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是一本由[英]安东尼·麦高恩著作,未读·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读后感(一):给自己一次奢侈的漫步很不错的哲学科普小册子,自己的哲学认
《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是一本由[英]安东尼·麦高恩著作,未读·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读后感(一):给自己一次奢侈的漫步
很不错的哲学科普小册子,自己的哲学认知水平和书里的那条狗差不多,所以是绝对的普及版本。比较喜欢作者的组织方式, 没有上来梳理什么哲学史,而是系列主题切入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伦理学,形而上,演绎/归纳/推理,认知等等,最后还蛮感人的落到了生命的意义。很羡慕作家的状态,穿着破旧的毛衣,带着一条狗在郊外,墓地孤独的思考。纯粹的思考是不能已经是这个世界上的奢侈品了?大家考虑的多是‘用’和‘器‘吧。刚好最近听奇葩说,提到哲学的‘应然’和‘实然’的概念与矛盾。在滚滚红尘中我们多思虑的是如何应对‘实然’的现实,但‘应然’作为一种理想主义可能才是进步的原驱动力。 所以读多了‘脚踏实地‘的书,偶尔翻翻这样’仰望天空‘的书,也许更能够帮我们看清脚下的地。
《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读后感(二):哲普
用通俗易懂似有些贬低读者,包括我。不过是迄今为止读到最好看的哲普书。
随手举例:(认识论)
我们无法以知道世界上其他事实方式“知道”习惯,也无法论证,但我们可以使用“习惯”。——休谟
首先赋予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接着将其列入不同的范畴,而时间空间范畴都在我们的心灵中——康德
了解了吗?还有一个经典问题:
我们知道什么?
我们是如何知道的?
[调皮]究竟是什么样的头脑才会去这样的思考?
[呲牙][呲牙]
《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读后感(三):你不可能读不懂的哲学,连狗狗都会的哲学《和狗狗的 十二次哲学漫步》
第一次看见这本书封面《和狗狗的 十二次哲学漫步》,我在想我应该连狗狗都不如吧 ! 作者说 ,学哲学就像遛狗 可以选择不同的路线 ,朝哪边走走多远 甚至目的都可以不同 。 以前感觉哲学好难了我应该学不懂。但这本书有300页我用八个小时看完,似懂非懂必须二刷。说起哲学 ,我想起来尼釆叔本华康德等这些哲学大佬们 ……
人为什么要读哲学 ,这个问题就像人为什么要工作一样呀!或许我知道 哲学可以助我一臂之力 让我成为更好的人 ,要实践得知道真理先知道哲学,哲学原本并不复杂,它来源于生活,我们平时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职业的选择、身份的焦虑、情感的迷茫等等,它的解决路径就藏身在一个更大的“道理”之中,而这个“道理”就是哲学。所以得哲学可以解决人生90%难题呀!大部分许多哲学书却是十分晦涩难懂的,而《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是一本真正能读懂既幽默风趣的哲学书,作者的写作初衷,就是为了把对哲学感兴趣的读者迎进哲学世界的大门。 本书作者是来自英国的安东尼.麦高恩 是一位哲学博士,做过很多社会底层的工作,如今的他已经是一位成熟的作家了 。
这本书他与他的狗狗孟弟讨论哲学这方面 分为12章节 。主要讨论了西方哲学传统,十二次漫步中,一人一狗的聊天主题包括了伦理学、道德哲学、自由意志、逻辑学、形而上学、认识论、科学哲学、生命的意义、上帝是否存在等等。 我本人对于第一漫步也是本书的第一章 ,什么是好狗狗 什么是坏狗狗 有不一样感触 。 我们经常会说这个人或者事物好不好 坏不坏 ,其实并没有争论的对错 是吧 ,是在讨论力量高低,不与他人争论太多 ,没有争论的必要 。 书说除了狗以外 书也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但如果像读书一样读读狗的心那可太难了。
想起来疫情和乡下 生活一段日子 ,亲戚家养一条狗狗是叫小黑因为狗狗身上全部都是黑。有时我和作者一样 ,对于狗狗自言自语好久,也许狗狗真的能听懂我们人类的话哦,狗狗它也是具有灵性的动物,对于主人很忠诚。希望大家不要用狗这个词语去骂人,什么狗东西等等,听起来太刺耳了 。 你现在是不是知道 狗狗比我们人类厉害,很还发现会读哲学的狗狗 ,希望我们像狗狗学习保持好奇心忠诚 。这本书我打算二刷第二次,不怕他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读后感(四):一本干货十足又趣味盎然的哲普书
科学普及的叫科普,那哲学普及的就叫哲普吧。
