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更远的太空》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1-02-13 08:34:2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6

《去更远的太空》是一本由[英]西蒙•泰勒(SimonTyler)著作,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去更远的太空》读后感(一):前言欢迎来到神奇的太空世界自第一次仰望星

《去更远的太空》经典读后感有感

  《去更远的太空》是一本由[英] 西蒙 • 泰勒(Simon Tyler)著作,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更远的太空》读后感(一):前 言 欢迎来到神奇的太空世界

  自第一次仰望星空的那一刻起,身为人类的我们就为所见的恒星、行星、宇宙,以及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家园而深深着迷。

  几个世纪以来,我们对于空间科学的认知和理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现在,我们有能力搜寻遥远的系外行星、探测从黑洞传来的引力波、监视可能撞击地球的近地小行星。

  我们同样创造出载人航天器遨游太空,在近地轨道环绕地球运转,甚至飞往月球探索。我们还搭建了允许航天员在太空中长期生活的空间站。我们甚至发展出了新的技术,允许我们飞越月球,探索其他行星,去更远的太空探险。

  本书的目的就是让你更好地理解空间科学——我们与太阳和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关系、我们的银河系,以及宇宙这一整体。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人类在地球上是如何探索太空的,即天文学,以及我们是如何加深对宇宙的理解的。

  第二部分则注重太空旅行,以及我们使用航天器和探测器去近距离探测邻居月球与系内行星性质的过程。在这一部分中,你也许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科学术语。术语第一次出现时是粗体的形式,所有这些词汇或短语都会在本书最后的术语表中给出解释。

  天文学

  什么是天文学?它是一个我们用来描述空间科学的词汇。

  观测星空是天文学的基础。最开始,天文观测是由裸眼目视完成的。到了17世纪,望远镜的发明允许天文学家看到更远的天体,看清行星的细节。自此,科学家开始建造越来越大的望远镜,其中包括能看到我们人眼所看不到的X射线、红外光,甚至射电波等波段的望远镜。我们甚至将望远镜发射到了太空中!

  天文学家使用数学来计算和描述行星、恒星以及其他天体在空间中的运行方式,这一技术也被航天员用来为航天器导航。如果未来你想成为一名航天员,需要在数学课上多下些工夫!

  天文学家使用物理理论来理解宇宙的结构和运行机制。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发现精确地描述了天体(如行星)在空间中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自此,物理上的发展允许我们解释更多现象。现在,我们掌握了恒星(如太阳)在其核心产生能量和化学元素的奥秘。我们从理论上证明了黑洞和引力波的存在,并在观测上证实了它们。

  天文学家使用化学来探索遥远天体的组成。通过分析射电望远镜的观测数据,他们能够探测出遥远深空中不同的化学元素和分子。

  正是由于数个世纪以来诸多天文学家和其他科学家的努力工作,我们才能够对大自然、对宇宙的历史有如此深入的认知。

  红巨星

  50亿年后,太阳将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

  从右图中,你可以比较现在的太阳和成为红巨星后的太阳的大小。

  红巨星是把核心中的氢燃烧殆尽的恒星。当核心中的氢核聚变停止后,从核心向外的力的能量消失,星体会因为自身的引力开始向核心塌缩。而在塌缩过程中,核心的温度开始升高。

  核心温度升高开始点燃恒星核心外层还有氢剩余的区域,这一过程再次产生从内向外的力。但是因为这些燃烧的外层不像核心那样密度很高,所以向外的力会超过引力并导致恒星开始向外急剧膨胀。

  随着恒星的膨胀,恒星的表面也大大增加,使得恒星变得更加明亮——或者说恒星的光度上升了。虽然恒星变亮了,但是现在恒星的表面温度已经不如之前那么高,所以恒星看起来变红了。

  当太阳演化成为红巨星之后并最终变成白矮星之前,它会吞噬掉水星、金星,甚至可能会吞噬掉地球。

  “礼炮”号——第一个空间站

  在美国的阿波罗项目大获成功之后,苏联决定专注于研发一种载人空间站,而非尝试他们自己的月球远征项目。

  他们了解到美国正在计划一个名为“天空实验室”的空间站,这一次他们想在这一方面打败美国人。

  苏联的第一个空间站礼炮一号在1970年制造完成,1971年4月19日由功率强大的“质子”(Proton)火箭发射升空。

  礼炮项目接下来还包括另外六个空间站,它们都搭载了科学实验室和天文观测台。礼炮号上的宇航员开展了对太阳的天文研究,调查了地球的天气模式,并且第一次进行了太空中的生物学实验。

  最后一个礼炮号空间站“礼炮七号”遭遇了技术上的问题,可能迷失在了太空中。维修任务随后启动,宇航员成功重启了空间站的电力供应。但因为电力问题造成空间站搭载的加热系统瘫痪,宇航员被迫穿上特制内衬毛皮的太空服,以保护他们免受空间站内低温的侵袭。

  1986年,前往礼炮七号的最后一次任务将设备转移到了新的模块化的和平号空间站。随后礼炮七号便被遗弃,并且在1991年脱离轨道,在阿根廷北部的空中解体。

  未来的太空旅行

  尽管近几十年太空技术有着翻天覆地的惊人发展,最后一次飞向低地球轨道之外的载人航天任务也已经是1972年的最后一次阿波罗项目——阿波罗17号了。这主要是因为建造这种复杂、大功率的,能够携带人类到达远离地球的航天器的开销是非常庞大的。这样的航天器需要有生命维持系统,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以便搭乘者能工作、休息和睡眠。它还必须携带足够的氧气、食物和水,以及燃料。这种组合意味着相比那些我们已经送出地球去探索太阳系及更遥远太空的紧凑的无人航天器,我们需要更大、更重的飞船。

  然而在近几年,诸如SpaceX和Orbital ATK这些私人太空公司降低了运送货物进入太空的成本。这意味着人类太空探索新篇章的开启。

  ASA和它的伙伴太空机构正在计划建造一个“月球轨道平台‘门户’(Lunar Orbital Platform–Gateway, LOP-G)”新空间站,位于在地球和月球之间的月地空间(cis-lunar space)。这将由一系列的无人货运飞行和载人任务实现。随后,航天员将通过包括NASA的“猎户座”(Orion)飞船在内的航天器前往LOP-G,并在空间站内测试各项系统。

  其他前往LOP-G的货运任务将运送一个更大的载人航天器组件。这个航天器将拥有比起之前的载人飞船更大的空间,将为去往邻近的小行星和火星的载人任务提供可能。

  《去更远的太空》读后感(二):去更远的太空:人类从不会因为自己的渺小停止对空间科学的探索

  2019年由郭帆导演的电影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火爆荧屏。

  科学家发现太阳急速衰老膨胀,短时间内整个太阳系将会被太阳吞没,为了自救,人类提出“流浪地球”的计划,通过建造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奔往新家园。

