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简史》是一本由[美]比尔·布莱森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莎士比亚简史》读后感(一):关于莎士比亚,你不知道的十件事1、1564年,英国瘟疫非常严重,近23的新生
《莎士比亚简史》是一本由[美] 比尔·布莱森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莎士比亚简史》读后感(一):关于莎士比亚,你不知道的十件事
1、1564年,英国瘟疫非常严重,近2/3的新生儿都死了,莎士比亚的一个邻居失去了4个孩子。而他却成功活了下来。这样的出生确实是名人的传记里才会出现的开头。
2、我们常用的William Shakespeare,其实莎士比亚本人一次也没写过。但他也没写过两次一样的名字。
3、莎士比亚成年时,正赶上伦敦剧院兴盛之时,同时代别的作家都没有这样的好运气。可见天才的成名之路,运气也很重要啊!
4、1594年,莎士比亚因诗歌成就得到了顶尖贵族的帮助,但他却离开了诗歌领域,回归了剧院。
5、莎士比亚写出一部分最伟大的作品时,也对自己的家乡十分留念,不仅在家乡买了房子,买了地,还买了相邻村庄“玉米、谷物、叶片和甘草”什一税的持有权,赚了不少钱。这该说他对故乡念念不忘,还是该说他有经济头脑呢?
6、莎士比亚让英语变得更简单,比如un这样的前缀是他使用的,要是没有这个前缀,我们表述动作该多麻烦呀。
7、十四行诗其实不仅仅是情诗,里面也包含着莎士比亚的自我厌恶和莫大的苦涩。
8、从记录来看莎士比亚似乎从始至终都是个演员。他很喜欢表演,因为除了在自己的戏剧里扮演幽灵,他还在本·琼森的戏剧中担任主演。
9、关于莎士比亚的身份猜测来得实在太突然,后来都发展成了学术派别和专门的组织,该怎么说呢?我们读着他的诗歌和剧作,却还执着于他到底存不存在。
10、学者对莎士比亚的沉迷叹为观止,你很难想象在学术期刊上能看到《<奥赛罗>的语言和信息熵》《<哈姆雷特>中的耳疾与谋杀》《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泊松分布》《莎士比亚和魁北克民族》《哈姆雷特是男是女》这类文章,人们是真的很爱莎士比亚吧!
《莎士比亚简史》读后感(二):恍如隔世的译后记
这是我跟读客合作的比尔·布莱森系列作品的第二本。之前的一本是《人体简史》。希望这一本也能受到读者的欢迎。
译后记早在2019年就已经写好,跟这本书的内容息息相关。然而到了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世界已经因为新冠疫情变了模样。2020年我全年宅在家里工作,有好几个月,负责本书出版的责编每天向我跟进译稿在措辞上、史实上的微调。(是久违了的认真工作的态度没错了!)有好几次,我都特别感谢这位编辑的细心,帮我“追回了”不少本有可能贻笑大方的错译。向所有的相关编辑们致谢。
译后记
人与书的缘分,就跟人与人的缘分一样,充满了“冥冥定数”。2019年夏天,我正放着长假,在伦敦搭乘内环线的几条地铁,游走于游客必须打卡的各个景点之间。这时接到此前从未合作过的一位编辑邀约,想请我翻译比尔·布莱森的一册小书(喏,就是这一本了)。我们在手机上愉快地谈好了合作事宜,我继续旅游,编辑着手去搞定流程。
等放完假回到家,稿子已经躺在信箱。我打开书一看,惊喜得几乎吓了一跳:这本书,几乎就是为我伦敦之旅贴身布置的“课后”作业呀!