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本能地就想到了《苏菲的世界》,认为它就算在内容上与《苏菲》有区别,但是至少在内核上是相似的——即用轻松好玩的方式讲哲学,从而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以及让更多的读者愿意去了解哲学。
事实上,这本书也做到了。它确实在“通俗性和趣味性”上与《苏菲的世界》相似。但,也仅此而已。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畅销书,所以,我认为具有相似特质的这本书,也是有可能畅销的。对于《苏菲的世界》和《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我想对比着先说一说。
首先,相比之下,《苏菲的世界》更像一个关于哲学的历史,也就是,讲的多是哲学史上有哪些人那些事哪些观点,而《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则更像对哲学的分析和评判,只不过在分析和评判的过程中,必须要涉及哲学史中的人物和观点。所以,同样是普及读物,《狗狗》还是比《苏菲》稍微多一点深度的。毕竟,《苏菲》更像是一个寓言故事。
其次,《苏菲的世界》是直线型的——这也是它更像“哲学史”的关键所在,它是在时间上从远到近的讲述那些人以及人的观点。而《狗狗》则是交叉型的——虽然时间上也是由远及近,但是每个部分,都是混杂着很多哲学家,并且将这些哲学家的思想、观点进行交叉比对,从而,从一开始就确立这是一本教你“思考”的书,而不是只是让你“了解”。
最后,《狗狗》相比之下结构更明确,逻辑线更严谨。从每一章的章节名,到每一章内文处的引言,我们都能明确地知道,这一章要讲些什么——虽然在上一章结尾的时候它已经做了“剧情提要”。这方便我们带着“期待”或“提前介入思考”去做之后的阅读,从而,要么降低阅读难度,要么加深理解和记忆。
说完与《苏菲的世界》的简单比较,我再见见说说我的感受。
首先,哲学是很有趣的——虽然我之前一直认为它既深奥,又枯燥。那么,为什么我现在觉得它有趣呢?是我也变成了哲学家吗?当然不是。我只是通过一些哲普书,对哲学略有一点点点点点点点了解而已,但恰恰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了解,让我得出了一个关于哲学“本质”的判断——即,哲学是“不可知”的“不确定”的知识。因为它的不可知性、不确定性,所以它历经千年,还能历久弥新,永远有研究和思考的价值,所以,它有趣。
其次,哲学是人类对世界的探索欲与科技发展水平不匹配之间产生的矛盾而出现的产物。越古老的哲学家,他们的所谓哲学思想,更接近于空想和瞎想。他们的观点,多着重于指出,而不进行合理论证。哲学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人心之微”的知识,但是,在天文学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在神经科学和脑科学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所有关于宇宙、关于人心的“认知和归因”,必然是基于无知却又偏执求知的“错误”,偶尔有将错就错的结论,其实也只是瞎猫碰到死耗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看书太少却说话太多”,用游戏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人菜瘾大”。这不怪古人,毕竟这是历史局限性。
再次,那么,远古哲学对我们就没有意义了吗?当然不是。正因为这些远古哲学,才激发了无数人一代又一代地思考,产生了无数分支和学派,学派之间的论战最终催生了各个方向的真正的科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一支。亚里士多德虽然是非常远古的哲学家,但是他的思维方式更为现代,更为像一个科学家。相比之下,柏拉图更像是一个诡辩家或神棍。这样说多少有点不尊敬柏拉图,但是,就当是一家之言吧。
最后,哲学还是尽量要去掉它的“神秘化”和“尊贵化”,不要把它塑造成高不可攀的学科,不要把它塑造成神秘莫测的学科,这样,要么会让更多人敬而远之,要么会让更多人认为它是忽悠人的“废物学科”“骗子学科”。在我看来,哲学是一种又一种的思维方式,哪怕那些曾经错误的思维方式,了解其为什么错之后,也能让我们更为相对正确。一切都是有用的,哲学也当然是有用的。
愿你也能从哲学中收益。
《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读后感(五):一边云吸狗一边畅享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
都说“哲学使人深刻”,但以前的我觉得哲学过于抽象,难以理解。以前不喜欢读哲学方面的书,觉得哲学离自己很远,甚至生活中基本上不会想起哲学这个概念。
基于我是一个哲学纯小白,那么哲学对我来说就是一个神秘的学科。
