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妖》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1-02-12 16:58:1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8

《孟德尔妖》是一本由[英]马克·里德利MarkRidley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孟德尔妖》读后感(一):听书精华笔记这本书,咱们讲了三个想不到。第一个想不到

《孟德尔妖》读后感锦集

  《孟德尔妖》是一本由[英] 马克·里德利 / Mark Ridley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孟德尔妖》读后感(一):听书精华笔记

  这本书,咱们讲了三个想不到。

  第一个想不到,是一个常见的误解,生物演化并不存在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方向。相反,地球生命史的大部分时间都只有简单生物,生物演化可以从简单到复杂,也可以从复杂到简单。

  第二个想不到,基因复制很不靠谱,经常出错。生物有一整套防备基因出错的本领。比如,细胞会检查基因主动修复损坏;在基因复制的时候也会进行校对;甚至逼迫基因损坏的细胞自杀,防止癌变。

  还有第三个想不到,复杂生物为了对付基因错误,使出了终极大招,一个是有性生殖,有性生殖,分化了雌雄两种性别,各自拿出一部分基因,组合成好的基因。另一个是基因混杂,为的是防止自私的基因搞破坏。为了防止基因错误,生物具备了这些意想不到的本领。靠着这些本领,复杂的生命才得以出现。

  《孟德尔妖》这本书给我们什么启发呢?我认为有三点。

  第一,生命的历史也是基因的历史,不要只把基因看成生命运行需要的指令。基因的复制、纠错和演化,本身也是生命变化的动力。基因不是工程师设计出来的最佳答案,它本身充满了缺陷。生命传递基因,也在完善基因复制的过程。

  第二,学习生物学,可以从大问题入手。《孟德尔妖》这本书的大问题就是复杂的生命是怎么产生的。生物学家要收集大量的数据,要描述各种精妙的生物现象,但是,要想把这些观察和研究统一起来,还是要围绕大问题,各种生物学的发现才可以融会贯通。

  最后,了解生命的历史,离不开实际的科学知识。过去,一些学者为了说明进步的观念,把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观念引入了演化论。这种思想在鼓舞国人进步的时代有它的意义,但今天,学习科学,还是要回到科学本身。

  《孟德尔妖》读后感(二):《孟德尔妖》:揭开生命进化的终极谜题

  “一个抄写员如果抄的是标语,抄错了一句也并没什么大不了,他只需要立即扔掉重新写一张。但是如果抄的是《圣经》,在抄写员大概一年半的工作时间内,想要不出任何错误就比较困难了。”这是这本书里最有意思的一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说明了复杂生命形式如果想要准确地复制全部的基因,简直比誊抄一整本圣经而毫不出错要难得多。然而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地“誊抄”这些基因,复杂生命体的进化就无从谈起。如何克服这一难题,正是这本书的关键。 《孟德尔妖》是牛津大学知名学者马克·里德利的力作,是一本略带烧脑的基因进化科普作品。在这本书里,马克回溯了生命的进化历程,以侦探一样的视角,层层揭开生命进化的谜题。从细胞生物开始,生命是如何演化的?是什么在主宰着生命进化的脚步?人类如何历经了几十亿年的时间“破土而出”?又是否已经抵达了进化的天花板?未来又将朝向怎样的方向发展?这些问题正是构成了这本书的核心。这一切,也许要从“孟德尔妖”说起。 想要弄懂这本书,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一个概念,即这本书的名字,何为“孟德尔妖”? 1871年,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麦克斯韦为了说明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可能性提出了一个假想,一个绝热容器被分成相等的两格,中间是由“妖”控制的一扇小“门”,容器中的空气分子作无规则热运动时会向门上撞击,“门”可以选择性的将速度较快的分子放入一格,而较慢的分子放入另一格,这样,其中的一格就会比另外一格温度高,可以利用此温差,驱动热机做功。这种假想机制被命名为麦克斯韦妖。 与此类似,与麦克斯韦几乎同年代的孟德尔,也提出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机制”,即孟德尔遗传定律。1854年夏天,孟德尔开始用34个豌豆株系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从中选出22种,又从中挑选出了7个特殊的性状,用这些具有特殊性状的植株,展开了一系列具有单个变化因子的杂交试验,并从中总结出了著名的3:1遗传比例。通过这组实验,孟德尔成功验证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从而提出“精子和卵子对遗传有同等的贡献,受精就是亲本双方的遗传物质融合的重要观点”。 他阐释了复杂生命的基因遗传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哪些基因是可以被遗传给下一代的。在简单的生物体内,遗传像是抽签一样,几乎是随机发生的,但这种复杂生命体内的机制就像是一个亲本体内的基因国王,有权决定是否让这一基因在下一代遗传,这种机制被马克定义为“孟德尔妖”。 “孟德尔妖”的本质上是一个基因纠错能力。正如同上文所说的,基因想要传递下去,进化出复杂的生命,就需要不断的复制“抄写”。对于人类等复杂生命体而言,基因编码的数据量巨大,在“誊抄”时不免发生一些错误,为了保障这种“错误”不影响机能,就需要一个纠错方式,也就是“重复”,将同种表达的基因复制为两份,那么即使有一份在传递时不小心出了错误,至少也可以依据另一份来维持必要的功能。而在基因的“重复”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性,也就是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是一种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即生物体内的二倍体细胞借减数分裂产生单倍体细胞,单倍体细胞通过受精形成新的二倍体细胞。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基因备份,从而降低了突变的风险,更因为基因重组的广泛变异增加了子代适应自然选择的能力。 想来生物体是如此神奇,我们的身体在我们不知不觉地情况下一直进行着内部的升级与演化,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自然。在这种复杂的机制下,人类究竟会面临着怎样的进化,会发展到怎样的地步,这就是《孟德尔妖》留给我们的悬念了。

  《孟德尔妖》读后感(三):人类,微观和宏观的追问

  人类,微观和宏观的追问

  人类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应该说进入了一个快速时期。近二百年来的时间中,人类在科学技术等的发展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不但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增加了比以往多数千百倍,对自身的认识也同样如此。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我们观察世界研究世界的手段和技术都大大提升了,甚至可以说是跃进了。说这有质的飞跃,并不夸张。

  当然,现在的论述,我们还是仅仅以停留在我们目前认识世界的历史基础之上。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目前的认知,只是我们这个阶段的积累,而超过我们认知的东西,对我们来说,则是神话一样甚至梦一样的存在。我们的地球按照考证,已经有四五十亿年的历史,而人类呢?紧紧几百万年的历史遗迹,可考证的文明期不过数千年而已,真是沧海一粟,犹如一粒微尘。

