比身为成年人的通常微信对话都轻松,每天二十分钟英语课已经上了五十多节。

2)“晴与亵”的概念也很有意思,即不能一味按部就班埋头苦干,不时安排非日常的“发表会”更能激发干劲。书中推荐想象自己发表工作成果,也看到网友说在自己工作的时候录像,结果迷之高效,这是用外在的审视和标准激励自己。还可以完成一部分工作给自己奖励,例如休息一天、晚上在台灯下看看书、出门开网约车、吃顿好吃的。很多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并不容易形成正反馈,成年人也没办法做出点什么都有人拍拍头给颗糖吃,只能自己创造条件。

更深远的影响是,以前我相信要在完全没有干扰的状况下投入大块时间才能有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形成规律才能有好的产出,所以很怕被其他事情打断,感觉很难恢复节奏。现在我意识到人脑工作效率波动幅度超级大,状态不好的时候浑浑噩噩满脑浆糊,哪怕挤出文字最终很可能也会删掉,而状态好的时候火花闪烁,效率倍增。所以不能一味拼时间,也不能陷入等灵感来才开干这种常见拖延借口,而是要创造条件让灵感的火花闪烁。我现在的习惯是先把占用大脑的后台程序清理掉,让大脑轻轻松松,比如打开电脑先把零散的工作做掉,热身热脑寻找状态,然后把思考的核心问题不断分解、把能确定的写出来、不断修改梳理,把脑海中没有成型需要继续组织的内容不断孤立,一直压缩到脑力能处理的范围,就可以按日常工作处理和输出了。这样做的结果是,从前经常有状态不好、十天半个月没进展的时候,现在工作效率稳定,始终有产出,并且短时间内就能进入最困难的工作。

3)想不出来问题的时候会出门散步,有利于胃病恢复,还能刷步数攒蚂蚁森林的绿色能量,更重要的是走路的节奏很神奇,总能让新的想法“流”进大脑。

预祝诸君新的一年排除干扰扎实工作,努力都有收获,向理想稳步迈进!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读后感(五):笔记——动,恒动,创新而稳定地恒动

  第1章 决定行动力的基本物质 ——多巴胺

  所谓PDCA循环,即指以Plan(计划)→Do(执行)→Check(评价)→Act(改善)这四个部分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转,持续不断地改善事物。

  提高多巴胺水平的方法: · 享受运动(步行或散步、瑜伽等,轻度运动即可); · 冥想; · 专注兴趣(阅读、手工制作、手工艺、乐器演奏、摄影等); · 听音乐(但请注意,由于大脑不擅长处理多重任务,所以切勿边听音乐边工作); · 寻找新乐趣; · 挑战新鲜事物。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从长远而言,受内部动机驱使而设定的目标更加强大,换言之,即不易半途而废。 最初以外部动机为开始契机也无妨。当然,为了“中途强化内部动机”,诱导至关重要。事实上,多方见解认为:一味依赖外部动机容易渐渐丧失干劲。

  为了探究人类养成新习惯所需的时间,历史上曾进行过大量实验。有关习惯养成的定论现代共有一短一长两个版本,分别为“21天法则(3星期法则)”与“66天法则”。 越是不间断地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所花费的时间越短。“间断1天”并没有太大影响,但如果“连续间断2天以上”或“频繁间断”,就会增加习惯养成所需的时间。

  第2章 立刻行动

  “立刻行动”的行动指南 ①活动身体; ②步行(散步); ③放弃追求完美,运用加分法进行思考; ④放弃“满分”,追求“勉强及格”; ⑤即使不感兴趣也要积极动手做; ⑥摆脱自以为是的思维方式(察觉自身存在的认知歪曲,并想方设法改变它)。

  第3章 积极行动、快速行动

  崇尚实力至上主义的世界中仍有许多人“最初以学历作为判断的重要标准”。这其实也是懒惰且喜爱节约能量的大脑所致。因为与其认真探究“真正实力”,不如先贴上学历标签,“完成评价的错觉”令大脑倍感轻松。此类将复杂对象过度简化的思维方式被称为“还原主义”(reductionism)。

  此类通过察觉自相矛盾与强烈的自以为是而改变思维方式的现象被称为“重塑”(reframing)。顾名思义,就是指重新塑造思维方式。无论何种事物,换一种角度看待,便能改变固有观念,获得截然不同的全新感受。

  可以说,“过去不光彩的成功体验成了拖延的原因”。因此我将这种“成功体验”称之为“错误成功体验”。 之所以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正因为“每次都顺利通过了考试”这个错误成功体验。

  为了提高注意力与集中力,我们也应学习分辨“可以稍后敷衍了事的事情”,甚至是“可以无视的事情”。

  任务切换会使工作效率降低40%,也会成为脑萎缩的原因之一;短时间内进行高速的任务转换,容易令大脑超负荷工作,导致灰白质体积缩小。

  第4章 持之以恒

  向大脑连续不断地展示“感兴趣的对象”。这正是可“持续生效”的多巴胺控制法。只要像讨好婴儿一般,让大脑感到快乐就行了。只要了解大脑“总是渴望新异刺激”的特性,就能高效运用多巴胺控制法。

  所谓游戏化,即指将“游戏”融入工作。为了调动个人积极性,使自己自发地朝着某个目标前进,可以运用游戏化思维让枯燥的工作变得有趣。

  当被他人称赞、被他人感谢,或者体会到“实际为他人做出贡献”时,大脑也会分泌多巴胺。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即“尊重需求”得到了满足。所谓“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即指希望“获得他人认可、他人尊重”的心理。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该理论将需求分成五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其中,尊重需求排在“第四层次”。 书中提出,尊重需求是一种“不自由”,因为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那最终将“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我建议大家采用“拖泥带水”的结束方式,故意半途而废。如此一来,就会增强“渴望继续工作”的完成驱动力,第二天完成工作的喜悦将转化为大脑的奖励,促进多巴胺分泌,从而获得幸福感。而这种幸福感将成为“持之以恒”的重要驱动力。

