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于竹帛》是一本由钱存训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书于竹帛》精选点评:●很基础的书,居然获得这么大的声誉,是好书,但是声誉也过了●入门必读,但实际上的收获未必非常大~●从
《书于竹帛》是一本由钱存训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于竹帛》精选点评:
●很基础的书,居然获得这么大的声誉,是好书,但是声誉也过了
●入门必读,但实际上的收获未必非常大~
●从内容来说是不错的睡前读物;对于本书编辑实在不能忍:根本看不到作者在序和写作缘起中说的某某和某某题字啊,扉页还把书名写错啊,为了把这书塞进这个所谓的“世纪文库”真是啥都干得出啊!
●全面的入门介绍书… 现在看起来基本已经成了非常基础的知识,倒是王国维的那本现在读起来依旧赞叹
●老王当年就是拿这本书讲授档案史的最开始部分的,隔了好几年,现在已经转向直接看史学界的成果了。富谷至、籾山明他们研究简牍很厉害,钱存训的许多观点都会被覆盖或得到新的解释的。
●27.
●重点阅读了帛书的部分,引证丰富,查的很累人。。暗暗觉得某些结论显得十分勉强。
●见地高。怀铅吮墨,学习了。
●从简牍到竹帛再到纸的更替,这个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其中竹、帛掺杂试用约达一千余年,帛、纸共存约五百年,而简牍与纸并行约三百年。尽管如此,但是到了晋代,纸已普遍使用,简牍之书已不经见,显然全为卷轴所取代。观此番更迭,老旧事物还是难以抵抗浩荡的历史潮流,被新兴事物取代。如今,电子书的出现不正如千年前纸的横空出世,电子书与纸质书并存不正同千年前竹、帛,帛、纸,简牍、纸并存如出一辙吗?
●非常棒的教材 好好读
《书于竹帛》读后感(一):传世力作
同为华裔名家,有些人弄一堆论文和专书(其实大多也是论文集),却无一篇可作后学范本——拼数量炒冷饭且鲜有监督批评,自易流于浮泛粗劣。
钱先生此书在目录学和史料学方面颇得王静安与李小缘二公治学之精髓,最难得的是先生对此书数次修订,取精用宏,专注于该项事业几十年,遂铸成现代华裔学术界罕有之传世力作!
《书于竹帛》读后感(二):算是启蒙了
钱存训教授是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的教授、东亚图书馆馆长,《书于竹帛》是钱先生的博士论文,被芝加哥大学出版社选入“图书馆学研究丛书”,于1962年出版。本书出版之后获得广泛的赞誉,李约瑟博士称赞“此书可以成为卡特(T.F.Carter)经典之作《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一书的姊妹篇。”迄今为止,本书已经翻译为中、日、韩等多种文字,并经过多次增订,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
这本书我觉得最大的特点就是丰富详实,作者利用考古学和文献上的资料,填补了印刷术发明以前文字记录研究的空白,参考的文献涉及中西著作、涵盖考古、文学、史学、艺术等多个学科,可见作者学识之丰富、研究之刻苦。并且如李约瑟博士所说“钱氏对资料的质量和数字的精确性特别关注”,书中随处可见对考古文物的描述和各种文字载体出现的推定。在作者看来,地下的资料(考古学资料)较纸上的资料(文籍资料)更加可信,因此书本的很大部分观点都是依靠考古资料来阐发的,同时通过训诂学等方法对文籍资料加以分析佐证,使论证更加令人信服。这种严谨的治学方法对本书的权威性无疑是有巨大的帮助的。
除了材料之丰富、研究之严谨外,本书的逻辑也是非常清楚,分门别类介绍了甲骨文、金文和陶文、玉石刻辞、竹简和木牍、帛书、纸卷、书写工具等,全面地介绍了印刷术发明之前的情况。每个种类下分别描述了各自的性质、特点、功用,最终使人对文字的记载材料的衍化、技术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
同时作者还本着科学的态度,在引用各种丰富材料、观点的同时也表明自己的一些独到看法,这一点作者在写作缘起就已经明确说明了。这其中对中国文字的之直行书写与自上至下、自右至左排列原因的分析让人觉得非常有新意。作者认为这和中国文字的构造、书写材料、应用工具以及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古代象形文字大多纵向直立而非横卧,毛笔书写笔顺大多是自上而下,竹木材料纹理和狭窄的简策只容单行书写,左手执简、右手书写的习惯等综合因素导致古代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的习惯,而直行阅读较横行阅读为快,可见直行排列也并非落伍。这些独到的观点在竹、木应用于书写先后,书刀和漆用于书写等问题上都有体现,给人以很大的启发。