  正因为如此巨大的差距,以及基于科学的猜测和不太确定不能解释的一些遗存和现象,我们认为人类的发展并不是仅仅这一个文明期,我们可能经历了很多个文明期。至于是几个?这暂时无法考证,可是绝不应该是这唯一的一个。就像现在,我们探索宇宙星球的奥秘一样,人类会是宇宙中仅有的智慧生命吗?科学地实事求是说,那是不可能的。一定还有许许多多我们没有发现到的高智慧生命存在,只是现在我们没有发现——因为暂时还不具备这个能力。

  那么,不向外看,向里面说,我们认识这个地球的奥秘有多少呢?也是不多的,我们对陆地上的生物以及人类本身的了解不多,对海洋中的奥秘知道更少,乃至于陆地之下,我们地球的奥秘,我们则基本处于猜测阶段。说这些的原因,是证明我们的科学技术还不太发达,我们处于探索阶段,包括对我们人类自身。说我们知道的少,一方面是我们不能解开很多事物之间的秘密,另一方面是我们不能解决很多难题,比如各种疾病。

  但是,我们的技术是在不断前进的,对自然的物质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刷新,基因技术就是一个比较前卫的领域。对纯技术或者说纯科学的普及阐释是难的,因为有很多问题很多名词我们都不懂,那么一个个门槛就挡住了我们,而如果从表象的哲学、艺术上去了解就要容易得多。我们探索生命的奥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个经典性问题,其实概括了我们的一切问题总和。但是,从科学的角度细微阐释,就需要尖端深入的科学知识。而基因生物学,其实正是目前我们寄予极大希望的一把钥匙。

  基因可以说是解析生命最前沿的一个手段了,通过基因技术,我们明了了生命繁衍的一些基本规律。也在此基础上就人类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的一些疾病等问题,展开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克隆技术等,都是这一领域内的尝试,最终的目的就是彻底解决疾病、衰老等人们长久以来希望克服的难题。但是,以哲学的观点来看,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达到了,我们也就成了无所不能的“上帝”,但是无论理论上还是事实上,我们都不能成为上帝。这就有一个悖论,想成为上帝的人永远也不能成为上帝。可是我们依然在努力,在成为上帝之路上不断接近终点。

  所以,技术上的认知是我们的进步,而基因猜测则告诉我们,如果人类无限制掌握技术,最后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我们要么被淘汰,要么进入另一种人类模式,如同超级人,而不是我们现阶段的地球人。那么,我们将最终走向哪里呢?这个基因技术是解决不了的,而是要人类的哲学伦理道德等大智慧来指导前进。所以,对人类的基因技术,我们当然抱着极大希望,可是它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它只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小的侧面而已,这是我们必须要有的一个基本认知。

  《孟德尔妖》读后感(四):带着人类最原始好奇心去读,就会变得有意思的一本书

  我来自于哪里?

  每个人在生命的过程之中都曾经产生过这样的疑问。科学家也不例外,他们对此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深刻地研讨,把宏观事物剖析到微观,得出了生命诞生于37亿年前的结论,虽说把生命的开始追溯到了37亿年前,但是之后生命由简单向复杂的进化过程,却留下了许多疑问。

  为什么生命会变得复杂?生命的复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作者认为可以简单用“基因个数”来替换复杂度这个词语。而影响基因个数复杂度的又可分为细胞的总数复杂,细胞行为复杂以及生命周期阶段复杂。

  前两章主要定义了什么是生命以及探讨了基因是如何由少变多,由简单变复杂的?为什么整个世界存在的生命不是简单细胞的铺开,而是以整体形式多样化的呈现呢?好,下面我们来感受一下本书中的一些专业性观点:

  一、基因数是怎样由少变多的呢?

  个体中基因数目的改变有三个主要推论,

  第一,个体中的基因突变出现了跳跃基因,这些跳跃基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复制自身,从而增加了基因的数目。

  第二,存在意外性的重复复制,这意味着一个个体它可能会和种类的其他个体交配,也有可能会和其他相近的物种的个体进行交配,这增加了基因的多样性。

  第三,细胞融合。有些基因在碰到其他基因的时候,逐渐产生可以在对方体内生存的能力,或是两种基因的功能产生了互补融合,这本身也增加了基因的数量。

  二、为什么基因能够由少变多?

  作者认为是自然选择对一部分基因的增加有利。当两个基因相互能够共生并且互补协同工作的话,因为其质量效率更高,也就更容易被保留下来,这本身也是增加了基因的数量。

  另一方面,更多的基因之间相互作用融合,产生了更多的基因产物和创新的基因组合,或是在重复复制本身的同时使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换配对成为可能,从而遗传下来。

  三,基因由简单变成复杂是必然的吗?

  因为基因的重复复制,使得在配对过程之中出现了多余的基因,这些基因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但也有可能会转化为一部分新功能,原有的基因体系对这个新的功能产生了某种协同反应,从而使生命在不断地吸纳,融合中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本身就推动了生命朝着更复杂的方向进化。

  另外,有些寄生细胞会随着物种生活习性的变化,而增加了自己的生活阶段,从这一点来说,复杂度的变化取决于物种生存环境的变化,而环境的变化却是随机的。

  第三,相对来说更复杂的生命体在这些环境之中是没有竞争对手的,那么它就更有可能生存下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进化的趋势是朝着复杂方向进展的,因为简单的生存方式已经存在了40亿年之久,是全部被占据了的。这个下限之上,生命只能往复杂的方向发展。

  虽然整篇文章专业化比较强,但是在其中也不乏有一些谈话交流式的语言论述,可以感到作者他本身对于生命科学的热爱。真正读下去的话,不知不觉中就被作者提出的一些疑问带着往下走了,怀着好奇心去读这本书的话,阅读体验是非常不错的。

  那么究竟未来的人类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命是否会进化的比现在更为复杂呢?

  人类能不能做到延缓衰老,能不能在基因科学的帮助下来增加额外的学习能力,变成一个“超人”呢?

  人类的性别区分是否会消失?人类究竟会面临着哪些突变?

  本书中作者对此进行了合理的想象与探讨。

作为一个门外汉,现在觉得生物科学真的还蛮有趣的。这本书十天之内读完不太可能,所以就先读了前两章,写此书评做个抱砖引玉吧。

  《孟德尔妖》读后感(五):复杂繁琐且又奇妙无比的基因学

  只要是学过高中生物的人,对于孟德尔这个名字应该都不会陌生。他是遗传学的奠基人,现代遗传学之父。不过我对于遗传学的最早认知,却不是来自于孟德尔和他的那些豆子,而是欧洲老祖母维多利亚女王所传递给子女们的家族遗传病“血友病”,虽然当时小学还没毕业的我还不知道什么染色体X、染色体Y,但也开始隐约的知道能够通过遗传给下一代的,不仅仅是样貌特征,还有疾病以及其他我们尚未知晓的东西。再后来,随着对生物知识的了解,终于开始知道,原来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所有的生物的进化都是在这两者的作用下不断的进行的,而决定这一切的就是基因。

