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之河:平克·弗洛伊德传》是一本由马克·布莱克著作,雅众文化|博集天卷|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无尽之河:平克·弗洛伊德传》精选点评:●有点琐碎但仍旧迷人足够有趣●如
《无尽之河:平克·弗洛伊德传》是一本由马克·布莱克著作,雅众文化 | 博集天卷 |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尽之河:平克·弗洛伊德传》精选点评:
●有点琐碎但仍旧迷人 足够有趣
●如果只想买一本Pink Floyd的传记,那就是这本了!陈老师翻译的很棒,常常看的笑出了声。
●小时候总觉得pf是特别正经的一个乐队,看了书发现不是的!这种乐队成员从一开始关系就不太好的情况还能让他们走这么久这么好,也是一个奇迹哈哈哈哈,水爷太逗了,承包了整本书的笑点。每个人都是吐槽役,互相吐槽。
●Barrett是一个沉迷童年往事的天才,他的命运简直就是那个疯狂的年代本身,虽然在童年好友看来他无非是脑子坏掉了;Waters是个极富洞见的偏执狂,乐队永动机一般的创意源泉,感觉只要这世上还有战争他真能一直写下去;Gilmour走技术线,浑身音乐细胞,和贝斯手形成很好的互补关系,本来是救急的没想到成了守着这个名字最久的那个;Wright最憋屈,演奏、声线还有灵感都过硬,某种程度上结合了贝斯手和吉他手的优点,奈何屈服于水爷的淫威一直没有话语权;Mason与世无争,大多数时候属于隔岸观火的那个……不得不说这本乐队编年史一样的传记真是扎实,对于我们这种抱着些猎奇心态的粉丝来说着实从头笑到尾(八卦太多了),看完又有些怅惘,觉得他们这几十年的事就这么浮光掠影一样被我看完了!
●完整
●故事,音乐,深陷加班中的半个月时间。
●the show must go on啊,必须***must go on 啊,朋友们
●作者的写法就是常见的绝对客观式,可能有些人会嫌弃太流水账,太访谈资料堆砌,不太有个性。我读的过程中,就不断想:wiki的页面究竟照搬了多少这本书的内容。同时也感慨,互联网时代,像平克,披头士,迪伦这种大牌的传记和相关书籍究竟还有没有翻新的必要。
●回老家前连夜读完了。事无巨细的乐队传记,边角八卦到奇妙创作谈都有了,有些太琐碎了(非乐迷可能会觉得有些冗长?)剑桥生长出的乐队,最古典和正统的教育里滋生的叛逆因子,歌词写得好一定是要念书的啊。药物,混乱的感情和生活,分崩离析的成员关系...就着书里的轨迹又听了几张专辑,pink floyd太伟大,后来的人偷得一点点就能大放光彩了。最后,筑墙是无用的。
●“燃烧的闪光灯,风里飞扬的闪烁光尘和一次月之暗面之旅。”
《无尽之河:平克·弗洛伊德传》读后感(一):关于平克弗洛伊德的只言片语
一本巨细无遗的乐队史记,作者竭力用客观的态度、冷静的笔触还原真实的历史,并且自始至终照顾到了乐队所有成员,对每位成员的个人史都作了不带偏见的细心阐述。既可作为资料查阅,又可看作是解析乐队团体和五人各自心灵、情感的钥匙。当然,要理解这支极为分裂的乐队从携手并进到反目成仇的渊源,辨明团队间的种种隐瞒与真相,还需要结合更多的资料,并且最终得到的,很大程度上也只是你内心对他们的私人看法。
因为平克弗洛伊德不是一具虚无缥缈的神坛上的圣像,而是四个有血有肉、无比真实而复杂的成员组成的乐队,他们的音乐天衣无缝,他们的言行却众说纷纭。你看待他们的方式,你对待Waters,Gilmour,Barrett,Wright以及Mason的态度,也正反映着你对自我的审视。五个性格迥然相异的人,聚在一起创造出震古烁今的杰出成就,留下余韵不绝的宝贵音乐财产,是世间的幸事。而他们之间的勾心斗角,隔阂与冲突,或者由于名利的私心,或是因为相处的困境,致使一段紧张的关系(Waters与Gilmour及Wright)纠缠着每个人的后半生,使一位旧友(Syd)割断与往日辉煌的联系直至去世,令人唏嘘。他们表现出与纯美的音乐华章截然不同的混乱甚至于不忍直视的人性。
而我爱的正是这样一支真实的乐队。在了解到这些以后,非但没有唾弃,反而愈加觉得他们亲近,贴近现实。
艺术不就是这样么,哪有什么十全十美,神光下现。不过是在纷繁人间徘徊着的一些人,偶然触到了那束圣洁的光。
我个人大概更偏爱水爷。
创作迷墙时,百万富翁平克弗洛伊德乐队投资失败,为了避税不得不背井离乡,前往法国录制专辑。水爷说:“我们濒临破产,我们曾是14岁的少年,弹着十英镑的吉他,幻想将来致富成名,结果《月之暗面》让我们梦想成真,然后,我们变得贪婪起来,试图守住财富,结果失去了一切。”那时的他们,三十来岁。
