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与反驳的介绍书中提出了判断理论(命题)是否科学的标准是:Falsifiability(经常被译成“可证伪性”)。“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显然满足...
猜想与反驳的介绍
书中提出了判断理论(命题)是否科学的标准是:Falsifiability(经常被译成“可证伪性”)。“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显然满足可证伪性的标准。即使我们当时的测量仪器不容许我们十分有把握地对检验的结果下断语,但是驳倒这种理论的可能性显然是存在的。 占星术经受不住这种检验。占星术士对他们所相信的确实证据极端重视和极端迷信,以致他们对任何不利的证据都完全无动于衷。还有,他们把自己的解释和预言都讲得相当含糊,以致任何有可能驳倒他们理论的事情(假如理论和预言说得更明确一点的话),他们都能解释得通。为了逃避证伪,他们破坏了自己理论的可检验性。把预言讲得非常含糊,使预言简直不会失败,这是典型的占卜者伎俩;使预言变得无从反驳。”在近年来中国大陆兴起的关于伪科学讨论中,《猜想与反驳》再次成为热点。该问题的焦点转向了中医科学性的问题。何祚庥院士认为:英国哲学家玻普(就是卡尔·波普尔)有一个关于伪科学的定义,认为凡是不具有可证伪性的“科学理论”,即是伪科学。人们在认识客观真理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少错误,有错改错,这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但是一些人如果把错误的东西说成是正确的科学的,向社会公众推荐的话,就是宣传伪科学。聂文涛则认为:如果被证伪则是错误的理论;区分理论是否符合科学理论表达方式应该是另一条原则,那就是理论的表述者必须清楚其表述内容的全部含义。
波普尔说二加二不等于四,你怎样看
一
我正在读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这主要是因为我对证伪主义的了解,只是间接性地。因此,我有必要读一读《猜想与反驳》。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有些问题困扰着我,使我无法继续。这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波普尔对二加二等于四的质疑。
该书第九节题目为,“逻辑演算和算术演算为什么可应用于实在”,这一节中,波普尔写道:“在这种意义上,‘2+2=4’’可认为意味着,如果某人把两只苹果放在某个篮子里,然后再放入两只,并且没有从这篮子里取出任何苹果,那么,这篮子里就有四只苹果。按这样的解释,陈述‘2+2=4’帮助我们计算,即描述某些物理事实,而符号‘+’代表一种物理操作——代表物理上把某些东西加在另一些东西之上。我们在这里看到,描述性地解释一个显然逻辑的符号有时是可能的。但是,在这种解释中,陈述‘2+2=4’成为一种物理理论,而不是一种逻辑理论;结果,我们无法肯定它是否保持普遍地真。事实上,它并不保持普遍地真。它可能对苹果来说是成立的,但它对兔子就很难成立。如果你放2+2只兔子在一个篮子里,你可能不久发现这篮子里有7只或8只兔子。它也不适用于像水滴这样的事物。如果你在一个干燥的烧杯里滴入2+2滴水,你绝不可能从中取出四滴水来。换句话说,如果你对‘2+2=4’不适用的一个世界会是怎样的世界感到疑惑,那么,你的这种好奇心是很容易满足的。一对不同性别的兔子或几滴水可以作为这样一个世界的模型。如果你回答说,这些例子不那么适当,因为这些兔子和水滴发生了某种变化,还因为方程‘2+2=4’只适用于那些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的对象,那么,我的回答是,如果你用这种方式解释的话,那么,它对‘实在’并不成立(因为在‘实在’中,始终发生着变化),而只对在其中什么变化也不发生的、由独特对象组成的抽象世界成立。显然,就我们的实在世界和这样的抽象世界相似而言,例如就我们的苹果不腐烂或仅仅很慢地腐烂而言,或就兔子或鳄鱼碰巧不生育而言,换句话说,就物理条件和纯逻辑的或算术的加法运算相似而言,算术当然是适用的。但是,这是很浅薄的。”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波普尔认为,“二加二等于四”,是一种物理理论,而不是一种逻辑理论,它可能对苹果来说是成立的,但对有些事物比如兔子就很难成立。它对始终发生着变化的实在世界并不成立而只对在其中什么变化也不发生的、由独特对象组成的抽象世界成立。因而并“不保持普遍地真”。
“二加二等于四”“不保持普遍地真”,那么,一定存在着保持普遍真的东西。不错,波普尔告诉我们,这种东西就是推理规则。他写道:“推理规则总是关于陈述的陈述,或关于陈述类的陈述(它们是‘元语言的’)”,“推理规则是关于可演绎性的非条件陈述”。也就是说,推理规则是无条件的。“逻辑规则,或更确切地说,推理规则,是程序的规则。这意味着,它们适用于某些程序,而不是事物或事实。如果我们说的‘实在’是指例如科学家和历史学家描述的事物或事实的话,那么,这些规则并不适用于实在。”“逻辑规则适用于进行推理的程序,可以和公路规章适用于骑自行车或驾驶汽车的程序相比拟。逻辑规则可以被遵守或违反,运用逻辑规则并不意味着使它们去适合,而是意味着遵守它们,按照它们行动。”推理规则,只适用于理性世界,是理性所应遵循的规则。因而,“逻辑从根本上说不是关于逻辑自明之理的学说;它主要是关于正确推理的学说。”也就是说,推理规则只讲形式的正确,而不管其内容的真理性。推理规则“保持普遍地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其实不然,同“二加二等于四”一样,推理规则也不“保持普遍地真”!