  第5章 下决定、做选择

  位于“大脑基底核”的“纹状体”对于决策至关重要。在下决定前,大脑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安、焦虑的情绪。因此,纹状体开始活跃起来,受消极情绪的驱使,容易陷入消极的思维模式。而下决定的行为可以抑制纹状体的活动,缓和大脑边缘系统,帮助我们平静下来。下决定意味着一项工作的完结。因此,大脑会感到喜悦。

  相反,如果抱有“差不多就行”“什么判断都无所谓”等想法,降低任务难度,会提高腹内侧前额叶皮质的活跃性。因为该行为会赋予大脑“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自我肯定感。最终将缓解大脑所承受的压力。总而言之,下决定的时间拖得越久,大脑陷入不安、焦虑状态的时间越长。当机立断的态度是对自己大脑的一种保护。

  增加下决定、做选择的机会,有意识地进行决策。紧接着立即称赞“成功做出决策”的自己(绝不后悔)。因此,我们感受了成功体验,促进多巴胺分泌,从而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此外,我们也会产生“下次继续努力”的想法,从而提高决策速度。当然,关键在于克服“自认优柔寡断”等乱贴标签的习惯。

  第6章 挑战自我

  第7章 保持心平气和

  接下来我将从大脑结构的角度解释“愤怒”行为。位于大脑边缘系统的“小脑扁桃体”(扁桃核)负责产生愤怒等情绪(情感波动)。小脑扁桃体为神经细胞的小集团,因类似杏仁的形状而广为人知。前额皮质负责控制小脑扁桃体产生的本能情绪。因此,当由于疾病、睡眠不足等原因导致身体虚弱时,前额皮质功能下降,无法控制遵循本能的大脑边缘系统,使人变得易怒易躁。

  近年来经常提及一种被称为“愤怒管理”(Anger Management)的心理训练法。顾名思义,就是指管理(management)愤怒(anger)的方法。虽然美国起源的心理训练法拥有众多流派,但许多流派一致倡导:在发怒后的6秒钟内控制冲动(反驳、攻击、报仇等行为)。关于“为什么是6秒钟”这一点众说纷纭。从脑科学角度而言,“因为通过6秒钟的等待,行动迟缓的前额皮质才终于开始行动,控制包括小脑扁桃体在内的大脑边缘系统”。

  虐待可能会改变大脑的结构。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读后感(六):工作不得劲,职场人想换超级大脑?这个控制法让懒惰大脑秒变主动