2019年,67岁的水爷依然没有减弱反战的呼声,他在迷墙全球巡演上引用艾森豪威尔的话:造出的每一支枪,下水的每一艘军舰,发射的每一枚火箭,归根结底,都是对饥饿无食,寒而无衣者的一次偷盗。
2019年,以花甲之龄完成三年世界巡演的水爷,把舞台移向户外巨大体育场的水爷坦言:“我的墙倒塌了,与人山人海的观众发生化学反应,实际上令人无比愉悦。”此时他还差一年满七十岁,而推倒这堵墙花了他三十多年。
2019年,74岁的水爷发布个人新专辑。(这一条还未被收入传记:某种程度上,乐队的历史还在被陆续创造,还未宣告结束)
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建起一座又一座的高墙,却很难推倒其间哪怕一座。我们大多数人,大概不能如此执拗,顽固到了七十岁,还死不悔改。
《无尽之河:平克·弗洛伊德传》读后感(二):愿这条河无尽流淌
yd是真正的艺术家,Syd时期的太空迷幻摇滚如流星闪耀,陷入童年记忆和沉迷药剂不能自拔后的彻底颓废,顽固地隐居直至消亡;Waters是暴躁的哲人,主导了大部分概念专辑,战争和挣扎是他永恒的主题,如永动机般的创作热情,一度灼伤队友;Gilmour更音乐家,他的加入是神来之笔,令70年代的PF舒适至极,他也是最忠诚的守卫者;Rick始终带着优雅和少年的羞涩,是早中期的作品里功臣,被水爷无情撵走后,显得纵情山水,不与世争;Mason忠厚踏实,在纷争面前似乎是在局外人,作为最可靠的档案保管员,让更多人对PF的内部世界能一探究竟。
出生剑桥中产阶级的男孩们,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音乐历程,留下太多有趣的印记,UFO地下俱乐部,庞贝现场,Live8...与无数璀璨明星交错(很多有意思的八卦),60、70年代的艺术从业者们充满自由的生活,一些创作和巡演的背后故事,队员间的“爱恨情仇”。在这位英国乐评人的笔下清晰记录,信息量饱满,并且平缓客观地诉说。
“我们从未长大,只是慢慢变老。”这些摇滚的生命,终也逃不过岁月长河。有的已经陨落,有的还在散发热量。感谢他们留下的真实的音乐作品,这些不会褪色和老去,将一直感动后世无数年轻的灵魂,直到永恒。
致敬!
《无尽之河:平克·弗洛伊德传》读后感(三):平克弗洛伊德冷知识(可能有的不太冷)15则
最近无可救药爱上了平克弗洛伊德这个摇滚领域少有的依然活跃的上古神兽,宅家期间看完了新买的《无尽之河:平克弗洛伊德传》,考古轶事几则,和同道中人分享。
这些轶事的入选标准,有的是因为上古神兽们之间的互动,有的是因为出乎意料,有的是因为本身太好笑,有的是因为发人深省。
一
“鲍威尔回忆起巴瑞特、沃特斯和保罗麦卡特尼在UFO的一次邂逅(按:大概是1967年平克弗洛伊德初露头角的时候)。舞台边有一条小走廊,我们坐在那里的时候,麦卡特尼走进来抽大ma烟。他非常友善,把他的大ma烟轮流递给我么抽。他走后席德说:'哇,保罗麦卡特尼啊,他来看平克弗洛伊德。'我说:'你现在也很酷啊。' 我记得罗杰结果保罗的大ma烟猛吸了一大口,我之前没见过罗杰抽过。他懂得逢场作戏。"
二
quot;1967年12月,吉尔莫被招入乐队……试镜被安排在艾比路录音室。他弹了一段亨德里克斯,模仿得太像了,他显然是个极为擅长模仿的吉他手,我们要的就是这样的人——能在台上给席德当枪手。"
三
“五人编制的平克弗洛伊德拍了一组宣传照,其中一张,巴瑞特站在最后面,几乎陷入背景中;另外一张,其他四人身着麂皮夹克,裹着别致的围巾……而巴瑞特眼圈发黑,脸色苍白,头发蓬乱,茫然凝视前方,像刚从一场致幻之旅中醒来。‘他眼睛里的光芒在慢慢溜走,’ 伊尔莫回忆……”
传记封面这张图片大概就是这组宣传照其中的一张,最后面最帅那个是Syd Barrett,他的右边是罗杰沃特斯,蹲在前面的是大卫吉尔莫。对这个看起来"无关紧要"细节印象深刻是因为“他眼睛里的光芒在慢慢溜走”呼应了《Shine on your crazy diamonds》里那句" now there's a look in your eyes like black hole in the sky"。BTW,这真是一首不止是诗性、简直是带着神性的歌。网易云音乐上有一个视频,两个犹太教徒装扮的街头艺人在耶路撒冷唱这首歌,宗教和摇滚乐在饱经风霜的城墙下完成了隔空击掌,别有一种打破禁忌的味道。
yd Barrett是平克弗洛伊德第一代灵魂人物,但他在乐队的时间并不太久,正式成军以后大概就两年时间,现在流传的平克弗洛伊德经典之作《月之暗面》或者《迷墙》通通没他什么事,我不能理解,为什么描述乐队40年的传记花了超过一半的篇幅来专门写他?