正因为实在世界存在着公路,和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所以才有了驾驶汽车须遵守的公路规章。由此可见,公路规章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恰恰来自实在世界。推理规则也一样,也是来自实在世界。人们在交流思想的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的意见、想法、意图、观点等被人们所了解,总是采用一些论证方法,这些被普遍遵守的方法就是推理规则。推理规则,产生于人们交流思想的实在世界。因而,实在世界是推理规则产生的源泉。在推理的过程中,人们之所以要遵守推理规则,并不仅仅因为形式正确,而是因为它使我们的意见、想法、意图、观点等,能够很好地符合事实。因此,推理规则不仅来自实在世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适用于实在世界。这就要求推理规则不仅仅形式正确,还要求内容符合事实。如果有人说“过去每天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所以明天早上太阳不会从东方升起”,一定会被人嗤笑的,但它的推理形式却是对的。因此,推理规则,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实际上,波普尔在说“推理规则是关于可演绎性的非条件陈述”,和“它们适用于某些程序,而不是事物或事实”时,就已经为推理规则规定了条件,怎么能说推理归则无条件呢?推理规则不仅仅形式正确,还要求内容与事实相符合,它是受实在世界制约的。
推理规则同“二加二等于四”一样也不“保持普遍地真”,它仅仅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
二
二加二等于四不可能等于五,正如七加五等于十二不可能等于十三一样,是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是人人皆知的真理。但是,波普尔指出,二滴水加二滴水不等于四滴水,二只兔子加二只兔子也并一定等于四只兔子,有可能是七只或八只。波普尔是对的。其实,二加二等于四,只是就十进位制而言的。在十进位制中,2+2=4,在二进制中2+2=100,在四进制中2+2=10。也就是说,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二加二都等于四;二加二等于四是有条件的。二加二等于四,只是就一定的范围而言的,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
然而,引起我们关注的不是二加二等于四本身,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不“保持普遍地真”,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并非只有二加二等于四如此。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比如经典物理学。
到十九世纪末,经典物理学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在大多数科学家眼里,经典物理学的发展已接近峰顶,不可能再向前发展了。然而就在此时,三大发现的出现对经典物理学中的质量、能量、运动等基本概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经典物理学也有它无法解释的现象。也就是说,经典物理学同二加二等于四一样,也不“保持普遍地真”,也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
三
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产生这种现象原因是什么呢?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观察的范围性!
对于观察,休谟之后的哲学家,大都不屑一顾。细想也是,观察不就是看,眼睛正常的人谁不会看,又是谁不在看?
然而,正是这些不屑一顾的现象,使我们过于的自信,就连我们的哲学家也常常流露出这种自信。无论休谟、康德、还是波普尔,都相信存在着“普遍地真”的东西。
其实,恰恰正是这些不屑一顾的现象,制约着我们的观察,使“普遍地真”的东西成为不可能。
这是因为,人类的眼睛看到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
包括理论在内的结论的形成,受着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制约。
系统论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我们看到的都只是部分,而无法看到其整体。我们观察到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观察的这一特征,称之为观察的范围性。
观察具有一定的范围性,其判决性证据是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的实质是:我们的观察具有一定的范围性。
客体并不是一个平面,而是立体的,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客体的这种整体性的特征,制约着我们的观察。另外,人类眼睛的结构特征,也制约着我们的观察。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制约,使我们只能观察到某一范围的东西。由于观察的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那么由此得出结论也必然具有范围性的特征。
实际上,不论是2+2=4还是推理规则,不论是经典物理学还是量子力学,不论是证实主义还是证伪主义,总之,在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我们认识所涉及的一切领域,无论是科学、哲学、文化、政治等领域,还是其它的任何领域,所发现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以及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真理的东西,我把这一切统称为结论,都不“保持普遍地真”,都仅仅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
四
对观察对象的忽略,对客体整体性的不屑一顾,这正是传统哲学的局限,波普尔也自然受这局限的影响。这就是把我们观察的对象当作一个平面看待!把我们观察的对象、即客体,当作一个平面看待,是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保持普遍地真”的东西的孜孜追求,是哲学们的主要工作之一,他们的思维模式集中表现为:我是对的,别人一定是错的。这正是把我们观察的对象当作一个平面看待的必然结果。