  这样一部火爆荧屏的电影虽然属于科幻作品,但其背后需要大量的天文、物理学知识作为支撑。

  太空探索对于人类自身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恩斯特·施图林格(美国航空航天局太空航行中心科学副总监)曾说:

“天文学家对地球的关注,超过以上所有天外之物。太空项目带来的不仅有那些新技术所所提供的生活品质的提升,随着对宇宙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地球,对生命,对人类自身的感激之情将越深。太空探索让地球更美好。”

  孩子对于太空总会有太多的好奇,作为非专业的我们在面对孩子相关提问时,总会抓耳挠腮,这可不是随便一两句话就能糊弄的了,想要专业回答孩子问题且让太空知识变得有趣,建议家长可以带领孩子从基础绘本入手,其次辅以纪录片、科教等等。

  前段时间在帮小外甥挑选书籍时,看到了科普绘本《去更远的太空》,它是由英国作家作家、插画家和设计师西蒙 • 泰勒所写,帮助孩子了解更多空间科学知识,解放父母,解答疑问。

孩子兴趣的培养可不止我们耳熟能详的琴棋书画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课外学习,兴趣的培养,更多的人倾向于我们耳熟能详的琴棋书画、舞蹈、编程学习等等,也有很多家长关注到孩子的个人兴趣,因材施教。

  爱因斯坦曾说过,“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的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剩下的东西即好奇心、创造力,然而太多孩子的好奇心、创造力一开始就被急功近利的家长们扼杀在了摇篮里,围绕着应试教育开展各类“兴趣”培养。

  他们的个人爱好、兴趣从不被重视,直至孩子丧失掉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人才,这里的人才指的可不是分数,而是综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

儿童成长各个时期都有其定性,5-6岁的孩子们,开始对科学和宇宙感兴趣,所以5,6岁常常被誉为“天文敏感期”。

  “太阳中心论”的提出者哥白尼从小对宇宙非常好奇,有一次老师在操作日影定时仪时,他主动要求参与其中,好奇心的促使,他总是不厌其烦的向老师请教各种问题,在他的各种努力下,最终成为了真正的天文学家。

  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的专家们对美国大学各专业学生进行了智商评估,然后按照平均智商的高低做出排名:

  排名前十的学科,除了哲学,绝大多数都是理工类,其中物理和天文学专业的学生平均智商最高,平均达到了133!

  作为家长的我们不要总觉得什么事情遥不可及,兴趣可以让孩子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每一位孩子都值得尊重,如果孩子表现出对天文的兴趣,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机,好好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天文兴趣爱好的培养可以有很多方式

  康德说:世界上让他心灵深深震撼的东西只有道德和头上灿烂的星空。人类自诞生以来,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

  孩子天文兴趣的培养可以有很多方式:绘本书籍阅读、纪录片、科教等等,绘本作为儿童阅读入门书籍,对于太空知识的学习直接又清晰,好的绘本总能在帮助孩子学习知识的同时,丰富色彩、打开想象的世界。

  《去更远的太空》是一本非常专业的儿童天体科普绘本,非常好的满足天文敏感期孩子对空间科学、太空旅行知识的需求。

  《去更远的太空》作者西蒙 • 泰勒是作家、插画家和设计师。

西蒙 • 泰勒利用图形的力量来解释科学、地理和宇宙探索等领域的概念和原理,创作的书籍和海报主题涵盖昆虫形态、行星运动、DNA结构、极地探险、恐龙进化和黑洞等主题。

  好的绘本也需要好的翻译,《去更远的太空》由青年天文教师连线翻译,该机构致力于连结青年天文人、中小学校与青少年,属于教育公益机构,成员学识渊博,对天文、科普、星空都具备浓厚的兴趣。

  《去更远的太空》分为两个部分讲述了探索行星、恒星、黑洞和宇宙的知识,去太空所需要的火箭、空间站等以及未来太空旅行,同时还设有术语表,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空间科学与太空旅行相关知识。

  丰富的色彩、专业的配图,便于对文中各个内容的理解,减少专业术语的抽象性,丰富孩子阅读体验,拓宽孩子思路,增加孩子对空间科学、太空旅行的认知。

  有限的人生里,人类从不会因为自身的渺小而停止对未知世界、对浩瀚宇宙的探索。

  对世界的认知不同,便会有不同的选择,人生也因此大不相同。

  浩瀚的星空,辽阔的宇宙,和孩子一起探索广阔世界,眼界开阔,便会有更加丰富的人生。

  《去更远的太空》读后感(三):抓住小学阶段孩子的天文敏感期,你可以轻松培养孩子的学霸型思维

  康德说:世界上让他心灵深深震撼的东西只有道德和头上灿烂的星空。人类自诞生以来,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

  中国古人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学识渊博,而在美国的儿童培养中,他们选择在孩子6岁以后开始培养孩子的天文学兴趣,有研究表明,在孩子6-12岁这个阶段,是“天文敏感期”。了解敏感期相关知识的家长应该明白,在敏感期内对孩子适度引导,兴趣培养往往事半功倍。

本着实用主义的思想,有人会问:培养孩子的天文学兴趣,有什么意义呢?

  第一,思维认知的拓展。

  学霸和学渣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是思维认知。因为对世界的认知不同,人才会有了不同的选择。

  思维认知的拓展对于孩子的学习能力培养无疑是价值巨大的。

  搬砖工人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思维认知拓展:同样两个搬砖的工人,一个的思维认知认为自己是在搬砖,另外一个的思维认知认为自己是在盖楼。若干年后,搬砖的还在搬砖,而盖楼的开始尝试自己做房地产开发,从而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最知名的人物就是特朗普。

  孩子从小接触世界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ta成年后的思维认知和眼界。

  第二,兴趣的培养。

  对天文感兴趣的名人很多,拿现在的热门人物举例:马化腾和特斯拉、Space X等多家高科技企业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这两个现代商业的奇才,都是从小就对天文感兴趣,并且也得到了父母的极力支持。

  兴趣爱好对于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想在这里多讲,只简单做个对比:一个喜欢没事去山里观测星星的人和一个喜欢没事坐在牌桌上打牌的人,你觉得谁的生活质量更高?

  孩子成年后的生活家长大多不可干预,但是在孩子成年前的兴趣培养是可干预的。让孩子把兴趣投入到浩瀚的星空,这是一件极其有益的事。

  第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莱特兄弟为什么想起发明飞机?如果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现在是不是还没有飞机这样便捷的交通工具?

  所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实是现在的教育一直在思考和践行的主题。可是应试教育的今天,要指望中国常规化的学校教育培养出多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显然是不现实的。教育到最后,比拼的还是家庭教育理念和背景。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力越强,获得的职业成就感越高。

  浩瀚的星空,宇宙的辽阔,正是想象力和创造力极佳的培养土壤。

怎么来培养孩子的天文学兴趣呢?