四
“我们进行过一次意味深长的谈话。他(Syd Barrett)对我说,他是个失败的摇滚明星,然后他突然斥责我:‘可你是什么呢?你23岁了,还是个无名小卒,我都已经火过了。’”
五
吉尔莫耶睿智地戳破了那些围绕在巴瑞特周围的神秘光环,"有些人会说:'他在更高的宇宙层面上。'但实际上他不过是脑子坏掉了。"
六
和它的音乐一样,《原子心之母》的外观也成了乐评人和乐迷热议的对象。索格森和鲍威尔用了一张他们能想到的最愚钝、最不相干、最远离迷幻的封面:一头奶牛,拍摄于赫特福德郡的一个牧场。索格森说:完美,因为它太奶牛了。"我和索格森把照片呈交给罗杰,"鲍威尔回忆道,"罗杰突然捧腹大笑。他爱上了它。"
在专辑发行当天上午,百代高管哄劝一群奶牛穿过购物中心,以便聚集在现场的摄影记者拍照。
七
quot;母亲觉得小小年纪去跟一个清纯女孩恋爱结婚对我毫无益处," 罗杰透露,"她明确鼓励我去找性放纵的女孩。" 但罗杰还是娶了青梅竹马的心上人。
八
这年早些时候,法国芭蕾编舞家罗兰佩蒂找到平克弗洛伊德,希望他们为其改编自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芭蕾舞剧配乐。……与罗兰在巴黎会面后,沃特斯买了整整13卷《追忆似水年华》,并建议队友开始阅读。然而他自己才读了一卷就宣告放弃,吉尔莫也只勉强读到18页。
九
“吉尔莫绕道去了怀特岛音乐节,亨德里克斯将在那里表演。当时谁也不知道,这将是亨德里克斯的落幕演出。平克弗洛伊德的音响工程师被雇来给亨德里克斯调音,但他当时嗑多了,所以吉尔莫挺身而出。亨德里克斯永远也不会知道,给他现场调音的人,就是两年前陪他游览巴黎的那个年轻的英国吉他手。不到一个月后,亨德里克斯便溘然长逝。”
亨德里克斯,也是我不久之前才知道的名字,全世界吉他弹得最好的人,他至少能排进前三。这是春节的时候在好莱坞大道一家吉他(销售或生产)公司外墙拍到的涂鸦,涂鸦上的人正是亨德里克斯。
十
这个29岁的已婚男人还在努力解决那些自青春期就开始困扰他的问题。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母亲玛丽从小灌输给他的坚定信念,他需要得到体面的教育,得到体面的工作,因为他会想要拥有家庭,所以他需要做好准备……沃特斯突然意识到这一切已经发生了:"我还没有为任何事情做准备,但我已经身至其中了。去***,就是这样。"
十一
平克弗洛伊德的前灯光师阿瑟马克思最终功成名就,成为好莱坞知名美术指导,凭借《角斗士》、《美国黑帮》和《火星救援》三度获得奥斯卡提名。
十二
沃特斯为下一轮巡演设计了一头巨大的粉红飞猪,取名叫阿尔吉。12月2日,阿尔吉运抵巴特西发电站,由工作人员现场充进大量氦气。考虑到飞猪一旦挣脱缆绳会对航空交通构成严重威胁,所以欧洛克雇来一位神枪手以防万一。
第一天,充气技术上出了问题,飞猪没能完全鼓起来;第二天,飞猪成功地充足了氦气,随后升起来了,突然间一阵狂风吹过,巨大的飞猪挣脱了系泊缆绳,真的飞跑了。问题是欧洛克一时疏忽,忘了叫神枪手第二天也过来。"
十三
想当年,平克弗洛伊德日渐走红,他们的舞台布景也日趋复杂——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将观众的目光从四个相貌平平的长发男人身上移开。
十四
quot;录音室里有种英国公学式的氛围,罗杰是班干部,有时会欺负同学。我是刚转学过来的,自然成了被虐待的对象。但是我是带着纽约的朋克态度来到伦敦的,有次罗杰逼人太甚,我转身过来说,看我口型,f**k u,你不能这样跟我说话!他的三个队友立马站到我这边,齐声说,是的!我想从那一刻起,他对我的态度有所转变。"
十五
(1979年)"录制《迷墙》期间,我(吉尔莫)和罗杰发生了很大的争执,但都是艺术上的分歧,我们都想把它做成一张伟大的专辑。有天早上我们一道去录音室,他说上帝啊,我们两个一定要永远合作下去,我们是一对很好的搭档。"
但是罗杰和吉尔莫最终还是闹翻了,罗杰1985年退出了乐队,双方展开了很长时间的诉讼和反诉讼,大家都老了之后才有和解的迹象。2005年伦敦一场公益义演活动上,时隔20年之后他们再度同台合作,罗杰有意重组,但襄王有意,吉尔莫无情,重组应该是再也没有可能了。
读后
这本书看下来,对乐队五个人基本上有个判断。Syd Barrett年轻时是个万人迷,他随便往哪里一站,所有人都会注意到他,早期平克弗洛伊德受到关注,他是最大的原因,但不知道为什么很早就神经出问题了,传记虽然花了一大半篇幅说他,但是仍然说不清楚他坠落的原因。
罗杰才华横溢但刚愎自用,瞧不起乐队其他几人的音乐水平并且毫不遮掩,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暴君"。他上过肥伦秀宣传他的巡演,平时巧舌如簧的肥伦在他面前也像小媳妇,基本上每问一个问题都会战战兢兢地补充一句:我这个问题不会太白痴吧——看来他的暴君形象应该是所有人都知道的。
吉尔莫吉他技术是同行公认的好,也有一把好嗓子,但创作才华似乎欠缺(铁杆寂寞迷不要打我),但我对吉尔莫的印象,是他是一个正派、得体、可靠的人,在乐队里面的音乐职业化程度最高,他总是照顾"剑桥派"的一帮朋友,接济他们的生活,为他们解难纾困,也一直是他在确保精神已经出问题的前灵魂人物Syd Barrett到死都能持续收到版税。