凡我们的眼睛能看到的事物,都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我们只能观察到部分,而无法观察到整体。这再平常,再熟悉,再简单不过。但是,大道至简,或着说至简大道,这种看似平常简单的现象,却隐含着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比如类似苹果落地的现象,再平常不过,但是牛顿研究了它,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违反,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休谟以及波普尔对归纳的质疑,正是把客体当作一个平面看待的具体表现。其结果是,导致对科学合理性的怀疑,不仅如此,休谟问题的解决,使许多哲学家陷入虽殚精竭虑却有无法解决的困境。同样,波普尔对“二加二等于四”的质疑,也是这样。他正确地指出“二加二等于四”不“保持普遍地真”,然而对“二加二等于四”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保持普遍地真”,却无法解释。
五
虽然“二加二等于四”不“保持普遍地真”,但它在一定的范围却有此特性。在一定的范围内,“二加二等于四”是我们普遍遵守的规则。你在农贸市场买了四只兔子,如果按照波普尔的说法,那你得付给商家七只或八只的钱才对。真这样,你一定不乐意,在市场交易中更不会这样算帐的。不错两只公兔两只母兔通过生育,是会产生七只或八只兔子的,但这需要时间,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只能看到兔子现在的状况,它是四只,我们只能看见已成为事实的状态。至于兔子以后的发展状态,在没有形成事实之前,我们只能预测而无法确定,因而无法观察到。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事物的观察,我们只能观察到是已成为事实的发展状态;事物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运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影响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这一重要因素却被波普尔忽略了。“二加二等于四”这种算术理论,所归纳的现象,与放2+2只兔子以及2+2滴水等现象,分别属于不同范围的现象,然而波普尔却把不同范围的现象混在了一起。正如波普尔所说,“二加二等于四”不“保持普遍地真”,因而不适用于实在世界,虽然如此,但它在实在世界的某一范围内却是适用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二加二等于四”“保持普遍地真”,具有一定的真理性,是我们日常生活科学研究所必须遵守规则。正因为此,它才是我们从小就应学习掌握的理论知识。波普尔对“二加二等于四”的质疑,是对一种算术理论的根本否定。
六
波普尔之所以质疑“二加二等于四”,是为了给他的证伪主义提供根据。
《猜想与反驳》一书的中心论点是: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在他看来所谓的知识只是一种假说,“二加二等于四”,也是如此,也是一种假说。因为,所有的知识都可以用归纳予以证实的。在他看来,归纳推理是从单称判断到全称判断的推理,因而是不合理的,是无效的。他举例说,归纳可以证明天鹅是白的,但不能证明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同样的道理,归纳可以证明“二加二等于四”,但它不能证明所有的“二加二都等于四”。“二加二等于四”“不保持普遍地真”,不适用于实在世界。他之所以质疑“二加二等于四”,正是传统哲学局限性的具体表现,因为在传统哲学看来,一种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另一种理论一定是错误的,因为真理只有一个。因此,为了论证他的证伪主义,他必须论证证实主义是错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波普尔在反对归纳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采用着归纳。因为,你要人们接受证伪主义,归纳法是不得不用的工具。
实际上,波普尔对“二加二等于四”的质疑,只是由于他站的角度不同,观察的范围不同罢了。如果甲乙两人同时观察某一纪念碑,但是,甲观察的是正面,乙观察的是反面,他们观察的是同一座纪念碑,却有可能对纪念碑的描述和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波普尔对证实主义的质疑也是这样,虽然,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他们观察的都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但和甲乙两人观察纪念碑情形是一样的。我们的观察对象,无论是直观的还是抽象的,它都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也是这样,它也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他们观察的都是组成这一整体的部分。正如证实主义观察不到证伪主义的那一面一样,证伪主义也观察不到证实主义那一面。因此,无论证实主义还是证伪主义,它们都仅仅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我们说证实主义是对的,或者说证伪主义是对的,仅仅只是就一定的范围而言的。无论是证实主义还是证伪主义,都仅仅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它们都有各自无法解释的现象。其实,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标准,是它的可证实性,同时又是它的可证伪性,二者缺一不可。一个理论的科学性的基本特征在于,它必须是被证实的,也必然是被证伪的。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证伪,量子论是对经典物理学的证伪,但这只是指出,牛顿力学经典物理学,只适用于宏观世界,它所揭示是宏观世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它仍然是我们应当必须学习掌握的科学知识,仍然是我们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仍然在它适用的范围大放异彩。比如在航天航空方面的应用就是很好的例子。证伪不是说这个理论错了,应当被推翻,应当被否定。证伪只是指出这一理论适用的范围界限,仅此而已!在它适用的范围,这个理论仍“保持普遍地真”,仍具有一定的真理性。我们应当这样理解证伪主义!
