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疾驰,漫步归家》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岁月疾驰,漫步归家》读后感(一):回忆便是乡愁好像读完了这本书,大概可以勾勒出梁实秋先生的样子,一身体面的长袍,一副金
《岁月疾驰,漫步归家》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岁月疾驰,漫步归家》读后感(一):回忆便是乡愁
好像读完了这本书,大概可以勾勒出梁实秋先生的样子,一身体面的长袍,一副金丝眼镜,整齐的发型,带着一颗猎取美食的胃游走在北平的街巷中,对店家的拿手好菜手到擒来。 北平的样子也在书中字里行间被刻画出来,这里记载了先生的青春岁月。古老的清华园,“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的北平街道,还有那些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美食店铺,先生用他的文章,带着我们走进那段岁月里,也许有些陈旧或者破败,但却弥漫着古老的烟火气。 题目很多,都跟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棵被父亲精心培植的文竹,历经战火,终于凋零在某个寒冷的冬日;那所让青春赋予书香气的八年大学时光,也曾为了恼人的数学愁眉不展;那些个走街串巷的零食小贩,带给了他对美食最初的那份馋;还有那包历经曲折终于过了美国海关的豆腐干……过往岁月的一点一滴在记忆里活泛开来,他们在最平凡的日子里悄无声息的流逝,却又被文字重新赋予了生机,它们带着故事而来。 先生爱思考,生活里的方方面面,大事小事,都被他用朴实深刻的逗趣的语言写出来,沉浸在文字里的时候就好像你身边有一位老者,慢悠悠的回忆往事,跟你分享那段蒙尘的历史。当然老人偶尔也是调皮的老人,语言诙谐,让人忍俊不禁。曾经看到有文说,如果梁先生生在这个时代,那他一定会在万千段子手中脱颖而出,一骑绝尘,的确如此。 中国人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即便远离故土也依然放不下心中的牵挂。虽然记忆泛黄,也永远无法割舍。北平这座城便是梁先生放不下的回忆。他在这里认识了世界,有了心爱的姑娘,有了家庭,有了朋友。书中未提乡愁二字,但是回忆便是乡愁。一如书中开篇题目所说“走遍全世界才发现,回家才是最好的人生。” 就像是如今的我们,远离故土,背井离乡去求学工作,但未曾有一刻忘记那个遥远的家还有家中渐生白发的亲人。 梁先生的后半生在台湾度过,但是纵观他的诸多散文,我想,北平是他从未忘记的地方。心中一定有一块地方,是北平是专属,既然回不去,那就放在心里吧。 读完的最大感触便是,真想去当年的北平看一看走一走,体验一下历史,看一看彼时的国人生活的样子。 无论外界对先生的评价如何,但是他的散文确是我们该常拿来读一读,记录的都是身边的诸多琐事,或许你我都曾经历,但是就是这些琐事却有着让人手不释卷的魅力。先生的语言包容,大致能看出来中庸的性子,大到中美文化,小到平常老百姓的吃相,他从不批判,而是以中庸的心态包容一切合理与不合理。在如今这个情绪极易被调动的时代,我想,我们都要读一读。
《岁月疾驰,漫步归家》读后感(二):读书人
初读梁实秋先生的书,觉如沐春风,到正像梁任公先生演讲激发大多数人对中国学文学的热情一般激发了我对中国文学的热情。
《岁月疾驰,漫步归家》是梁实秋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其中分为五辑,共收录了46篇先生的文录。辑一开头便有“走遍全世界才发现,回家才是最好的人生”的经典语句。其中《清华八年》一文让我记忆犹新,因为篇幅相对于其他较长,但这切切实实记录了梁先生在清华就读的时光。我们跟随梁先生的文字仿佛也随他走过了那短暂却又漫长的过程,各个先生老师的各具特色,义愤填膺充满热血爱国的青年学生,那时候五四时期的真正模样到也在脑海里一一闪现,尤其是梁先生的「临时抱佛脚」之游泳课和那没有兴趣的数学,让人回忆起自己的读书时光。
梁先生在辑三的文章,大多与吃有关。以《馋》开头,每一篇文章像我们介绍了多多少少的北平美食以及他的源来与发展,书中人只管回忆讲解,到不知书外人已经真真正正垂涎欲滴,想要一探究竟。那个时候,那个年代的传统比起现在也许是更值得考究的。梁先生不仅讲吃,也讲他的经历,让我很是羡慕,我羡慕生于那个年代能与鲁迅先生,闻一多先生等交际,又欣赏梁先生之博学多识,用文字让后来者激发对中国文学的热情。除此之外,梁先生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忆周作人先生》《盆景》等,读者若感兴趣也可精读,这对于我这个向往文人聚集的年代的人是非常有意义的。
