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兰海、秋叶大叔等一致推荐!

发布时间: 2021-02-14 21:42:3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5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兰海、秋叶大叔等一致推荐!)》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兰海、秋叶大叔等一致推荐!)》读后感(一):做智慧父母——读《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兰海、秋叶大叔等一致推荐!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兰海、秋叶大叔等一致推荐!)》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兰海、秋叶大叔等一致推荐!)》读后感(一):做智慧父母——读《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

  当今社会,很多家长会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会把自己当成孩子的起跑线,这本书正是给许多初为人母、初为人父的家长们看的。

  书中的很多观点与我教孩子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不过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并不是一样的父母就教出一样的孩子,双胞胎也有性格迥异的。我们只能做好父母,孩子就静待花开吧。

  01

  父母的修炼,决定着孩子的起点

  怕孩子太晚学,会来不及;怕别人跑太快,会赶不上;怕起点低了,就永远低,父母内心的焦虑和恐慌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智慧的父母,要善于透过眼前不如意的处境,看到乐观的地方,如同安徒生童话《老头子永远不会错》中的故事。

  多接纳孩子,理解他,抱抱他,爱他。你会更平和,更笃定,育儿生活会更快乐、更享受,孩子也会更快乐健康地成长。

  想想自己对希希,高兴的时候还天天亲她,碰到生气的时候就不想理她,显然是修炼还不够。

  02

  父母的懂得,是孩子助跑的养分

  作者书中的很多话挺有哲理的——

  父母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哭,因为了解所以慈悲。

  孩子伤心地哭时,父母应接纳情绪,帮助表达;

  孩子发脾气哭时,父母应坚持原则,耐心等待;

  孩子独自受挫哭时,父母应悄然观察,放手成长。

  事实上,父母不能控制情绪的根源,来自内心的无能为力,因为不知道还能有什么有效的方法去处理,所以会难以控制情绪,甚至用极端的方式伤害到孩子。

  只有让童年的记忆与温暖,伴随孩子一生,孩子将来才会有力量有智慧有勇气,在这个社会上游刃有余地生活。

  03

  父母的眼界,给孩子起跑的动力

  多带孩子出去见世面,给孩子滋润一生的养分,真正见过世面的人是什么样子——能享受最好的,也能享受最坏的;知世故而不世故,会讲究也能将就;总能调整好自己,总能重新拥抱生活;眼中总有光芒,活成想要的模样。

  父母带孩子的每一次出行,全心的陪伴、一起探索世界,都会帮助孩子培养出尊重与包容之心,也会用更接纳的眼光欣赏自己。

  带孩子旅游还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当孩子长大了以后,应该让她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很多人是如何工作的,如何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的。

  04

  父母的格局,引导着孩子不跑偏

  溺爱讨好,是让孩子的地位凌驾于父母之上;苛责打骂,则是父母远远凌驾于孩子之上。这两种方式,都造成了亲子关系的极度扭曲,使孩子的内心越来越硬如石头,对父母越来越冷漠疏远,甚至会给父母带来难以承受的打击。

  生命教育,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让孩子知道生命的来源;在陪伴中,让孩子感受到生命被接纳、被珍视;不比较孩子,让孩子知道他的价值来自生命本身;不随意打骂孩子,孩子才会珍惜自己的身体;要教会孩子尊重他人。

  05

  父母的呵护,让孩子在爱中奔跑

  家要成为家庭成员疗伤的场所,而不是在此创造更深的伤痕。当孩子感受到家不是退路,反而会击断自己的最后退路时,又如何去信任父母?

  做父母的时刻把孩子当作宝贵的礼物,去珍惜与爱护,孩子才会在任何时候想到父母都能获得无穷的力量。这时候的家庭就是孩子最温暖的大后方。

  孩子不是你的成绩单,你却是孩子的起跑线。

  与孩子愉快相处并不难,如果你是个年轻妈妈,新手妈妈,相信你在这本书中总会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兰海、秋叶大叔等一致推荐!)》读后感(二):“妈妈学姐”周亚松,用行动告诉你,你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楼上传来大吵声,年轻妈妈正跟奶奶吵架,原因竟是争论要不要给孩子报第四个特长班。

  年轻妈妈说:“别的小孩都在学,我们的孩子怎么能落后?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现在不学,到时候孩子会怪我们的。”

  奶奶也还年轻,声音洪亮:“为了送孩子上特长班,你定了有十个闹钟,你整天忙得像陀螺,没时间休息,孩子也没时间出去走动走动。你有多久没陪孩子玩了?孩子这么小,眼睛就有点近视了。”

  谁都说服不了谁。

  对子女有期望是好事,只是如果在期望中迷失了自己,一味追求“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就大错特错了。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蒋承说:“对教育落后的恐慌,导致每个家长都铆跳了劲,都想排在前面。没有人甘心孩子屈居人后,所以家长就推着孩子往前,再向前。结果却是水涨船高,弦越绷越紧,所有人都骑虎难下。”

  不允许孩子落后,时刻盯着孩子,盯着别人,成为家长的日常。尤其自认为没有比过别人的家长,更要与人一争长短,更不允许孩子比别人落后。

  这比较的心理,才是父母为起跑线焦虑和恐慌的根源。

  只是,什么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呢?年轻作家羔小羊说:《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

  作为一名普通的父母,如果我们目前站的位置已经落后了,那我们还能给孩子最好的起跑线吗?答案是肯定的。

  孩子需要一个个兴趣班吗?需要学区房吗?都不是。孩子最需要的,来自父母本身。

  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4岁选入申奥形象大使,同年学习钢琴,8岁学习书法,10岁加入国家冰球队,14岁就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

  他应该具有完美的起跑线吧,可是,在2019年因涉嫌轮奸案并刑事拘留十年。十年,一个人的青春能有几个十年呢?不说他的前程尽毁,至少他的青春是毁掉了。

  因此,有了“非常高的起点”,人生的跑道并不一定完美。

  有个妈妈为了孩子拼命地工作。有一次,她开车送孩子去贵族学校,临走前,对孩子说:“妈妈为了让你以后上名校,需要挣很多钱,所以没有时间陪你。你恨妈妈吗?”

  孩子摇摇头:“不恨。我长大以后也拼命挣钱,送您去最好的养老院。”

  孩子的话狠狠震住了妈妈。

  如果为了所谓的高起点教育,倾尽所有,一味催孩子快跑,却疏于陪伴孩子,疏于道德上的引导,疏于对孩子心理的关注,不仅不会帮助孩子成功,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父母的修炼,决定孩子的起点。”“父母的格局,引导着孩子不跑偏。”……

  19年的时候,曾被一个励志故事刷屏。

  55岁妈妈周亚松从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三年前,她陪女儿考研,没想到自己先一年考上,成为“妈妈学姐”。

  周亚松只有高中学历,后通过函授、自考,取得了大学本科文凭。几年前,女儿打算考华师研究生,她陪女儿备考时也萌发了考研的念头。当时,亲朋好友中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对于年过五旬的她来说,复习英语也有很大难度。

  这个过程相当苦,一直能坚持做下去的动力便是想要为女儿做好榜样。后来,女儿也考上了华师。

  孩子是母亲的软肋,更是母亲的盔甲。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怎么做孩子怎么学。父母的榜样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

  每一对父母,都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都能让孩子站在最好的起跑线上,但那不是培训班,不是学区房,而是父母的远见。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兰海、秋叶大叔等一致推荐!)》读后感(三):都说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什么才是“高段位”的起跑线

  孩子不是你的“成绩单”,你却是孩子的“起跑线”。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作者羔小羊,“羔太太”婚姻育儿品牌创始人,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在这本书中说到:许多父母,在童年的时候也是被粗暴对待,长大后,在不知不觉中延续了父母的模式,也控制不住地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心理学提到,每个人身上都会表现童年家庭的无意识模型。第一次为人父母,如果没有留心学习,刻意纠正或避免,往往就会直接沿用过去所受的教育模式来对待孩子,也会在潜意识中表现出来。 通过读这本书,也总结了一些观点:孩子的童年和成长只有一次,孩子不该为父母的第一次买单,不该因为父母是第一次当父母就理所应当受到伤害。父母也许只是无意,孩子内心的阴影却往往是一生之久。 01 羔小羊说: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为人父母请珍惜。 知乎作者、磐石在热门帖子“童年阴影真的会相随一生吗?”中写道:“我快而立之年了,今年是我第一次去游乐场。我趁着人不注意,背过身去,躲到出口处,在阴暗的角落,抹着不住滴下的眼泪。这泪水,是亏欠曾经9岁的我。” 那年,父母答应寒假带他去游乐场,他满足了父母的要求,考了班级前三,写完了寒假作业。却在去游乐园的前一天,突然被哥哥姐姐异口同声诬告他偷钱。 妈妈直接拿了鸡毛掸子逼问他。他没有拿,虽然没有承认,可妈妈还是劈头盖脸打下去,打得他衣服碎了,鸡毛掸子折了,脸上破皮,手脚都是条条杠杠。 当然第二天没有去成游乐场,并且这一年所有人都没给他好脸色。甚至他第一次有了寻死的念头,也讨厌所有家人。 他说:“我的童年,就像捡起碎玻璃往自己身上扎,很疼,可是习惯之后我就变成了刺猬,曾经刺伤我的玻璃片变成了武器,义无反顾地扎下那些伤害自己的人。我妈妈不明白为什么我物质上尽力满足她,却从来不愿意和她坐下来好好说话。我亲戚不明白为什么我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却连个看仓库职位都不愿意让他们入职,而我自己却终于在今年明白了,9岁被妈妈打得遍体鳞伤的我,憋住的眼泪在过了差不多20年之后才放肆哭出来,这就是童年的阴影!”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无数经验和研究证明,父母跟孩子,尤其是母亲跟孩子的关系,制造了孩子最核心的人格。” 许多家长都想,在孩子仅有一次的童年中,要给孩子全部的爱、最好的童年,想要给孩子最温柔、最和平的自己。 可是却常常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常常忍不住地就要对孩子发火,或者无意中忽略了孩子,伤害了孩子,对孩子心怀愧疚。 为人父母,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会将错误降到最低,才会减少甚至避免在孩子童年时,给孩子的伤害和阴影,才会不再反复经历控制不住与后悔内疚,而是庆幸自己真的给了孩子最好的童年。 02 羔小羊在《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书中写到,父母不只在养孩子,更是再过一次童年。

