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LOGO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1-01-02 08:34:4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8

《NOLOGO》是一本由NaomiKlein娜歐蜜.克萊恩著作,時報文化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NT$480,页数:512頁,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NOLOGO》精选点评:●“特别傻”的课上还有NaomiKlein的一篇阅读●推

NO LOGO经典读后感有感

  《NO LOGO》是一本由Naomi Klein / 娜歐蜜.克萊恩著作,時報文化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NT$ 480,页数:512頁,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NO LOGO》精选点评:

  ●“特别傻”的课上还有Naomi Klein的一篇阅读

  ●推荐。最近很多思考有点走偏...

  ●mass media text book

  ●记得最清楚的是logo,然后附带在它上面的一个个回忆等

  ●Andrew课上的推荐读物

  ●非常優秀又精準的批判,並且不只是批判

  《NO LOGO》读后感(一):当 NOLOGO 也成为LOGO的时候

  反对品牌,我们反对的是什么呢?是反对全球化?反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我们的反对并不能改变这些,当NOLOGO也变成LOGO的时候我们还能对这个世界说什么?

  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总是和表征世界的五彩缤纷产生悖论。

  《NO LOGO》读后感(二):会慢慢改善的

  对于童工和血汗工厂,经济学家会说:血汗工厂已经是当地人民的最好选择,他们必定能够从中得益,否则早就不干了。然后,无语。他们自觉这答案逻辑井然,完美无暇。不需要再在这问题上花精神了。

  事实上,他们的说法也没错。提高工作安全标准,成本就会上涨,只管追逐利润的企业当然会撤资了。于是,工人失去工作,生活变得更惨。

  对,如果我们不去打破当中的权力失衡的话,故事确实会如此发展下去。

  在生产层面上,大企业面对第三世界国家几乎拥有无限权力。当地政府没议价能力(当然加上官员的贪污舞弊),便只能让他们为所欲为。可是,想想看,大企业的巨大权力又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消费者。

  问题是我们的权力极度分散,只能成为一群散兵游勇。从前,我们绝对没有能力和资源去把散兵游勇组织起来,可是网络2.0和先进的通讯(大众媒体早被大企业收编)给了我们这个机会。

  我们可以动用仅有的资源,追击大企业以及他们外包的小工厂。揭露他们的所作所为,让他们以毁损商誉作为剥削劳工和雇用童工的代价。哪怕他搬到世界最偏远的地区,都避不过丑事外扬的风险。

  这样的话,工厂动辄以搬走来逃避责任,就只能浪费资源,毫无效果。既然搬到哪儿都一样,那改善工作条件就会变成一项无可避免的经常性支出。工人也不会因为多了工作安全而失去工作。商家可是很懂数字的。现今商品大部分成本来自广告营销,如果生产成本少许的增加,能够避免广告效果的大量损失,他们可是会为善不甘后人的。

  经济自由主义者似乎不明白:在现有局限条件下最好的安排与最好的安排,两者间有甚么分别。

  他们能够自欺欺人地,心安理得地看着十岁的小孩在环境恶劣的工厂一天工作十六个小时,然后说:这种安排其实对他们最好,等上十年八载,他们会慢慢改善的。

  我相信,他们一直得不到足够多世人的唾弃这种令人遗憾的情况,也必定会慢慢改善的。

  《NO LOGO》读后感(三):左右搖擺

  我唸廣告,我學習如何塑造品牌,我想知道如何操弄消費者,但是我讀《No Logo》,讀得不亦樂乎,讀到精神分裂。

  aomi Klein所寫的這本《No Logo》被紐約時報推崇為「社運聖經」,很明顯這是本很左的書,難怪我在左右翼思潮光譜兩端不斷地來回奔跑,卻怎麼也停不下來,因為我只要一停下腳步就發覺自己宛如深陷流砂,進退兩難。

  這本書主要探討全球化的黑暗面、探討跨國企業如何將品牌不斷地深入消費者的私領域、探討跨國企業如何剝削第三世界的人民以圖自身利潤。於是,我發現,我生活週遭確實有不斷擴張的品牌入侵,我吃的穿的用的全部都有這些跨國企業的身影﹔我發現,我努力不懈地學習,是成為跨國企業的幫兇。

  然後呢?

