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捉住了上帝粒子?》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1-02-12 19:21:2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4

《谁捉住了上帝粒子?》是一本由[法]大卫•卢阿普尔(DavidLouapre)著著作,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双封,内文双色印刷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谁捉住了上帝粒子?》精选点评:

《谁捉住了上帝粒子?》读后感100字

  《谁捉住了上帝粒子?》是一本由[法]大卫 • 卢阿普尔(David Louapre)/著 / 著作,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双封,内文双色印刷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捉住了上帝粒子?》精选点评:

  ●很好的科普书,尤其适合中小学生。行文流程,活泼可爱,还很有动脑的参与感。别的年龄的人当然一样看,一点问题也没有。

  ●浪费纸张,当厕纸都嫌

  ●很有趣的一本科普小品,很适合我这样的文科生调剂一下思维模式

  ●开卷有益,内容很扎实,涉及到了诸多领域,其实是一本科普文合辑,但知识点有意思。

  ●啊啊啊啊啊嗷嗷好想读

  ●是非常可爱的一本法国人写的科普书。作者有三个小女儿,每一篇都由女儿的问题引出,于是很显然行文会非常浅显晓畅,可能专业人士会觉得太孩子气了,但对我这种不熟练自然科学读物阅读者来说正好属于伸手够一够就能明白的层次,所以还蛮喜欢。没有翻译腔,法文翻译这么好了。内页设计很清亮,选了据说2020的流行色,蓝,清新极了,很不错。

  《谁捉住了上帝粒子?》读后感(一):漂亮可爱的科普,尤其适合送给中小学生

  《谁捉住了上帝粒子》真的是一本漂亮可爱的科普,尤其适合中小学生阅读。我毫不犹豫地推荐给了做了父母的同学们。

  这本书由20个问题构成,它们覆盖了很大面积的知识。下面我简单地给这20个问题归一下类。

  1 宇宙里的恒星比地球上的沙子数量还多吗? 孩子们能够学到关于宇宙体量的基本知识,而且在作者的引导下锻炼一下量化的方法。 2 地球上最初的那些小生命是怎样出现的? 关于生命现象、生物演化。 3 鸭嘴兽是哺乳动物还是爬行动物? 关于生命现象、生物演化。 4 原子究竟有多小? 物理、物质结构。 5 不想环绕地球,可怎么能知道它的周长呢? 地球地理、测量方法、自然科学历史。 6 地球的内部是液态的吗? 地球地理。 7 我们的体内一共有多少细菌? 最近几年很热的人体共生微生物群落。 8 数学研究总是那么难以理解吗? 纯数学。 9 月亮是从哪里来的? 天文,月亮与地球的关系。 10 宇宙是某天突然诞生的吗? 现代物理的宇宙理论。 11 吃亏上当的总是老好人吗? 经济学理论,人的非理性研究。 12 为什么最漂亮的总是雄性? 生物进化中区分了自然选择和两性选择这两个方面。 13 为什么法国茴香酒加水会变混浊? 物理,分子。 14 我们买下的商品总是想买的那件吗? 经济学理论,人的非理性研究。 15 原子是在哪里被“制造”出来的? 宇宙物质结构、元素演化。 16 有益还是有害?奇妙的分子镜像? 化学,分子结构。 17 克罗马农人是我吗? 基因,人类的演化,古人类基因测序。 18 化验结果呈阳性,我们一定是生病了吗? 医疗诊断,但我以为更有价值地是,能让孩子建立对统计的正确认识。 19 我们所做的事情总是出于自愿吗? 这些年最热的脑科学研究,意识现象。 20 是谁捉住了希格斯野牛? 作者的专业领域,理论物理最前沿,物质结构的最热话题。

  这20个问题的覆盖面很大。而且本书的作者是开放性的写作方式,留给读者很多延申的问题,还会在某处引导读者动脑思考,而不是宣读一条又一条发现。这种阅读体验轻松活泼,尤其有助于孩子的思维和兴趣,让自然科学对他们产生更大的影响。

  这些问题和内容其实适合任何年龄的人有兴一读的。而作为针对学生、儿童的写作方式,浏览了以上标题,有些家长可能会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能看懂。这个担心是自然的,但是我想说,我自己也是看着十万个为什么长大的,从刚上小学就开始看。那时候的我看得懂吗?看得懂看不懂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很喜欢看。