  台湾亲子专家李长安在《父亲的责任》讲座中讲了一件事。 两个儿子一直盼望野营,有一次他们终于买好帐篷,定好出发日期和地点了,结果那天下雨,没能出去。 孩子们好失落,因为他们准备了很久,超开心和期待。 李长安灵机一动说:“有了,我们今晚在客厅露营!” 太棒了!两个孩子兴奋起来。 搬茶几、搬沙发、安装帐篷,拿出准备好的食物、玩具,天暗后不开灯,打着手电筒。 一家人躺在帐篷里说说笑笑,很是惬意。 李长安说:我喜欢尽可能满足孩子们关于玩耍的愿望,小时候我很多没有玩过,现在跟着孩子们再当一次小孩,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多好! 我认为,在用心带孩子玩耍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在弥补童年玩耍的缺失,还能从繁杂忙碌的世界抽离出来,带着一份童心感受独有的轻松和自在。 余光中在《左手的掌纹》中写道:“人的一生有一个半童年。一个童年在自己小时候,而半个童年在自己孩子的小时候。” 有了孩子,我的那半童年才圆满起来。陪伴和养育年幼孩子的过程,原来也是我在跟随孩子重返曾经的岁月,重过一遍童年。借此,弥补着曾经的遗憾,修复着内心的创伤,拾起了遗忘的美好。 感谢孩子,丰富了我的童年,圆满了我的人生。 03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说中说道:“当孩子说我不喜欢你时,实际上是内心缺乏这种被爱和被喜欢的安全感。” 我儿子经常会对我说:“喜欢妈妈。” 有一次,我告诉他:“快点洗脸,不要在玩水了,”可他不听,继续玩水,弄的衣服都湿了。 我生气的把他拽了过来。 孩子大哭说道:“你是坏妈妈,我不喜欢你。” 小孩子对情感能敏感地察觉,却无法准确表达,才会喊出:“我不喜欢你!” 一旦父母忽视了,或者孩子连句话都无法喊出,压抑的情感就会给孩子造成影响不到的负面影响。 武志红讲过一个心理咨询案例。 来访者已经30岁了,却无论在什么场合都非常紧张自卑,他都觉得别人都对他说话不感兴趣。 我真怀疑他和妈妈的关系,存在很大的问题,可是他却几乎每天回家都会跟妈妈聊很久的天,看起来关系很好啊。 直到武志红问:聊了那么多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美好回忆吗?能不能说一两个? 来访者被戳痛了,他发现自己想不起一个。 心理学家戴维•埃尔金德说:“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永远都被爱围绕。” 孩子们最深的渴望是父母一直爱着自己,深深喜欢着自己。 当孩子说“我不喜欢你”时,实际上是内心缺乏这种悲哀和被喜欢的安全感。 孩子真正想表达的是:爸爸妈妈,可以多陪陪我吗?可以不要只是不停要求我,可以真正喜欢我,和我在一起,看着我,听我说话,不管我怎么样,都喜欢我吗? 赫尔巴特说:“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当孩子越说出我不喜欢你时,越需要父母的爱。” 希望更多的家长能看到这本书,愿我们能够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这一生唯一的童年最好的爱,让童年的记忆与温暖,伴随孩子一生,使孩子将来有力量、有智慧、有勇气在这个社会上游刃有余地生活。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是@萌娃硕硕 ,喜欢我就点下关注吧! ~~感谢阅读~~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兰海、秋叶大叔等一致推荐!)》读后感(四):《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教你如何做父母,快来围观!

  

一到放学,校门口各种培训班的宣传单就会被塞进爸爸妈妈的怀里……

妈妈们聚在一起的话题是“你的孩子都上什么辅导班?我家孩子在……”

……

肚子微微凸起的表妹追在人家屁股后头问:

你家孩子小时候上的什么早教班?

我可不能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想来这些日常,大家都不陌生。

哪怕倾其所有,父母也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的确,所有父母都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却不知道孩子的起跑线就是自己。

羔小羊为我们带来了一本杰作《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北大一位导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30个大一学生,站在同一起点,父母是高知的,向前跨一步;从小父母为其报过一对一英语外教班的,向前跨一步;一年能够出国旅游一次的,向前跨一步;在国内旅游两次甚至更多的,向前跨一步;……

在导师说完各种条件的时候,有的人已经超越起跑线很远,有的人距离终点只有一步之遥,

但有的人还站在原点半步未移;当一声“开始”令起,距离终点只有一步之遥的人轻松到达终点,哪些离终点还有距离的就要靠自己努力奔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父母可以为孩子创造优越的条件,父母本身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的作者羔小羊用六章的内容为大家深入浅出的讲解为人父母之道。

羔小羊,邓清兰女士,是一位有爱的妈妈,是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是“有书”“洞见”“凯叔讲故事”“亲宝宝育儿”等大号平台的特约作者。她专注于妈妈成长、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婚姻经营等领域,有着自己独特的养育心得。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一书,羔小羊用翔实的案例给千百万的爸爸妈妈一个养育的导向。父母是什么样子,孩子就是什么样子。羔小羊从“父母的修炼”“父母的懂得”“父母的眼界”“父母的格局”“父母的呵护”“父母的关系”这六个角度告诉妈妈们,怎么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一、生活中,父母要让孩子独立

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触龙对太后说的话,同样地适合所有的父母。孩子固然需要呵护,但是不能够事事包办,事无巨细;真正会爱的父母懂得放手,让孩子独立,能够去独挡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孙*被禁赛事件上热搜,这与他的母亲过多干涉他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不是他的母亲,也许事情不会这样的戏剧化,也不会让大家扼腕叹息。这就是不独立,母亲不放手的一个典型事件。

巨婴式老公的存在,就是有一个眼里“这个儿子还是孩子”的妈妈。这样的妈妈对儿子不是爱,是对儿子的祸害。谁家的闺女在父母眼里不是孩子,为什么到婆家就要做老公的“妈”,去面对一个不能独立的巨婴。

好的父母就是把儿子培养的有担当、会呵护人,把女儿教育的懂事体贴又温柔。

二、精神上,父母给孩子引领和自由

“**,学习不好,你不要和他来往了。”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能够听到这样的教训,父母对儿女的说教,限制孩子的交友选择。

父母往往以成人的有色眼镜看孩子交友,其实是不尊重孩子,不懂得在孩子的世界里,有趣好玩、有共同语言、说话亲切等等都是孩子交友的可能因素,不单单是学习的好与坏。

父母需要做的不是限制孩子交友,而是要告诉孩子什么样的品质是应该具有的,哪些是应该摒弃的。一旦拥有了坏的品质会有怎样的危害。

三、情感上,父母与孩子平等共鸣

不受情绪的干扰,能够平心静气地接纳包容孩子,无条件地爱孩子,不是无原则地爱孩子。

父母总是以为自己是成人,高高在上,对孩子的合理不合理请求,只要是不对自己心事的就会一律否认。而且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情绪很容易失控,不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只会大吼大叫,让事情更加糟糕。

小A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口角,怒火冲天的回到家中,一言不发。爸爸看出了小A的怀情绪,说:“你很生气,我能感觉到。”

小A攥紧拳头恶狠狠地说:“**,我要揍他一顿。”

“那我给你收拾几件衣服,你带上。”爸爸很平静地对儿子说。

“为什么?”

“打架斗殴需要拘留,我给你做好准备。

“如果你还不解气,我给你准备好被褥。”

“……”小A愕然。

“……你可以捅他一刀,发泄心中的火气,但是持械杀人轻则坐牢,重则……”

“爸,你不要说了,我明白了。”

小A 的事情就轻松地被爸爸解决了,他也明白了以后该如何做。

这就是情感的接纳与共鸣,让孩子自己认识到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只有这样,父母的爱才是正确的,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要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父母这道起跑线就要画得漂亮。生活中、精神上、情感里,父母都要和孩子在一起,让孩子在起跑线赢得有爱,有温情。因为孩子最好的起跑线,就是父母的远见。你是哪个有远见的父母吗?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兰海、秋叶大叔等一致推荐!)》读后感(五):武亦姝:优秀的孩子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根本原因在于家庭和父母

  文/婷妈

  深圳某90年出生的女生,在网上征婚,要求对方必须是全日制本科,要身高175CM以上,要土生土长的城市人,要16万彩礼,并且她没有陪嫁。之所以这样要求,女生表示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城里人,独生子女,学历本科,身高165CM,这么多年一直守身如玉。

  当然,她的贴子有一个特别吸引人的标题,所以引来一大堆人围观。

  女生迷之自信,凡是有质疑的,她都会怼回去,语言之粗俗,让人不免怀疑女生是否真如她所说,是城里长大的,且接受了高等教育,还30年都守身如玉。

  女生几个月后又发贴,表示老家亲戚帮忙介绍了一个对象,本科,城里人,身高179CM,最重要的是,男方愿意给16万彩礼……

  是不是真的无从考证,因为通篇下来都是文字,没看到一张图片。但是,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提出,从这个女生的贴子里,我们要反思一件事,那就是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

  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他所在的家庭,尤其是父母,就成了他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是羔小羊的书。羔小羊是“羔太太”婚姻育儿品牌创始人,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婚姻咨询师,专注妈妈成长、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婚姻经营等领域。

  她是千万粉丝大号“有书”、“洞见”原创作者,育儿大号“凯叔讲故事”、“亲宝宝育儿”等平台特约作者。

  通过读她的文章,很多家长表示受益匪浅,让他们对亲子关系、孩子养育、父母角色等,有更深的思考。

  1、“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什么是孩子的起跑线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新闻,说深圳一个原来的学位房,因为政策调整,超过10万一平的学位房将不能入读名校,有些家长不干了,集体到教育局门口下跪。

  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学校,这些家长也是拼了。

  优质的教育资源一直是稀缺资源。书中也讲到一个案例,电影《起跑线》里,一对年轻夫妻为了让女儿上名校,也是想尽办法:买学区房、贿赂、作假……

  “不能进入好学校,就没有好工作”,就会自弃,就可能吸毒……父母内心被焦虑和恐慌填满了。

  但是,有了高的起点,就是人生赢家吗?

