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0-11-20 14:32:3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0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一本由马克思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50,页数:1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精选点评:●寒假作业,头秃,还剩20页,把它标为已读,逼自己今天把它读完orz●“前一种是政治共同体中的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100字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一本由马克思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50,页数:1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精选点评:

  ●寒假作业,头秃,还剩20页,把它标为已读,逼自己今天把它读完orz

  ●“前一种是政治共同体中的生活,在这个共同体中,人把自己看作社会存在物;后一种是市民社会中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把他人看作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并成为异己力量的玩物。”

  ●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从宣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在德国,只有同时从对中世纪的部分胜利解放出来,才能从中世纪得到解放。在德国,不消灭一切奴役制,任何一种奴役制都不可能消失。彻底的德国不从根本上开始进行革命,就不可能完成革命。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一切内在条件一旦成熟,德国的复活日就会由高卢雄鸡的高鸣来宣布。

  ●看的头痛欲裂

  ●早期马克思的饶舌功力是真的强。。。(例如:“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不过我喜欢(//∇//)。

  ●黑格尔应该受到责难的地方,并不在于他如实地描述了现代国家的本质,而在于他用现存的东西来冒充国家的本质。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证明这一点的却正好是非理性的现实性的矛盾,这种非理性的现实性处处都同它关于自己的说法相反,而它关于自己的说法又同它的本来面目相反。

  ●青年马克思试图从黑格尔哲学中突围的未竟作品,对君主制、官僚制及代议制的批判很深刻。导言部分是迄今最好的带路党福音书。

  ●尖锐的看到黑格尔和稀泥的地方. 马克思认为阶级是"本质性矛盾",也就是"决定性否定""排他性范畴",没错,可是为何偏偏要斗争呢,还是你死我活的,历史证明可以和平共处么.

  ●太南了 我太菜了//还是再读几遍吧……:(

  ●马克思的修辞干脆有力,直击重心,充满巨大的激情。诸如“在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已经悲剧性的因伤致死的希腊诸神,还要在琉善的《对话》中喜剧性的重死一次”、“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替代了它”。他的修辞风格是不可模仿的,使人激动的,他的语言是先知式的。但就像是他和恩格斯合作批判的批判的批判,谁会误以为他们的批判就不再需要下一个批判呢?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一):彻底的

  彻底的革命、全人类的解放,不是乌托邦式的梦想,确切地说,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才是乌托邦式的梦想。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市民社会的一部分解放自己,取得普遍统治,就是一定的阶级从自己的特殊地位出发,从事社会的普遍解放。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即整个社会都处于这个阶级的地位,也就是说,例如既有钱又有文化知识,或者可以随意获得它们,这个阶级才能解放整个社会。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Marx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二):因为短评放不下了自动转长评