当我看到《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这本书的书名和简介,作者在遛狗的时候和狗狗谈论哲学,一问一答,一唱一和,我就想:这不是相声形式讲哲学嘛,肯定很有趣。而且狗狗都能听懂的哲学,我的智商不至于连狗狗都不如吧。
带着好奇和期待我翻开了这本书。读完作者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我被作者和可爱的狗狗逗乐了,我就称作者和狗狗为“阿东”和“孟弟”。
本书的最大妙处是用狗狗也能听懂的的浅显例子聊哲学,所以刚入门小白大可放心,如果听不懂的话,可爱的孟弟会替我们喊停,让阿东收了神通,不要再念了。在我看来,对西方哲学感兴趣的人,这本书可以作为一把开门的钥匙。
哲学看起来貌似和我们的生活毫不相关,如果我们和身边的朋友讨论哲学,大概都会像我以前一样觉得哲学抽象,哲学书籍语言拗口,不知所云,读起来没办法产生兴趣。
阿东和孟弟让我觉得哲学是有趣的,通过这本书我对哲学有了一些了解。并且哲学并非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其实把哲学代入生活是一种智慧,通常在一些很小的生活细节中就隐藏着有关哲学的讨论。
“我们可以用理性来控制和指导我们的行动”
我也举个例子吧。
周末在姐姐家帮忙带小屁孩,小屁孩2岁半,处于饿了会说,要拉屎撒尿会叫人帮忙的阶段了,当他和我说“姨姨,我饿了”的时候我可能才去给他准备吃的,有时候磨磨蹭蹭时间比较长,但他并没有哭,也没有要吃手、扯衣服、啃桌椅。但他每次和我说他要尿尿,我则必须一分钟之内做出反应,否则结果就是他直接尿裤子里,有时候更甚,他在说想尿并且在说出来的时候已经尿裤子里了,但大人却不会这样。
第四次漫步“给自由找个理由” 的一段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当你看到许多罪犯的生平,你会发现这个论点还是挺有力的。那些人的背景、教养、遗传让他们无法逃脱出自己的生活。如果你生长在贫民窟,父母都是小偷,上的学校就没人考上过大学,那你没办法选择去做个医生,只能成为小偷。如果你决定打狗,这不是你做的决定,而是宇宙为你做的决定。”
想起去年看过的一部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无差别杀人事件的罪犯的妹妹是单纯善良,刻苦努力的孩子,爸爸妈妈也是善良、认真生活的普通劳动人民。
我其实就是想说原来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哲学的影子,我们的行为,思想,道德,幸福,价值,生命的意义。
小白水平有限,有点啰嗦。总之这是一本让人忘了哲学的晦涩,忘了生活的压力,可以在温暖的被窝里一边云吸狗一边畅想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的书。
《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读后感(六):哲学X漫步=生活
“哲学”本是束之高阁的话题,作者却将之与“漫步”、“狗狗”、“谈话”这些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事情,组合在一起,给人一种轻松、有趣、好玩的感觉。哲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给人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
翻开书皮,首先吸引我的是作者的简介。
安东尼·麦高恩是一个有意思的人。一个哲学博士的身份,并不能让人感到新鲜,但是一个当过夜总会保镖、记者、公务员、大学导师的哲学博士,却让人感知到他不是一个无聊的老学究,而是一个在生活的江湖里快意恩仇过的侠客。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得从我妈妈说起。我妈没读过什么书,肚子里也就几滴墨水,只够她写出自己的名字,认识兄弟姐妹读名字。但是啊,她却是与生活交手、搏斗过的人,比如,小时候为了挣二公分,爬几座山去砍柴、行几十里路去捡狗粪。
她的经验与人生道理,不是从书里读来的,也不是从网上那些心灵鸡汤里看来的,而是与生活搏斗后掉落的珍珠。比如,她说:“额头冒汗挣来的钱用着才心安。”也就是说,只有自己辛勤劳动挣来的钱,自己用着才会心安,而且有满足感。
她自己也亲身践行着,不论天晴下雨,都十年如一日的出摊卖东西。她的每一分钱都是幸幸苦苦挣来的钱,每一份也都花在刀刃上,幸福感也是饱满的。
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哲学是生活的总结。
安东尼·麦高恩的职业经历,也让我嗅到了异奇的味道,他从各个职业生活里都经历里什么?他与这些生活都是怎交手的?交手后,都掉落里什么样的宝藏?
读罢,甚感满足。
其中,令我感到欢欣的宝藏有三。
第一个是:
“生命就像肥皂泡,尽管我们知道它终究会破裂,但我们依然会尽力去吹它,把它吹得大大的……每个泡泡都是完美的,却又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难道不会因之而高兴吗?泡泡变大时,谁不微笑;破碎时,谁不叹息?”