读完这本书还有一个很大的感受,那就是由于材料的匮乏而研究的困难。平冈武夫说:“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最多人使用的文字,是汉字!在最广大地域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被使用最长久(3000多年)的文字,是汉字!变现最多语言的文字,是汉字!蕴藏书籍最丰富的文字,也是汉字!”从古至今,汉字的传承载体不断延续变化、各种技术不断完善,由于儒学的尊崇和宗教文学的兴盛,典籍日益卷帙浩繁,可同时大量的古籍文物也在不断地被毁坏。历次焚书之祸给书籍文献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以至于对印刷术以前的书籍历史研究材料显得非常不足,这不得不让人觉得可惜。钱先生这本扎实权威的著作增补了之前研究的空白,也不得不让人感叹其研究的之艰辛,而要把这方面的研究继续深入下去还需要更加详实丰富的材料和一如既往专业刻苦的精神。
《书于竹帛》读后感(三):《书于竹帛》读后感
钱存训教授是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的教授、东亚图书馆馆长,《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是钱存训教授的博士论文(原文的题目是《印刷发明前的中国书和铭文的起源和发展》),于1962年出版,被芝加哥大学出版社选入“图书馆学研究丛书”。迄今为止,本书已经翻译为中、日、韩等多种文字,并经过多次增订,获得广泛的赞誉。
本书为我们详细讲述了中国古代文字及其载体和书写工具多姿多彩的演变史,将文化史、考古学和古文字学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作者利用考古学和文献上的资料,填补了印刷术发明以前文字记录研究的空白,参考的文献涉及中西著作、涵盖考古、文学、史学、艺术等多个学科。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每个观点都有据可查,相当具有权威性。
书的绪论向我们概括地介绍了文字在中国历史中的变迁,它的起源、发展、意义以及古人对文字的记载方式。第二至八章分门别类介绍了甲骨文、金文和陶文、玉石刻辞、竹简和木牍、帛书、纸卷、书写工具等,全面地介绍了印刷术发明之前的情况。每个种类下分别描述了各自的性质、特点、功用,最终使人对文字的记载材料的衍化、技术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中国文字记录的产生和演变与三千年文明史进程息息相关,每朝每代都会让文字及载体有新的发展,就如同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一样,历史在发展,文字在进步。
文字在历史的初期不仅是用来记录更是用来与神灵沟通的一种途径。远古人们面对很多的不可知因素,对自然界感到神秘、恐惧,并心存敬畏,占卜和祭祀是他们摆脱生活中不确定性的恐惧的方式。在新石器时代,占卜和祭祀活动就已经开始在我国流行。商代是占卜和祭祀极为盛行的时代,当时事无巨细,都要通过占卜来决定吉凶。正是这种活动,加速了甲骨文的形成和发展。到了周代进入封建制社会,由于中央集权政府对政治外交的需要出现了长篇记事文,它们被记录在青铜器的铭文之中,记录了战争、盟约、条例、任命、赏赐、典礼和其他各种政治社会活动。诸侯和朝廷中的公牍,也占有很大数量,战时征兵令亦书于简册之上。同时货币文也盛行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货币以不同的外形分布于各个诸侯国,直到秦在公元221年统一天下后“半两”才流行于全国。秦为了控制思想焚书坑儒,大量古籍被毁,主要包括各国历史记录、儒家经典和法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学说。到了汉代“竹牍”已经作为常见的书写材料。竹牍的长度一般依文书的内容和功用为准,阔度则通常狭窄,只能书写一行,书写后用书绳编连,可以卷起,也可折叠,正如今日的书籍的册页,这也就是中国早期的书籍。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战祸连年,是历史上的“黑暗时期”,这一时代知识分子仍然宗奉儒家传统,道家学说蜕变为宗教,佛教于公元初传入中国而盛行于此时。佛教徒以石刻经,望经文永存,此外,也常刻于悬崖之上或岩窟之中。在古代文献中“纸”字在蔡伦之前就有记载。一种新的发明常常是经过许多人以各种方法实验后加以改进。到了汉代蔡伦总结造纸经验,从生产原料和技术方法加以评估,形成了新的生产方法。纸是文字传播的理想工具,其用途和优良品质为后人所歌颂,同时也推动了华夏文明的加速发展。