  “要是我有个爱因斯坦的超级大脑就好了!工作再也不用忧愁了。” 四十多岁的同事老赵说自己“干起工作来,总觉得提不起神” 还总结说自己不得劲的原因是因为人老了,精力不够用。 老赵希望自己能够换个脑子:能够像计算机一样刷刷刷,三秒钟解决各种工作疑难杂症就好了。 老赵的话引起了部门同事的热议,并且还在公司做了个小调查,结果参与调查的80%同事都对此有所同感。 小调查的内容是以下4项,作为职场人的你也来看看是否中枪了,有没有很扎心? 1. 记忆力差:经常忘记重要事项,话到嘴边说不起来; 2. 注意力涣散:无法专注于手头上的事情,总是东想西想; 3. 灵感枯竭:大脑不活跃,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好点子; 4. 智商“余额不足:总感觉自己不聪明,头脑不灵光。 最后老同事们根据调查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年轻真好,还是比不得你们年轻人啊!” 这个结论让我这个年轻人哭笑不得,这和我年轻有啥关系呢? 要知道爱因斯坦的天才智慧,也许与脑物质有关呢!而不是与人年龄大小有关。 加拿大女科学家维特森1999年在《柳叶刀》杂志上她宣称通过对爱因斯坦大脑定标照片的研究,发现其双侧顶叶比普通人宽出15%,而且沟回更加复杂。 通俗地说,就是爱因斯坦拥有更多关键类型的脑物质。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一个超级大脑,一个在工作中能帮助我们精神旺盛、干劲十足的大脑,需要更多关键类型的脑物质,巴多胺是其中之一。 而且有着长达20年诊疗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菅原道仁在其著作《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中还认为人类的大脑其实很“懒惰”!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脑天生懒惰、喜欢随大流,且禁不住诱惑。 所以结合以上两种观点来看,同事老赵如果想要一个超级大脑的话,需要有和爱因斯坦一样多的脑物质,并且要让“懒惰的大脑”转变成“主动行动的大脑”才行。 爱因斯坦比普通人多的脑物质从何而来,我们不得而知!也无迹可寻。 但是我们知道如何增加巴多胺,并且“懒惰的大脑”转变成“主动行动的大脑”也有迹可循,更惊喜的是,转变也与巴多胺有关呢! 菅原道仁在《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中提出了1个打造超级大脑的核心改变策略,只要我们按照其策略行事,就能让觉得工作不得劲的老赵、你、我等等职场人,在工作、生活中拥有超级大脑。 打造超级大脑的1个核心改变策略,就是使用巴多胺控制法。 巴多胺可以让人记住达成目标后的成就感与充实感,因此也被称为快乐物质。 有科学研究表明:当人类完成某项工作或者克服困难时,换句话说就是体验成功时,大脑都会分泌出多巴胺。 大脑分泌大量的巴多胺,让人产生愉悦感。为了再次感受这种愉悦感,大脑会增强对该行为的学习兴趣,提高相关部位的活跃度,这种倾向被称为“强化学习”。 大脑之所以希望多次分泌巴多胺,是因为存在巴多胺依赖性。 由于感受到强烈的愉悦感,所以大脑迷上了分泌巴多胺的行为。 当然,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困难与艰辛常常伴随我们左右。然而,一旦当我们成功克服这些困难时,巴多胺又将给予我们无限的愉悦感。 反过来说,一旦享受过成功的喜悦,大脑就会牢记这种愉悦感,独自进行强化学习。 简而言之,巴多胺控制法就是指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习、活动成功者幼年时期无意中掌握的大脑控制法。 决定行动力的基本物质是多巴胺,巴多胺控制法是唯一一种能令人干劲十足的方法。 那么具体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积极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对于实现巴多胺循环至关重要! 据说,世界上首次将“自我暗示活用于疾病治疗”的是一个法国人,他叫埃米尔.库埃。 他以一个顾客买过期药却治好了病为契机,发现了心理暗示的力量,也被后人称为“库埃疗法”。 库埃疗法简单来说就是:每一天,我的各方面都在不断变好。 其精髓在于不断重复这句话,尤其是在起床后、睡觉前等放松的状态,大声念出这句魔性般的话语,约重复20次。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越是放松的状态,大脑越容易渗透语言的真谛。 事实上,库埃也提醒了职场人在不想工作的时候,告诉自己: “当你采取行动时,请告诉自己这很简单。如此一来,事情就真的变简单了。” 在实际运用多巴胺控制法时,先确定小目标,并大声念出该目标。 比如同事老赵工作不得劲时,就可以告诉自己在多少时间内完成工作或者今天之内必须完成......这样的话语。 由于大脑天生懒惰,所以我们必须重复多次,从心理暗示工作要积极主动,这样次数越多效果越明显,也就杜绝了大脑懒惰的情形发生。 2、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 网上流传这样一个段子:“2019年我的目标是完成2019年那些本该在2019年完成的我在2019年就信誓旦旦要完成2019年制定的目标!” 虽然这是个段子,可我们很多职场人年初设定的目标,往往在年尾时真的失败了。 而且往往是每年的年初目标都一样,还年年都失败。 为什么? 因为目标越大,达成目标所花费的时间越多。 一旦过了“望眼欲穿”的心理阶段,就会转变为一种“无所谓的心态”——已经来不及了,就随他去吧! 所以神经心理学家朱迪.威利斯女士建议大家设定小目标,也就是所谓的“阶段性小目标法”,而非直接挑战大目标。 将大目标细分为阶段性小目标,这样不仅可以在每次达成小目标时,享受成功的喜悦,还可以达到自由控制巴多胺分泌的目的。 而且作为职场人,我们如果将工作大目标细分为“以年为单位”“以月为单位”“以日为单位”的阶段性小目标,实现大目标的可能性就会大幅提高。 也就是能踏踏实实地积累小小的成功体验,让工作变得越发有干劲! 3、促进巴多胺分泌。 多巴胺是一个人大脑的"奖赏中心",可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又被称为称多巴胺系统。 所以一提起多巴胺,大家只会联想到上文所说的快乐物质,但事实上“给予愉悦感”不过是巴多胺众多功能中的一小部分,记忆力、注意力、情绪、睡眠、学习等也与其息息相关。 而巴多胺与“干劲”密切最为紧密相关! 科学研究证明,感受到巨大压力时会刺激多巴胺大量分泌。 有数据证明:患有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士兵听到枪声后,其体内的多巴胺水平急剧上升。 这就意味着,多巴胺的作用与获得“愉悦感”毫不相干。根据这个研究结果,许多专家认为,巴多胺的作用不仅仅是给予“愉悦感”,也与“干劲”密切有关。 也就是说:听到枪声的士兵“为了避免自己受到伤害,大量分泌多巴胺以激发干劲”。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获取奖励前,大脑也能分泌出多巴胺,而我们完全可以采取合适的方法,利用这一特性促进巴多胺的分泌。 比如在开始“本职工作”前,采取其他手段向大脑传递“可能发生大事件”的信号。大脑便会立刻分泌多巴胺以激发干劲。 一般来说有以下6中科学健康的手段提高多巴胺水平: 享受运动(步行或者散步、瑜伽等,轻度运动即可); 冥想; 专注兴趣(阅读、摄影、手工等); 寻找新乐趣; 挑战新鲜事物; 由于太多文章写这样的提升方法了,所以在此不过多介绍,只是要特别提醒的是,不要使用比如咖啡因、酒精、赌博等易成瘾手段,来提高多巴胺水平。 在疯狂动物城里就有这样一个片段:采用非正常手段强行提高巴多按水平,引起了动物疯狂自残与攻击行为。 这足以说明采用非健康方式提升之后,将导致今后难以适应健康方式促进分泌。 在我们明白多巴胺控制三个方式之后,我们还需要有效合理利用这三个方式:以3个步骤为1个周期,通过反复PDCA循环这个周期,就能将主动、高效变成大脑习惯。 所谓PDCA循环,指以plan(计划)—Do(执行)—Check(评价)—Act(改善)这四个部分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转,持续不断改善事物。 对于习惯养成,现在一般有一短一长两个版本,即21天法则与66天法则,也就是平时我们经常所见的21天训练营这样的课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间断1天”并没有太大影响,但如果“连续间断2天以上”或“频繁间断”,就会增加习惯养成所需的时间。 所以想要一个超级大脑,懒惰大脑秒点主动大脑,快好好利用这两个习惯养成法则吧! 工作不得劲,职场人想换超级大脑?快利用多巴胺控制法的积极自我暗示、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促进巴多胺分泌让懒惰大脑秒变主动大脑,不过也要知道想要改善成高效、主动的超级大脑,还需要习惯养成,毕竟最短的捷径就是绕远路。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读后感(七):摆脱拖延症,原来这么简单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因拖延症而感到困扰。

  很多人为此陷入自责,“为什么我总是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明明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但就是迟迟不行动”,“我就是没有能力,做什么都不行”。

  事实上,人们之所以会拖延,往往跟天赋、才能、意志力都没有关系,而是与我们的大脑有关。

  大脑作为人体中最复杂的器官,重量占成年人体重的2%,消耗的能量却达到了一日所需能量的20%。

  这个高消耗的特点,导致大脑“想尽一切办法节约能量”,即凡是不需要用脑的事情,全都不用,只要可以拖延,就尽量拖延。

  日本著名脑神经科学家菅原道仁,有长达20年的诊疗经验,他对大脑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脑天生懒惰、喜欢随大流,且经不住诱惑。”

  这是大脑的特性,也是导致人们缺乏行动力的根本原因。

  但是,为什么许多优秀的人,却能够做出违反“大脑偷懒”特性的行为,他们拒绝拖延,拥有超强的执行力,能够快速地做决策,并且持之以恒,对学习充满热情。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跟普通人的大脑不一样吗?