感悟:《红楼梦》里,有一句话叫“古今将相今何在?一堆荒冢草没里”。无论是乞丐还是将相,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最终都会清零,变成一堆荒冢。道理大家都明白,可大家还是会追名逐利,买房买车,尽可能想让生活好一点。生命中都许多事情,结果不重要,重要都是中过程中是否开心满足。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拥有与生活摩擦之后都快感和高潮。
第二个是:
“即使她已离我而去,即使共同探索的乐趣已如过眼云烟,但我依然发现自己会在人群中寻找假发,寻找顶在一张忧郁的脸上方茂盛、浓密、巧克力色的那团东西,然后我会默默地对自己说:“糖浆”,并黯然神伤……”
感悟:抽离情绪后的故事,只是一堆索然无味的经历。天亮之后的恋人,只是同床的男人,毫无任何爱与荷尔蒙可言。任何情感都会成为过眼云烟,但这并不代表没有意义,任何事情存在两部分意义,一部分是当时,一部分是你生命某个间隙的构成。很喜欢的一句话是:“删除我生命中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是我。”
第三个是:
“当你看到许多罪犯的生平,你会发现这个论点还是挺有力的。那些人的背景、教养、遗传让他们无法逃脱出自己的生活。如果你生长在贫民窟,父母都是小偷,上的学校就没人考上过大学,那你没办法选择去做个医生,只能成为小偷。如果你决定打狗,这不是你做的决定,而是宇宙为你做的决定。”
感悟:最近看综艺,看得到了几句话“我们是有限都,时间精力有限;情绪有限;理性有限。”换句话说,我们本身就是有限的人,出生有限、能力有限、智商有限。但是,没关系,我们可以在我们有限的世界里,去寻求一些成就、一些突破、一些成长就很好啦。
最后,感谢该书的作者安东尼·高麦恩为我带来这一场奇妙之旅。
《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读后感(七):一本孤独者的自白
整本书翻译下来,尤其到最后送孟弟去医院的段落,是差点和作者一起掉眼泪的。
真·孟弟孟弟又何曾会说话,全书都是作者孤独的自白。或许惟凭此方式,才能让“时常隐匿的渴求与情感,能得以单纯而公开地展现”。
作者安东尼·麦高恩,孟弟喊他阿东本书作者阿东,天主教家庭出身,初中进了所烂得出名的教会学校,里面学生时常干架,老师则以暴制暴。开学第一天,阿东因为抬头望天空,被老师一巴掌扇倒在地。学校的记忆从此在他脑中挥散不去。书中有关希尔达的桥段,或许与其亲身经历相关。
操场上,一个粗野的大个子走到你面前,一把逮住你,逼你回答下面的问题:“给你一块钱,去不去跟希尔达亲嘴?” 希尔达是食堂的打饭阿姨,又老又凶,满口龅牙。她会往你餐盘里盛泡发土豆泥和棕色肉糊糊。 “不去!”你应该会这么回答。 ——节选自本书阿东二十一岁罹患癌症,九死一生,加上读了哲学,有抑郁的经历,所以对死亡绝不陌生,书中的墓志铭,怕真是他想的。
石碑下方泥土中,埋着苦命人阿东;曾经血肉成白骨,孤独终老一场空。——节选自本书但他只想带上孟弟,而不带一个亲人。
我们当地的墓园是真漂亮。有些地方经过了精心修剪,如同亚历山大·蒲柏的双韵体那样整齐划一、间隙均匀。另一些地方则任其荒芜,我曾暗暗幻想要是自己家道中落,就弯柳为棚,铺蕨为床住到这里,冷了就抱孟弟取暖,孤独了就点瓶变性酒精作伴。——节选自本书阿东妻子貌美手巧人缘好,开了家服装设计公司,尝试着写书,竟然顺风顺水出版了。而阿东则……
阿东的妻子如今,我搞服装设计的妻子,成了有出版作品的作家。而她写书的丈夫,则除了奶爸之外啥都不是。失败、失败、失败。我们的朋友都对此绝口不提。我被人可怜,遭人惧怕……——节选自作者博客日志或许这就是为何在本书中,阿东妻子被孟弟称作女老大了。
“有人来了”。“啊?真的啊?”“真的”。他闻了闻。“是女老大!” “那我们等会儿再聊!” ——节选自本书这本书虽然大多数书评将其定义为风趣幽默。对此我不敢苟同。本书的重点对我来说,是嬉笑背后的浓浓深情。摘几段翻译时让我动情的片段吧。
记忆只持续一周的孟弟片段一:写分手
即使她已离我而去,即使共同探索的乐趣已如过眼云烟,但我依然发现自己会在人群中寻找假发,寻找顶在一张忧郁的脸上方茂盛、浓密、巧克力色的那团东西,然后我会默默地对自己说:“糖浆”,并黯然神伤……片段二:写寂寞
天空万里无云,灰得似是而非。映照之下,河流也死气沉沉。奇怪,我寻思,真安静啊。人总会觉得流水是嘈杂的。显然,隆隆的湍流或澎湃的大海确实嘈杂,但你会觉得,即使像里士满的泰晤士河这样一条宽阔而苍凉的河流,也总得发出些声响吧,或汩汩,或潺潺。但我闭上眼睛,却听不到一点水声,耳中只回响着十月枯叶的沙沙声,以及不知从哪里传来的,孩子们的欢笑声。片段三:写幻灭
生命就像肥皂泡,尽管我们知道它终究会破裂,但我们依然会尽力去吹它,把它吹得大大的……每个泡泡都是完美的,却又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难道不会因之而高兴吗?泡泡变大时,谁不微笑;破碎时,谁不叹息?片段四:写回忆
孩子们小时候很喜欢这个消防站。如果她们乖的话,我就会带她们去那里和消防员打招呼,有时候他们会让孩子们去驾驶室坐一会儿,在她们小小的脑袋扣上大大的黄色头盔。我回想起过去那些年,回想起孟弟成了我们家庭的一分子,恨自己出门怎么傻到连面纸都不带,我抬起手,用袖口擦了擦湿润的眼睛和鼻子。学生在图书馆自习室里拍到的Hope you enjoy reading! :P
《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读后感(八):和狗狗聊哲学,趣味无穷
有些书若只看封面和书名,你无法对它产生任何兴趣。
然而当你开始阅读,不知不觉就深陷其中。
继续阅读,你已情不自禁、欲罢不能了。
这本书就是这样的。
书中讲的是作者与他的爱犬孟弟的十二次外出散步时关于哲学的讨论。
与狗狗讨论哲学?