  第一,观测星空等天文学现象。

  没有人不喜欢看星星吧?晴朗的夜空里,闪烁的星星,来自外太空的邂逅。稍微关注一点天文方面的新闻,就可以知道很多的天文盛况,比如每年的流星雨,比如前两天的日环食现象,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都是可以带领孩子观测并培养天文学兴趣的。在观测的过程中,孩子自然而然会开始询问各种为什么,有了询问就有了好奇心,稍加引导,这样的好奇心就变成了兴趣。

  推荐一个很好用的APP——星图。上面有很专业的星空位置,方便在观测星空时使用。

  第二,阅读天文学相关书籍。

  市面上的天文类书目很多,推荐一本适合7-9岁孩子看的天文学科普书籍——《去更远的太空》。由低音·联合出版公司出版,英国作家、插画家和设计师西蒙 • 泰勒所著。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人类在地球上是如何探索太空的,即天文学,以及我们是如何加深我们对宇宙的理解的。第二部分则注重太空旅行,以及我们使用航天器和探测器去近距离探测邻居月球与系内行星性质的过程。

  这是一本很专业的儿童天体书,信息量很丰富,知识非常前言,不仅讲述了探索行星、恒星、黑洞和宇宙的知识,还包括人类为探索太空而设计的令人惊叹的火箭、空间站和运载火箭等。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不仅仅可以拓展孩子天文知识,更可以进行孩子思维认知的构建。

  我家宸哥花了将近一个小时仔细看完这本书,合上书以后开始满口天文专业名词和我讨论红巨星,黑洞,空间站等天文名词和现象。

  我想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形式让孩子了解并喜爱一个全新的世界了。

  所以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教授何子文说:“科学足够精彩,无需娱乐来吸引眼球!”

  一本书阅读,一次天文现象的围观,有可能就开启了孩子的一扇通往天文世界的窗,《去更远的太空》推荐给你!

  《去更远的太空》读后感(四):北斗卫星,到底是什么?有何意义?

  

2000年10月31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近300吨重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我国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飞向太空。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同一地点升空。

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星座由24颗地球中圆轨道卫星(MEO)、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IGSO)和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GEO)组成。

定位精度全球优于10米,亚太地区优于5米。除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外,系统还具备星基增强、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精密单点定位、地基增强等多样化服务能力。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北斗卫星不止一颗卫星,但又不是同一种类。但都是被运载火箭送上天的。

可是运载火箭、地球轨道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GPS,这些专业词汇到底都是什么意思呢?

运载火箭最容易理解,我们都看过火箭发射。从小卫星到航天飞机,每一架航天器都需要运载火箭送入太空,比如中国的长征火箭。

现在来说说轨道:

在地球同步轨道,轨道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所以卫星每24小时会回到天空中的同一点。半同步轨道的轨道周期是12小时,所以它每天两次回到天空中的同一点。大多数导航卫星(如GPS)位于半同步轨道上。LEO与地球同步轨道之间的区域被称为中地球轨道(MEO)。

这些内容都是在《去更远的太空》中介绍的,这本书是面向7~9岁孩子的第一本天文书,介绍了宇宙是什么样的、人类是如何探索宇宙的,以及探索宇宙的意义。配以大量的插图,即便是再复杂的名词,也能够轻易看懂。

作者西蒙 • 泰勒是英国作家、插画家和设计师,在伦敦大学学院学习历史和科学哲学。兴趣在利用图形的力量来解释科学、地理和宇宙探索等领域的概念和原理。

译者青年天文教师连线,是致力于连结青年天文人、中小学校与青少年的教育公益机构,本书由宋浩冉和陈子鹏翻译。宋浩冉是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硕士,天文爱好者。陈子鹏是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学系理学学士,天文科普工作者,星空摄影师。

下面我们就跟着书中的顺序,来看看这本《去更远的太空》讲了什么。

揭秘宇宙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介绍人类在地球上是如何探索太空的,即天文学,以及我们是如何加深我们对宇宙的理解的。包括天文学的发展历程,我们所生活的太阳系、银河系,以及一些我们经常听到的的概念,比如行星、引力、彗星、恒星、行星、中子星、黑洞等。

鉴于这部分内容实在太过庞杂,就拿我们最了解的太阳系来说说吧。

太阳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天体,太阳的半径是地球的100多倍,质量是地球的330,000多倍,太阳本身的质量占据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太阳核心区域超过1500万摄氏度。

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银河系由上亿颗恒星组成,是直径超过100,000光年的巨大旋涡星系。银河系会绕着自身的中心旋转,在这个中心有一个质量非常大的奇异天体,天文学家认为它是一个超大质量黑洞。

我在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中也读到过有关宇宙的介绍,比如宇宙的起源、膨胀、坍塌、奇点等。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确实读不懂,至少读一遍是肯定读不懂的。

这次读《去更远的太空》,才让我对很多概念和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好书确实很好,但能看懂才更重要。不瞒各位,我最近重温《时间简史》,真的感觉豁然开朗。

所以,还是要一点一点来,简单全面的介绍和准确精致的插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最基本的知识。如果感兴趣,或者研究需要,才能读得明白更加专业的书籍。

探索宇宙

天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星座、地心说、日心说等,但不管哪一个,都是站在地球上来观察宇宙。如果站在太空来观察宇宙,会不会观察得更清晰呢?如果能够登上月亮,是不是就可以知道那上面是否真的有嫦娥呢?

《去更远的太空》在第二部分介绍了太空旅行,以及我们使用航天器和探测器去近距离探测月球与系内行星的过程。

1957年10月4日,苏联将“斯普特尼克一号”卫星送入太空,这是人类送进环绕地球轨道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1年4月12日,在同一个发射基地,苏联发射的东方-K二级火箭发射进入太空,宇航员尤里 • 加加林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类。

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发射升空,尼尔 • 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位踏上月球的人。

从这一步步地更加深入宇宙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对于认识宇宙有着从不放弃的执着。材料的发展、电子技术的发展、生命循环系统的发展等等,这所有学科的综合,正在帮助着人们,探索宇宙,同时服务人类。

以前我也曾想过,探索宇宙是否真的有意义?事实上很多技术都是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我们每个人都在受益。

写在最后

北斗卫星的成功,预示着我国的卫星技术、科研水平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意味着我们已经更加深入地了解宇宙、拥有更高水平的科技、能够更好地服务生活。但宇宙仍然是神秘的,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一颗探索的种子,他们的好奇心会引领他们一路向前。

在最后放上一张插图,你能分得清卫星、航天飞机、火箭、国际空间站、哈勃望远镜吗?

  《去更远的太空》读后感(五):我要去那遥远的外太空!