  首先,马克思保持了他一贯“尖酸”的文风,有些词句读来令人发笑,比如“把它翻译成人的话”。(大意) 其次,马克思粗暴地略去了黑格尔辩证的一面,将理念解读为经验,也就是说,黑格尔是先从经验事实出发,但用他的逻辑学把改造成概念的游戏。如此一来,黑格尔成了彻彻底底的保守派。 最后,马克思这样的解读只能怪黑格尔本人的模糊,所以左右派都能从中找到支持。但是,这也是最深刻的地方,因为黑格尔调和的,都是极端的两派(参见上一本书评)。而且现实本身就让我们产生这样的困惑,不知道应导向哪边。所以黑格尔这个矿还能挖。 最后的最后,黑格尔批判康德的形式主义,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扭曲了现实,正确方法何在… 二更,读完了。老实说读得不太认真,因为电子书,读到后面眼花缭乱。后面精彩部分在抓住长子继承权说明市民社会的独立性,而黑格尔却将此认为是为了等级的政治意义,又是逻辑的诡计…然后批判黑格尔的代表制,其实质将立法权转为了行政权。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三):马读笔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一是重点理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朴素人民原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 第二: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恩格斯明确的点出了知识产权的这个概念,当然没有用这个称呼,这个一定要注意。 第三:这两篇的主要内容就不一一说了,总体感觉现在第一卷看了五分之四,有了一定的认识,还狠浅薄。很多基层的同事表示一看这个就头疼。实际上,个人感觉他们的著作分三种,一种是这个关于哲学政治学的理论性的著作。一种是调查研究的著作。一种是面对工人阶级宣言和演讲。首先,这种面对工人阶级的宣言呀小册子呀,实际上是非常容易的,建议大家先看,比如共产党宣言。第二个就是这些调研的材料调研的文章,对我们来说也是不难。第三就是难的,一些重要的关于哲学的,理论层面的些著作。也就是开篇让大家犯懵的地方。为啥犯懵呢?我觉得不是有多难,而是一方面因为它自身的这个讨论内容,另外一方面就是确实存在着那个时空的差异,在概念少上,写作的语言的习惯不一样。所以大家不适应。 例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我们没有必要去研读黑格尔是什么,大致类比到我们当今的网络虚拟世界就能理解。虚拟世界,特别是孩子沉迷于网络世界,就是他的精神和他的这个肉体分离。精神上他无论怎么样,生活是没有任何改变的。把这个关系放大到国家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上,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一个分离。尽量从整体上去把握他的思想,他的研究方式,不要去扣字眼。特别是他的调查研究的。对于我们而言,他大量的实践的,调研方法,写作技术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我们分工越来越细,变革也越来越快,管理和实践越来越远观,不去调研,不去了解当下,不去思考未来,肯定做不好工作。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四):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一、基本内容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于1843年,其导言发表于1844的《德法年鉴》,是马克思第一部批评黑格尔思想的著作。这时的马克思仍未产生共产主义的具体学说,文章缘起是不满于德国的社会政治现实,又反感于黑格尔同现实极度不符的学说。导言中主要批判了德国不落脚与现实的空洞哲学,进而阐述了如何达成德国的解放,在这里着重指出了无产阶级自为和革命彻底的特点,能够看出此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雏形。《批判》正文以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原文的分析展开,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清楚地和黑格尔的“国家至上”决裂。与之相应的是,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市民生活与政治生活的矛盾、人的解放这些问题都应把目光放到市民社会上去,无产阶级则是“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是市民社会中强大的革命力量。

  (一)宗教批判-制度批判-哲学批判的进路

  马克思认为宗教颠倒人与意识的关系,人本身是宗教的创造者,却在宗教中成了 “神”的创造物,也即我们自己思想意识的造物。这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因此依赖于宗教只能让人沉溺于幻象之中,应当要让“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然而宗教改革并不彻底,它只是把对人的禁锢从明显外在的宗教形式,转变为人内心的信仰,他用“信仰的权威”替代了人们“对权威的信仰”,“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但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

  当宗教作为一种权威被驱除出人的精神领域后,对现实、政治、法的批判变得更为重要,人们要“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目光转向已经失去了精神的旧制度,对它的猛烈抨击是必要的,这种制度的精神已经被驳倒了,它现在“无非是一种以政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卑鄙事物”。德国的现实下,批判更多起到的作用是揭露,人们都应起来反对它。相较于其它国家,对德国现实的斗争就是对他们过去的斗争,它的覆灭也几乎是必然的。但是旧制度仍旧自认为是合理的存在,可事实上却违背了时代的现实,反差之下表现出了历史的悲剧性与谬误。“那里,正在解决问题;这里,矛盾才被提出,”落后的政治社会现实中,个人也无法希冀由个体的解放带来国家的解放

  除却政治现实外,还应考虑到现实在观念上的继续—哲学。德国的哲学发展替代了历史的演进,它是旧制度的抽象继续,因此在批判现存制度的同时也要对它加以批判。如何批判也是要注意的,这种哲学本身就属于这个世界,是这个世界的观念补充,“不在现实中实现哲学,就不能消灭哲学”。因此对哲学的批判和消灭不能停留在口头和思维的层面,思辨的法哲学就是一个反例,“它的思维的抽象和自大总是同它的现实的片面性和低下并列”。真正彻底的理论要抓住事物的根本,回到人本身,去说服人、掌握群众,把理论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二)无产阶级的革命性所在

  革命需要物质基础,是被需要的。只有彻底的被锁链束缚、完全丧失的人才能达成彻底的革命与解放,为德国的社会带来普遍解放。这一革命是自为的,它是由于无产阶级自身所受的普遍苦难而产生,而非如平常的市民社会阶级为了物质需要和直接地位,对普遍解放的需要和自身能力没有自觉。差别的来源就在于他们的产生方式,前者是被制造的,后者则是自在的阶级。无产阶级底层的立场使它对苦难和罪恶有共情,能够作为社会的普遍代表,去为了社会的普遍权力而斗争,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要求普遍统治。