  菅原道仁在《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一书中告诉我们,还真的不一样。

  掌握大脑高效率行动的方法,就可以改造大脑,让它从懒惰变为主动。

  这个方法到底是什么?接下来,就为你一一揭晓。

改造大脑,从它喜欢的东西开始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虽然人人都习惯拖延,但在有的时候,人们也会一改这个恶习,迅速起身去做一件事。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什么时候,我们会变得行动力超强。

  比如,在遇到喜欢的东西,毫不犹豫就买单;在听到别人对自己外表的赞美时,会更热衷于打扮;在碰到爱吃的食物时,无论多远、排多久的队也会过去......这都是因为,这些事情能够让我们感到快乐。

  当我们在做感兴趣的事情,或者能够通过某件事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时,大脑就会分泌大量多巴胺,让人产生愉悦感,促使人们行动。因此,多巴胺也被称为快乐物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能让大脑分泌多巴胺,人们就愿意为此做任何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青少年游戏上瘾的新闻,每每触目惊心。但其实,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许多人都已经对手机产生了上瘾行为,人们刷屏的时间,远远超出了面对面交流的时间。

  难道仅仅是快乐,就可以支撑一个人拖着疲惫的身体,不眠不休地玩游戏/手机吗。答案是否定的。

  “给予愉悦感”,不过是多巴胺众多功能中的一小部分。

  医学研究表明,多巴胺与记忆力、注意力、情绪、睡眠等各种人体机能息息相关。在人们感受巨大压力时,也会刺激多巴胺大量分泌。

  数据显示:患有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士兵听到枪声后,其体内的多巴胺水平急剧上升。很显然,对于这些士兵来说,枪声带给他们的决不会是愉悦感。近年来,学界将这种现象解释为:听到枪声的士兵“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大量分泌多巴胺以激发干劲”。

  因此,多巴胺也称为干劲激素。

  如果我们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也能使大脑分泌多巴胺,就能使让们对工作和学习更感兴趣。

  怎么做,才能控制多巴胺的分泌呢?

学会自我暗示,让大脑相信你的决定

  万事开头难。

  在面对全新的挑战时,人们总倾向于悲观地看待这件事情,“如果做不起来怎么办”,“我根本没有能力做这件事”,“如果我做不好,会给我造成多么糟糕的影响”等等,在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中,选择了放弃。

  多巴胺控制法的第一步,正是“自我暗示”。

  19世纪,埃米尔库埃首次将自我暗示应用于疾病治疗中”。

  库埃原本从事药剂师的工作,有一次,有一位顾客前来买药,因为药品过期,他拒绝把它卖给顾客,但是这位顾客执意要买。令人惊讶的是,几天后,该顾客痊愈了,还特地来药店对他表示感谢。

  以此为契机,库埃发现“成功治愈疾病的或许并非药品本身,而是坚信'一定可以治愈'的强烈信念”。

  现代医学研究也逐渐证实,在病人身上,存在“安慰剂效应”,通过心理暗示,能够让原本没有药效的药物产生“疗效”。

  所以,在开始工作之前,就告诉自己“一定能够胜任”,“每一天都比昨天的自己变得更好”等等,会大大增加行动的概率,顺利地迈出第一步。

  但是,很多时候,仅靠心理暗示还不足以让大脑“信服”,我们还需要给大脑提供一个动机才行。

明确动机,让大脑真正开始行动

  这个动机可以是内部的,也可以是外部的。内部动机包括个人的信念、价值观,想要追逐的梦想等等;外部动机包括各种奖励,或者免受惩罚。

  值得注意的是,内部动机与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有关,不容易动摇和改变,能够带来持久的动力;而外部动机,大脑很容易就会适应,持续的时间比较短。

  比如,老板决定用发奖金的方式来激励员工工作,在开始的几个月,员工充满干劲,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员工逐渐习惯了新的薪资水平和消费水平,再也不会像原来一样努力工作。

  这个现象,行为经济学称之为适应性偏见。即一个人对任何一件事,有了之后就会习惯。好事是这样,坏事也是这样。

  那么,外部动机是不是就没用了?

  也不是,因为人们对确定的事物很容易就适应,但对不确定的事物就会变得难以适应。刚进厕所的时候,会觉得有点臭味,呆久了就不觉得臭了;但在高低音不断变化的噪声中,无论待多久还是会觉得很吵。

  确定的奖励,人们很容易就失去干劲;不确定的奖励,常常让人们为之疯狂。

  所以,在行动之前,不妨先想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设立目标,给大脑一个行动的理由。

设立目标,对大脑的行动提供奖励

  进行了自我暗示和明确动机,接下来,就到了多巴胺控制法的第二步:将大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的小目标。

  大家别忘了,大脑为了偷懒,更喜欢做习惯做的事。如果要让大脑变得灵活,打破固有思维,只有给大脑足够的诱惑——多巴胺才行。

  把大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的、挑战难度较低、比较容易实现的小目标,正是使大脑分泌多巴胺的有效方法。

  因为在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大脑就会开启奖励模式,分泌多巴胺,让人产生成就感。通过完成一件件的小事来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能够让大脑进一步行动,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