  每一个男孩都有要去太空的梦,那个酷酷的宇航员的形象,更是多少孩子心中要长大成为的样子。遥远的太阳,神秘的银河系,浩瀚的宇宙,这些永远是男孩嘴里无穷无尽的话题。

  然而,我作为一个完全不懂的女生,不,是一个不能不懂的妈妈。每次面对儿子的各种太空话题,眼睛都在冒星星。他说的我听不懂,他问的我回答不了。这次儿子自己挑了这本《去更远的太空》,一下也打开了,我对太空那个神秘世界的好奇心。

  这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1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人类在地球上是如何探索太空的。是要给孩子们普及天文学的知识,加深对宇宙的理解。第2个部分是要开启太空旅行,使用航天器和探测器去近距离探测我们的邻居星球月球与系内行星,这一部分会教给孩子们很多酷酷的专业术语。我保证,当你的孩子看完这本书,他一定会连发出一串的问题。

  妈妈,你听说过白矮星吗?

  妈妈,你知道冰巨星吗?

  妈妈,红巨星是什么?

  妈妈,脉冲星好酷呀!

  妈妈,还有一个中子星……

  如果你不想这个时候喊救命的话,赶快和我一起翻开这本书。我们非常有需要弥补一下,作为一个小女孩在童年的缺失,在孩子发出这种连环炮弹的时候,至少我听过。告诉孩子,我可以带着你一起去查找更多的资料,而不是一句“不知道”,就结束了。这样极其有可能,终止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在他需要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时,我们要做的不是给他一个结果,而是引导他一起去寻找结果。毕竟,妈妈也不是万能的。

  人类从最古老的观测星空开始,慢慢发展出了天文学这样一门单独的学科。估计每个孩子都有望远镜,望远镜的发明让天文学家看到了更远的天体,看清了行星的细节。科学家们为了满足人类的求知欲望,建造出来了,越来越大的望远镜,可以看到我们肉眼所看不到的x射线红外光,甚至射电波等波段。我们甚至将望远镜发射到了太空中。

  知道这些以后,我不禁惊叹,并不是女孩子就完全对太空不感兴趣。是大部分人陈旧的观念,没有引导过女孩子去了解太空。实际上世界上有好几位女天文学家,其中除了有继承父母衣钵,耳闻目染长大的,还有因为父母开放教育的态度培养出来。

  漫天的繁星,因为有她们的存在而更为精彩。我支持并且鼓励家长们给孩子普及一些神秘的外太空知识,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引她们入门,如果孩子真的有兴趣,接下来的道路是他引着我们一起走,我们默默的一路陪伴,给予最大的支持就好。

  你知道对太空感兴趣的孩子,数学一定会努力学好。天文学家使用数学来计算和描述行星恒星以及其他天体在空间中的运行方式,这一手段也被宇航员用来为航天器导航,所以如果未来想成为一名宇航员,数学基础一定要扎实。

  复杂的天文学还离不开物理学科。天文学家使用物理理论来理解宇宙的结构和运行机制,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发现开普勒三定律,精确描述了天体,在空间中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现今我们在物理上的发展,允许我们解释更多的现象,我们掌握了恒心,在其核心产生能量和化学元素的奥秘,我们从理论上证明了黑洞和引力波的存在,并在观测上证实了它们。

  天文学家使用化学来探索遥远天体的组成,通过分析射电望远镜的观测数据,他们能够探测出遥远星空中不同的化学元素和分子。我们需要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相结合天文学,来共同努力,才能够对大自然和宇宙的历史了解的更深,开拓出更多的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的领域。

  你知道每年日食最多出现5次吗?如果出现5次,那么一定都是偏食。地球上每年至少有2次日食。在南北极地区只能看到日偏食。日全食大约1年半发生一次。每次日食都是在日出时从某一点开始,然后沿着日食带在日没时结束。从开始点到结束点大约绕地球半圈。日食是地球上所能看到最引人入胜的天文现象了。说实话以前还真没领孩子好好看过,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也开始期待了。

  你知道太阳的内部结构吗?当孩子们问的,我可以去太阳生活吗?我们除了可以回答不行,那里太热了,没有空气和水,我们还可以说什么呢?

  我知道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可是宇宙实在是太大了,即使是光也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从一颗恒星传播到另一颗恒星,一个星际传不到另一个星际,这本书里还告诉了我们从太阳发出的光,抵达宇宙不同位置所需的时间。

  除了各种星球的介绍,这本书里还提到了黑洞。不巧的是,昨天我才刚被儿子普及了一下什么是黑洞?不过他不知道的是,黑洞十分致密,它的引力不仅会影响物质,还会影响光在黑洞附近有一片吞噬所有东西的区域,被称为“事件视界”,在这里即使是光也无法逃脱被吞噬的命运,这就是为什么黑洞是黑色的。

  火箭的发明,让许多科学家和天文学家长期秉持的太空旅行梦得以成真。在当今新制造的航天器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艘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研制的龙飞船,他是第1艘由私人公司运营,并且成功从轨道上返回地球的航天器。龙飞船现在用于向太空国际站远距离运送补给。

  这本书里面还讲了很多关于太空旅行的知识。我想这是远不同于我们出国旅游能带来的体验。除了那些天文学家和科学家们,我们大人何尝不是和孩子一样对其充满了好奇。甚至很多有钱人有这样一个梦想,就是能上太空一趟。“阿波罗”计划就是将航天员成功送往月球的任务,它是人类历史上极为辉煌的成就之一。

  尼尔·阿姆斯特朗是第一位踏上月球的人,有一句著名的话是,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随后奥尔德林加入了他,他们一起拍摄照片,采集了月岩和月壤的样本。在最后三次的任务当中,登月舱除月球着陆器外,还携带了能够在月球上运行的车辆,这种电力驱动的月球车允许航天员在月球上穿行更远的距离,可远离登陆点大约为8千米。

  航天飞机、人造卫星、地球轨道、运载火箭,第1个空间站礼炮号、天空实验室、国际空间站、空间探测器、空间望远镜,这些专有名词的解释,我无法一一详述出来。还有关于未来的太空旅行,太空的发射系统去往升空的门户,火星任务,让我们带着孩子们一起探索吧。

  《去更远的太空》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我想与其让孩子们的连环炮把我们炸晕,还不如在他开口之前,用我们的连环炮把他引向神秘的太空世界,也许你们家的小神兽未来会成为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也说不定哦!我们陪着孩子们一起开启太空之旅吧!

  《去更远的太空》读后感(六):陪同孩子来一场外太空探险旅行吧!