  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4岁入选申奥形象大使,学习钢琴,8岁学习书法,10岁加入国家冰球队,14岁入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

  这样的起点够高吧?占据完美起跑线优越位置的他,却至今仍在狱中,原因大家都知道。

  如果为了所谓的高起点教育,一个家庭倾尽财力,一味去催促孩子快跑,压得自己和孩子喘不过气,却疏于对孩子日常的陪伴,疏于对孩子道德上的引导,疏于对孩子心理的关注,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成功,可能适得其反,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2、“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自己

  因诗词大会而爆火的武亦姝,是公认的才女,动静皆宜、才华横溢,不仅如此,这么有才的女孩,还是一个理科学霸,以613分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上海高考满分是660分,她在上海排名是65名,高出清华录取线3分。

  为什么武亦姝会这么优秀?是孩子的智商高于常人吗?

  武亦姝的妈妈说:“这世上没有所谓的天才。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其根本原因,在于家庭和父母。”

  武亦姝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她阅读的习惯,直到高中,她都有读诗书的好习惯。

  并且,他们家的氛围特别好,爸爸在下午4:30以后就不再使用手机,而是专心致志陪伴孩子学习。

  对孩子的爱,不是简单的一套学位房,一个辅导班,而是父母是否真正在孩子身上花心思和精力?是否给了孩子大量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爱与关怀?是否与孩子一起在不断成长?

  3、有智慧的父母,愿意不断学习成长

  韩国电视剧《请回答1988》里面有一个场景,戳中无数人泪点。

  德善是家中的老二,因为家庭经济的拮据,只比姐姐晚三天生日的德善,每年都是和姐姐一起过生日。

  这一天,德善被告知无缘参加奥运会开幕式,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中。而这一天正是姐姐的生日。各种负面情绪的累积终于爆发。

  阴差阳错,德善还是参加了奥运会,成为了开幕式的举牌小姐。开幕式结束后,德善在巷口遇到了一直等她的父亲。父亲送来了迟到的蛋糕。

  父亲说:“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当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

  是啊,我们第一次当父母,苏珊.施蒂费尔曼的《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一书的推荐序里有这样一段话:开车上路前需要取得驾照,通过理论考试和实际驾驶考试,这样才不会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危险……然而,作为最具挑战、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育儿,却完全不需要父母接受任何培训或取得什么资格。

  尽管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但是,我们可以当不伤害孩子的新手父母,我们可以不断学习和成长。

  兰海老师说:“新父母,就是用新手的态度,努力学习积极生活的父母;是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学习陪伴孩子成长的方法,渴望和孩子们一起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家庭从‘新’开始的父母。”

  愿意不断学习成长的父母,不断掌握育儿知识和方法的父母,不断浸泡在学习与交流氛围中的父母,一定会给孩子最好的爱,也是最能让孩子幸福快乐成长的父母。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是作者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感悟书写而成,是一本能让更多的家长受益的书。

  我是婷妈,亲子讲师,多平台原创作者我手写我心,通过身边的小故事,分享正向育儿理念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你的点赞、留言与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兰海、秋叶大叔等一致推荐!)》读后感(六):怕孩子输在起跑线?孩子不是你的成绩单,而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社会上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与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自动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

  6.2号左右,13岁的钟美美因模仿老师的视频一夜爆红,粉丝从十几万到超百万。此后,他的电话采访、邀约不断。有个商家提出一年100万想跟他签约,一百万毕竟不是个小数目,钟美美有点心动了,他试探性地找妈妈商量,要不去看看的时候,担心他把钱看得太重的妈妈把他怒斥了一顿:“给你点钱就被迷惑住了",还被教育"不能被钱蒙住双眼"。

  钟美美被“骂”后,自己也想明白了。他说:“不能被钱蒙住双眼,我还是学生,接了这100万,我就不能正常上学了。如果学习好了,将来不仅仅是一百万,它可能是一千万,一亿。”

  反观,很多父母利用孩子的优秀做童模、商演等,把孩子当成了捞金的工具,甚至看到过一个童模因为没有按照商家的要求做动作而对自己的孩子大声呵斥。对比之下,钟美美的妈妈的清醒和智慧不得不为她点赞,她不仅教会了钟美美面对金钱要能抵得住诱惑,更重要的是她在保护自己的孩子,引导他走更重要的路。

  父母的远见和格局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现在的父母被各种育儿焦虑裹挟着前进,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魔咒中争前恐后。但始终却不明白孩子真正的起跑线到底在哪?这几天看完了羔小羊写的育儿书籍《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深以为然。

  羔小羊是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妈妈成长、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婚姻经营等领域。她在这本书籍中分享了很多科学的育儿理念和实用方法,通过丰富的案例点出了现在普遍存在的育儿误区,是一本有趣有料有内涵的“亲子宝典”。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懂得了要培养真正的优秀的孩子,不在于超越别人家的小孩,而是应该向内求,建立孩子健全的人格,培养那些能让TA终身受益的品质。孩子不是父母的成绩单,而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01

让孩子眼里有光芒,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现在的小孩才一两岁开始上早教班,才读幼儿园就已经被各种兴趣班辅导班安排的满满当当,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甚至好点的幼儿园还要通过对才几岁的小孩进行笔试面试。家长也不理会孩子内心的渴望和呐喊,推搡着小小的他们不断向前向前。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蒋承说:“对‘教育落后’的恐慌导致每个人都铆足了劲想排在前面,没有人甘心孩子屈居人后,不断推着孩子往前,在2往前。最后弦越绷越紧,所有人都骑虎难下。”

  我有次在公共平台上感叹了金星的教育方式,她不追求孩子的成绩,只希望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结果评论区几乎一边倒的进行了批判,比如:

  “这样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勤奋苦学获得成就才是高层次的快乐!”

  “现在的小孩都上培训班,你敢不上?”

  “别拿有钱有门路的人对待子女的方式往自己身上套,只要考上好大学才能有出息。”

  “心灵鸡汤少喝,普通人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了,所以更要努力!”

  ……

  育儿焦虑如影随形,但大家都似乎忘记了,孩子本该有的天性已经被父母满满当当的安排下压制了。快乐的童年和学习并非对立的,正确合适的学习方式也不止在课堂。

  羔小羊在《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中分享了一个知乎网友的故事:

  小时候,父亲从不一个劲地催他学习,也不主动给他报班,除非他自己提出要求。父亲经常带着他去爬山,去野外捉虫子,采集植物的种子和叶子,带着他种花,画观察日记……烧开水时父亲给他讲热能,讲为什么水能烧开。带着他一起打羽毛球、排球、学游泳、玩各种游戏,比赛说绕口令,给他讲古代的故事,买各种颜料和他一起画画、一起玩拼图……

  他回忆起他的童年是彩色的时光、是丰富多彩的快乐记忆,也正是在这样的熏染下他从小对各种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品学兼优,多才多艺。他说:“童年和爸爸在一起的日子,都像自带金色滤镜一样美好。”

  父亲给予了他一个无与伦比的童年,充分的激发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了他的创造力。

心理学上有个“吸收性心智”:6岁前的幼儿会无意识地从环境中吸收信息,这种刺激会使他的神经树突快速生长,大脑快速发育,这期间孩子的所见所闻对未来发展都有很大冲击。

  决定孩子未来是否出色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简单地把孩子丢给各种兴趣班、辅导班,又苛求孩子、逼迫孩子学习,本该是对这个多彩的世界最好奇的年纪却眼里没有了探索世界的光。

  最好的教育、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认知。

02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才能有健康的未来

  如今,生活条件变好,孩子又少,不少家庭出现一种不正常的亲子关系,越来越多的“妈宝男”横出江湖,“巨婴”式的育儿模式是以爱之名在“润物细无声”中一步步摧毁着孩子的未来。

  台湾亲子专家刘志雄有次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家有个7岁的男孩一直在客厅大吵大闹,在沙发上跳上跳下,一家人见此视若无睹。更让人震惊的是,男孩突然大喊:“我要尿尿!”顿时家中几个大人全往厕所冲,抢着拿尿盆。爷爷抢到了,用双手举着便盆说:“好孙孙,快尿快尿!”男孩就在大庭广众下在沙发上撒尿,还被夸尿的好!