  而另一方面,儿童的认知方式和成年人是很不一样的。当我们成年之后,作为儿童时认知的运作其实我们已经不记得了,想不起来那种感觉了。相对于成年人的理性和自省,儿童的学习过程是很不一样的。所以,不要因为家长本人判断孩子“不会懂”就否定那些意向,这样就是以己测人了。很多孩子被家长的有限性限制了成长的空间和速度,实在是一件可惜的普遍现象,多年来我在家里家外已经屡见不鲜了。

  我以为成年人与孩子交流、回答他们没完没了的“为什么”时,往往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诚恳。是家长在回答孩子“为什么”时要诚恳。孩子不会满足于敷衍。当然,当你诚恳作答第一个“为什么”之后,他又会问你第二个,此时家长又会感到一种压力,于是耐心就更难保持了。但我的观察结果往往发现,家长的作答其实不够诚恳,或者说,只做到了部分的诚恳。我以为这种诚恳是双向的,包括态度上的诚恳,和知识上的诚恳。家长往往只做到了态度上的诚恳,但是他们总会在组织语言时,删掉很多他认为“即便讲出来孩子也听不懂”的话。但事实证明这种判断往往是错的。而正因为这种知识传递上的删减,导致孩子更可能不满足于家长的答案。因为绝大多数家长只是平凡的人,并没有严密的、与智者即兴表演相当的脑力,他一旦删减,往往就说出一个话不成话的答案,甭说小孩子听了,就是别的成年人听了也一头雾水。于是这不完全的诚恳就造成了整体上的假诚恳,而且往往在孩子一再的追问下很快变得不愉快了。家长们可以试试,对于孩子的问题如实作答,你会发现孩子往往陷入沉思,而当他发现自己并不能理解这个不明觉厉的回答时,他的注意力就转向了。对于家长,这自然是好结果。这本科普书就是很好的范例,它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知识扩展,和足够的诚恳。

  孩子们的理解力是很神奇的,飞速成长,一天一个样,不然哪里来的那么多天才呢?

  家长同样可以陪孩子一起阅读。因为20个问题每一个的开头还有故事性的情节,很能吸引孩子的阅读兴趣。

  《谁捉住了上帝粒子?》读后感(二):18 化验结果呈阳性,我们一定是生病了吗

  2019年10月27日

  这一回,今年的秋老虎是真真正正地过去啦。过去几周里,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温度适宜,然而突然一阵寒流袭来,猝不及防。因为气温骤降,所以人体对于秋季的到来多多少少有点儿不适应。

  我最小的女儿阿加莎在换季的时候咽喉肿痛,我们有点儿担心她得了咽炎。慎重起见,医生向我们建议做一个化验,看一看到底是什么毛病。如果是细菌引起的咽炎,那么可以通过抗生素治疗。如果是病毒引起的,那抗生素是没有用的。

  阿加莎乖乖地接受了化验。最后,结果呈阳性,说明阿加莎的咽炎是细菌引起的。

  “爸爸,阿加莎的化验是什么结果啊?”玛丽娜很关心她的小妹妹,向我问道。

  “化验结果呈阳性,意味着是细菌引起的咽炎,用抗生素就能治疗。”

  “医生们经常做化验吗?”

  “对,经常,通过做这样的化验可以确定很多种疾病。”

  “那化验的结果永远都是对的吗?”

  “也不一定,要看是什么病、什么化验。有的时候化验结果呈阳性,但是我们并没有真的生病。我们称之为‘假阳性’。”

  “那样的话,我们不就白担心了吗?”玛丽娜不安地说道。

  为了理解为什么说化验的可靠性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你可以想象这样一种情况。你刚刚做了一项化验,发现自己可能患上了一种在人群中发病率只有 0.1% 的疾病。医生向你宣布化验结果:很不幸,结果呈阳性。

  然后,你问医生,化验结果的准确率是多少。“很简单,”医生道,“如果您真的患上了这种病,化验结果有 90% 的可能呈阳性。如果您没有患病,化验结果有97%的可能呈阴性。”这话听起来挺耳熟的,对吧?如果化验结果呈阳性,那么你很有可能患上了这种疾病。然而,在你看来,你患上这种病的概率是多少呢? 97%、90%、87% 或者更低?