《岁月疾驰,漫步归家》一书虽是散文集,但每一篇文章连看却也映射了梁先生的一部分生活,那个年代属于他们的记忆,对中国文学有兴趣的读者若读梁先生的文章,恐和我一样觉得获益匪浅。梁先生的文字难免透漏出起深厚的文字基础。每读一篇让人流连忘返,感慨万千。流连忘返的是那个年代的时光与记忆让人想一探究竟,想设身处地参与其中,感慨万千在于中国文学之精深。借用梁先生等我话语便是:每读一本书都是在与其交流。这个过程是自我充实的过程,是让人值得满足的过程。
我看梁先生的散文除了《岁月疾驰,漫步归家》还有《可能这就是人生吧》,《为这人间操碎了心》。梁实秋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以及翻译家,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也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是值得每一位读者去仔细研究的。
在这里我倒是想引用梁先生的几句话:人生苦短,而应读之书太多。人生到了一个境界,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不是为人,是为己,是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岁月疾驰,漫步归家》读后感(三):做一个有趣的人
网上流行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可见有趣比好看要难得多。最近读梁实秋散文集《岁月疾驰,漫步归家》,不时被文中传神风趣的描述,云淡风轻的深意触动,第一代“生活家”笔下的柴米油盐和闲情逸趣,启发我们以别样的眼光打量庸常的生活,做一个有趣的人。
创立于1911年的清华大学,当年的校园生活是何模样?1915年14岁的梁实秋考入清华大学,作为留美预科生在清华园求学八年。《清华八年》中他记录了那段岁月,入学经过、课程设置,初离家的感受,影响和印象至深的老师、同学们……最有趣的是手工课考试,因为清楚自己不擅长手工,他借了同学徐宗涑做的成品交差,结果同学得了九十分,而他只有七十分。同一个作品,分数却不同,少年梁实秋觉得先生对自己有偏见,不惜自曝真相也要找先生论理,结果“周先生大怒,说我不该借用别人的作品。我说‘我情愿受罚,但是先生判分不公,怎么办呢?’先生也笑了。”师生间平等融洽的关系可见一斑。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细致刻画了梁启超先生身为学术大家的另一面。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也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令人景仰的先生,带给莘莘学子们的影响自不待言,这也是名校之所以令人向往的根本,是什么让这样醉心于学问并以此感染学生的先生越来越少了呢?
民以食为天,谈吃也是作者所长。《馋》这篇文中写道:馋,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进而犀利地指出:人之最馋的时候是在想吃一样东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时期。
接着回顾了自己痴想故乡的羊头肉七八年,还乡后的经历:“一个冬夜,听得深巷卖羊头肉小贩的吆喝声,立即从被窝里爬出来,把小贩唤进门洞,我坐在懒凳上看着他于暗淡的油灯照明之下,抽出一把雪亮的薄刀,横着刀刃片羊脸子,片得飞薄,然后取出一只蒙着纱布的羊角,撒上一些椒盐。”急切与耐心都在这极富画面感的文字中。
文章最后,他说:馋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现象,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得多。
在《闲暇》中他说,如果纯是为了温饱像蚂蚁蜜蜂一样,那又何贵乎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真思索和回答,或许也能让自己离有趣近一点。
《岁月疾驰,漫步归家》读后感(四):民国时期的清华
——从学生党角度出发,评《清华八年》。