  基因这东西,还真的是神秘莫测的。从孟德尔在19世纪最初发现它,到今天已经有快两百年的历史了,饶是去年有人宣布有基因编辑婴儿出生,开始对原本自然进化的基因进行人为的修改干预,可是以人类对于基因学的探索程度与基因学的复杂性来比较,怕也是连其中冰山的一角人类也未曾真正的触碰过的。

  生命是如何进化而来的?从几十亿年前最初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生物多细胞生命个体,从无性繁殖到有性繁殖,从单纯的遗传进化到复杂的人为干预。这其中,到底经历了什么?一本由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和牛津大学李乃科尔、奥里尔和新学院研究员马克·里德利所著的《孟德尔妖》来为我们做出一番讲解。

  《孟德尔妖》这本书的英文名字为MENDEL'S DEMON,原名取得贴切,这译名翻的也是直白。基因学的复杂性用“妖”这个字眼来形容,还真的是挺形象的。至于这里面所讲述的内容,也不同于以往我们所读到的那些深奥的科普类丛书。它不会因为作者的讲述方式太过于专业性,而让你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总是不知其所云而感到昏昏欲睡,但是你也不要妄想能够一下子就理解里面所有的内容,拿到基因知识宝库的钥匙。基因学绝非是那种简单到让你一眼看明白的知识,毕竟它是一种复杂繁琐且又奇妙无比的东西。

  随着对于基因学的不断研究发展,人类对于基因学认知与操作也变得越来越挑战以往的认知。人类希望能够通过对基因的操作而改变现有的一些让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却又难以控制住自己不去触碰某种底线。上世纪的一只克隆羊多莉已经打破了基因学研究原本平静的水面,前面所提到的去年公布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作者在此书的最后一章“复杂的未来”中,也对于一些有关于基因学的敏感问题进行了推论假设。对于基因学的未来究竟是能够为人类打开光明的殿堂还是释放出潘多拉盒中的邪恶。最终的决定权,其实还是在人类自己的手上。

  《孟德尔妖》读后感(六):嘘——你不是高贵的人类,你只是基因的容器

  食物链顶端的人类俯视着众生,尽管偶尔也会被细菌或病毒或其他生物打乱本来的节奏,引发大量的死亡,但是作为一种动物,人类实在成功得有些“过分”,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人类那些对抗动物性本能的道德和礼仪规范上,比如让雄性违反“广撒种”的本能来拥护一夫一妻制。

  不过,自诩为天地日月之精华的人类毫无疑问并非是神明降临于地球,而是和其他丰富多彩的生命一样,从无到有进化而来。对于进化,我们容易想到的是达尔文那句著名的“适者生存”,这句话突出了环境和生命之间的互动,也让许多人对进化的概念有了非常直观的理解。

  然而,进化也可以从一个更细微的角度来理解。追本溯源,人类之所以是人类,狗之所以是狗,鸟之所以是鸟,都是由那蕴藏着生命全部秘密的链条——基因——所决定的。

  1953年年轻的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成功构建了了DNA的著名的双螺旋结构,并因这一项非凡的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奖。不过这并非基因第一次出现在人类的历史上,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中学课本上著名的孟德尔定律。

  这也是为什么一本详述基因的行为逻辑和历史的科普书籍被命名为《孟德尔妖:基因简史》,其中孟德尔妖类比自物理学上著名的假想概念麦克斯韦妖,描述的是基因在自然选择冷酷的威力下最终创造出复杂有序的状态,即我们所见的令人惊叹的各种生命。

  我们可以很容易理解自然选择作用于一个具体的物种,比如从始祖鸟到现在的鸟,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外有许多灭绝的物种,也可以看作无法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事实上,自然选择并非如同一位严苛的上司对下属(即生物们)提出各种挑战,促使他们往自己希望的方向努力,而是更直接、更深入地以严谨的逻辑为基础作用于基因上。

  对于地球上最早产生的基因分子,我们很难将其视作生命,它更像是现在科学家们试图模仿DNA而创造的一种小机器人。这种机器人结构十分简单,往往只是几个可以互相连接的方块,内置的程序使得它会搜寻周围更多的方块,并且利用它们制造(或称之为复制)出更多的自己——这就是基因一直以来在做的事情,从最简单的原核生物到复杂的真核生物,从至今无法妥当安置在生物谱系的病毒到研究这一切的人类,无一例外。

  和任何事情一样,当同样的过程重复成百上千次,就无法保证成功率维持在100%。意外(或者叫错误),是这个宇宙间最常见的事情,也是构成这个绚烂的世界必不可少的基石。可以说没有这样的意外,也不会有如今的我们,如今的一切。

  意外让基因的复制传承出现错误,从基因的延续而言,大部分意外都是有害的。为了对抗这一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基因逐渐又发展出了纠错机制和对照机制,以及不表达全部基因的弥补机制。

  以DNA为例,双螺旋结构的两条长链上的嘌呤一一对应,很显然,这样的结构相当于保存了一个副本,在复制过程中产生问题时不至于无源可查(当然是基因自己去查)。

DNA双螺旋结构

  听起来简直像一个井井有条的公司在开展业务,实际上以人类的视角观察基因由简至繁的发展历程,很难认为这些深埋于生命体内、举重若轻的小东西确实没有逻辑学的概念。或许它们的许多不可思议的精巧机制只是在漫长的岁月中误打误撞产生而来,自然选择在这一点上永远没有例外。

  不过这依然足以让我们惊叹,特别是《孟德尔妖》中用三个章节介绍的“主动自私”基因以及如何处理这类基因的内容,我们可以想象基因也能以自私与否来论处吗?自私基因通过杀掉正常版本的基因,从而提高了自己遗传下去的概率,这等操作实在让人目瞪口呆,基因是否存在一个我们看不见的智囊团呢?当然没有,这依然是自然选择在悄无声息地发挥着作用。

  在了解了基因的过去和现在,那也有必要预测一下它的未来,这就是《孟德尔妖》最后两章的内容。预测是建立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而我们现在最明确的一点就是基因的变化具有未知性,或者换个说法,自然选择导致的未知性,这就让人类的预测进一步强化了本文开头所述的孟德尔妖的概念。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们是在和自然选择进行对抗呢。

  基因的诞生和改变或许是无数个偶然堆砌的结果,不过人类势必要在这其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对于大众的意义从疾病的角度考虑更为现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疾病已经可以定位于某个发生突变的基因上,也有一些据此研发出的特效药。再往更遥远的未来看,修改人类的基因进行某种优化无疑面临着严峻的伦理问题,不过关于这一点的畅想已经出现于太多的科幻作品中,可见这一课题具有恒久的魅力。

  到那一天,《孟德尔妖:基因简史》的内容应当已变为常识,正如我们现在随口能就“适者生存”谈上两句一样,只不过那时我们就可以从基因的角度来侃侃而谈一番了。

  《孟德尔妖》读后感(七):《基因简史》人类的进化是“错误”的结果?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被它的厚重惊讶到了,这本书是我今年到现在为止看到最厚的一本书了。