  好吧,正确的答案是:概率比你们想的低得多!为了证明这一点,让我们一起算算看。

  一个反直觉的结论

  假设我们在人群中随机抽取1万人进行测试。然后我们假设上面医生说的这种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是 0.1%,也就意味着,在这组抽样当中,大约只会有10人患病。对于患者们来说,测试结果有90%的可能呈阳性。因此,10个病人中的9人会获得阳性测试结果, 1人会获得阴性的测试结果(这是一种“假阴性”)。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另外9990个没有患病的人。根据医生给出的数据,未患病人群中有97%的人测验结果呈阴性,但是还有3%,也就是说大约300人,化验结果呈阳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假阳性”。

  最后,让我们看看在这1万人的抽样当中所有化验结果呈阳性的人:有9个真的患了病的患者,还有300个假阳性的“患者”!因此,如果你的测试结果呈阳性,那么你只有2.9% 的概率真的患上了这种疾病。(图1)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结果太违反常理了?其实不光是你,有一些健康专家也对这个结果一头雾水。看破这个悖论的关键在于,当我们的化验结果呈阳性的时候,我们往往直观地低估了假阳性的概率。然而,对于一个在人口中患病率很低的疾病来说,通常假阳性的数量比真阳性的数量要多得多。

  如何正确看待概率

  为了解答在面对此类奇怪的悖论之时自然而然产生的困惑,我们需要简单地了解一下什么是所谓的“条件概率”。当我被告知化验结果呈阳性的时候,我会考虑我是不是真的生病了,我一定会问自己:“如果已知的化验结果呈阳性,那我患病的概率到底是多少呢?”

  所以,当医生告诉我说,如果我真的生病了,化验的结果有 97% 可能呈阳性,那么他回答的其实是:“如果已知自己生病了,那么我化验结果呈阳性的概率是多少?”

  你看出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了吗?还没有?那么再想想看下面这两个类似的问题:

  “如果已知自己是前总统,那么我是一个人的概率是多少?”

  “如果已知自己是一个人,那么我是前总统的概率是多少?”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大相径庭的!当概率问题涉及“如果已知”这个条件的时候,数学家们会告诉你这个叫作“条件概率”。这几个字看上去不起眼,但是正如我们刚才所看到的那样,这不但在医学诊断当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常见的社会辩论话题。

  假设我正在编辑一本犯罪统计数字的相关图书,然后我简单直接地告诉你说:“95% 的偷车贼穿红色的衣服。”

  我敢肯定,此后你每当看到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人经过车旁的时候,小心脏都会抖一下。然而,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因为我并没有说“穿红色衣服的人中有 95% 是偷车贼啊”!

  下一次,当你遇到这种类型的统计数据时,花点儿时间想一想,这个数据究竟意味着什么,也想一想其中可能的陷阱在什么地方。考虑一下“条件概率”的情况,对于更好地理解数据会更有帮助。

  既然我们常常遇到统计学的陷阱,下面让我再介绍一个更匪夷所思的悖论。

  《谁捉住了上帝粒子?》读后感(三):前言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哦,当然啦,我也曾经想过成为消防员和宇航员,但最终,我很幸运能够早早地感受到我的使命在召唤着我,那就是科学。不过,具体要投身哪个领域的科学呢?我曾犹豫了很长一段时间,迟迟不能决定,而那一锤定音的瞬间终于在我 18 岁上下的时候到来了。彼时我正在住院,好几天卧病在床,最主要的消遣就是读书,我读的那本书叫《时间简史》,是史蒂芬·霍金的畅销书。这位著名的英国天体物理学家在书中讨论了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黑洞,以及很多其他关于时间与空间的不可思议的话题。就在那一刻,我下定了决心:我,也要成为一名天体物理学家!

  几年过去了,在付出了大量辛勤的汗水之后,幸运女神向我招手了:我进入了博士阶段的学习,并且主攻一个魅力无穷的研究方向,即“量子引力”。量子引力属于理论物理学的领域,旨在试图回答无限大和无限小的理论如何统一的难题。所以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我自己的方式,开始了关于“万有理论”的探索,这对于更好地理解大爆炸之后的最初时刻及空间 − 时间的结构至关重要。霍金在他的书里也提到了同样的理论,而之后他也一直在为继续构建这个理论而努力着。

  在这样一个激动人心却又令人生畏的研究领域工作,经过博士阶段 3 年的调查研究,我当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就像在物理学领域中常见的那样,我的这点儿成就对于推动这个著名理论进展的过程来说,只是一点儿小小的积累而已。还有一点,如果我想要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尤其是想要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稳定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领域的学术职位实在是太稀少了。因此,在我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就决定转行了。

  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导师建议我说:你得有一个备用计划。彼时,对于博士毕业的我来说,有两条路摆在面前,其一是成为一名教师,其二是转向应用研究。几经犹豫之后,我选择了后者,于是我决定去敲一敲工业领域的大门。