  一味地骄纵溺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让孩子凌驾于长辈之上,这样养出来的孩子很可怕,在家把父母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在外蛮横无理。

  2019年,17岁神童魏永康进中科院硕博连读被劝退,知道劝退原因后更是让人唏嘘不已!魏永康2岁就已经掌握1000多个汉字,4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课程,小学只读了二年级和六年级,8岁读中学,13岁考入大学,成为年纪最小的少年大学生,17岁考进中国科学院,成为硕博连读研究生。就是这么一个人人羡慕的小神童,却因生活完全无法自理,最终被劝退。

  因为从小专注于学习,魏妈妈包办了魏永康所有的生活,洗衣做饭、端水洗脸,连牙膏都挤好、甚至高中时还亲自喂饭,上大学时考虑到他年纪小,学校给魏妈妈安排了住处方便照顾魏永康。魏妈妈完全忽略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以致于他进入中科院,离开了妈妈后,他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热了不知道脱衣,大冬天不知道加衣服,房间不打扫臭烘烘的,袜子脏衣服乱扔,经常一个人窝在寝室看书,却忘记还要参加考试和写毕业论文……

  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孩子,学习成绩再好,又如何能在社会立足呢?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剥夺”孩子长大的机会。

  弗洛伊德说:“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和父母的分离。”孩子该自己走的路,不要舍不得放手,替孩子走,那孩子永远成不了“大人”。

央视《超级育儿师》特邀嘉宾兰海老师提出了孩子的四个成长阶段:0-6岁,手把手;6-12岁,一起走;12-18岁,放开手;18岁以后,看他走。

  从小锻炼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孩子才能有一个健康的未来。

03

父母要让家成为孩子真正的避风港

  羔小羊在《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中分享过两个真实案例:

  一名高二女生,怀孕了。她小心翼翼地说:“爸,我们班有女生怀孕了。”

  父亲瞬间暴怒:“什么?这么小干出这种事?还有脸没有?

  她很害怕,但还是抱着希望问:“如果是我呢?”

  父亲说:“那你就去死吧,我没有这样的女儿。”

  两分钟后,她借口上厕所,从窗户跳了下去,当场身亡。

  另一个高中女生,发生了同样的事,不小心摔倒后流产,告诉了妈妈。母亲擦掉眼泪抱着女儿说“这件事情,绝不要让第三个人知道,妈妈也会为你保密。”

  她带着女儿去了医院。请了一周假,专心陪伴女儿,再没提过这事。女儿上学的早晨,她熬了粥,只说:“这是你最喜欢的。”

  女儿流着泪说:“妈妈,您给了我尊严,我要还您一个奇迹。”她发奋学习,最后考上了北大。

  一样令孩子无比惊慌懊悔的事,因为父母的不同反应,却让她们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一个孩子在母亲的爱与接纳中,拥有了新的生活。一个孩子却因为害怕与绝望,永远失去了生命。父母本该是孩子的依靠,却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成了给她致命一击的人。

  父母一定要懂得,在平时的教育中要做好引导和教育让孩子不走弯路,但如果孩子已经犯了错,不要劈头盖脸地责骂,每个犯错的孩子,内心已充满了羞愧、自责和内疚,他们需要的来自父母的宽容和接纳。

  就如羔小羊强调的:父母应该让家成为孩子疗伤的场所,而不是创造更大的伤痕,给予孩子更坚定的信心和力量去面对暴风雨。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兰海、秋叶大叔等一致推荐!)》读后感(七):全世界都在催孩子快点儿长大,只有这本书让孩子“慢半拍”

  文/黎庶

  全文长:4075字

  阅读时间:大约需要10分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曾无比自豪地宣称:“我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

  茅盾5岁时,母亲就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她挑选了《字课图识》、《天文歌略》、《地理歌略》为教材,还根据《史鉴节要》,编成孩子感兴趣,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歌谣,作为茅盾的历史读本。

  7岁时,母亲便送茅盾进新式学校读书。

  当然,茅母不仅要求孩子接受新式教育,她自己也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去接受新事物。茅盾也受母亲影响,一直保持每日读书看报的习惯。

  这些早期的熏陶,是茅盾早期形象思维的启蒙。

  母亲开明、通达的思想深深浸润着茅盾幼小的心灵。为茅盾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础。

  从古到今,养育孩子本是个世纪大难题。有些家长,懂得平常心育儿,对孩子尊重、懂得、爱、接纳;而另一些家长只会对孩子吼叫、发怒、控制、别无他法。如果你是第二种家长,说明你是典型的育儿焦虑型,也许《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这本书能帮到你。

  作为一位宝妈,我也曾因为带娃而焦虑不安,也曾困惑自己的养育方式是否妥当,疯狂在育儿类书籍里求解。当我接触到羔小羊老师的这本《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时,有深深的亲切感,太接地气了。书里所举到的例子都是我们经常遇到的状况,通过例子也给出了解决方法。语言质朴亲切,深入浅出,没有任何晦涩难懂的术语。

  作者羔小羊是一位家庭教育指导师,她为了陪伴孩子,特意辞去了国企的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到家庭。并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出版了两本育儿类书籍,她通过解决自己的育儿焦虑,育儿困扰,总结出了一套育儿经验,并希望分享给更多的妈妈,让更多的妈妈放下焦虑,快乐育儿。除了出版《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外,作者羔小羊还有一本《好妈妈带出好孩子》。都以细腻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指引我们在育儿的路上也越来越有方法,越来越笃定。《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这本书也得到育儿大师兰海、情感作家艾小羊的大力推荐。

  作者认为孩子的起跑线不是一个个兴趣班,不是学区房,而是来自父母本身的育儿修养。父母自身的修养以及对角色的认知,决定着孩子的起点;父母的恩爱以及彼此的成就,是孩子起跑的土壤;父母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懂得孩子的心理需要,是孩子助跑的养分;父母的眼界和见识以及培养孩子的方向,是给孩子前进的动力;父母的人生格局,及恰如其分的爱,可以引导孩子一生不跑偏。

  1

  最好的教育、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自己

  文中,作者提到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台湾作家蒋勋,一个是“海豹人”。

  有个工程师问台湾作家蒋勋:“5岁的女儿应该学钢琴还是小提琴?”蒋勋回答说:“11点才下班的你多抱抱女儿,比较重要。”

  作者提到了三个疑问:父母是否真正在孩子身上花心思和精力?是否给了孩子大量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爱与关怀?是否和孩子一起在不断成长?

  言下之意,决定孩子未来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要在孩子身上花心思和精力。父母要对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关于这个高质量的陪伴有必要做个解释,高质量的陪伴不是需要陪伴的时间长,而是放下手机,全身心的和孩子在一起,陪孩子游戏,和孩子一起烤个面包,给孩子读一会绘本)。再就是陪孩子一起成长,而不是简单把孩子丢给各种兴趣班、辅导班,又苛刻要求孩子,逼迫着孩子学习。

  “海豹人”尼克·胡哲,生下来就没有四肢。在极度震惊痛苦之后,父母接受了事实。

  他们开始教他如何在没有四肢的情况下刷牙、洗脸、穿衣、游泳,教他用唯一的“小鸡脚”在电脑上打字。

  妈妈告诉他:“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微笑,而且别人盯着你看,你可以主动去和别人搭讪。”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只想帮助他乐观面对生活,拥有自理能力。

  这不仅使他做到了生活处理,甚至还成为全球著名的演讲励志大师,出了多本畅销书,影响了无数人,还有了漂亮美丽的妻子、四肢健全的孩子!

  原本是无法改变的痛苦现状,收获的却是奇迹和幸福。

  这一切,都源于他有着不抱怨的父母,用莫大的信心鼓励他。

  正如作者所说:“多接纳,理解,抱抱,爱孩子。你会更平和,更笃定,育儿生活也会更快乐,更享受,孩子也会更快乐健康地成长。”

  哪有家长会困惑,如果一味的理解,接纳孩子,孩子沉迷手机,沉迷电视怎么办?

  作者提到了尹建莉和女儿的相处故事:因为孩子沉迷看电视,尹建莉并没有阻止,而是帮孩子安排好时间,回到家第一时间练琴,练完吃饭,吃完饭,看电视,在电视播广告的空档,完成作业。不仅没影响孩子学业,反而提高了学习高效性和专注力。

  当父母每次遇到孩子不按自己的意愿来的时候,先冷静想一下自己曾经也是孩子,便能理解孩子的成长之路了,并能避免很多破坏孩子内心的情绪冲动。

  父母在育儿这条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阻碍,要自我修炼的是:逼迫孩子成长,不如和孩子一同成长,把时间和爱给孩子。与其抱怨问题,不如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控制孩子,不如控制自己的情绪,接纳孩子的行为。爱孩子,也要爱之有方,爱之有度。

  2

  要无条件的爱,也要爱而有度

  爱因斯坦就是一位从“笨瓜”到科学巨人的典型。爱因斯坦幼年时是出了名的“智障”,3岁还不会说话!读书时被同学讨厌、嘲笑。

  6岁时,被老师叫到名字,他竟呆若木鸡,引来一片轻蔑的笑声:“差劲的笨瓜”。

  考大学时,语文和生物竟然不及格,不得不补习一年。

  但是他却成为了科学奇才。这难道真的是奇迹吗?

  绝不是,而是靠着一颗勤奋好学,勇于独立思考,不断探索的心!

  赋予小爱因斯坦这颗“心”的人,显然不是学校教师,而是他的母亲。

  从小这位“笨瓜”的父母就从没有放弃过他,妈妈宝丽妮不以儿子笨为耻,总想方设法发现孩子身上常人所看不到的东西。父母俩一有空就带“小笨瓜”去郊游,开发他的心灵,父亲经常送他小礼物,他8岁生日,父亲给了他一个罗盘,“小笨瓜”出人意料地从罗盘及指针中间提出了二、三十个问题,就是这个小小罗盘在他心里埋上了日后发芽成才的科学的种子。

  他后面的成就,离不开父母的爱、接纳和鼓励。

  几乎所有父母无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怎么去爱,爱到什么程度,却是最难把握的。

  最近因一段视频走红的吉他弹唱女孩MiuMiu,年仅6岁,每次练琴都要练6-7个小时,手都磨破了。

  在物质生活充沛,孩子都养尊处优的今日,大家点赞6岁的MiuMiu,不仅是因为她弹得一手好吉他,还因为她的耐受力和吃苦力。

  当然也有人会觉得:这么小的孩子有必要那么拼吗?