  

孩子对未知世界永远充满好奇,当他们仰望星空的时候,无数个疑问会在脑中闪现: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为什么只有在黑天才能看见星星?为什么夜晚看不到太阳?……但是作为他们的父母,懂天文的少之又少,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孩子对天文的兴趣也很难延续、发展下去。所以父母们要学会抓住孩子的探索欲望,保护孩子对天文宇宙的好奇,培养孩子对天文的浓厚兴趣。

随着科技的进步,太空探索和空间科学已经成为美国《下一代科学标准》所关注的培养领域。美国中小学也已经把天文学列入了必修课程。在我国,2019年各大双一流高校的招生夏令营中,天文学科营绝对是最值得关注的选择之一。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内的十几所大学都纷纷开设了与天文学相关的夏令营、体验活动。

《去更远的太空》就是面向7~9岁孩子的第一本天文书,全新的空间科学与太空旅行图解指南。本书不仅讲述了探索行星、恒星、黑洞和宇宙的知识,还包括人类为探索太空而设计的令人惊叹的火箭、空间站和运载火箭等。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能更好地理解空间科学——我们和太阳以及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关系、我们的银河系,以及宇宙这一整体。

天文学可以拓宽孩子眼界与认知

美国格里菲斯天文台地下部分扩建工程的主要捐赠者理查德·冈瑟就曾经表示,他决定捐赠这个科普机构的扩建工程,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他少年时的天文观测体验。

他说:“还记得12岁那年,我来到威尔逊山的天文台,亲手操作了那台60英寸口径的天文望远镜,亲眼看到了猎户座大星云的绚烂。从那一天起,我的心里就种下了向往星空的种子。我希望我的奉献能够在年轻人心里播下热爱天文的种子,开阔他们的视野,就像少年时的我体验过的那样。”

知名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曾看到一位老师操作一个新奇的“怪物”,“怪物”实际上是按日影定时刻的仪器,哥白尼非常好奇,主动要求老师也给他造一个“怪物”……这个“怪物”就在小哥白尼心里像一个永不停歇的兴趣发动机,从此小哥白尼对天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常常询问老师各种天文问题,还自己学习天文知识。最终提出了“太阳中心说”,改变了人类宇宙观。

人类的科学史,可以说是起源于天文史的: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看,这么多著名的人物,都与天文学息息相关!

腾讯掌门人马化腾,从小就是个天文迷。所有关于他的成长故事都是从他得到一架望远镜,开启了科学探索的大门开始的。当马化腾被问到为什么会喜欢天文学,他说,“喜欢天文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我们在宇宙中从来就是一个偶然,什么事情仔细想一想,都没什么大不了,让我遇到挫折时能够稳定心态,想得更开。”

孩子从小接触世界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成年后的认知能力和眼界。而天文知识,能够帮助孩子了解世界运作的深层次规律,拓宽眼界,提升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有效地帮助孩子在未来实现真正的“认知升级”。

而天文学,就是一门非常典型的综合性学科。孩子能从中收获物理、化学、数学、工程学的丰富知识,无形中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和素养,实现跨学科学习,为孩子的理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去更远的太空探险吧!

本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向孩子们讲解太空知识以及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过程。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人类在地球上是如何探索太空的,即天文学,以及我们是如何加深我们对宇宙的理解的。

就拿我们最为常见的太阳来说,我们知道太阳是恒星,它是太阳系的中心,我们居住的地球则围绕着太阳转。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并称八大行星。而且太阳对世间万物的作用非常大,恰到好处的日地距离,使太阳光照在地球表面温度适宜,这成了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前提。当然,太阳也不是唯一的恒星。天文学家将围绕着其他恒星旋转的行星称为“系外行星”。

但是,你知道吗?太阳竟然占了太阳系总重量的99.86%,太阳质量已达地球的330000多倍。可是这么庞大的能量体,也终究有消亡的一天。

《去更远的太空》中说:太阳已经46亿年,50亿年后,太阳核心中的氢气燃烧完,太阳开始向外急剧膨胀。它的表面开始增加,变得更明亮,但温度不如从前高,演化成了是现在大小400倍的红巨星。最终在变成白矮星之前,会吞噬掉水星、金星甚至地球。

正因如此,就是在搜寻和地球类似、适宜生命生存的行星,是天文学家们的重要工作之一。从1970年第一个空间站“礼炮号”发射成功开始,他们建立科学实验室、天文观测台、拓展空间站,调查地球的运转模式,捕捉太空的尘埃、射线,寻找其他星球生命的迹象。

第二部分则重点介绍太空旅行指南,以及我们使用航天器和探测器去近距离探测邻居月球与系内行星性质的过程。

《去更远的太空》中介绍到:

1944年6月,德国发射成功将V2火箭发射到距地面176千米高的地方。从此一些国家也开始研发火箭。

1957年10月4日,苏联将“斯普特尼克一号”卫星送入太空,这是人类送进环绕地球轨道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随后,美国、前苏联、中国发射更多的人造卫星到地球轨道。

1961年4月12日,在同一个发射基地,苏联发射的东方-K二级火箭发射进入太空,宇航员尤里 • 加加林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类。从此,人类不断研发航天器,载着宇航员进入太空。

1971年,前苏联“礼炮号”空间站第一次出现在太空,意味着人类第一次长时间待在太空成为了可能。美国和前苏联不断研究,发射升级版的太空站进入太空,进行科学研究。

随后由NASA建造的天空实验室、苏联推出的“和平号”空间站相继发射成功,人们开始越来也多涉足太空探索。随后作为空中最大的人造物体——国际空间站(ISS)也在2000年11月成功进入太空。

仰望星空,探索宇宙,是人类诞生以来,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

现如今,NASA和它的伙伴太空机构正在计划建造一个“月球轨道平台‘门户’”新空间站,位于在地球和月球之间的月地空间。这将由一系列的无人货运飞行和载人任务实现。随后,航天员将通过包括NASA的“猎户座”飞船在内的航天器前往LOP-G,并在空间站内测试各项系统。

在未来,人类可以从“月球轨道平台‘门户’”去火星旅行,甚至移民火星。是不是很棒呢?

康德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去更远的太空》是一本空间科学与太空旅行的知识指南,信息量丰富,有利于孩子们拓展思维。可以作为孩子学习太空知识的第一本书,打开它,带着孩子一起去太空探险吧。

  《去更远的太空》读后感(七):《去更远的太空》:为孩子打造太空探索简史,解析人类的光荣与梦想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仰望星空,探索宇宙,是人类诞生以来,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我们可以从众多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中,一窥端倪。

  约5300年以前,古美索不达米亚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星图。约3600年前,我国商代的甲骨卜辞中,有丰富的天象记录,如彗星、月食、日食等。2600多年前,古希腊人泰勒斯,准确预测了公元前585年发生的日食,并确认了小熊座。几千年前,人类已经揭开了星空神秘面纱的一角。现在,人类更是把探索的触角,延伸到更远的太空。

  灿烂的星空、浩瀚的太空、无边的宇宙、人类探索的历程,以及空间科学与太空旅行,这些专业深奥的天文知识,如何让孩子们轻松接受和理解呢?英国作家西蒙·泰勒深谙其道。

  西蒙·泰勒不仅是作家,还是插画家和设计师。他擅长用图形解释宇宙探索领域的概念和原理,从而使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为此,他特地创作了《去更远的太空》,这是一部写给7—9岁孩子的天文书。