莱特钢琴弹得好,很好相处,所有外部合作过的人对他都没有差评,但他和其他人比起来才华似乎不突出,而且性格敏感,不是适合娱乐圈的人。梅特是乐队里的PR的角色,喜欢跟媒体打交道,此外无甚印象。
罗杰今年夏天在美国、加拿大会开启新的巡演。虽然他人可能招人讨厌,不过音乐的确是牛逼,去看他的现场成了我今年最大的愿望。再不看,可能他真的就封山了,毕竟年纪在这儿。
我以前就知道这个乐队,甚至听过一些他们的歌。去年的以色列游记里还能用稀松平常的语调叙述"汉堡店店主在循环播放平克弗洛伊德",如果是现在的我,估计不顾矜持要和店主认个亲:我们都喜欢平克弗洛伊德,那我么就算是异父异母的兄弟了。
《无尽之河:平克·弗洛伊德传》读后感(四):音乐站在“无尽之河”上,那手持木浆的人是平克·弗洛伊德
2019年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天空中出现了一只飞翔的粉红色小猪,这是英国摇滚乐队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演唱会上的经典场景。奥运会开幕式上重现这一幕,就是为了向这支老牌本土乐队致敬。从大众知名度而言,尽管平克·弗洛伊德比披头士(The Beatles)稍逊一筹,但绝对足以跻身世界摇滚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几支殿堂级乐队之一。
在中国的摇滚乐迷心目中,平克·弗洛伊德同样拥有崇高地位,它和披头士、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等一起构成了英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摇滚传奇,尤其《月之暗面》(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和《迷墙》(The Wall)两张专辑,更是成为无数乐迷为之倾倒的至尊经典。
但长期以来,国内对于平克·弗洛伊德的介绍仅限于音乐本身,大部分乐迷对乐队成员个人的了解知之甚少,甚至除了乐队后期的主导者罗杰·沃特斯(Roger Waters)之外,其余成员都是面目模糊。英国音乐记者马克·布莱克(Mark Blake)花费数年时间采访了平克·弗洛伊德成员及其家人、朋友、大学同学、音乐伙伴,撰写出《无尽之河:平克·弗洛伊德传》,讲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音乐背后的故事。
1
谈起平克·弗洛伊德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乐队早期的灵魂人物席德·巴瑞特(Syd Barrett)。巴瑞特1946年出生于英国剑桥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从小便展现出超常的艺术天赋,随后便与同样来自剑桥的罗杰·沃特斯、大卫·吉尔莫(David Gilmour)等人组成了平克·弗洛伊德的雏形。
那么平克·弗洛伊德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原来是巴瑞特把两位他喜欢的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布鲁斯歌手平克·安德森(Pink Anderson)、弗洛伊德·康塞尔(Floyd Council)的名字组合在一起。根据布莱克的采访可知,从1965年到1966年初,乐队名称在固定之前,还曾先后使用过“平克·弗洛伊德布鲁斯”“平克·弗洛伊德之声”“茶具”(The Tea Set)等名字。
《黎明门前的风笛手》(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是平克·弗洛伊德签约百代唱片后的第一张录音室专辑,1967年8月发行,在世界最著名的录音室之一艾比路(Abbey Road)录制。披头士乐队经典的《佩珀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专辑就在紧邻平克·弗洛伊德的隔壁录音间录制。
值得一提的是,《天文学大师》(Astronomy Domine)是《黎明门前的风笛手》中的第一首歌,而其中的第一句人声并不是由乐队成员发出,而是乐队当时的经纪人詹纳(Peter Jenner)。在这首曲子开头,詹纳用扩音喇叭念出了一系列行星的名字,“听起来像是把波普艺术和科幻小说压缩成了一首摇滚歌曲”。
1967年5月12日,平克·弗洛伊德在伦敦的古典音乐圣地伊丽莎白女王音乐厅举办了演唱会“五月的游戏”,并首次使用了方位协调器(Azimuth Coordinator)。“这个新玩意儿是世界上第一台四声道音响系统的音效控制器,它由四个旋转式可变电阻器组成,装在一个大箱子里,配有两根可旋转的270度的控制杆。发明者是艾比路录音室的一位技师。”
在没有电脑合成器的时代,平克·弗洛伊德是最早使用四重奏声乐体系的摇滚乐队之一,他们在演出现场的不同方位放置许多不同的发音器,让声音从四面八方向听众涌来,形成丰富迷人的立体声效果 ,在听众席间制造巨大的环绕音浪。
2
第一张专辑里,平克·弗洛伊德就奠定了自己今后不断发展的迷幻风格。那么,平克·弗洛伊德的伟大专辑《月之暗面》和《迷墙》又是怎样诞生的呢?
