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平仄》是一本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著作,49.8出版的249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9-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岁月的平仄》读后感(一):走近大师,品读散文最早接触散文,是从课本上。印象里,有鲁迅的《朝花夕拾》,有朱自
《岁月的平仄》是一本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著作,49.8出版的249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9-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岁月的平仄》读后感(一):走近大师,品读散文
最早接触散文,是从课本上。印象里,有鲁迅的《朝花夕拾》,有朱自清的《背影》等等。从此,便爱上了散文。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每一个人写的散文,都各有各自的美。这本《岁月的平仄》,就收集诸多名人的散文作品,可以一次欣赏不同写作方式的散文,体会散文之美。
本书采用硬封面,手感特别好。翻开书,入目的是齐白石老师的画作,讲真,看国画这么久了,还是喜欢齐白石老师画的。哈哈,欣赏美也是一种享受。
《岁月的平仄》共分六章,分别选取了汪曾祺,梁实秋,老舍,林徽因,郑振铎,朱光潜,周作人等人的作品。
这些文章里,有关于四季的。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郁达夫从杭州到青岛,再到北平,就是想去尝秋。有周作人《北平的春天》:北平的春天似乎已经开始了,虽然我还不大觉得。正是对应了,不同的人,眼中不同的季节。而恰恰,这二个人写的都是北平。
而朱自清的《春绿》: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笔下的春,是大自然界里的各种变化,草,树,花,雨,鸟等等。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则是: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萧红笔下的春,则是人们走出,来到商店,手风琴在唱歌,中央大街的各种音乐。它们对应的则是,不同人眼中相同的季节,都各有不同滋味。
这些文章里,有世界各地不同的景色。如有庐隐的《秋光中的西湖》,也有梁实秋《纽约的旧书铺》等等。世界各地的风景,集聚在小小的文章里,汇成我们眼中的风景。我们通过他们的文章,去看大大的世界,忽然觉得那边离我们也很近。
这些文章里,有他们记忆中的人。如萧红笔下的《回忆鲁迅先生》,也有陆小曼的《泰EI尔在我家》,更有朱自清的《我所见的叶圣陶》等等。
从众多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美学家等等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散文体式千姿百态,它体现了一种感情,一种情景,情景交融的特质。小小的一本《岁月的平仄》聚集了华语名家的百年经典散文,人生一世,似曾相识,未曾相识,唯有文字,让我们相亲近。
《岁月的平仄》读后感(二):不负时光不负卿,只记花开不记年
距离上一次读散文好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常说散文是行散神不散,在我理解,散文是洋洋洒洒,可以表达细腻的感情,为抒情散文,可以论证一个观点,为议论性散文,可以讲述一个故事,为叙事性散文,是个“百搭”的文体。
看到这本书时,被他的名字吸引,所谓“平仄”即为声调,今音和古音有所不同今音的第一第二声约等于古音的平声,今音的第三第四声,约等于古音的仄声。平平仄仄就是文字的魅力。
《岁月的平仄》收录了17位文学大家的37篇作品。汇集了不同的散文形式。梁秋实、郁达夫、萧红、朱自清,朱光潜……将平淡的景色绘出色彩,将静谧的生活写出波澜。
散文家的生活充满画意。养花,老舍先生养的花不是奇花异草,却有喜有忧,有香有色;汪曾祺有个花园,虎耳草、含羞草,蜻蜓、飞鸟,没有手机和网络的时代,生活也是其乐无穷。散文家笔下的春千姿百态。“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散文家眼中都有一个春天。
书中收录了写春的文章,陆蠡的《囚绿记》,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安慰,它是快乐。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暖风和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郁达夫《小春的天气》,芦根的浅水,满浮着芦花的绒穗,也不像积绒,也不像银河。周作人《北平的春天》东风三月烟花好,凉意千山云树幽,冬最无情今归去,明朝又得及春游。