  接下來是文化反堵(Culture Jamming)嗎?Naomi Klein指出:「文化反堵諷刺地模仿廣告,劫持廣告看板,好徹底改變其原先承載的訊息…剎那間,這些力量全部集中起來,創造出符號學的羅賓漢主義(semiotic RobinHoodism)氛圍。」

  我現在居然悲觀地相信跨國企業假以時日會找到「反文化反堵」的方式,既然Diesel可以用同性戀認同來賣牛仔褲,無印良品打著No Logo 的方式也儼然成為一個著名品牌,文玲師2003年與羅景壬的反菸廣告,幾乎也是利用文化反堵的創意,將焦點放在跨國菸商的宰制。我悲觀地相信,耐吉、麥當勞、微軟、星巴克這些知名品牌終究會找到反制之道。

  所以?

  反商業、反廣告的書卻成為企業的葵花寶典?我相信這鐵定不是Naomi Klein的初衷,她的立論其實很簡單:「一旦愈來愈多的人發現全球商標網絡背後的品牌秘辛,她們的憤怒將引爆下一波浩大的政治運動,激烈的抗議浪潮也將正面衝向各家跨國企業,尤其是廠牌之名廣受肯定之輩。」反全球化的力量正蓄勢待發!

  這究竟是一本關於文化的、反全球化的、社會運動的、揭露全球化黑暗面的著作?或是一本檢視資本主義從生產導向、銷售導向、行銷導向到消費者導向改變的歷程,作為企業的反思,繼而找出更具殺傷力的行銷手法的秘笈?

  這確實是很弔詭的問題。請再給我多一點時間尋找答案。

  引文玲師的書評最後一段,不知道是否能對我的疑問有所幫助:「過去十五年,我一直在廣告系教書,儘管處在各種思潮與文化流動的當代社會裡,大部分的廣告課還是緊緊抱著主流價值不肯放手,久而久之,學生聊的、寫的、希望成為的就是由商標和名牌勾勒出來的一群最小公約數。每個世代都盡其所能讓自己保持清醒,不管手段是藝術、文學、論述還是文化反堵。《化名奧林匹亞》裡有句話始終讓我印象深刻:『學校可以是澆熄慾望的理想場所,也可以是做夢的理想場所。』在進入職場之前,大學理應好好把握最後(也是最好的)一個自由、狂妄、放肆、叫囂和遊戲的機會,多培養幾個Naomi Klein和幾組『告示牌解放陣線』」。

  http://nash.blog.iwrock.net/post/5/94

  《NO LOGO》读后感(四):logo之罪:不可承受之重

  加拿大女记者娜奥米·克莱对品牌深恶痛绝,但她本身却已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反品牌、反全球化、反资本主义的知名品牌。她在那本风靡一时的《no logo:颠覆品牌的全球统治》一书中,对品牌进行了不遗余力地批评。她被《泰晤士报》评选为“可能是全球35岁以下最有影响的人”,《纽约时报》称为“俨然是北美左派运动的代表”。

  娜奥米之所以选择品牌作为批评资本主义的武器,是因为品牌是理解资本主义秩序的一个关键点,是全球化浪潮的缩影。品牌运动的蓬勃发展,一方面为世界上的有钱人提供了选择的幻象,另一方面导致世界上的穷人别无选择,被迫接受。

  在娜奥米看来,品牌让我们变胖,让我们抽烟,为我们洗脑,让我们买那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甚至是那些不是自己真正需要而且对我们有害的东西。品牌由隐藏在面无表情的公司里面的一群全知全能的、贪婪的市场营销人员在控制着,这些营销人员用庞大的预算操作着世界各地的麻木的、无脑的消费者。