文字记录的变迁与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从来都是互相推动,共同演进的。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最初是依赖竹帛得以传承至今。因此要了解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传承的过程,就应从这些古代文字记录的遗产中去探索。
平冈武夫说:“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最多人使用的文字,是汉字!在最广大地域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被使用最长久的文字,是汉字!变现最多语言的文字,是汉字!蕴藏书籍最丰富的文字,也是汉字!” 读完深刻觉得,从古至今,数次的文人书籍之难,给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以至于对印刷术以前的书籍历史研究材料显得非常不足,让人惋惜。
《书于竹帛》读后感(四):我们理应心存敬畏
终于把那本《书于竹帛》看完。
读书报告却还是迟迟不知该如何下笔。
世纪出版集团出的书真是漂亮。这本书,从封面设计到纸张插图,都无可挑剔。
其实是耐着性子看完。
断断续续,每天一小段一小段地翻。
大堆的举例佐证,大排的引文注释,阿拉伯数字在眼前不断地跳跃。
甚至用了四五十页的篇幅来刊载各样的评介和钱老先生的著述年表。
看得真是累。
但是我心生“敬畏”。
老板那时候去台湾做访问学者,回来的时候曾和我们说起过台湾的中央大学图书馆。
在进门的地方有一座用玻璃铺就的拱桥。
站在拱桥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桥下的人造水塘。
因为玻璃的透明材质,脚踩上去的时候脚底的景色清晰可见,让人心生胆怯,坚固的材料突然变得不牢靠,就如同一抬脚,身体会掉下水塘。
那边的校长说,每一个进入台大的新生都要来图书馆走一走这座桥,那样他们才会有“敬畏”之心,是对书籍保持敬畏同时也是对知识保持敬畏之心。
小强曾经不止一次地说,世界上很多地方社会治安稳定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有宗教的存在。
他们相信天堂和地狱的存在,心里有信仰,所以至少会知道哪些事情不能去做。
即使那只是因为害怕死后进不了天堂。
我很喜欢这个词。
对万事万物抱有“敬畏”之心,从下往上仰望,上下求索。
社会越往前发展,科学越向前进步,人类越无所畏惧。
古人真是可爱。两国订立盟约,一国违信弃义,另一国写文诅咒:
“祈祷诅咒他国,是古代各国诸侯之间所设立的一种监察制度。凡一国背盟,他国即诉于神灵之前,以求最后的裁判。”
那时候人类的生产力受到诸多限制,他们敬天敬地敬鬼敬神。
他们以易损的材料作为“空间上的横向交流”,“人与人只间往来的媒介”,大量用作公文、史册、文章、信件及其他各种日常用途;以坚硬耐久的材料作为“时间上的横向交流”,“人与鬼神及后代子孙间联系的工具”,用作有纪念性或可流传后世的铭文。
思想化为文字,在这些易损或是耐久的材料上代代相传。
泱泱中华的文化便是这样前后传承而来,怎能不让人心生敬畏。
甲骨也好,青铜也好,陶器也好,玉石也好,缣帛也好,纸卷也好;书法也好,印刷术也好,中国文字原是这样一路艰辛地走来,中国的文化也原是赖于这些形形色色的书写复制
的材料与技术一路辉煌地得以传承: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最初是依赖竹帛得以传承至今。”
“特别是承传这些古代遗产的中国文字,其延续、多产和广被性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独树一帜,没有其他文字记录可以相比。”
不知道身在海外的钱老先生在费心费力考证史料,倾心写作时,是不是同样抱着敬畏之心?