比如伦敦地铁里有一条叫做“Piccadilly”的线路,我反复搭乘了无数次,但对这个词的词义,一点儿也没费心去想过。结果,为了翻译这本书一查资料,这才知道,“Piccadilly”指的是莎士比亚时代英国贵族们爱套在脖子上的那种有褶的、上了浆的、硬挺的“飞边儿”。
在伦敦市内乱逛期间,我途经了重建的环球剧院。在当时,我知道这是莎翁的剧院重建,也在门口拍了照。但,作为一个现代人,也作为一个有着文化背景差异的外国游客,莎士比亚的戏剧,唔……有点熟悉又没那么熟悉,知道个大概但毫不热衷,所以既没进去参观,也不曾停下看一出莎翁的剧目——可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多次为此后悔得想锤胸口。
瞧,通过一本书,重温自己在伦敦走过的许多地方,不光为这些地方赋予了文化上的意义,也为这本书的翻译,带来了非常具体而切实的理解。
我的翻译方向,主要是现代商业、心理及社会科学相关的图书(比如《人体简史》、《牛奶可乐经济学》、《影响力》、《理性乐观派》等)。比尔·布莱森我固然还算熟悉,但此前翻译的一本书(当时指的是湛庐版的《那年夏天:美国1927》),内容关乎美国近代历史。这些书的行文,哪怕再怎么艰涩,也符合现代英语标准。而这本讲述莎士比亚的小册子,一开始叫我颇吃了些苦头。比尔·布莱森所写的部分,我并没有什么理解上的问题;可书中引述莎士比亚及其同时代人的段落,颇有几处让我挠破了头皮。因为他们的英语,是现代英语正在形成时期所通行的语言(也即早期现代英语),用法跟如今已经多有差异。这叫我查资料查得抓狂,中文世界里很难找到相关信息,就在现代的英语文献里找,反复对照,体会揣度。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当时的人眼中,“God's bread”,直译是“上帝的面包”,竟然算是句脏话。我刚看到,整个人都懵了,这是为什么呀?我在搜索引擎上翻了好几十页。终于看到有人在一个英语论坛上发问,为什么用“God's bread”指代“Jesus”,我这才醍醐灌顶,恍然大悟。这里头转了好几层意思。
首先,在耶稣传教的时候,曾与信徒分食“面包和酒”,并说这就是自己的“血和肉”(现代基督教进行圣餐礼或者弥撒活动时,教长就会与信众分食面包和酒,以此表示向天主表示钦崇、感恩、祈求和赎罪)。所以,“面包”代表“血肉”,那么“上帝的面包”就代表“上帝的血肉”,而“上帝的血肉”代表“圣子”,而圣子是“耶稣”(Jesus),所以,“God's bread”指代“Jesus”!至于为什么念句“耶稣”是脏话呢?因为根据圣经《十诫》,信徒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
所以,为了这两个单词的脏话,我差不多耗掉了小半天。
书中莎士比亚戏剧的引文部分,只要能查找到前辈译者的译本,我都采用了这些前辈的译文,我自己确实是力有不逮。在此,我要向在书中引用了译文的各位译者前辈,表示最由衷的感谢,我在书中相应的部分也加了引用的译注。
若本书仍有未尽人意之处,也请读者们海涵。
如果各位读者方家发现译文中的疏漏,还请不吝指出。
《莎士比亚简史》读后感(三):编辑手记: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了解莎士比亚
这本书读起来像有个人跟你说,我们随便聊聊吧。然后就聊完了莎士比亚的一生。
这里面讲的很多都是听来会觉得好笑又荒谬的莎翁小故事,你会发现,这个被我们称为“四个世纪以来最懂人性的人”,我们竟完全不了解他。
作为编辑感受最深的,还有和闾佳老师的合作,因为这本书涉及到许多史实的核查,每次和闾佳老师确认,她都迅速回复,态度真的超级认真负责!!!这个过程中我也增长了很多见识!
下面就写两个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小故事,如果你对莎翁更感兴趣了,就请入手这本小书吧!
真假肖像画
莎翁的肖像有很多幅,但也许你看过的,都不是真的。最早的莎士比亚肖像画有3幅,日后所有的肖像画是照着这三幅来改编的。其中两幅是在他过世之后绘制的,而且画得不好;有一副很可能画的是另一个人。第一幅名叫钱多斯版肖像,画中是个四十多岁的秃顶男子。
chandos portrait表情自信,平静且潇洒,样子不丑。
左耳戴着一只金耳环,还很有波西米亚风范。
最著名的当属德罗尔肖特版肖像,而这幅肖像画却并不是莎士比亚在世时完成的。
Droeshout portrait第三幅是莎士比亚纪念碑中央的彩绘雕像,现在的它因为被刷过漆,就和服装店的塑料模特差不多。不过马克·吐温曾形容这个雕像“隐隐约约,像个膀胱。”
真的好丑!全世界都在反莎士比亚?
一直以来,关于“莎士比亚究竟存不存在”的争论就没停过。
许多人认为,一个没受过什么教育的乡下人,写出的作品中不可能有那么多专业知识,法律、医学、政治、宫廷生活、军事、航海、古代、外国生活等等。
所以,一定是有一位天才把自己的作品让给了莎士比亚。甚至原本为了纪念莎士比亚而建的伦敦莎士比亚剧院,都成了反莎士比亚情绪的汇总地。
众多猜测中,最多支持者的是认为莎士比亚其实是弗朗西斯·培根。马克·吐温和亨利·詹姆斯都这样都认为。
人们疯狂地研究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字谜,运用各种巧妙公式和设备找到字里行间的信息。
最出名的一条是,《爱的徒劳》里有一个新造词:honorificabilitudinitatiubus,这个词可以被转换为拉丁语,意为“这些剧作,由F.培根的后代,为世界而保存”。
最终,培根理论变成了一种邪教般的存在,有些支持者表示,培根不仅写了莎士比亚的喜剧,还写了蒙田用法语写作的《随笔》、詹姆士钦定版的《圣经》等等。
有些人还认为莎士比亚是牛津伯爵,而牛津伯爵死于1604年,此时莎士比亚的很多作品都尚未问世!
总之,读完这本书,就能体会莎翁400年经久不衰的天才魅力!
《莎士比亚简史》读后感(四):丘吉尔宁愿失去印度,也不肯失去莎士比亚!
丘吉尔曾说:“我宁愿失去印度,也不肯失去莎士比亚。”
英国诗人柯尔律治也说:“500个牛顿的灵魂才能构成1个莎士比亚”。
他的名气大得出奇,记载却少得可怜。人人都知道他,但人人都不了解他。
想要无障碍入门,了解莎翁神秘一生?那这本《莎士比亚简史》你一定不能错过!