  我进入了法国一家大型工业集团的研发部门,我的工作让我有了两个至关重要的发现,没有这两个发现,可能也就不会有这本书的问世。首先,我发现除了黑洞和大爆炸,还有让人血脉贲张的科学研究课题。在我读博士的时候,我觉得只有基础物理学才是最棒的,而其他的科学领域对我来说都是那么苍白无趣,但是相信我,液态泡沫的物理化学、应用数学,以及材料力学都是非常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

  而第二个发现,则是我发现自己热爱科普事业。在工业研发领域和学术领域工作,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在大学里,我们通常只会和学术同行们打交道,但在企业里,我们要花时间向那些不是研究者的人解释我们的工作。而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意识到自己很欣赏这种教育实践,并且,我也很擅长做这样的事情……

  在过去的 5 年时间内,我一直在业余时间从事面向大众的科普工作,这算是我的爱好,也让我觉得很好玩。最开始我采用的是博客的形式,几年之后,我开始录制视频,然后在视频网站上建立了个人频道并发布录制内容。科普工作能让我把对科学的热情转化为满足另一种更深层次目标的动力。我们正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在这个世界,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影响越来越大,但是滋养科学文化的土壤却无比贫瘠。不信吗?让我给你描述一个启发性的画面吧!当你开口说出“文化”这个词,大多数人会联想到“文学”“绘画”“古典音乐”或者“历史”……但几乎不会有人想到科学!就好像科学文化并不属于文化领域一样。这种现象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在法国——在其他国家可能也是一样——科学对孩子们不再具有吸引力。中学生、大学生们都不再渴望成为“科学家”,这一点也造成了社会普遍的忧虑,因为很多专家指出,经济的繁荣将会来自于科学研究和创新。简而言之,对我来说,科普工作就等于尝试着——不太谦虚地说——改变世界。

  因此,出于以上种种原因,这本书问世了。我希望能够在广义的层面上探讨科学,而不是专注于某一个特定的领域;这也就是为什么你会在书里看到物理学,也就是我的老本行,以及生物学、数学,甚至还有一些社会科学。书中的章节编排完全不遵从任何逻辑,每一章的主题都是独立的,与其他章节没有联系,可以放心阅读,而每一个主题都是曾经吸引我的科学想法,它们让我珍视科学,我非常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些科学知识。

  在前言里,我还要做一个重要的声明:你完全不需要具备长时间的科研经历就能读懂这本书的内容。你应该大概知道原子是什么吧?你听说过基因吧,还有概率。行了,你一定能看懂这本书!

  你是不是有很多不好意思问出来的不解问题?这本书就是为你而写的!探索进化的奥秘或者了解希格斯玻色子的复杂性让你对本书望而却步?放轻松吧,这本书里,每一章都会循循善诱,让你渐入佳境,因为每一章的开头,都是一段与孩子们的对话!我真的非常幸运能有 3 个可爱的女儿,她们的存在让我有了更多作为一名科学研究者的觉悟,也常常能够激发我对科普工作的热情。和她们聊科学、向她们解释科学原理,真的是一种非常好的科普技巧的训练。

  对于那些想要了解得更深入的读者,我在本书的最后列了一份推荐书单,有一些是介绍性的书籍,另外一些则更具专业性(基本上都是英文的科学类出版物)。读罢此书,别忘了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我,因为那里也是我开始科普征程的起点,尤其是在社交网站上(我的推特账户是 @dlouapre),我在YouTube上的频道名称叫作“令人称奇的科学”(Science étonnante)。

  《谁捉住了上帝粒子?》读后感(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领我们走进迷人的科学世界

  前一段时间,儿子的学校举行的卫生宣传活动,又是讲座又是实验还有动画片,对小孩子来说这些太好玩了。而且事后还给孩子们发放了舒肤佳的香皂和沐浴乳,儿子拿回来还告诉我,一定要用这个香皂,可以洗去细菌,平常我们手中细菌都会很多,手上会有很多的细菌,吃进去了很容易拉肚子、感冒。然后,儿子边洗手边问我问题,就是人身上到底有多少细菌呢?这些细菌都是坏的吗?等等。

  儿子的问题能难倒我吗?如果是之前,可能会,或者我会忙乱的百度一下。但现在就不会啦,因为我手边有了这本书,名字叫《谁捉住了上帝的粒子?》。书名听着好像挺好玩,可以里面的内容都不简单咯。