好吧,正常人都会觉得这十分荒谬。
不怕你笑话,我曾向电风扇咨询过一些疑惑,只不过电风扇一起摇头,从不给我一个肯定的答复。
图源于网络狗狗有所不同,它是人类最忠实的伴侣,它或许可以给你一声充分肯定的“汪”,也可以沉默不语,意示劝你三思。
如果你对它的意见表示满意的话,可以赏它一根香肠或一只鸡腿,当然带它出去溜弯也未尝不可,全凭你的心情。
我的实际感受是,作者与他的狗狗的这十二次关于哲学的对话,还蛮趣味的。
图源于网络一个章节是一次哲学散步,每个章节他们讨论不一样的哲学话题。
我个人比较喜欢第四次漫步的聊天话题——给自由找个理由。
人是有主观意识的高级动物,我们都会思考、判断、选择,以及表达各种情绪。
我们的主观意识都源于我们有一个智慧的大脑,而科学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是由各种各样的细胞组成的,再往细里讲,是由各种各样的分子、质子、离子等元素组成的。这些分子、质子在外界的一定影响下相互作用,产生了我们的主观思想和情绪。
这么说来,我们主观的思想和情绪,都是由这些客观的分子、质子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那所谓人的选择自由、还有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真的是我们的控制下决定的吗?
我们在改变大自然吗?还是大自然早就给人类写好了演化的剧本?
我们人类,是物质组成的东西,而思想和情感是非物质的东西,是什么充当介质把人这种物质与思想情感这种非物质链接起来的呢?我们对此一无所知。
哲学常常帮助我们理解问题,却没有给我们一个圆满的答案。
图源于网络我很喜欢这一章作者提及的一个概念——无穷倒退。
当你相信某事的理由只能进一步由其他理由来证明时,你就会发现自己滑向了无穷的倒退。
阻止无穷倒退的唯一方法就是找到不可能存在的东西:找到某个你通过自由选择的方式创造自己的点,就像上帝创造了他自己一样。
图源于网络另外,在第九次漫步,作者与狗狗聊了经验论,也是相当有趣。
作者举了罗素说的一个鸡的故事,口口相传后变成了火鸡。故事里有人每天早上九点给火鸡喂食,天天如此,这只聪明的火鸡根据经验得出了一个理论:总会有人在早上九点来喂食。然而到了圣诞节那天,喂食的人带来的是一把刀,它成桌上的晚餐。
图源于网络人们总喜欢拿以往的经验给当下、甚至未来下定论。
有规则必然有例外。
就像欺骗之所以可能成功,是因为我们通常听到的是真话。
事实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成不变,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不变只是暂时,变化才是一直在发生的。
这本书有趣的地方不只这些,几乎每个章节都有精彩的言论。
他与他的狗狗漫步对话,就像在表演脱口秀,一问一答,一些打比方用得妙不可言,一些原本晦涩枯燥的哲学知识,经此一说妙趣横生。
这本书你读起来并不需要很费神,你只要顺着他们聊天的节奏进行就可以了。他们会牵引你进入哲学的境界,让你感受哲学的趣味。
来都来了,点个赞再走!《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读后感(九):狗思,故狗在!
以下为部分摘录。
十二次遛狗,十二次漫步。
第一次漫步:伦理学。什么是对错?