相比这些春,我依然最喜欢朱自清的《春》,上学时老师要求这篇散文全文背诵,当时并不理解,现在再度朱自清的《春》,感叹经典就是百读不厌,每一个词每一句话,亲切,生动,郎朗上口,有朗读的欲望。小草,桃树,杏树,梨树,杨柳,春雨,风筝,春天最寻常不过的意象,在朱自清的笔下,已不是寻常的样子,它们或活泼可爱,或温柔细腻,或灵动跳脱。他笔下的春是动态的,鲜活的,真正充满生机,隔着纸张都能感受到的,春的气息。
春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这。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向前去。
这本书适合安静的看,细细的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写作的时代特点。才能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比如陆小曼的《哭摩》,《泰戈尔在我家》;梁实秋《东安市场》……
《岁月的平仄》读后感(三):平淡的岁月 朴实的人生
散文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比较喜欢的一种文学题材,尤其是一些文学大家的散文,更是被人们所喜欢。最近阅读了一本散文作品,这本书的书名叫做《岁月的平仄》,通过书名相信很多读者已经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已经随着书名的意境开始了生活的回忆。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可以带领你前行,让你在彷徨的时候,有着更多的指引。
翻开本书,封面也如书名一般,简单却充满了情趣。这种散文题材的作品,一般来说都不会有夸张的封面,本书也是一样。通过简单的几笔勾描,刻画出一些抽象的画面,所有的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来展开思路,自由的发挥想象。达到一种意境相通的感觉。
《岁月的平仄》收录了很多名家的作品,这些名家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文学大师, 有一些更是众人皆知的。例如梁实秋、汪曾祺、朱光潜、朱自清、林徽因、萧红、徐志摩等等,这些知名作家的经典散文作品不仅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充满了人生的智慧,是人生的指路明灯,也是华语散文的殿堂。通过这些名家的讲述,可以更加确切的体会生活的真实,通过他们的言语品味人生百态,体会生活的朴实。
人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不同的含义,每个人是独立的个体,虽然在整体的环境中成长,但是也会有个体的差异,因此每个人的体会理解也是不同的。光阴似箭,不知不觉中,时间就这样过去了。虽然现在看未来似乎觉得很遥远,可是当一切过去时候,茫然之中,你会发现,竟然如此之快,似乎所有的一切就发生在不久之前。而且很多的事情,似乎没有多少记忆了,都已经变的模糊了。等到想要回忆的时候,却无从想起。所以有的时候,人们会写一些东西,留做记忆保存,等到多年以后,翻看的时候,有一些不是很深刻记忆的事情,会重新想起。而一些记忆深刻的事情,能够再次唤醒。
岁月对于每个人是最为公平的东西,没有人能够有特权。我们能够作到的,就是珍惜一切,尽量去过好自己的一生,这样的人生才是最为真实的人生。也是无憾的人生。有的时候,人生也不要太平淡,需要一些新奇的事物,这样的生活才如同调味一样,充满了斑斓色彩。
《岁月的平仄》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散文作品。里面收录了众多大师的经典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到大师们对于生活的真实记录。朴实的生活才是最为真实的,也是最真挚的,每个人都要珍惜这时光,不负时光,非常不错的一本作品,很喜欢。
《岁月的平仄》读后感(四):一念起,三两行,笔落情思
平平仄仄,岁月的声音,任你组合。织罗成林荫下日光的网,琴声起落,填满每一厘空格。
一本书,如何变得馨香醇厚?墨印的文字,如何让人掩卷又遐思?字里行间有岁月穿行,有灵魂叹惋,有诉说,有思索,平平仄仄的声音划过生命的天空,与际遇一同潮起潮落。
《岁月的平仄》这本书,集合了梁实秋、汪曾祺、朱光潜、徐志摩、萧红、林徽因、朱自清等19位大师妙笔,以一种走过、见过、念过、思过、爱过、痛过的心绪,追随着远逝的清风流云,留下两行未知的脚印。
散文的言说,浅近、直白,一念起,三两行,笔落情思自终结,最是与心灵契合。因了一座小花园,一间四下经风的雅舍,一片安静的近午阳光,因了某一事某一物,记忆开启时光隧道,我们跟着大师的脚步,与过往再次相遇。《岁月的平仄》这本书,很像一座风雨桥,收留匆忙奔走的人们,纳下一路风尘。