小时候总有这样的纠结:要去清华,还是北大?不如考虑哈佛!然后被现实教做人。
这章内容让我了解民国四年到民国十二年的清华,有不足,有长处,很鲜活也很真实。
或许是因为学校生活的大同小异,看着看着,写着写着,就不免想起我的本科大学,絮絮叨叨写起记忆里的故事。
论同乡。大学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梁老回忆当时虽然并没有所谓的同乡会、老乡会,但是同乡之间总会更亲近。而本地的同学由于生活便利,往往也就无所谓同乡观念。这种地缘关系很奇妙。让我想起我的大学生活,老乡群里的同学们帮了不少忙——晚上借电车送室友去医院、面试模拟借职业装、很多琐碎的学习问题的解答……同乡间天然地有种同气连枝的情感,很温暖的大家庭一样的感觉,而且往往会一届一届传承下去。
梁老先生的认知却又更进一步,“我一向不参加同乡会之类的组织,同时我也没有浓厚的乡土观念,因为我在这样的环境有过八年的熏陶,凡是中国人都是我的同乡。”
论南方人观雪。书中写广东同乡“大惊小怪地叫了起来”,可以说是很有画面感了。都说南方人看雪,北方人看南方人,我的一群北方本科室友在大一的冬天的遗憾之一,就是我并没有发出预想中的惊呼,或是做出手舞足蹈的样子,让准备好的看客们没能看成期待中的表演。
论课程安排。清华当时是培养留美预备役,上午英文授课,下午国语授课,上午的课程有成绩要求,下午的课程则没有太多规定,所以大部分学生轻视中文的课程。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是很好,书里提到会形成两种反应,一是崇洋媚外,蔑视本土文化,二是逆反心理,抗拒外国人的课程。但是一些美国的教学方法确有帮助。比如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让学生课余阅读大量文献下苦工夫。自从我工跨文之后,痛并快乐着,每周都有大量文献需要阅读,课堂上总要各抒己见,过去的填鸭式教育再也不能继续下去,无论多么害羞多么内向,也要有自己的观点。现在仍然处于磨合阶段的我时常觉得很不可思议,自己的回答居然也能获得他人的认可,过去一直羞于表达,现在才算获得了一些自信。
论体育课。清华重视体育,上午课间有柔软操的学习,下午有一小时的强迫运动,毕业时也考体育。所谓强迫运动,就是把寝室课堂房门统统上锁,所有人必须户外运动。“那时清华的一般的学生比较活泼一些,少老气横秋的态度,也许是运动比较多一点的缘故。”体育活动确实可以愉悦身心,我大二选择的健美操活动,虽然就是每周一节,但是跑跑跳跳,好不快乐。大三、大四没有体育课之后就渐渐荒废了。
清华的体育毕业考内容实在丰富,有田径、爬绳、游泳、铁球、铁饼、标枪、跳高、跳远。看起来简直把运动会的项目挨个考了一遍。此外也有打拳击剑之类的活动。我们本科学校当初学太极,也是很有收获,现在脑子里只能回想起来“一个西瓜分两半,你一半来我一半”这样的笑谈。不过当时汇总演出,我们更加羡慕的是医学院女生的剑舞,飒飒神锋,帅气十足!
梁老先生的文字娓娓道来,不偏颇,正面的不隐瞒,负面的不避讳,看着他的文字,就仿佛看到了自己过去的校园时光,有暖黄的色调和脉脉的温情。
《岁月疾驰,漫步归家》读后感(五):我没有离开家乡,只是把家乡带去了远方
“机智闪烁,谐趣叠生,时或滑稽突梯,却能适可而止,不堕俗趣。”--余光中评梁实秋散文如是说。
喜欢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总觉得他的散文别具真•情•趣,行文落笔非常有美感,读起来真的是一种享受。
《岁月疾驰,漫步归家》是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作品。友谊出版社出版的这三本梁实秋散文集作品《可能这就是人生吧》《为这人间操碎了心》《岁月疾驰,漫步归家》收录的作品非常用心,历时2年调查采访了1000余名读者,从其2000万字的作品中反复精选30余次,最终编排而成。
而《岁月疾驰,漫步归家》作品集中,主要收录的经典作品有《闲暇》《吃相》《谈时间》《清华八年》等,尤其难得的是,其中还收录了《搬家》《匿名信》》《房东与房客》等在其他作品集中罕见的作品。书中又结合故乡、生活、吃、闲暇以及读书的主题,将散文分为五辑,每一辑都别具深意。
正如本作品集的落脚点在“归家”,“故乡”一辑中的散文尤其戳中我的泪点。
“其实一个人远离家乡,无论是出于何种缘故,日久必有一股乡愁。”
乡愁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