七
但是,波普尔对“二加二等于四”的质疑,却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尤其对我们的理论界更是如此,因为它的实质是任何理论都是可证伪的。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是对哲学的最大贡献。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怎样解释怎样正确,无处不适用无处不正确,恰恰正是非科学的标志。波普尔举占星术为例,占星术士总是把“预言讲得非常含糊,使预言简直不会失败,这是典型的占卜者的伎俩,使预言变得无从反驳。”他对他占卜的结果可以作多种解释,从而使他总是对的。当一种理论被大肆宣扬,面对出现的证伪事例,其追随者惯用的手法是,重新解释这个学说,以便使事例与这个学说相符合,如此营救这个学说不至受到反驳,从而保证这个学说处在始终正确的地位上。波普尔批评说,这是一种“占卜者的做法”,“这样他们营救这个学说不至受到反驳;……就破坏了这个理论所大肆宣扬的科学地位。”这不是维护理论,而是在贬低理论,是将理论由科学贬低为像占星术那样的非科学。
任何理论或结论,都仅仅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不受范围约束的“保持普遍地真”的理论或结论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一点,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作了很好的回答。
波普尔论马克思主义
.《猜测与反驳》的作者的( ) A.詹姆士 B.海德格尔 C.叔本华 D.波普尔
.《猜测与反驳》的作者的( ) A.詹姆士 B.海德格尔 C.叔本华 D.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是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63年。海德格尔的主要著作是《存在与时间》,1927年2月正式印行。
叔本华的主要著作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41年首次出版,1859年出了第三版引起轰动。威廉·詹姆斯的主要著作是《心理学原理》、《对教师讲心理学和对学生讲生活理想》、《实用主义》、《彻底经验主义论文集》等。
扩展资料
《猜想与反驳》是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创作的哲学著作,该著作围绕着知识通过猜想与反驳,不断清除错误而增长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广泛涉猎知识论、科学论、真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史和社会科学史等领域。
该书分为三大部分:导论、猜想、反驳。在导论中,波普指出,古典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都是错误的,无论观察还是理性都不是知识的源泉。由十篇论文和演讲组成。波普从哲学史和科学史的大量材料出发,全面的阐述了他的科学哲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现的方法,即猜想—反驳方法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猜想与反驳
有个数学家叫费启什么
国外著名数学家
1:古希腊
阿基米德、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丢番图、芝诺、托勒密、希帕蒂亚、尼克米迪斯 、阿波罗尼奥斯 、阿尔希塔斯、阿里斯泰奥斯、阿利斯塔克、埃拉托塞尼。
2:德国
高斯、莱布尼茨、希尔伯特、康托尔、克莱因、黎曼、艾米·诺特、狄利克雷、柯朗、策梅洛、哈塞 、阿德勒、阿亨瓦尔、阿龙霍尔德、阿皮安努斯。
3:法国
笛卡儿、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梅森、费马、柯西、泊松、嘉当、伽罗瓦、傅立叶、索菲·热尔曼、格罗森迪克、庞加莱、阿波加斯特 、阿尔方 阿博、阿博加斯特、阿达马、阿尔迪、阿尔诺、阿佩尔、阿乌斯特、阿歇特、埃尔布朗、埃尔米特 。
4:美国
阿尔弗斯、约瑟夫·特朗、约翰·纳什、惠特尼、约翰·泰特、诺伯特·维纳、仙农、柯蒂斯·库珀、马丁·加德纳、阿波斯托尔。
5:英国
牛顿、泰勒、麦克劳林、罗素、安德鲁·怀尔斯、埃斯特曼、哈代、利尔特伍德、阿巴思诺特、惠特克、惠斯顿 、阿德拉德、阿蒂亚、阿尔昆、艾达·拜伦、艾弗里 。
6:瑞士
欧拉、伯努利、丹尼尔·伯努利、雅各布·伯努利、约翰·伯努利、阿尔冈、阿姆斯勒 。
7:匈牙利
费耶、爱尔特希、冯·诺依曼、阿采儿、爱尔特希 。
8:挪威
阿贝尔。
9:澳大利亚
陶哲轩、派斯。
10:苏联
庞特里亚金、鲁金、阿诺尔德、什尼列尔曼、布赫夕太勃、巴尔巴恩、柯尔莫洛科夫、闵可夫斯基、佩雷尔曼 、罗巴切夫斯基、阿诺尔德 。
11:意大利
蕾西、伽利略、斐波那契、塔塔利亚、卡尔达诺、费拉里、阿巴蒂、 阿巴科 、帕乔利 、阿尔贝蒂、阿尔泽拉、阿涅西、阿斯科利 。
12:印度
婆罗摩笈多 、婆什伽罗 、拉马努金、阿耶波多 [7] 。
13:爱尔兰
汉密尔顿。
14:瑞典
米塔·列夫勒、弗列特荷姆、伦纳特·卡勒松。
15:丹麦
波默伦克 。
16:捷克
博鲁夫卡 。
17:日本
建部贤弘、会田安明 。
18:比利时
卡塔朗、哈托格斯。
19:波兰
阿布丹克 。
20:墨西哥
阿尔萨特 。
21:奥地利
阿廷 。
22:阿拉伯
阿维森纳、艾布瓦法 、花剌子模[8] 。
23:罗马尼亚
埃曼努尔 。
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奥地利裔美籍科学哲学家、无政府主义者。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保罗·费耶阿本德
外文名称
Paul Feyerabend