连锁悖论
情绪主义
尼采:道德常常是权力问题,是维护个人意志的方式。对什么是“正确”的判断,是当权者或权力的觊觎者想要维护或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的方式。
尼采是过去二百年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会逼你思考,挑战所有你觉得对的观点,而且他妙笔生花——单单这一点就完胜大多数哲学家了。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在把文章写的气势恢宏、富有力量的同时还条理清晰。他希望我们不要依照“伦理教条”生活,而应该勇敢、美丽、创造性地生活。(纳粹)
主观:主观真实的,即从特地的人,也就是从主体来看是真实的。
客观:客观真实的,即意味着它拥有一种不受任何人甚至群体观点影响的真实性。
相对主义:不存在简单的普遍真理,任何论点首先必须经过我的描述才可产生。
强权即公理。
第二次漫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五类不同的伦理学思想:1、柏拉图的极端道德实在论;2、认为人类拥有类似视觉或者嗅觉的道德感;3、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以及其他基于美好生活理念的伦理体系;4、义务论伦理学,即把真理看作遵循规则,康德;5、功利主义,基于快乐最大化的伦理学。
1、柏拉图
观念:超级客观主义者。认为美德或善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他称为“型相”
如果一个人知道了什么是正确的,他就会一直做这件事。邪恶的来源只有一个,即无知。因此知识是通往美德的道路。
三角形结构的道德判断:善的型相、世间的行为,以及道德判断。我们审视行为,对照型相,做出判断。
问题:休谟揭露了“是”与“应”事实陈述与价值判断之间的鸿沟,这对于任何客观伦理学来说都是一大问题,而且我们对于伦理的讨论会一直笼罩在这个阴影下。
《理想国》的三个阶层:统治者、护卫者、武士。由于大半辈子都身居乱邦,主要追求社会稳定有序,对他来说,民主就意味着混乱。
2、天生的恒常道德感
观念:类似天生官能;无法定义善,就像本能一样。
问题:无法定义,即回避问题。
3、其他
昔勒尼学派:抓住每一次感官体验,彻底沉迷其中,去陶醉,去爱。别迟疑,明天只是幻象,只有当下才是真的,只有此刻的感觉才是真的。尽情吃喝玩乐吧,因为明天你就会死去。
伊壁鸠鲁派:提倡的快乐是沉思、友爱、交流以及哲学的实践。第一批认为不应该畏惧死亡的思想家之一。
斯多葛派:宇宙是一个有序的、良性的系统,宇宙中的每一个事件都是由神圣法则或理性原则决定的。因为决定每一件事情发生的精神是善的,所以发生的一切必定也是善的。所有表面上的恶都是幻象,随着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加深,幻象就会消失。
如果事情真的毫无希望,而你又处于无计可施的地位,那么,我认为斯多葛派的心态堪称典范。人们常常会想象一个正义的人遭到诬陷,身陷牢笼,每天受到卫兵的拷打折磨。斯多葛派会说:我会忍受下去,因为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从永恒的角度来看,我遭受的痛苦不值一提,无论如何,它们只是计划的一部分,只要我理解了它,我就会认为它是最好的安排。
4、亚里士多德 美德伦理学
观念:道德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达到广义的幸福,即目的论。我们不是为了做善事而做善事,而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
我们都在追求一种幸福,我们的理性同幸福不可分割,而我们可以通过运用美德来实现最好的生活。即智慧、勇气、节制、正义。
而后发展为7种美德,对应七宗罪:贞洁—色欲、节制—暴食、慷慨—贪婪、勤勉—懒惰、温和—暴怒、宽容—嫉妒、谦卑—傲慢。
问题:对于古典美德伦理学来说,自身的幸福是重中之重。尽管美德从本质上具有社会性,但理由是自私自利的:这对我来说是最好的,我应该这样活,才能不枉此生。
第三次漫步:康德的道德哲学
4、义务论伦理学
康德认为,行为合乎道德、做正确的事、出于正确的理由,通常意味着按照某种规则行事。即义务论伦理学。
康徳是启蒙运动中对人与世界本质思考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人应当摆脱束缚自由和理性的枷锁,即摆脱专制社会的政治枷锁,摆脱传统思想、宗教、世俗对人们智力的枷锁。尽管康德并不是一个主张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人,但他也有自己的口号:敢于求知——接受能够拥有自己的立场的挑战,独立思考,践行人性的两大特征——自由和理性。