  《去更远的太空》是全新空间科学与太空旅行的图解指南,详细介绍了行星、恒星、黑洞和宇宙,以及人类为探索太空而设计的火箭、空间站和运载火箭等,不仅帮助孩子获得丰富的天文知识,也帮助孩子开拓视野、拓展思维。

01、从美索不达米亚星图到牛顿运动定律,揭秘天文学的传承与变迁

  人类对星空的仰望、对宇宙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去更远的太空》细数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揭示了天文学的传承与变迁。

  当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星图在古美索不达米亚诞生,这文明的曙光照亮的不仅是两河流域,更是整个人类世界。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5000多年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科学家托勒密,根据自己的观测以及古希腊科学家喜帕恰斯的观测,同美索不达米亚星图结合起来,创立了地心学。地心学认为,太阳、月亮、恒星和行星都围绕着地球旋转。文艺复兴前的一千多年内,地心说被广泛认可。

  15世纪时,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基于自己对行星运动的观测,提出了日心说。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行星围绕着太阳公转,而月球围绕地球公转。日心说的提出,改变了人们的宇宙观,是天文学上的革命。

  地心说和日心说,是人类认识宇宙的两个里程碑,虽然观点是错误的,却是人类认识宇宙的真实缩影,更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光辉历程。

  17世纪时,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对行星运动进行了精细研究,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第一定律表明,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轨道。第二定律表明,行星运行速度的大小取决于行星在轨道上的位置。第三定律表明,行星距离太阳越远,公转一圈所需的时间就越长。开普勒定律是第一个精确描述行星绕太阳公转运行的定律,并且适用于宇宙中一切绕心的天体运动,所以开普勒赢得了“天空立法者”的美名。

  开普勒之后,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定律,真正解释了宇宙中万物因引力影响而导致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对天文学和物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后来太空探索和太空旅行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最初,人类只是充满疑惑地仰望星空。历经几千年的不懈探索,人类终于一步步揭开了天体运行的秘密。这是人类探索太空,迈出的一大步。伴随这一步的迈出,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之旅加速前行。但是,这一步并不是平坦,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因为捍卫日心说而被烧死,成为捍卫真理的殉葬者。所以,这段漫长的探索旅程不仅充满希望和挑战,也充满艰辛和残酷。然而,人类勇于探索和献身的崇高精神,把深邃的夜空照耀得更加璀璨。

02、从太阳系到银河系,揭秘天体的演化和人类未来的命运

  2019年初,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映,掀起了一波科幻热。电影讲述的是太阳即将毁灭,地球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开启了“流浪地球”计划,在危机四伏的太空中寻找新的家园。在未来,太阳真的像电影中说的那样会毁灭吗?《去更远的太空》给出了科学的答案。

  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会产生巨大的能量,这股庞大的能量以辐射(包括光和热)的形式传播出去,没有太阳产生的光和热,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太阳至今已经有46亿年的高龄,令人欣慰的是它仍有足够的核燃料再保持50亿年的稳定。

  50亿年后,太阳中的氢核聚变停止后,从核心向外的力的能量消失,太阳会因为自身的引力开始向核心坍缩。坍缩过程中,核心的温度开始升高。核心温度升高点燃核心外层,于是再次产生从内向外的力。但是这些燃烧的外层不如核心的密度高,所以向外的力会超过引力并导致太阳向外膨胀,渐渐地太阳就演化成红巨星。

  太阳成为红巨星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在变成白矮星之前,它会吞噬掉水星、金星,甚至会吞噬掉地球。所以说,《流浪地球》中的故事设定,是有科学依据的。当人类知道,太阳的演化决定了整个太阳系的命运,并且这是不可逆的现实,那么更深入地探索宇宙,就成为人类必需的使命。

  我们的家园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而银河系也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银河系有上亿颗恒星组成,是巨大的漩涡星系。银河系会绕着自身的中心——银心旋转。组成银河系的恒星形成从银心向外的旋臂,而太阳和太阳系位于猎户—天鹅旋臂上。这就是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以及太阳系和银河系的关系。

  地球和太阳系的其他几颗行星,并不是宇宙中仅有的行星,还存在系外行星。但是行星反射的光比它们所环绕的恒星发出的光暗很多,所以至今人类也很难直接看到围绕遥远恒星旋转的行星。人类一直在寻找和地球类似的适宜生命生存的行星,这是人类探索宇宙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即寻找新的家园。

  唐代诗人张若虚写下了著名的诗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在古人的认识里,月亮是永恒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就像太阳虽然已经照耀了地球46亿年,但是50亿年后它终将走向生命的终点。未来的人类能不能找到新的家园,我们不得而知,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寻找新家园的漫漫征程中踏出坚定的步伐。

03、从人造卫星到深空运动飞船,揭秘太空旅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几个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和天文学家都梦想着实现太空旅行,但是直到20世纪火箭技术的发展,才让梦想成真。如果沿着人类历史的脚步向前追溯,就会发现古人对飞天的执着,不逊于今人。

  我国明代的万户,堪称“世界航天第一人”。他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他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飞上高空。但不幸的是,火箭发生爆炸,万户壮烈牺牲。万户飞天的计划虽然失败了,但是他借助火箭推力升空的设想为世界首创,他开创了人类飞天事业的先河,在人类航天探索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几个世纪里,无数科学家和天文学家,为太空旅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直到1957年,苏联的一枚运载火箭搭载着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直冲云霄,标志着人类进入太空时代。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航天器,绕地球一周,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梦想。

  人类实现太空飞行后,航天史上划时代的壮举,是“阿波罗”计划。登月计划比太空旅行难度更大,需要更巨大和复杂的指令舱,以及更强大的火箭。美国人首先实现了这一宏伟目标。1969年,阿波罗11号搭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科林斯进入绕月轨道。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搭乘登月舱降落至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位踏上月球的人,随后奥尔德林也踏上月球。两人一起拍摄照片,并采集了月岩和月壤的样本,然后返回登月航,成功返回地球。

  美国登月计划大获成功后,苏联将第一个空间站“礼炮号”发射升空。空间科学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天空实验室、国际空间站,以及各种空间探测器和空间望远镜,应运而生,担负起探索宇宙的新使命。

  虽然近几十年太空技术有着惊人发展,但是建造这些搭载人类的航天器费用十分庞大。所以,未来需要更先进、成本更低的航天器。于是,太空发射系统、深空运动飞船等成为未来主要的研发项目。这为未来的登陆火星计划,翻开了新篇章。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诚然,在茫茫宇宙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但是人因为思想而伟大。从万户利用火箭向太空搏击到载人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正是先进思想的火光,照亮了人类探索宇宙的道路,缔造了人类的光荣与梦想。

  《去更远的太空》知识量爆棚、专业度爆表,而西蒙·泰勒用简洁易懂的文字和明净清晰的插图与图表,让学习太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即便是儿童也能轻松接受。如果你的孩子想成为下一个飞向太空的人,或是想成为执行火星任务的第一人,那么《去更远的太空》无疑是最好的敲门砖。