国籍
美国
出生地
维也纳
出生日期
1924年1月13日
逝世日期
1994年2月11日
职业
科学哲学家
毕业院校
维也纳大学
代表作品
《反对方法》
目录
1人物简介
2生平
3主要作品
4个人思想
5后人评价
人物简介
Paul Feyerabend 费耶阿本德费耶阿本德(P·Feyerabend,1924-1994)是当代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因其观点趋于极端,维护和论证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反科学主义,提倡认识论无政府主义,所以被认为是当代科学哲学中的最大异端。在20世纪50年代,他主要是遵循波普尔的理论,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但他关于理论思维的作用,关于形而上学观念在认识中的作用,以及关于经验的批判力量依赖于理论竞争的思想,也对波普尔本人及其学派的观点有较大的影响。50年代末期,他的立场转向批判波普尔,其后言词更加犀利,态度更加激进,批判一切建立理论合理性的判据及科学知识进步的合理性理论。
生平
青年时代
1924年(甲子年)1月13日生于维也纳
1994年2月11日在瑞士去世。他的父亲是个公务员,母亲是位裁缝
1940他应召去纳粹军队服役,1945年在俄国撤退时脊骨被俄军射中,留下终生残疾
1947年,回维也纳大学学习历史和社会学,不久转学物理学,并发表了关于物理学解释观念的文章。那时的费耶阿本德还是个狂热的实证主义者
1949年他成为克拉夫特小组的学生负责人,克拉夫特是费耶阿本德的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
1951年,费耶阿本德通过论"基本陈述"的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申请英国议会奖学金到维特根斯坦所在的剑桥大学学习,但维特根斯坦在费耶阿本德到达英国之前去世了,所以费耶阿本德又另选波普作他的导师
1952年他在伦敦经济学院在波普指导下从事研究,集中研究量子论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打印稿
1953年,他拒绝了当波普研究助手的邀请,返回维也纳
研究开端
1955年,应邀到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作哲学讲师,第一次全职从事学术研究。他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所做的摘要,作为该书的书评在《哲学评论》上发表
1959年,在伯克利加州大学费耶阿本德接受终身职位,永久移居美国,成为美国籍公民
1965年,费耶阿本德发表《经验主义诸问题》的第一部分以及《对批评的回答》,他试图构造一个"宽容的"、 "消过毒的"经验主义。虽然在他与波普之间已拉开一定距离,费耶阿本德仍然能写文章,热情评论波普的《猜想与反驳》
1967-1968年发表的文章都集中转向"理论的多元论",这种观点为了最大化各种机会证伪现有的各种理论,主张科学家应该建构尽可能多的可供选择的理论,并为之辩护。费耶阿本德在《论最近对'补遗'的批评》一文中,为玻尔的观点辩护,反对波普的批评,波普不悦
研究低谷
1969年,在《没有经验的科学》这篇小短文中,费耶阿本德终于放弃了成为一个经验主义者的想法。1970年,发表《对专家的安慰》,费耶阿本德在文章中用库恩的观点抨击波普。论文版《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发表,该文第一次公开使用"认识论的无政府主义"一词。接下来的几年几乎没发表什么东西
1974年,费耶阿本德的朋友拉卡托斯去世,他们二人联手创作一部对话性的著作《赞成方法和反对方法》的计划因此搁浅
1975年,费耶阿本德的成名作《反对方法》面世,正式公布"认识论的无政府主义"观点
折叠研究高峰
1978年《自由社会中的科学》面世,他丝毫没有放弃在《反对方法》中宣布的立场,书中也包括对相对主义认可的主要观点,这是让他成名的重要观点之一。费耶阿本德哲学文集德文版第一卷出版(费耶阿本德从这一观点出发用德文发表的文章)
1981年《费耶阿本德哲学文集》英文版前两卷出版
1984年,发表《作为艺术的科学》,在该文中他立场鲜明地为科学史的相对主义解释辩护,同时继续进行为马赫恢复名誉而活动。
晚年时代
1987年《告别理性》出版,该书收录了费耶阿本德1981-1987年间发表的一些文章,相对主义再一次提到最前沿。
1990年3月费耶阿本德正式辞去伯克利的任职
1991年从苏黎世退休。《关于知识的三篇对话》,以及由他以前的学生姆尼瓦编辑的纪念文集《超越理性》出版。
1993年费耶阿本德得了不宜手术的脑瘤,住进医院。
1994年2月11日,费耶阿本德在苏黎世的家中去世。
主要作品
主要英文著作
1.《没有基础的知识》(Knowledge without Foundations, Oberlin, Ohio: Oberlin Printing Co., 1962);
2.《反对方法》(Against Method ,London: Verso, 1975; Revised edition,London: Verso, 1988;3rd edition,1993.中译本,199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周昌忠译;
3.《自由社会的科学》(Science in a Free Society,London: New Left Books, 1978.)中译本,199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兰征译;