在这座桥上,汪曾祺曾经痴痴的“等斑鸠叫单声,在我们那个园里叫。等着一棵榆梅稍经一触,落下碎碎的瓣子,等着重新着色后的草。”梁实秋炫耀着他的人世间最有个性最可一爱的雅舍,舍予先生自顾自地捯饬着他的几百盆花,徽因小姐坐在初春晌午的阳光里,任凭情绪旅行,裹挟进窗外的烟火里。郑振铎提笔记下采苹问秋英的歌。
朱光潜循着“无所为而为的玩索”的最上理想,欣赏着艺术的人生,不时陶醉地喊一嗓:“慢慢走,欣赏啊!”梁遇春即刻应和道:“孟实兄所言甚是,在路途中我们的心境最宜静观,途中是认识人生最方便的地方”。徐志摩吟哦着:“我知道生命是有意趣的”,可惜,小曼碎了的心,他再也听不到。
李宗吾宣扬着他的“怕老婆的哲学”,许地山才没空理他,一场花香雾气梦,不知不觉秀了恩爱。郁达夫迎风倚栏,痴痴地笑着,“她只微笑着看看我看看月亮,我也只微笑着看看她看看中庭的空处”,这月亮,照进了朱自清的春天里,照进了庐隐的西湖秋光里,整天忙着家务又要照顾病人的许先生,是大陆新村九号的灵魂,韭菜盒子荷叶饼,鲁迅先生举着筷子只轻轻说几个字——“我再吃几个吗?”便将前述什么哲学啦、梦啦、月亮啦统统秒杀。
最喜欢第六辑的名字,“你本是生命的过客,却成了记忆的常客”,虽然它早已滥于网络。编辑在这里安排了一场母子纠葛的一生,一位热情又有责任感的女医师,鲁迅、叶圣陶二位先生,外国友人泰戈尔和志摩的祖母。生命易逝众生平等,岁月的平仄声才如此和谐动听。
这是一本不负时间的好书。辑的认真,用心,值得常常翻看。
《岁月的平仄》读后感(五):我就是我,一个不同凡响的自我
在散文的世界中,我们活得纯粹,活得恬淡,活得开心。在尘世中,我们离不开喜怒悲欢,对于每一次情绪的变化,如果我们能像照相机一样将之留存,我们就会在若干时刻之后拥有美丽的回忆,然而,再高档的照相机也没有这种功能,但是文字却可以,它能够穿越时光,珍惜生命,让我们时时处于岁月的平仄之中。 《岁月的平仄》封面很精致,是一位不知名的老翁坐在桥头,望明月,听流水,赏莲荷,仿佛生活在桃花源。散文的阅读恰恰需要这种心境,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从别人的生活体悟中得到自己的心灵抚慰。在梁实秋、汪曾祺、朱光潜等一众作者的笔下,我们暂别了名与利的角逐,舍弃了生与死的执念,只愿岁月深处,心中最柔软之处开出明媚的春光。 哲学上研究了近千年,无非是告诉我们,你是谁,你为什么是你自己,你应该是什么样的自己。不过,从散文中我们得到了另一种答案,它不是思辨的,而是艺术性的,要知道每个人之所以成为自己,并不是社会规则的遵循者,而是生命意义的开拓者。你可以在清风中吟哦,可以在细雨中漫步,可以在白雪中反思,可以在骄阳下歌唱,这些景语、这些心境能让我们逃避来自四面八方的伤害与欺凌,原来人世间仍然是值得的。 我手写我心,那是在安定之后的。《岁月的平仄》如果仅仅从字面中阅读,觉得作者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写闲逸文的。然而,当我们将思绪投射到他们生存的时代,我们才发现他们有着一颗超然物外的心。对于战火纷飞,他们无所谓,对于人心险恶,他们不关心,但是他们无论如何,也要做最真实的自我。写最平淡的文字,抒最质朴的情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比起小说,散文有种直击内心的豁然,它不需要构筑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借他人之口描述意志与品性,而是更多地体现对自我内心的尊重与理解,我的喜怒悲欢,此刻只与自己有关,而与世界无关、与他人无缘;比起诗歌,散文不需要讲究格律与韵味,总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独上层楼”,而是“如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没有与时空的对空,只有向生命的敬畏。 当然,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散文的写作者而言,他只在乎此时此刻的感觉,也许是突如其来的大笑,也许是经年累月的眼泪,换句话说,散文是写给自己读的,而不关心读者。读者与作者同频共振,那是可遇不可求的,即使二者共同走过许多春夏秋冬,走过许多冷暖炎凉,走过许多日月星辰,但我依然是我,在春天想到百合,在秋天想到落叶,永远在期盼美好中保持着自我的宁静与平和。
《岁月的平仄》读后感(六):岁月美好
许多作家喜欢用散文这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心中所感所悟,(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再从鲁迅的《朝花夕拾》到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散文早早就在中国文学的领域里占 据了一席之地。)而散文这种灵动、自由的文体,短小精致、灵动的文风也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爱。 《 岁月的平仄》这本收录了多位名家(梁实秋、汪曾祺、朱光潜、朱自清、林徽因、萧红、徐志摩等)淹没于时光中的故事而从从他们的字里行间将给我们读者思想上带来怎样的凝练和感悟呢?