  但是,如果每次都是通过完成小目标来感受喜悦,大脑很容易又会习惯。

  为了“去习惯化”,我们也要用游戏化思维,变着法子来让大脑行动。比如偶尔变换工作环境,调整工作的顺序,不走寻常路,跟朋友一起分享喜悦,采用积分的形式来奖励自己等等。这也是多巴胺控制法的最后一步:提高多巴胺的分泌。

  除了改变奖励的方式,使用游戏化思维以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享受运动;偶尔进行五分钟的冥想;专注于自己的兴趣领域;听些舒缓的音乐放松;寻找新乐趣;不断挑战新事物等也可以增加多巴胺的分泌。

摆脱拖延症,原来这么简单

  看到这里,相信你跟我一样,找到了摆脱拖延症的方法——多巴胺控制法:

  1.自我暗示

  2.将大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的小目标

  3.提高多巴胺的分泌

  其实,当我们了解了大脑的行动机制,学会多巴胺控制法以后,你就掌握了一套如何让人上瘾的方法。

  当我们把这个方法用在自己身上,我们能够改变拖延,鼓励大脑立即开始行动;

  当我们把它用到别人身上,我们能够设计出一个容易让人上瘾的产品,影响他人采取行动;

  当我们再对任何事情无法自拔时,我们都可以与它联系在一起,看清是什么让大脑分泌了多巴胺,阻断它,就能让我们不再沉迷。

  我们的大脑,天生懒惰、喜欢随大流,且经不住诱惑。但是我们的大脑,也同样帮助我们学习、思考,做出选择。

  了解大脑的特性,能够发挥出大脑对我们更积极的影响,改变我们的一生。

  (微信公众号:猫小默成长日记,持续分享读书笔记,PPT动画模板)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读后感(八):“多巴胺”可以刺激孩子的大脑?掌握这4个方法,让孩子爱上学习

  有一句俗语是这么说的:“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如果一直不动脑思考,记起东西来就会有些吃力。有时候,碰到事情,我们总是优先想着如何快速完成,或是按照习惯的方式去完成,懒得多花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其他的可能性。

  每个人都有懒惰的一面,一有时间,就会想着偷懒,其实,这是正常的表现,因为人的大脑并不勤快,而是习惯懒惰。

说到这里,或许你会有些疑问,怎么大脑会是懒惰的?人之所以想偷懒难道是大脑在作祟?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是一本直击人的大脑本性,剖析大脑运作的书籍。本书的作者菅原道仁是一名有着20年实战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对大脑结构和功能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在《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一书的序言部分就直接指出“懒惰”是大脑的天性的论点,并举例说明,告诉读者:大脑不是天生勤奋、专一的,大脑就是喜欢自动化处理模式,也就是说能偷懒时就偷懒。

  我们时常会有“我没有这样才能”“我不擅长做这件事”的想法,特别是作为家长,如果了解了大脑“爱偷懒”的这一特性,或许我们可以更加的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一些行为,减少对孩子的抱怨或者责备,不要觉得孩子做不到,或是孩子的能力不行,极有可能只是孩子还没有找到激起大脑快速运作的方法,没有充分发挥大脑的作用而已。

  我们身边有很多勤奋的人,他们也是靠着把大脑动起来,把不愿意、懒惰,变成主动,才会让自己有所改变,让自己有新的发现,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容易禁得住诱惑……如果家长帮助孩子充分地活跃起孩子的大脑,那么孩子也会有所改变,更能拥有“最强大脑”。

那怎样才能让大脑动起来呢?

  在具体讲方法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个名词——“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会让大脑产生刺激,让人感受快乐的物质。一旦大脑产生大量的多巴胺就会让人有愉悦感,这种愉悦感,会让人重复此前的动作,提高相关部位的活跃度。

  如果想要感受到这种强烈的愉悦感,就会让大脑不断的分泌出,这也就是说,想要孩子的大脑时常活跃起来,就要让孩子的大脑在学习时感受到快乐,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从而达到强化学习的目的。那如何产生大量的“多巴胺”,刺激孩子的大脑呢?

  1.找到学习的内部动机。

  大多数人做事都是有动机的,孩子亦是如此,可能是因为父母的期望,可能是害怕受到惩罚,而纵观孩子的学习动机,刚开始很多都是外部动机,即不是依靠自身热爱而学习,而是受到他人或是其他因素才认真学习。尽管外部动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孩子认真学习,但是如果仅仅依靠外部动机,并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就是很多教育专家不推荐学习奖励孩子的原因之一。

1978年三位美国教授做了一个奖励的隐性成本实验,实验中,将幼儿园小朋友分为三组,并让小朋友们画画。第一组在画画之前事先约定“画画可以得到奖励”,且实际给予奖励,第二组和第三组不作事先约定,单纯让小朋友们画画,只是在画完后再给予奖励,或者干脆不奖励。这个研究的结果表明:第一组自发绘画的时间有所减少。

  这个实验一定程度的反应了:如果将学习和奖励挂钩,反而可能降低孩子积极主动去学习。因此,想要孩子爱上学习,还是要帮助孩子找到真正的内部动机。比如,孩子喜欢看电视剧,那可以先让孩子去看有关电视剧的小说,让孩子自发的喜欢阅读,等孩子觉得读书很有意思的时候,再引导孩子去阅读其他类型的书籍。家长需要先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再由兴趣点引入,刺激孩子的内部动机。

  2.不要给大脑太多的压力。

  很多家长会给孩子过多的压力,比如要求孩子考试一定要考到100分,再比如要求孩子比赛一定要获得第一名等等,这些过高的要求,会让孩子怕失败、畏惧风险,也不利于孩子头脑的发育。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的作者菅原道仁认为,可以为孩子建立一个“积分卡制度”, 类似于超市、商场的那种“积分卡”,当孩子达成“某项成功”时,就可以积1分,这样一来,会让孩子更有成就感,当孩子看到“积分卡”上的积分越来越多,就会有积极性,有信心,也会拥有更多的勇气,伴随着大脑越加的活跃,分泌出大量的多巴胺,孩子感受到这种快乐,会刺激孩子下一次做得更好。