4.《实在论、理性主义与科学方法(哲学文集,第一卷)》(Realism, Rationalism, and Scientific Method: Philosophical Papers, Volume 1,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5.《经验主义问题(哲学文集,第二卷)》(Problems of Empiricism: Philosophical Papers, Volume 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6.《告别理性》(Farewell to ReasonLondon:,Verso/New Left Books, 1987)中译本,200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陈健等译;
7.《关于知识的三篇对话》(Three Dialogues on Knowledge,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1);
8.《虚度光阴:保罗.费耶阿本德自传》(Killing Time: The Autobiography of Paul Feyerabe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9.《获得丰富性》(The Conquest of Abundanc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10.《知识,科学与相对主义(哲学文集,第三卷)》,J.Preston,编(Knowledge, Science and Relativism: Philosophical Papers, Volume 3, ed. J.Prest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折叠主要论著
《微观物理学问题》(1962)
《实在论与工具主义》(1964)
《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1975)
《自由社会中的科学》(1978)
《实在论、理性主义和科学方法》(哲学论文第I卷,1981)
《经验主义问题》(哲学论文第II卷,1981)
《告别理性》(1987)
折叠编辑本段个人思想
费耶阿本德提出了一种与传统看法截然对立的科学方法论论点怎么都行。他在批判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科学观基础上,阐述了观察与理论的关系,提出了不可通约性来说明理论选择、评价及科学进步问题;他扩展了无政府主义含义来论述科学与其他知识、社会现象的关系。尽管其思想中包含着许多不合理性因素及神秘主义色彩,但它体现出的宽容、民主的科学精神及具有辩证法特征的能动的科学实践观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费耶阿本德指出,一切证据都是受评价者的世界观或自然观的影响而彻底地渗透理论的。一个理论可以同证据相矛盾,不是因为它不正确,而是因为证据受污染了。既然证据受理论污染,因此,要对竞争理论进行评价,就必须考虑除了竞争理论和证据之外的其他一些相干的高层背景理论。比如,在哥白尼时代,当用亚里士多德力学来对塔的问题作出解释时,这一现象就支持托勒密的地心说而反对哥白尼的日心说。反之,当伽利略以运动相对性和惯性原理对塔的问题作出不同的解释时,这个证据则转变成为支持日心说的证据。所以,在理论比较评价中,由于观察理论污染,具有不同的世界观或自然观的人,对同一个证据会有不同的解释。由此,理论的评价就必然是缺乏客观标准的。费氏认为,由于先后相继的理论是不可比的,它们并没有任何互相连续的继承关系,因此他断言:科学的演变不具有不断进步的性质。这一看法是不符合科学、科学史及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实际的。科学是随社会的需要,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发展的,它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总是在经验与理论、理论与理论的相互冲突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体现了人的思维是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统一,要真正了解科学不断演变进步的实质,就得理解科学的常态与革命、动态与静态的联系与区别。
后人评价
"他一生都忍受着阶段性出现的巨大疼痛的折磨, 在许多公开场合露面时, 他都是靠大盒的止疼药熬过去的"。这点以前都不知道呢。记得尼采好像提过可以研究一种"身体哲学",疾病或许真会影响人的哲学倾向--尤其是痛苦的慢性病。
折叠国外研究
在欧美,人们经常用一些极端的词汇来称呼他的极端哲学,有人称它是"'什么都行'的哲学家","反科学的哲学家",甚至有人说他是"科学最坏的敌人",费耶阿本德在科学哲学界获得了" 科学理论界的肆无忌惮者" 的声誉。总之,"费耶阿本德曾经是并且现在仍是当代哲学最有争议的人物"。在欧美,从1964年开始就有学者注意费耶阿本德的哲学观点,截止2003年底,可查到研究费耶阿本德的论文和著作167篇、部。许多著名的哲学家都关注他的思想动向,
例如罗蒂、普特南、阿加西等人都有研究费耶阿本德的文章,拉卡托斯更是他的头号论敌。而劳丹、夏皮尔等新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的思想都与费耶阿本德哲学直接相关S.G.Couvalis、J.M Preston、G.Munévar等人在欧美哲学界成为费耶阿本德研究专家。S.G.Couvalis撰写的《费耶阿本德对基础主义的批判》是欧美哲学界第一部研究费耶阿本德哲学的专著,该书研究了费耶阿本德的后现代哲学思想。J.M Preston在1992-1999年8年内写了8篇论文和一部全面研究费耶阿本德哲学的专著《费耶阿本德:科学、哲学与社会》,他还编辑了费耶阿本德哲学文集第三卷;又与Munévar, G. & Lamb, D,共同编辑了一部研究费耶阿本德哲学纪念文集《科学最坏的敌人?:费耶阿本德纪念文集》。G.Munévar 编辑的<<超越理性:保罗.费耶阿本德哲学研究文集>>一书被收入世界著名的波士顿科学哲学研究丛书,成为研究费耶阿本德的重要参考文献。
达尔文的进化论被推翻了吗?