  《去更远的太空》读后感(八):2004年人马座0.1秒星震足以带来大灭绝,那年地球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没有重力的宇宙空间站中,拧一条带水的毛巾,会怎样?今天在微博上刷到一个空间站视频,视频中宇航员正在拧一条被水打湿的毛巾,然而由于没有重力,毛巾中的水又都黏在了宇航员的手上。

  看完这段视频瞬间勾起儿时沉迷外天空的回忆,那时候脑子里总有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宇宙那么大一定有外星人吧?会不会有一天太阳就消失不见了?银河系到底能有多大?没有重力的航空站,宇航员上厕所怎么解决?黑洞能有多黑?那时候总会缠着父母问东问西,但家长对这些知识也都知之甚少,现在回想起来,白白耽误了天文启蒙的最佳时期。不过还好,那些放不下的爱好,终有一天会重逢,何尝不是一种美妙的人生体验。最近在读《去更远的太空》,这本书恰好解答了我那些萦绕心头许久的问题。

▼外太空真的有生命吗?

  我们都知道太阳是是恒星,它是太阳系的中心,我们居住的地球则围绕着太阳转。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并称八大行星。恰到好处的日地距离,使太阳光照在地球表面温度适宜,这成了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前提。

  但你知道吗?地球和太阳系的其他几颗行星,并不是宇宙中仅有的行星。当然,太阳也不是唯一的恒星。天文学家将围绕着其他恒星旋转的行星称为“系外行星”。搜寻和地球类似、适宜生命生存的行星一直以来都是天文学家的重要工作。

  他们希望寻找到一颗,温度和气压允许水呈液态形式,且表面被岩石覆盖的行星。因为这样的行星一般会以适当的距离范围环绕宿主恒星公转,这个距离被天文学家称为“宜居带”,如果距离小于这个宜居带,温度就会过高,水会挥发为水蒸气;如果大于宜居带,距离太远,温度就会过低,形成固态水;这两种极端情况都很难出现生命。

  目前发现的离地球最近的系外行星是比邻星b,它绕着恒星比邻星公转,距离地球4.2光年,质量是地球的1.3倍。不过通过观测发现,虽然它的结构和地球很相似,但比邻星b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它随时都处于被字耀斑高能辐射轰击的状态,所以它上面是无法存在生命的。

  难道真的外太空就没有生命吗?天文学家最近发现了另一个“系外行星”——罗斯128b,它环绕着宿主恒星罗斯128公转,距离地球11光年,质量也是地球的1.3倍。但由于罗斯128是一颗红矮星,其耀斑已经减弱了很多,这意味着罗斯128b上很有可能存在生命。

▼太阳会一直存在吗?恒星的最终归宿是啥?

  在看《去更远的太空》之前,根本不知道太阳竟然占了太阳系总重量的99.86%,太阳质量已达地球的330000多倍。但这么庞大的能量体,也终究有消亡的一天。太阳至今已有46亿年,科学家预测它内部的核燃料还能再保持50亿年的稳定。

  在这之后,太阳将因一场爆炸而走向终点。50亿年后,太阳会膨胀成一课红巨星,届时它的直径会膨胀到现在的431倍。所谓“红巨星”是恒星由于内部氢燃烧殆尽向内塌缩时核心温度升高,点燃外部剩余氢燃料,从而使恒星膨胀、表面大大增加,光亮度上升造成的。由于核心燃料燃烧殆尽,表面已不如之前那么高,所以看起来恒星变红了。

  天文学家预测,太阳变为红巨星,最后会成为白矮星,但这个过程很可能会吞噬掉水星、金星、甚至丢球。所以《流浪地球》中推着地球逃离太阳,未来某天可能真的需要面对。

  那其他恒星的归宿是啥,也会像太阳一样发生爆炸吗?质量和太阳差不多的恒星,当达到寿命终点时,会和太阳有一样的归宿。但如果质量过大,那些大质量恒星(是太阳的10~25倍)走到生命终点时,他们会与太阳恰恰相反,它们不会向外发生爆炸,而是向内坍缩成为一颗“中子星”。

  中子星是一种密度很高的天体,一粒沙大小的中子星,质量约为38000吨,也就是相当于两辆美国潜艇的质量;一个豌豆大的中子星,其质量能达到1.8亿吨,相当于20个埃及胡夫金字塔。当恒星坍缩为中子星后,部分会变成磁场非常强的“磁星”,磁星表明会有非常强烈的反应“星震”,星震的能量非常强烈。

  据天文学家观测,2004年12月27日,银河系另一端的人马座方向,一颗磁星发生了星震,星震电磁波竟然传到了地球,这次星震只持续了0.1秒,但释放的能力却相当于太阳在100000年内释放的总和,如果该磁星离地球再近些,很有可能会摧毁地球臭氧层,导致大灭绝。

  不得不感慨,我们的地球冥冥之中不知道躲过多少次类似的危机,才有了现如今的繁花似锦。正因如此,无数天文人孜孜不倦的探索着遥远的外天空,从1970年第一个空间站“礼炮号”发射成功开始,已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踏入宇宙,他们建立科学实验室、天文观测台、拓展空间站,调查地球的运转模式,捕捉太空的尘埃、射线,寻找其他星球生命的迹象。

  他们是离地球最远的人,但也是对地球最了解的人。对于他们,你是否也和我一样存在好奇?

▼宇航员在空间站到底做些什么,吃喝拉撒怎么解决?

  前苏联“礼炮号”空间站第一次出现在太空,意味着人类第一次长时间待在太空成为了可能。随后由NASA建造的天空实验室、苏联推出的“和平号”空间站相继发射成功,人们开始越来也多涉足太空探索。“和平号”宇航员,瓦莱里·波利亚科夫成了太空连续生存最长的人,1994年~1995年,他在和平号上居留了437天,这意味着空间站技术越来越成熟。

  随后作为空中最大的人造物体——国际空间站(ISS)也在2000年11月成功进入太空。从那时起,ISS就持续有人居留,任何时间都满载6民宇航员。之前一直以为宇航员就在空间站观测观测外太空就行了,后来才知并非如此。ISS的早起任务主要是扩建空间站,也就是说航天员要使用不同的机械将各种组件搬运到各自的位置,当然还需要维护一些是不是需要维修和更换的零件。

  不仅如此,ISS上的航天员还要将大多数时间花在科学实验上,比如捕捉太空中的尘埃,研究太空的基础性质,分析尘埃寻找其他星球生命证据;再比如对太阳进行天文研究,调查地球的天气模式,进行太空中生物学实验等等,总之航天员非常忙。