  我们换个角度,有些孩子坐在电视机前看6-7个小时动画片,她可不会嫌累,因为感兴趣,所以有耐心。

  凡事依着孩子叫溺爱,引导孩子往正向的方面发展才是真爱。

  MiuMiu的爸爸也是一位吉他老师,他说:其实这样的练习是一个常态。

  只不过MiuMiu的爸爸把孩子的专注力、时间和精力,由电视机前,转移到了吉他上而已。

  MiuMiu是羡煞各位老母亲的别人家的孩子,作为老母亲老父亲这个职业,都想着有朝一日能“功成身退”。当然MiuMiu这样的毕竟是少数,老母亲老父亲也应该平常心。

  另外别光盯着别人家孩子的发光点看,也看看别人家的父母都在做什么?

  无知的父母只会破罐子破摔,那孩子既然被大家公认笨,那肯定是笨。懒惰的父母,巴不得孩子去看电视,不要缠着自己看手机,或者通过吼叫的方式让孩子终止去看电视的行为。

  只有愿意真心陪伴孩子的家长,才会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积极引导。把孩子的兴趣爱好从电视机前、手机上拉过来,专注于某一领域。

  3

  夫妻关系的幸福指数都藏在孩子的性格里

  作者在一次婚宴中,看到许久未见的小女孩若若时,她惊呆了。

  原来那个特别灵动、爱笑的女孩子怎么突然眼神木讷,表情呆滞,怎么逗她都没有反应。

  后来才知道,这一年来,若若的父母经常吵架,越吵越凶,有好多次差点打起来。

  父母相互指责着什么,1岁多的若若听不懂。

  可父母彼此憎恶的表情、恨极了的语气、混乱紧张的氛围,使若若心里充满了恐慌害怕,常常哭得声嘶力竭,晚上也总是惊吓哭醒。

  一个家庭的婚姻状态,藏在孩子的性格中。

  是好是坏,孩子都无法抗拒地在承担,也通过孩子性格折射了出来。

  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孩子的内心活在动荡之中,他们害怕、无助,性格内向、胆小,不敢与人交往,畏惧亲密关系,越长大,越想逃离这个家。

  这个问题有解吗?有解。

  作者提到了动画片《雪孩子》这个例子。

  《雪孩子》的原创绘本作者雷蒙德·布里格斯,创作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绘本,多次获得国际大奖。

  有人说因为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感动。

  父母去世后,雷蒙德创作了一本描写父母爱情的绘本《埃塞尔与欧内斯特》,讲述了几十年来父母相识、相爱的微末细节,令人感动不已。

  原来,他心里对世界敏锐的爱,都来自父母相爱的耳濡目染。

  父母的婚姻状态,深深影响着孩子。即便是父母去世,孩子仍然遭受着父母根深蒂固的影响。

  争吵的婚姻,孩子压抑愤怒;冷漠的婚姻,孩子缺乏温情;挑剔的婚姻,孩子抱怨推责;背叛的婚姻,孩子敏感多疑。充满伤害的婚姻,深深的自卑伴随孩子一生。

  那父母怎样的家庭对于孩子性格的影响比较正向。

  答案是:父母相爱的婚姻,尊重的家庭,家庭幸福指数强的家庭。

  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阳光大方,开朗自信,重情重义,孝顺感恩,负有责任心。

  对于父母而言,学会经营婚姻,让爱重获新生,我们带给孩子的也将如同新生,滋润孩子一生。

  4

  什么年龄干什么事,这是自然规律

电视剧《兄弟姐妹》中有句台词:“人啊,得一天一天地长,哪能突然就长成大人了?”

  好的家庭教育是顺其自然,不留痕迹,不违背本心、本性,不扼杀成长的活力和动力。

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我们在孩子身上找大人,却从不想想她在变成一个大人之前只是一个孩子。”

  所以我们要做新时期有智慧的父母,去真心的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接纳孩子,让他真真实实的做孩子。

  别让他等到成年了,再回过头来治愈童年。这本书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出生,我们的父母我们是无法选择,孩子也无法选择,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我修行,去感染孩子,我们不一定要让他们优秀到站在金字塔的顶端,但至少让他做一个能感知快乐,生活幸福感强,乐观从容的人。

  不论怎样,一定要记住以下育儿忠告是:

  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

  过频的干预,带来孩子的无奈;

  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

  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兰海、秋叶大叔等一致推荐!)》读后感(八):《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如何成为孩子更好的起跑线

  

随着国内疫情稳定,2020的秋季招生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都让家长们经历了紧张焦急的等待。

前些天在朋友圈看到同学为儿子摇小学学位号,原本以为没机会了没想到在最后的几个名额里中了,她说中签那一刻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好像前面人生所有经历都没有这个事情来得激烈。自从成为父母,我们好像变得十分焦虑,关于孩子的每一件事情,在得到好的结果前都会特别紧张,特别是关于孩子上学的问题。

孩子入园入学都成为了家长关心关注的大事,有的家长在孩子出生不久就开始到处参观幼儿园,想要为孩子选择一个好的起点,让孩子的人生一片光明。

作为焦虑父母大队的一员,我也一样总是追寻各种教育方法,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会输在起点,想知道什么才是孩子人生最好的起跑线。关于孩子最好的起跑线,羔小羊的这本《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给了我们答案。

羔小羊说:“最好的教育、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自己。

父母是否真正在孩子身上花心思和精力?是否给了孩子大量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爱与关怀?是否和孩子一起在不断成长?

这才是决定孩子未来最重要的因素。”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这本书是应读者们要求整理出版的,作者羔小羊通过自己育儿的观察以及其他人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了父母如何能成为孩子的更好的起跑线并给孩子提供助跑的养分。

羔小羊是“羔太太”婚姻育儿品牌创始人,本名邓清兰,专注妈妈成长、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和婚姻经营领域,她作品被发布在千万粉丝大号“有书”“洞见”上,并且是“凯叔讲故事”“亲宝宝育儿”等育儿大号的签约作者。

羔小羊在《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这本书中指出,父母的修炼、懂得、眼界、格局、呵护还有夫妻关系,才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

修炼,指的是父母的自我成长。都德说:人生是没有毕业的学校。我认为如何做好父母,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门课程。

父母修炼是修炼心态,修炼各种生活能力和养育方法:学会不做焦虑的父母,给给孩子多一些宽松的氛围;学会乐观面对生活,不去抱怨,引领孩子也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学会克制自己的冲动,找寻处理问题更理性的方法;学做有趣的父母,让孩子的成长充满丰富的色彩;学会真正的陪伴,给孩安全感和满足感;学会勇敢面对生活,成为孩子的强大后盾;学会对孩子放手,让孩子长出坚硬的独立之翅。

懂得,指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包容,是对孩子的完全接纳。和孩子一起享受童年时光,让孩子坚信父母爱自己。

眼界,是指父母的见识宽广,没有偏见,不因为孩子某一次或某一阶段的表现而去定格孩子,不戴有色眼镜看待孩子,还会多带孩子见世面,使孩子也成为一个眼界开阔的知道依靠自己寻找幸福的人。

格局,指的是父母对事物的认知范围。大格局的父母看待事情会更加全面,在处事的时候懂得大处着眼小处着力、不拘小节,知道什么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不把小事情过分放大和夸张化、就事论事,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表现有平常心、不炫耀不焦虑。

呵护,指的是父母对孩子温柔细致的爱,父母成为孩子避风的港湾,带给孩子安全感和归宿感,让孩子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都知道有个地方会始终如一地接纳自己、保护自己,让孩子充满自信和勇气去面对挑战。

夫妻关系,是指夫妻间的相处方式和状态。好的夫妻关系促进孩子成长,不良的夫妻关系给孩子带来各种成长期的不良心理影响。

统合起来看,《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这本书,其实是从三大方面,向父母们传达了如何成为孩子更好的起跑线。这三大方面是:如何做好自己,如何对待另一半,如何对待孩子。

一、如何做好自己

成为父母的人,“父母”就成了人生中不会下岗的职业。只有我们自己清楚这一点后,才会更加迫切地想要做好他,才会有更强的意愿去成为更好的父母,才愿意为了孩子进修“父母”这门人生大课程。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我的工作是母亲》中说:过“好生活”的条件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当我们不放弃任何让自己感到赏心悦目的机会时,生活就会为我们开满希望的小花。

当我们能让自己每天都生活在愉悦中时,我们当然能更好地胜任父母、妻子和丈夫的身份。

1、做稳定的自己

“成功的父母似乎都有一个秘诀,他们更加平和与镇定,与孩子以及内心的智慧有着更强的联系。他们并非只是更加耐心,与孩子在一起时,他们似乎更有活力,更加快乐。当然,他们的孩子也更加优秀。因此,他们根本不必咬紧牙关,努力保持耐心。当他们的孩子用割草机铲掉鲜花,他们内心一直牢记,最重要的是如何教育孩子,而不是自家花园多么美丽,多么让人羡慕。”

这是美国劳拉马卡姆博士《父母平和孩子快乐》一书中的一段话。

如果我们在家里一时歇斯底里,一时和风细雨,那么整个家庭就总会处在一种时常面临鸡飞狗跳的不安之中。

很喜欢李雪在讲母婴关系时提到的“临在”状态,就是我们需要充分的关注当下一刻发生的事情,而不是为过去心烦,为未来担忧。

即是说,我们需要意识到,当下才是我们真实生活的时刻,如果我们拿当下时刻去烦恼过去和忧心未来,我们就错过了我们的当下,循环往复我们会不断地失去可以好好享受的当下。

所以,想要拥有平和稳定的自己,我们就应该学会珍惜,珍惜每一个“当下时刻”。每当我们想要斥责孩子、宣泄愤怒、释放怨气的时候,只要我们想起这个“当下时刻”正在被我们无畏消耗着,也许就能及时止损,调整好状态来享受时光了。