我们现在来看看进化论这套伪科学对于宏进化,生命起源,器官形成这些重大问题没有一个能有证据,且在理论上存在重大的漏洞和缺陷,却被信奉者当成教条灌输给我们。
实际上进化论(演化论)对于生命起源早就走进了死胡同。进化论这套伪科学,碰到“生命起源”问题时,其荒唐性暴露无余。这也是当今进化论者不敢涉足的“雷池”。他们极力狡辩声称进化论不涉及生命起源问题(实则是因为害怕这个问题)。有些人可能不太理解,进化论为何如此害怕涉及到这个关键问题。进化论既然能解释生物进化(虽然宏进化解释不通,但至少还能向人们扯蛋一下),为何就不能解释生命起源?150年来,经过无数所谓“科学家”,挖空脑子的臆想。仍然对这个课题是一筹莫展。只能说一句生命就是莫名其妙地了现了。
其实逻辑思维严谨的人思考一下就明白其中的奥秘。我们知道,进化论的核心论点是建立在生物可遗传变异的基础上,再加上自然选择导致了优良的特性被保留下来。这里可遗传是进化论最大的前提。而在生命未形成之前,非生命的物质不具备可“遗传”性,不会生育繁殖后代。因为遗传复制本身就是生命的特性。那非生命物种如何进化成生命的?可遗传,变异都不存在,自然选择就无从谈起了。而进化本身依赖生物可遗传这个大前提,于是在逻辑上陷入了死循环。整个进化论思想在解释生命起源最关键一步时完全崩溃。
关于生命起源的探究,进化论顶多也就止步于上世纪中叶的米勒实验。结果是令进化论鼓吹者大失所望,不要说生命,连最基本的蛋白质都没法自然形成。进化论鼓吹者,对生命起源如此胆怯,如此忌讳也在情理之中了。至今对于生命起源先有蛋白质,DNA,RNA都是一筹莫展,争论不休,事实上先有哪个都不可能存在生命。
进化论除了在生命起源上的短板以外,在宏进化问题上的证据极度的匮乏。以至于古尔德等人审视地质层中的化石之后,放弃了达尔文的渐变进化学说,而提出类似于大跃变的“间断平衡论”(生物A演化成B,在极短的时间大突变完成,然后长期处于不变的平衡态这就是间断平衡,不须要在地层中留下化石)。以试图回避化石难题。那么为何古生物学的学者都认为,进化论严重缺乏化石证据,而我们一般大众却觉得进化好像被化石证明了呢?因为进化论鼓吹者们在历史上大量伪造证据,制造骗局。可谓是花样翻出,别出心裁。进化论的取证史,写下了人类科学史上最下流,无耻的一页。而且这些伪证被保护时间之久,影响之恶劣也是空前绝后。
1.“移花接木”:皮尔当人,嘉伯人/抓哇人把人和猿类的骨头化石拼接在一起,以制造“半人半猿”这种生物。
2.“画蛇添足”:“有脚”的叶鳍鱼,这是2006年伪造的证据,利用残缺的化石,人为给鱼添上脚,现今在地质层中找出250万具古生物化石,其中不乏有数量相当可观的完整的化石,那么进化论鼓吹者们为何偏偏喜欢用残缺的化石复原成进化论过渡生物化石呢?残缺部分给足了他们想象空间,方便他们借题发挥。于是“蛇”就有了腿。
3.“指鹿为马”:看到一具不完整的化石露茜(仅有40%)有点像人,于是就是人类从猿地化的证据。且不说露茜只是残缺品。就算是完整的化石,他要证明人类是猿进化来的论点,光样本量是远远不够的。在举证学上有“孤证不举”的原则。只有一个样本,你不能保证,这个样本可能只是一个骨骼畸形的猴子。在人类之中这种畸形例子并不少见。如果畸形人留下化石遗体。数万年后的人类,难道以此来判断历史上出现了“新”的人种?更何况残缺又给了进化论者想象的空间,把疑似与其它猿类不同,往人类身上靠。以化石形态做这种判断,主观倾向性是不能忽略的。除非有大量的样本存在,作严格的比对。这种指鹿为马的错误是有前车之鉴的,这就是尼布拉斯加人。把几颗野猪的牙齿就说成是人类进化的证据。说实在我从未见过像进化论这般,可笑的论证方式。
4.“丰富联想”:海克尔的胚胎重演,伪造人类胚胎发育经过鱼的阶段。看到人的两腮皱纹,想象成鱼的鳃。把这根据进化论联想出来的东西,包装一下欺骗公众100多年。当年海克尔本人也承认了胚胎重演是自己伪造的。进化论信徒还是一意孤行用这种伪造的东西充当论据。
当然进化论(演化论)是当代最大的伪科学,这点毫无疑问。他们除了肆无忌惮地伪造证据以外,玩弄最多的伎俩便是“循环论证”。按常理说,生物分类学,比较解剖学,群体遗传学和进化论都是独立的学科。进化论应当只是生物分类学的一个分支学说,进化论本身就是以生物分类学生物“相似”的生理构造,推导出来的一个结论。那么进化论以“相似”做为推理的前提,却偏偏又要用“相似”做为依据。这就犯了循环论证错误。因为生物的相似性,所以生物有共同祖先,生物是演化来的。因为生物是演化来的,所以生物有相似性。进化论的论证手法是把结论,当成推论的前提复述了一遍。表面上看这句没有任何错误,但在逻辑学上这种“循环论证”是“恒真命题”的一类。在逻辑上是没有任何论证意义的。它只是在围绕一个点在做循环自证,是典型诡辩术。