  这是一本很专业的书,里面有一定量的术语词,因此我花费了较多的时候才把它读完;这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给非专业的人科普了很多知识增量,比如我这样的人,读完后就觉得基因的世界,原来是这样子的啊。

  作者马克·里德利,曾任美国亚特兰大学人类学与生物学主力教授。现为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和牛津大学李乃科尔、奥里尔和新学院研究员。曾经出过一本书《孟德尔妖》,获得8.1的豆瓣高分。

  本书主要是围绕生命基因的演变史来展开的,解释了地球上生命的复杂度,论述生命的进化是错误突变的结果,经过修正、校对基因,演变成为了现在的人类。人类基因在传递的时候,就像进行着一个这样的游戏,有一排长长的队伍,排在最前的人将信息传递下去,等信息传递到最后一个人的时候,最先的信息早就变得面目全非了;面对基因突变,带来的复制性错误,有性生殖具备纠错修正的作用,从这点来看,作者认为克隆技术应该不会被人类广泛运用。

01,人类有两套遗传机制

  和其他生物采用的遗传方式不同,人类的遗传方式并不是只有双螺旋的一种,我们都知道DNA采用的是双螺旋结构,可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体内携带的遗传基因有两套,一套来自于父亲,另外一套来自母亲。

  本书强调了”人类会在DNA复制过程中产生这样那样的错误”,也就是说,人类传递遗传基因的时候,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为人类体内拥有这两套遗传机制,就会带来一种修正的效果:

  来自父亲遗传带来的错误,可以用母系编码来矫正;来自母亲遗传带来的错误,可以用父系编码来矫正。这样保证了基因在遗传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

02,有性生殖的未解之谜

  一个被遗传学家们普遍能接受的观点是:在人类开始繁衍下一代的时候,基因大概已经发生了200处突变。

  虽然发生了上百次的突变,但是人类生命系统内有排错和修复酶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帮助人类修正一部分的基因错误,但不是全部的基因错误。

  系统的这个修复机制可以清理掉一些基因突变的错误,比如在有性生殖中,两个亲代基因首先被组合、打乱、排序,然后抛弃其中的一部分。所以,有性繁殖具备修正功能。

  一个可怕的观点是:无性生殖或许会一统天下。产生这样观点的原因是相对于有性生殖,无性生殖个体的反应速度要快得很多,速度是另一方的两倍,似乎更加符合自然选择的结果。

  根据记载,35亿年前细菌就已经存在了,大多数的细菌都是进行无性生殖的。在地球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细菌主导的,直到后来有更复杂的生物体出现。

  而且,有性生殖的代价是非常高的,它会使生育率大大降低,回看一下以前人类历史上的生育率,确实是很低。按照自然进化的观点,大自然应该不会青睐这种的生存模式。

  除非,有性生殖有某种特殊的优势,提高自己繁衍后代的质量倍数,从而来抵消收益效率降低的损失。

  有性生殖至今是个未解之谜,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它会存在,现在被大众接受的有两种理论:第一种理论就是,在进化的过程中,有性生殖可以抵抗寄生虫;第二种理论认为,有性生殖能够帮助我们移除损坏的基因。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有性生殖?

  生物学家霍尔丹曾经说过,没有性,进化也有很有可能有效率的运转下去,但是这样的话,这个世界就太枯燥了。

03,动物求偶时的“奇葩行为”

  所有动物在生育后代的时候,总会做出一些很奇葩的行为。

  鸣鸟会歌唱;

  果绳会上下飞舞;

  青蛙会“呱呱“”的叫个不停;

  孔雀会开展一圈扇形的深色羽毛,上面还有眼睛的图案;

  雄性蝴蝶有可向外翻的一个绒毛,在求偶的过程中,会向雌性蝴蝶展示出来;

  生活在印尼马鲁古群岛北部的帆羽极乐鸟,靠近异性的时候,首先会纵身一跃,垂直速度可以高达11米,然后张开4张又长又白的羽翼,就像降落伞一般的下降。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对于这些现象的合理解释,也许就如达尔文早期意识到的那样,这是配偶选择,也就是说雄性在选择雌性的时候,进行的个体进行展示和表现。

  人类在求偶过程中,也会存在类似以上的个体表现,比如害羞脸红。

04,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基因的质量是会产生变化的

  本书提到了一个观点:基因的质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一个20多岁的女性,其携带的遗传多余染色体的概率是积极微小的,而一个40多岁的女性,如果诞下婴儿,这个多余染色体额概率就很有很能达到好几个百分点。

  所以,一些年轻一点的女性,取出来一些生物细胞,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在选择怀孕的时候再将它们激活,这样做可以使基因突变率有所下降,保证这个基因的质量。同理,男性也是一样的,男性生物细胞的突变会比他年轻时候的多得多。

最后

  《基因简史》主要讲述了人类基因的演变史,进化是因为基因突变的结果,以及生命是如何处理突变错误的。

  正如开头说的那样,这是一本厚重的书,可以说它是一本学术性的书,也可以说它是一本趣味性极强的课外读物,既具备复杂性,亦充满有趣,作者在书中揭开很多不为人知的生命基因的奥秘,对于想了解生命来源的人,这是一本值得入手的好书。

  《孟德尔妖》读后感(八):在自然选择下,我们的命运只是问题基因的奴隶

  记得《生活大爆炸》中曾有这样一个片段。博士莱纳德妈妈向谢耳朵说:“我和莱纳德爸爸的性交只是为了繁殖。为此,我们都写了论文。我是从神经系统角度出发,而莱纳德爸爸则是从人类学角度出发。当然,只有我的才有阅读价值。”

  谢耳朵答道:“非常赞同。”

  这段对话,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一个笑点,从播出效果来看,也确实如此。然而,对于科学家来说,他们是在认真、严肃的看待“性”。这是因为,事实上我们对此知之甚少。人云亦云般的从同一角度谈论,并不能带来新的认知,从不同学科多角度思考,才能产生新的看法。

  《孟德尔妖》这本书向我们说明:人类作为复杂生命的代表,复制DNA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突变错误。除此之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所说的自私基因也会扰乱系统,让自己被传递的概率超过50%。这两种错误都威胁着人类产生更复杂的生命形式。某种意义上来说,“性”作为孟德尔式的有性生殖方式,可以解决复制过程中的突变错误与阻止自私基因的破坏行为。

  然而,这种方式还远远不够。达尔文学说中的自然选择可以把突变基因清除掉,对于整个人类来说似乎是一种有利的方式,但这往往会带来一些道德上的问题。

  下面,让我们从“现代社会如何弱化自然选择”、“自然选择面临的道德问题”、“未来有可能的解决办法”三个方面进行探索,来接近生命的真相。

现代社会如何弱化自然选择

  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与社会的变革,人类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然而,这在生物学家眼中,现代社会正在弱化自然选择的威力,让突变错误得以累积,医疗与低生育率就是罪魁祸首。

