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尔干死了!》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12-06 13:18:0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4

《涂尔干死了!》是一本由[美]阿瑟·阿萨·伯格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元,页数:1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涂尔干死了!》精选点评:●为了梳理社会学思想偶遇了这本奇书。欣赏了一场关公战秦琼的大戏,单个看社会学家是

《涂尔干死了!》的读后感大全

  《涂尔干死了!》是一本由[美]阿瑟·阿萨·伯格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元,页数:1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涂尔干死了!》精选点评:

  ●为了梳理社会学思想偶遇了这本奇书。欣赏了一场关公战秦琼的大戏,单个看社会学家是无趣的,在互动的情境中才能活色生香。总的看来情节安排很巧妙,但是胆子不妨再大一些。比如自杀现场喋喋不休的涂尔干和教堂里的韦伯,说实话,本书小小的刺激了本人的写作欲望,嘿嘿

  ●感觉像蓝猫淘气三千问的剧情水平下降版加知识理解难度提升版

  ●别买,这是本垃圾。看完关于列宁的段落我就觉得没必要再读下去了。

  ●理论嵌入很生硬,没有符合读者的期待

  ●edutainment的问题是,读者会把education的部分跳过去,只看entertainment,然后觉得不好看(这个读者就是大写的我

  ●非常有意思的一篇小说,和苏菲的世界是一个套路,以故事的方式介绍了社会学都在干什么。

  ●社会学加推理,结果是两者都不深刻吧 结尾的戛然而止也是很服,就是让我了解了一下社会学的小点心而已吧

  ●竟然还有这样关于学术的科普真的是很有特色的!涂尔干的自杀理论。社会——或者更准确地说,某个特定社会里孕育出来的‘集体意识’——始终会在个体身上出场,我从我的研究中看到,宗教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个体身上创造出一些信念,让他们遵循社会的要求。涂尔干理论犯罪是社会问题,仅仅是为了我们的道德优越性和福柯的监狱,精神病有着相似的见解

  ●咬着牙读完,本以为会学到点什么,或者故事有什么好看的……然而。

  ●为了写论文选的一本书

  《涂尔干死了!》读后感(一):凑合

  期望颇高,开局不错,结局令人失望。

  这本书在视角上还算有趣,但理论嵌入实在太过生硬,而且。。。我分明地感到作者对社会理论的了解仅止于门外,虽然普及型读物都是这种样子,但不免令人失望。。。

  用了我小半个白天的时间,好歹算是个另类的阅读体验。凑合着吧。

  《涂尔干死了!》读后感(二):娱乐大众

  一般的读物,对理论的介绍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像是本科刚入学时草草了解的观点大纲。若是作为悬疑小说,情节的张力和内容的复杂也太不足了,大篇幅罗列观点,到了最后一章才有了一点悬疑味道。

  切不可作为社会学入门读物,这会有损社会学学科的神圣性。倒是可以作为普通大众了解社会理论知识的小点心。如果想找刺激,还不如看尼罗河惨案,呵呵。

  不过话也说回来,作者能有创造出这本书的构思和想象力已经很难得了,毕竟在这个泛滥麻木年头,别出心裁是很必要的。

  《涂尔干死了!》读后感(三):披着小说的外皮讲社会学理论

  其实一开始想补补自己社会学常识,又还不想读那些大部头很费脑筋的书,便找到这本比较轻松的学术小说,还有喜欢的福尔摩斯……

  读完了,感觉是很牵强地用故事情节来把那个时期重要思想家给串了一下,果然还是没有柯南道尔的小福福好看……

  如果没有那个所谓盗窃案,估计就是一篇一篇小福福和社会学家的座谈会了……嗯,果然想补知识还是不要偷懒了,还是乖乖地看书吧呀……

  最后的原因是社会实验……

  不过估计这是唯一一处让这故事有点小说感的情节了吧

  今天上课时还听了台湾那边一个研究教育社会学的教授做的实验,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做出各种非常规行为以测试老师的反应,某种boundary marker的感觉……通俗的话说就是“忍耐也有个限度!!”

  不习惯给书评价较差,于是就写“还行”吧……

  《涂尔干死了!》读后感(四):社会学应当源自真正的社会生活

  最初接触社会学还是源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那是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经典之作,也是我对这会学了解的开始。《涂尔干死了》是关于社会学理论的另类读本,汇集了西方主要社会学家的核心理论,可以算是社会学的一个启蒙读本吧。

  用悬疑小说的形式阐述社会学理论不能不称赞作者别具匠心的手法,只是悬疑的成分大打折扣,基本在故事的开始我就对结局有了八九不离十的猜测,中间穿插的理论阐述也是有些生硬和唐突,如果分割开来看,确实不失为社会学的入门读本。

  我个人比较欣赏涂尔干的自杀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前者是对人与社会冲突关系的类型化,后者是对人内在世界的精妙剖析。两者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我个人比较摒弃列宁的理论,苏联的解体就是很好的例证。

  西方对社会学的研究对于中国也是存在一定的借鉴意义。

  这部小说在阐述社会学理论的同时也是在批判那些学院派脱离生活实践的研究方式,所以我比较推崇费老先生的实践性研究,正是因为如此他写出来的文字才那么深刻那么有感召力。

  社会学其实就是一门关于社会生活的科学,脱离社会生活的研究最终只会走向死胡同。

  《涂尔干死了!》读后感(五):社会学+Sherlock=?蛤

  作为社会学的学生,大一读了一年的涂尔干,看到这个书名还是相当激动的。(当时读那厚厚一本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真的是想死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不得不说作者这个把社会学和小说结合的初衷还是很吸引人的,感觉本意是想写成苏菲的日记那种。

  然而,然而,作者的语言功力实在有限,对社会学理论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了理论层面上。强行的结合真的是有点无趣,如果不是书很薄我肯定不会选择读完(笑)。就算去除社会学的部分,这个案子本身也很无聊啊。福尔摩斯和花生显得太刻板,两个人的语言动作设计根本比不上柯南道尔。感觉就是两头皆空。情节真是简单的没谁了,社会学家轮流给福尔摩斯上课,而上课对于破案半点用都没有。所谓的和理论结合就是社会学家在对话中不停地宣扬自己的理论。举个栗子,韦伯讲到官僚制(实际翻译成科层制更好)的时候,华生插了一句他很厌恶官僚.....看到这里真是有点无语,后面韦伯似乎还表示赞同,看得我尴尬症都犯了。几个社会学家的性格都塑造的奇奇怪怪的。列宁也太红太专了,反正我不相信真的列宁成天把阶级论挂在嘴边;齐美尔感觉像一个浮夸的公子;韦伯像一个阴郁的狮子;涂尔干则被写的很龌龊。反正大家都是醉醉的。

  倒是译者后记给我的印象很深,没见过这么耿直的记录心事的译者,也许当时译者心情开阔吧~所以叙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总之不是很愉快的阅读体验咯。

  2019.1.5 于北京

本文标题: 《涂尔干死了!》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707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读后感100字《泰戈尔诗选》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