我们看“比较解剖学”是如何给进化论源源不断提供“证据”的呢?就是在比较生物的生理“相似”性。现代进化论者往往不直接了当地宣称:“因为生物的相似性,所以生物是演化来的。因为生物是演化来的,所以生物有相似性。所以“相似”就是进化论的证据”。因为这样做,显然骗不了一个智力正常的人,这是直接玩单次循环论证,极易被识破。于是他们就费尽心机地套上“比较解剖学”这个马甲。玩障眼法,避免了进化论直接拿“相似”做为自己理论的论据暴露于公众面前。骗子们拐弯抹角地玩循环论证。
那个“同源器官”的论证也是同理,进化论者发现不同生物结构位置相同,功能相似(有时也不相似)的器官,从相同的“胚胎原基”上发育而来。就认为这是器官同源,证明它们有共同的祖先。这简直就是丧心病狂的欺骗。生物相似的生理本身就是进化论的提出的依据。只有当进化论被确定为事实时,才可以认为从相同的“胚胎原基”上发育而来的器官是同源的,有共同祖先。进化论鼓吹者们在用“同源器官”论明进化论时,它的前提条件中就已经隐含了生物必定是进化来的。(想要证明的结论,当成论证的前提在使用)如此明目张胆地玩循环论证。除了进化论,大概也只有江湖骗子才有这个胆量。
用生物分类学,比较解剖学,群体遗传学观察到生物相似器官,他们就便急不可耐得出进化论是一个可以观察到的事实。这些学说是如何支持进化论的。这种拙劣的诡辩术,充斥着现代进化论鼓吹者们一次次的谎言中。
同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是采用循环论证欺骗智商不高的人的诡辩术。本质上是一句的屁话。什么是生存下来的生物?本来就是适应环境的生物。整句话完整表达就是适应环境的生物生存了下来。等于什么也没说明,只是自己证明了自己的正确。把自己要证明的结论,当成前提在使用,这种循环式诡辩术贯穿着整个进化论伪科学。把生存下来的生物定义为适者,再用适者生存提出自己的理论。这就好比,射手先打了一枪,然后再根据弹孔位置画靶标,岂能不是百发百中的神射手。进化论就是这样一套不讲逻辑的无赖理论。
最后说一下,器官形成难题。同样进化论这套伪科学对此是一筹莫展。我们对于科学理论,不能只下个结论就了事的。还要知道推演原理,和具体溯源细节的描述。这个过程不必一定符合事实,但一定要有。可惜的是进化论,只负责下结论,不负责向你说明具体细节。这不光是正翅膀形成的问题。还有鳃呼吸如何进化成肺呼吸的。你让它们解释解释看。它们除了掩耳盗铃以外,别无它技。
事实上自然选择说到底是一种非常保守的力量。它只能在已有的性状基础上作出一些大的选择,淘汰到畸形和残次品或者不适应某些环境的性状。而当年达尔文就是以这种有限的事实。作了无限制的推论。认为自然选择具备有强大的创造能力。具有创造全新器官和演化新生物的功能。进而推论到了世界上所有生物都是由一个原初的细胞生物演化而来。而这两项至今未能找到证据支持。更要命的是,前者如果深入思考,一定会出现悖论。
现今进化论最尖端的学者,它们也只能靠脑补这种荒唐的结论。比如道金斯《盲目造表匠》中关于翅膀形成的解释。“一部分树栖爬行动物,经常需要快速攀爬有斜度的树干,在这个过程中骨骼与肌肉逐渐产生了相适应的变化,具备了在树与树之间华翔或短途飞翔的能力。”这段话中有两个疑问,具备滑翔能力的前肢已经不是一个小的突变。它仍然要长期积累小突变形成。而这个功能没有实现前,它是不具备这个优势,自然选择也就不起作用了。
其二,动物生存的环境有很大的机动性(变动性)。一个爬行动物生下来,不可能一生只在树上攀爬,而当前肢慢慢成变有翅膀形 状这种过程中。这种增生的“半翅膀”非但不能飞行 ,反而对于前肢的关节屈伸产生障碍,就算不能严重阻碍前肢活动,也至少是一个附加的累赘。
从而使动物失去原有灵活的攀爬能力。而这个过程中恰恰是这类生物最难以生存时期,它们并不会被自然选择所保留。进化论就是建立这种荒唐的逻辑悖论上的结论。一但把问题深入描述细节。它的伪科学性是暴露无疑的。所以掩耳盗铃,是现代进化论者保护他们理论不至垮台的法宝。
进化论这套学说,在伪科学的道路上已经是没有回头路,一但信奉者们放下包袱,就是它宣告破产之时。它和中世纪的“地心说”一样,仅仅只是愚昧者的信仰。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