  如果巧妙地的利用了这种方法,就算孩子考试没有考到100分,孩子也不会感到气馁,至少积分卡上所有的积分都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这种“可视化”的激励制度,会在孩子内心形成一种积分是不断增长的心理暗示,不断地激励孩子。

  3.减少大脑的多重任务。

  现在很多人为了追求速度和效率,喜欢同一时间段处理多重任务,不过,神经外科专家表示:大脑喜欢处理单项任务,而不擅长处理多重任务。

《创业者》杂志上也曾写道:“大家所谓的多重任务只不过是任务切换,换言之,即短时间内来回处理多项任务,而任务切换会使工作效率降低40%,短时间内进行高速的任务转换,容易令大脑超负荷工作。”

  因此,需要摆脱那种“可以处理多重任务的人很优秀”“同时能做几件事情可以锻炼大脑”的错误想法,事实上,多数情况下,看似大脑在处理多项任务,实际上却无法专注于做好每样任务。

  很多孩子在做抄写作业的时候喜欢听歌,这也是让大脑同时处理多重任务的反面例子。看起来,好像孩子一边可以放松的听歌,另一边又能完成了抄写作业。实际上,在处理这个多重任务的时候,孩子并不能听进去每一首歌,同时又没有记住自己抄写的内容。与其再另外花时间去背诵抄写的内容,不如放弃大脑的多重任务,专注于抄写作业,把背诵的内容记在心里。

  此外,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孩子,如果从小就习惯同时做很多事情,不利于孩子专注力的提升。孩子的专注力是需要被保护的,只有每次专注做一件事情,才能让孩子真正的把这件事情做好。

  4.远离习惯化。

  大脑是喜欢偷懒的,如果长期做一件事情,或者长期在一个环境中,大脑会安于现状,不利于激发新的灵感。孩子学习也是如此,如果长时间在同一个地方学习,或者每天都在学习同一门课程,都会让孩子产生厌倦感,感觉每天的生活都被学习充斥着,很想偷懒,很想休息。因此,想要让孩子对学习保持新鲜感和热情,就要让孩子的大脑远离习惯化。

  比如,孩子一直在书房里做作业,那时而可以让孩子换个地方,选择在客厅的座子上,或者是去图书馆里学习。不要小看了地方的转换,往往一个变动,都会让孩子的大脑找到新的刺激点,让孩子对学习不感到那么的枯燥。

  再比如说,改变孩子做作业的顺序。很多孩子做作业会按照语数外的顺序,时而让孩子改变做作业的顺序,其实就像转换心情一样,可以快速地消除消极感。

  想让孩子拥有“最强大脑”,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大脑远离懒惰,时刻保持活跃的状态。要相信,大脑是需要训练的,而且,越训练越灵活。相信掌握以上四个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最大限度的利用和激活大脑的潜力,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孩子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的高效、轻松。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读后感(九):“多巴胺控制法”脑神经学科学家教你改变懒惰的大脑

  离开学仅剩五六天的时间了,有的孩子开始奋力狂补暑假作业了,还有的孩子甚至要到开学前一两天才熬夜补作业。孩子学习不主动,拖拖拉拉,作业总要到最后紧要关头才来弥补,父母头疼不已。其实这是“懒惰”的大脑正常的状态。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里说:“懒惰”是大脑的天性。大脑天生懒惰、喜欢随大流、且禁不住诱惑。人们常常高估大脑,认为大脑天生勤奋、专一,且有高效的执行力,事实并非如此。大脑偏爱固定的自动化处理模式,倾向于避开全新的挑战或不熟悉的事物,一有机会就钻空子偷懒。那为什么有些人执行力高且高效?因为执行力高的人能将懒惰的大脑变成勤奋的大脑。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是日本著名脑神经科学家菅原道仁倾力打造的,这是一本突破不良思维习惯的书。书里介绍的“多巴胺控制法”能将不愿行动的大脑转变成主动行动的大脑。“多巴胺控制法”究竟是如何转变大脑的呢?

一、决定行动力的基本物质——多巴胺

  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多巴胺?

多巴胺是内源性含氮有机化合物,为络氨酸在代谢过程中经二羟苯丙氨酸所产生的中间产物,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特殊的多巴胺能系统,由黑质致密带发出的黑质纹状体束及黑质苍白球束,即属于多巴胺能神经通路,其神经介质是多巴胺,由神经细胞或突触本身合成。它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物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它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

  科学研究表明:当人类完成某项工作或克服困难时,大脑都会分泌多巴胺。这就是当你成功了,你为什么会兴奋,就是大脑分泌多巴胺的原因。大脑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让人产生愉悦感。为了“再次感受这种愉悦感”,大脑会增强对该行为的学习兴趣,提高相关部位的活跃度。这种倾向被称为“强化学习”。

  就比如,有些人获得了青云计划,大脑分泌了大量的多巴胺,让他产生了愉悦感,大脑牢记了这种愉悦感,进行强化学习,于是他就一鼓作气,越写越顺,获得越来越多的青云计划。这其实就是“多巴胺控制法”了,让大脑内的多巴胺循环。

二、“多巴胺控制法”具体怎么做?