医疗

  据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医院统计,出生时体重中等的婴儿要比体重较低或较高的婴儿在出生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高很多。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产科医学水平的进步,这种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原本在生物学家自然选择理论中的坏基因,现如今已经变得不再是了。

  还有一个更为恰当的例子。出生时拥有苯丙酮尿症基因的人无法代谢苯丙氨酸,如果在日常饮食中长期食用携带这种氨基酸的食物,那么有可能导致智障或者其它更为严重的后果。

  现如今,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苯丙氨酸症患者已经可以准确无误的检查出来。如果患者可以做到不吃含有苯丙氨酸的食物,他们也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健康成长。

  这看起来像是医疗水平提高带来的好事,但生物学家从整个人类角度考虑,这种弱化自然选择引发的问题基因频率上升将会是灾难。

低生育率

  观念的转变,或者是对于资源的考虑。如今,每个家庭的规模正在不断缩小。两个父母要一个孩子或者两个孩子,已然成为西方中产阶级的共识。

  随着低生育率现象的产生与死亡率的降低,自然选择作用对于人类似乎在不断变小。

自然选择面临的道德问题

  我们把人类从出生到死亡分为四个阶段:父母婚配成功阶段、子宫内发育阶段、选择家庭成员规模阶段、长大成人阶段。

  自然选择淘汰不良基因在这四个阶段都能发挥作用,人类如果为了追求后代的进化命运而加强自然选择作用,这是否会引发道德上的问题呢?

父母婚配成功阶段

  如果为了强化自然选择的作用而改变婚配成功的概率,让类似于抽签的方式把每个人的结婚概率均等化,这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倒退。

  在生物学家眼中,我们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携带有不良基因。在婚配市场中,嫌弃不良基因的现象始终会存在。如果用婚配彩票代替整容、追求权力、财富等方式似乎更为不妥。

子宫内发育阶段

  在配子时期的基因自然“死亡”,在大多数人看来是道德中性的。但是,如果人为意愿的堕胎则会引发很多争议。在一些拥有强烈意识形态的人看来:堕胎无异于“谋杀”。

选择家庭成员规模阶段

  如果因个人偏好或者财富所限制,决定不要孩子或者只要一个孩子,这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种道德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其中原因之一。

长大成人阶段

  成人阶段,由于坏基因的作用,我们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如果任由自然选择现象发生,这从道德上看来是非常邪恶与恐怖的。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成为因疾病导致的自然选择牺牲品。

正如托马斯·亨利在1893年的演讲中所说:“当我们阻止自然选择时,在道德上我们是正义的。如果真的会产生基因衰退问题,这也不能成为我们用自然选择去解决它的理由,因为这种无视生命的解决方案和问题一样糟糕。”

未来有可能的解决办法

  为了人类拥有一个更为美好的未来,科学家想到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指从根源上用医疗手段治愈有缺陷的基因,可能是用好的基因替换掉坏的基因,又或者是用反基因治疗,关闭坏基因而使其无害化。

长期保存年轻时的配子

  对于女性而言,将要发育成卵的细胞,其质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突变率会随之上升。如果女性在年轻时选择取出一些生殖细胞,并将其采用配子冷冻技术保存,在她们选择想要怀孕的时候将这些卵细胞激活,这样做可以大大降低年龄大导致的高突变率问题。

  男性虽然不像女性那样受更年期驱使,保存精子的动力也没那么强,但配子冷冻技术确实也能帮助到那些有此意愿的人。

允许结合其它生命形式进化

  如果把鱼、树或者鸟类的基因与人类的基因相结合,让人类有机会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选择有利于自己成长形式的基因代码,同时关闭其它形式的基因代码,这对于人类进化出更复杂生命体来说是一件极大的好事。但这个想法太过于大胆,引来了很多争议,毕竟这个做法在道德上会受到审判。

  还有一种做法则会被大多数人认可,那就是把疾病抵抗力基因与人类基因相结合。如果这件事情能够发生,那么人类将会从编码艾滋病抵抗力基因中受益,大大降低此种疾病的死亡率。

结语

  《孟德尔妖》这本书向我们揭示了生命的真相,从新的角度了解了“性”的秘密。并进一步畅想了未来,展示了在新技术的作用下,人类有可能顺着天堂之河飘向永恒。

  同时,书中的每一个证据、每一个案例无不揭示: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的生命是那么脆弱、渺小。这进一步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宝贵与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命运就像是拥有几十、或者几百个问题基因的奴隶,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也不要因此而丧气,我们选择接受真相,更要在知道真相后依然选择为了自己或者后代而努力奋斗,让人类拥有一个更为美好的未来。

  《孟德尔妖》读后感(九):《孟德尔妖》|“认识你自己”

  本文首发《深港书评》

  “认识你自己。”

  数千年前,苏格拉底借德尔斐神庙上的箴言来警醒世人应“自知其无知”,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柏拉图则站在苏格拉底的肩上进一步思索“人是什么?”,尔后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发出千古一问:”我是谁?“,由此开启人类向内求问自我之滥觞。到了18世纪自然科学大跃进和牛顿力学的出现,人们认识自我的目光发生转向,更关注以经验世界与科学知识为代表的外部,因而康德提出“先天综合判断”和“第三者”来统一经验与理性两极,划分出科学与形而上的界限。但康德悬留了“上帝的存在”,以确保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防止科学盲目地凌驾于伦理道德之上,也再次提醒人们—清醒地认识自身的无知。

  时至今天,人们对“我是谁?”的追问从未停止。随着科技进步,我们不仅能借助哲学和心理学等工具,亦能从医学、生物遗传学的视阈来理解包括自身的各种生命存在。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类作为地球上最复杂的生物,构成的根本却与真核细胞无异—一团包裹着遗传物质的核糖核酸,生命繁衍的奥秘就在于遗传物质—基因的复制和突变。从基因传递的效率来看,人类如此复杂并低生育率的物种出现实属偶然,甚至像性别、有性繁殖这样的生物特性存在也应是小概率事件,但为何我们会出现?这一切“偶然中的必然”为何发生?背后的机制是什么?当中是否有康德所称的“上帝”存在?