  也许有人要问,世界果真如此吗?品牌真的有可怕吗?这本书自2000年问世以来就在西方引起了持久的争论。这本书刚一出版,《新左派评论》就发表了热情洋溢的书评,称赞其对品牌背后的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深入批判。2001年,《经济学人》杂志就发表了该刊商业报道记者Sameena Ahmad的批评文章,标题为《为什么品牌是对我们有利的》。2002年夏天,Sameena和娜奥米在WNYC 电台就公司在世界上该扮演什么角色这个话题展开辩论,主题为“pro logo vs no logo”。2004年,娜奥米的两名同胞,作家Joseph Heath 和Andrew Potter 写了一本专门批评《NO LOGO》的书,名字为《国民的反叛:为什么反消费的文化会成为消费文化的一部分》(fanNation of Rebels: Why Counterculture Became Consumer Culture)。

  这本书的一个写作基点就是品牌与消费之间处于一种紧张关系。在娜奥米看来,品牌支配消费者,意味着压迫和限制。这一点实在让人难以认同。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并非敌对的,至少品牌的出现是解决目前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额外难题,对消费者来说品牌是质量的保证。品牌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消费者需要它们,获得物质上的满足或者精神上的认同。如果消费者不用钱投票,品牌会自然死亡。因此,即便消费者支配品牌这句话不成立,那么,品牌支配消费者这句话也很难成立。

  娜奥米在书的第二部分《NO CHOICE》中指出,品牌导向的企业运作,较之实体企业更容易扩张兼并,形成垄断,限制了人们的选择空间。但这非品牌本身之罪,而是垄断本身的罪过,将垄断的后果归因于品牌本身则是张冠李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品牌企业与实体企业的分离,是商业分工在信息、交通和通讯技术发达后出现的一个正常结果,这种分工很难说存在谁剥削谁的问题。如果法律能规规品牌出现之前的实体之间的市场垄断,那么它也能规范由品牌企业形成的市场垄断。因此,选择空间问题即便不能无忧,但也不能过虑。

  在书的第三部分,作者控诉了在全球化浪潮下,跨国企业将生产外包给第三世界造成的诸多弊端。她认为,这一潮流既造成了本国原本从事制造地区企业的倒闭和工人的失业,也带来了更为严重的第三世界劳工工作环境恶劣、收入低下的问题。这些弊端固然可憎,但如果归罪于品牌同样是张冠李戴。至于为什么在目前全球化格局中的产业链分工上,拿走利润大头的品牌企业大都出现在发达国家,而只能收获微薄利润的实体企业则大都出现在第三世界国家,其原因同样不在品牌身上,而在近代以来形成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上面。

  正如Sameena敏锐指出的那样,娜奥米对品牌的认识过于简化,品牌本身是复杂的充满戏剧色彩的。娜奥米的问题在于,她将品牌等同于全球化、支配、侵略和邪恶,将资本主义和全球化的罪过归因于品牌。这种将品牌之罪大而化之的思路,对我们改善这个世界并没有太多的帮助,这一逻辑上的欠缺在这本全球畅销书身上非常醒目。尽管存在这样逻辑上的缺陷,但这本书依然值得我们认真阅读,它长于资料,为我们提供了跨国企业制造罪恶的大量证据。这些证据对读者而言,尤其是对那些全球化的坚定捍卫者来说,不啻是一记警醒。它提示我们去关注也许在理论上毫无瑕疵的理念在现实演变中可能千疮百孔。

  另外不能不提的是,这本令很多中国读者期待已久的书在中国的遭遇显得有些怪异。尽管受到大大小小媒体的追捧,但知识界却鲜有人对此书进行认真评论或有力回应。它的命运和另一位加拿大左派人士乔尔·巴肯的《公司:对利润和权力的病态追求》十分相同。也许这些反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著作,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显得过于遥远。

本文标题: NO LOGO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831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北斋》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举报者》影评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