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游记-初访美国 访美掠影 重访英伦(“四海之内-从东方到西方

发布时间: 2020-11-26 09:44:3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7

《费孝通游记-初访美国访美掠影重访英伦(“四海之内-从东方到西方”系列丛书)》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费孝通游记-初访美国访美掠影重访英伦(“四海之内-从东方到西方

费孝通游记-初访美国 访美掠影 重访英伦(“四海之内-从东方到西方

  《费孝通游记-初访美国 访美掠影 重访英伦(“四海之内-从东方到西方”系列丛书)》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费孝通游记-初访美国 访美掠影 重访英伦(“四海之内-从东方到西方”系列丛书)》精选点评:

  ●非常好的书,对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描写得很深入!

  ●should read more times

  ●第一部分最深刻。

  ●很佩服诸位老一辈的史学家(唐德刚等)、社会学家(费孝通),这些长辈,为人作文有古风,又具备现代视野。受教了。

  ●初访美国里面有几篇还蛮有趣的,鬼的世界之类

  ●1果然对费孝通无感 2没有经过足够抽象提炼的东西是很容易过时的

  ●极好

  ●跟余秋雨不一样的学者,总算能体会一点什么叫“大家风范”

  ●读了全集里初访美国和重防英伦一部分...感觉写的要比林达那套书更有味道。是因为用了比较的方法吗? “中国文化骨子里是相当美的,能在有鬼的世界中生活是非常幸福的。”

  ●大师品读文化

  《费孝通游记-初访美国 访美掠影 重访英伦(“四海之内-从东方到西方”系列丛书)》读后感(一):不错的书

  在图书馆发现这本书的时候,它看上去还是很新。但其实里面的文章是在很久以前的年代完成的。那个时候,作者对于超市、各种方便实用的家用电器还觉得相当新奇。但奇特的是,我并不觉得这本书落后了。作者对这两个国家的历史和社会进行了一番梳理,娓娓道来,配以他睿智的所思所感,至今还有现实意义。忽然觉得,时光的背景下,历史兜兜转转,沧海桑田之下,依然有不变的东西。

  《费孝通游记-初访美国 访美掠影 重访英伦(“四海之内-从东方到西方”系列丛书)》读后感(二):一叶知秋

  虽然只看了部分文章,

  虽然文章写作年代久远,

  虽然看过的描写美国社会的文章不少,

  但是高手就是高手,

  写的文章不管放多久,

  依然值得一读,

  甚至愈久弥香,

  眼光,犀利的眼光,

  我喜欢。

  作者上世纪写初访美国时也就30出头,驻足一月余,

  却已指出“美国的筋骨不在纽约等繁华之地

  而是遍布各地的乡村之中,

  美国人千变万变,魂确脱胎于美国最初的拓荒者。”

  年纪轻轻又是首次赴美,没有被大都市的摩天楼晕了眼

  确实是大牛人一个

  厉害的紧

  《费孝通游记-初访美国 访美掠影 重访英伦(“四海之内-从东方到西方”系列丛书)》读后感(三):英美文化的入门书

  《初访美国》:由世界各地的人奔向北美这个他们心中的机会与自由之邦开始,美国一直在变革。从不断开垦土地进行务农作业,到科技的迅速发展而进入工业时代;从民主(或制度)的发展跟不上科学,即费老所言:“科学与民主确已发生了龃龉”,到此二“幸福车轮”的逐渐合拍;从“财阀政治”到“平民政治”的进程。如此种种,身处其中的人常常是不容易察觉的,费孝通先生作为一个异邦人,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反而看得更清楚,尽管确实有些时候会觉得某一些现象十分费解。比如说,汉族人觉得回族人的饮食习惯难以理解,同样,在“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教导中长大的中国人也对美国人的好管闲事感到困惑甚至加以指责。诚然,奢望一本只有一百来页的小书能把美国文化透析清楚是不现实的,但《初访美国》已经在短小的篇幅里向我们介绍了尽可能多的东西。朴实但动人的写作、有条理的举例分析和亲身体验中西文化后的深刻比较都使这本书虽薄但有分量。只有在经历过文化的鸿沟,体会到在中国文化里长大后在美国直呼长辈其名的不易,才能更加深刻地明白到这个多彩的世界里不是只有一种文化,也才能意识到各种文化的接触和沟通是消解由不同文化间互不理解这个状况而产生的误会的妙药。这本书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距今已有七十年,但现在读来觉得书中的论述在今天来说仍然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中国的平民世纪什么时候能到来呢?

  《访美掠影》:相较于《初访美国》里着力探讨的大命题如民主制度、中美文化差异等,在这本更薄的小册子里费孝通先生更多着墨于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诸如汽车、石油、机械化劳作、电子科技。费老在第二次访美时见识了高度机械化和电子智能化的生活,这对于在中国长大的又“乡”又“土”的作者来说显然是一个震撼,至少是十分新奇的。而在今天,洗衣机、电脑、飞机、信用卡付款这些是无处不在的,我自然不能体会到这种震惊感觉。费孝通先生还多次提到美国人倾向于吃“硝酸甘油”缓解问题,头痛治头脚痛医脚,不去解决根本问题。其实这是否算是人性的弱点?小病硬要积成大疾才求医。我们这里何尝不是如此?只消看看庞大的维稳经费就行了。“民族熔炉”里的民族问题、青年吸毒犯罪问题以及由于制度跟不上生产力的状况而产生的信心危机,都是对美国社会的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拭目以待。