  再来说说宇航员的吃喝拉撒。在太空中,宇航员吃饭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由于没有重力的原因,食物放在桌子上会随桌子一起飘起来,所以宇航员原有的吃饭习惯在外太空完全不能适应。因此,宇航员的各种食物、零件、用具都是固定好的,而且绝大部分食物都被小心翼翼的包装在密封的袋子和管子里,当然也有少量新鲜的食物会经过飞船运送至空间站,但在大部分时间里宇航员所吃的食物都是经过处理以便长期保存的。各种液体,比如饮料、汤,同样被装进了小袋子里,需要宇航员用吸管吸食。这样做是为了防止食品碎屑到处飘飞,影响宇航员或设备的正常工作。

  宇航员在空间站洗澡、上厕所也是一件需要特殊处理的事情。洗澡时,宇航员会在特殊的隔间里,使用喷头和湿巾淋浴;厕所也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强大的抽力会抽走排泄物;而且,宇航员的尿液也会经过特殊处理,循环再利用,甚至有可能成为饮用水。

  总之,在空间站中,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习惯都将受到挑战。就像本文开头看到的那段视频,简单的一个拧毛巾的动作都将变得异常困难。可想而知,在漆黑一片的外太空,宇航员们还要经受怎样的身心考验。

  仰望星空时,那一闪一闪的星星总是让人充满了遐想;但只有那些真正驻足观测的天文人,才深知光明的背后究竟是什么。身为父母我们当然没有必要成为半专业的天文学家,但至少孩子问起“太空中还有没有外星人?”时,我们能回答上“罗斯128b可能存在生命”,这就够了。

  为什么我会建议家长读读天文学的知识,因为天文会让人心胸浩瀚,人生在世沧海一粟,了解了宇宙才知道人类的渺小。如果孩子从小就有一个宏大的宇宙观,那么他看待问题必然淡定、从容、不偏激。所以,将天文知识作为育儿储备并不是一句玩笑话,今天这些有趣的小知识,你get了吗?

  《去更远的太空》读后感(九):《去更远的太空》:揭开太空神秘面纱,告诉你人类对太空探索历程

  

小侄女梦想长大后当一名宇航员,所以对太空知识非常感兴趣。作为长辈,我们都支持她的梦想。我寻觅好久,发现一本适合儿童了解太空知识的书——《去更远的太空》。

《去更远的太空》是一本空间科学普及书。它讲述了太阳和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关系、银河系以及宇宙知识,以及空间技术发展历程。

作者西蒙▪泰勒是一位英国作家、插画家和设计师。他致力于用图像的力量解释科学、地理和宇宙探索等。曾以昆虫形态、行星运动、DNA结构、极地探险、恐龙进化和黑洞为主题,创作过海报和书籍。

《去更远的太空》图文结合,语言简洁,让枯燥的太空专业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它适合孩子了解太空知识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也可以作为成年人了解太空知识的入门书籍。

全书分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人类如何探索太空和宇宙,即天文学知识;

第二部分讲述人类发展空间技术,对太空和宇宙的探测。

下面,一起跟着《去更远的太空》,来了解三个方面的太空知识:

第一个:太阳还能活多久?

太阳散发的光与热,养育着地球上的生命。没有了太阳,就有地球上的生命。太阳对人类这么重要,那么你对太阳多少?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有上百万的天体围绕太阳运行。其中有四颗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和四颗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图0)

图0

太阳从内到外依次是日核、辐射区、差旋层、对流区和光球层。光球层顶向外所延伸的2000千米是色球层。(图1)

图1

光球层是肉眼可见的太阳外层,太阳的光和热就是从这散发到宇宙的。

书中说:太阳已经46亿年,50亿年后,太阳核心中的氢气燃烧完,太阳开始向外急剧膨胀。它的表面开始增加,变得更明亮,但温度不如从前高,演化成了是现在大小400倍的红巨星。(图2)

图2

最终在变成白矮星之前,会吞噬掉水星、金星甚至地球。

第二个:目前人类太空技术

1火箭、航天飞机

火箭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造物体。1944年6月,德国发射成功将V2火箭发射到距地面176千米高的地方。

从此一些国家也开始研发火箭,(图3、图4)。现在已有重型火箭、航天飞机等。

图3

图4

为啥要发展火箭和航天飞机等航天器?因为他们是将卫星、空间舱、空间探测器等发射到地球轨道的太空运输工具。

2人造卫星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前苏联的斯普特尼克一号(图5)。它是在1957年10月,被前苏联用R-7 塞姆约卡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的。在绕地球运行了4个月,它在返回地球大气层中烧毁。

图5

随后,美国、前苏联、中国发射更多的人造卫星到地球轨道。最初人造卫星被用于测试机械原理和进行科学试验。后来开始被运用在通信、导航、天气测量、侦察、电视信号传输和互联网连接。

3载人太空舱

人类离开地球,第一次进入太空是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3KA太空舱(图6),绕地球一圈。

图6

图7

从此,人类不断研发航天器,载着宇航员进入太空。美国的水星号第一次载人在187.5千米高飞行(图7)。后来还进行了宇航员在舱外活动、登月活动,以及运送宇航员到国际空间站。

4空间站

第一个空间站是苏联的“礼炮号”。(图8)它是1971年发射到太空的。第一个天空试验室是美国1973年发射进入轨道的(图9)。

图8

图9

美国和前苏联不断研究,发射升级版的太空站进入太空,进行科学研究。

2000年,美、欧、日、加、俄合作,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空间站(图10),进行科学研究。

图10

5空间探测器

自从斯普特尼克一号发射后的这60年间,无人航天器,也叫空间探测器对太阳系的很多地方都进行了探索。比如先驱者10号,第一个造访了木星。(图11)

图11

第三个:人类未来对太空探索计划

1建造“月球轨道平台‘门户’”新空间站

它位于地球和月球之间的月地空间,是未来载人太空探索补给站的新型空间站(图12)。航天员乘这飞船或其他航天器前往它。

图12

2研发新航天器——太空发射系统

太空发射系统是美国研发的一种有史以来功率最大的火箭,可以将货物送到比低地球轨道更高的地方。实现“月球轨道平台‘门户’”的建设。

同时,太空发射系统还包括变体的载人火箭。它携带一个新的“猎户座”航天器,可载6名宇航员和先进的计算机和自动对接系统。

3人类去火星旅行

火星是距离地球第二近的邻居(图14)。它与地球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有四季,有沙漠、有大气层。

图14

目前,人类的研发的无人探测器和人造卫星,在火星表面实现了漫步。还探测到火星有液态水。

人类计划在未来从“月球轨道平台‘门户’”去火星旅行,甚至移民火星。

《去更远的太空》虽然仅有95页,却能让读者全面了解天文知识和太空技术。因为它简洁明了地讲述了行星、恒星、黑洞和宇宙,以及人类建造的火箭、空间站和载人航天器等,进入太空探索和未来对太空的研究探索。

(原创作者:青绿读书,喜欢阅读,用文字记录阅读感悟。)

本文标题: 《去更远的太空》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029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特洛伊战争》的读后感大全《沉没之岛》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