  《孟德尔妖》一书从基因进化的角度为我们解答以上疑惑,它生动诠释了“孟德尔定律”这只“上帝之手”如何操控基因的种种行为,阐明性别与有性繁殖的出现如何让我们从简单生物进化成人类,基因复制错误与”自私基因”两大因素又如何限制我们向更复杂形式进阶,以及推演在遥远的未来我们能否成为“天使”般的超级物种。作者马克.里德利凭借生物学的语言揭示生命与进化的本质,从形而下的外部来反观自身,以回答”我是谁?“从哪里来”的人生追问;也用思想家与社会学家的目光俯仰”到哪里去?“的终极命题,在道德伦理与科学前沿的平衡问题上提出富建设性的见解,让此书兼备科普读物的趣味和哲学思辨的深度,开拓了我们审视自身和眺望宇宙生命的新视野。

  01 “我是谁”

  要认识“我是谁?”,首先应理解生命的含义。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生命是“任何可以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事物”,满足自然选择需要三个条件:一,必须有变异发生;二,变异必须导致个体在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上出现差异;三,后代必须遗传双亲的基因。把自然选择的机制抽象出来理解,生命就是基因的自我复制行为,复制过程中会出现错误而产生变异,变异带来的差异个体间会相互竞争并发生顺应或反抗自然选择的行动,而这些行动正是生命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核心驱动力。

  马克.里德利替我们厘清了一个概念,自然选择虽是生命存续的推手,但它目的只是为了保护遗传信息而不是进化,像细菌、病毒、真菌这类低等却能高效复制基因的生物理应更受自然法则的偏爱。然而,基因复制必然会发生错误,即突变,过多的突变会影响生物整体的生存,此时神奇的基因纠错机制会开启,迫使生命发生进化。譬如两个细胞发生融合,两者共同协作来减少突变的危害,细胞核便因此进化出来。拥有细胞核的真核生物出现是一切包括人类在内复杂生命的基础,也是整个生物进化史的关键节点。

  两个细胞的融合使一个细胞内带有两套基因,此为基因增加的途径之一,另外基因自身的重复复制和跳跃插入到其它基因也是数目变多的原因,越复杂的生物拥有的基因越多,人类带有6万个,为地球已知生物的上限。不过,如上文所言,越多的基因复制意味着越多的错误,所以各种聚合酶、校对酶、修复酶等”减错机制“随之进化出来,但还不足以对抗人体6万个基因所带来的海量出错,直到有性繁殖与性别的出现才真正解决危机。

  马克.里德利把“性”的出现称为“存在的终极悖论”,因为无性生殖简单克隆的效率要比复杂的有性生殖高得多,自然选择应该会淘汰低效的后者才对,但现实并没有,所以称之为“悖论”。有性繁殖之所以能存在,靠的是以质量取胜。相较于无性生殖的无差别复制,有性繁殖生物能把尽可能多的基因缺陷集中在一部分后代身上,这些后代会较快死去,坏的遗传基因便被移除了;好的基因则会随着正常的后代继续传播扩散下去,从而改善整个种群的生命质量,这点在基因数量越多的情况下效果越显著。同时,来自双亲的不同基因通过组合互补能修正错误,大大提高DNA复制精确率,减少有害突变。因此,拥有众多基因的复杂生命大多选择有性生殖的延续方式。

  02 性别—艺术大师的隐秘工程

  弄清楚我们之所以进行有性生育的原因后,随之引申出另一问题—我们为何要有男女之分?有性生殖不代表就要有性别差异,它只要求两个个体把基因混合,却不要求个体要在其它方面有所不同。对此,生物遗传学提供的答案是—亚当夏娃的出现是为了防止后代继承到两套互相争斗的细胞器。

  达尔文“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规律不仅统摄物种间的竞争,在细胞内部也同样发挥威力,双亲的两套基因在结合时会发生争斗,自然选择会倾向“战斗能力”更强的“自私基因”,若任由“自私基因”繁殖,它们会把另一套基因消灭掉而危及整个细胞存活。生物体为了确保两套基因和平共处,便进化出让雄性把自己的细胞器从生殖细胞中排掉,而雌性则在生殖细胞中保留自身的细胞器,那么在受精卵中双方基因就能协作互补而不是相互残杀,这也是两性的最本质区别。

  两性的出现有着深远意义,它有效解决了有性繁殖的基因冲突问题,驱使更多的基因协同合作,让生命能够往更复杂的向度演化,直至出现人类。动物的诸多行为,如求偶过程、雌雄性的社会分工,鼠类受父系与母系基因的不同影响而选择照顾自己的幼崽还是照顾兄弟姐妹的幼崽等现象,皆受两性基因之间的冲突与合作影响。

  对人类来说,性别造成的男女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更决定了社会构建的各个基本面,如家庭、亲属关系、生产模式等等,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社会制度、国家机构、艺术文化乃至整个人类史的根本形态。正如福柯在《性史》中所言:“性为什么不是一种简单的对种族、家庭和个人进行再生产的手段?为什么它不单是获取快乐和享受的手段?为什么性最终被认为是我们最’深刻’的真理藏身的表达的地方?”,有关性行为、身份和身体识别的话语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社会确立了有关主体的概念,以及明确了主体和自我、他人之间该确立何种关系的规范。简而言之,性与性别是人类社会“因何如此?”的最底层逻辑所在,所以马克.里德利把性别的诞生誉为自然这位“艺术大师的隐秘工程”。

  03 孟德尔妖—上帝抛金币

  自然创造了性别与有性生殖两大杰作以操控基因,地球生命的进化得以“突飞猛进”,但具体的操控机制是如何实施?遗传学告诉我们自然是借“孟德尔妖”这只“上帝之手”来实现奇迹。“孟德尔妖”即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戏称,由19世纪奥匈帝国的遗传学家格里哥·孟德尔研究并发现,它揭示了遗传学的两个基本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认为,一个个体属性由来自父母双方的一对基因控制,而一对基因中的每一方都有50%的概率被遗传下去,就像上帝抛金币般公平,此为分离定律。上文提及基因是自私的,一对基因中的一方很可能为了有更多的遗传机会而“刺杀”另一方,但分离定律会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内的其它基因一起去压制这些“刺客基因”,保证遗传概率。“刺客基因”的泛滥会抢夺其它基因组的生存资源,为了保全生物整体和种群生育能力的发展,自然选择会驱动其它基因进化出针对前者的抑制措施,这时,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就发挥作用了。例如,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有性生殖进行时父母双方染色体上的基因会互换,不同基因之间需要像洗牌般打乱再重新组合,这种机制把“刺客基因”识别“目标基因”的信息随机化,“刺客基因”杀掉“目标基因”的概率便减低到只有二分之一,第一条分离定律的平均公正性得以践行。又如产生精子和卵子的特殊细胞所进行的减数分裂,细胞内的基因并不是简单地直接减半,而是先把所有基因数量翻配,然后再进行两步的减数分裂,目的也是为了增加随机性,混淆“刺客基因”识别目标的关键信息,减少它们找到“目标基因”的机会。

  当然,基因自由组合的具体步骤并没有上述如此简单,书中有详尽的案例说明,但基本原理大概如此。综上所述,性别、基因转移和减数分裂都有防止基因冲突大面积爆发的作用,三者互相联系,共同组成孟德尔式生殖的基本构架。地球上几乎所有复杂生命体都是以孟德尔模式进行遗传的,它能归集错误、解决冲突、把信息随机化到足够程度,“让进化出如我们这样能活100岁、有60000个基因指令和66亿个DNA编码字母的复杂生物成为可能。”。

  若进一步思考孟德尔遗传定律背后的机制,会发现基因或生物与“自然选择”之间既顺从亦抗争的关系,基因和细胞顺应自然选择来增殖自己,但其它基因和细胞为了“自保”又会控制前者的增殖,间接地反抗自然选择,从而维持整个生命体系的微妙平衡。这些矛盾行为为生物进化施加了正向,基因的种类变得越来越多,操纵它们协作和减少出错的系统变得越来越繁复精细,生物就变得越来越强大。可是,自然选择似乎已经到达某个容错上限,至今我们没有见到比人类更复杂的生命出现,抛开外星人的假想设定,那么未来地球上会不会有超越我们的“超级生物”出现呢?