小时候对乡愁还没有切身体会时,乡愁是余光中诗中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等到中学时,开始离家寄宿,每个月才能回一次家,每一次回家前一个星期就开始盼望,数着日子过,回家待个一两天,还没好好跟妈妈说上话,就又要返校了,收拾行李时,眼泪就开始在打转。
等到大学毕业,在大城市找到了工作,扎根安家,每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但在累了、疲倦了时,总是不自觉想起家乡,那袅袅的炊烟,那成片的土地,总能莫名中给我安慰。
家是注定要回去的地方,回家的路又短又长,短的是距离,长的是心情。
春节回家是一年中特别期待的事,每年一到元旦,就开始琢磨着买什么年货回家了。而每当假期余额不足,返工在即时,念书时要返校的那种离愁又不自觉在心底泛滥。
想起之前好友跟我说的一段话:每年春节过后,要离开家乡去工作的大城市,看着爸爸妈妈给她塞的满满一车的东西,土鸡蛋、青菜、豆子、粽子.....然后当着开动时,还能从车的视后镜看见爸爸妈妈的伫立远眺的身影,身影逐渐变小直至看不见,她就觉得,无论自己在大城市里取得怎样的成就,自己都是多么的不孝。
这种五味杂陈之感,梁实秋先生在《清华八年》,毕业时离开清华园时亦有描述,“两辆人力车,一辆拉行李,一辆坐人,在骄阳下一步一步地踏向西直门,心里只觉得空虚惆帐。”
谁人不道家乡好,谁又想离乡在外?
读至“我没有离开家乡,只是把家乡带去了远方。”,只觉心里一热。
《岁月疾驰,漫步归家》读后感(六):关于清华,关于生活,关于梁实秋散文
在民国散文家中,周作人散文以平和冲谈为特色,有苦茶之比喻,而梁实秋先生的散文读起来恬淡博雅,就像是西湖龙井一般。这本梁实秋先生散文集《岁月疾驰,漫步回家》,非常好的表现了其散文风格,在流转的岁月中保持闲淡的风格。脚步是闲淡的,最终也是要归家的。
清华的岁月
这篇散文集中首先最让人感兴趣的内容,就是梁实秋关于清华学习生活的记录,在清华八年时光,梁先生记录的真切而实在。当时的清华是作为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而存在的,因此早晨上的是全英文课,下午上的是国语课,因此学生对上午的课非常关注,对于下午的可就马马虎虎了,而且当时清华的管理非常之严格。梁先生就因为看小说而被批评,只是幸好没有被关禁闭,以当时校规的严厉,辞退学生的事情是经常的。
梁先生在学习中,天然的排斥理科,因为兴趣和好友办了清华文学报纸。可是后来,到了美国才发现理科的重要性,于是拼命的学习数学,一学期之后竟然与同学排名一二,梁先生感叹于学习毅力的重要性,认为在学习中所谓兴趣,只是自己懒惰的借口而已。这和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所提倡的,在事情上磨功夫有异曲同工之妙。
和鲁迅,周作人,梁启超
借着给清华办学报的机会,梁实秋访问了一些著名的学者,向他们约稿,梁实秋在文中感叹当时的学生可以不打招呼的去拜访名家。令人深刻是是梁实秋去拜访周作人,到了周府,在前院见到鲁迅,一番相问,说你是来找我二弟的,请到后院去。
此时,鲁迅和周作人还是住在一个院里的,兄弟并未爆发冲突,梁实秋到了后院苦雨斋见到周作人,约稿约讲座相当轻快,后来周作人到清华做了关于日本俳句的讲座。
文中最为精彩的是关于梁启超讲座的文章,这篇文章记得在高中课本中有,可是现在读到还是觉得亲切异常,梁启超自认没有学问,可是还是有一点的,谦虚而又自负的开场很有趣味。讲座大汗淋漓,整大段的背诵中国古代韵文,背不下去的时候,观众等待着,背下去了观众也为之高兴。
睡和梦
连睡和梦,这种常见的生活体验,梁先生也能写出许多玩味来。睡觉是人生的大事,睡觉有很多种姿势,有些北方人每到睡时都要脱得精光,在被窝里做大循环。读到此处,不得不佩服梁实秋先生观察之仔细,经历之丰富,写出来惟妙惟肖。最后,梁先生以睡得踏实为终极目标,人生要力行安稳。
梁先生写梦,以庄子至人无梦我出发点,志在说明没有任何事情是过不去的,就算是印在脑海中的梦,大多也是做过就忘掉了。
梁实秋先生不是那种金句式的作家,他的写作充满了朋友式的温言絮语,读起来春风扑面,也如秋天绚烂多彩。
《岁月疾驰,漫步归家》读后感(七):人间清醒梁实秋
我们每天都在忙些什么?无非“生活”二字。
你的生活里到底有些什么?仔细想想,不过是家,饮食,志趣,读书和回忆。
读这本《岁月疾驰,漫步归家》,就仿佛在秋高气爽的午后,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呷一口清茶,娓娓讲述往日旧事,诙谐,睿智。这是一位有态度的老者,经历过背井离乡,感受过人间辛酸,遭受过流言蜚语,但始终清醒。