  与之前对哲学的批判相联系,正确而彻底的哲学理论和彻底的、被制造的无产阶级都是革命所必需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是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为人” 。

  无产阶级自我消亡的命运也在这里得到了说明:在现实中实现哲学才能消灭阶级实现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可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

  ”

  (三)扬弃的发展:唯心到唯物的转向

  马克思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认为黑格尔倒置了国家同市民社会的关系。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将伦理分为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阶段。马克思的学说中承继了这一划分,尤其是市民社会的概念。市民社会指经济活动的私人领域,是为了满足经济需要而产生相互作用的共同生活。它的不同之处在于指出了这一历史的发展阶段,此前的契约论者则认为市民社会与国家并无不同,都是直接通过建立契约而形成的。

  这个发展过程是“正-反-合”,国家的实现就代表目的达成,在时间上后来形成的国家是占据更高的本质地位的。马克思指出这和现实的发展不符,市民社会是国家形成的基础,经济上的问题才是实质性的,政治国家不过是虚幻的共同体,它们是二元对立的。这里引出的是一个必然要回答的问题:市民生活与政治生活的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如何解决?黑格尔求助于国家的普遍性,把国家看作“地上的神”;马克思则看到了现代国家的二重性与虚幻性,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出发,他认为市民社会才是根本。因此要把重心放在市民社会上,批判市民社会本身及其延伸出的私有财产、剥削、压迫等问题,革命也是“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对整个市民社会的彻底颠覆,而不是停留在对国家机构的变动上。

  三、摘录

  原文: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由:

  一语中的,直接道出了经济就是社会现实的决定性力量,要通过实践的方式去动员群众,发挥批判与哲学的现实作用。“哲学家思考如何解释世界,问题却在于如何改变世界”,这也是对德国哲学空洞无用探讨的有力驳斥。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五):关于宗教问题的摘要

  “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宗教就是它的灵光圈--的批判的胚胎。”

  “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的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一种超人的存在物,而他找到的却只是自己本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自身的假象,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热情,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根据。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也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要求抛开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开那需要幻想的处境。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宗教是它们的灵光圈-的批判的胚胎。”

  “宗教批判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但并不是要人们依旧带上这些没有任何乐趣任何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们,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宗教批判使人摆脱了幻想,使人能够作为摆脱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旋转。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当人还没有开始围绕自身旋转以前,它总围绕着人而旋转。”

  “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便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德国理论的彻底性及其实践能力的明证就是:德国理论是从坚决彻底废除宗教出发的。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一条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一个法国人对草拟中的养犬税发出的呼声,再恰当不过地刻画了这种关系,他说:“可怜的狗啊!人家要把你们当人看哪!”

  “即使从历史的观点来看,理论的解放对德国也有特别实际的意义。德国的革命的过去就是理论性的,这就是宗教改革。正象当时的革命是从僧侣的头脑开始一样,现代的革命则从哲学家的头脑开始。”

  “的确,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隶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宗教中解放出来,但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但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

  “但是,即使新教没有正确解决问题,它毕竟正确地提出了问题。现在问题已经不是同俗人以外的僧侣进行斗争,而是同自己内心的僧侣进行斗争,同自己的僧侣本性进行斗争。如果说新教把德国俗人变成僧侣,便解放了世俗教皇及其整个集团即特权者和庸人,那末哲学把僧侣精神影响极深的德国人变成人,这就是解放全体人民。但正象解放不应以王公的解放为限一样,财产的收归俗用也不以夺取寺院财产为限,而这种夺取是由伪善的普鲁士最先实行的。当时,农民战争这个德国历史上最彻底的事件,因碰到神学而垮台了。今天,神学本身已被粉碎,德国历史上不自由的最尖锐表现-我们的现状-碰到哲学也要垮台。宗教改革以前,官方德国是罗马最忠顺的奴隶。革命前,德国则是小于罗马的普鲁士和奥地利,保守的容克和庸人的忠顺奴隶。”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是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为人。”

  “根据上述一切,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从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在德国,只有从对中世纪的部分胜利解放出来,才能从中世纪得到解放。在德国,不消灭一切奴役制,任何一种奴役制都不可能消灭。彻底的德国不从根本上开始进行革命,就不可能完成革命。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可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

  一切内在条件一旦成熟,德国的复活日就会由高卢雄鸡的高鸣来宣布。”

  全文摘自《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52-467页)

本文标题: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632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小T大做读后感1000字红高粱的读后感大全
    Top