  04 未来—“天使”在人间?

  在“超级物种”这个问题上,马克.里德利提出一个有趣而大胆的假设,他认为人类的进化方向或许会朝着“天使”般的生物靠拢:无性别之分,拥有更多的基因,更复杂先进的基因纠错功能,更强大的脑力智慧,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生物属性,就像植物加鱼类加昆虫加人类的结合体,以适应恶劣多变的自然环境。

  马克.里德利的假设带有科幻色彩,但并非凭空臆想,是根据基因遗传原理和人体现有的生理机制上推测出来的,更类似一场具科学前瞻性的思想实验。首先,他预测“天使”和我们一样会进行有性繁殖,因为有性生殖是很好的纠错系统,但“天使”的生殖配子不像我们那样四个里只能留下一个,他们能留下3.5个,并把所有基因错误都归集在那0.5个身上,因而他们产下的高质量基因后代数量比我们要多。然后,因为“天使”拥有的基因数量与正确率更多更高,所以他们能发育出更大的脑容量,有更高的智慧来创造更优越的生存条件,从而推动生理进化。其次,为了增加基因传播的效率,“天使们”有可能会进化出无性别、无婚姻的状态,从而增加找到高质量基因配偶的机率。

  假设“天使”的基因能从我们的6万个增加到15万个,并保证较低的出错率,这时多出来的基因就能提供在不同生命形式间进行选择的机会。胚胎能根据周遭环境及可获得的生态位进行评估,然后决定获得最大生殖回报的成体形态,且不会受亲代形态限制。这种生命将经历一个变态发育阶段,开启它选中的成体形态所对应的基因,暂时关闭未被用到的基因,但当环境发生变化,被关闭的基因又会自动启用,因而,“天使”很可能会是兼具动植物属性的“灵活多变”的生命形式。

  当然,以上只是对生物进化方向可能性的一种纯理论假设,并不代表马克.里德利要挑战我们现有的婚姻制度和伦理观,更不代表人类就一定会进化为“天使”。但这些对未来的畅想仍然有一定的现实依据,马克.里德利细致分析了现代社会科技文明的发展能帮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抵御自然选择,同时结合现有的医学和遗传学研究前沿,如生殖配子冷冻保存,基因疗法,器官克隆技术、编辑DAN编码来实现提高大脑学习技能的研究等等,辩证客观地说明人类在遥远的将来有实现部分“天使属性”的可能趋势。

  马克.里德利还提到了备受道德伦理谴责的“克隆人”技术。他阐明人类至今仍未完全弄清楚有性生殖的作用机制,但可肯定的是它能纠正部分基因复制错误,无性繁殖的克隆人缺失了这至关重要的一环,即使能生存下来,克隆人后代的基因突变累积势必会导致个体极快死亡,所以在进化尺度上是不能持久的。另外,有性生殖能帮助人类对抗寄生虫,克隆人则没有这个防御机制,生存率也会变得很低。所以,即使抛开伦理之争,克隆人在技术和现实效果上也不是一个改善人类生命质量的好办法。

  在以上的论述过程中,马克.里德利展示出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厚的专业知识,引领读者站在科技前沿上回望地球生命进化的“惊涛骇浪”,亦远眺人类未来的星辰大海。他旁征博引地运用文学诗歌、圣经故事、历史典故、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例子来充盈自己的论点,深入浅出地阐明生物遗传学与人类社会生活千丝万缕的联动互构,尤其是对遗传进化与人类价值观、意识形态、社会文明关系的深刻理解,皆令人感受到一位学者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孟德尔妖》一书很好地完成了对知识的怯魅与复魅,这得益于作者对自身在场的把控尺度,对自然未知与伦理道德始终保持敬意,并未让科学知识凌驾于人类之上,正是苏格拉底所说的人应“自知其无知”的清醒状态,也是经验与理性统一的“先天综合判断”之生动范例。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当下,疾病威胁着人类也不断刷新着人类对医学的认识,这种前所未见的病毒像是一记沉重钟声,警醒我们对生物及地球生态系统的运作仍相当“无知”,尤其是那些与我们在进化链上相距甚远的生命—细菌、病毒、真菌等等。因此,清醒地认识自身,学习一定的生物医学常识已与我们的生活和命运息息相关,而阅读此书正是一个有趣亦有益的开始尝试。

  《孟德尔妖》读后感(十):烧脑的基因简史,却是极好的生命认知过程,一本书清晰解读

  我开始对基因,对人类的生物性开始感兴趣,源于2019年11月份曝光出来的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基于伦理及各方面原因,当时这件事在国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2019年12月30日,贺建奎等人被宣判不同的有期徒刑及不同数量的处罚金。

  自从1996年克隆羊“多利”被制造出来后,时隔二十多年,克隆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毋庸置疑的,现代生物技术对生殖繁衍的干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常见,克隆技术或者贺建奎所做的基因编辑到底是怎么回事?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在现代生物学,基因学的不断进步中,应该了解哪些基础常识?既然不被法律允许,为什么还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做?

  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像一场瘟疫,和历史上曾经的那些瘟疫一样,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国家慢慢席卷到全球,西方某些国家采取的生物自然淘汰策略,让人感到悲凉和触目惊心。

  于是想去找一些前沿的生物学、基因学的书籍来看。书籍的作用,除了让人在这样的情景下安静下来以外,还可以解惑。我们往往因为对一些事不了解不可把控而觉得没有安全感,如果一旦了解,一旦可控,安全感自然而然就随之而来。

  比如这场疫情,从一开始的不知情,惶恐,到现在的公开透明,公众有了越来越多的信心和方法来应对,自然而然就不再惶恐,安全感暴增。

  找了一堆书,从后浪出版的这本《孟德尔妖-基因简史》(后称《孟德尔妖》)开始看。

  《孟德尔妖》的作者是马克·里德利(Mark Ridley),任职于牛津大学动物学系,现为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和牛津大学李乃科尔、奥里尔和新学院研究员。这本书是他在2000年写的,豆瓣评分8.1。

  时隔20年,当时的基因技术和现在已经今非昔比,但是从这本20年前的书里,却可以看到从基因角度解说的生命演化历程,对我这种生物基因学小白做一些常识性的基因进化科普。

  生命演化历程,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不以为过。私以为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可以通过《孟德尔妖》这本书重新认知生命,认识自己,提高对万物的理解力。

  我得承认,《孟德尔妖》这本书的阅读,轻度烧脑,但是哪本既有价值又是陌生领域的书不烧脑呢?一起来看看吧!