这本《岁月疾驰,漫步归家》是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完整收录《清华八年》《谈时间》《闲暇》等经典名篇,更是新增了《匿名信》《房东与房客》等文章,详尽展现了梁实秋先生的生活志趣,妙语连珠中尽诉人生百态。
1憾事
梁先生晚年曾说过人生有一大憾,即太多的书没有读。
这位学贯中西,一生笔耕不辍的散文家、翻译家尚且觉着自己书读的不够多,我们是不是也得自我反思一下?
散文集里收录的经典名篇《清华八年》中讲述了梁先生幼时求学的经历,那时的清华纪律极严,而这段经历也塑造了他求知若渴 严于律己的性格。
当下教育提倡“减负”和“趣味”。可自古以来读书都是件苦差事,既读书,还要经历无数次的考试,担惊受怕,孩子们哪里能愿意呢。“读书求学,自有一条正路可循,由不得自己任性。”“趣味之说,不是对读书求学的青年致辞。”在这一点上,我十分赞同,按部就班的用功,再加上良师教导,才会慢慢发现学问中的趣味。
树大不一定自直,很多规矩,应该在幼小的时候就要认识,读书便是如此。
2志趣
不为无意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总得有些兴趣爱好,才得以将漫漫岁月过的有滋有味。有人爱花草,有人爱美食,有人爱收藏,有人爱宠物,这世间林林总总,各有各的爱好。只有在闲暇之时,你才最像你自己。
散文集的第四辑作“做一个好玩的人类”。我所理解的“好玩”,非有趣,而是四声的好,喜欢尝试各类新鲜事物的喜好。 人类的最高理想应是人人有闲暇,人人都能在闲暇之余发展他的智慧与才能。
3美食
民以食为天。
食物不光能饱腹,还能慰藉心灵。显然,梁先生也是一枚“吃货”,讲起北平美食,那真是滔滔不绝。烤鸭/面茶/糯米藕等等如数家珍,叙述细节之详尽,令看客垂涎欲滴,恨不能亲自品尝一番。这么多年都难以忘怀,可见梁先生真的是个爱好美食的“馋”人。馋非罪,反倒是健康的表现,于梁先生而言,更似是浓浓的散不尽的乡愁。
“绚烂之极归于平静”也是梁实秋先生追求的境界,这本小集《岁月疾驰,漫步归家》描写的大都是生活里谐趣迭生的小事,却让人感受到梁先生对故乡深深的热爱。
《岁月疾驰,漫步归家》读后感(八):梁实秋,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现在来读梁实秋的散文是不合时宜的,我们每天都为忙碌的生活奔波着,快节奏的生活消磨掉了我们太多的意志力,我们真的还有能力和力量去接受梁实秋文字的洗礼吗?如果,你还有梦想,还有着对生活的渴望,正好这里有怎么一本散文集《岁月疾驰,漫步回家》,它可以带我们漫步回家,回归本心,回归我们的初心! 那就忙里偷闲,选择一个闲适的午后或宁静的午夜,泡一杯清茶,窝在舒适的沙发里,和这个有趣的灵魂做一番深层次的对话。当然,也行还是无法静下心来,无法接受感受梁实秋文字的真实魅力,他文字能带给你半天闲暇也是不错的。梁实秋的散文是“琐碎”和“无意义”的,他把家长里短,吃喝玩乐,读书写字等等生活最原始的状态描绘给我们看。梁实秋是有文字功底和人生阅历的,但他的文字确是那么的波澜不惊,婉婉到来。周国平评价他的文字“绚烂之后归于平淡”是极为准确的,这就要求阅读他散文的我们也会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否则就会被他琐碎平淡的文字淹没而逃离。
手头这本《岁月疾驰,漫步归家》是作为第一代“生活家”梁实秋趣味散文精选中的一本,而且也是他最符合本真生活的一本,就是在写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么一些生活琐事。而写这些琐事的文章很多还都成为他的散文名篇。 背井离乡,少小离家,割不断理还乱的思乡之情,那些美好的回忆都长留心间,所有就有了《故都乡情》,就有了《清华八年》。那思念的痛,那日久弥新的乡愁,在离家很多年之后只能化为淡淡的文字,也许在回忆中,可以略解相思之苦吧。