1973年《月之暗面》灌录成唱片之前,先是在一年前进行了首次演出。不过,那次首演并不顺利,由于演出现场的机械和电力故障,平克·弗洛伊德放弃完整演奏《月之暗面》的计划,被迫更换了其他作品。
专辑中脍炙人口的《金钱》和《时间》两首歌在开头部分都进行了声音采样。《金钱》来自沃特斯向妻子制陶用的金属搅拌碗里扔硬币发出的声音,而《时间》开头的时钟嘀嗒声、报时声和闹铃声则由录音师帕森斯(Alan Parsons)在附近的一家古董钟表店录制完成,每录其中一个钟,帕森斯都要请店主把店里其他的钟全部停摆。
“有趣的是,平克·弗洛伊德在《金钱》里抨击着金钱、贪婪和自私,然而这首歌却让他们个个赚得盆满钵满,个人财富继续飙升。”布莱克如此评价道。《金钱》随后也成为平克·弗洛伊德在巡演中最受欢迎的一首歌,乐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此飙升。
《月之暗面》之后、《迷墙》之前的这段时间,平克·弗洛伊德又推出了两张唱片,分别是《愿你在此》(Wish You Were Here ,1975年)和《动物》(Animals,1977年)。其中《动物》这张专辑的概念灵感来自乔治·奥威尔的政治隐喻小说《动物农场》,沃特斯用狗、猪、羊三种动物代表人类众生相,比如好勇斗狠的狗、专制暴虐的猪、无脑盲从的羊。奥威尔小说里的隐喻对象是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沃特斯批判的则是西方资本主义。
“飞翔的猪”这一摇滚史上的经典形象就来自《动物》。专辑封面是一头粉红飞猪漂浮在伦敦南部的巴特西发电站上空,当时巴特西发电站已经是即将关闭的状态。沃特斯被这座“悲观的、残酷的”建筑吸引,想出了在四个大烟囱中升起一头飞猪的主意,根据沃特斯的解释,这头猪象征着“希望”。后来,这头飞猪经固定出现在平克·弗洛伊德的演唱会上空,成为乐队最著名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关于这头飞猪道具,布莱克还披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最初的飞猪由制造出齐柏林飞艇的一家德国公司打造,被命名为“阿尔吉”。为了拍摄专辑封面,阿尔吉必须在巴特西发电站上空升起。阿尔吉被运到巴特西发电站后,工作人员为它充进大量氦气,并用缆绳绑住。考虑到阿尔吉一旦挣脱缆绳,将会影响航空飞机的正常运行,所以现场还有一位神枪手以防万一。不料第一天由于充气问题,阿尔吉没有完全膨胀起来。第二天,阿尔吉顺利升空,但突然一阵狂风袭来,阿尔吉挣脱缆绳,向天边飘去,神枪手这天正好也不在场。结果,这头自由飞翔的粉红色小猪导致多架航班取消,而且还惊动了英国皇家空军,无意中帮助平克·弗洛伊德的新专辑做了最好的宣传。
1979年,平克·弗洛伊德的划时代巨作《迷墙》震撼问世。以这张唱片为基础,平克·弗洛伊德充分发挥了IP效应,综合打造出动画、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使得《迷墙》的影响力大大溢出了音乐范畴。专辑上市两个月便卖出了100万张,至今全球销量已达2300万张。
《迷墙》是总长一个半小时的双碟唱片,大部分词曲由沃特斯包办,讲述了一个英国歌手从小的成长经历,带有巴瑞特和沃特斯的自传性质。主人公的父亲在二战中阵亡,失去父亲的主人公在抹杀个性、冷酷呆板的教育制度下长大,与周遭世界显得格格不入,逐渐在个体和外界之间筑起了一道阻隔交流的高墙。这些内容既来自乐队主创的亲身经历,也对当时的英国社会起到了批判作用,冷战阴影、教育危机、人性异化……这些宏大深刻的主题都被压缩呈现在这张专辑之中。
同样经典的还有一系列《迷墙》演唱会,平克·弗洛伊德用百万美金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视听体验。演出进行过程中,一道巨大的砖墙在舞台上不断垒起,最终把乐队和观众隔绝开来,并在演出达到高潮时将其推倒。这道高墙也表达了沃特斯对于唱片工业的不满。
3