  书中精选20个科学问题,比如:是宇宙里恒星的数量多还是地球上沙子的数量多?鸭嘴兽是爬行动物还是哺乳动物?人的身体里到底有多少细菌?检查结果是阳性的,就一定是生病了吗?……有很多不好意思问出来的不解问题?这本书全部帮我们解读。书中涵盖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甚至博弈论和行为经济学等众多学科,文字风趣,老少咸宜。

  高尔基曾说:“应当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是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的了。”可见,科学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许多人眼中,科学似乎非常艰涩难懂,离日常生活太远。其实,科学是我们用来试着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的工具之一。

  假期里,儿子总喜欢让我帮他播放《加油,向未来》的节目,里面介绍的科普常识和实验让孩子很着迷。

  比如有在钢丝上骑自行车。只要自行车下面的负重超过骑在车上的人,则自行车会保持平衡,并平稳通过钢丝。还有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的大摆球实验等等。节目中不止答了题,做实验,还对答案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进行了衍生的解释。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碰到这种现象:晚上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啪的声响,而且伴有蓝光,见面握手时,手指刚一接触到对方,会突然感到指尖针刺般刺痛;早上起来梳头时,头发会经常“飘”起来,越理越乱,拉门把手、开水龙头时都会“触电”,时常发出“啪、啪”的声响,这就是发生在人体的静电。

  比如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为什么呢?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还有我们为什么会打哈欠?天为什么是蓝的?为什么海水大多是蓝、绿色?为什么肚子饿了会咕咕叫?太阳系有哪些天体?在动物界,为什么总是雄性更漂亮?人的一生要喝多少水……这些问题都是科学来帮助我们解释的。

  就拿我开头那个问题来说吧,我们的体内一共有多少细菌呢?我们身体细胞与我们细菌客人的数量比为1:10,这个比例可能听起来让人担心。

  其实,科学告诉我们,这些细菌和人类绝大多数是共生关系。为了回报我们给它们提供的食物和居所,细菌为我们制造维生素,并对我们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提供了不少支持。它们也会保护我们抵抗一些病原体——即所谓的坏的细菌。

  细菌分为两种:有害菌和有益菌。有害菌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而有益菌对人体健康还有好处,比如酸奶里的乳酸杆菌。而且,大多数的细菌对人体有益,只有少数细菌对人体有害。这些细菌并不能把我们怎么样?除非皮肤出现裂口,细菌才可以潜入身体内部,破坏我们的身体健康。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动物中最漂亮的总是雄性,为什么呢?表面上看,雄性动物外表比雌性更对称更好看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但本质上,这也是一种性选择,即雌雄个体都意识到要把更好的身体素质遗传下去。这个理论就是贝特曼原理,它指的是雌性通常在生育后代时投入比雄性更多的能量,因此,在多数物种中雌性是有限的资源,雄性将为争夺它们而竞争。

  在《谁捉住了上帝的粒子?》里面,你完全不需要具备长时间的科研经历,就能读懂这本书的内容。了解作者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些科学知识的美好心愿。章节编排完全不遵从任何逻辑,每章都是一个独立的主题,每个主题都是引人入胜的科学想法。

  作者以生活中与女儿们的对话作为每一章的起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循循善诱,让你渐入佳境,走进迷人的科学世界。让我们知道,更好的了解科学知识,能让我们更好地适应我们所生活着的世界,也会将帮助我们生活得更好。

  《谁捉住了上帝粒子?》读后感(五):书评 | 《谁捉住了上帝粒子》:一本可亲可近的科普书

  2019年我看了两本科普书:《我包罗万象》和《有毒》。《我包罗万象》是微生物视野下的生命图景全记录,科普作家埃德·杨带领我们见识了神奇的微生物世界;《有毒》则是一本毒物科普书,女科学家克丽丝蒂·威尔科克斯带领读者了解毒物的演化、运作方式,以及毒液为何具备改变当代生物化学和医学发展的非凡潜力。两本书改变了我对地球、对自然的认知,这个星球上的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演化的史诗中隐藏着代代相传的知识。

  这两本科普书知识量大,但字多图少,比较适合成年人看;最近我看了《谁捉住了上帝粒子》,眼睛一亮,发现它可亲可近,虽然是大众读物,但也很适合孩子看,推荐给中小学生。

谁捉住了上帝粒子?暂无评分[法]大卫 • 卢阿普尔(David Louapre)/著 [法]利松 • 贝尔内(Lison Bernet)/绘 / 2020 / 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1. 可亲可近之一: 20个为什么,总有一个吸引你。