2、做有兴趣爱好的自己

当一个人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时,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没有时间胡思乱想,没有时间唠叨。有兴趣爱好的人和家人朋友相处会也多了很多可以讨论的话题。

还有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的那种专注和深深地打动孩子,并影响孩子也向往成为一个专注于某些事物的人。

有个做花艺的朋友告诉我她的同事女儿才三四岁,因为经常看见妈妈做花艺设计,她也会有模有样地插花摆弄,而且很富美感。

书里讲:“有趣的父母,会让孩子感受到充分的爱与自由,让孩子拥有快乐多彩的童年,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豁达平和的生活态度。“

有趣的父母一定是兴趣爱好广泛的人,他们热爱生活、喜欢艺术、乐于动手,在自我熏陶的时候,孩子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就像高晓松的妈妈喜欢琴棋书画,所以高晓松和妹妹在妈妈的带领下都成了自由快乐的文艺人;黄磊喜欢为一家人做饭,所以黄多多现在也已经能做各式烘培。

二、如何对待另一半

书中在讲婚姻关系的时候,羔小羊说了这样一段话:“争吵的婚姻,孩子压抑愤怒;冷漠的婚姻,孩子缺乏温情;挑剔的婚姻,孩子抱怨推责;背叛的婚姻,孩子敏感多疑。充满伤害的婚姻,深深的自卑伴随孩子一生。

父母相爱的婚姻,孩子则阳光大方,开朗自信,重情重义,孝顺感恩,负有责任心。”

我们对待另一半的方式决定了我们的婚姻关系。我们有什么样的婚姻关系决定着孩子在什么样的原生家庭中成长。

想要获得良好的婚姻关系,最好的办法是从要求自己开始,而不是要求对方。我们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使用非暴力的沟通方式与另一半交流,并且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多信任对方。

有宝妈说,无数次想过要和丈夫离婚。

如果一个有孩子的家庭,夫妻两连离婚的勇气都有了,为什么就没有勇气一起面对双方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改变呢?

如果没有出轨、没有背叛、没有家暴、没有人品不好,只是相互不满意对方就离了,孩子的伤害谁来买单?

不是说要因为孩子相互勉强过下去,而是为了避免又一个原生家庭悲剧发生在孩子身上,我们可以尝试改变,找到比离婚更好的方式使生活幸福。

有的人可能会因为原生家庭造成的影响婚姻多次失败。

书中说:“拥有好的原生家庭,是幸福。拥有坏的原生家庭,是不幸。痛苦的过去无法选择,但我们能选择现在和未来。与过去和解,成为最好的自己,是摆脱原生家庭错误最好的姿态。无论什么都不能阻挡你拥有幸福的婚姻。”

我们有责任让自己过得幸福,但是先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张德芬很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

我们所遭遇的所有问题都是以我们自己为起点的。破除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婚姻关系中少抱怨多讲诉求,少指责多表达感受,不但可以减少争吵,还能让对方知道你需要的是关心、帮忙、还是倾听。

如果双方不这样去努力一下就选择离婚,那么积攒下的不满,在没有另一半时迟早会落到孩子身上。

有研究说单亲家庭孩子的不幸不是来源于单亲本身,而是来源于单亲之后对待孩子和养育方式上面。所以还是成人的问题映射到了孩子身上。

而单亲家庭孩子的问题在未离异家庭同样可能发生,就是因为成人如果没有处理好自己的问题就同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幸的遭遇。

婚姻中的比较是一件让人产生烦恼的事情,几个宝妈在一起很容易会谈论起家里老公的不同表现,很容易羡慕别人老公的能干体贴,就很容易把那些当成标准来要求自己老公。男人如果闲聊也一样会这样比较老婆。可是我们没有想过,如果你的老公(老婆)和另外一个人结婚,可能就不是你现在看到的样子了。很多时候我们其实相互造就了彼此,无论好的坏的,想对方改变,仍然要看看自己有没有先有改变。

只要有一个人开始为了更好的关系改变,另一个人就会感受到也尝试回应。就像书中提到的闺蜜,她准备离婚前发现丈夫尽管每天应酬,但是回来睡前一定会亲亲自己并说上一句“老婆,晚安,我爱你。”

原来那是他们的约定,尽管丈夫很忙,却从没有忘记。所以这个闺蜜决定每天提前睡下,调好闹钟在丈夫快要到家时醒来。就是这个改变,使得丈夫主动推掉了一些应酬,尽量早些回家,两个人的日子又过成了热恋。

每对夫妻可能都会因为一些细小的事情而引发离婚的危机,我们可以先从自己出发,做点小小改变,也许就挽救了婚姻也挽救了自己,还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原生家庭。

三、如何对待孩子

“溺爱讨好,是让孩子的地位凌驾于父母之上;苛责打骂,则是父母远远凌驾在孩子之上。”

什么样的方式才是养育孩子该有的样子?

1、把孩子当孩子

我们在没有耐心的时候经常会对孩子说:“你都已经XX岁了……”

我们在面对两个以上孩子时常常会对大的说:“你是哥哥(姐姐),你应该让着(照顾/带好……)弟弟(妹妹)。”

我们在多次教诲孩子仍然出现失误的时候常常会说:“都说过多少次了,你还不长记性!”

一个孩子,不论他是一岁、两岁,还是已经十岁,他仍然是一个孩子。

只有我们清楚地知道他们还是孩子,我们才能放下高标准,以看待孩子该有的眼光去理解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才能找到更好的办法去引导孩子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孙瑞雪在《爱和自由》一书中就说过,当一个孩子学会了走路,他就会回到妈妈的怀中经常不愿意自己走。如果我们此时觉得孩子就应该自己走就会对孩子产生不满,还会认为孩子懒惰。但其实这不过是孩子自我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特性,当他掌握了某项技能他就会把这个事情放下,不再执着于自主完成,

就算孩子4、5岁又如何,如果某时他很想我们抱着走,抱一下又何妨?

如果平时他都自己好好吃饭,突然很想父母喂一次,喂一回难道他就会忘记如何自己吃饭?

孩子对父母的眷恋是比我们所能想到的还要深厚的。《小别离》读初三的朵朵听说晚上可以和妈妈睡,那个高兴的样子令人印象深刻,就算十几岁的女孩子,她也还会希望可以钻进妈妈怀里安睡。

书中说:“父母应该让家成为孩子疗伤的场所,而不是创造更深的伤痕。使孩子得到温暖,而不是让孩子饱受痛苦。”

在孩子还需要父母充分的爱时,我们就给予他们充分的爱,让孩子在父母爱意的包裹下,育出他们勇敢坚强的胚芽。

2、把孩子当独立的个体

把孩子当独立的个体,是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单独个体,我们不能将之视为附属物,对他们没有所有权,我们只不过是孩子成长的守护者,在需要的地方给他们帮助,在不需要的时候及时放手。

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可以成为他自己。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觉得自己被信任,才会生出自信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放弃对孩子想要掌控、代办的欲念。

知乎上有个家长说孩子26岁了还酷爱动漫,担心她心智没有成长影响以后发展。但是这个26岁的女孩已经读到硕士了,她自己也说过这是她的业余爱好不会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可是父母却仍然忧心忡忡地上知乎求助。

这位家长在孩子中学开始就一直反对孩子的爱好,一直到她26岁了,仍然不能接受。而他的女儿就一直在抗争中成长,幸运的是她没有放弃爱好,也没有叛逆到走歧途。但不幸的是他们这一个家庭因为这一件事情失去了很多欢乐。试想每次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都遭到家人的阻碍,而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爱好总是忧虑重重的氛围之下,这个家里会少掉多少欢乐!

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中说:

“那些一直由父母掌控人生选择的孩子,就好像没有灵魂的人,自我软塌塌的,哪怕现实条件再好,也找不到活着的感觉。因为他们的自由体验权被剥夺,每一次选择前都被父母灌输“正确知识”,其精神生命已经活生生地被杀死。”

想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拥有完整人格的独立个体,就要学会放手,给他足够的自我发展空间去完善他的人格成长。

3、慢养孩子

孩子的成长本就不是瞬息之事,需要父母有耐心、付出时间和精力。

什么是慢养孩子?

就是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去等他完成一项又一项成长;

就是给他足够的陪伴与他一起积攒一份又一份快乐的亲子回忆;

就是耗费足够的精力去想许多好办法让孩子从一次又一次小失误、小挫折中获得属于孩子自己的经验。

什么是慢养孩子?

就是当孩子跌倒的时候,不去立即搀扶,而是先看看孩子自己会怎么做;

就是当孩子玩泥抓沙的时候,不去急着喝止,而是先看看孩子如何感受沙土;

就是当孩子哭的时候,不去急着哄停,而是先紧紧拥抱孩子,查探了解孩子为什么哭。

慢养孩子,要求我们给孩子真正的陪伴。

羔小羊说,真正好的陪玩是:把自己当成小孩子,放下要求,没有指责,全心投入,尽情玩耍!