书中收录的《雅舍》是梁实秋先生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在文中梁秋实先生用简洁自然的介绍了“雅舍”的简单结构 砖柱”、“木头架子”、“瓦”、“竹篦墙”、“泥灰”辛酸可见,而他却对其倾注了特别的感情,是它成为独一无二的居所。在作者眼中,“雅舍”各有它的个性和风格一是地势较高,得月较先,便于欣赏自然美景;二是陈设简朴,易于安排,最能彰显主人个性。或许“雅舍”并不能称之为登大雅之堂的住所作者却从中找到了“人生趣味”。
在另一篇我喜欢的文章郁达夫所写的《水样的春愁》我惊讶于作者对少年时对于异性微妙心动的捕捉,久经历练的文字,看似平淡话语,却犹如作者附耳倾诉,给你以联想如诗如画。十四岁的作者可以说是敏感而羞涩的,“以为成日地和女孩子们混在一道,是读书人的大耻,是没出息的行为”。“她对我微笑一下,点一点头,但在我却感得同犯了大罪被人发觉了的样子,和她见面一次,马上要变得头昏耳热,胸腔里的一颗心突突地总有半个钟头好跳”。那个“听了他的这一句密语,立时就涨红了脸,喘急了气,嗫嚅着说不出一句话来回答他,尽在拼命的摇头”。少年这种对内心极度向往却恪守那份矜持的矛盾心理可说表现着淋漓尽致。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岁月的平仄》讲到的所见所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情感、思想,就像给阅读他的读者打开一扇窗户,宽阔了你的视野,辽阔了你的思想,让你在书中尝到酸甜苦辣。
《岁月的平仄》读后感(七):散文之美
许久未曾真正写作了,偶尔动笔也是迫不得已。疫情之下,似乎阳光都没有往日的明媚。 翻阅此书,第一眼看到了林徽因的《窗子之外》,颇为欢喜。这是我高中时候很喜欢的一篇散文,并非仰慕林徽因才名和美貌,而是初读之时的惊艳与共情。 散文如同美人,刻骨铭心之处在骨、在神,而不在皮囊。人人都知,散文应当要形散而神不散,但散文的神韵却常常被抛诸脑后,光去欣赏散文的文笔和清新的表述,似乎就已经足够了。然而散文之美,在我看来,其中风味不能简单用“文笔好”三字衡量。如同经常被我们赞叹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样,看似是意象的堆叠,实则是感情与阅历的交织。 我感念散文,它赐予我太多。 前段时间在读福楼拜的《情感教育》,书店里买的李健吾译本。里面很多处都流露着他对艺术的态度,相当有趣。我并没有拿捏准福楼拜态度的自信,可我确信这却是一本有温度的书。 我读这本书的原因,起初是只个乌龙,起因便是散文。 我很喜欢张怡微的散文,有一篇《同情中断录》,写得让人荡气回肠。我误以为波德莱尔的“人生是一家综合医院,所有病人痴迷在换床的欲望里”出自此书,便对这句中二得不行的又现实得可怕的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等到我翻遍了整本《情感教育》也寻不到这句话的影子时,福楼拜的刻薄已然征服了我。以前读《包法利夫人》时便觉他对艾玛相当无情,现在看来,并不能简单地用“无情”来衡量。他的刻薄,与字面意义上的刻薄似乎并不相同,他只是把他所认为的事实说了出来,用这种近乎刻薄的方式揭开伤疤。 后来发现出处不在《情感教育》后,追溯误会的起源,发现文末有一段引用,出处确实是《情感教育》。原文如下: 他旅行 他回来 他经识了废墟的晕眩 驼铃的寂寞 帐下寒冷的醒寤 同情中断了的辛辣 同情中断了的辛辣。这便是《同情中断录》标题的出处了。我不知道要怎样表达这样的惊艳了。只是一刹那,犹如失明的人睁开双眼,忽而间看到了世界。查过之后才知道“同情中断录”五字最先出自木心之手,不禁再次感叹自己的无知。特别说明一下,我不是指张怡微抄木心。引用而已,致敬前辈而已,何必多心。内容完全是不一样的。可惜我没有读到“同情中断了的辛辣”这个译本。 最终也去读了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可惜那一句话不在此书中。不过一个误以为,让我同时去读福楼拜和波德莱尔,姑且能算得上美丽的误会吧。 写到这儿,我意识到我可能走题了,不过不打紧。回看这书的标题,或许所谓岁月,当下即永恒;所谓平仄,是为沉淀了数千年文字之美的代表。中国散文的崛起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朝代,“文章”也使得文人墨客们骄傲不已。我说了这么多,无非也是随缘罢了。 书中散文选取多为名家名篇,定要字字看下去,也是吃力的。不如如我般随缘思索,以情相解。
《岁月的平仄》读后感(八):散文之美