值得玩味的是,对这本书对汉字大力推崇的平冈武夫,却是日本人。
他为日文本《中国古代书籍史》(即《书于竹帛》)所作的序言,言辞真挚。
他说,中国的文化,就是汉字的文化。
他说: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最多人使用的文字,是汉字!在最广大地狱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被使用最长久(3000多年)的文字,是汉字!表现最多种语言的文字,是汉字!蕴藏书籍最丰富的文字,也是汉字!
他还说,甲骨是占卜的媒介,铜器是祭祀的圣器,碑石上隐藏着不朽的悲哀与乞愿。
我们本该对汉字抱有热爱之心。
可惜,当手指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敲击键盘,当拼音可以通过软件生成方块字,我们往往在提起笔的那一刻,想不起那个字到底应该如何写。
而当低价又快速的网络世界横倒在我们面前,前人经由漫长的岁月积淀研制出的纸张,也在被人叫嚣着电子化。
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爬进故纸堆。
也不是每个爬进故纸堆的人,出来都能抖一抖历史的尘埃,翻出清晰的进化脉络。
我们总在说,要向前看,而科技也总是不负众望地一天天大踏步往前。
但是向西方学习不等于要“崇洋媚外”,也不等于要妄自菲薄。
钱老先生在序中说,近代中国所受的外侮和屈辱,使中国人对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丧失自信而盲目自贬。
我们总是在一边盲目自贬,一边盲目自大。
那些泛黄的书页,静躺在世界各国的图书馆里,原是蕴涵着如此巨大的宝藏。
即使只是钻进去爬梳剔抉,那也值得所有的国人心生敬畏。
更何况,身在海外的钱老先生,以毕生的热诚投入对中国文字的研究,用不左的事实捍卫中国文字以至中国发明的地位。
古老的文物,从层层泥土下重现天日,并不只是拿来放进博物馆供人展示。
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历史发展的痕迹。
而每一件出土的甲骨、金石、剪牍、缣帛、纸卷、毛笔、石砚、古墨、书刀或是书签,那不只代表着历史,还代表着中国的文字乃至文化。
这些书后的插图,代表的原不是普通的文物。
钱老先生在最后一章的结论中提到中国书籍的起源和发展:
“旧的书写材料并没有立即被新材料所淘汰,而是逐渐被取代。在纸发明以后,竹、木仍继续通行了三个世纪,而缣帛则继续被采用了500余年。”
“人类的保守性,总是偏向于传统的习惯,不仅因为他们熟悉这些传统的方法,且因这些方法也常有许多优点胜于新的发明。”
纸自发明至今已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电子书不知道算不算是新型的材料。
也许真的会有一天,这种新型的材料会彻底替代掉纸张,让阳光下纸张与油墨的香味成为小说,但至少我相信,那一天还有很长很长的时间才会有可能到来。
人类的保守性使他们偏向于传统的习惯,而人类对于纸张的依赖,本是有着千年的历史沉淀,这个替代,或许不会发生,即使要发生,那也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但是不管历史如何向前发展,我们都该对古老的文明心存敬畏。
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往回望,我们才能知晓中国的文化正是由于“书于竹帛”才延续至今,而我们自身的历史,也是在那些不断的书写中慢慢形成。
墨子说: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我们理应心存敬畏。
对这本《书于竹帛》。
对写作这本书的钱老先生。
对中国的文字,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明。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