比如:

陪孩玩乐高,我们就只是陪他们随意地搭建,不去评价,不去纠正,不提具体的搭建要求。

和孩子玩涂鸦,就是为了高兴,可以随便画线、画色块、拍掌印,不要求具体画什么。

玩游戏就是玩游戏,不能说我是爸爸妈妈,你不可以这样那样,和孩子玩游戏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孩子开心。

这样和孩子一起的陪伴才是最好的,孩子和大人都可以从中获得快乐。

“如果为了所谓的高起点教育,倾尽财力、精力,一味催孩子快跑,压得自己和孩子喘不过气,却疏于陪伴孩子,疏于道德上的引导,疏于对孩子心理的关注,不仅不会帮助孩子成功,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这本书告诉我们,哪怕没有所谓的高起点教育、没有财力,,只要我们做父母的能够做好自己,好好爱另一半,用心养育孩子,让我们自己成为孩子更好的起点,我们同样能让孩子成长为人格健全的人。

我是铁树妈妈,一个特别喜欢孩子的作者,阅读是我生活的调剂品,写作是看到还有很多孩子在不快乐地成长,希望我的分享能帮到一些孩子。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兰海、秋叶大叔等一致推荐!)》读后感(九):父母的远见决定孩子的未来:你的格局你的婚姻就藏在孩子的性格里

  

父母的远见决定孩子的未来:你的格局你的婚姻就藏在孩子的性格里

原创/静月荷

  导读:孩子的起跑线,不是兴趣班、不是学区房、不是进名校,而是父母的远见。因为,父母的远见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你的修炼、你的眼界、你的格局、你的婚姻都藏在孩子的性格里。

  近来,身边以前想要二胎的姐妹,后来都放弃了初衷。纷纷表示,只要把一个孩子养好就行了。

  这让我想起在高校工作了大辈子的表姐,为了让自己的外孙女进他们学院的附小读书。费了一圈周折,最后总算有了结果。可学校有规定,父母是大学教师的,子女免费上,孙子辈的就得交赞助费。

  只是当初上幼儿园交已经了8万赞助费,如今上小学,还得交10万元。

  这才是上个小学,就已经花掉了近20万元,还不算日常开销。如果再加上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的费用,那可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据说,表姐外孙女从3岁就报了“芝麻街英语”,一年少说也要小几万。如果再算上舞蹈班、绘画班、钢琴班等的费用,一个人一年的工资搭进去可能还不够。

  有人说,孩子这么小,有必要这么拼吗?孩子父母却说:这个钱必须得花。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我的孩子为什么不上呢?我不能让自己女儿输在人生起跑线上!

  电影《起跑线》中,一对年轻夫妻为了让女儿上名校想尽了办法:

  买学区房,走关系,制作假文件,装穷人骗取贫困招生资源……

  妻子米塔说:“不能进入好学校,就没有好工作,女儿的朋友就会超越她,她会觉得被排挤,会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就会自暴自弃……”

  恐惧深深地笼罩在夫妻俩的心头。

  而校长的一番话,更是句句扎心:“如果孩子进不了顶尖的学校,那她就进不了我国任何一所好的大学。如果她的履历表上填的不是好大学,那她就不可能进跨国公司上班。”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对于子女发展的期望,竟被排在中国人九大生活动力的首位。可见,当下中国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所以,对于孩子起跑线的问题,让父母内心的纠结与恐慌与日俱增:

  怕孩子太晚学,会来不及;怕别人跑得太快,自己孩子赶不上;怕现在起点低了,就永远是低起点……

  总之,不允许孩子落后,时刻盯着自己的孩子,也盯着别人。邻居家的孩子报了四个兴趣班,不行,我家孩子得报五个,哪能让孩子不如别人呢?

  于是,为了送孩子上兴趣班、特长班,你定了十一个闹钟,整个人忙得像陀螺。大人尚且如此,小小年纪的孩子,哪里受得了啊!

  经常是,周末休息比上学还累:早上六点就叫醒孩子,早早吃点东西就上路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孩子在车上补觉。当睡眼朦胧的孩子走进上课点,父母则在车里等待。

  第一个课目结束,赶紧赶往下一个点。孩子在车上稍作休息,又开始了下一个学习……

  家长累得没时间休息,孩子更可怜,小小年纪不仅要完成学校里的各科学业,还要完成兴趣班、特长班留下的作业,孩子身心备受煎熬。

  家长也心疼孩子,可是没办法。母亲也常对孩子说:你看毛毛比你还小,她妈妈也给她报了和你相同的班,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不能输给别人。

  这就是中国式父母活得累的主要原因:一辈子和别人比的心态,才是父母为起跑线焦虑和恐慌的根源。

  那么,起跑线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有了“非常高的起点,人生的跑道就真的完美无缺吗?”那些起跑时冲在最前面的人,后来又过得怎样呢?

  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四岁入选申奥形象大使,同年学钢琴。8岁学书法,10岁加入国家冰球队,14岁就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

  完美赢得人生起跑线,处于优质位置的李天一,却在2019年涉嫌轮奸案被判刑事拘留十年,至今仍在狱中。

  澳门科技大学学生薛千里,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初高中一直担任班干部,是学校最佳辩手,优秀学生干部。是妈妈眼里的骄傲,是身边人学习的榜样。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却在大学宿舍跳楼身亡。

  她留给世人的一篇博文是这样写的:“即使没有抵达最后的终点,即使没有获得世俗名誉的认可,我仍然是一个成功者……也许是因为一直以来太累了,为了追求梦想跑得太辛苦,想给自己的懒惰找寻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才说出上面这番话的吧。”

  事实上,薛千里活得好累、好辛苦,为了不断地“跑”,她承受了多大的压力!为了完成父母给她定的高目标,她沿着这条道一路狂奔。可是,在考上大学后,在完在成人生梦想的时候,她感觉自己好累,想要停下来好好休息,于是,寻求了一条永远“解脱”的路。

  只是,年轻生命的离去,除了留给父母亲人深深地伤痛外,是否也会让无数父母家长反思:一味地追求起跑线、追求领跑,对孩子公平吗?这是她们想要的人生吗?

  很多时候,人们忘了:跑得再快、再好,前面总有跑得更快的、更好的。父母心中又都以什么为标准,催着孩子必须跑赢起跑线呢?

  由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羔小羊老师编纂的《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就是针对当下父母的焦虑和惶恐,开出的一剂“心脑汤”。

  在这本《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书里,作者从六个方面阐述了父母的修养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绝不是报几个补习班、抢购学区房、考上名校那么简单的事。

  这六个观点是:父母的修炼,决定着孩子的起点;父母的懂得,是孩子助跑的养分;父母的眼界,给孩子起跑的动力;父母的格局,引导着孩子不跑偏;父母的呵护,让孩子在爱中奔跑;父母的关系,是孩子起跑的土壤。

  具体来说就是:

  1.父母的修炼,决定着孩子的起点

  作者通过:父母遇事不抱怨,是孩子最大的福气;父母一时冲动,孩子可能内伤一生;有趣的父母,是孩子的奢侈品;放下手机,把时间与爱还给孩子;孩子是母亲的软肋,更是母亲的盔甲;别用“巨婴”式养育模式,毁了孩子的未来等观点的阐述,引人深思。那些曾被父母忽略的地方,作者用一个个身边的事例,让我们懂得了做父母也需要不断学习,才能陪孩子过好童年。

  2.父母的懂得,是孩子助跑的养分

  作者通过:允许孩子哭,比让孩子笑更重要;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为人父母请珍惜;我不只在养孩子,更是再过一次童年;当孩子说“我不喜欢你”的时候;孩子屡教不改,不如换一种方式;允许孩子玩得脏一些吧,好处太多了;让正确的陪玩,成为孩子记忆中的珍宝。这些观点,就像是作者在面对面和你分享育儿经验。

  3.父母的眼界,给孩子起跑的动力

  作者通过,别让你的偏见,毁掉孩子的一生;多带孩子外出见世面,孩子更优秀;父母的见识,决定了孩子交友的格局;提前告诉女儿:这种男人千万不要嫁;培养孩子创造幸福的能力,比什么都重要;这样养儿子,“皮夹克”变暖男;儿子变“小棉袄”,暖化妈妈的心等观点,让我们读懂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言传身教的效果远远胜过十个兴趣班。

  4.父母的格局,引导着孩子不跑偏

  这样养孩子,比穷养更可怕;父母的说话方式,影响孩子的未来;父母有节制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父母具备慢的能力,是给孩子最大的祝福;父母不炫耀,是对孩子的保护;生命教育,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让我们懂得了“心有戒尺,行有所止”的真正含义。

  5.父母的呵护,让孩子在爱中奔跑

  让家成为疗伤的场所,而不是创造更深的伤痕;母亲的角色,是给孩子温暖的天使;二孩家长,别让大宝成为“孤儿”;没有欺负小宝的大宝,只有没被爱够的孩子;“妈妈,你不爱我了吗?”5岁女儿的心声戳哭无数人;蛋糕的生动比喻,让两宝明白父母的爱;别再分开带两个孩子了,还给孩子真正的手足情深。对于二宝家庭,如何处理二个孩子的关系,作者给出了中肯而有见地的意见。

  6.父母的关系,是孩子起跑的土壤

  你的婚姻状态,藏在孩子的性格里;这样的父母,是最美家庭的模样;生娃后,爸爸睡哪儿很重要;父母的关系,藏在孩子的气质中;愿父母彼此相爱,成为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智慧的母亲,助力父亲的角色;妈妈适当放手,让爸爸参与育儿。作者告诉我们:先有优秀的父母,才有更加优秀的孩子。

  在我看来,《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父母的修炼决定孩子的起点、父母的关系是孩子起跑的土壤、父母的格局引导着孩子不跑偏。

01. 父母的修炼,决定着孩子的起点

  有个工程师问台湾作家蒋勋:“5岁的女儿应该学钢琴还是小提琴?”