许久未曾真正写作了,偶尔动笔也是迫不得已。疫情之下,似乎阳光都没有往日的明媚。 翻阅此书,第一眼看到了林徽因的《窗子之外》,颇为欢喜。这是我高中时候很喜欢的一篇散文,并非仰慕林徽因才名和美貌,而是初读之时的惊艳与共情。 散文如同美人,刻骨铭心之处在骨、在神,而不在皮囊。人人都知,散文应当要形散而神不散,但散文的神韵却常常被抛诸脑后,光去欣赏散文的文笔和清新的表述,似乎就已经足够了。然而散文之美,在我看来,其中风味不能简单用“文笔好”三字衡量。如同经常被我们赞叹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样,看似是意象的堆叠,实则是感情与阅历的交织。 我感念散文,它赐予我太多。 前段时间在读福楼拜的《情感教育》,书店里买的李健吾译本。里面很多处都流露着他对艺术的态度,相当有趣。我并没有拿捏准福楼拜态度的自信,可我确信这却是一本有温度的书。 我读这本书的原因,起初是只个乌龙,起因便是散文。 我很喜欢张怡微的散文,有一篇《同情中断录》,写得让人荡气回肠。我误以为波德莱尔的“人生是一家综合医院,所有病人痴迷在换床的欲望里”出自此书,便对这句中二得不行的又现实得可怕的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等到我翻遍了整本《情感教育》也寻不到这句话的影子时,福楼拜的刻薄已然征服了我。以前读《包法利夫人》时便觉他对艾玛相当无情,现在看来,并不能简单地用“无情”来衡量。他的刻薄,与字面意义上的刻薄似乎并不相同,他只是把他所认为的事实说了出来,用这种近乎刻薄的方式揭开伤疤。 后来发现出处不在《情感教育》后,追溯误会的起源,发现文末有一段引用,出处确实是《情感教育》。原文如下: 他旅行 他回来 他经识了废墟的晕眩 驼铃的寂寞 帐下寒冷的醒寤 同情中断了的辛辣 同情中断了的辛辣。这便是《同情中断录》标题的出处了。我不知道要怎样表达这样的惊艳了。只是一刹那,犹如失明的人睁开双眼,忽而间看到了世界。查过之后才知道“同情中断录”五字最先出自木心之手,不禁再次感叹自己的无知。特别说明一下,我不是指张怡微抄木心。引用而已,致敬前辈而已,何必多心。内容完全是不一样的。可惜我没有读到“同情中断了的辛辣”这个译本。 最终也去读了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可惜那一句话不在此书中。不过一个误以为,让我同时去读福楼拜和波德莱尔,姑且能算得上美丽的误会吧。 写到这儿,我意识到我可能走题了,不过不打紧。回看这书的标题,或许所谓岁月,当下即永恒;所谓平仄,是为沉淀了数千年文字之美的代表。中国散文的崛起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朝代,“文章”也使得文人墨客们骄傲不已。我说了这么多,无非也是随缘罢了。 书中散文选取多为名家名篇,定要字字看下去,也是吃力的。不如如我般随缘思索,以情相解。
《岁月的平仄》读后感(九):阅读经典品味人生
《岁月的平仄》这本书是梁实秋、汪曾祺、朱光潜、朱自清、林徽因、萧红、徐志摩等知名作家的经典散文作品集,收录他们创作生涯各个时期的经典代表作品。
本书中这些作家的散文风格朴素、精练。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一种文学语言。没有在语言上深入的研究,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而且,这些散文值得称道的就是真,一点没有矫揉造作。是真情、真语言。由于他爱好广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灵、历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风土、艺术文物等都有所涉及。
梁实秋先生的散文平淡质朴,非常贴近生活,他所写散文的主题大都是生活中的凡人小事,都是我们平常生活中遇见却未细心留意的人或物。在闲情偶寄的散文如《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等,可以从中看到著名作家梁实秋先生对人生和生活的深刻的思考。
汪曾祺是当代作家,而且他是最懂生活的人。无论是他的闲情文化,还是美食文化,都是特别的出色。他是高雅却朴实的艺术家,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无尽的。我们看似他讲述的都是一些平淡的生活,其实这些正是我们生活中充满热情,并且是耐人回味的生活琐事。懂得有滋有味地享受生活,尝遍美食,这样的人生更精彩。他的散文风格朴素、简练。如《花园》《自得其乐》等,每个人都能看懂,正是师承了沈从文的特点。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没有在语言上深入的研究,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