  《谁捉住了上帝粒子》和其他科普书显著不一样的地方是全书以问答为主。从“宇宙里的恒星比地球上的沙子数量还多吗?”、“地球上最初的小生命是怎样出现的?”、“我们体内一共有多少细菌?”到“地球内部是液态的吗?”、“月亮从哪里来?”……20个问题涉及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甚至是博弈论、行为经济学等众多学科,涉猎广博,极具发散性。

  这些问题各成一章,如果读者没有时间阅览全文,可以只看感兴趣的部分。不用担心前后章的衔接关系,放心阅读就好,这20个问题就是独立编排,彼此间没有任何逻辑。因为作者大卫·卢阿普尔希望可以在广义的层面上探讨科学,而不是专注于某一个特定的领域。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科学想法,总有一个吸引你。

  这里我想特别建议的是,不光光是中小学生适合看,其实幼儿园中大班的小朋友也可以,不过小朋友就需要和爸爸妈妈一起亲子共读了。比如你可以先挑几个为什么问问孩子,看看他对哪个感兴趣,然后让他看看文中的插图,再用简单的语言告诉孩子为什么,或者也可以和孩子讲,以后他可以自己通过阅读来查找答案。可不要小瞧了“为什么”的重要性,孩子们的未来不可限量,而好的问题就如同星星之火,它们不仅能引发好奇心,或许还能在未来引发探索和行动。

2. 可亲可近之二:以生活中的有趣对话为引言,拉近读者与科学间的距离

  从行文就可以看出,作者大卫·卢阿普尔本身就是一位浪漫的科学家,所以他会觉得下雨的假期,“孩子们就像囚笼里的小狮子,因为整天被关在屋子里而变得闷闷不乐。”“夜幕低垂,海潮退去,我为夜空之美而震撼,于是关掉了照明灯,随后孩子们也纷纷照做了。银河在我们眼前一泻而下,如此雄伟壮丽。”

  大卫·卢阿普尔的背景也很好玩。18岁时他想成为一名天体物理学家,为此付出大量努力,攻读基础物理学博士。求学时他的研究方向是“量子引力”,旨在试图回答无限大和无限小的理论如何统一的难题,在这样一个激动人心又令人生畏的领域研究,可能会有点“与世隔绝”,不过博士毕业后他转行进入工业研究,现在也是全球第三大视频游戏发行商的科学总监,可谓身份多变。但难得的是无论角色怎么变化,多年来大卫·卢阿普尔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做科普工作,因为他觉得自己非常擅长做这件事情。

  他有三个可爱的女儿,而《谁捉住了上帝粒子》里每一章都是以他和女儿们的对话开篇,正是这些生活中有趣的对话,带出许多有意思的问题,拉近了读者与科学间的距离,然后作者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循循善诱,解开谜团。作为科学家,大卫·卢阿普尔也是“别人家的爸爸”,他喜欢和女儿们聊科学,也常常向她们解释科学原理。孩子们的存在让大卫·卢阿普尔有了更多作为科学研究者的觉悟,也更加激发他对科普工作的热情。寻常百姓家不太可能有这样的科学家爸爸,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增加孩子们的科学素养。

3. 可亲可近之三:译者的专业、认真和用心

  要想获得优秀的阅读感,除了原著带感,翻译亦要给力。作者大卫·卢阿普尔是法国人,而译者孙佳雯旅居法国多年,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在读。作为英法双语译者,她特别擅长翻译科普类作品,通读全文,可以感受到译者不仅专业素质过硬,也很认真和用心。文中的专业名词、法式幽默处都做了备注,所以读者不用担心看不懂。

  “我们正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影响越来越大,但是滋养科学文化的土壤却无比贫瘠。”作者大卫·卢阿普尔如是说。确实如此,当我们开口说出文化这个词时,大多数人联想到的是文学、绘画、音乐、历史……而几乎很少有人会想到科学,但毫无疑问未来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依靠的是科学研究和创新。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让科学更加吸引孩子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标,科学家们多创作如同《谁捉住了上帝粒子》这般可亲可近的科普书,孩子们多阅读这类优秀的书籍,总有一天,相信我们的科学土壤会孕育出绚烂的花朵。

  我是虎皮柚子,一名教育工作者,喜欢阅读与写作,欢迎关注。

  很高兴在这里遇见你。

本文标题: 《谁捉住了上帝粒子?》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026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面条之路》观后感100字《人到四十》经典影评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