人活一世间,少不了与人打交道,各种各样的人都会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你番唱罢我登场。各种人的众生相出现在了梁实秋的散文中,热热闹闹一阵子。《房东与房客》让我们看到了现实中房东与房客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但又不得不相互妥协的情况。《广告》中对于广告出现的控诉,《老年》对年老的担心,还有搬家公司、计程车、匿名者等等人物现象的描写,无不让我们对现实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 食色性也,民以食为天,所以,吃是人生第一大乐事。梁实秋一定也是一个吃货,或者说是一个美食家,他带领我们去吃了那么多美食。跟着他的文字,我们不能饱口福,但眼福,心灵的享受是一定有的。大到北京的各大酒楼,小到各种路边小吃,梁实秋带着我们吃了一个遍呢,呃,垂涎三尺了。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吃饱喝足,还有很多好玩的,还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收《信》的快乐,《睡》与《梦》的惬意,《闲暇》的时光。读书,写作,画画,就连散步,无一不有趣,不一不可以写入文字。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生活处处是美景,处处是有趣的事物。
梁实秋首先是一个文人,是一个学者,读书一定是他毕生的事业。虽然他本人说三十岁前读书少,但他的少也是我们万万不及的,没有幼年打下的文字功底,怎么可能有这么淡雅清新的文字。 梁实秋的文字就是让人那么舒服,阅读梁实秋就像饮用山泉水,清冽而甘甜,那就再读一小段吧。
《岁月疾驰,漫步归家》读后感(九):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
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是这样评价梁实秋先生的:“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每次读梁实秋先生的作品,都能感觉到即使是最平凡的人间琐事,在他的笔下也能写出不一样的味道来,幽默又不失优雅。
梁实秋先生曾说过“自从离开北平,想念豆汁儿不能自己”,但他自己却再未踏上回故乡的征程,这是一个遗憾。
《岁月疾驰,漫步归家》一书是由时代华语出品,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全书分为“岁月疾驰,漫步归家”“人间闹了一整天”“人生苦短,再来一碗”“做一个好玩的人类”以及“读书是件大事”五辑,完整收录了《闲暇》、《吃相》、《谈时间》、《清华八年》等经典名篇,还有特别新增了《搬家》、《匿名信》、《房东与房客》等罕见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还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的梁实秋先生,也许正是如他所说的: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
梁实秋先生是北平人,晚年时生活于台湾,在思乡之情愈烈之下写下不少关于乡愁的文章,《故都乡情》便是其一,该文的篇幅不长,却也能从文中感受到满满的乡愁,让我顿生归家的冲动。
《清华八年》中开篇写到:“我自民国四年进清华学校读书,民国十二年毕业,整整八年的工夫在清华园里度过。人的一生没有几个八年,何况是正在宝贵的青春?”看到这的时候,扑面而来的是一种韶光易逝的既视感,很真实也很动人。
梁实秋先生是一个读书人,他认为读书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的,并且认为读书与不读书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这本书中与读书有关的文章也有几篇,既有回忆自己早年求学的经历,也有抒发一些关于自己读书的感受,还有推荐一些名家名篇。我个人很喜欢他在《读书苦?读书乐?》一文中写的:“人生苦短,而应读之书太多。人生到了一个境界,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不是为人,是为己,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梁实秋先生的散文语言简洁,优美传神,却又不失质朴,对事件的分析也十分透彻,其间巧妙的运用了大量的古诗文,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仁爱、谦恭、礼义。
梁实秋先生一生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我最喜欢的应该是大学时看过的《雅舍小品》,很有感觉。他在《送行》一文中写道: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