孟德尔是谁?

  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father of modern genetics)”,于1865年发现遗传定律。——百度百科

  遗传定律是什么?孟德尔在布鲁恩经过八年的豌豆实验,最终得出了“孟德尔第一规律”——分离规律和“孟德尔第二个规律”——自由组合规律。

为什么这本书叫《孟德尔妖》?

  我先给你们搬一下《孟德尔妖》中第八章的原文:

减数分裂、基因转移和性别,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它们组成了孟德尔式生殖的基本构架。复杂生命体几乎所有的基因都以孟德尔的模式进行遗传,对细胞核基因的孟德尔遗传描述本身就隐含在一个包含公平遗传和随机基因重组的有性生殖系统里。另外,这个系统可以同时对抗主动伤害、破坏孟德尔定律的基因和被动伤害的复制错误。因此,对于这个被我称为“孟德尔妖”的系统,我要把它的出现视为地球上复杂生命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在孟德尔妖出现前后,还诞生了其他一些对抗错误的方法,如修复酶和配偶选择。但是,在孟德尔妖之前的方法只能把生命带到细菌这个水平,而配偶选择依赖于在之前孟德尔生殖中出现的性。孟德尔妖自己就是地球上复杂生命诞生的关键。

  有点烧脑?那我们用几个哲学问题来解读上面这段话。

我是谁?

  “我是谁”是无数哲学家思考的问题。

  生命是如何在地球上诞生的?人类又是如何一步步在地球亿万年的生命体变化中生成了现在的我们的?

  《孟德尔妖》从基因的角度出发做了阐释:

  现有的科学研究从各个角度思考剖析论证现在普遍认为生命诞生于37亿年前,现在找到的最早生命形式是在南非发现的球状和杆状结构细菌的化石,距今约35亿年。

  化石遗迹告诉我们:生命可能很容易进化,但是复杂的生命却很难进化。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构成了现在地球上已知的所有生命体。地球上的复杂生命就是真核生命,而最早进化出来的细胞就是真核细胞。在真核细胞被进化出来之前的细胞叫原核细胞。

  生命,以纯粹的单细胞(原核细胞)形式,一代代的繁衍了20亿年,一直到在某次进化过程中,出现了小概率意外事件——一部分原核细胞进化成了真核细胞。而另外一部分原核细胞没有出现这样的意外进化,所以还是保持原核细胞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

  所以,“我是谁”?——人类就是在漫长的生命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小概率意外事件从而导致的复杂生命形式。

我从哪来?

  “我从哪来”?在前文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人类的生命是在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一次小概率意外事件导致的复杂生命形式。

  和所有生命一样,最初的生命来自于原核细胞——细菌。

  所以,我们和地球上亿万其他生命一样,都是一种生命形式。区别在于,我们比花草树木以及其他动物昆虫的基因数量更多,更复杂。

  最新的基因组的测序研究发现,人类基因组有30000个基因;纤毛虫约有12000-15000个基因;果蝇大约有14000个基因;蠕虫有19000个基因;大肠杆菌大概4300个基因;流感病毒有8个基因……

  复杂生命体的进化是个漫长又随机的过程,拥有更多的基因让我们也遭遇更多地可能出现错误的几率。

要到哪去?

  生物学者马特•里德利认为,“基因在复制过程中,错误是不可逆转的,一个错误一旦发生,以后的复制无论多么准确,也绝对无法弥补。”

  现代基因学研究表明,人类从细胞进化诞生开始,在30000个基因中就存在200个错误。

  基因的复制过程,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两种: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无性生殖类似于克隆,就是不断重复的复制,不论母体是完善的还是存在错误的,无一例外的都予以复制。

  有性生殖是现代遗传学研究认为,人类能够进化出来,并且不断升级变得更复杂更优化的原因。和克隆复制的无性生殖不同的是,有性生殖在进化的过程中可以将错误随机化的遗传到某一部分中,而确保另外的部分都是优化的,从而可以更好的进化下去。

  所以在自然选择中,以往的人类死亡率其实也是自然的淘汰,更是人类生命进化的一个必然过程。部分西方国家在这次疫情爆发后所提出的生物自然淘汰机制,就是这样冷冰冰的自然选择。

研究基因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意义是什么?

  随着人类对于基因学的越来越多的深入了解,一边是不可停止和逆转的进化过程,一边是追求生命更复杂的进化,面对人类基因中存在的错误,更多的基因解读无疑是很多基因问题病患的福音。

  自然选择的规律是自然淘汰,而随着人类的进步,现代医学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为干预加入到自然选择中。

  以往的新生儿存活率不高,是因为自然选择更青睐出生时体重适中的孩子,那些过胖的或者过瘦的婴儿大多不能存活,现代医学的干预下,新生儿的存活率大大增加,降低了自然选择筛选基因错误的机会,也保留下了更多的基因错误。

  还有一些其他的基因错误导致的疾病,也在基因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比如现代的冷冻技术就很好的解决了人类在生命的衰老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基因错误,选择在年轻时冷冻下自己的遗传细胞,即使将来老了,也还可以拥有更少基因错误的下一代的机会。

  回到开头的贺建奎事件,艾滋病的确是现代社会一个很大的问题,可是不顾伦理,不考虑长远的基因进化,贸贸然的修改基因,将来这些被人为修改过的基因再次进化,又会是什么样?

  自然选择的修改基因错误,被人类的基因研究所规避,但是错误依然存在,在后面的进化中会不会最终导致“突变灾难”,造成人类这个复杂生命的灭亡?

  最后我想问的是:说到底,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是带领人类走向巅峰还是走向毁灭?

  细思极恐的事情在科普的世界里其实很多,看完《孟德尔妖》,初步了解了基因的发展简史,对我们人类这个复杂生命体也有了一些粗浅的认知,面对这场疫情以及将来生活中可能会遭遇的因为衰老而带来的各种问题,开始有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解读思路。

  推荐这本《孟德尔妖-基因简史》给你,不明觉厉!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直接购买!

我是宸妈,喜欢我的文字,欢迎点赞、评论和关注!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本人!

  让我们一起期待我书架上的其他生物学书籍来解读出更多的结果吧!

本文标题: 《孟德尔妖》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023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海洋文明小史》读后感精选《攻壳机动队SSS 3D》观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