我们应该学习这些作家,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在生活中应该保持一颗童心,不要装腔作势。多读书,学做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作家们留给世间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文字格调乐观豁达,在向我们展示的永远是乐观向上的精神与内涵,这与他一生淡泊名利、追求恬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有关。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兴致盎然地生活。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和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从汪老散文中散发出来的豁达精神对于我们的人生是一种鼓舞,不管经历多大挫折与磨难,坚信曙光的到来,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享受人间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
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读名家品味人生的经历,在他们的《岁月的平仄》里,学到一些东西,成为我们的指路人,鼓舞我们前行。
《岁月的平仄》读后感(十):《岁月的平仄》:笔底带着生命的温暖
散文是文学殿堂中一种影响广泛、备受广大读者青睐的文体。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们,以其洞幽入微的观察力、超脱尘世的秉性、细腻激扬的情愫,凭借生花的妙笔,写下了无数文采斐然、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这些经历了时间考验的散文佳作,不仅丰富了文学宝库,而且还感染和影响了成千上万的人们,给人们以精神上的享受和艺术上的熏陶。
《岁月的平仄》这本散文集包容万千,不仅讴歌自然,更穿透人生,解剖社会。它不仅寄寓了人生百态的家长里短,更闪现出思维领域的万千景观。它不仅能吸引读者、陶冶性情,更能发人深思,启迪人生。它不仅能让大家获得美好的享受、文化的熏陶,更能让大家参悟生活的智慧,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囚绿记》,这篇文章层次分明,逐层深化,见绿-变绿-囚绿-释绿-念绿的叙事线索,以自我心理剖白的形式,见绿之前心灵的焦渴,恋绿之后的满心欢喜、自得又有因“绿友”倔强而被违被后的恼怒,更有对“绿友”的敬意和怀念。不能为了自我情感的需要以“爱”的名义制造约束的牢笼,否则,这种自私的爱恋和占有就是对美好事物的亵渎和扼杀。文中,对“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和“绿囚”的敬意体现了对所有生命的理解与尊重,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的追求。作者在绿中凝聚了自己的情感和民族精神,绿的品格的性格可以认同为在国难当头时作者和广大中国人民不屈的民族气节。这篇文章笔调细腻、质扑而凝练,在直抒胸臆中隐藏着一层淡淡的忧伤,真切感人。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没有将鲁迅当做精神领袖,将鲁迅还原为一个凡人化,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真实地描摹了鲁迅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待人接物、工作与生病,以个人化的视角和女性特有的细腻,敏锐的捕捉到了鲁迅许多的生活细节,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对鲁迅的敬仰、怀念之情。比如鲁迅走路的姿势“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形神兼备,表出了鲁迅精干敏捷、一往无前的精神。
文章语言多用口语和白描,行文随意,融情意于细腻的描写之中,表现了鲁迅的生活和精神风貌。
陆小曼的《哭摩》是一篇悼文,写得情真意切,悲伤痛苦之情跃然纸上。徐志摩的好朋友胡适也写过一篇。
也很喜欢的是汪曾祺的文章,汪曾祺以写小说闻名的,但其实更多的人更爱看他的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很广,流传也广,植物和吃喝是汪老两大最爱写的题材。
书中的作者都已经去世,他们留下来的清新文字还会传承下去。读这本书,就是和一颗颗至纯至美的心灵在对话。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