我很喜欢梁实秋先生的散文作品,优美又不失质朴,很别具一格。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神”或许就是蕴含在作者的情趣之中,看似稳妥却又不失诗情画意之美。在我看来,梁实秋先生的散文就属于这一种,有些文章可能看似平平无奇,但其中却也是蕴含着正经道理的。
《岁月疾驰,漫步归家》读后感(十):《岁月疾驰,漫步归家》——世间多滋味,且读梁实秋
今年有幸读了两本梁实秋先生的书,第一本是趣味散文精华选《可能这就是人生吧》,读过之后,我便爱上了先生的文字,先生的博学、幽默,都在其中一一体现,而文字背后更是蕴含了先生的文学修养和生活志趣,让人不禁一读再读。
梁实秋先生是华语散文的一代宗师,他还是翻译家、学者、文学批评家,更是国内首位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他学贯中西,笔耕不辍,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岁月疾驰,漫步归家》共分为五辑,从岁月疾驰,漫步归家》、人间闹了一整天、人生苦短,再来一碗、做一个好玩的人类、读书是件大事五个部分详尽展现了一代“生活家”梁实秋的精神世界与生活志趣。书中收录了《清华八年》、《闲暇》、《吃相》、《谈时间》等经典名篇,更赠送了“回家”主题温暖海报,还原家庭的真实温度。
“我并没有离开家,只是把家带去了远方。”这句话写在书的第一页上,满页便都是对故乡浓浓的怀念。“岁月疾驰,漫步归家”,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匆匆流逝,无可挽留,再回头,已经多年以后,不管是山高路远,还是近乡情怯,回家,都成为长久的愿望,那愿望里包裹着对故乡的眷恋,愈来愈强烈。
北平便是故乡,那个既古老,又有趣,“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喝豆汁、吃灌肠、放风筝、逛厂甸的北平城里,留下先生太多的回忆,而如今都成为永远的怀念。
“故乡的生活”,最难忘怀的就是那在清华八年的学习生活吧,《清华八年》是这本书中篇幅最长的一篇,是啊,八年,毕竟是那么久的时光,有那么多的回忆。清华园里的老松、小桥流水、茵茵绿草、荷花池、“水木清华”的匾额,都在记忆里静静沉淀着。在这里,先生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激起了广泛的求知欲;在这里他组织“清华戏墨社”,坚持每天早上练习书法;在这里,他组织成立了“清华文学社”,自费刊印评论文章,也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青春的八年,最好的时光,总是那样清晰,那样闪耀。
“故乡的人”,在那个变革与知识碰撞的年代,最珍贵的就是良师益友吧。先生曾邀请梁任公梁启超先生到清华做演讲,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曾评价梁任公学问、事业受人敬仰,心胸开阔,思想先进。演讲风格既谦逊又自负,演讲过程中更是高潮迭起。这场精彩的演讲,不仅让梁实秋先生为之感动,也让他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强烈的爱好。总有人在用他的姿态影响你、感染你,也改变你,而这些改变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那个自己。
“故乡的味道”,那浓浓的情总是融于那浓浓的味道里,越是怀念,越是深刻。梁实秋先生以唐鲁孙先生的《中国吃》为框架,为我们搭起一个北京的美食天堂。这里有东兴楼的爆肚仁、芙蓉鸡片、肉沫加烧饼、拌鸭掌,有致美楼的煎馄饨、砂锅鱼翅,有厚德福饭庄的瓦罐鱼、铁锅蛋、核桃腰,有福全馆、宝华春楼的烤鸭,玉华台的水晶虾饼、核桃酪……这些美食不但让人垂涎欲滴,而当他用地道的北平话落于纸上时,更是亲切有味。描写美食的散文里我最喜欢两位大家,一位是汪曾祺先生、一位就是梁实秋先生,他们的描写,不但色香味俱全,而最让人惊喜、难忘的,是文字里的情趣,那是一种生活的味道,这种味道里有对生活的深沉热爱与眷恋。
生活中有艺术,艺术中有生活,梁实秋先生的文字里充满了生活的真谛,他写世俗人情,写人生百味,细细品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思与情味。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