2005年,“现场八方”(Live 8)慈善音乐会在伦敦海德公园启幕,这场规模盛大的摇滚音乐会旨在唤起人们对于第三世界贫困的关注。25年没有同台表演的沃特斯和平克·弗洛伊德其他三位成员一道为观众献上了《呼吸》《金钱》《愿你在此》《舒适的麻木》四首歌。演出结束后,沃特斯用手势向舞台一边的吉他手大卫·吉尔莫示意一起向观众谢幕。四位成员互相手搭肩膀,向台下观众挥手致意,这一刻,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平克·弗洛伊德此次重组引发关注的背景是乐队成员之间多年的不和。1983年录制完专辑《最后的乐章》(The Final Cut)之后,沃特斯便宣布退出乐队单飞,这时平克·弗洛伊德其实就已名存实亡。沃特斯离队之后,吉尔莫成了新的领导者,继续使用平克·弗洛伊德的名字巡演。而后的很长时间里,沃特斯为了“平克·弗洛伊德”的署名权与乐队其他成员的裂隙不断加深,势如水火。直到1987年,沃特斯和吉尔莫才签订了关于沿用“平克·弗洛伊德”名号的协议。
“现场八方”慈善音乐会上,平克·弗洛伊德的键盘手理查德·莱特(Rick Wright)最后一次以乐队成员身份亮相,2008年,莱特因癌症去世。然而,莱特并不是平克·弗洛伊德第一位去世的成员,两年前,隐居在剑桥小屋多年的乐队创始人希德·巴瑞特在孤独中离世,终身未婚,没有子女。据说,“现场八方”开演前一周,《伦敦标准晚报》的一位记者想要采访巴瑞特,但巴瑞特拒绝开门。对于因毒品和早年放荡生活付出代价的巴瑞特来说,平克·弗洛伊德仿佛就是“上辈子的事”,是“另一个时代的另一个世界”。
2019年,吉尔莫领导的平克·弗洛伊德发行了新专辑《无尽之河》(The Endless River),距离上一张专辑《藩篱之钟》(The Division Bell),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其中采用了理查德·莱特生前的键盘录音素材。专辑封面是一艘独木舟航行在波涛翻滚的河流,划船人独立舟上,手持木浆,眺望着太阳正从地平线上升起的远方。那个划船人仿佛就是平克·弗洛伊德留给世人最后的永恒背影。
(刊2019-12-31晶报·深港书评,https://appimg.allcitysz.com/template/displayTemplate/dist/index.html#/newsDetail/519553?isShare=true)
《无尽之河:平克·弗洛伊德传》读后感(五):有人在我脑子里,但那不是我自己
有人在我脑子里,但那不是我自己
——愿你在此
文 / VANCA
摇滚乐的故事,向来伴有某种神话和英雄般的色彩,这让经典的摇滚乐不会像昨日的旧报纸那样朝生暮死,你可以看到它讲述关于成功的高潮和低谷,以及无数通往启蒙或是永恒难题的道路。去年11月,史上最优秀同时最受欢迎的摇滚乐队之一,平克·弗洛伊德的传记《无尽之河》简体中文版问世了。它的作者,英国知名音乐记者、作家马克·布莱克用这本冷静锐利却又易读的传记揭开了乐队历史的层层神秘,他所传达的丰富的细节与事实,取代大量的传闻和杜撰;它的译者,是身为资深摇滚乐迷的译家陈震。
平克·弗洛伊德何以既具备优秀和前卫的特质,又能成为一支流行到不可匹敌的乐队?各类资料总是众说纷纭。不过我想,有一些原因还是得到大家共识,比如说七〇年代的音乐氛围,乐队对概念专辑的钟爱与坚持,不随波逐流等等。然而光是这些原因,似乎仍不够说服我们。
这部资料颇为扎实的传记,围绕着乐队的“成长史”展开,有对乐队各个时期作品的梳理的硬核内容,然而,作者马克·布莱克更为擅长的,是人物描写,以及对平克之所以为平克的各种人物之间的化学反应的探索才能。
作者最为专注地将笔墨投于影响乐队的两股主要力量:一是罗杰·沃特斯这位乐队主要的词曲作者,也是他最大程度地将平克·弗洛伊德提升为流行文化力量;而另外一股力量很是神秘,似乎是他未曾发挥的潜力更具远见,他就是歌手、词曲作者席德·巴瑞特。