  蒋勋回答:“11点才下班的你多抱抱女儿,比较重要。”

  有人问美国前总统杜鲁门的母亲,是否为自己有一个当总统的儿子感到骄傲?这位母亲回答道:“是的。但我还有一个儿子正在田里挖土豆,我也为他感到骄傲。”

  是的,好的父母没有攀比心,懂得欣赏每一个孩子。

  电影《搏击俱乐部》有句台词:“工作不能代表你,银行存款不能代表你,你开的车不能代表你,皮夹里的东西不能代表你,衣服也不能代表你。”

  也就是说,你就是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无须比较的你。

  羔小羊老师说:“不在乎别人跑得多快,跑的哪条路。只珍视孩子独特的个性,享受和孩子一起的成长,引导孩子在属于他的跑道上,用心跑出风采。这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爱,最完美的未来。”

  作者指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不抱怨、遇事不冲动,做有趣的父母,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爱,也是孩子成长中的“奢侈品”。

  生活中,多少父母,当看见自己孩子成绩排名靠后时、当孩子行为能力总让你失望时,有几个家长能忍得住,不对孩子“发火”、“吼叫”,甚至“动手”。

  被吼叫、被打骂的孩子,心里所受到的伤害,那是一辈子的痛。有的尽管已经成年,可还是不能忘记童年时,被父母打骂时的情景。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急匆匆想要带孩子出门时,孩子磨磨蹭蹭,一点也不配合。你的火蹭地冒了起来,不由分说,拉起不愿放下玩具的孩子,就往屋外走。结果,由于用力过猛,孩子手脱臼了;

  晚上叫孩子洗漱,他怎么也不肯去,你的火一下子窜上来,把刷牙杯摔成了二半;

  晚上陪孩子写作业,她不专心,气得你把她的作业本撕了……

  凡此种种,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真是太多了,枚不胜举。

  心理学家马修·麦克凯博士说:“家长经常忍不住在孩子面前发火的家庭,相比安静的家庭,孩子往往在与人相处时,表现得更强势和容易情绪低落,学校表现也更差。愤怒会毁坏小孩子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我们常常低估了冲动行为背后,对孩子内心会刻下多深的烙印,对孩子性格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一位知乎网友说:小时候,妈妈哄她睡觉时,如果时间稍长一点,她还没有睡着,妈妈就会突然暴怒,对她吼:“怎么这么久了还不睡?那你自己睡!”然后冲出房门。

  她总是充满恐惧,害怕妈妈真的不要她了,撕心裂肺大哭着找妈妈。

  这位网友还说:从小她就非常易怒,一点小事就会大喊大叫。后来,在学校,她也是最受不了批评,也是让老师头痛的学生。即使长大后,她在睡觉时也时常容易感到焦虑,甚至长期失眠。

  事实上,孩子最需要的不是一个个兴趣班、不是停不下来的“你追我赶”、不是学区房。而是父母的陪伴,是父母眼里满满的爱,这些才是孩子心灵最好的“养料”。

  每一个父母,如果愿意都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也都能让孩子站在最好的起跑线上。

  那就是做一个知足有趣的父母,让孩子在阳光下,像鸟儿一样健康、快乐地飞翔。因为孩子的起跑线不是“成绩单”,而是来自父母爱的陪伴和润物细无声的滋养。

02. 父母的关系,是孩子起跑的土壤

  作者说:“妈妈一时的冲动,孩子可能内伤一生。”

  在一次婚宴上,看到了许久不见的小女孩淼淼,不禁被惊呆了:淼淼眼神呆滞、表情木讷。与一年前见到的那个活泼、灵动的小女孩判若两人。

  后来才知道,这一年来,淼淼的父母经常吵架,而且越吵越凶,有好几次差点打起来。

  在父母相互指责、打骂时,小小年纪的淼淼,尽管听不懂,可看见父母彼此憎恶的表情、充满怨恨的语气、混乱紧张的氛围,使淼淼心里充满了恐慌和害怕。她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哭得声嘶力竭,父母也很少注意到她。有时,晚上她也会被噩梦惊吓哭醒。

  尽管时间可以愈合伤口,可童年阴影给淼淼心灵造成的伤害,却很难愈合。

  作者说:“一个家庭的婚姻状态,就藏在孩子的性格里。”

  任何时候,孩子都是无辜的,他们没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父母给她怎样的家庭、怎样的环境,她都得无条件接受。因为别无选择,无法抗拒。而由于父母的责任,给孩子内心造成的伤害,是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弥补的。

  心理学家萨提亚说:“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父母相处的模式就是孩子学习的模式。”

  动画片《雪孩子》的原创绘本作者雷蒙德·布里格斯创造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绘本,多次获得国际大奖。那是因为他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感动。

  后来父母去世后,雷蒙德创作了一本描写父母爱情的绘本《埃塞尔与欧内斯特》,讲述了几十年来父母相识、相爱的细枝末节,令人感动不已。

  原来,雷蒙德心里对世界敏锐的爱,都来自于父母相爱的耳濡目染。

  事实上,“父母的婚姻状态,深深地影响着孩子。”

  “争吵的婚姻,孩子压抑愤怒;冷漠的婚姻,孩子缺乏温情;挑剔的婚姻,孩子抱怨指责;背叛的婚姻,孩子敏感多疑。充满伤害的婚姻,深深的自卑会伴随孩子一生。”

  而“父母相爱的婚姻,孩子则阳光大方,开朗自信,重情重义,孝顺感恩,富有责任心。”

  婚姻的好与坏,外人也许看不出来,但孩子的性格却说不了谎。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人生三观、精神品格、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响,孩子的种种思想和行为里,都可以照见自己和父母一样的面容。”

  父母恩爱的家庭,孩子会有安全感,性格开朗乐观,知道家庭关系的正确优先顺序,将来也会带着这样的模式进入自己的婚姻中,更会创造与获得幸福。

  这里,奉劝年轻的父母,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请给他们一个充满温暖与爱的家吧!如果婚姻遇到了问题,请别轻易否定和放弃,再试着努力努力,走出彼此抱怨和伤害的怪圈,学会经营婚姻,让爱重获新生。不为别的,只为能带给孩子重获新生的幸福,带给可以滋养孩子一生的爱。

03. 父母的格局,引导着孩子不跑偏

  台湾亲子教育专家刘志雄有次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家里有个7岁的男孩,一直在客厅大吵大嚷,在沙发上跳来跳去。即使家里来了客人,也依然我行我素,家人在旁边也像是没有看见一样。

  最令人震惊的是,小男孩突然大喊:“我要尿尿。”

  顿时家里一片忙乱,大人们几乎都站了起来,要去给男孩拿便盆。爷爷胜利了,用双手举着尿盆,喊着:“好孙子,快尿快尿!”

  就这样,男孩在众目睽睽之下,在沙发上撒尿,没有一点难为情。

  刘志雄被惊得目瞪口呆。想必这个男孩平时在家里,已经被宠得不成样子了,在生活上,也一定是有求必应。

  俗话说:心有戒尺,行有所止。这句话,用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再贴切不过。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了解什么办法可以让你的孩子痛苦吗?那就是,让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迟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这种意料不到的拒绝,对他的伤害,远远大过他不曾得到过满足的伤害。”

  前不久看见这样一个报道,一名7岁男孩偷偷用手机给游戏充值,二十天花光父母的十五万元积蓄。

  这可是父母辛辛苦苦地积攒多年的家当了:父亲是民工,母亲靠摆地摊,一点点积攒起来的钱,却被儿子在短短二十天时间里全部花光了。

  事发后,儿子不仅不思悔改,反而认为都是父母的错,是被父母逼的。

  事实上,生活的艰辛,让父母把精力都用在了忙生活上,却很少关心儿子的心理需求,更没有时间陪儿子说话,听儿子心里是怎么想的。

  平时管教孩子的方式,也是不打就骂。儿子在父母的一片打骂声中,心理变得抵触、扭曲,甚至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资深心理咨询与治疗师于飞说:“父母对孩子简单粗暴的说教与打骂方式,会引起孩子内心的抵触。往往,长大后的‘不孝顺’和‘白眼狼’就是这么来的。”

  事实上,溺爱讨好,是让孩子的地位凌驾于父母之上;苛责打骂,则是父母远远凌驾在孩子之上。

  这两种方式,造成的亲子关系的扭曲,使孩子的内心变得越来越硬,对父母也越来越冷漠和疏远,甚至给父母带来难以承受的致命打击。

  海姆说:“我们用帮助来掩盖控制,让孩子不懂得为自己的事情负责。所以,我们的给予,成了应该;不给予,成了罪过。”

  然而,现实中的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却是:不是对孩子管教过多、控制欲强;就是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一点帮助。

  其实,爱孩子,就请放下你的控制欲和包办之心。对孩子,既不讨好、也不苛责,方是为人父母必须学会的功课。

结束语: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是一本实战书,特别适合年轻父母,可以作为育儿实操指导。书中,作者引用大量实例,通过自己育儿的亲身经历,总结出一套非常实用的育儿指南。

  比如:父母的修炼,决定着孩子的起点;父母的懂得,是孩子助跑的养分;父母的眼界,给孩子起跑的动力;父母的格局,引导着孩子不跑偏;父母的呵护,让孩子在爱中奔跑;父母的关系,是孩子起跑的土壤。在这些章节中,作者用身边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些常常被父母忽略的地方,让我们懂得了为人父母是需要不断学习,才能用爱心陪伴孩子成长,给孩子一生的幸福。

  还有,这样养儿子,“皮夹克”变暖男;儿子变“小棉袄”,暖化妈妈的心。这些观点,让我们读懂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言传身教的效果远远胜过那些补习班和学区房。

  作者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用自己育儿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在育儿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和盲点。让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妈妈,忍不住直呼:真是一本育儿宝典,值得放手边时时阅读。

  其实,孩子的起点,不是兴趣班、不是学区房、也不是进名校,更不是赚多多的钱,给孩子提供丰厚的物资。孩子的起跑线,就是父母的修炼、父母的眼界、父母的格局、父母的呵护、父母的关爱与陪伴。然而说到底,孩子最好的起跑线,还是父母的远见!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删除】

本文标题: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兰海、秋叶大叔等一致推荐!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036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记忆迷局》影评精选超级面试官经典读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