《万物简史》作者比尔·布莱森新作,美国亚马逊“莎士比亚传记”NO.1!
用风趣幽默的话题和语言,带你体会莎翁400年经久不衰的天才魅力。
莎士比亚,诗人、剧作家、导演、演员、剧院股东,一生身兼数职。
人人都知道他,但人人都不了解他。每一本莎士比亚传都是5%的事实加上95%的猜想。
有人说莎士比亚只是一个笔名,他的真面目是大文学家培根,亦或者是伊丽莎白女王……
为了尽量还原历史真相,比尔·布莱森搜集了大量资料和研究成果,提出了很多新颖观点。今天熊猫君就挑选了两个,带大家先睹为快。
01 莎士比亚到底长什么样
一提到莎士比亚的形象,大家心中或许都是那个脱发的中年男人形象。
但其实,莎士比亚的真实相貌并没有人知道。
现存的莎士比亚肖像画,都是按照最初的三张改编的。但这最初的三张也各有问题。
第一幅名叫钱多斯版肖像,画中是个秃顶的中年男子,表情自信平静,左耳戴着一只金耳环,还很有波西米亚风范。
但很遗憾,这幅肖像并不是在莎士比亚在世的时候画的,只是后人的揣测。
钱多斯版肖像第二幅名为德罗尔肖特版肖像,也是如今最著名的版本。
但正如比尔·布莱森所说,这幅画“嘴巴错位,头部比例跟身体不符,头发长度也不一致。”
而且,这幅大头娃娃一样的画,也不是莎士比亚在世时完成的。
德罗尔肖特版肖像第三幅是莎士比亚纪念碑中央的彩绘雕像。
虽然他是在莎士比亚生前创作的,而且画家在伦敦剧院工作,很可能见过莎士比亚本人。
但现在的它因为被刷过漆,就和服装店的塑料模特差不多。马克·吐温还曾形容这个雕像“隐隐约约,像个膀胱。”
莎士比亚纪念碑中央的彩绘雕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至今还是不知道莎士比亚长啥样。
02 莎士比亚到底存不存在?
不仅莎士比亚的真实长相成迷,他的真实身份也是疑团重重。
现在的说法一般认为,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的一个小镇市民家庭。
但许多人认为,一个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乡下人,根本不可能写出富含法律、医学、政治、宫廷生活、军事、航海、古代、外国生活等诸多元素的精彩作品。
所以,一定是有一位天才把自己的作品让给了莎士比亚。众多猜测中,最多支持者的是认为莎士比亚其实是弗朗西斯·培根。
人们疯狂地研究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字谜,运用各种巧妙公式和设备找到字里行间的信息。
最出名的一条是,《爱的徒劳》里有一个新造词:honorificabilitudinitatiubus,这个词可以被转换为拉丁语,意为“这些剧作,由F.培根的后代,为世界而保存”。
此外,还有人认为莎士比亚的真面目是当时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理由是,莎翁戏剧中许多人物和女王的经历相似,而且女王去世后,莎士比亚作品数量有明显减少。
除了这两点,书中还有很多关于莎翁的神奇知识:
尚存的莎士比亚亲笔只有14个单词;
莎士比亚的很多作品都并非原创;
认为莎翁剧作出自他人之手的图书超过5000种……
关于莎士比亚的诸多争论,至今依然没有定论,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显得愈加神秘。
《莎士比亚简史》
很多人都对莎士比亚产生过兴趣。
但大佬的作品自带门槛,对英国文学没有足够了解的人,没法get到真正魅力。
其实,想看懂剧,不如先从了解其人开始。
这本《莎士比亚简史》将大量相关研究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以幽默犀利的文笔展示了莎士比亚一生的故事。
绝对是一本适合新手的莎士比亚入门小书。
书中,每章作者都以一个小问题为引,由此引入发生在一定时间段的莎士比亚的故事:
“莎士比亚的名字到底怎么写”“莎士比亚什么时候出生的”“莎士比亚见过的剧院是什么样子”“莎士比亚的处女作是哪本?”“声名鹊起后,莎士比亚赚了多少钱?”“十四行诗是写给谁的?”“莎士比亚的遗嘱显示了他怎样的人际关系?”作者将相关研究整理线索,再加上自己的思考与看法,以具有趣味性方式写出来。
同时,也并不对莎士比亚的生平下定义,阅读这本书,依然可以独立地对“莎士比亚是怎样的人”作出判断。
作者比尔·布莱森是大名鼎鼎的《万物简史》作者。
泰晤士报称赞他为“当今最有趣的非虚构作家”,卫报评价“就算是写药品说明书,都能让人笑到头掉!”
他曾任英国杜伦大学校长,取得两所大学的文学博士学位,九所知名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这本书也受到了全世界莎迷的疯狂追捧,2020年10月美国亚马逊搜索“莎士比亚传记”,本书排名第一。
最后,借用作者自己的话:
正因为有这么多莎士比亚的作品,我们才能意识到对他这个人的认识有多么少。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