  《重访英伦》:由于煤的开采、技术的发明以及“偶然”获得的海上霸权,使得英国称霸全球。“日不落帝国”的荣耀自不待说,但其依靠殖民的性质决定它不能永久地持续下去。大英帝国逐渐瓦解了,它带给全人类的文化、科学、民主却深远地影响着全世界,没错,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只要英国人有自信,他们的光荣不必建立在武力上。”英国的民主制度堪称典范,然而,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英国人的政治素养使这套制度能运作自如:关乎自己权利的一定争取;投票前与反对派滔滔雄辩,使情况越辩越明;由理智决定投哪方的票而非感性;对不经过投票的损害自己利益的行为拒不顺从,但若投票后自己确为少数派则自觉服从多数。从这方面看,我们是需要现代公民教育的,到人民是一流的的时候,政府自然是一流的,无论实行什么制度。即如书中费老引萧伯纳所言:“一个穷人掘到了金子,是会不知怎么办的。”另外,从英国人民的把孩子放第一位,到逐步取消特权,再到主动对其体制带来的弊端进行补救(如煤矿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费孝通游记-初访美国 访美掠影 重访英伦(“四海之内-从东方到西方”系列丛书)》读后感(四):从东方到西方

  最近借了两本费孝通老先生的书,《乡土中国》和《初访美国》,慢慢读来,其中乐趣颇多。《乡土中国》的文字非常质朴、亲切,就好像一位老人家在同你讲故事。在“文字下乡”这一章里,分析乡下人的“愚”,城里人总认为乡下人不识字就是愚,费老认为这是一种误解。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并不能以此说明某一方就愚昧。在“男女有别”一章里,提到浮士德式的关系,浮士德式的企图是永无止境的,把不断地变作为生命的主脉,对社会关系具有一定的破坏性。而乡土社会所追求的是稳定,提倡阿波罗式的两性关系,男女从生理、心理上加以隔离,从行为上按照一定的规则经营合作分工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无需心理的契洽。这种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感情偏于向同性方面去发展,乡土社会中结义的组织,“不愿同日生,但愿同日死”的亲密结合可看出感情方向走入同性关系的一层的程度并不浅,电影《雪花秘扇》里边李冰冰和全智贤饰演的角色关系也是这种隔离的结果。

  “皇权与绅权”里明确地指出绅士也就是士大夫,虽然在统治阶级中处于很低的一层,但是究竟还是统治者,本身不握有权力,却有一定的影响当权者的能力。以孔子为例的师儒和政权的演变历史,在皇权日渐巩固和扩大的过程中,他们原本是希望借助传统的迷信,或者思想体系去制约这随时可能侵犯他们利益的皇权,但显然没有成功。宋朝曾有过士大夫和皇权其乐融融的场景,那毕竟也只昙花一现。

  《乡土中国》看了一小半,随手翻另外一本《费孝通游记》,包括三个部分:初访美国,访美掠影和重访英伦,我推荐第一部分,一个在东方的传统文化里熏陶多年的人初次去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度,感受到的冲击力是巨大的,那时他还年轻,35年后的重访更多是理性叙事,心理上的冲击少了很多,从文字上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两种心境的差异。

  从一封朋友来信引发的远游,游历时间是在二战后,回溯100多年前的美国早年的贫穷,西部拓荒,伐木工林肯,感恩节,名剧《烟草路》等等。在“机器和贫乏”一章里,提到杰弗逊认为工业代表了奴役,农业代表了自由,他希望几千万的美国人不要走上工业之路来束缚身心,但随着机器发明、都市的兴起,他的希望落空。我感觉作者在这一点上是很矛盾的,他不是很认同杰弗逊的观点,觉得一个从封建、贫困中逃出来的人,到了美国,进入都市的工厂去做工,并没变成了奴隶。职业的保障和饥饿的消逝可以满足那些疲乏、贫困、曾在恶运里颠沛流离的人们,使他们感到一进了“金门”,在自由女神的火把下闻着了自由的气息。可是他又说不能立刻推崇在美国所发生的“机械时代”的生活方式。他说,“若有一个选择机会,上纽约工厂去做工,还是在昆明教书,即使前者报酬大,生活有保障,我还是不干的。”后面好几页的阐述值得每个人仔细读,几年前富士康事件发生的时候,媒体上充斥着各种角度心理分析、深层原因剖析,都没有费老这几页纸写得那么透彻。

  机械技术的发明,改变了人和机器的从属关系,使劳工变成了机器的一部分,我们忘了劳工作为自然人的属性,人是很麻烦的动物,头痛时手会发抖,有脾气,兴致,常常不易加以纪律的控制,而且人还特别喜欢寻找意义,一个人人格的健全与否就在于他能否在生活中找到一个综合的意义。一个人决不能为生产而生产,为看戏而看戏的,换一句话说,一个人不能把他的各种活动分割成许多不相关的部分,在部分中求满足。在劳动力商品化的过程中,就把个人的生活在意义上分割了。对单纯的“经济人”的要求从十九世纪以来的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状况中都可看到,希望被雇佣的人在动作和效率上都能受到严格的控制,最好不生病,情绪稳定。。。。。。 但是从专门做工业研究的学者观察到的现象来看,人要是没有在个别的动作里发现意义的话,就很容易疲乏,生产效率也不高。怎么才能使人干得起劲,不易疲乏呢?要是一个人老觉得做的事情和自己没什么干系,心里存着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感觉就鼓不起劲,人通常都不愿意做自己认为没有意义的工作,只有在有意义的工作中,才愿意消耗自己的生命,在过程中可以得到满足,而不是报酬。

  后面几章还写了劳资、华侨、文化、男女、宗教、民主等等,都值得细细品尝!

本文标题: 费孝通游记-初访美国 访美掠影 重访英伦(“四海之内-从东方到西方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659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心理学导论读后感100字故道白云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