  “多巴胺控制法”有如下三个步骤:

  1,自我暗示

  在心理学上,自我暗示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与事物的存在来进行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行为和主管经验的目的。

  心理学家埃米尔·库埃发现自我暗示法可以用于“疾病治疗”,在药店从事药剂师的工作,让他发现:成功治愈疾病的或许并非药品本身,而是坚信“一定可以治愈!”的强烈信念(暗示)。而这个发现,同样适合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曾经看过一个例子:美国一家医院招收一名健康的中年男子,除给予优厚的酬金外,医院还免费提供吃喝,但是每天要供给给医院一定量的血液。流浪汉比尔被选中,他被安置在一间小房间里,医院每天送来他喜欢吃的各种食品和营养品,但不准他随便外出。每天早上,比尔将胳膊伸进一扇直径不到20cm的小窗口,窗口挂着布帘,无法看到窗外的东西,这是为献血者所设的窗口,方便抽血使用。

  一个月过去后,尽管医院给比尔提供丰富的营养,但比尔还是明显地消瘦了,体重轻了10kg,而且面容憔悴,目光呆滞。第二个月,医院告诉比尔,以后不抽他的血了,但一切待遇不变,而且还允许他到室外走走。第二个月结束后,比尔体重增加了15kg。最后比尔被告知:这是一个实验,实际上医院根本没有从他身上抽去一滴血,他第一个月的消瘦,完全是他心里的自我暗示所导致的。

  由此可见,自我暗示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就像《银河补习班》里马皓文说的:只要你相信自己,好运气一定会像哈巴狗一样自动来找你。库埃也激励我们:“当你采取行动时,请告诉自己这很简单。如此一来,事情就真的变简单了。”

  2,将大目标分解成阶段性小目标

  大目标分解成阶段性小目标又称为“阶段性小目标法”,将一个大目标分为阶段性的小目标,小目标容易完成,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进行强化学习,继续下一个小目标的奋斗。

  而如果直接是一个大目标,目标越大,达成目标所要花费的时间就越多。一旦过了“望眼欲穿”的心理阶段,就会转变为一种“无所谓的心态”:已经完成不了了,随他去吧。

  前天晚上在五一广场,看到一位妈妈带着六七岁的儿子练习跳绳。妈妈对儿子说:“宝贝,跳吧,我们的目标40下。”小男孩便打开绳子跳了起来,可是一挥,脚总是跳不过去,绳子老是缠在脚上。我心想,这可刚刚学跳绳啊,订了个这么大目标,40下,应该跳不了10下。果不其然,小男孩好不容易跳到五下就停下来,不跳了,被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给吸引了。

  小男孩的妈妈一下子给订了个大目标,超乎小男孩的能力,以至于小男孩无法完成目标。但是如果把大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结果肯定不一样。把40下分成4个10下,每跳完10下,休息几分钟再跳,40下的大目标肯定能完成。

  孩子的暑假作业也是如此,在刚放假的时候就把暑假作业全部列出来,细分到每一个星期,每一天做多少量的作业,而每一天的小目标是比较少,很容易完成。这样避免堆积到快开学来狂补作业,也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3,促进多巴胺分泌

  多巴胺也被称为“干劲激素”。分布在大脑皮质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最重要的奖励机制神经系统。接收到奖励的信号后,“伏隔核”通过增加多巴胺的分泌来进行反馈。大脑察觉“可能发生大事件”时,就会为了保护自己行动起来,因此,就会变得干劲十足。那怎么提高多巴胺水平呢?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法:

  ·享受运动

  ·冥想(真正的冥想可以让你完全放松,什么都不想做。身体会分泌多巴胺作为回应,以鼓励这种行为。)

  ·专注兴趣(阅读、手工制作、手工艺、乐器演奏等)

  ·听音乐(大脑并不擅长处理多重任务,所以不能边听音乐边工作)

  ·挑战新鲜事物(新鲜事物会让你保持兴奋的状态)

  怎么提高孩子的多巴胺呢?

  (1)父母可以给孩子设定目标,并在实现它们后奖励孩子。这个目标必须是切合实际,孩子稍加努力就可以实现它的。给这个目标分成几个阶段性的小目标,每当孩子实现一个小目标时,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作为奖励。多巴胺水平上升就会进一步激发干劲,形成良性循环。

  (2)每天安排一段时间让孩子运动。运动过程中,大脑中会产生血清素,血清素可以控制坏情绪、冲动以及攻击行为。运动过程中,大脑还会产生多巴胺,会让孩子感到兴奋、开心。

  (3)通过饮食增加多巴胺。吃富含酪氨酸的食物,身体需要有酪氨酸才能产生多巴胺。酪氨酸是一种氨基酸,当它进入体内时,会被送往大脑。负责分泌多巴胺的神经元会在其它酶的帮助下,将酪氨酸转换成多巴胺。例如:乳酪、鱼、肉、谷物、乳制品、豆类、大豆。

  (4)上面所说的专注兴趣和听音乐、挑战新鲜事物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孩子。

  了解了大脑的天性,我们就知道“做不到”并非自身能力不足,而只是大脑“不想做”。孩子学习不主动,也许是他多巴胺分泌不足,运用“多巴胺控制法”,帮助孩子将“不愿行动的大脑”转变为“主动行动的大脑”。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读后感(十):拖延不是病!我们的大脑本性如此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因拖延症而感到困扰。

  很多人为此陷入自责,“为什么我总是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明明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但就是迟迟不行动”,“我就是没有能力,做什么都不行”........

  事实上,人们之所以会拖延,跟天赋、才能、意志力都没有关系,而是与我们的大脑有关。

  大脑作为人体中最复杂的器官,重量占成年人体重的2%,消耗的能量却达到了一日所需能量的20%。

  这个高消耗的特点,导致大脑“想尽一切办法节约能量”,即凡是不需要用脑的事情,全都不用,只要可以拖延,就尽量拖延。

  日本著名脑神经科学家菅原道仁,有长达20年的诊疗经验,他对大脑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脑天生懒惰、喜欢随大流,且经不住诱惑。”

  这是大脑的特性,也是导致人们缺乏行动力的根本原因。

  但是,为什么许多优秀的人,却能够做出违反“大脑偷懒”特性的行为,他们拒绝拖延,拥有超强的执行力,能够快速地做决策,并且持之以恒,对学习充满热情。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跟普通人的大脑不一样吗?