核心要点:之所以遵守规则,是因为规则就是规则。——即理性。理性要求法则既要普遍,还要简单。——因此可以找到绝对命令: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够愿意成为一条普遍法则的那个准则行动。——普遍性原则: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会发生什么。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把别人当作达成目的的手段,而应把对方当成目的本身。
5、功利主义
要让行为符合伦理道德,就的把个体行为的结果放在首位,而快乐和痛苦是唯一衡量标准。
行为功利主义:只关注特定行为及其后果。
规则功利主义:认为在让快乐最大化的过程中需要遵守某些规则,就算偶尔打破规则会带来强烈的幸福感,我们也要遵守规则,以确保得到更大、更长远的好处。
第四次漫步:自由意志
即使你质疑思想与经济之间决定性的联系,你也无法质疑——虽然思想孕育了思想,但思想并非自由地漂浮在空中,而是镶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
决定论:如有足够多的关于当下宇宙状态的信息,你就可以回顾过去、推测未来,预测宇宙中每个原子在任何时刻的精确状态和位置。——经典物理学
问题:产生无穷倒退。即当你相信某事的理由只能进一步由其他理由来证时,你就发现自己滑向了无穷的倒退。——阻止无穷倒退的唯一方法就是找到不可能存在的东西:找到某个你通过自由选择的方式创造的点,就像上帝创造了他自己一样。
量子力学
命运确实塑造了当下的我们,但也赋予了我们知识和智慧。我可以运用理性的道德准则来做选择,尽管会受到很多事情影响,但我做出选择的那一刻,徘徊于选项之间、决定何去何从的那一瞬间,是绝不能用决定论三下五除二一语带过的。
我认为人类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我们完美地处于两极之间。一方面可以将我们想象成纯粹的伦理机器执行着永远做正确之事的程序。以彻底理性而冰冷的方式做计算。一台康德式机器,拥有纯碎理性,却没有爱。另一方面则是贪婪的野兽,总是依靠冲动行事,掠食、撕扯、打斗,被无法理解或控制的力所左右。这样的野兽令人憎恶,但也怀有一些比较怪异的冲动。比如说爱,比如说大可不必的善意和不求回报的怜悯。而我们就处于两极之间。
第五次漫步:三段论逻辑论证方法
三段论由两种命题构成,分别是前提和结论。经典三段论包含一个大前提(通常为一般命题)、一个小前提,以及结论。
大前提和小前提中有一个相同的词项,名为“中项”。
三段论的真实性却取决于前提的真实性。
第六次漫步:形而上学
物理学之后
本体论(研究存在是什么)
认识论(研究知识是做什么的)
哲学,据我们所知,始于公元前六世纪的两座思想重镇。一个是爱奥尼亚,位于地中海,现在的土耳其境内。从公元前十世纪开始,雅典周围的希腊人就对这个地方进行殖民,建立起米利都、科洛封、以弗所等城邦,这些城邦最终通过商贸富裕起来。而财富创造了一种文化,让一些公民有时间和机会停下劳作,观察周围,开始思辨。他们把手伸进地里,接着让尘土从指缝间滑;他们看着阳光在水面上闪烁;他们望着月亮发问:所有这些东西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
这些最初的猜测之所以被归为哲学,就在于提问者没有人云亦云,将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于宗教或超自然,他们尝试理性、自然的解释,并用证据来支撑自己的猜测,或者,如果没有证据的话,就诉诸理性。
第七次漫步:柏拉图的型相论与亚里士多德的共相主义
柏拉图对于另一个世界及其与我们世界的关系最为著名的描述是洞穴的比喻,见载于《理想国》。在这个比喻中,他说人类就好像是被锁在洞穴里的囚犯,面朝墙壁,洞外燃烧着一团火。洞外有人拿着各种东西从火前经过,转瞬即逝、扭曲变形的影子便投射到了墙上,而我们只能看着眼前忽隐忽现的影像大惑不解。
我们凭借感官所理解的周围事物就是这样的影子,是真实实在的复制品,而实在则隐藏在我们无法企及的地方。这种更高层次的实在是由真正的实体构成的,也就是型相,也可称为理念。这些型相并非我们头脑中的简单想法,而是一种实在,是真实存在于外界的。它们是不变且永恒的,也是完美的。
问题:用第三人论证法出现了型相的无穷倒退。
奥卡姆的剃刀:当你面前有两种解释,而你不知道听哪种的时候,那应该选择最简单的一种。
我认为这恰好表明了我们在定义一般类别的时候是有多随意。我们希望所有的物种都能够被我们很好地描述出来。很多生物确实给了我们这样的印象,因为生殖隔离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会发生。但生物的演化告诉我们,我们都在慢慢融入彼此。我们会继续使用通用的术语,继续思考共相,但事实上,它们不过只是文字罢了。
第八次漫步:认识论
毕达哥拉斯:数学和几何是知识的理想形式。
柏拉图:我们需要三样东西:相信某样事物为真的信念、新年的真实性以及该信念的合理证明。对于柏拉图来说,第三样东西体现了型相论,所谓知识,到头来就是对于永恒不变的型相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找寻知识。其中前两种方式——归纳和论证——是紧密相连的。