平克·弗洛伊德乐队成立于1965年,席德·巴瑞特是乐队初期的灵魂人物。他是位迷人的艺术家,他创作了乐队最早的热门歌曲《看艾米莉玩耍》、《阿诺德·莱恩》等歌曲。他充满创造性的张力,他在冷静和飘忽不定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独创的平衡,这种平衡很适合那个时代。1967年8月,第一代平克·弗洛伊德成员巴瑞特、沃特斯、莱特和梅森带着首张专辑《黎明之门的风笛手》初次亮相,这张迷幻专辑反响不凡,然而,巴瑞特的精神健康状况却在首张专辑发行之后骤然恶化。这件事,对于巴瑞特来说是不幸的,此后他的生活也再无任何的飞跃,不过从某方面,对于乐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绵延不断的财富。巴瑞特患有精神分裂症,但正是他对迷幻药的实验使他在平克乐迷心中成为一个神话人物,此乃后话。1968年,当巴瑞特的行为越来越古怪,威胁到了平克·弗洛伊德正蓬勃发展的事业,于是被乐队开除。
此后,罗杰·沃特斯成为乐队的第二位灵魂人物,同时,吉他手大卫·吉尔莫加入乐队,这支由沃特斯,吉尔莫,莱特和梅森组成的阵容成为平克弗洛伊德乐队最著名阵容。当成功来敲门,乐队要力求忠于愿景的同时做到名利双收甚为棘手,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1970年左右,沃特斯极力想要摆脱太空摇滚的标签,他的作品也开始考虑现实层面。成员之间,他们不善于赞美,也不会喜形于色,但是他们四人对一件事都心照不宣,就是在没有性感主唱的情况下,他们最好寻找其他方式来吸引观众的视觉注意力。没错,平克·弗洛伊德属于如今被供上经典摇滚殿堂的乐队之中“不性感”的那一派。他们的外表和声音上心慵意懒的气质,大多阴郁得无可复加,却风靡到无可救药。
在沃特斯和吉尔莫的配合下,平克·弗洛伊德开始了星际超速驾驶,录制了《乌马古马》、《原子心之母》和《干涉》等唱片,越来越大胆的声音,竟突破了摇滚乐本身的极限。在此之后,乐队迎来了他们最辉煌的三张概念专辑——《月之暗面》,《愿你在此》,《迷墙》。
沃特斯的童年经历一次又一次地进入平克·弗洛伊德的音乐,听者能触摸到他和同伴在剑桥成长时的心境。通过作者对本人和身边人的深度采访,得知沃特斯小时候就一直在“容忍”着学校教育,他的态度是,跟它和平共处并充分加以利用。而对于他非常难以相处的脾气,他解释说:“我可能没意识到自己气势汹汹的,由于缺乏安全感,我摆出了一副恶狠狠的神态。年轻时我对一切都感到害怕,所以就变得相当具有攻击性。”为此,他也承受矛盾与痛苦,并长期接受心理治疗。但正是这些痛苦的思索,造就了平克·弗洛伊德的第二个时期,也是他们成为流行文化符号的时期。沃特斯颤抖的疯癫和狂乱的咆哮,在早期作品里就有显露。不同于巴瑞特创作的有着惆怅天真之美的歌曲,乐队集体创作的《Pow R. Toc H.》及沃特斯写的《拿起你的听诊器行走》俨然就像沃特斯日后作品的预演。那种颤抖的疯癫和狂乱的咆哮将出现在概念专辑《月之暗面》和《动物》中。不过,沃特斯的宿命论里带着出人意料的悲悯与深刻,即使他脸上满是愤怒和刻薄,他总是将专辑的内容做得沉甸甸的,这既是他作品的难能可贵之所在,却也为他日后脱离乐队埋下伏笔。
相对于激烈的沃特斯,吉尔莫是位慷慨的绅士。作者冷静地讲述队员之间,尤其是沃特斯和吉尔莫之间的微妙关系,难能可贵的是,比起吵架冲撞,他更着眼于他们之间的火花碰撞。
吉尔莫刚刚加入乐队时,在乐队里像个局外人,但慢慢地,他的吉他成为乐队的招牌声音,同时他也有一副金嗓子。如果说歌词仍然是吉尔莫的致命弱点,那么他的招牌吉他怒嚎和英式唱腔足以遮住这一短板,而歌词创作,恰恰是沃特斯的强项。有趣的是,有时吉尔莫故意为难沃特斯,要他再给专辑写一首歌出来。他俩吵了一架,沃特斯满脸愠色地离开录音室,结果第二天早上便交出一首杰作。沃特斯的暴脾气催生了专辑里最具韵味、最为感人的歌曲。沃特斯那种汹涌澎湃对优雅和妥协的拒斥,在吉尔莫音色的温暖和热情中,显得更为饱满、立体。
随着队员之间矛盾的激化和价值观的分歧,做专辑《最后的乐章》的时候,吉尔莫和沃特斯关系走向破裂。沃特斯被逐出乐队,重蹈了他们在六〇年代核心缺失的覆辙。由此,吉尔莫成为了乐队的第三位灵魂人物,带领乐队做出《藩篱之钟》、《无尽之河》等专辑。此时乐队的成员是吉尔莫、梅森和莱特三人。
布莱克详实、严谨的叙述并没有让书读着乏味不已,在洋洋洒洒梳理乐队各个时期的样貌、各张专辑的故事与主题时,他总是不忘让细节焕发神奇的光彩。
专辑《迷墙》中孩子们的合唱,让这张具有夸夸其谈的言辞、自命不凡的架势,以及慷慨无度的情节剧的专辑有了一种很特别的味道。原来,这归功于一位被称为“无政府主义”的反体制老师伦肖。伦肖热爱摇滚乐,并向学生施以高度个人化的教学法,想让孩子不光在教室里能听到柴可夫斯基,还能听到些另类的音乐。正是他班上的孩子给专辑录了童声合唱。