  菅原道仁在《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一书中告诉我们,还真的不一样。

  掌握大脑高效率行动的方法,就可以改造大脑,让它从懒惰变为主动。

  这个方法到底是什么?接下来,就为你一一揭晓。

01 改造大脑,从它喜欢的东西开始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虽然人人都习惯拖延,但在有的时候,人们也会一改这个恶习,迅速起身去做一件事。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什么时候,我们会变得行动力超强。

  比如,在遇到喜欢的东西,毫不犹豫就买单;在听到别人对自己外表的赞美时,会更热衷于打扮;在碰到爱吃的食物时,无论多远、排多久的队也会过去......

  这都是因为,这些事情能够让我们感到快乐。

  当我们在做感兴趣的事情,或者能够通过某件事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时,大脑就会分泌大量多巴胺,让人产生愉悦感,促使人们行动。因此,多巴胺也被称为快乐物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能让大脑分泌多巴胺,人们就愿意为此做任何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青少年游戏上瘾的新闻,每每触目惊心。事实上,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许多人已经对手机产生了上瘾行为,人们刷屏的时间,远远超出了面对面交流的时间。

  摆脱拖延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能不能够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也能让大脑分泌多巴胺,提高我们对工作和学习的兴趣。

  怎么做,才能控制多巴胺的分泌呢?

02 学会自我暗示,让大脑相信你的决定

  万事开头难。

  在面对全新的挑战时,人们总倾向于悲观地看待这件事情,“如果做不起来怎么办”,“我根本没有能力做这件事”,“如果我做不好,会给我造成多么糟糕的影响”等等,在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中,选择了放弃。

  多巴胺控制法的第一步,正是“自我暗示”。

  在教育界,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心理学效应叫“期望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罗森塔尔和雷诺尔·贾可布森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在实验中,他们随意抽取一组一年级学生,并告诉这些学生的老师,这些学生经过特别的测验被鉴定为极具潜力的“优等生”,而另一组随机抽取的学生则是“普通生”。

  在之后的授课中,老师对这两组学生的态度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对待优等生组总是另眼相看,在学生遇到挫折的时候也会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和信心。一段时间过去了,优等生组的成绩果然比普通生组要高出许多。

  这个研究表明,由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更高的期待,能够对学生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

  所以,在开始工作之前,就告诉自己“一定能够胜任”,“每一天都比昨天的自己变得更好”等等,会大大增加行动的概率,顺利地迈出第一步。

  但是,很多时候,仅靠心理暗示还不足以让大脑“信服”,我们还需要给大脑提供一个动机才行。

03 明确动机,让大脑真正开始行动

  这个动机可以是内部的,也可以是外部的。内部动机包括个人的信念、价值观,想要追逐的梦想等等;外部动机包括各种奖励,或者免受惩罚。

  值得注意的是,内部动机与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有关,不容易动摇和改变,能够带来持久的动力;而外部动机,大脑很容易就会适应,持续的时间比较短。

  比如,老板决定用发奖金的方式来激励员工工作,在开始的几个月,员工充满干劲,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员工逐渐习惯了新的薪资水平和消费水平,再也不会像原来一样努力工作。

  这个现象,行为经济学称之为适应性偏见。即一个人对任何一件事,有了之后就会习惯。好事是这样,坏事也是这样。

  那么,外部动机是不是就没用了?

  也不是,因为人们对确定的事物很容易适应,但对不确定的事物就会变得难以适应。刚进厕所的时候,会觉得有点臭味,呆久了就不觉得臭了;但在高低音不断变化的噪声中,无论待多久还是会觉得很吵。

  确定的奖励,人们很容易就失去干劲;不确定的奖励,常常让人们为之疯狂。

  所以,在行动之前,不妨先想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设立目标,给大脑一个行动的理由。

04 设立目标,对大脑的行动提供奖励

  进行了自我暗示和明确动机,接下来,就到了多巴胺控制法的第二步:将大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的小目标。

  大家别忘了,大脑为了偷懒,更喜欢做习惯做的事。如果要让大脑变得灵活,打破固有思维,只有给大脑足够的诱惑——多巴胺才行。

  把大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的、挑战难度较低、比较容易实现的小目标,正是使大脑分泌多巴胺的有效方法。

  因为在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大脑就会开启奖励模式,分泌多巴胺,让人产生成就感。通过完成一件件的小事来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能够让大脑进一步行动,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

  但是,如果每次都是通过完成小目标来感受喜悦,大脑很容易又会习惯。

  为了“去习惯化”,我们也要用游戏化思维,变着法子来让大脑行动。比如偶尔变换工作环境,调整工作的顺序,不走寻常路,跟朋友一起分享喜悦,采用积分的形式来奖励自己等等。这也是多巴胺控制法的最后一步:提高多巴胺的分泌。

  除了改变奖励的方式,使用游戏化思维以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享受运动;偶尔进行五分钟的冥想;专注于自己的兴趣领域;听些舒缓的音乐放松;寻找新乐趣;不断挑战新事物等也可以增加多巴胺的分泌。

05 摆脱拖延症,原来这么简单

  看到这里,相信你跟我一样,找到了摆脱拖延症的方法——多巴胺控制法:

  1.自我暗示

  2.将大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的小目标

  3.提高多巴胺的分泌

  其实,当我们了解了大脑的行动机制,学会多巴胺控制法以后,你就掌握了一套如何让人上瘾的方法。

  当我们把这个方法用在自己身上,我们能够改变拖延,鼓励大脑立即开始行动;

  当我们把它用到别人身上,我们能够设计出一个容易让人上瘾的产品,影响他人采取行动;

  当我们再对任何事情无法自拔时,我们都可以与它联系在一起,看清是什么让大脑分泌了多巴胺,阻断它,就能让我们不再沉迷。

  我们的大脑,天生懒惰、喜欢随大流,且经不住诱惑。但是我们的大脑,也同样帮助我们学习、思考,做出选择。

  了解大脑的特性,能够发挥出大脑对我们更积极的影响,改变我们的一生。

本文标题: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047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是小兔班尼读后感100字《爱你,罗茜》观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