另外两种,视为对前两种的补充。一种是辩证法——意思是与知识渊博的人讨论当下的问题。在辩论双方交换意见的过程中,真理浮出水面。亚里士多德虽然不是民主的拥趸,却是第一个谈到群体智慧的人。所谓群体智慧,指的就是参与决策的人越多,效果越好。
最后一种方法是置疑法,主要应对现有理论中存在的问题。置疑就像是一个路标,知名我们现有知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矛盾,或是缺口。提醒我们此处需留意。
怀疑论:通过主动对一切事物置判断,从而达到不动心的状态。幸福不是知道,或者说,不是独断。➡️陷入无穷倒退或者兜圈。
笛卡尔的激进怀疑论:我们可以怀疑一切,却无法怀疑我们正在怀疑这件事。因为,怀疑你怀疑,仍是怀疑。怀疑就是思考,即使你在思考一切不切实际的事,那也是在思考。思考无法独立存在:一定有个事物在思考,而那个事物就是我。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
第九次漫步:经验论
无论如何,屹立于经验论传统高峰的休谟认为,宗教是未经证实的谬论;习俗是我们对因果关系和自然法则信仰的无上基石;一切道德意义上和审美意义上的美,无论如何都不是世界上“真”的东西,而是作为纯粹的情感,只存在于人类心中。
第十次漫步:康德、实用主义、模糊
只要抓住一个重点,就是我的心灵主动投入去创造我所理解的过程中。这一过程就是赋予那些我取得的疯狂混乱的感官印象以某种形式。
康德说,人类的知识和理性终究是有限的,永远无法触及本体。范畴只对凭经验可得的东西起作用,而无法触及经验背后的本体。
实用主义:真理无非就是在特定情况下,什么是最有效的。被罗素反驳,带来无限循环。
引出模糊:即真理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情境。但它也承认有一个真的时间(真理),并非它能让我快乐,而是取决于关于世界的某些客观事实。——通常这是由语言的本质导致的,粗糙且不充分的工具。
第十一次漫步:科学哲学
可证伪性:如果你有一个想法,最好问问是否有证据可以反驳它。如果没有,那你的想法可能它模糊了,没有实际用途。
犬儒主义者不相信权力,怀疑论者不相信知识。我的另一个智慧偶像,法国后结构主义者米歇尔·福柯说,不管你在哪里看到权力,都要上前抵制,因为权力总是不平等的,总是会被滥用的。而且我认为,我们应该打开怀疑论者的工具箱,尽我们所能去测试有关知识的主张。但这么做的最终结果并不是要拒绝所有权力和知识,而是要让权力和知识保持诚实。但我并不认为不存在真理这样的东西。科学应当被审视,而且应当使用科学工具来审视。
最后一次漫步:生命的意义
叔本华:尽管他很悲观,但他是为数不多写得一手好文章的哲学家。他在大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一书的结尾处这样写道:尽管生命苦不堪言,我们却依然坚持。生命就像肥皂泡,尽管我们知道它终究会破裂,但我们依然会尽力去吹他,把它吹得大大的。我认为对叔本华来说,肥皂泡象征着幻灭,象征着转瞬即逝的东西,但这个比喻已经超越了他的原意。还有什么能比肥皂泡更完美?集统一、多变、和谐于一体,如同伟大的艺术品。每个泡泡都是完美的,却又是独一无二的。
但我觉得有一点值得注意。我们应该决定自己的目标,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我们是社会动物,所以应当有一个能为之辩护和捍卫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使世界变得更好一些,不对,应该是好很多。哪怕我们能力有限,依然可以把一些小事做好,让所爱的人安全幸福,至少不要使其陷入危险与痛苦。而对于一些大事,或许我们会失败;不过,失败了可以重来,然后至少让自己不要输的那么惨。
2021年度第三本书,又看起了哲学。主要吧,还是有狗狗,狗狗实在是太吸引我了。
狗思,故狗在!
作者将哲学教导分在一次次的漫步时与狗狗的聊天中,带我们走进哲学世界。想说,作为哲学小白,入门看,并不轻松,但是与狗狗轻松对话的方式,一次次的细致的解释,却也能理解一半吧。
不过,靠一本书想了解哲学史那肯定是异想天开,最多也就是个启迪吧,是个入门吧。
了解西方哲学家们怎么去思考世界、看待世界、解决问题,也可以带给自己新的思考。谈不上认同或是不认同哪位哲学家的观点,神奇的发现自己的认知也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过享乐主义、有过目的为上、也相信经验和习俗的力量,偶尔也思考生命、生活的意义,还是很有趣的过程,原来几千年以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想这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儿了啊~并且这么多年了啊,还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