再比如,书中讲到平克弗洛伊德对声音的追求,对尖端声音技术的迷恋时,录音棚里有“太空时代调音台”。还有,录音时,他们放了几大捆稻草,说是为了吸收声音,改善音响效果。
2005年,《现场八方》音乐节上,平克·弗洛伊德只为这次演出“重组”了20多分钟,他们能聚到一起简直是个奇迹,观众激动不已。吉尔莫说,平克·弗洛伊德是一头笨拙的巨兽,等待着从懒散中被唤醒。他们嘴上不服彼此,演奏时却有默契,有一种奇怪的魔力。键盘手莱特说: “平克·弗洛伊德像一场永久试验性分居的婚姻。”后来,2008年,莱特去世,令平克·弗洛伊德再也不可能重组。
莱特生性安静羞怯,作者用虽然不多的笔墨却提醒了我们,他是乐队早年作品中多么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被严重低估了。作者还写到吉尔莫和莱特共同创作中的动人细节,音乐照见莱特的人生起起落落,而当莱特永远离开我们,吉尔莫把《回声》当作属于自己和莱特之间的对话,莱特去世后,这首也就不再演了,也让人动容。
尽管他们的音乐在今天看来是那样伟大,但书中有大量篇幅,不仅写当时他们的音乐如何让观众两极分化,更详细记录队员各自对作品如何不满,这些都揭示了这些堪称完美的杰作背后的不和谐的折腾过程。而如今,就拿《月之暗面》来说,至今人们也无法逃避沃特斯的意图;那种内心世界里的悲伤,对现代生活的挫折感,对基本问题之神秘的把握,对终极问题之答案的徒劳。专辑的普世性,阴沉却也强大,常听常新又熟悉无比。
当莱特去世,当沃特斯和吉尔莫分头各自表演,观众却还是盼望看到那个平克·弗洛伊德,而不是两位灵魂人物的单飞。乐迷们最喜欢的作品也还是平克弗洛伊德时期的他们的作品。在没有吉尔莫招牌吉他音色的沃特斯舞台上,无论谁弹平克弗洛伊德的曲子,观众总觉得怪怪的。
乐队的成长史里充满着成员的成长心路,乐迷渴盼的乐队重组,虽总不尽人意,但平克·弗洛伊德各个时期的作品却又无不包含彼此。
书中写到,吉尔莫吉他弹得非常优秀,而他的前任吉他手巴瑞特却更喜欢野路子技巧。比如说他会采用一种实验性的弹法,拿起一只Zippo 打火机,然后握着它在琴颈上来回移动。还有一只Zippo,里面有个音乐盒,能唱几个音符,他也握着它在琴颈上来回上下移动,以获得瓶颈音效,同时音乐盒还在里面叮当作响。
2006 年7 月7 日,席德·巴瑞特因胰腺癌离开人世。席德家人把噩耗告知吉尔莫,后者继而转达给席德的前队友和相关人士。尊重席德家族的意愿,平克·弗洛伊德全体成员多年来没有跟席德见过一面或说过一句话。当这条消息最终于7 月11 日公布后,巴瑞特的照片瞬间占据全世界报纸的头版。一个30 多年来没有发过一张专辑,没有提过一句当年勇的人去世能引发如此大的动静,可谓令人惊奇、史无前例。
布莱克在书中记录了这位曾经的浪漫天才变得越来越不稳定的详细过程。他的不稳定,部分是由于乐队的成功带来的压力,部分是由于服用了数量惊人的LSD。布莱克对巴瑞特在看似无助的自由落体中所做的调查令人感动,有时甚至令人痛苦。
说回到巴瑞特与平克·弗洛伊德神话的关系,即使是那些实际上并没有听过《黎明门前的风笛手》的乐迷也会被巴瑞特吸引,将之当作一种感伤的警示传说。
没有巴瑞特的平克·弗洛伊德最受欢迎的作品,借鉴了巴瑞特预示的力量,巴瑞特的精神仍萦绕在乐队的唱片中。概念专辑《月之暗面》中,有首关键歌曲《脑损伤》,讲的是协调精神错乱。(“有个人在我脑子里/但那不是我自己。”)专辑《愿你在此》更是对巴瑞特公然的致敬。(衣着邋遢的巴瑞特在平克乐队录制《愿你在此》的棚期还曾登门拜访,对比他先前那么英俊,此时他的样子太疯狂了,前队友已然认不出他。)平克·弗洛伊德“席德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概念专辑《迷墙》,讲的是一个脆弱的摇滚明星,受精神障碍的驱使,难以克服。
脆弱不堪的席德,最终从外部世界撤出。
类似的神话,摇滚史上似乎总被提及,无论是音乐家患有严重精神疾病,还是音乐家被过早过绚烂的明星光环压垮,而巴瑞特的故事所基于的脚本,两者兼有。这,便使得他更为人们所想念,而且,甚至改变了人们看待平克·弗洛伊德的方式。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